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优秀教案

长相思优秀教案【篇一:《长相思》教学设计】长相思教学设计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5课的前两首古诗,感受到了王安石和张籍那浓浓思乡情。
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背诵一下古诗?请学生背诵。
2、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张籍的内心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
那么,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作者名叫纳兰性德,复姓纳兰,跟我一起读他的名字---纳兰性德, 他是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一生淡泊名利、文武双全。
他的词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
二、检查预习1、昨天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一课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预习的?(查阅相关资料、反复诵读、试着理解古诗词的意思)2、在预习时,你发现长相思与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了吗?点击课件,出示词教师介绍词:词是诗的别体,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教师补充:长相思是词牌名,也是这首词的题目。
猜猜看长相思要表达作者什么意思?3、检查朗读下面谁来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词。
(正读音)大家看,更在这儿应该读几声?你怎么知道第一声的?解释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
(出示ppt)指名朗读(两名以上同学)教师评价:字正腔圆在古代,词是可以配乐唱和的,有它自己的节奏,谁来试试找找它的节奏。
指名朗读。
教学目的 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会“榆畔帐聒”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5、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评价:这位同学读出了节奏。
一起试着这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读读这首词。
纳兰性德《长相思》古诗教案

纳兰性德《长相思》古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长相思》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纳兰性德的背景及创作风格。
1.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1.3 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地背诵并理解《长相思》这首古诗。
2.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读《长相思》,了解作者纳兰性德生平和创作风格,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料。
3.2 学生准备:预习《长相思》,了解古诗的大意。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纳兰性德的画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简介纳兰性德的生平事迹及创作风格。
4.2 初读古诗让学生自由朗读《长相思》,注意字音、节奏的准确性。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对古诗进行逐句翻译。
4.3 理解诗意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等。
4.4 体会诗情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
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五、巩固拓展5.1 让学生进行古诗的默写练习,巩固记忆。
5.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纳兰性德的诗歌创作特点。
5.3 推荐学生阅读纳兰性德的其它诗歌,扩大知识面。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默写成绩和课后阅读情况,评价学生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八、课后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长相思》这首古诗,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的含义。
九、教学进度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两个课时内完成。
十、教学资源10.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古诗《长相思》的文本、作者画像和相关资料。
10.2 教学视频:搜集与纳兰性德和《长相思》相关的教学视频,用于课堂辅助教学。
《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店铺整理的《长相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长相思》教学设计篇1教材解析《长相思》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诗,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
词的上阙记叙长途跋涉,远离故乡的情状。
下阙描绘行程中的夜景,风雪之声将梦境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设计意图纳兰性德是位清朝的词人,离孩子很远,加上他自己内心的追求与无法改变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他内心细腻又多愁善感,这样复杂的情感,孩子更难理解。
我主要从读准词、读懂词、感受情感、读懂作者内心几个方面展开教学,每个环节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推进。
第一读——读准,第二读——读出节奏感和韵味,第三读——读懂这首词讲的是什么。
在不断的朗读中去理解词意,感受情感。
我个人会觉得在理解词意这点是我这堂课做比较好的。
在理解词意上,我希望不影响诗词的意境,从景物到整体,想象词中的画面,想象词以外的画面——故园。
最后辅以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理解纳兰性德的不得不离别的无奈、痛心。
课堂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营造离别、伤感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
教学目标1、认识“榆、畔、聒”等三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
2、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背诵词。
3、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词人的思绪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乡愁这一永恒的话题。
请跟我一起读几句诗吧!李白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
岑参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乡愁是那一句句向家人报平安的话语;李益说——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乡愁的听到芦管声后那一个个眺望故乡的身影。
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看看他眼中的乡愁是什么样的。
2、《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长相思的优秀教学设计

长相思的优秀教学设计长相思的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过程】一、以诗引题(出示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词1、要求:⑴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三、初读后想象1、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2、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四、悟词意1、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2、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⑴作者的身在那里?⑵作者的`心在那里?3、学生再谈体会。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五、想象画面1、教师放音乐指一学生读,学生想象画面。
2、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3、练习朗读。
4、写片段: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5、再读。
六、课堂延伸1、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2、创设情景,感情升华。
【教学反思】《长相思》是校长扬州之行的一大发现,某次偶然的机会向本人推荐,本人初看教案,也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决定一试。
在此之前我从未曾想象到,一首简简单单的词,能上得如此之丰满,如此之浑厚,如此之动人,如一首悠悠旋律在不断的起承转合的节奏变迁中咏唱着那一份情感,让激越的思绪不断飞扬,不断扩散。
读是这节课的元神,是这节课的精粹,我注意到古诗词教学依托载体是读,所以我对读的训练是足够的,并都尽量做到每一次读都解决一个问题。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案

《长相思》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三首《长相思》的背景及作者情感。
2.掌握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
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2.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词中的象征和隐喻。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长相思》的背景,讲解作者纳兰性德及其创作经历。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如“长相思”、“情难舍”等。
二、课堂讲解1.讲解第一首《长相思》作者背景: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湘真,清代著名词人。
诗词内容: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意象分析:山、水、榆关、夜深、千帐灯、风、雪、乡心、故园情感分析: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讲解第二首《长相思》诗词内容: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意象分析:山、水、榆关、夜深、千帐灯、风、雪、乡心、故园等。
情感分析:与第一首相似,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讲解第三首《长相思》诗词内容: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意象分析:山、水、榆关、夜深、千帐灯、风、雪、乡心、故园等。
情感分析:与前两首相似,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首《长相思》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并说明原因。
四、课后作业1.让学生选择一首《长相思》进行仿写,要求运用相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让学生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对纳兰性德及其诗词的了解。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纳兰性德的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课堂讲解1.第一首《长相思》讲解意象分析:“山一程,水一程”,这里的“程”字可以让学生思考其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旅程的艰辛。
情感分析: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远离家乡的经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长相思/纳兰性德》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长相思/纳兰性德》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长相思》全诗。
能够分析并描述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能够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用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长相思》的艺术特色。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理解《长相思》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把握诗歌的主题、结构、语言等特点,为教学提供依据。
2.2 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兴趣和需求,以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重点。
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和策略。
2.3 教学目标细化根据教学目标,将其细化为可操作的具体要求和标准,便于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元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诗歌的学习。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知语言和节奏。
学生自主思考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解读。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诗歌的深入解读和分析。
3.4 课堂讲解教师对诗歌的语言、意象、情感等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析。
教师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与学生互动,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3.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诗歌默写和填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和表达。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包括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和分析等方面的要求。
4.2 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验成绩等。
4.3 评价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的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长相思》纳兰性德教案

《长相思》纳兰性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相思》。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和意境分析。
(3)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作品的价值意义。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长相思》,掌握诗歌内容、结构和作者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了解作者。
(2)搜集与诗歌相关的资料,如作者的其他作品、生平介绍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纳兰性德及其作品《长相思》。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朗读诗歌:(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长相思》。
(2)学生自主练习,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意象,如“长相思”、“在内作”、“寒光照铁衣”等。
(2)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鼓励课后自主学习。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长相思》。
2. 写一篇关于《长相思》的读后感,不少于200字。
3. 搜集纳兰性德的其他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选取其他描写思乡情的诗词,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与《长相思》进行比较学习。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教学目标】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结合注释读懂诗词大意,进一步学习品味有画面感的词语,体会诗人情感的阅读方法,学习诗人融写景和抒情为一体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背诵复习,初步感知(一)、背诵《泊船瓜洲》、《秋思》1、导入: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2、板书课题,理解“长相思”,初步了解词(又称长短句,分上下阙而诗每句字数一样。
),问: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忆江南、渔歌子。
)3、了解作者。
纳兰性德:本名为成德,后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著有《饮水词》、《通志堂集》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二)读词《长相思》,要求1、自由读两遍词,读准字音。
(注意生字(聒读音和写法)和多音字(更)的正确读音。
)2、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自由读两遍。
(三)结合诵读穿插讨论——“更”为什么要读平声?——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二、联系插图,读懂词意(一)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向我们展现那些景物并蕴含了怎样的'感情:山、水、榆关——不舍千帐灯——孤独风、雪——失眠故园——思乡(二)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长相思读完你看到了那些画面?(指名多位学生回答)——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
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
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
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
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
(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
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
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
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
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