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以来联邦德国经济

合集下载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以私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

德国政府直接通过财政、货币、税收、规划等诸多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间接通过投资、保险、科技、信息、计划等经济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并以高效的信息化服务,扩大全球市场贸易范围,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创新与革新,努力给社会创造一个低税负、低通胀、低利率、保护竞争、增强发展活力、宽松有序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在战后很短时间内创造了“经济奇迹”,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保持了经济的长期繁荣。

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概况德国地处欧洲中部,1990年10月东西德统一后,共设立15个州,1个直辖市,国土总面积3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255万。

2001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2.3万亿美元。

综观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过程,德国经济之所以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关键在于定国之初选择了“社会市场经济”这一经济发展模式。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确立私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德国《基本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保护私有制,但也并不排斥其它形式的所有制。

《基本法》第十五条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把私有土地、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转为公有。

在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共存在着八种形式的所有制:即私人垄断所有制、非垄断性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小私有制、国际私人垄断所有制、国家垄断所有制、合作化所有制、工会所有制和国际国家垄断所有制,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私人垄断所有制和国家垄断所有制。

在国家垄断所有制结构中,以经济基础设施(道路、桥梁、隧道、港口、机场、行政办公大楼等)、社会基础设施(学校、医院、博物馆、艺术厅等)和军事工业及设施为主体,汽车、造船、采矿、钢铁、有色金属、交通、供电、供水、煤气及污水处理等行业采取国家参股、控股等“公”“私”混合经营,其主要目的是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运转创造必要的宏观条件和保证国家与经济安全。

90年代以来的三大经济危机

90年代以来的三大经济危机

90年代以来的三大经济危机 良时金融事业部:杨小强 文章摘要:时间主要股市表现第一次 90至92年道琼斯:经历二次较大的调整:第一次:1987年8月至10月,指数由最高的2722点跌至最低的1616点,跌幅38.98%。

第二次:1990年8月至10月,指数由2934.65下探到2365.1,跌幅17.4%。

日经:持续时间较长,跌幅较大从1990年开年的最高的38915点跌至1992年8月18日的14309点,跌幅63.23%。

此后日经长期维持在22000与14000之间走箱体运动,直到1997年第二次 97年6月至98年底恒生指数:从1997年8月的最高16820点,到1998年8月6544点,下跌过程维持一年,跌幅达到61.1%。

日经指数:从1997年6月的20879点至1998年10月的12788点,跌幅38.75%。

第三次 2000至2002年道琼斯指数:从2000年1月的11749.9跌倒2002年10月的7197点,跌幅达到38.74%。

日经指数2000年4月从最高20327点开始,到2002年6月的7604点,跌幅62.59%恒生指数在2000年3月摸高18397点后,4月出现大跌,到03年4月份最低到达8338点,跌幅54.68%进入1990年代以来,世界先继发生多次经济危机,除1990年的日本房产泡沫、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涉及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还包括那些影响相对较小的金融动荡,这些震荡在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一直没有停止。

下面就其中影响最大的三次做一个简要的介绍:第一次、1990年到1992年经济衰退此期间发生了冷战后的第一次战争——海湾战争。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海湾战争发生在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战争。

美国的表现:本次美国经济走向危机的历程应该从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算起。

德国(Germany)战后经济发展历史

德国(Germany)战后经济发展历史

德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特点及其 成效
德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应急措施


1.金融市场稳定基金 2.第一套经济振兴计划 3.第二套经济振兴计划
金融市场稳定基金

德国濒临破产的银行中包括了那些对整个系统而言重要的金融机构,如:德国地 产融资抵押银行,一旦它们倒闭将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 联邦政府首先出台的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就将目标确定为稳定银行和金融系统、 维持并重新刺激银行间贷款往来。2008年10月17日德国议会通过了《金融市场 稳定法》,决定设立金融市场稳定基金,采取的措施包括:(1)由联邦财政部提 供债务和应付款项担保,担保金的总金额为4000亿欧元。截止2009年3月,共发 放了1430亿欧元的担保金,其中大部分向地产融资抵押银行提供。(2)通过国家 注资参股企业,以维持其资金流动性,防止对整个金融系统重要的金融机构破产。 为此,联邦政府启动设立了一个数额暂为1000亿欧元的特别基金 (Deutschlandsfonds),资金开支的有效期暂定为截至2009年12月31日(后又延长 至2010年12月31日)。但除少数外,德国政府并没有对银行和其他企业实行大规 模国有化,到2009年4月,基金仅用了117亿欧元(克伦普、皮尔茨,2009)。另 外,欧洲中央银行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配合德国等欧元区国家用财政手段维持 流动性,从2008年10月起,欧洲中央银行在7个月内将主导利率由4.25%降至 1%,同时采用购买政府债券,对银行无限量现金拍卖等非常规措施向市场注入 流动性,降低了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
德意志银行



对外贸易 德国是世界贸易大国,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贸易 关系。德国出口业素以质量高、服务周到、交货准时而享誉 世界。主要出口产品有汽车、机械产品、化学品、通讯技术、 供配电设备和医学及化学设备。主要进口产品有化学品、汽 车、石油天然气、机械、通讯技术和钢铁产品。主要贸易对 象是西方工业国,其中进出口一半以上来自或销往欧盟国家。 1986~1990年,德国的出口额曾为世界第一,从1991 年起次于美国。2003年之后,连续六年保持世界第一出口大 国地位。外贸长期顺差,2007年德国出口额达9691亿欧元。 2003年至2008年连续六年保持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地位。 2008年,德国出口额达9949亿欧元,同比增长2。7%。 2002年2月28日24时,德国马克正式停止流通,欧元成 为德国法定货币。

德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情况

德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情况

德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情况与世界其它国家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经验相比,德国的经验很有特色。

就西欧重要国家来说,统一前的联邦德国是唯一自始至终追求私有化的国家,当上世纪50、60年代,法、英等国家通过公有化来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时候,德国却反其道而行之,通过进一步的私有化来解决问题。

在两德统一的过程中,德国完成了东部地区的国有企业私有化。

因此,世界上只有德国一个国家,拥有将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私有化和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双重经验。

一、德国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原则中文的国有企业按照德文原文意为公共企业(Oeffentliche Unternehmen, Public Enterprises),而非国有企业(state–owned enterprises),因为公共企业在联邦制国家内,分为联邦所有、州所有和市镇所有。

只有联邦所有的企业才是国有企业。

联邦国有企业指的是由联邦政府包括联邦各个部所有和联邦特别财产所有。

国有企业按照国家拥有资本的方式分为两类:直接参股企业和间接参股企业。

联邦参与股份的企业既可能是联邦投资与私人资本合资的股份制企业,也可能是联邦和州或者市镇联合投资的公共事业或企业单位。

例如著名的萨尔矿业公司就是联邦政府和萨尔州政府联合投资的上市股份公司,在创业资本58亿马克中,联邦占74%,州占26%。

科隆-波恩机场是联邦、北莱茵州、科隆市、波恩市和科隆与波恩附近的两个县6个政府联合投资的有限股份公司。

参股企业的业务不限于国内市场,还扩大到世界市场。

例如,德国电讯通过参股和收购的方式,已经在美国、波兰等国家设有分公司。

德国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基本原则是建设社会市场经济,而不是财政收入或者其它经济政策的考虑。

上世纪60年代,在联邦德国财政私有化过程中,财政部的文件明确指出,私有化不是因为企业对国家财政是亏空还是盈余的需要,而是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让国家退出非国家任务的领域,在这个原则下,私有化首先是对公共企业的任务重新定义。

90年代以来联邦德国经济

90年代以来联邦德国经济
%
12 10
8 6 4 2 0 -2 -4 -6
2003-Jan Feb Mar Apr May Jun Jul Aug Sep Oct Nov Dec
2004-Jan Feb Mar Apr May Jun Jul Aug Sep
去年及今年失业率
4800 4700 4600 4500 4400 4300 4200 4100 4000 3900 3800
90年代以来联邦德国经济、 社会制度变革及其影响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 丁纯博士
一、德国经济、社会政策改革的背景
二、德国经济、社会政策改革思路与主要 内容
三、德国经济、社会政策改革的前景分析
德国经济、社会政策改革的背景
90年代以来德国宏观经济的糟糕表现:
➢ 经济增长缓慢 ➢ 失业状况严重 ➢ 消费溺弱、投资不振 ➢ 财政赤字与公共债务庞大
采用凯恩斯主义的解决方式,用大量政府干预和扩大投资 的方式
运用自由主义的减税政策,通过减税,刺激公众的消费与 投资,从根本上激活经济。
德国经济、社会政策改革思路与主要内容
德国经济、社会政策改革的一揽子改革计划
2010议程(2010 Agenda)
税制改革 养老保险政策改革 医疗保险政策改革 劳动力市场政策改革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0.920.10.918:29:3818: 29:38O ctober 9, 2020
整顿-提高工作效率。2020年10月9日 下午6时 29分20.10.920.10.9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020年10月9日 星期五 下午6时29分38秒18: 29:3820.10.9
一马当先,全员举绩,梅开二度,业 绩保底 。20.10.920.10.918:2918:29: 3818:29:38Oct -20

【体制】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3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考点3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体制】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3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考点3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关键字】体制考点34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与特点——(b)1.原因(1)克林顿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宗旨: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

(2)把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干预目标,采取缩减政府开支,裁减政府雇员,适当增税,鼓励消费等措施——解决赤字问题。

(3)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新技术、教育、健康保险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

(4)克林顿政府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

2.特点(1)“新”在较长时期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2)“新”在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出现,基本实现了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

(3)“新”在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某些深刻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联动的关系。

微点拨“新经济”包括了三个要素:经济全球化是背景,知识经济是基础,信息技术是主导。

实质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他领域的创新。

二、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成就——(b)1.建立:1949年阿登纳政府废除中央统制经济,建立“社会市场经济”。

2.特征(1)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2)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3.内容(1)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

(2)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3)用收入调节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

4.成就:经济奇迹般地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三、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成就——(b)日本主要的经济模式: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1.主要内容: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府调整“统制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但政府始终掌握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

2.特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大于市场调节。

3.成就:经济快速发展,198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德国为什么采用联邦制而不是单一制

德国为什么采用联邦制而不是单一制

1、德国为什么采用联邦制而不是单一制?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联邦制比较适合当时的德国。

联邦制国家由各个联邦成员组成,各成员单位先于联邦国家存在。

联邦成员国在联邦国家成立之前,是单独的享有主权的政治实体;加入联邦之后,虽然不再有完全独立的主权,但在联邦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联邦成员的主权仍受到法律的保护。

2、魏玛共和国宪法民主性的体现。

魏玛宪法,这是20世纪最自由、最民主的宪法,结构严谨到几乎完善,条文令人钦佩,读起来使人觉得完美无暇的民主制度似乎就此获得了保障。

而且这部宪法的确博采众长,内阁制取法英法,总统制仿效美国,人民复决制则源自瑞士。

在宪法思想与制度安排上也让人动容,“政治权力属于人民”这样的原则贯彻其中,特别是不分男女皆有选举权这点让德国人在自由民主政治史上占有先机。

3、魏玛共和国宪法失败的原因。

完善的民主宪法却没有能够为魏玛带来稳定的宪政状态。

因为魏玛宪法存在着两方面的缺陷:一是总统的权力过大;二是绝对比例代表制的采用。

魏玛宪法赋予总统具有英国君主的地位———对外代表国家、主持国家重要庆典之外,还给予美国总统式的实权,统帅海陆空三军,有任命总理和国家官吏的大权,其任命权不受议会的约束,同时宪法48条规定总统还有宣布紧急状态的特权。

总统可以在紧急状态时局部或全部取消宪法规定的各项民主自由的权利。

宪法这样规定的总统的权限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规定的皇帝的权限。

德意志帝国皇帝宣布紧急状态时须事先宣布戒严,并且是在国会休会期间。

而魏玛共和国宪法颁布之后,到1932年为止,总统宣布紧急状态有233次之多。

仅1930年到1932年短短三年中,宣布紧急状态有191次;相反,国会颁布法令的次数是135次;而国会开会的次数是148次。

可以看出议会民主制在经济危机的年代其民主性的大大削弱。

魏玛共和国没有一届国会是满了任期的,因而魏玛共和国的总统也被称为“皇帝的替身”。

宪法第二缺陷是绝对比例代表制的引入及其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90年代以来的三大经济危机

90年代以来的三大经济危机

90 年代以来的三大经济危机良时金融事业部:杨小强文章摘要:时间主要股市表现第一次90 至 92 道琼斯:经历二次较大的调整:年第一次:1987年8月至10月,指数由最高的2722点跌至最低的1616点,跌幅38.98%。

第二次:1990 年 8 月至 10 月,指数由 2934.65 下探到2365.1,跌幅17.4%。

日经:持续时间较长,跌幅较大从 1990 年开年的最高的 38915 点跌至 1992 年 8 月 18 日的14309 点,跌幅63.23%。

此后日经长期维持在 22000 与 14000 之间走箱体运动,直到 1997 年第二次97 年 6 恒生指数:月至98 从 1997 年 8 月的最高 16820 点,到 1998 年 8 月 6544 点,年底下跌过程维持一年,跌幅达到61.1%。

日经指数:从 1997 年 6 月的 20879 点至 1998 年 10 月的 12788 点,跌幅38.75%。

第三次2000 至道琼斯指数:2002 年从2000年1月的11749.9跌倒2002年10月的7197点,跌幅达到38.74%。

日经指数2000 年 4 月从最高 20327 点开始,到 2002 年 6 月的 7604点,跌幅62.59%恒生指数在 2000 年 3 月摸高 18397 点后,4 月出现大跌,到 03 年 4月份最低到达 8338 点,跌幅54.68%进入 1990 年代以来,世界先继发生多次经济危机,除 1990 年的日本房产泡沫、1994-1995 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 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涉及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还包括那些影响相对较小的金融动荡,这些震荡在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一直没有停止。

下面就其中影响最大的三次做一个简要的介绍:第一次、1990 年到 1992 年经济衰退此期间发生了冷战后的第一次战争——海湾战争。

1990 年 8 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老保险改革
倡导四支柱筹资模式(里斯特养老金) 延长退休年龄 降低浮动准备金 改革养老金调整办法
德国经济、 德国经济、社会政策改革思路与主要内容
德国经济、 德国经济、社会政策改革的一揽子改革计划
医疗保险改革
引进DRG制度加强竞争、控制供方诱导 提高需方自付比例,个人承担更多责任 缩短药品流通渠道 稳定医保缴费率
b.
c.
d.
由于老年化进程加快,同时,随着生育观念的嬗变、家庭的小型化, 年龄结构老化严重,1970到1997年间,德国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 比重已经从19。3%增至21。9% 由于90年代以来德国经济增长乏力以及大量增加的失业,使得类似工 资比例税的养老保险缴费收入减少 两德统一后,为了拉平东西部在社会保险福利待遇上的差距,西部养 老金的转移支付数额大,加剧了养老金给付的困难
德国宏观经济的糟糕表现的成因剖析: 结构性制度痼疾 偶发性特殊因素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质疑
德国经济、 德国经济、社会政策改革的背景
结构性制度痼疾成因:
高福利社会保障制度弊端
高福利 高税收 高成本 低竞争力 出口相对下降 低盈利 高破产率 低消费 低国内投资 抑制经济发展和福利提高
科研体制的缺陷与科研主攻方向的偏颇 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企业制度的弱点 宏观调控手段的局限性和行政效率缺失
-4
-2
10
12
%
Feb Mar Apr May Jun Jul Aug Sep Oct Nov Dec
Total unemployment change on the previous month
去年及今年失业率
4800 4700 4600 4500 4400 4300 4200 4100 4000 3900 3800
阶段 (年份
增长率 (%)
据(德)《德累斯顿银行统计概览2003年11月》计算。
德国经济、 德国经济、社会政策改革的背景
年份 70 75 80 85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失业率
0.7
4.7
3.8
9.3
7.2
7.3
8.5
9.8
10.6
10.4
11.5
Ma r Ju l Ma y N 20 ov 04 -J an Ma r Ma y Ju l Se p 20 03 -J an Se p
谢谢大家
2.养老保险的问题与改革 养老保险的问题与改革
1).养老保险政策的制度性缺陷 养老保险政策的制度性缺陷: 养老保险政策的制度性缺陷
a.
老保险待遇刚性特征明显,在德国,法定养老保险给付一般是随着平 均工资增长而指数化上调的,支出有增无减
c.
d. e. f.
3.医疗保险体制的问题和改革 医疗保险体制的问题和改革
1).德国社会医疗保险体制特点及其弊端 德国社会医疗保险体制特点及其弊端: 德国社会医疗保险体制特点及其弊端
a.
b.
c. d.
联邦德国的法定医疗保险是强制性的,只有在收入超过一定数 额后才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参加法定义务保险 医保费用主要通过医疗保险缴费的形式,按工资一定比例,由 雇主和雇员平均分摊,国家预算筹资只占1/10左右,起一个辅 助和调节作用,体现了自我承担责任的原则。同时,在医保待 遇上,较好缴宽,公民只有在履行缴费义务的前提下才可以获 取相关医保待遇,突出了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覆盖面广,佑护了近92%左右的全国民众 在医保机构的管理上,则体现高度自治原则,具体事务由具备 公法法人地位的社会医疗基金来管理,既相互竞争,有保持非 盈利性
德国经济、 德国经济、社会政策改革的路径选择
凯恩斯主义vs.自由主义
采用凯恩斯主义的解决方式,用大量政府干预和扩大投资 的方式
运用自由主义的减税政策,通过减税,刺激公众的消费与 投资,从根本上激活经济。
德国经济、 德国经济、社会政策改革思路与主要内容
德国经济、 德国经济、社会政策改革的一揽子改革计划
2010议程(2010 Agenda)
税制改革 养老保险政策改革 医疗保险政策改革 劳动力市场政策改革
德国经济、 德国经济、社会政策改革思路与主要内容
德国经济、 德国经济、社会政策改革的一揽子改革计划 税制改革
德国经济、 德国经济、社会政策改革思路与主要内容
德国经济、 德国经济、社会政策改革的一揽子改革计划
90年代以来联邦德国经济、 年代以来联邦德国经济、 年代以来联邦德国经济 社会制度变革及其影响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
丁纯博士
一、德国经济、社会政策改革的背景 德国经济、 二、德国经济、社会政策改革思路与主要 德国经济、 内容 三、德国经济、社会政策改革的前景分析 德国经济、
德国经济、 德国经济、社会政策改革的背景
五大关系的调整
A.
B. C. D. E.
调整国家与市场关系,“少一些国家、多 一些市场” 调整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调整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调整雇主和雇员的关系 金融领域对“股东文化”的提倡
b.
c.
以1988年的《卫生改革法》为标志,1989年正式展开第一轮改革,针对药品 定价,制定了药品参考价格,遏止药商的道德风险;扩大了医疗保险;卫生保 健普查和预防范围;其中最为突出和富有成效的举措就是开始允许一定收入以 上的投保人自由选择法定医疗保险机构。 1993年到1996年,是科尔政府的第二轮医保改革。主要是以1992年颁布的《卫 生结构法》为发端,主要改革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制定明确的削减费用的具 体指标,如医院、医生、药房的预算等。二是用市场机制,以竞争为手段提高 效率,通过在个医保机构间导入风险补偿和平衡机制,进一步将投保人自由选 择医保机构推广开去,以市场来约束费用,提高服务质量。
德国经济、 德国经济、社会政策改革的背景
偶发性特殊因素:
两德统一的沉重负担 欧元的启动 科索沃战争与伊拉克战争 油价的上涨
德国经济、 德国经济、社会政策改革的背景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质疑:
模式 代表国家 基本理念 理论基础 辉煌阶段 微观企业 运行机制 宏观调控 机制 弊端 战 后 60-70 年代 福利国家
德国经济、社会政策改革的总体思路与方向正确, 德国经济、社会政策改革的总体思路与方向正确, 已有一些短期成果 德国经济、 德国经济、社会政策改革涉及社会市场经济的核心 理念和基本制度框架, 理念和基本制度框架,阻力很大 经济表现明显改善尚待时日
0
2
4
6
8
-6
2003-Jan
2004-Jan Feb Mar Apr May Jun Jul Aug Sep
盎 格 鲁 -撒克森
美、英
崇尚自由 竞争 突出效率 个人表现
亚当斯密、 货币主义、 供应学派 等(理论 取舍带有 浓厚的实 用主义色 彩)
90 年 代 新 经济增长
注重股东 利益和利 润回报, 竞争力强
政府注重 经济竞争 等框架政 策的制定。 实施灵活 的财政和 货币政策, 强调商业 化的保险。
德国经济、 德国经济、社会政策改革思路度变革 年代以来法定医疗保险制度变革
a.
以1977年《疾病保险费用控制法》为标志,一直到80年代末,是医改的第一阶段,在对 投保人的制约上,主要是在增加患者(投保人)就诊和取药自付比例、缩减一些过滥的医 保待遇上做了尝试,在医疗服务提供者(医生、医院)的监督和管理上,则引进了总额预 付制。
莱茵
德、法
兼顾社会 要素下的 市场竞争 强调经济 效率、社 会互助和 团队合作
新自由主 义、弗莱 堡学派
注重劳动 力要素的 合作产权, 雇员权利 大,注意 雇员保护 等
有国有企 业,公共 财政辅助 经济景气; 强调稳定 货币政策。 注意福利 制度建设
福利制度 过多过大 劳动力市 场僵化, 企业组织 机构繁复、 政府官僚 主义严重; 产业结构 太调整慢; 过于追求 短期效益、 过于强调 市场竞争; 社会福利 制度和社 会公正差, 贫富差距 大
90年代以来德国宏观经济的糟糕表现:
经济增长缓慢 失业状况严重 消费溺弱、投资不振 财政赤字与公共债务庞大
联邦德国经济年均增长状况(1951-2000)
19511960 7.96% 19611970 4.51% 19711980 2.78% 19811990 2.3% 19912000 1.95%
德国经济、 德国经济、社会政策改革思路与主要内容
德国经济、 德国经济、社会政策改革的一揽子改革计划
劳动力市场政策改革(哈尔兹法I-IV )
改组和重建就业服务机构 调整解雇保护政策 鼓励自主创业 倡导从事微型职业 合并是失业救济和社会救济,提高就业积极性
德国经济、 德国经济、社会政策改革的前景分析
12.7
12.3
11.7
10.7
10.3
GDp 增长率
5
-1.3
1
1.8
5.5
2.4
2.2
-1.1
2.3
1.7
0.8
1.4
2
1.8
3
0.6
资料来源:1。(德)《数字中的德国2002》第14页。 2.德国统计局网页 注:1991年以前为西德数字,以后为全德数字。
德国经济、 德国经济、社会政策改革的背景
2).改革措施 改革措施: 改革措施
a. b.
科尔政府在1997年4月1日通过将增殖税从15%调高一个百分点,这一个百分 点的增殖税就作为应急措施,弥补资金缺口。 科尔政府还分别于1992年和1999年颁布两个养老金法,推出将正常退休年龄延 长到65岁的措施。 施罗德政府用新开征的生态税来补漏,使得养老金缺口不至于直接威胁养老金 发放; 施罗德政府用改变养老金待遇调整方法的手段变相削减养老金待遇,减少支出; 施罗德政府对微利收入工作增收养老保险缴费的形式,扩大缴费人群范围 施罗德政府提出构建四支柱养老保险模式。旨在减轻法定养老保险的压力,尤 其是导入私人缴费型的强制私人补充保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