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屋盖连体结构设计方法的工程应用

合集下载

连体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连体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连体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连体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涉及到很多复杂的问题和技术,如何实现建筑的牢固和稳定性是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连体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技术要点和设计流程,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设计这样的建筑。

一、连体高层建筑的定义连体高层建筑是指由多个建筑物组成的一个整体建筑体系,通常是由两个或更多相邻的建筑物通过结构连接形成的。

这种结构设计旨在实现多个建筑物之间的互相支撑和共同利用,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效率和空间利用率。

二、连体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连体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是在多个建筑物之间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连接机制,以确保整个建筑体系的牢固和稳定。

这个连接机制必须考虑到多个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地面基础情况、造价效益等多个因素,以合理设置结构参数、材料选型和施工工艺等,以确保结构的稳定和强度。

三、连体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技术要点1. 结构系统和构造形式的选择,通常包括框架结构、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等多种形式。

2. 建筑物的自重和载荷计算,包括建筑物的面积、高度和重量等重要参数。

3. 稳定性计算,包括地震、风和温差等力的作用下结构的应力分析及振动频率。

4. 结构连接技术的选择,包括制造材料、设计结构参数、安全系数和连接方式等的选择。

5. 特殊问题的考虑,如火灾安全、地面基础条件、材料使用寿命等特殊问题的考虑。

四、连体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设计流程1. 建立设计方案,确定整体结构形式和连接部位的位置和方法。

2. 精确计算建筑物的各个参数,包括建筑物的重量、面积和高度等。

3. 寻找稳定性计算的关键因素,并进行详细计算。

4. 设计结构连接参数和方式,并优化与测试,确保稳定可靠。

5. 考虑特殊问题并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

6. 通过实验检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7. 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监控确保结构的稳定和牢固。

总之,连体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涉及众多复杂的问题和技术,设计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知识和多年的实践经验才能做出稳定和安全的设计方案。

浅谈高层建筑连体结构施工技术

浅谈高层建筑连体结构施工技术

浅谈高层建筑连体结构施工技术高层建筑连体结构是指多栋高层建筑通过共同的地下室或者地上结构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建筑群。

这种结构形式在城市中越来越常见,它不仅可以节约用地空间,还可以提高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和经济性。

在建筑施工中,高层建筑连体结构的施工技术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高层建筑连体结构的施工技术。

一、基础施工技术高层建筑连体结构的基础施工技术是整个工程的重中之重。

首先需要对整个建筑群的地下室进行统一设计,并确保地下室结构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在地下室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土质进行详细的勘察,选择合适的基础处理方法,比如采用灌注桩、钻孔灌注桩等技术来加固地基。

在连体结构的地下室施工中,需要特别注意相邻建筑之间的连接处,确保结构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高层建筑连体结构的施工过程中,安全至关重要。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严格管控,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采用先进的安全设施和防护措施,比如安全网、安全带等,来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五、节能环保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连体结构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节能环保的因素。

采用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和材料,比如建筑节能材料、节能设施等,来降低建筑的能耗、减少污染排放。

在施工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材料的浪费,合理使用资源,确保施工过程的节能环保。

六、质量控制技术高层建筑连体结构的施工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因素,确保整个工程的安全、质量、节能环保等方面均能达到要求。

只有在施工技术得到有效控制和应用的情况下,才能确保高层建筑连体结构的施工质量和安全。

希望未来在建筑施工中,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能够更好地提高高层建筑连体结构的施工质量和效率。

浅析建筑连体结构设计方法

浅析建筑连体结构设计方法

浅析建筑连体结构设计方法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发展速度加快。

高层建筑逐渐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类型的连体高层建筑也逐渐兴起。

高层建筑连体结构使相连的建筑形成空间共同受力的结构形式,具有较为复杂的受力状态,有时存在较为明显的扭转效应,因此必须要重视连体结构特别是在中震、强震作用下的受力机理并采用合理的结构设计方法。

二.高层建筑物连体结构常见方式常见的高层建筑物连体结构方式主要包括三种:(1)塔楼。

在高层建筑物中,塔楼是非常重要的连体结构形式之一,它与单体建筑结构基本相同,一般为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框筒结构等。

塔楼的对称程度、单体差别,直接影响着连体结构的安全性,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高度注意;(2)连体,连体一般跨越于两个塔楼间,与桥梁相类似。

从静态来看,连体主要承载水平风向荷载或竖向荷载,从动态来看,连体主要承担着塔楼两端的变形相干性;(3)连体与塔楼相连,主要有三种连接方式:a.一端与塔楼进行滑移连接,另一端则是刚性连接;b.两端均与塔楼进行刚性连接;c.两端均与塔楼进行铰接。

三.高层建筑连体结构设计方法1.连体结构设计基本要点(1)提高抗震性能。

对于高层建筑物来说,通常在两栋以上建筑之间进行架空连接,并按照建筑实际功能来对具体的跨度进行设计。

在我国高层建筑连体结构施工中,一般采用刚或柔两种连接方式将主体与连接体进行连接,因为高层建筑连体的竖向刚度易生突变,从而出现较大的扭转效应,其竖向与水平受力情况非常复杂,故此,必须切实增强整体抗震能力,以增强建筑物的安全性。

另外,节点刚度严重影响着整体刚度,同时也需注意施工中的屈曲问题。

(2)结构整体刚度。

在进行连体的设置之后,塔楼在连接处可能会发生刚度巨变,假若连体刚度比较大,这个部位就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刚度突变,如果在连体结构刚度较小,可将双塔连体进行简化处理,如果连体刚度较大,把连体看作刚性楼层,也不会出现较大的计算误差,在非对称连体结构中,应将连体刚度降到最低,从而减小高塔位移的影响,增大低塔的位移,最终达到整体刚度要求。

浅谈高层建筑连体结构施工技术

浅谈高层建筑连体结构施工技术

浅谈高层建筑连体结构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连体结构施工技术是指将多个建筑物以一定的连接方式连体在一起,以形成一个整体结构的施工技术。

这种技术在高层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能,增强抗震和抗风能力,同时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高层建筑连体结构施工技术的关键是连接方式的选择和连接节点的设计。

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使用要求,可以采用不同的连接方式,如钢梁连接、钢筋混凝土梁板连接、钢筋混凝土墙板连接等。

连接节点的设计要考虑到连接的可靠性和整体结构的稳定性,需要合理选择连接的形状、尺寸和材料。

高层建筑连体结构施工技术的施工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是准备工作,包括对连接部位的测量和定位,同时需要准备好连接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然后是连接件的制造和加工,根据连接的要求,制造出符合要求的连接件,如钢梁、钢筋混凝土梁板等。

接下来是连接件的安装,根据设计要求,将制造好的连接件安装到连接位置上,并进行固定和加固,确保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最后是整体结构的加固和调整,对已连接的建筑物进行加固和调整,以增强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性能。

高层建筑连体结构施工技术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是施工难度大,需要合理选择连接方式和连接节点的设计,同时需要掌握技术要求和施工规范,以确保施工质量。

其次是施工期限较长,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加固和调整,可能会延长施工时间。

连体结构的施工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和功能需求,对施工过程的协调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连体结构的性能与工程设计

连体结构的性能与工程设计

计算方法
结论:
(1)本工程为大跨高位 连体结构,属B级高度超 限高层建筑,针对超限内 容,对关键构件及连接体 楼板采取加强措施。
E(2)对结构采用多种计
算软件进行弹性、弹塑性 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结 构所有指标均满足相关规 范要求,多遇地震时能保 证各构件处于弹性阶段; 中震时竖向构件处于抗剪 弹性、抗弯不屈服,受剪 截面满足中震不屈服;罕 遇地震时关键构件满足抗 剪弹性、抗弯不屈服,薄 弱部位层间变形满足规范 要求,结构能够实现预期 的抗震性能目标C。
计算方法
风荷载作用
连体结构高层建筑的风荷载作用计算原则上按规范相关条文执行,但因连体结构体型
E 较特殊,关于其风荷载作用取值需引起注意。 《高规》规定:当多栋密集的高层建筑相互间距较近时,宜考虑风力相互干扰的群体 效应。一般可将单栋建筑的体形系数μs乘以相互干扰增大系数μβ。该系数可参考类似条 件的试验资料确定,必要时宜通过风洞试验确定。另外,《高规》规定:立面开洞或连 体建筑宜采用风洞试验确定建筑物的风荷载。
成都环球金融中心项目,位于成都市,总建筑面积28.4万m2,其 中地上22.0万m2,地下6.4万m2,地面以上由47层双塔连体建筑及 5层裙房(设缝与塔楼脱开)组成,建筑高度198.1m,结构高度 197.92m。两栋塔楼为斜向布置,两塔楼最近点距离约33.9m。连 接体位于建筑楼层44层楼面至屋面范围,呈下窄上宽、外立面为空 间曲面的形状,双塔楼与连接体形成一个巨型门形建筑。建筑楼层 44层(连接体最下层)。
关于邻近建筑相互干扰问题,曾有学者进行专门研究,并指出,如果邻近的建筑为比 计算分析的建筑矮得多的建筑,则即使靠的很近受影响的只是所分析建筑的下部,对整 个结构分析不致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如果邻近建筑与所分析的建筑接近同一高度,应 考虑建筑物对缝荷载体形系数的影响。除去相互干扰增大系数外,对连体结构,连体部 位结构的风荷载分布也比较复杂,如有条件,该部位附近的体型系数宜通过风洞试验确 定。

高层建筑连体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

高层建筑连体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

高层建筑连体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摘要】本文是根据多年工作经验,结合某连体大厦的施工案例,主要对这个连体结构的施工工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连体结构前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颖结构形式的需求与日俱增,在高层建筑迅速发展的历程中,出现了大量复杂体型的超高层建筑,高空连体结构就为其中典型的一类。

该类结构体系的特点是连体部位处于高空,跨度大,施工工艺较为复杂,同时塔楼之间由于连体而形成较强的空间耦联作用,其施工过程的分析模型、受力性能要比一般高层建筑结构复杂得多一工程概况我国南方某集合商业、办公、文化、娱乐、休闲等于一体的大厦主要分为东西双塔结构,双塔设计高度为155m,相距约15米多,双塔在第30-33层(约110m)处通过大型型钢混凝土转换梁结构将双塔连接成为一体,转换层下设悬挂结构,其余各层位于悬挂层之上.设计期间,通过多方的考虑,最终将设计方案确定为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

该工程的连体结构具有如下特点:连体位置较高,最低处约110 m;跨度适中,约15m;层数不是很多,从30~33层,约18m。

二连体结构形式连体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型钢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平面以及空间桁架和空腹桁架等结构形式,这几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使用范围,对于上述双塔的连体结构方案最终选定位采用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型式。

采用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如下特点。

①连接安全、可靠,由于连体两侧采用型钢混凝土柱,型钢梁与柱的连接施工简便,连体水平于竖向均有较大的刚度,连体竖向挠曲变形大大减少;②自动化水平比较高,现场焊接工作量大;③此种结构形式增加了结构的整体刚度,有限元模拟分析后表明连体以上的至顶部结构的侧向位移明显减小;④有利于协调结构竖向沉降变形差和水平方向的变位;⑤可以有效减轻结构自重,减少水平地震作用,结构的延性较好,对于抗震比较有利;⑥大大降低了由于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引起结构开裂的可能性;⑦降低连体结构梁的高度和连体的总高度,增加了建筑的使用面积;⑧为采用吊模施工省去高空施工平台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大大降低了施工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增加了施工的安全性,也使施工工期大大缩短。

连体结构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的探讨

连体结构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的探讨

连体结构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的探讨摘要:当前,我国的高层建筑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顺应了现代国家蓬勃发展的态势,为了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相较于低层建筑,高层建筑对施工技术的要求更高,对建筑的安全性要求更高,对连体建筑结构的施工技术要求更高,对高层连体建筑结构的抗震性、刚强度等予以严格控制,做好参数测量、浇筑与转换层的合理化施工,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连体结构施工技术;高层建筑;应用1高层连体建筑结构的主要表现类型1.1塔楼设计实施高层工程建设时,塔楼属于一种重要的连体结构,其在结构上与单体建筑物具有一致性,主要包括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与框筒结构等。

在建设塔楼时,要保证塔楼呈现对称性,还要充分考虑塔楼的单体性特点,这对连体建筑结构稳定性与安全性构成很大的影响。

1.2连体设计开展连体结构设计的主要对象为塔楼,且其在结构上和桥梁结构存在着相似性。

静态角度来看,该连体结构主要受到纵向与水平上的荷载,而从动态角度来看,连体结构主要负责对塔楼两个端点的振动。

1.3科学做好连体与塔楼间的相互连接在连接时,应具备慎重的态度,最好选择三种方法来建立连接关系,一个是两个端点都与塔楼进行连接,一个是两个端点都与塔楼进行铰接,最后一个是一端和塔楼实现刚性的连接,另一端能建立起滑移连接。

2高层建筑连体结构施工特征分析第一,型钢混凝土结构自身安全性较高,在连接过程中,要保证连体结构的刚度以及竖向挠曲变形几率随之下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

第二,型钢混凝土结构技术较为先进,相较于传统连体结构,型钢结构的自动化程度更好,且整体施工效率较高。

第三,型钢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较强,且刚度能得到有效保障,若是利用有限元对其进行模拟分析,则能证明其侧向位移符合标准,结构竖向沉降变形差以及水平方位位移协调结构贴合需求。

第四,型钢连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好,能缓解在地震过程中受到的侵害,且整体延性较强。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创新方法与技术应用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创新方法与技术应用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创新方法与技术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结构设计也在不断创新与演变。

新的设计方法和技术应用不仅提高了建筑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还为建筑师和设计师带来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可能性。

本文将探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一些创新方法和技术应用。

一、材料创新材料是建筑结构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材料的不断涌现为建筑结构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高性能混凝土、纳米材料和复合材料等,具有更高的强度、更轻的重量和更好的耐久性。

这些材料的应用可以使建筑结构更加轻盈、灵活,并且能够承受更大的荷载。

此外,一些环保材料的应用也成为了当今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趋势,如可再生材料和可回收材料等,它们不仅能够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还能够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

二、数字化设计数字化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另一个重要创新方法。

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建筑信息模型(BIM)和计算机仿真等技术,设计师可以更加准确地模拟和分析建筑结构的性能。

数字化设计不仅可以提高设计的效率和精度,还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和优化建筑结构的各个方面,如荷载分布、应力分析和振动控制等。

此外,数字化设计还可以实现与其他设计领域的集成,如建筑外观设计和室内设计等,从而实现整体设计的协调与统一。

三、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是一种以模块为基本单位的建筑设计方法。

通过将建筑结构划分为多个相互独立的模块,设计师可以更加灵活地组合和调整建筑结构的形态和功能。

模块化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的可重复性和可扩展性,还可以减少施工时间和成本。

此外,模块化设计还可以实现建筑结构的标准化和工业化生产,从而提高建筑的质量和效率。

四、可持续设计可持续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资源压力时,建筑师和设计师需要考虑如何通过创新的设计方法和技术应用来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来满足建筑的能源需求,采用雨水收集和灰水回用等措施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以及利用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等手段来改善建筑的生态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屋盖连体结构设计方法的工程应用
摘要: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许多复杂的连体结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空间屋盖连体结构和水平连廊连体结构两种。

某已建工程为由三个混凝土单体及上部空间桁架组成的屋盖连体结构,针对此类连体结构,采用多个软件进行了总装与拆分模型的模拟,考虑各部分的相互影响,进行包络设计;同时对关键构件进行抗震性能设计,使结构能够实现预定的性能目标。

总结空间屋盖连体结构设计方法,可为类似的空间屋盖连体结构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连体结构;空间桁架;包络设计;性能设计
1 概述
随着对建筑美观与功能多样性要求的提高,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复杂结构,其中连体结构占了较大的比例。

连体结构可分为两大类,分别为空间屋盖连体结构和水平连廊连体结构。

空间屋盖连体结构,其特点为多塔体系共同使用一大屋盖,各体系为屋盖提供支点,在如罩子的空间屋盖的连接下各单体存在一定的联系,已建成的凤凰国际传媒中心、苏州中心大鸟项目等均为此类连体结构[1];水平连廊连体结构,其特点为多塔体系由一个或多个连廊在高度范围内相连,在如纽带的水平连廊的连接下各单体存在一定的联系,上海国际中心、北京当代MOMA等建筑均采用了此类结构体系[2 - 3]。

本文以徐州保税物流中心卡口工程屋盖连体结构为例,通过借鉴和调整水平连廊连体结构的设计方法,采用多模型分析、包络设计等手段进行设计,对空间屋盖连体结构设计方法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

2 工程概况
徐州保税物流中心工程为淮海经济区现代物流服务枢纽建设内容之一,该项目被列为江苏省“十、百、千”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徐州市重大产业项目、徐州市服务业重点项目。

作为该重要工程的主入口,该卡口无论从功能上还是造型上都有很高的要求。

该工程由下部三个混凝土框架结构及上部空间桁架屋盖组成,形成典型的空间屋盖连体结构形式。

三个混凝土单体中均为框架结构体系,结构高度为6.70 m。

空间桁架结构水平桁架长84.50 m, 最大跨度为
28.20 m;垂直桁架长19.95 m,分为三角形长悬挑、中间跨及矩形短悬挑三跨,长悬挑长为7.95 m;水平桁架与垂直桁架交错相连形成空间桁架,桁架顶标高为9.00 m。

建筑效果见图1,结构剖面、平面如图2所示。

图1 建筑效果
该工程结构设计基准期为50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g,建筑场地类别II 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设计特征周期为0.4 s,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荷载取值[4]如下:
1)上部桁架屋面恒载:考虑檩条,屋面板及保温等作用偏安全取为0.5 kN/m2。

2)上部桁架屋面活载:取雪荷载0.4 kN/m2(100年一遇)和
不上人屋面活荷载0.5 kN/m2的较大值。

3)下部框架屋面恒载:3 kN/m2,并考虑女儿墙、玻璃幕墙的线荷载。

4)下部框架屋面活载:同上部桁架
取0.5 kN/m2。

5)基本风压ω0=0.35 kN/m2,地面粗糙度为B类。

6)下部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上部桁架抗震等级为四级。

a—结构下部框架平面;b—结构上部桁架平面;c—结构剖面;d—结构上部桁架剖面。

图2 结构示意
3 结构分析模型
3.1 多模型分析
根据连体结构的特殊性,进行了如图3所示的多模型分析:
a—模型1;b—模型2;c—模型3;d—模型4。

图3 结构计算模型
1)YJK软件总装模型(模型1)和三个混凝土单体拆分模型(模型2),用于对比总装模型及拆分模型混凝土框架的计算结果,探究空间屋盖连体结构设计计算中下部单体的设计方法。

2)MIDAS/Gen软件总装模型(模型3)和空间桁架拆分模型(模型4),用于对比总装模型及拆分模型空间桁架的计算结果,探究空间屋盖连体结构设计计算中屋盖结构的设计方法。

3.2 构件模拟
YJK与Midas/Gen 两软件对结构各构件的模拟方法如表1所示。

表1 构件模拟单元列表
构件YJKMIDAS/Gen混凝土单体梁梁单元梁单元板刚性板单元板单元柱梁单元梁单元空间桁架杆件梁单元梁单元
3.3 阻尼控制
根据本工程为上部钢结构屋盖、下部混凝土单体的结构特性,采用材料阻尼比构建结构体系的阻尼矩阵,YJK与MIDAS/Gen 两软件中对结构阻尼比设置如下:混凝土部分阻尼比为0.05,钢结构部分阻尼比为0.04。

3.4 连接节点模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