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合集下载

三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三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电灯、汽、飞机
电脑、互联网、克隆技术、航天等
特点
1首先从英国开始,然后逐渐向法美等先进国家发展。
2以蒸汽机的发明广泛使用为标志,将人类推进到“蒸汽时代”
3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轻工业开始,而后进入了煤炭业,交通运输业等工业领域。
4重大发明大都来自一线的技术工人,科技含量较低,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1几乎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日本)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规模更大,发展更迅速。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1政治背景战时军用技术迅速转为民用。
2理论基础:自然科学理论迅速发展并在重要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
3经济原因:科学技术的社会化
4坚强后盾:国家是科技事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期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主要国家
英国
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
标志性成就
以蒸汽机的发明广泛使用为标志,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以电力,电动机,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为主要标志,把人类带入“电气时代”
它以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人类带入“信息时代”
(核心:电子计算机广泛使用)
代表性成果
珍妮机、蒸汽机、火车、汽船
1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2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3推动高科技的发展。
4国际格局: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对中国的影响
英国为了掠夺原料和市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①政治上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使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清政府内部分化为洋务派和顽固派。②经济上,一方面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另一方面使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市场。③思想上,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三次工业革命的比较表

三次工业革命的比较表

、汽车出行方便。
码相机等。
特点
首先发生在英国,技术发明者都 是有实践经验的工人或机械师; 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机器大量 使用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 了生产发展。
科学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新能 技术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 家;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 进行
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转化 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和 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科学技 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技术革命群 体化、科技社会化、发展进程高速 化)
项目 起止时间
三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第一次工业革命(产业革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革
命)
命)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40年代至今
领先国家
英国、美国
美国、德国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主要标志
改良蒸汽机
电力的广泛应用
电子计算机发展和广泛使用
理论基础
牛顿的力学
影响
1、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 大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世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 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本主义 界经济的迅速增长;大大促进了 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社 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 企业和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导致 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 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 了垄断组织的产生;促进主要资 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步确立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 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 日常生活发生变革;推动了世 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法拉第的电磁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动力能源 主要成就
实质
煤炭
电力、石油

初中历史人教版中考复习三次工业革命对比简表

初中历史人教版中考复习三次工业革命对比简表
2、近代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1、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在科技领域硕果累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正满怀信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三次工业革命对比
名称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时期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叶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20世纪40年代—今
范围
英国——欧美
欧洲——世界
美国——世界
主要标志
蒸汽机广泛使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电力广泛使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003年中国神Biblioteka 5号载人飞船升空生物:克隆:1997年克隆羊多里
基因:2000年,公布人类基因草图
影响
1、极大提高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2、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3、社会结构变化,产生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4、改变世界面貌,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1、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2、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加剧
启示
从国家来看国家:1、学习借鉴最新科技成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科技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立知识创新体系;3、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的发展观;4、努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从学生个人来讲: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意对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次工业革命对比表

三次工业革命对比表


技术上的发明都是 一些不具备科学理
进行, 3、自然科学和技
相渗透相互促进,一种技术 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
论的工匠依据实际 术紧密结合,科技 命;
经验取得的成果; 成为推动生产力发 3、新技术成为最促进经济
3、大机器生产代 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增长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
替工场手工业。 。
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
影响 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都改变了人 共同 们的生活方式,极大的丰富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改 影响 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我国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 对策 国战略;3.坚持改革开放;4.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2.要 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3. 启示 国家主权独立是发展经济科技的必要前提;4.坚持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是发展经济科技的保障;5. 坚持科教兴国的方针政策。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1946年
美国—电子计算机诞生;
;马可尼—无线电报。
生物工程: 1973年美国—重
化学工业的建立:炸药、苯、 组DNA生物基因工程首创成功等
人造纤维、塑料
高新技术
传统工业进步:钢铁工业产量
提高用于制造和建筑
动力 能源
1、政治前提:资本主 1、政治前提:资本主 1、二战结束后,战时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上半期 蒸汽机的发明、改进及广泛
使用 牛顿的力学
英国
19世纪70年代 19世纪末20初 电力的广泛应用 法拉第的电磁学
美、德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机械化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电气化
20世纪40.50年代

三次工业革命表格

三次工业革命表格
3.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特点
1.发明者身份多是工匠
2.科学与技Leabharlann 没有紧密结合3.主要是轻工业
4.首先并且主要发生在英国
1.发明者身份是科学家
2.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紧密结合
3.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
4.某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5.主要是重工业
1.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2.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名称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840
19世纪70年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现在
开始标志
珍妮机(哈格里夫斯)
电力广泛运用
电子计算机广泛运用
重要发明
(发明者+国家)
※瓦特蒸汽机(瓦特·英国)
3.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条件
英国最先确立君主立宪制
生产供不应求
欧美国家、日本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市场需求
自然科学的发展
电子计算机广泛运用
领先国家
英国
美国、德国
美国
影响
1.创造巨大生产力
2.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
3.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4.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1.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突飞猛进
2.自有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
3.掀起瓜分狂潮
1.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2.进一步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变化

三次科技革命对比表

三次科技革命对比表
思考、启示
(1)三次科技革命的后果表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3)我国要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4)青少年要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为实现民族振兴而奋发学习,发扬艰苦奋斗和创新精神,立志知识报国,科技强国。
共同影响
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水平,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第三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以及人类日常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变革。
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日益密切。
(一)从国家来讲:第三次科技革命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①学习借鉴最新科技成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科技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立知识创新体系;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的发展观;④努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从学生个人来讲: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意对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确立了资产阶级在世界的统治地位;
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东方从属于西方。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三次工业革命归纳

三次工业革命归纳
对生产生活影响(科技是双刃剑)
汽船和火车扩大了人类活动范围,方便了人们出行、运输等生活。但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
电灯带来光明、飞机和汽车方便人们出行。都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但也带来环境污染、交通事故
可利用网络学习、发邮件、聊天等.但网络使不健康内容更易传播,部分青少年网络成瘾影响了身心健康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推动
主要内容/主要发明家及成就
①工业革命开始标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②1783年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③交通运输:1807年美国富尔敦发明汽船.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①发明大王美国人爱迪生1879年发明电灯,
②1885年德国卡尔·本茨制成第一辆汽油内燃机的汽车。
③1903美国人莱特兄弟制成第一架飞机
194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网络诞生. 1996年第一只克隆羊诞生. 2003年中国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
交通工具信息工具
汽船、火车(蒸汽机车)
汽车、飞机
/有线电话、电报
宇宙飞船、航天飞机
电子计算机互联网
动力(机)
珍妮机(人力)→水力织布机(水力)→蒸汽机(蒸汽)
三次工业革命
名称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开始-完成时间
18世纪60年代开始-
19世纪上半期完成
19世纪末开始-
20世纪初完成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
主要标志/核心
以蒸汽机的发明及广泛使用为标志
以电力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
以电子计算机(核心)、原子能、空间技术应用为标志
理论基础
牛顿的力学
汽车飞机的动力机是内燃机;电灯动力机是发电机,动力是电力

三次工业革命表格

三次工业革命表格

三次工业革命对比表格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以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至今策源地英美、德美实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从电气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理论牛顿力学电磁学相对论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稳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新能源蒸汽力电力、石油核能、原子能主要标志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电机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新交通工具汽船、火车汽车、飞机——部门棉纺织工业(最先)-交通运输业等电力工业(最先)→钢铁、石油化工、汽车制造涉及部门广泛。

新兴的部门有:信息技术产业、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电子工业动力人力-水力-蒸汽电力主要发明(成果)(最重要发明:蒸汽机)1、瓦特改良蒸汽机2、阿克莱特创办近代工厂3、富尔顿发明汽船4、斯蒂芬森发明火车(最重要发明:电机、内燃机)1、爱迪生发明电灯、电报等,2、卡尔·本茨发明内燃机、汽车3、西门子发明有轨电动车、4、福特发明T型车和流水线、5、莱特兄弟发明飞机(飞行者Ⅰ号)(最重要发明:电子计算机)1、1945年美国制成电子计算机2、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进入网络时代,3、1942年底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4、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5、20世纪70年代现代化生物工程技术形成6、1997年2月苏格兰科学家用克隆技术繁殖了母羊“多利”影响1、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2、为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促使欧美诸国先后实现工业化,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3、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4、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和幸福,同时也使人类1、进入了“电气时代”,2、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巨大促进作用。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面貌的巨大改观,人类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
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滞后的原因:①二战结束后,中国处于内战时期;②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③新中国建立之初,党的工作重心是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④50年代后期,党的主要领导人对形势估计错误,导致“左”倾错误在六七十年代进一步发展。
我国的对策
抢抓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科技成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立志成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亚非拉大多数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部平衡加剧
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劳动力
圈地运动
俄国废除农奴制,美国废除黑奴制
科教的迅猛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技术
手工工场时期的积累;自然科学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
20世纪初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技术基础
市场
殖民扩张(国外)
圈地运动(国内)
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对商品的需求
二战及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的需要
生产力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工业布局的新变化
进入信息时代
社会关系
自有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
垄断组织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强化,使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社会结构
城市化
产业结构变化
产业结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国际关系
共同影响
1、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都改变了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都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我国的对策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启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国家主权独立是发展经济、科技的必要前提;认清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发展经济、科技的保证;要坚持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的方针政策。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飞行者Ⅰ号)
最重要发明:电子计算机
1945年美国制成电子计算机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
20世纪70年代现代化生物工程技术形成
1997年2月苏格兰科学家用克隆技术繁殖了母羊“多利”
产生的新兴产业部门
棉纺织业、金属冶炼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电力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造船工业,
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
最终确立
全球一体化
主要标志
开始:机器(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
重要标志:改良蒸汽机
电力的广泛使用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动力机
改良的蒸汽机
电动机、内燃机
理论基础
牛顿的力学
法拉第的电磁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能源
煤炭
电力、石油
核能
领先国家
英国
美、德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三次科技革命比较表
比较内容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电力革命)
第三次(新的科技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18世纪下半叶)
19世纪70年代(19世纪下半叶)
20世纪四十年代
完成时间
19世纪上半期
20世纪初
仍在进行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激光工业、信息产业等
交通工具
汽船(轮船)、火车(蒸汽机车)
电车、汽车、飞机
宇宙飞船、航天飞机
特点
首先发生在英国,以英国为主体;以轻工业为主导;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实质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电气化到自动化智能化
进入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网络信息时代
发明家
瓦特、斯蒂芬森、科尔特
本茨、戴姆勒、爱迪生、莱特兄弟
主要发明(成果)
(最重要发明:蒸汽机)
瓦特改良蒸汽机
富尔顿发明汽船
斯蒂芬孙发明火车
最重要发明:电机、内燃机
爱迪生发明电灯、电报等,
卡尔·本茨发明内燃机、汽车
新中国的科技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密切相关。中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没有把握科技革命大好机遇的主要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处于清朝中后期,受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具有本能的排斥性,中国经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动。
第二次科技革命中滞后的原因:①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②资本主义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③清政府政治腐败,不重视近代科学技术和教育;④洋务运动只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不是为了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