中国与美国大豆成本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进口大豆运输成本研究

进口大豆运输成本研究

进口大豆运输成本研究前言:目前我国大豆产业链中加工的大豆绝大多数为进口大豆,进口大豆对于我国大豆加工的重要性无需多言。

而在进口大豆的定价的机制中,除了CBOT大豆期价、出口港口的升贴水报价(FOB贸易方式)或者进口港口的升贴水报价(CNF贸易方式)之外,运输费用占了大豆到港成本的很大一部分。

进口大豆到达中国港口之前的运输费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出口国从大豆产地到出口港口的运输费用,也就是内陆运费;另一个是从出口国的港口到进口国的港口的费用,也就是海运费。

由于运输费用在大豆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从中国进口大豆开始,大型的大豆加工厂选择在沿海港口设址建厂,使用进口大豆进行加工。

主要原因一方面当然是国产大豆的供应量不能满足国内加工的需求;另一方面,从运输成本考虑,国产大豆从黑龙江产区经过铁路运输到达山东江苏一带的成本要比美湾大豆的成本高40-50%,就算是将国产大豆先运到大连港,再由大连港运输到日照港和张家港等港口的费用仍然要比远洋运输要高出不少。

本文所指的内陆运费和海运费已经包括了诸如港杂和保险等各种费用。

由于美豆和巴西豆占我国大豆进口的比重最大,09/10年度我国进口的4250万吨大豆中,美豆和巴西豆占了80%以上。

本文将主要分析美豆和巴西豆在运输环节发生的成本,作为中国的第三大大豆进口来源和最大的豆油进口来源国的阿根廷,本文不做分析。

我国的港口选择华东地区的港口,主要有张家港、南通港、日照港和青岛港等,当然各港口的海运费存在差别,但是差距并不太大,因此海运费价格采用大约的数值。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文需要的数据相对获得较为困难,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先前笔者的一些积累数据,还有一些是二手数据,因此数据可能会有一些出入,笔者将在此后继续订正。

一、内陆运费费用1、美豆的内陆运输美国的大豆生产主要集中在以伊利诺斯州为中心的种植带,大部分处于美国中西部地区。

而美豆出口的主要港口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墨西哥湾港,一个是太平洋的西北部港口。

大豆进口成本

大豆进口成本

大豆进口成本=(CBOT大豆点价成本+升贴水)*36.744/100*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关税*增值税+港杂费=(1524+199)*36.744/100*6.34*1.03*1.13+100=4772元/吨。

企业的正常加工情况应该是:豆粕现货价格*0.785+豆油现货价格*0.185-加工成本≥大豆进口成本,也即:豆粕现货价格*0.785+9750*0.185-200≥4772,由此推导出豆粕现货价格应该≥4035元/吨。

也就是说,即使美国大豆回调至1524美分(大概在当前位置再下行100美分),国内豆粕也很难跌到4000以下去。

如果豆油价格进一步走低,那油厂的挺粕遗愿会更强,粕也会越发坚挺。

这就是为什么产业资本最近一直都在买国内空国外,买近月空远月的根本原因,也是为什么周五连盘大豆、豆粕在外盘大跌40多美分的条件下却没怎么下行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短期来看,美豆的走势不是太乐观,期价有可能去1524美分寻底,若1524
美分跌破,则市场就有反转的可能了。

如果1524美分不破,在目前内外盘大幅倒挂的态势下,对连盘豆类特别是豆粕近月合约都不会有太大的杀伤。

操作上对于豆粕近月合约不宜看的太空,只要美盘维持在1524美分以上,期价每次跌破4000大关都是存在抄底机会。

目前持有豆粕1301、1305合约多单,成本分别在3983、3470。

后市操作基本思路是:急弹可获利减仓,急跌则继续加仓。

若美盘再次回到60日均线之上,则多单会考虑长期持有。

目前位置我不会轻易追空了,除非美盘跌破1524美分关键支撑。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风险自负!。

中国大量进口大豆:基于比较优势的市场选择

中国大量进口大豆:基于比较优势的市场选择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 高 , 中国对大豆的需求增加。 因此 , 部分刺 激 了诸如美 国、 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的农业发展。 中国农村统 据《 计年鉴 (0 9 ) ,0 8年 中国大豆总进 口量为 3 4 20 年 》 2 0 74万吨 , 是 18 90年的 6 倍 , 6 国内大豆 消费 的 7 .% 自于国外 。 23 来 鉴于这一事 实, 似乎 中国的大豆 产业 由外国和外 国公 司所控 制 , 从而得 出结 论, 中国面临食 品安 全威胁 , 政府 应补贴农 民, 刺激他 们种植 大
资料来源: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0 。 0 9
产品 , 但二者存在不同。水稻单产高于大豆 , 换句话说 , 大豆比水
稻 更 利 于 土地 集 约 。 结 果 , 着 更高 劳 动 力 / 有 土地 比例 的 中 国 等
表2
美国大豆生产成本 、 效益比较
美元/ 公顷
国倾向于种植 水稻 , 而有着较低 劳动力 / 土地 比例的美 国、 巴西
豆。 是 , 但 这一 观 点 忽 略 了中 国进 口大 豆 的 原 因 , 大 了食 品 安全 夸
的食物 , 生产更多的大米是保证粮食 安全 的最好方法。农民放 弃 种植大豆转而种植 水稻 , 是市场的选择。 另外 , 政府对种植水稻 的 补贴最高 , 刺激 了农 民种植水稻 。一旦有一天中国面临大豆危 也 机,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对大豆种植 的补贴和减少对种植 水稻 的补
21 0 第 6期 0年
宁 夏农 林 科 技
9 1
中国大量进口大豆: 基于比较优势的市场 选择



( 安大略大学, 拿大) 西 加
要: 中国每年都刷新大豆进 口记 录,09年达到 4 5 20 2 5万吨的最高记 录, 占国内大豆消 费总量 的 7 %。有人 呼吁 8

大豆点价模式与成本201406

大豆点价模式与成本201406

Sao Francisco do sul 9.3 Viroria Sao Luis/Itaqui 9.9 7.2
1.4. 阿根廷大豆市场
装 港 UP+BB
80%大豆出口经罗萨里奥
货量 66K 66K 66K 60K
URU+BB BAHIA BLANCA NECOCHA
NECOCHA+ BB 66K UP+NECOC HA 60K
4.3举例:国内油厂的作价决策模型
注:未考虑远月的仓储成本和期货交易成本,约25元左右/月
4.4问题讨论
典型的情况: 1、内外盘背离!!现货和期货均不能锁定利润,怎么办? 2、不作价,不卖货,如何保证满足连续生产? 相信:任何行业的负利润情况一定都不能长期维持。供求一定会调节价格。 应对策略: 1、等待期现拟合,内外盘同步,再行套保;停工!!(小型加工厂) 2、预测和判断期货和升贴水,拉开时间差。(大型加工厂) 牛市中,先作价再套保/销售产品,购买看跌保护性期权; 熊市中,延迟作价,提前销售产品,同时购买看涨保护性期权; 从“连续运转中”中保证平均利润 3、购买一口价现货,随用随买随销。Hand to Mouth。(中小型加工厂) 4、其他。。。尚待研究和讨论。 如:加强工厂管理,降低管理和运作成本,争取更大的套保空间等
2.5 自有期货帐户作价流程
是否也有 风险 ?
2.6期货转单示例
范例:Bot 55K 10% UP+BB Soybean from LDC,April 2014@SN+80 FOB,buyers option,1 MT=36.7454 bushels, 1 lots= 5000 bushels 转单合约 :SN(CBOT7月合约) 转单数量:55000×36.7454/5000=404 lots 转单时间:一般是合同签订后至ETA前一周的任何时间,选择权在 于option一方 转单价格:双方协定,一般为转单当天对应期货合约波动范围内任 意价格,买卖双方中一方有权利决定价格 与外方确定付款价格:FOB(美元/吨)=(转单价格+FOB升贴水) ×36.7454/100

全球及中国大豆产量、需求量及进出口现状分析

全球及中国大豆产量、需求量及进出口现状分析

全球及中国大豆产量、需求量及进出口现状分析一、大豆的分类大豆原产于中国,中华民族食用大豆的历史悠久,大豆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植物蛋白质的作物,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大豆主要分为黄大豆、青大豆、黑大豆、饲料豆以及其它豆:二、全球大豆行业市场现状分析从全球大豆市场来看,近年来,全球大豆产量整体呈上升态势,据统计,截至2020年全球大豆产量达到36205万吨,同比增长7.6%。

全球大豆主产国主要有巴西、美国、阿根廷、中国、印度、巴拉圭等国家,2020年全球大豆生产国中巴西产量最高,占比全球总产量比例为36.6%,产量排第二的是美国,大豆产量占比31.2%,其次是阿根廷,产量占比为13.7%,中国大豆产量占比5.4%。

三、中国大豆行业市场现状分析从国内大豆种植面积来看,2016年开始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不断增长,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为987万公顷,同比增长5.8%。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但是在60年代中期,中国大豆生产开始出现下滑,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的严重不足,使得中国只能用有限的土地生产水稻、小麦、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以满足基本需求。

近年来,我国大豆产量增长迅速,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大豆产量为1960万吨,同比增长8.3%。

近年来我国大豆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的不断提升,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大豆单产得到了快速发展,从600公斤/公顷增长到1900公斤/公顷,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大豆单位面积产量为1985.8公斤/公顷。

我国作为大豆原产国,1995年之前还是一个大豆净出口国,自1996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大豆进口量逐年增长,目前我国已成为大豆世界第一大进口国,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突破1亿吨,同比增长13.4%,出口量为7.9万吨,同比下降30.7%。

进出口金额方面,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大豆进口金额达到395亿美元,同比增长11.9%,出口金额为0.7亿美元,同比下降22.2%。

农业生产成本中美两国的对比分析

农业生产成本中美两国的对比分析

农业生产成本中美两国的对比分析农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粮食安全和农村稳定的关键因素。

农业生产成本作为农业经营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收入和农产品的价格。

本文将对中美两国的农业生产成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索两国农业发展的差异和共同点。

一、土地成本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农民的主要资产之一。

中美两国在土地成本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国,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农民只能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使用土地,这导致土地流转成本较高。

而美国土地制度相对灵活,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土地,土地流转成本较低。

二、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对农业生产成本影响较大。

中美两国的劳动力成本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农业劳动力成本较低,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农民工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而美国农业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较高。

三、投入品成本农业生产需要耕地、种子、化肥、农药等投入品。

在投入品成本方面,中美两国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农药、化肥和种子等投入品价格相对较高,主要原因是国内投入品市场竞争不充分,存在垄断行为。

而美国的农业投入品市场相对自由竞争,投入品价格相对较低。

四、技术进步和管理成本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对农业生产成本影响巨大。

美国农业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注重研发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

而中国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存在生产效率低下和成本偏高的问题。

五、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持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持是影响农业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

美国实行市场化经济,鼓励农业企业发展,提供各种政策和贷款支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而中国的农业市场不完全开放,存在价格扭曲和补贴不足等问题,农业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综上所述,中美两国的农业生产成本存在诸多差异。

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投入品成本、技术进步和管理成本以及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持均对两国农业生产成本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应加快土地制度改革,降低土地流转成本;同时提升农业技术和管理水平,改善农产品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持。

全球价值链下大豆运输成本研究

全球价值链下大豆运输成本研究

全球价值链下大豆运输成本研究我国大豆主要以进口大豆为主,而在整个大豆价值链过程中,物流运输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一环,运输费用在大豆价格形成中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

我国主要大豆种植区在东北地区,而大豆加工企业多分布在东南沿海省份,大豆相关产品的消费主要也集中在东海沿海。

大豆运输主要形式有三种:一是公路运输,这种运输适合短途运输,二是铁路、三是海运,这两种运输形式适合长途运输,无论从时间还是成本来看,铁路运输都比海运显得经济。

据相关数据,在相同条件下,海运费用要比铁路贵到20-30%。

一、国内大豆运输成本分析国内大豆价格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大豆收购价,是指农村经纪人从农户收购的价格;二是收购环节费用,主要包括装卸、检验、人力成本和仓储费用等;三是运输费用,指从集散地到加工企业的运输费用(主要指铁路运输费用,见表1)。

以整车60吨运输为例,60吨大豆的运输费用为5.124x+5026,其中x代表运行距离,电气化附加以全国电气化铁路站总铁路里程的1/3为比例计算,车皮费用取平均值1150元。

数据来源:据中国铁道部等网站整理假设该60吨大豆从哈尔滨运输到广州(里程约为3544公里),每吨约为386吨/元,而2012年最新几个月进口大豆平均运费折合人民币约为320元/吨,可以看出国内大豆运输成本远远高于国际大豆。

国内铁路运费并没有考虑所谓的“公关费用”,据报道,这些公关费用给大豆外运的成本增加50-100元/吨不等。

同时,东北三省也是重要的煤炭、钢铁等能源基地,每年东北大豆上市,恰逢这些重要物资的外运时期,而年底又遇上每年一次的春运。

这些都给东北大豆的外运提供了种种限制,使得东北大豆的竞争力大大下降。

二、进口大豆运输成本分析在我国进口大豆贸易结构中,美国和巴西占据了80%以上的比重,主要对美国和巴西两国的进口大豆运费进行比较分析。

进口大豆运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出口国的内陆运费,另一个是出口国的港口到我国港口的运费,即海运费。

中国大豆贸易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国大豆贸易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2.4 中国大豆产业补贴政策的缺失
• 中国
✓ 农业补贴种类有限 ✓ 农业结构调整补贴等在我国还是空白。 ✓ 我国医疗体制、社会保险体制不健全,农民的生活负担也较重
• 美国
✓ 大豆是特别付款 ✓ 1996年以前是政府收购体制 ✓ 1996年以后改革产销体制,农民直接在市场销售,政府为农民支付
补贴
3.中国大豆依赖进口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 加快大豆产业行会、商会的建设,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 制,强化农民对国际市场大豆价格波动风险的防范意识
• 并通过完善农村的网络建设,提高市场信息的透明度 • 大豆行会和商会应架起农民和企业间的联系,及时发布相
关数据 • 行会应组织农民学习提高大豆品质和产量的技术以及运
用电子商务方式销售产品的相关知识 • 并对大豆的种植制定统一的、严格的标准,使企业能在国
35
34
净进口额(万吨)
-93.9
-110.9
-53.9
-27.4 -78.1

-9 •
92 •
260
303
412
1021
1369
1104
2047
2548
2611
2790
3046.1
3708.6
4221
净出口 净进口 转基因大豆挤占市场 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1.2 外资占领大豆产业
黑龙江省:国产大豆的最后堡垒
• 使大豆产业走向集群式的发展道路,不断促进产区内生产 、加工技术的交流合作,不断降低豆农、企业的单位成本 ,不断提升大豆产业的竞争力
4.4发挥我国非转基因大豆的竞争优势
• 分化新品类,打造新品牌 • 建立反转基因食品统一战线 • 推广转基因文化并大力宣传视频安全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6( 总 326)
本数据根据中国成本构成方式进行了重新组合, 结果见 表3。
二、中、美大豆成本水平及结构比较
( 一) 成本水平比较 2000—2004 年 中 国 与 美 国 大 豆 50kg 主 产 品 成 本 比 较 如 表 4 所 示 。 2000—2004 年 , 美 国 大 豆 单 位 产 量 成 本 5 年平均略低于中国大豆, 5 年间各有高低, 但美国大豆成 本降低的趋势比较明显。从稳定性来看, 中国大豆成本年 度间的稳 定 性 高 于 美 国 大 豆 , 波 动 幅 度 在- 8%~8%, 美 国 大豆成本的变化幅度则为- 11%~6%。 ( 二) 中美大豆成本结构比较 中美两国大豆生产的各方面条件不尽相同, 造成两国
( 三) 中美大豆生产成本结构比较 生产成本是中、美两国大豆中的主要部分, 特别是构 成中国大 豆 成 本 的 绝 对 主 体 。2003 年 和 2004 年 , 人 工 成 本 在 中 国 大 豆 生 产 成 本 中 占 有 绝 对 优 势 , 但 2004 年 所 占 比 例 有 显 著 降 低 , 比 2003 年 的 51.25%下 降 了 近 10 个 百 分 点 ; 机 械 费 用 所 占 比 例 有 较 大 上 升 , 从 2003 年 的 8.12%提 高 到 了 2004 年 的 14.38%, 说 明 中 国 大 豆 生 产 的 机 械 化 水 平 有 所 提 高 ; 2004 年 中 国 大 豆 生 产 的 种 子 、 化 肥和农药投入占生产成本的比例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但 变化不大。美国大豆生产成本的结构与中国有较大差异。 由于美国农业现代化程度很高, 大豆生产普遍采用大机 械作业的生产方式, 因此机械费用构成了美国大豆生产 成 本 的 绝 对 主 体 , 占 到 了 生 产 成 本 的 46%以 上 , 在 绝 对 金 额 上 也 是 中 国 大 豆 生 产 中 机 械 费 用 的 3 ̄5 倍 左 右 ; 相 应地, 美国大豆生产中投入的人工则相对较少, 只占到 总 生 产 成 本 的 13%左 右 , 在 金 额 上 也 仅 是 中 国 大 豆 生 产 人工投入的 1/5; 从化肥投入上 看, 美 国 单 位 产 量 的 化 肥 投入是中国大豆的 1/3 ̄1/4, 说明中国 农业生产中化 肥 的 投入已非常的普遍, 同时也从侧面表明, 在单位面积上 投入相同化肥的情况下, 中国大豆生产中化肥利用率低 于美国; 从种子和农药的投入情况看, 美国的种子投入 和农药使用费用高于中国。另外, “其他”一项中国的 费用高于美国的原因, 是由于在中国大豆产区使用畜力 和施用农家肥还比较普遍, 在这些方面的投入大大高于 美国。
- 30 -
先后育成了一批高蛋白、高油及特用大豆品种, 同时全国 也形成并推广了多套成熟的栽培技术。但从整体来看, 与 美国相比, 目前中国大豆品质与栽培技术整体还很落后, 表现在大豆品种和技术更新慢、大豆栽培技术管理粗放、 新技术推广速度慢于其他作物; 同时大豆生产条件差、优 质品种种植分散, 与其他品种混种、混收, 基本没有形成 批量商品等。
- 29 -
2006.6( 总 326)
世界农业 World Agriculture
承包费用的 9 ̄10 倍。从 2004 年开始, 中国开始把农民自 营地折租纳入成本统计口径, 但依然大大低于美国的土地 使用成 本 。 从 税 收 成 本 看 , 2002 年 和 2003 年 , 中 国 大 豆 单位产量所负担的税赋有了较大变化, 所占总成本的比例 从 10%下降到了 3%左右; 2 年 间 , 美 国 50kg 大 豆 平 均 税 收 成 本 约 2 元 , 只 占 到 成 本 的 2.4%左 右 。 这 说 明 , 随 着 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措施进一步推进, 其效果已在中 国大豆生产中得到明显体现。
中 国 与 美 国 大! 豆李 成勇 本 比 较 分 析
2006.6( 总 326)
开支 ( 其中规模农场管理开支范围按农 业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核算分摊) ; 销售费用指大豆种植农户销售大豆过程 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等; 财务费用指与大豆生产经营有关的流动 资金借款利息和金融机构手续费等。税 金成本指国家收取的与大豆生产有关的 各种税赋, 如农业税、教育附加税等。
大豆成本各要素构成比例和绝对水平具有较大差异。本文 以 2003 年 和 2004 年 为 例 ( 下 同 ) , 首 先 对 两 国 大 豆 成 本 的构成结构进行分析比较 ( 表 4、表 5) 。
2003 年 和 2004 年 , 中 国 大 豆 单 位 产 量 成 本 变 化 不 大, 但美国大豆成本有较大幅度下降。从成本结构上看, 生产成本都是构成两国大豆成本的主体, 其中中国大豆生 产成本的比例更大, 高出美国大豆生产成本占总成本比例 10 ̄15 个百分点, 对总成本 的 影 响 力 也 更 大 。 从 期 间 费 用 上 看 , 美 国 大 豆 的 期 间 成 本 费 用 占 到 了 总 成 本 的 42%左 右, 和中国大豆生产中只占总成 本的 25%左右的期间成本 费用具有明显的差异。由于土地制度的不同, 美国大豆成 本 中 土 地 的 使 用 成 本 占 了 很 大 的 比 例 。2003 年 , 美 国 土 地使 用 成 本 约 为 198 美 元/hm2, 大 约 相 当 于 同 期 中 国 土 地
( 二) 产加布局 产加布局指的是大豆产区与加工消费区的地理分布, 是大豆交易成本的直接影响因素。近几年来, 中国大豆榨 油业发展速度过快, 全国各地新建了很多榨油企业。但这 些企业的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 且大多集中在大豆销区。 中国铁路交通运力普遍紧张和公路运输成本较高, 这种布 局非常不利于国产大豆的就地加工, 因运输成本增加而造 成国产大豆交易成本的增加。因此, 相比较而言, 从水路 进口交易成本相对较低的美国等国的外国大豆, 就成为很 多企业的普遍选择。 ( 三) 汇率影响 汇率是影响不同国家间成本及价格等数据比较的重要 因素。多年来,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稳定在 1 美元兑 8.27 ̄8.3 人民币元, 因 此 本 文 在 比 较 中 美 大 豆 成 本 时 , 均 按 1 美 元=8.27 的 汇 率 对 美 国 大 豆 成 本 的 相 关 数 据 进 行 了 折 算 。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从 2005 年 下 半 年 开 始 , 中 国 对 外 汇相关政策进行了微调,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出现了约 3%左右的小幅上涨。根据中国银行 提 供 的 数 据 , 目 前 , 1 美元约兑换 8.01 元人民币 ( 2006 年 4 月底) 。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上涨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国 外进口商品的价格或其成本折成人民币后相对汇率上涨前 变得便宜了。按照 1 美元兑换 8 元人民币的汇率对美国大 豆 50kg 主 产 品 成 本 进 行 折 算 , 与 原 汇 率 折 算 的 值 比 较 后 发现, 5 年间美国大豆成本平均“降低”了 3 元人民币, 在生产成本上对中国大豆的优势将更加显著。因此, 考虑 到未来人民币逐渐向自由兑换的趋势发展, 今后一段时间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进一步上调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从这点 上来看, 采取各种措施来进一步降低中国大豆成本的必要 性和紧迫性也越来越强。 根据上文对影响大豆成本各个因素的分析, 中国大 豆成本的降低应着眼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加强中 国大豆优质品种的选育技术, 从根本上不断提高大豆的 单产水平; 二是进一步优化种植区域布局; 三是在各个 环节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 提高各投入要素的利用率, 不断降低直接生产成本; 四是加强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 与引导, 继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与投入, 提高对农 业生产的服务与指导水平, 最大限度降低税金、附加等 间接成本对大豆总成本的影响; 五是在流通环节上进一 步优化资源配置和经营模式, 不断降低中国大豆的交易 费用。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中美大豆成本统计 指标及数据来源
( 一) 中国大豆 根据成本构成性质的不同, 中国农 业统计一般将大豆成本可分为生产成本、 期间成本和税金成本。生产成本指的是 在大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包 括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和用工费用, 是大豆成本构成的主体。期间成本指在 同一大豆生产年度内发生的, 但与生产 过程关系不密切或没有直接关系的成本 费用, 主要包括土地承包费、管理费、 销售费和财务费用。其中, 土地承包费 指农户为获得土地经营权而支付的租赁 费或承包费; 管理费指用于管理方面的
三、影响中美大豆成本差异的几个因素
中美大豆之间品质、栽培技术之间的优劣、大豆产加 布局以及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是造成两国大豆最终市 场成本差异的重要原因。
( 一) 大豆品质与栽培技术 在同等自然与技术、生态条件下, 大豆品质与栽培技 术是大豆单产形成的主要决定因素, 并通过单产影响大豆 成本的高低。所谓高品质大豆, 是指品种要高产、稳产和 抗病害, 含油率或蛋白质含量达到一定的水平要求。在同 样投入的情况下, 高品质大豆因单产高, 单位产量成本就 相应低; 同时因产品质量高, 适应市场需求, 农民种植积 极性就相应高, 进而增加生产投入和技术投入来不断提高 大豆单产的动力更强, 从而使大豆单位产量成本进一步降 低 。 近 10 年 来 , 中 国 大 豆 育 种 取 得 了 一 系 列 的 成 绩 , 已
2000—2004 年 中 国 大 豆 50kg 主 产 品成本构成及比例见表 1。
( 二) 美国大豆 根据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网站 ( http: //ers.usda.gov) 提 供 资 料 , 美 国 大 豆成本一般以美元 /英亩为单位进行统 计。在统计指标中, 大豆总成本分为操 作成本和分摊成本。操作成本指直接用 于作物生产支出的成本, 主要包括种子、 化肥、农家肥、化学品 ( 杀虫剂等) 、一 般生产管理 ( 包括施肥、喷药、土壤检 测、土壤调查、整地、播种、中耕、收 获、运输) 、燃料、润滑油、电力、机械 维修、投入资金利息、灌溉等费用。大 豆生产的分摊成本是指整个农场生产过 程中共同支出的各种成本按照一定比例 分摊的成本, 包括劳动力 ( 含雇工和自 有劳动力) 、设备折旧、土地 ( 包括自有 土地、租用、参股租用) 、税金、保险、 整个农场费用分摊等费用。 为使数据具有可比性, 需将美国大 豆单位面积成本数据换算成 50kg 主产品 成 本 数 据 ( 2000—2004 年 美 国 大 豆 成 本 水平及结构见表 2) 。因美国作物成本所 用单位为美元/英亩, 单产单位为蒲式耳/ 英亩, 换算公式为: 50kg 大豆成本=( 原成本×8.27 /0.405/15) / ( 原单产量×27.216/0.405/15/50) ( 指 标 说 明 : 1 英 亩=0.405hm2; 1 美 元 =8.27 元 ; 1hm2 =15 亩 ; 1 蒲 式 耳 = 27.216kg) 换算后的 2000—2004 年美国大豆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