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农业概况.doc
德国农业概况.doc

德国位于中欧西部,北濒北海和波罗的海。
面积356970平方公里。
人口8201.2万(1 995年),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8人。
南部为高原山地,中部为丘陵和中等山地,北部为冰碛平原。
河流主要有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和威悉河,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博登湖、基姆湖、维尔姆湖和阿墨湖。
属温带气候。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的心脏地带。
将濒海的西欧和内陆的东欧连接起来,也成为暖和的南部和寒冷的北部的横梁。
德国的地形变化颇多,主要由广阔的平原、低伏的丘陵和高耸的山脉所组成,其南部的山脉是阿尔卑斯山的一部分,连绵的丘陵和森林,自此向北延伸到北海和波罗的海。
一、农业发展的特点1、中小家庭农场为主,在原联邦德国,农业家庭农场是德国农业的基础。
按其农业收入的情况,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农业的专营企业,企业主总收入中有90%以上由经营农业所得;第二类是主营企业,农外所得收入小于50%;第三类是兼营企业,农外收入超过50%。
1995年,拥有农用地面积1公顷以上的52.3万个农场中,23.5万个农场的面积在1~1 0公顷之间,约占总数的45%。
约22.7万个农场的农用地面积在10至50公顷之间,占 4 3%。
可见,原联邦德国约有88%的农场规模在50公顷以下,50~100公顷以上的较大的农场仅占11%左右。
1994年,每个家庭农场年度的纯农业收入,前者为29152马克,后者为39798马克。
2、东西部农场存在明显差异。
在德国统一之后,原民主德国通称为“新州”,那里经过土地私有化之后,原先的超大型农场(1989年4700个)已分成3万家各种形式的农业企业(1995年底)。
其中,90%以上的是个体或合伙的农场(由3~5个家庭农场组成),但它们经营的平均规模仍大于西部,约有150公顷;合伙农场更大,平均经营450公顷。
1994年个体农场收入为每个劳动力43600马克,合伙农场为55800马克。
与原联邦德国各州不同的是,在新州的农场中,所经营的土地89.9%是租赁来的,而在西部租赁面积仅占45.1%。
德国种业的发展历程

德国种业的发展历程
德国的种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
以下是德国种业的主要发展阶段:
1.19世纪初:种业的起步
在19世纪初,德国农业开始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土地贫瘠、传统农业技术的滞后等。
为了提高农业产量,开始引入一些先进的种植技术。
当时主要关注的是提高传统农作物的产量。
2.20世纪初:杂交育种的兴起
20世纪初,随着对遗传学的深入研究,杂交育种成为了德国种业的重要创新。
通过对不同种质的交配,育出了具有更强抗病性、更高产量的新品种。
这一阶段,小麦、马铃薯等农产品成为改良的焦点。
3.两次世界大战间:品种改良和农业机械化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农业经历了现代化的推动。
通过品种改良,培育了更适应各类气候条件和土壤的植物品种。
同时,农业机械化的进步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
4.20世纪中期:生物技术的崛起
20世纪中期,生物技术的崛起进一步推动了德国种业的发展。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作物在抗病、抗虫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一时期,生物技术在玉米、大豆等作物上的广泛应用成为亮点。
5.当代:数字化和可持续种业
进入21世纪,德国种业进一步迈向数字化和可持续发展。
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农民可以更精准地管理农田,选择更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品种。
此外,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推动着德国种业朝着更环保、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向发展。
总体而言,德国种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保持了创新力和适应性,通过科技进步和持续的研发,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高质量的种子资源。
德国牧场介绍

德国牧场介绍
德国牧场是德国农业业发达的产物之一,以养殖牛、羊等畜牧动物为主。
德国牧场通常位于乡村地区,拥有广阔的土地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动物提供了适合生长和放牧的条件。
德国牧场以其高度的专业化和质量的标准而闻名。
在德国,养殖牲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生产高质量的肉类和乳制品。
农民和畜牧业者会精心选育畜禽,在饲养和养护方面付出大量努力,并崇尚有机农业的理念。
德国牧场注重动物福利和环保。
牲畜在这里得到良好的饲养条件和医疗保健,其饲料也是经过严格筛选和调配的,确保了动物的身体健康和生产性能。
此外,德国牧场也积极践行环境保护,采用可持续农业的方法,减少对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
德国牧场也是旅游和观光的热门景点。
许多牧场提供农家乐和农场游览服务,游客可以参观牧场,了解德国畜牧业的发展历程,亲自体验农场生活,并品尝新鲜的农产品。
总而言之,德国牧场是德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专业化、质量标准高和环保意识强等特点而闻名。
它不仅是高质量肉类和乳制品的生产基地,也是吸引游客的旅游景点。
德国农业_精品文档

德国农业简介德国是一个以工业闻名的国家,但农业也是其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德国农业以其高效和可持续性而闻名于世,德国的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农业产业德国的农业产业包括农田耕种、畜牧业、蔬菜种植、果树种植等。
农田耕种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以及马铃薯等经济作物。
畜牧业主要养殖牛、猪、羊等家畜,以及养鸡、养鸭等家禽。
蔬菜种植以种植黄瓜、西红柿、辣椒等为主,果树种植则以苹果、梨、樱桃等水果为主。
技术和创新德国农业以其先进的技术和创新而著称。
农民们使用现代化的农业设备和工具进行耕种和收割,利用高科技设备和自动化系统来提高生产效率,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德国农民使用先进的温室技术来栽培蔬菜,通过控制温度和湿度,提供最佳的生长条件。
另外,农业科技在种植和养殖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基因改良培育出更耐旱、抗病虫害的作物品种,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可持续性和环保德国农业非常注重可持续性和环保。
农民们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例如通过有机农业和农田轮作来提高土壤质量,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
此外,农民们还利用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为农业生产提供能源,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同时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德国政府鼓励农民转向可持续农业模式,并提供相应的补贴和支持。
市场和贸易德国的农产品市场相对稳定,农产品需求旺盛。
德国农产品以其质量和食品安全而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德国的农业出口也非常活跃,主要出口到欧洲以及亚洲、美洲等地。
德国的葡萄酒、乳制品和面包等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深受消费者喜爱。
持续改进尽管德国农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农业领域仍面临一些挑战。
人口老龄化、农民进城、土地资源有限等问题都对农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德国政府和农业界不断推动农业的创新和改革,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未来,德国农业将继续朝着更加环保、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德国农业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

德国农业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农业国之一,一直致力于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化方面,德国农业引入了高科技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德国农业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德国农业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的现代化1.高科技设备的应用德国农业充分利用了高科技设备,如精确农业、无人机和智能化机械等。
精确农业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土壤和气象条件,并根据数据进行精确施肥和灌溉,提高了农作物的生长效率和产量。
无人机可以进行空中巡查和喷洒,提高了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效果。
智能化机械则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农产品的质量。
2.先进的生产技术德国农业还采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如温室种植和土壤改良等。
温室种植技术可以为农作物提供恒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延长了生长季节,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土壤改良技术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提高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产量。
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环境保护德国农业注重环境保护,通过减少和合理利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量,降低了农业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德国还推行了农田保护政策,保护了湿地和濒危物种的生态环境。
2.资源利用德国农业致力于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农业废弃物的利用和有机农业的发展,德国农业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排放。
德国也倡导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实行生态循环和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生态农业的推广德国农业鼓励农民采用生态农业的方式进行生产。
生态农业注重农作物的品质和营养价值,以及土壤的生态功能。
通过有机农业、蔬菜连作和轮作等方式,德国农业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德国农业以其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成为了世界农业的典范。
通过引入高科技设备和先进生产技术,德国农业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同时,德国农业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德国经济地理分析1

德国经济地理分析德国本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前苏联、美、英、法分区占领。
1949年9月,美、英、法合并占领区,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同年10月,苏占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形成了两个德国并存的局面。
经过战后40多年的分裂,1990年10月3日,两德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国土总面积35.7万平方公里。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地处欧洲陆上的十字路口,素有“欧洲心脏”之称,是南北欧间和东西欧间陆路往来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一、自然条件德国地势南高北低,从南向北逐渐倾斜。
主要地形有高原、山地和平原,以平原面积最大,占其领土总面积的2/5以上。
北部的北德平原平均海拔200米以下,大部分已开垦为耕地,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中部是中德山地,一般高度不高,对德国经济发展没有什么影响。
南部国界处是雄伟陡峭的阿尔卑斯山,祖格峰是其在德国境内的最高峰,海拔2963米,是德国游览胜地之一。
山地和多瑙河谷地之间是巴伐利亚高原,海拔400米,是德国主要农牧业区。
高原西部是黑林山,山高谷深,森林密布。
黑山林之西是著名的莱恩谷地,这里地势低平,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是德国农业发达和人口密集区。
德国境内河网密布,主要有莱恩河、威悉河、易北河、多瑙河等。
这些河流水量丰富,各河之间均以运河沟通,具有很大的经济、航运价值。
德国气候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气候类型,对多种农业生产发展十分有利。
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钾盐、铁、石墨、萤石、重晶石、铀等。
森林面积 1.61亿亩,覆盖率30.7%。
二、居民截至2008年底,总人口为8211万人,其中主要是德意志人,还有少数丹麦人、吉普赛人和索布族人。
有750万外籍人,占人口总数的9%,主要是土耳其人及东欧国家公民。
通用德语。
居民中33.7%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33.2%的人信奉罗马天主教。
由于人口出生率在西方国家中最低,德国人口已连续多年负增长,按照现在的人口负增长速度,预计在未来的40年里,德国人口将减少到7千万或是更低。
欧洲农业知识点总结

欧洲农业知识点总结欧洲是世界上农业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悠久的农业历史和丰富的农业资源。
在欧洲大陆上,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农业,包括传统的小农场、现代化的大型农场和生态友好的有机农场。
欧洲的农业主要以谷物、蔬菜、水果、乳制品和肉类为主,其中以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的农业发展最为著名。
本文将从欧洲农业的发展历史、技术创新、可持续性发展和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和总结。
一、欧洲农业的发展历史欧洲的农业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史前时代。
最早的农业文明出现在东南欧洲和地中海地区,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和古罗马等文明。
这些地区的农民们利用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种植小麦、大麦、葡萄和橄榄等农作物,同时也饲养牛、羊和猪等牲畜。
古罗马时期,农业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包括灌溉系统的建设、化肥的运用和农作物的轮作等。
这些技术创新和管理经验为欧洲的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世纪时期,欧洲的农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封建制度的兴起和城市的发展导致了农民对土地的集约化开发和贸易体系的建立。
这一时期,人们逐渐形成了农村生产和城市消费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也加速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商业化。
工业革命时期,农业机械化和化肥农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改变了欧洲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欧洲农业的技术创新欧洲的农业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技术创新和改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如今,欧洲的农业已经进入了第三次“绿色革命”的新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创新:1. 精准农业技术精准农业技术是目前欧洲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随着农业机械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生产逐渐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通过运用GPS、遥感和无人机等技术,农民可以实现农田的精准施肥、精准灌溉和精准植保,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2. 有机农业技术有机农业技术是欧洲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有机农业注重保护环境和促进生态平衡,通过运用天然有机肥料、生物植保剂和生物技术等手段,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提高了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
德国的经济环境

德国的经济环境
国贸2+2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
1、自然资源。
德国属于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在工业原料和能源方面只要依靠进口。
矿物原料对国外的依赖特别大。
德国拥有少量的铁矿和石油,天然气需求量的1/3可以由国内满足,硬煤、褐煤、钾盐的贮量比较的丰富。
德国的森林覆盖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以针叶林为主。
全国生产的木林只能满足国内木材需求的45%。
褐煤是采矿工业中最大的一个工业部门。
由于铀的贮藏量有限,核电站所需的浓缩铀由国外进口。
2、行业概况。
(1)农业。
德国的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农业从业人员约占劳动力的4%,拥有高度发达的农业。
80%以上的农产品能够自给,部分进口也是出于调剂品种或价格因素。
(2)工业。
德国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工业,工业对于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业人员约占劳动力的40%。
重要的工业领域有钢铁、采矿、精密仪器和光学仪器、航空航天、纺织和服装、食品工业和造船工业等。
(3)服务业。
德国的工林和农林、牧渔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均逐年减小,而第三产业(包括商业、交通、服务等行业)则持续壮大。
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占将近60%。
从就业人数看,在全部就业人员中,第三产业占50%。
主要包括商业、交通运输业、电信、银行、保险、出租房屋、旅游、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部门。
旅游业发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位于中欧西部,北濒北海和波罗的海。
面积356970平方公里。
人口8201.2万(1 995年),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8人。
南部为高原山地,中部为丘陵和中等山地,北部为冰碛平原。
河流主要有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和威悉河,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博登湖、基姆湖、维尔姆湖和阿墨湖。
属温带气候。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的心脏地带。
将濒海的西欧和内陆的东欧连接起来,也成为暖和的南部和寒冷的北部的横梁。
德国的地形变化颇多,主要由广阔的平原、低伏的丘陵和高耸的山脉所组成,其南部的山脉是阿尔卑斯山的一部分,连绵的丘陵和森林,自此向北延伸到北海和波罗的海。
一、农业发展的特点1、中小家庭农场为主,在原联邦德国,农业家庭农场是德国农业的基础。
按其农业收入的情况,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农业的专营企业,企业主总收入中有90%以上由经营农业所得;第二类是主营企业,农外所得收入小于50%;第三类是兼营企业,农外收入超过50%。
1995年,拥有农用地面积1公顷以上的52.3万个农场中,23.5万个农场的面积在1~1 0公顷之间,约占总数的45%。
约22.7万个农场的农用地面积在10至50公顷之间,占 4 3%。
可见,原联邦德国约有88%的农场规模在50公顷以下,50~100公顷以上的较大的农场仅占11%左右。
1994年,每个家庭农场年度的纯农业收入,前者为29152马克,后者为39798马克。
2、东西部农场存在明显差异。
在德国统一之后,原民主德国通称为“新州”,那里经过土地私有化之后,原先的超大型农场(1989年4700个)已分成3万家各种形式的农业企业(1995年底)。
其中,90%以上的是个体或合伙的农场(由3~5个家庭农场组成),但它们经营的平均规模仍大于西部,约有150公顷;合伙农场更大,平均经营450公顷。
1994年个体农场收入为每个劳动力43600马克,合伙农场为55800马克。
与原联邦德国各州不同的是,在新州的农场中,所经营的土地89.9%是租赁来的,而在西部租赁面积仅占45.1%。
东部租赁土地比例较高,原因在于1990年前土地是无偿使用的,在实行私有制后,原使用的土地物归原主,只好租赁那些重新获得土地所有权但已不再从事农业活动的原地主后代的土地。
3、农业份额下降,但畜牧业持续增长。
德国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都在逐年下降。
1950/51年度,原联邦德国农业劳动力为677.6万人,到1995年下降到138.9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2.4%。
农林牧渔业的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1950年的22%降低到1994年的1.1%。
虽然农业的地位在下降,德国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德国约1740万公顷农业用地中,牧场与可耕地面积之比几乎是 2∶7,但1994/95年度畜牧业产值达371.51亿马克,而同年农作物产值仅为242.9亿马克,即大致是3∶2。
1994/95年度,在农业销售额5730.3万马克中,动物产品占了63.3%。
畜牧业是适合精加工的产业,是德国大多数家庭农场重要的收入来源,利用草场合理地粗放式地放牧牛羊,有利于保护乡村的自然风光。
4、农工综合体、产销一体化保证了农业在工业社会中的地位。
农工综合体是指农业与其相关联的各行业在生产和分配方面的融合。
它包括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商业批发和零售部门,运输、存储、包装企业,农业信贷、金融、技术咨询等。
由于农工综合体和产销一体化,德国的农业对社会所具有的意义远远大于它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微弱比例。
德国农工综合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合作组织为直接依托的农工一体化,如畜禽饲养与肉类加工、肉制品销售的一体化;蔬菜种植、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等等。
农场主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综合服务。
二是以合同形式实现生产、加工与销售一体化,农业与食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市场伙伴关系,双方订立长期合同,农场主按合同向加工企业供货。
如甜菜农与糖厂,奶牛农场与奶制品厂,水果、蔬菜和马铃薯生产者与这类产品的加工制造厂之间直接发生关系。
农民所需的生产资料,如良种、饲料、设备、燃料等等,由有关厂家按照合同如期供给。
二、农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德国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 农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4%, 拥有高度发达的农业,80%以上的农产品能够自给,部分进口也是出于调剂品种或价格因素。
劳动生产率4 0多年来有了极大提高,1950年一个劳动力只能养活10人,到1994年则能养活 95个。
国家对农业实行补贴,农产品价格上涨低于工资的增长。
据统计,1950年一个中等收入四口之家的伙食费占家庭全部支出的45%,到1993年已下降到15%。
德国北部农户经营种植业较多,南部则饲养业较发达。
目前全国农用土地1700万公顷,农户不足60万户。
德国农户年投资约300亿马克,年营业额700亿马克,其中400亿为饲养业,300亿为种植业,所生产的产品的85%作为食品工业用的原料,为9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在农业中,90%农户经营饲养业及普通种植业(谷物、甜菜等),10%农户是葡萄、啤酒花、水果、蔬菜、烟草等专业户。
专业户盈利高,但风险也大。
普通农户为减少风险,一般是饲养和种植并举,但有侧重,以应付万一的灾害。
每户农民年平均收入4.5万马克,在欧洲属中等水平。
以产值论,德国种植业中最大项目是谷物,其次是水果、甜菜、鲜花和观赏植物、蔬菜等。
在饲养业中,最大项目为奶牛,其次为猪、牛、鸡等。
1、种植业在种植业中,粮食作物占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1995年约占55%),但1995年的销售收益只有794万马克,仅占作物类产品总销售额的21.63%。
在粮食作物中,越冬作物占3/4,除了种植传统的冬小麦、大麦和黑麦以外,近几年里小黑麦(大麦和黑麦的杂交品种)发展较快,现已占到4%。
90年代以来,玉米种植面积略有增长,除了食用之外,主要用于青贮,产量高,是优良的饲料。
1995年德国青贮玉米和子粒玉米的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40%。
马铃薯的种植在德国呈下降趋势,1995年只占总栽种面积的21%,总产量为943.8万吨,比1994年减少了2.4%。
近几年来,在轮作中,叶用作物(如甜菜和油菜、芜青等)在耕地中所占的比例略有下降(表1)。
表1 1995车主要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单位:万公顷,万吨,公斤/公顷)作物种植面积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小麦 258.7(15.7%) 1781.5 6886大麦 211.5(19.1%) 1192.5 5638子粒玉米 32.4(8.6%) 229.7 7090青贮玉米 125.6(31.7%) 4934.8 39289甜菜 52.4(24.4%) 2609.4 49798马铃薯 31.4(20.9%) 943.8 30057油菜和芜菁 98.5(35.5%) 302.2 3068资料来源:德国联邦粮食和农林部德国栽培葡萄的历史悠久,葡萄酒世界闻名。
葡萄大多生长在山坡上(60%),其余的在山谷或平原地带。
莱茵河的上、中游地区及美茵河、内卡河、摩泽尔河的下游及易北河上游地区都是有名的葡萄产区。
全国葡萄种植面积为10.7万公顷,有77388个农场种植葡萄,大型农场较少。
在5.61万个专门种植葡萄的农场中,76%的种植面积不足1公顷,19%的种植面积在1~5公顷之间。
德国主要有16种白葡萄(占葡萄种植面积的84%)和4种红葡萄品种,其中米勒一图尔高、雷司令以及西尔万纳是酿制葡萄酒的三个最优品种。
1994/ 95年度德国葡萄汁及葡萄的产值为22.26亿马克;1994年葡萄酒的出口量为2.3亿升,德国的啤酒花产区固定在巴伐利亚、已登一符腾堡、莱茵兰-普法尔茨、萨克森、萨克森-安哈尔特和图林根等州。
此外不允许生产啤酒花。
德国每公顷啤酒花的产量大体上介于1500~2 000公斤之间。
啤酒花及其制品(花粉和浸出汁)99.5%用于啤酒生产,其余用于制药。
在正常年份,德国有近70%的啤酒花出口到100多个国家,1994/95年度啤酒花的产值为1.96亿马克。
2、畜牧业德国的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61%。
在畜牧业生产总值中,又以养牛业所占比重为最大,约占65%,养猪业次之,约占24%,禽类产品约占9.4%。
养牛业的收益中,66%来自牛奶,34%来自牛肉和小牛肉。
1994年,31.45万户养牛农场共饲养乳牛53 0万头,肉牛52.2万头,奶牛总数约占欧盟的20%。
1995年共产牛奶2840万吨,鲜奶产品自给率达109%。
1995年,德国肉类产品共610.3万吨,其中牛肉和小牛肉155万吨,牛肉自给率达115%。
猪肉和家禽肉分别344.1万吨和64.1万吨,自给率分别为77%和60%;产蛋84.5万吨,自给率达75%。
1994/95年度畜牧产品的产值为371.51亿马克。
猪的存栏数为24.6万头,在欧盟国家中名列第2位。
德国普遍采用粗放式的放牧,每百公顷农用面积的牲畜数为114头,在欧盟国家中列第6位。
3、渔业和林业北海是德国最重要的捕捞区。
此外,德国还在英国西部水域和北美洲东海岸、波罗的海捕捞。
德国现有捕捞船总吨位为11.84万吨,大型远洋捕捞船队中,有13艘冷冻船和8艘活鱼捕捞船,总吨位为4.06万吨。
有1600条渔船从事近海捕捞,其中250条船用于捕虾。
在波罗的海活动的大约850艘近海渔船中,3/4属梅克伦堡-前波莫瑞近海船队。
德国远洋和近海渔业捕捞的种类主要有鲱鱼(1991占25.5%)和鳕鱼(1991年占15.6%),此外还有鲽、鳎及小虾。
大纽芬兰海滩和格陵兰海域鳕鱼资源因气候变化大大减少,北海和波罗的海的鳕鱼和宽突鳕资源急剧下降,德国大部分渔船因此不得不停止捕捞。
虽然大西洋东北部和巴伦支海的鳕鱼资源在目前和今后几年中将呈现好的景象,但由于德国捕捞船队在这片水域获得的配额太少,不足以补偿它在大西洋西北部的损失。
因此,德国近年来渔获量呈下降趋势。
1991年捕捞总量为25.4万吨,1994年下降到13.72万吨,总收入为1.143亿马克,与1993年相比渔获量减少约10%,收入减少约13%。
1994年,德国内水渔业提供了大约1.45万吨食用鱼,其中食用鳟鱼为2.52万吨,池养鲤鱼1.23万吨,还有主要产自河流湖泊中的7000吨其他食用鱼。
德国的生鱼供应绝大部分依赖进口(进口约占84%),渔业产量仅占德国生鱼供应量的16%。
德国鱼的进口从1993年的129.1万吨增长到1994年145.7万吨,出口量则相应地从48.8万吨上升到51.9万吨。
德国是欧盟中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森林总面积为10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0%。
森林中约2/3是针叶树种(主要是云杉和松树),其余是落叶树种(主要是山毛榉和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