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

(完整版)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
(完整版)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文 / 纤手香凝6 纳兰性德的词,没有李白“诗成惊天地,笔落泣鬼神”的震撼力量,也没有苏轼“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岗”的豪放旷达,所以它总在我的视线之外,在远离我遐思的空间里,悄悄沉寂。 直到有一天,翻开高中学生的《语文读本》,我看到了这首《长相思》,方为词中那淡淡的愁绪所感染,读完全词,那淡淡的哀愁伴随着关外风雪的寒意,已微波般慢慢渗入骨髓。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乱平定。竖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本篇即作于此时。 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 上阙,“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点出了作者的行程和路途的遥远,一个“那”字,表现出作者远离家乡马不停蹄地向关外行走时,对家乡的依恋与渴望,离愁别绪随着远行的脚步渐渐浮现。 “夜深千帐灯”,则取景新颖壮阔,它所描绘的不是一个点,或者一个面,而是开阔的立体的空间,是远距离的透视,因而一幅美丽的军队驻扎图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夜晚深黛色的夜幕下,千帐竞立,万灯闪烁,该是何等的雄壮与豪迈。然而辽阔的灯光与思乡之情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又在雄壮与豪迈中多了几丝雅致与缠绵,清冷与寂寞。它们让人不由自主地忆起故园窗前灯的浪漫与温馨。比起故园的灯,此时的灯多了几许寒冷,少了几许温情。 如果说上阙在对景物的描述中侵染着淡淡的思念,那么下阙则把这种思念推向极致。 在风雪交加的夜晚,旅途的劳顿,生活的枯燥,都不能让作者马上入睡。表面上看是对羁旅生活的不适应,是关外气候的恶劣,是帐外风一更,雪一更的萧瑟之声,打搅了诗人的梦。在家乡是听不到这种萧瑟之声的。实质上,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对家乡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故乡熟悉的一切在寂寞的夜晚一一闪现,使诗人辗转反侧,深夜难眠。末一句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设计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生字,能从字正腔圆的、通顺流畅的朗读过渡到情 感诵读,培养语感。 3、初步了解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古代经典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想象、情景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和人性之美。 在移情想象中构建“征途”、“故园”意象,体味“相思”,感悟“人性”。 【教学流程】 一、初读·印象画 1、板书课题,(相思)相思是愁!离愁,春愁、乡愁。 乡愁,在李白的笔下,是撒满床前的月光,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朗读《长相思》,看能不 能发现些什么? 2、初读四遍。 前两遍:生字、多音字读准,字正腔圆。后二遍:讲究节奏,有味道。 教师通过引读、带读、试读题目,引导学生按两个层次朗读,层层落实。 板书:词的朗读要求:顺、懂、味 3、两读过后谈感受

师问:词读到这儿为止,《长相思》在你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和感受? 带这各自的印象和感受齐读词,读到词的字里行间。 二、再读·形象画 1、过渡语:长相思啊长相思,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的长相思呢?学词只有印象和感受还不行,这还需要走进词人的心灵世界。现在请 大家在走进课文,默读课文,仔细结合资料下边的注解,弄懂词的 大意? (先讲大意,再讲解学习古代诗词的“意会”作用。) 2、师:现在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们对这首词的大意“意-会”没有? 一是:作者的“身”在哪里?(板书:身在征途) 二是:作者的“心”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 3、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打上圆圈再联起来)会有什么新发现,新体会? (启发学生开放思维,感受和体验作者相思之情) 师谈话:一个远离,一个牵挂,远离越久,牵挂越长,征途越远,相思越长,所以题目是《长相思》, 出示地图,(介绍背景) 一说:身心分离的内心世界。 二读:齐读作者身心分离的那种心情 三、品读·新印象画 1、师范读,生跟读,亲近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构建“征途”意象。 2、开放思维,创造想象,描写浪漫生活,构建“故园”意象。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长相思》精编教案

《长相思》教案 教学参考 0915 1717 《长相思》教案 学习目标: 1、结合词意,用贴切 的情感朗读课文。 2、通过细读词句,正 确理解词的字面、全词的 意思。 3、理解关于词的初浅 的常识。 课前准备 : 1、查字典,掌握 “畔、帐、更、聒”四个 字在这首词中的正确读音 和意思。2、联系地图,大概知道:从何处出发?此时身在何处?前往何处?联系资料,了解:此行的目的。 3、阅读关于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和两种不同理解的赏析,初步形成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 4、反复朗读课文,思考:用怎样的语气来贴切地读好每一句诗。 教学过程: 一、初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与停顿。 2、揣摩朗读,同学互演,有不同意见的小组提出来。 二、细读 1、理解上阕què词意,用贴切的感情朗读上阕。

(1)理解:“山一程,水一程”的正确解释。 交流预习过程中你对这句词的意思的理解; 介绍“互文见义”,这是古诗文写作中的一种方法,意思为: 越过了一程又一程的山和河。 试着用一个词语表达“山一程,水一程”的意思。 (2)辨析“身从何处、在何处、向何处”。 读诗句——看地图——明去向。 (3)辨析“夜深千帐灯”,并理解其含义。 介绍辛弃疾的《破阵子》; 将辛弃疾的沙场英雄气概与纳兰性德从心底流露出的对自然生活的渴望与欣然作比较,感受纳兰性德深深的爱与痛。 用贴切的情感朗读上阕。 2、理解下阕词意。 (1)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正确意思。(互文见义) 读“风一更,雪一更”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 交流你对“风一更,雪一更”的理解。 (2)理解“聒”,“梦不成”,“无此声”。 “聒”,嘈杂的是什么声音? 因为什么而“梦不成”? “此声”指什么声音?家乡真的“无此声” 吗? (3)用贴切的情感朗读下阕? 3、朗读全词。用下阕中的一个词概括全词的主题。 4、理解真正的“故园”“乡心” 。 (1)真正的“故园” 指什么?

纳兰性德长相思

纳兰性德《长相思》课件脚本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那畔:那边。指关外。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聒碎:搅碎。聒,嘈杂。 一、教学目标(字幕) 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字幕配图)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配图) 三、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配图) 四、配画面朗读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配图五六幅) 五、预习指导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2、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六、感知理解(字幕)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七、赏析加点字(字幕)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 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 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八、知识归纳(字幕)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九、拓展练习(字幕配图)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兰词有何不同?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

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初中八年级语文:《长相思》教案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长相思》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Lessons from "Sauvignon Blanc"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长相思》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背诵词《长相思》。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长相思》,了解有关词的基础知识,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感情。通过作者叙写自己赴边关途中所见所闻,抒发了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词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理解作者抒发的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2、会朗读、背诵这首词。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朗读感悟,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觉。学习过程中反复诵读,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意境。让学生在情景朗读中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促成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积淀。 教具准备:搜集作者相关的资料及代表词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一直在坚持课外积累古诗词,那么你们了解关于积累古诗词的哪些方法? 2、结合这些知识,复习本学期所学习的词。学生诗词接龙。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学习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词的意思。 1、介绍作者。师生共同介绍搜集的资料,并齐读作者的名字。 2、学生读这首词,运用以前学习过的方法:查资料,查工具书,疏通词的内容。 3、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通过交流,初步感知词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体会词中描写的景象。 1、学习上阕。 ①、请学生说说上片描写了哪些景象。(学生在黑板上做上记号) ②、学生自由画出上片中所描写的任意一种景象。请画得好的同学在黑板上画。 ③、配插图全班齐读词,再自由读,融入画中的情景。 2、学习下阕。 ①、从词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让学生在词中找一找。 ②、你们能不能模仿这些声音?并想象一下还有什么声

《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榆、畔、帐”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读懂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 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3、简介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②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齐读,巩固诗歌节奏。 三、理解诗句 1、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2、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结合理解。 (3)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6)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

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纳兰性德的词,没有李白“诗成惊天地,笔落泣鬼神”的震撼力量,也没有苏轼“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岗”的豪放旷达,所以它总在我的视线之外,在远离我遐思的空间里,悄悄沉寂。 直到有一天,翻开高中学生的《语文读本》,我看到了这首《长相思》,方为词中那淡淡的愁绪所感染,读完全词,那淡淡的哀愁伴随着关外风雪的寒意,已微波般慢慢渗入骨髓。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乱平定。竖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本篇即作于此时。 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 上阙,“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点出了作者的行程和路途的遥远,一个“那”字,表现出作者远离家乡马不停蹄地向关外行走时,对家乡的依恋与渴望,离愁别绪随着远行的脚步渐渐浮现。 “夜深千帐灯”,则取景新颖壮阔,它所描绘的不是一个点,或者一个面,而是开阔的立体的空间,是远距离的透视,因而一幅美丽的军队驻扎图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夜晚深黛色的夜幕下,千帐竞立,万灯闪烁,该是何等的雄壮与豪迈。然而辽阔的灯光与思乡之情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又在雄壮与豪迈中多了几丝雅致与缠绵,清冷与寂寞。它们让人不由自主地忆起故园窗前灯的浪漫与温馨。比起故园的灯,此时的灯多了几许寒冷,少了几许温情。 如果说上阙在对景物的描述中侵染着淡淡的思念,那么下阙则把这种思念推向极致。 在风雪交加的夜晚,旅途的劳顿,生活的枯燥,都不能让作者马上入睡。表面上看是对羁旅生活的不适应,是关外气候的恶劣,是帐外风一更,雪一更的萧瑟之声,打搅了诗人的梦。在家乡是听不到这种萧瑟之声的。实质上,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对家乡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故乡熟悉的一切在寂寞的夜晚一一闪现,使诗人辗转反侧,深夜难眠。末一句“故园无此声”,使得浓烈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也引起人们对故园声音的好奇。是什么声音让作者深深牵挂,念念不忘?是妻儿的娇声软语?是故园柔风细雨的呢喃?还是门前山山水水的静默?一天劳顿的行军之后,依然使诗人在夜深之迹辗转反侧,难以入寐,一切大胆的猜测与想象都不为过。 这首词没有一般边塞诗的大气、沉痛、悲凉、雄壮,而是风格婉约,笔调缠绵,这大概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者出生于封建贵族大家庭,四岁学骑马,七岁学射箭,十四岁通诗文。有着天生超逸的禀赋,卓尔不群的才华。后又先后考中举人,进士,得到帝王赏识,平步宦海,一帆风顺。较少挫折的经历,温柔富贵的濡染,使得他的作品中少了抑扬顿挫的沉雄,多了小女儿的缠绵情态。 作品从大的方面取景,较少琐碎的描述。不象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的细致描绘,也不似李清照“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的”的入微刻画。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像,来寄托细腻的情感思绪。使斑斑点点的思绪在博大景物的渲染中,变轻,变淡。表现出冲淡,自然,不事雕琢,了无痕迹的词风。为时人和后人们所称颂和喜爱。

《长相思》教案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一、以诗引题 1、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 师:你能背诵一首思念家乡的诗吗?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词《长相思》(生齐读课题) 2.解题、质疑。 (1)“相思”什么意思?(思念) (2)“长相思”就是什么意思?(读题) (3)这首词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陪同康熙皇帝出征山海关,祭祀长白山的途中写的。 (4)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相思谁?为什么相思?怎样相思?为什么长相思?) 3、介绍词人 师:《长相思》的作者纳兰性德,不知道同学们对他有哪些了解?(学生可能说不出来)。 师:看来大家对他知之甚少,没关系,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纳兰性德,字容若,是清代大学士纳兰明珠的儿子,被称为满清第一词人。他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曾两次随康熙皇帝远行。)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长相思》正是纳兰性德在随康熙皇帝远行期间所创作的一首词。 4、介绍词。 词: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师: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歌曲《长相思》 师:词一般分上下两阕。谁能读一下这首词的上阙?下阙谁来读? 【设计理念】从王安石、张籍两位词家的乡愁切入,引发学生探寻本课纳兰词中的离愁别恨,这样的导入自然是最适切,也是最“诗意”的。 二、初读 师:现在,孩子们一定对这首词充满了期待,学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自读提示(出示课件),谁来读自读提示一? (1、读准词中的生字和多音字。2、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师:请结合自读提示,按照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自由读《长相思》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提醒读音的词语:更聒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1)──“更”为什么要读平声?【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2)理解“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3.指名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后学生评价。 师: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节奏才能把词读有板有眼。 4.指名读,评价并讲明该怎样停顿。(出示词,划出节奏)齐读。注意上下阙的停顿。 师:词读到这里,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好,你感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学生继续回答。 师:孩子们,离家乡很遥远,对家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自己试着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长相思》纳兰性德教案

《长相思》教案 一、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是一首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四年级的时候就学习了《忆江南》等诗词,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也有了基本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 2、明白词句大意,体会词的意境。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理解词句大意。 难点:感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缕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的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清代第一大才子的眼中乡愁又成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一看。 (二)、解诗题 齐读。(板书课题) 长相思——词牌名,一种词的格律 (三)、知作者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康熙皇帝的一品带刀侍卫。是清代词坛上一个标志性人物,被当时人称为“清代第一词人”。(四)、抓字眼,明诗意 (跟着范文朗读画出节奏和着重号,在全班齐读听一听,做纠正。)抓字眼,(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问:“山一程,水一程。”程什么意思?生答。 “风一更,雪一更。”“聒”“此声” 程:路程、行程。

千帐灯:帐篷点的灯。 更:古时候的记时时刻。 聒:嘈杂的声音。 此声:代指风雪声。 (现在我明白了这些词语的意思了,我们再一起来跟着范文朗读读一读,试着说一说词句的意思。)抽生答。再整理。 【跋山涉水,向关外走去,晚上很晚的时候帐篷都点起来了灯;风雪交加,战士们都被风雪声吵醒了,(想做梦梦到家园都不行。)京城是没有这样的风雪声的。】 (五)、多诵读,悟诗情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这首词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抽同学范读,问:(你读完这首词,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句词或者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 七、板书设计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长相思》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长相思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 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板书课题 1.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板书:《长相思》(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二年进士,官一等侍卫,大学士明珠之长子。纳兰性德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写词。其词主要抒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词风婉约清新,自然真切,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3.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词人随康熙出巡山海关。途中写下《长相思》。该词主要通过描述出巡时的所见、所闻及所感,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也反映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解题: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二、整体感知,理解词意。 1.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榆、畔、帐”等 生字的字音。2.指名读,学生评价。 3.听音频朗读,画出节奏。 4.齐读,巩固词的节奏。 5.默读。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 在讲什么? 三、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学习上阙。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结合理解。(3)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4)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5)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6)指导朗读。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7)齐读。读出和纳兰性德一起行军的将士们的征途的艰难。

部编版小学语文《长相思》公开课精备教案设计

长相思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导入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初读 (1)读准读通 请大家打开课本,仔仔细细地读,读准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通顺,念得字正腔圆。 多音字“更”,“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念guō 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2)读出节奏 师: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还要读得有节奏,再指读。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3)读出味道 师:真好!读词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 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再指读 3.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师: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

《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牟平区王格庄镇中心小学肖仁玲 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长相思》和《苏幕遮》。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长相思》的 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词的意思。 3、通过对两首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领悟作者通过不同 的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积累诗词。 教学重点: 品读诗词,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领悟作者通过不同的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及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王安石眼中,乡情是那一轮遥寄相思的皎皎明月;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情又是那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情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 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读词明意 (一)初读诗句(读准——读出节奏) 1、读准 课前同学们已经根据导学作业预习了课文,谁来读读《长相思》? 指名读。(评价:读得字正腔圆,很好。) 谁再来读?(评价:看来同学们课前已经充分预习了,读得非常准确。) 2、介绍词及词牌 同学们,《长相思》与我们前面学过的古诗不同,它是一首词,句式长短不一,所以又称“长短句”,一般分为两段,上段为上阕,下段为下阕,《长相思》是词牌。 男生读上阕,女生读下阕。 评价:老师觉得呀,男生声音浑厚,女生声音清脆,把掌声送给自己。 3、读出节奏 词和古诗一样都有韵律美,下面我们师生合作,同学们读蓝色部分,老师读红色部分,我们一起有节奏地读一读《长相思》。

谁来试一试?谁再来。 (评价:你读出了诗的节奏;你读得有板有眼。) (二)理解词意。 长相思啊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长相思呢?请同学们再次读这首词,结合注释和插图,你们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1、交流想象画面 看到同学们认真圈画,相信一定有不少收获,想与大家一起分享,谁来说说读了《长相思》,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指名回答。 评价:你看到了—— 谁能把这些画面连起来说一说? 2、结合具体词句,感悟诗情 再读上阕,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 (1)体会“山一程,水一程” 引导学生体会路程艰难与漫长。 老师听出来了,这里的山一程,水一程不是单单一程,而是——课件出示(山一程,一程,又一程;水一程,一程,又一程。) 这是一段漫长的征程。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这还是一段艰难的征程!指名读。 谁还想说? 引导学生结合纳兰性德的背景资料(是当朝宰相明珠之子,久居京城,这样的跋山涉水的征程不习惯,格外想家。) 师:你说到纳兰性德的心坎上了,带着你的体会再读上阕。 (2)体会“夜深千帐灯” 师:白天要跋山涉水,夜晚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继续交流。 引导学生交流:白天他们很累,但是夜深了,他们还睡不着。都在想家,(板书:千帐灯) 你从“千帐灯”里还读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帐篷多,队伍大,这么多的人都睡不着觉,都在想家。 (评价:你很会读书,能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完整赏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完整赏析 长相思·山一程 清代: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 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 向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作者思 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 声音呢?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乱平定。翌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 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词人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出关时冰雪未销,千山万水,对于生于关内,长于京城的性德来说,一切都是那么荒凉,于是不由人思念亲人朋友,作者有感而发, 填下这首《长相思》。 赏析 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 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使用 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 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 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 依恋和怀念。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 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 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 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严迪昌《清词史》:“夜深 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 启后的作用。经过日间长途跋涉,到了夜晚人们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准 备就寝;不过夜深了,“千帐”内却灯光熠熠,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 深夜不寐呢? 下片开头“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紧承上片,交代了“夜深千帐灯”,深夜不寐的原因。“山一程,水 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 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首先山长水阔,路途本就漫长而艰辛,再 加上塞上恶劣的天气,就算在阳春三月也是风雪交加,凄寒苦楚,这 样的天气,这样的境遇,让纳兰对这表面华丽招摇的生涯生出了悠长 的慨叹之意和深沉的倦旅疲惫之心。“更”是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 夜分为五更。“一更”二字反复出现,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这怎不使词人发出凄婉的怨言: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还是这塞上“风一更,雪一更”的苦寒天气。风雪交加夜,一 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 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 乡心梦不成”与上片“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 原因。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 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 谓是水到渠成。 从“夜深千帐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 词人亲自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景

长相思教案

1.《长相思》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说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示) 2.让我们走进本组以“思念故乡”为主题的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感情吧!(出示导语中的阅读提示:阅读课文的时候,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者事情表达出来的。) 3.今天我们先学习《5、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长相思》

4.解题。质疑。 (1)“相思”什么意思?(思念) (2)“长相思”就是什么意思?(读题) (3)这首词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陪同康熙皇帝出征山海关,祭祀长白山的途中写的。 (4)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相思谁?为什么相思?怎样相思?为什么长相思?)(你们提的问题都很有探究价值,我们一起走进词中探索吧)(二)初读《长相思》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提醒读音的词语:聒更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另一个读音是什么?怎么组词? 1)查字典理解“更”的意思。 2)理解“风一更,雪一更” 3)小结学法。 3.指名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后学生评价。 师:不但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节奏才能把词读有板有眼。4.指名读,评价并讲明该怎样停顿。(出示词,划出节奏)齐读。上下阙的停顿。 过渡:同学们可真会读书,要是了解了词的内容,老师相信大家会读得更投入,更有韵味。(回顾质疑的问题) (三)读懂《长相思》

《长相思》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长相思》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词人纳兰性德;通过读品析来体味作者浓郁的情感。过程与方法诵读、移情想象、研读共赏、阅读拓展、填词创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无奈之情;学习古代优秀的诗词作品,传承文化,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教学重点了解词人纳兰性德;体味作者浓郁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品味、讨论赏析的方式来体味作者情感。 教学步骤 一、问世间情为何物 1.播放“纳兰经典词作”微视频。 问题:纳兰容若的词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明确:情真意切。 2.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人世间,最让人魂牵梦绕的是情,最让人肝肠寸断的是情,最让人生死相许的还是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长相思》,去体味一份浓郁的深情。 二、吟咏词韵初触情 1、一读明节奏。 长相思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再读明感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

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三、逐行逐字品深情 1.这首词主要是通过意象的叠加与跳跃来抒发情感,请以此作为“赏点”,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赏析。 示例:“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一程”、“一更”的叠用,从感官上强化了征戍途中因空间转移,时间流逝而带给纳兰的焦灼之感;纳兰跋山涉水,风雪兼程,历经艰辛,却是离家越来越远,心中对家乡的牵念之情越来越强烈,所以,“山、水、风、雪”等意象的叠加与跳跃凸显了纳兰心中的思乡之苦。 “夜深千帐灯”、“故园无此声”:“夜深千帐灯”描绘的是边疆营地灯火通明的景象,虽是壮丽之景,但千帐灯下照着的是无眠的万颗乡心;且营帐外又是风大雪狂的极寒天气,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纳兰厌于扈从的无奈之情。而最后一句“故园无此声”,更是将羁旅在外的怨恨写到了极致。 2.小组讨论问题:你读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从哪里读出来的? 示例:我读到了作者一颗期盼的心,可以从“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诗句感受到。 我读到了作者一颗思念故乡期盼归家的心,可以从“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诗句感受到。 我读到了作者一颗伤感不舍的心,可以从“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诗句感受到。 我读到了作者一颗孤独痛苦的心,可以从“聒碎乡心梦不成”“身向榆那畔行”的诗句感受到。 我读到了作者一颗破碎煎熬的心,可以从“身向榆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的诗句感受到。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 备课研修 2013-01-06 10:01 学习目标 1、结合词意,用贴切的情感朗读课文。 2、通过细读词句,正确理解词的字面、全词的意思。 3、理解关于词的初浅的常识。 课前准备 1、查字典,掌握“畔、帐、更、聒”四个字在这首词中的正确读音和意思。 2、联系地图,大概知道作者从何处出发?此时身在何处?前往何处?联系资料,了解作者此行的目的。 3、阅读关于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和两种不同理解的赏析,初步形成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 4、反复朗读课文,思考用怎样的语气来贴切地读好每一句诗。 教学过程 一、初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与停顿。 2、揣摩朗读,同学互演,有不同意见的小组提出来。 二、细读

1、理解上阕(què)词意,用贴切的感情朗读上阕。 (1)理解“山一程,水一程”的正确解释。 交流预习过程中你对这句词的意思的理解; 介绍“互文见义”,这是古诗文写作中的一种方法,意思为 越过了一程又一程的山和河。 试着用一个词语表达“山一程,水一程”的意思。 (2)辨析“身从何处、在何处、向何处”。 读诗句——看地图——明去向。 (3)辨析“夜深千帐灯”,并理解其含义。 介绍辛弃疾的《破阵子》; 将辛弃疾的沙场英雄气概与纳兰性德从心底流露出的对自然生活的渴望与欣然作比较,感受纳兰性德深深的爱与痛。 用贴切的情感朗读上阕。 2、理解下阕词意。 (1)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正确意思。(互文见义) 读“风一更,雪一更”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 交流你对“风一更,雪一更”的理解。 (2)理解“聒”,“梦不成”,“无此声”。

“聒”,嘈杂的是什么声音? 因为什么而“梦不成”? “此声”指什么声音?家乡真的“无此声” 吗? (3)用贴切的情感朗读下阕? 3、朗读全词。用下阕中的一个词概括全词的主题。 4、理解真正的“故园”“乡心” 。 (1)真正的“故园” 指什么? 字面意思故乡; 含着意思自然、自由的生活。 (2)真正的“乡心”指什么? “故乡”在何方? 纳兰性德真正思念的是什么? 5、这首词有令你感动的东西吗?你为何感动? 6、完成作业本作业。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