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合集下载

一种相思 别样情怀——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赏析

一种相思 别样情怀——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赏析

一种相思别样情怀——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赏析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是一首古典抒情诗,内容描写了一段相思之苦,在这里,纳兰性德用自己浓烈的情怀赞美了相思,也揭示了别样的情怀。

《长相思山一程》从最开头以至结尾,都是充满着用心的抒情,它表达了一种别样的相思,一种没有言语的相思。

在这一段难以言表的相思之中,纳兰性德用他奇特的诗句表达出了深情的相思之情,让人们不禁深思。

诗的开头,纳兰性德以一个简单的句子,把一种特别的相思之情娓娓道来,“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一句诗把一番思乡之情浓缩得淋漓尽致,表达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在这里反映出了心灵的远行,用令人难忘的语言,以最细腻的心思去表达情感的深刻。

纳兰性德在后面的每一句话中,又以最真挚和深厚的理解,表达出一种柔软而坚定的相思之情,把一种深沉而优美的情思写尽,让人心潮澎湃。

在古老中国传统文化中,情到深处才会表达。

纳兰性德也是如此,他以最深刻的思想去表达最真挚的情感,反映出深情厚重的情怀。

《长相思山一程》之中,纳兰性德用一种浓烈而真挚的语言,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相思之情,以及纳兰性德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从开头到结尾,把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真挚的写出,让人们深思,也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情怀。

在这首诗中,纳兰性德用令人动容的情思,在惆怅中表达了一种真挚
的相思,让人们更深刻地体会到相思的酸楚,以及抒情诗所彰显出来的别样情怀。

长相思·山一程(纳兰性德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长相思·山一程(纳兰性德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长相思·山一程清代: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标签婉约、写景、思乡、羁旅、小学古诗译文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注释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

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赏析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

严迪昌《清词史》:“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

”“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经过日间长途跋涉,到了夜晚人们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准备就寝;然而夜深了,“千帐”内却灯光熠熠,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下片开头“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

纳兰性德《长相思 山一程》原文及赏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  山一程》原文及赏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原文及赏析长相思·山一程[清] 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分类标签: 思乡诗小学婉约诗羁旅诗作品赏析【古词今译】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倒倒水,我随同护驾的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向山海关进发。

天黑了,营帐中燃起了盏盏灯火,壮丽辉煌。

夜深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营帐外忽然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眠。

同样的寒夜风雪之声,却觉得和家乡截然不同。

【赏析】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是明珠的长子。

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值伴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

当时纳兰性德年仅27岁,正值年轻气盛之时。

但是全词读起来,却不让人轻松,似乎是有心无力之状。

“山一程,水一程”描写的是伴随皇帝出行时的一路上的风景,也有山回水之意。

“一程”又“一程”,走了一山又一山,过了一河又一河,就像一个赶路的行者骑在马上,回头看看身后走过的路的感叹。

如果说“山一程,水一程”写的是身后走过的路,那么“身向榆关”写的就应该是作者往前瞻望的目的地。

“榆关”就是山海关,作者是在伴随皇帝去山海关以外还有很远的长白山,“那畔行”正是说明此行的最终目的地不是“榆关”,而是在“榆关”的“那畔”。

“那畔行”三字是通俗化语言,“那畔”犹如“那厮”,“那边”,“那处”,作者会脱口而出此俗语,很显然既有一种放松,也有一种不情愿。

“夜深千帐灯”这一句写出了皇上远行时候的壮观。

想象一下那副场景吧,风雪中,夜幕下,在群山里,一排排营帐里透出的耀眼的灯光,景象该是何等的壮观!“风一更,雪一更”,“更”是指时间,旧时夜里的一种计时单位,和上面的“一程”所指的路程,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聒碎乡心梦不成”,夜里,寒冷的风雪吹打着帐篷,作者怎么也睡不着,失眠了,于是于寂寞无奈之中数着更数,感慨万千,又开始思乡了,因此才有“故园无此声”。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诗词原文】《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精华赏析】这首词牌名很像描写爱情的《长相思》,实际上主要是在描写边塞的风光。

很可能,纳兰这首《长相思》的上片写的是出巡塞外夜晚扎营时的景象,下片则是描写暴风骤雪来临、气候骤变时的情形。

“山一程。

水一程。

”这两句词极言征途遥远,路途跋涉;从北京到山海关外,一路跋山涉水,路途当然是十分艰辛的。

不过按照一般人的思路,写了山遥水远的路程之后,接下来是不是该直接写边塞的风光了呢?我们读过很多唐代诗人写的边塞诗,他们的笔下呈现过非常壮观又极其荒凉的塞外风景,因此在纳兰写到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我们似乎就只等着他接下来如何写塞外的苍茫壮阔了。

可是纳兰偏偏不按常理出牌,他紧接着一句“夜深千帐灯”,这就完全不是“正常”的塞外风光啊。

为什么不是正常的塞外风光呢?因为“夜深千帐灯”不是自然的边塞风光,而是那个特殊日子里“人造”的边塞风光。

这句词其实是在突出康熙御驾出巡的宏大气势,大队人马扎营之后已经是深夜,无数营帐中透出的万点灯火,远远望去恍若繁星满天,照亮了苍茫漆黑的塞外。

这就是纳兰眼中豪迈的大国气度吧?所以啊,这首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保护御驾出巡的自豪感与思念故乡的孤独感融合在一起,也就是将大国豪情与思乡柔情结合在一起,营造一种特别的美感。

“夜深千帐灯”是这首词中最有名的金句,也是整首词描写塞外风光最有特点的一句。

王国维说这句词足堪媲美唐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经典名句。

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主要实写自然风景,而“夜深千帐灯”却只是把自然风景作为背景,更加突出了人与自然共同创造出来的壮美风景,而且,这不是人为刻意去制造的风景,而是皇帝的边塞生活无意中营造出来、与自然完全和谐融为一体的风景。

“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寥寥几句,纳兰就让这首词的气势达到了最高潮。

《长相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长相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长相思》原文、翻译及赏析《长相思》由我国清代纳兰性德所作,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长相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长相思·山一程清代: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而相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注释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赏析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

严迪昌《清词史》:“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

纳兰性德《长相思》原文、注释及解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原文、注释及解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长相思[清] 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②。

夜深千帐灯③。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④,故园无此声。

〔注释〕①本篇选自纳兰性德《饮水词》。

大约作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随康熙巡行途中。

②榆关,山海关的别称。

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北。

那畔,犹“那边”。

③千帐,极言军营帐幕之多。

④聒(guo锅),声音喧扰嘈杂。

〔解析〕唐人边塞诗中有《从军行》一类绝句,多以简短的篇幅描绘同中原内地绝异的边塞风光,展现悲壮激烈的战争场面,抒写出征戍边将士复杂变幻的思想情感。

由于诗歌的作者往往具有那种特定的自然环境与战争生活的亲身体验,因此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真切自然,情感深挚,充满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感染力量。

词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写此类题材的较为少见。

而纳兰性德的这首小令《长相思》不落窠臼,突破成法,与唐人《从军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纳兰性德二十二岁中进士、授侍卫以后,多次伴驾下江南、出边塞,巡察全国各地。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三月,康熙皇帝平定了三藩之后,豪兴大发,于是东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巡视满族的发祥地。

纳兰性德在随行途中,触景生情,因事寄兴,写下这首记叙军旅生活与抒发思乡之情的词作。

全词以时间顺序为线索。

上阕描写白天行军以及晚上驻宿的盛况。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作者以重叠复沓的笔法,极其简约地勾勒出千里行军的漫长旅程。

读着这几句词,我们仿佛见到了那伴随御驾的万千人马,翻越了一道道山,涉过了一条条河,正向山海关那个方向进发。

“夜深千帐灯”一句,异峰突起,落墨非凡。

它摄取了夜阑更深,千帐灯红这样一个特写镜头,表现大军夜晚驻宿的情状。

被无边夜色笼罩着的广袤的原野上,数以千计的营帐一座紧连着一座,帐外的马灯火光闪烁,彻夜不熄。

远望过去,气势是何等的恢弘,规模又是何等的壮阔! 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要极力赞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

纳兰性德词《长相思》赏析

纳兰性德词《长相思》赏析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作者多么希望能在梦中返回故园,但是帐外风雪交加的呼啸声
使他难以入睡,这小小的愿望也无法实现了。辗转反侧的他怎能 不埋怨这聒耳的风雪声呢?)
故园无此声
(故园有什么声呢?是母亲的亲切嘱托,还是她的浅笑低语?引
逗读者展开丰富的联想……)
艺术特色
一、通过多层对比,造成强烈的时空差异感。
空间对比:榆关—故园 景物对比:塞外风雪—故园无此声 虚实对比:榆关景物—梦中故园 (眼前景) (心中情)
二、选取极平常的景物,营造凄婉气氛。 三、语言浅近,情感深挚,回味无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纳兰性德词
——《长相思》赏析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4— 1685),字容若,大学士明 珠之子,正黄旗人。康熙十 五年进士,不久晋升一等侍 卫,文武双全,尤长于词, 为清初词坛巨擘。论词主情 致,反雕饰。词风接近李煜, 清新自然,隽永超逸。有 《通志堂集》、《饮水集》。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 程,身向榆关那畔 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 更,聒碎乡心梦不 成,故园无此声。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山一程,水一程, 隐含性循环句式,形成“行行复行行”的远 离动作,动作的方向是榆关(山海关),与“故园”遥遥相对, 随着行程的越来越远,造成空间上的巨大张力,产生对“故园” 的依恋、渴望)
夜深千帐灯
(夜色深沉,千帐灯燃,然而这不是熟悉的家园的夜晚,怎能不 惹起作者强烈的思归之情呢?)

人教版小学语文《长相思》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长相思》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长相思》课文原文及赏析
《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以下是课文原文: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赏析:
《长相思》是纳兰性德的代表作之一,全词以抒发思乡之情为主题,通过描绘行军途中的艰辛和寂寞,表达了词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首句“山一程,水一程”,形象地描绘了词人长途跋涉的艰辛历程,山山水水,一路前行,寓意着旅程的漫长和艰难。

接着,“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词人的行军场景。

夜晚的千帐灯火,既显示出军队的规模之大,也反衬出词人的孤独和寂寞。

下阕“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人以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寓言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困扰。

风声、雪声嘈杂刺耳,打断了词人的梦境,使他无法安眠。

这种声音在故乡是不存在的,因此更加深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词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通过对行军途中的景物和内心感受的描绘,成功地传达出了词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同时,这首词也展现了纳兰性德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深情的人格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兰性德的词,没有李白“诗成惊天地,笔落泣鬼神”的震撼力量,也没有苏轼“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岗”的豪放旷达,所以它总在我的视线之外,在远离我遐思的空间里,悄悄沉寂。

直到有一天,翻开高中学生的《语文读本》,我看到了这首《长相思》,方为词中那淡淡的愁绪所感染,读完全词,那淡淡的哀愁伴随着关外风雪的寒意,已微波般慢慢渗入骨髓。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乱平定。

竖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

本篇即作于此时。

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

上阙,“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点出了作者的行程和路途的遥远,一个“那”字,表现出作者远离家乡马不停蹄地向关外行走时,对家乡的依恋与渴望,离愁别绪随着远行的脚步渐渐浮现。

“夜深千帐灯”,则取景新颖壮阔,它所描绘的不是一个点,或者一个面,而是开阔的立体的空间,是远距离的透视,因而一幅美丽的军队驻扎图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

夜晚深黛色的夜幕下,千帐竞立,万灯闪烁,该是何等的雄壮与豪迈。

然而辽阔的灯光与思乡之情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又在雄壮与豪迈中多了几丝雅致与缠绵,清冷与寂寞。

它们让人不由自主地忆起故园窗前灯的浪漫与温馨。

比起故园的灯,此时的灯多了几许寒冷,少了几许温情。

如果说上阙在对景物的描述中侵染着淡淡的思念,那么下阙则把这种思念推向极致。

在风雪交加的夜晚,旅途的劳顿,生活的枯燥,都不能让作者马上入睡。

表面上看是对羁旅生活的不适应,是关外气候的恶劣,是帐外风一更,雪一更的萧瑟之声,打搅了诗人的梦。

在家乡是听不到这种萧瑟之声的。

实质上,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对家乡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

故乡熟悉的一切在寂寞的夜晚一一闪现,使诗人辗转反侧,深夜难眠。

末一句“故园无此声”,使得浓烈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也引起人们对故园声音的好奇。

是什么声音让作者深深牵挂,念念不忘?是妻儿的娇声软语?是故园柔风细雨的呢喃?还是门前山山水水的静默?一天劳顿的行军之后,依然使诗人在夜深之迹辗转反侧,难以入寐,一切大胆的猜测与想象都不为过。

这首词没有一般边塞诗的大气、沉痛、悲凉、雄壮,而是风格婉约,笔调缠绵,这大概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有关。

作者出生于封建贵族大家庭,四岁学骑马,七岁学射箭,十四岁通诗文。

有着天生超逸的禀赋,卓尔不群的才华。

后又先后考中举人,进士,得到帝王赏识,平步宦海,一帆风顺。

较少挫折的经历,温柔富贵的濡染,使得他的作品中少了抑扬顿挫的沉雄,多了小女儿的缠绵情态。

作品从大的方面取景,较少琐碎的描述。

不象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的细致描绘,也不似李清照“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的”的入微刻画。

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像,来寄托细腻的情感思绪。

使斑斑点点的思绪在博大景物的渲染中,变轻,变淡。

表现出冲淡,自然,不事雕琢,了无痕迹的词风。

为时人和后人们所称颂和喜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