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国》读书报告.doc
2023年《巨婴国》读书笔记6篇

2023年《巨婴国》读书笔记6篇《巨婴国》读书笔记1(970字)我发现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巨婴国书中提到的,对于早期婴儿和巨婴来讲,世界并非分成我和你,而是我和非我,非我更大程度上意味敌对和黑暗,婴儿成长的关键,是用心感受到,世界不以自己的意愿为轴心,世界上都是和你一样的存在,而其他存在都是”你”,要实现这一点,也就是说需要有人能接的住她的意愿,懂得她的心思,借由这份理解与接纳,沟通的桥梁也就由此产生,当他感受到,桥的那边不是敌人,而是心怀善意的人,自此世界变成我和你,而不再是我和非我。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婴儿的心是敞开的,与婴儿建立链接相对容易,但是当孩子越发成长,尤其对于心理问题没有及时消除的孩子,当他越长大,对与他人建立沟通关系越抗拒,所以对于孩子所产生的问题要及早解决,不要指望她长大会懂得道理明白是为他好,心理存在问题的孩子只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断舔舐自己的伤口,伤口不能愈合,不断揭开的时候反复流脓,而那个时候他已经成长为具有破坏力的巨婴了,建立沟通更难,并且容易伤害到自己,所以这个时候要看这个孩子是否有强烈的自救意识,如果她认同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渴望别人的帮忙,那么他就会容易走出来.但大部分人,以及人性的很大一个问题,习惯将过错以及自己的苦难推给别人,我今日的不幸都来自于昨日你所对我做的错误,因此这种人会将自己禁锢,同时也折磨身边的人。
所以对于没有安全感的女孩儿来讲,需要父母不断直白的告诉她我们是爱你的,你对于我们来讲非常珍贵,沟通非常重要,语言的力量非常大,不要只重视去做什么,我们在生活中要更注重爱意的表达,当你收到了孩子对你爱意的表现,你也要积极地回应,建立良性沟通,否则,当女生鼓起极大的勇气向你寻求帮助或者表达感情,你却没有任何表现时,很容易将沟通的桥梁断掉。
除此之外,在沟通的时候,要注意将自我抹杀掉,尤其是你想要主动的靠近她的时候,你要将你原本的思维逻辑定性,身份地位全部抛掉,和她沟通时,无论她是谁,是你的什么关系,你和他,在这场交流里,只是两个人,两个个体,你要去仔细倾听她的话语,尽全力了解他的世界,然后你才会体会到一些在你的角度不曾体谅过的问题,然后当你明白了她的问题,理解了他,她感受到了你的善意,才会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关系。
巨婴国观后感

巨婴国观后感篇一巨婴国观后感最近读了武志红老师的《巨婴国》,这书真的让我有种“三观重塑”的感觉。
也许有人会说,哪有那么夸张?但我觉得,还真就有!书里说的“巨婴”现象,我觉得在身边简直不要太多。
就拿我家亲戚来说吧,都二十大几的人了,工作不好好干,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钱了就伸手向父母要,还觉得理所当然。
这难道不是“巨婴”吗?我觉得可能是从小被宠坏了,觉得全世界都得围着他转。
再看看现在的一些社会现象,比如那些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丝毫不顾及他人感受的人,是不是也有点“巨婴”的影子?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需求最重要,别人都得让着他们。
不过我又想,难道我们每个人身上就没有一点“巨婴”的特质吗?比如说遇到困难就想逃避,依赖别人来解决,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呢?也许我们都在某些时候不自觉地成了“巨婴”。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心情也挺复杂的。
一方面觉得作者说得真对,好多现象被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来了;另一方面又在想,这社会真的这么糟糕吗?难道就没有改变的可能?但不管怎么说,《巨婴国》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也观察周围的人。
我觉得这是一本能让人“觉醒”的书,虽然有些观点可能有点偏激,但不正是这种偏激才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吗?你们觉得呢?难道只有我一个人有这种感受?篇二巨婴国观后感《巨婴国》这本书,读完后我真是感慨万千啊!一开始,我被书里那些犀利的观点给震住了。
啥是巨婴?不就是那些身体长大了,心理还停留在婴儿阶段的人嘛!想想我身边好像还真有这样的人。
我有个同学,每次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找别人帮忙,自己根本不想办法解决,这难道不是“巨婴”的表现?不过后来我又琢磨了一下,这“巨婴”现象的产生,难道只是个人的问题?家庭、社会就没有责任?也许父母过度的保护和溺爱,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成长的机会;也许社会的一些风气,让人们变得越来越自私和依赖。
说起来,我自己有时候也会有点“巨婴”的小毛病。
比如说,遇到挫折就容易灰心丧气,想着要是有人能帮我一把就好了。
巨婴国的读后感1000字

巨婴国的读后感1000字《巨婴国》是法国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夫·安德烈所著的一本畅销书,它通过对当代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分析,揭示了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巨婴国”这一概念,指的是当代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即成年人在情感、行为和责任上表现出一种幼稚、依赖的状态。
他认为,这种状态是由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外界影响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所导致的,而且这种巨婴化的趋势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巨婴化现象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这种现象对个体和社会的危害。
他指出,巨婴化的个体往往缺乏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控制,导致情绪不稳定、行为不成熟,甚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而在社会层面上,巨婴化现象也会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和社会秩序的混乱,甚至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巨婴化现象对个体和社会的危害,也对自己和周围的人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帮助人们摆脱巨婴化的状态,重新找回自我和责任感。
他提倡个体要有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要学会承担责任和面对挑战,要保持独立和自立,而社会也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人们走出巨婴化的状态,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在我的个人生活中,我也开始尝试着践行这些建议,努力摆脱巨婴化的状态,找回自我和责任感。
我学会了更多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学会了更多的独立和自立,也学会了更多的承担责任和面对挑战。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也更加注意保持健康的人际关系,避免陷入依赖和幼稚的状态。
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改变,我可以摆脱巨婴化的状态,找到更加健康、成熟的自己。
当然,要想真正摆脱巨婴化的状态,不仅需要个体的努力和改变,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引导。
在我的生活中,我也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巨婴国的读后感1000字

巨婴国的读后感1000字《巨婴国》是一部由美国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洛瑞斯所著的畅销书籍,该书通过对当代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人们在情感、责任和成熟度方面的不足之处,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人类社会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身的成长和责任有了更深的思考。
书中所描述的“巨婴国”概念,指的是当代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即成年人在情感和责任上表现出一种幼稚和不成熟的状态。
这种现象在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比如家庭、职场、政治等。
作者通过对这些领域的案例分析,指出了“巨婴国”现象的危害和根源,引起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在家庭领域,作者指出了许多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和纵容的现象,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责任感和自立能力。
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在职场领域,作者描述了许多职场人士对工作和责任的逃避和推卸现象,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和责任心淡薄。
在政治领域,作者指出了许多政治领袖对权力的滥用和责任的逃避,导致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这些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巨婴国”现象的危害和影响,也让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除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作者还在书中提出了一些应对“巨婴国”现象的建议和方法。
比如在家庭领域,作者建议父母要适度的关爱和引导孩子,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立能力;在职场领域,作者建议职场人士要勇于承担责任,提高工作效率和责任心;在政治领域,作者建议政治领袖要廉洁从政,勇于担当,为社会谋福祉。
这些建议和方法给了我很多启发,也让我对自身的成长和责任有了更深的思考。
通过阅读《巨婴国》,我对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身的成长和责任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意识到“巨婴国”现象的危害和影响,也意识到自己在成长和责任方面的不足之处。
我会努力提高自己的责任感和自立能力,也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可以逐渐改变“巨婴国”现象,让社会变得更加成熟和和谐。
巨婴国读后感

巨婴国读后感《巨婴国》读后感。
《巨婴国》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吴军所著,书中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巨婴现象”,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解决之道。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巨婴现象”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也对自己的成长和人生规划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书中,吴军将“巨婴”定义为一种心理状态,指的是成年人在面对社会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时,表现出一种幼稚、依赖和不成熟的心态。
这种现象在当代社会中十分普遍,表现在各个方面,从工作中的责任逃避、生活中的依赖他人、到对情感和人际关系的不成熟处理等等,都是“巨婴现象”的具体表现。
这种现象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阻碍,也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和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书中,吴军分析了“巨婴现象”产生的原因。
他认为,当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高压力环境,以及过度的物质丰富和信息爆炸,都是“巨婴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往往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的意识,习惯了依赖他人和外部环境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导致了“巨婴现象”的普遍存在。
除了对“巨婴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吴军还提出了一些解决之道。
他认为,要想摆脱“巨婴现象”的困扰,首先要有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意识,要学会独立思考、自我激励和自我成长。
同时,也要学会适应社会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培养自己的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成熟、独立和有责任心的人。
通过阅读《巨婴国》,我对“巨婴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我深刻地意识到,要想在当代社会中立足,就必须要有独立思考和自我成长的意识,要学会承担责任和应对挑战。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为社会和家庭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巨婴国》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通过对“巨婴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决之道的提出,让人们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社会的健康和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巨婴国读后感

巨婴国读后感《巨婴国》是法国作家米歇尔·奥尼尔的一部畅销书,该书以幽默的笔调揭示了当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巨婴”现象。
作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分析,揭示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过度依赖他人、缺乏自主性和责任感的现象。
这一现象不仅在个人生活中存在,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得到了体现。
《巨婴国》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深刻剖析,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
在《巨婴国》中,作者以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当代社会中人们的种种“巨婴”行为。
作者指出,在当今社会,许多人习惯于将自己的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而不愿意承担责任和解决问题。
这种行为不仅体现在个人生活中,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得到了体现。
例如,在政治领域,一些人习惯于将自己的命运交给政府或其他权威机构,而不愿意为自己的权益和利益争取。
在经济领域,一些人习惯于依赖他人或外部援助,而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文化领域,一些人习惯于盲目追随时尚和潮流,而不愿意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
这些行为不仅使个人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性,也使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种“巨婴”状态。
通过对“巨婴”现象的深入剖析,《巨婴国》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作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分析,揭示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过度依赖他人、缺乏自主性和责任感的现象。
这一现象不仅在个人生活中存在,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得到了体现。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着个人的生活和发展,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深刻剖析,读者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
《巨婴国》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分析,作者揭示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过度依赖他人、缺乏自主性和责任感的现象。
这一现象不仅在个人生活中存在,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得到了体现。
巨婴国观后感

巨婴国观后感篇一巨婴国观后感最近读了武志红老师的《巨婴国》,这书真的让我有种被雷劈中的感觉,心里那是五味杂陈啊!一开始,我觉得这书的名字挺夸张的,啥叫巨婴国?难道我们身边都是长不大的“宝宝”?可随着深入阅读,我发现作者说的好像还真有点道理。
也许,在我们的社会中,真的存在着不少“巨婴”行为。
就拿我身边的事儿来说吧,我有个同学,都上大学了,还得让爸妈天天打电话叮嘱这叮嘱那,连自己的衣服都不会洗,遇到点小事就哭哭啼啼找爸妈解决。
这难道不是一种“巨婴”的表现吗?我觉得可能是从小被宠惯了,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能全怪这些人吗?也许社会和家庭的环境也有责任。
家长们总是过度保护孩子,啥都不让他们自己干,结果培养出了一个个“生活低能儿”。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以后我要是有了孩子,会不会也不小心把他养成“巨婴”呢?但是,我又在想,是不是作者把问题说得太严重了?也许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表现得像“巨婴”,但在其他方面还是很成熟、很有能力的呀。
也许我们不能一刀切地给人贴上“巨婴”的标签,毕竟人都是复杂的,不是吗?总之,读完这本书,我心里乱糟糟的。
一方面觉得作者说得有道理,一方面又觉得事情可能没那么绝对。
我觉得吧,我们每个人都得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巨婴”的倾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毕竟,我们都得学会长大,不是吗?篇二巨婴国观后感《巨婴国》这本书,读完后我真是感慨万千!一开始看到这个书名,我心里还嘀咕:“啥巨婴啊,能有多严重?”可当我一页页读下去,我才发现,这简直就是对我们生活的一种赤裸裸的揭露!就像我叔叔家的弟弟,都十几岁了,想要啥就得立刻有啥,不然就撒泼打滚。
家里人都顺着他,结果现在他一点挫折都受不了,这难道不是“巨婴”的表现?我觉得这可能就是从小被过度满足,导致他根本不知道啥叫努力和等待。
但我又想了想,也许这也不能全怪他。
现在的社会压力这么大,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过得轻松点,所以就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可这样真的好吗?也许,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学会面对困难,学会自己去争取想要的东西。
《巨婴国》读后感:中国式好人的爱情悲剧

《巨婴国》读后感:中国式好人的爱情悲剧《巨婴国》是心理学者武志红近期出的重要作品。
这本书借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将婴儿的成长过程对比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并认为中国人大多数都是巨婴,中国社会整体处于6个月大的婴儿期,是一个巨婴国。
虽然《巨婴国》褒贬不一,文字有些啰嗦冗长,有的人认为很好地解释了中国社会的很多病态现象,也有的人认为逻辑推演的过程太过牵强。
不管怎样,我个人觉得这本书至少为我们认识自己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值得一读。
1、巨婴武志红认为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巨婴,具有“全能自恋”的人格,在亲情、友情、爱情中渴求得到婴儿般的照顾,期望一切需求都获得满足。
很多关系中,中国人总是试图抢夺话语权,话语权拿在手上就能有神一般的感觉,话语权失去时就有魔一般的雷霆之怒。
崇拜加照顾是搞定巨婴的绝招,照顾弥补了巨婴们生命初期的缺憾,崇拜满足了巨婴们的全能自恋。
我个人觉得武红志的这个观点有些夸张,可以解释部分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个别现象,但不能解释整体。
毕竟每个人都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不断成长,真正的“宝宝”毕竟不是很多,虽然大家现在都自称自己是“宝宝”……但他的观点也在警醒着我们,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可以自称“宝宝”……但不能去做一个“宝宝”,不渴求巨婴式的照顾与爱恋,不要在关系中过于委屈自己,让别人成为“巨婴”。
2、中国式好人书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群体,那就是中国式好人。
作者也说自己是中国式好人。
中国式好人会过分客气,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至少,别人每一分付出,自己都要惦记着还一分,否则就难受得要命。
好人经常容易客气,这种客气从孤独中生出,继而又将他们锁在孤独中。
武志红认为假如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能量泡,若想在这个世界上彰显存在,都要扩张能量泡。
所谓攻击性与性欲,就是能量泡扩张动力的展现。
成为一个没脾气、没需求、没性能量的好人,你得到了其他气泡的赞许,但失去了自己的活力。
反思自己,深以为然。
以前经常很多朋友都会说我“泽昌,你太好了”……我听着还挺高兴,现在谁再用“好”来形容我,我就会和他急……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小时候父母很早就不在我的身边,在外地工作,是奶奶一手把我带大,高中开始就一直在外地求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巨婴国》读书报告
中国的社会是人情社会,是面子的社会。
在中国古典名著《儒林外史》中,人情世故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人情关系体现在金钱与权势上,无论是官员还是底层的百姓,观察事情的方向就只有一个,往的是权势看齐。
书里官场也有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一说,三年敛财十万白银的官员竟已经算得上为官清廉,纵小说文学有着夸张传奇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是充满着人情世故的社会。
所以《儒林外史》一书,能从侧面上表达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并加以作者自身的讽刺。
之所以提及《儒林外史》一书,是因为在宪法与行政法这一门课程上,毛老师提到过自然法的概念以及儒家处世的观念看法,当时我就想到了人情世故这一层面。
在我眼里,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很大程度上都源自于儒家思想的集体无意识,它让中国人学会了谦逊、宽容,但是有个观点要明确:知善恶与知是非是不一样的看法。
善恶之分与是非之分不可能完全的划上等号,可惜的是,在中国社会中,善恶往往和是非相提并论。
善良的一定是正确的,邪恶的一定是错误的,正确的一定是善良的,错误的一定是邪恶的。
在客观的层面上并不能完全正确,需要就事论事的分析,但当这种观念放在了中国式的处事情境里,放在了中国式人情世故中,是非的抉择往往就是善恶的抉择。
举个简单的例子,半夜和朋友外出宵夜,在一家烧烤店被偷了钱包,通
过查看店家的私人监控,我们在附近找到了那个小偷,是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
面对监控,他无处抵赖,把钱包还给了我们。
可能是怕挨打,他可怜巴巴地告诉我们:父母双亡,和年老的奶奶一起生活。
没有经济来源,出于无奈才偷东西的。
考虑再三后,我们还是报了警。
警察了解情况之后,甩了一句“钱包找到了,那就没事儿了嘛”后就准备离开。
我们不答应。
警察很不耐烦地教育我们:“大家都不容易。
你们又没什么损失,就算了嘛。
半夜三更的,你们早点去休息,明天好好出去玩;我们也要回去休息。
他虽然是个小偷,但是情况我了解,家里穷。
都不容易的。
”警察走了,小偷也走了。
是啊,都不容易。
但这能成为一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在大街上堂而皇之行窃的理由吗?
再举个例子,1935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无数的人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
纽约一个区的法庭上也正在审理一起盗窃的案子。
一名老太太偷窃了面包,被面包店老板告上法庭。
在法庭上,老太陈述说:“偷面包,是因为我三天没吃东西了。
更重要的是,我有三个孙子,他们的父母都死了。
我得找点东西养活他们。
”最后,法官对此案作出判决:“要么罚款10
美元,要么拘役10天。
”听完宣判,老太太哭了:“偷窃是我的错,我应该接受惩罚。
但是如果我有10美元,我就不会去偷面包;如果我被拘役10天,那谁去照顾我的孙子?”法官说:“对不起,我必须要公正执法。
”这时候,陪审团中一个人站了起来。
他让老太太接受罚款10美元的处罚。
同时,他摘下帽子,放了10美元进去,并对在场的所有人说:“我是纽约市市长拉瓜地亚。
在我生活的纽约,还有一位老祖母需要通过偷窃面包去养活自己的孙子,这是我的耻辱,也是各位的耻辱。
请各位每
人掏50美分,为自己的冷漠买单。
”、在场的所有人都向帽子了投了50美分,也包括了那位法官大人。
对比起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得出来善恶与是非其实是应该分隔开的两个概念,因为善恶是主观的概念,而是非却是客观的概念,如果硬是要将主观的感受和客观的事实混为一谈,模糊了事实,社会秩序以及社会价值框架就会崩塌。
这种情况在国外很少见,因为国外有一种精神,是儒家精神要求不曾拥有的,就是契约精神。
何为契约精神,它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价值,在民主法治的形成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法治提供了经济基础,同时根据个人的契约精神上升到公法领域的控制公权力,在实现人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契约精神可以很好的区分善恶与是非的界限,契约条约上的内容包含着是与非的描写,而不受制于契约内容的则是善恶的界定。
放到社会上来讲,最能直面体会的契约就是法律,法律只判定是非,而不判定善恶。
所以上文提到的老婆婆盗窃是违反了法律,是错误的行为,不管处于什么理由都应该受到惩罚、付出代价。
至于纽约市长接下来的行为才是主观影响的,关于善恶判定的举动。
但是那一个偷盗钱包的年青人,他偷盗的理由和老婆婆的如出一撤,但是,执法者却因为产生了恻隐之心,武断地放过了这个年青人,丝毫没有照顾到受害者的感想,单凭年青人的一面之词,就同情心泛滥,将是非判断置于善恶判断之后,可以说是本末倒置了。
这就是中国式宽容的其中一种体现,其本质就是缺乏法制精神,在国外体现为契约精神。
要知道,中国社会内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如果在案发现场在增添几名围观群众,围观群众的同情心泛滥的程度更为严重:违法者卖弄同情,
将自身弱小化,将自身推升了道德的制高点;受害者追求说法,维护自身的利益,却被看成了咄咄逼人、仗势凌人,这就是中国式宽容的表现形式。
更有人精辟的总结出中国式宽容的口头禅,比如说,来都来了、都不容易、吃亏是福、习惯就好、还是孩子等等等等。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子不分是非的同情心理呢?这种心理让我看到了鲁
迅笔下的阿q,看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
即便自己占据道理,也本能的或者被迫的息事宁人,因为想着息事宁人,所以总是会被不占理的一方或者不分青红皂白就劝和的一方,强迫你必须宽容,你不懂得宽容,你才是真正做错的一方。
的确,中国人都是善良的,从每个人从小到大生活的环境,经历的教育,都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善良,我们小时候看到的电影,无论主角受到过多少苦难,在最后可以选择了结恶人的瞬间,他总是会犹豫,往往大部分都会留下恶人的性命,这才能彰显英雄本色、英雄气概。
原谅是结局的主旋律,这样子带来的观念就是,原谅做错事的人是应该的。
但是国外的电影,往往快意恩仇,看畅淋漓,能让你血脉膨胀。
这宣扬的就两种明显不一样的价值观。
很明显,国内的想让观众接受的价值观是后者,善良更可贵一些。
因此,中国人将善良看得比是非更重要。
龙应台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指出,比起规则制度,似乎人情面子才是决定社会秩序的关键,比起较真冲突,更多人选择的是息事宁人,并且美其名曰为中庸。
他人有错,你不要与人过不去。
你要反思自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收到伤害,要以德报怨。
冤冤相报何时了,不如宽容了好。
这种无理的道德要求,就像是一锅毒药,旁观者们满心热切的劝你喝了它,它看上去是那么的滋润大补,其实内在早已变了质。
比起诚恳的
道歉,解决问题、寻求谅解,这种宽容更倾向于简单粗暴的将过失转嫁到受害者身上,利用道德绑架,逼迫受害者做出谅解的姿态。
中国式宽容本质是内在的冷漠。
旁观者们的态度无非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他们所要求的的宽容,完全是站在一旁的说风凉话。
当涉及自身利益,牵涉到自己头上的过失,无论是谁都无法轻易原谅吧。
更何况就凭宽容二字,就可以忽视对错,忽视责任了吗?宽容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所谓宽容并非纵容,在蛮横的善良面前,我们瞠目结舌,无言以对,宽容一词一旦出现,万马齐喑,无人敢言,所到之处如沐春风,风月无边。
胡适曾说,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
而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最终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最后说一句,自以为是的善,比无可救药的恶更可怕。
要知道,道德这个词,虚无缥缈,从来只能用来约束自己。
如果想用道德来约束其他人,谋取自己的利益,无疑是中国式宽容的做法,也会是最大的不道德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