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知识分享

合集下载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1、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反冲力和摩擦力。

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来测量。

2、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水往低处流,人从滑梯上往下滑,向上抛的物体最终要落回地面……这些运动都是因为受到自身重力的作用。

3、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当他们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后,弹力就消失了。

4、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喷气式飞机、火箭、鞭炮都是靠反冲力运动的。

5、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

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更多的力。

6、弹簧测力计的组成: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弹簧7、人们生活中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

科学技术上则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

1牛≈100克的力。

8、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该注意:a、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

b、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c、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9、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0、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我们把测量力的工具成为弹簧秤。

11、摩擦力是可以感觉到的;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2、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物体重量、运动方式(滚动或是滑动):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越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越大)。

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物体运动采用滑动时,摩擦力(大);物体运动采用滚动时,摩擦力(小)。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资料讲解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资料讲解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资料讲解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精品文档五下科学第四单元“地球的运知识点姓名:班级: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

他认为地球是(球体)、(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2、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他的著作有《天体运行论》。

他认为地球是(球形)、地球是(运动)的,每(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围着太阳转。

3、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4、日心说发表300 年后,(傅科)利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证明(地球在自转)。

5、(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6、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

地球自转方向:(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7、(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8、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9、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 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 小时。

10、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地球围绕地轴转动,北极星正好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相对“不动”的秘密。

11、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2、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13、(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14、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15、(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6、(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精品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

精品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

精品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13.云和雾1.实验一:人造雾所需材料:量筒、温水、线香、冰袋、冷水等等。

制造方法:①往量筒内倒入适量温水,放入点燃的线香。

②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③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步骤1、2,再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实验说明:造雾的时候,在量筒中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增加空气中漂浮的固体颗粒。

实验现象: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量筒中有雾产生。

实验总结:在造雾的活动中,在量筒中倒温水,而不是热水,也不是冷水的原因是:如果往量筒中加热水,那么热水上方有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会形成雾气,还没开始实验雾就显现出来了。

如果用冷水,那么量筒里水蒸气少,造雾效果不明显。

用温水温度适中,量筒内水蒸气适量,不会快速形成雾气,便于观察。

用冰袋的目的是为了创设一个低温环境,这样水蒸气遇冷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这是雾形成的条件之一。

实验结论:雾是水蒸气在受冷条件下形成的。

2.自然界中的雾是如何形成的?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空气中的水汽过于饱和,遇到温度较低时,这些水汽就会凝结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漂浮在低空,这就是雾。

3.云是怎么形成的?地表上的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飘浮在空中形成了云。

4.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

5.云和雾的区别是:漂浮在高空的就是云,接近地面的就是雾。

云和雾的位置不一样。

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只是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

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位置远的是云,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近的则是雾。

在山上我们时常说云雾缭绕,其实就是很难区分云与雾。

6.学生活动手册:记录人造雾实验。

观察到的现象:量筒中观察到的现象:量筒中,造雾效果不明显。

根据以上实验,推测出大自然中云和雾的形成原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第四单元复习资料知识点归纳总结[64张]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第四单元复习资料知识点归纳总结[64张]

判断地球公转的依据:
恒星周年视差、星座四 季交替、卫星观测
特点: 地轴方向不变,角度大小不变 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四季,极昼极夜
谢谢
谢谢欣赏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讨论:为什么一年中影子长短不同?影子长短 不同说明了什么?
由于四季太阳高度不同,同一个物体在阳 光下影子的长短就不一样:
太阳高度小时,太阳斜射,影子 长 ,温
度 低 ,是 冬 季;
太阳高度大时,太阳直射,影子 短 ,温
度 高 ,是 夏 季; 太阳高度适中,影子长短 也适中 ,是——
春季和秋季。
复习要点一:模拟实验 复习要点二:地球自转方向
乌鲁木齐
北京
确定位置
北京在乌鲁木齐的 东 边 乌鲁木齐在北模拟实验
自西向东(逆时针)转动 自东向西(顺时针)转动
北京先迎来黎明
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自西向东?
自东向西?
回忆生活中的事例,也许能够帮助你
地球自转的方向
地 球 的 运动
地球的运动主要有两种形式:
自转
公转
极昼 极夜 现象的解释
自转
方式: 绕地轴转动 方向: 自西向东 周期: 24小时 特点: 地轴倾斜
判断地球自转的依据: 傅科摆、天体东升西落、卫星观测
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昼夜交替
极昼 极夜 现象的解释
地球公转
方式: 绕太阳转动 方向: 自西向东 周期: 一 年
我们的需要的材料
验方法 观测点
光线要从侧面照射
当“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时, 地球上有昼夜交替,但是太阳要绕地球一圈,
才会发生一次昼夜交替。太阳离地球1.5 亿千米,太阳运行的速度是250千米/秒,

新冀教版(2022年)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新冀教版(2022年)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四单元光第十四课光从哪里来1、我们把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

2、哪些光是来自光源的光,哪些光是来自物体的反射光?光来自于光源的光:太阳光、火光、灯光、萤火虫的光、烛光等。

来自于物体反射的光:月光、镜子的光、玻璃的光、水面的光等。

3.来自于光源的光或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晴,我们就能看到光源或物体。

4.天然光源:太阳、闪电、萤火虫、灯笼鱼、斧头鱼、水母、夜明珠人造光源:火把、电灯、霓虹灯、蜡烛、手电筒、油灯、蜡烛等。

5.光从哪里来?光是由发光的物体发出来的。

像太阳一样的恒星能够发光,有些动物和植物也会发光,如萤火虫。

还有一些自然现象也能发光,如闪电等。

6.实验:(一)我们是怎样看见物体的?(1)实验材料: 带窥视孔内部涂黑的实验盒3个、写字的卡片1张、带开关的发光物品1个、手电筒1个。

(2)实验方法: 将一个发光物品放到盒内,盖上盒盖,从窥视孔观察,看到了什么?关闭发光物品的开关,再从窥视孔观察,又看到了什么?(3)实验现象:打开发光物品的开关,从窥视孔观察,可以看到发光物品;关闭发光物品的开关,再从窥视孔观察,就什么也看不到了。

思考:两次实验现象不同,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只有发光物品的光射进我们的眼睛,我们才能看见发光物品。

(4)实验结论:来自光源的光进入眼睛,我们就能看到光源。

7.实验:(二)我们是怎样看见物体的?我认为:如果有光照在物体上,我们就有可能看到该物体。

实验方法:(1)取两个实验盒,分别做以下处理,在其中的一个盒顶距窥视孔不远处开一个进光孔,在另一个盒的侧面距窥视孔较远的地方开一个进光孔。

(2)将写字的卡片放到盒内,然后用手电筒分别通过不同位置的进光孔向盒内照射。

(3)分别从窥视孔观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现象及原因:从盒顶的进光孔照射,可以看到写字的卡片;从盒侧面的进光孔照射,看不到写字的卡片。

原因是从盒顶的进光孔照射时,光线照在卡片上,卡片反射的光进入眼睛,我们可以看到,而从侧面进光孔照射时,光线不能照在卡片上,也就没有反射光进入眼睛,所以我们看不到。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教科版).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动的学说称为“地心说”。

2.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的学说称为“日心说”。

3.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的理论。

4.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他相信研究天文学只有两件法宝:数学和观测,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史著《天体运行论》。

5.(“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6.(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摆.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2.法国一位物理学家名叫傅科,他用实验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3.(“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4.(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地球自转.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作地轴。

,地轴是(倾斜)的。

2.(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3.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4.在地图上越是东面(右边)的城市,越先见到太阳。

5.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6.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

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因此,地球仪也就是做成倾斜的样子。

7.北极星的位置并不在头顶正上方,而是在人们视线往上倾斜的北方的天空中。

8.地球是一个自转的球体,不同纬度的地方,自转的线速度快慢不一样,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最大,两极自转的线速度最小,两个极点上线速度为零。

9.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相当于1小时转动(15)度。

0.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着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经度和时区.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叫(经线)2.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第04单元《简单机械》知识点梳理、教材问题解答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第04单元《简单机械》知识点梳理、教材问题解答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简单机械》知识点梳理、教材问题解答第13课撬重物的窍门一、知识点梳理:1、用来撬动重物的装置叫作杠杆,它包括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杠杆的三要素是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3、当杠杆的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省力,这种杠杆是省力杠杆,如开罐头的螺丝刀、修剪花枝的剪刀、拔钉子的羊角锤、压水井等。

4、当杠杆的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费力,这样的杠杆是费力杠杆,如扫帚、理发剪刀、镊子、筷子、食品夹子等。

费力杠杆虽然在使用时比较费力,但是能节省距离,更方便。

5、当杠杆的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不费力,这样的杠杆是一种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如天平、跷跷板等。

6、小杆秤称重物利用了杠杆的原理,根据被称物体的轻重,人可调节阻力点(秤砣)的位置使杆秤平衡,根据此刻阻力点(秤砣)的位置读出物重。

在称重时,杆秤实为一个省力杠杆。

7、不同的剪刀,被剪物体在剪刀的不同位置,所属杠杆的类型也不同。

8、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在前人使用吊杆和撬棍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杠杆原理。

9、为了说明杠杆原理的威力,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地球。

”二、教材中问题解答:1、下面两种抬起重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P38)图一图二答:图一这种方法很费力,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讲台。

图二这种方法很省力,只要一个同学就能撬动讲台。

2、这些杠杆类工具中,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费力杠杆不省力,为什么还要用它?(P39)答:花剪、开罐头的螺丝刀是省力杠杆。

扫帚、理发剪刀、镊子是费力杠杆。

生活中的不省力杠杆,即费力杠杆,并非真正“费力”,用它是为了省距离、更方便。

3、成人坐在哪里,跷跷板另一端的小朋友才能翘起他?(P40)答:成人应尽可能往支点靠近,小朋友才能轻松翘起大人。

4、你知道小杆秤称重物的原理吗?(P40)答:小杆秤称重物利用了杠杆的原理。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五上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1、(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他们漂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

2、人造雾实验中,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增加)空气中漂浮的固体颗粒。

用冰袋是为了(获得较低温度)。

3、在造霜的实验中,在冰水中(放盐),是为了(让温度更低)。

杯子外壁回出现(小冰晶)。

4、(白露)在每年的(9月7日或8日),(霜降)在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

5、露的形成: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6、霜的形成: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

7、雨和雪的相同之处:(都是云层中的水蒸气变化而成)、(本质都是水)。

8、雨和雪的不同之处:(雨是液态水,雪是固态水)、(雨形成时气温高,雪形成时气温低)。

9、(不是)所有的云都会产生(降水),只有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越聚越大,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才会掉下来,产生(降水)。

10、云层中的水滴直接落下来或冰晶在下落的过程中融化,就成了(雨);冰晶在下落的过程中没有融化,就成了(雪)。

11、常见的降水方式有(雨)、(雪)、(雨夹雪)、(冰雹)、(冻雨)等,其中(冰雹)、(冻雨)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

12、雪花的形状有多种,如星状、柱状、片状等,但基本形状都是(六角形)。

13、模拟雨的形成实验中,培养皿底部形成的小水珠是(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成的)。

在培养皿中放冰块是为了(取得更低温度,加快小水珠的形成速度)。

14、为什么天上的水总也降不完?答:因为地球上的水一直处于动态平衡中,地球表面的水(包括江河湖海)不间断的蒸发,补充大气中的水汽,所以天上的水总也降不完。

15、降到地面的雨和雪到哪里去了?答:(1)一部分直接汇入江河湖海;(2)一部分落到陆地后流入江河湖海;(3)一部分落到陆地后渗入地下变成地下水;(4)一部分直接蒸发成水蒸气回到空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科学第四单元
知识点
1.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动的学说称为“地心说”。

2.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的学说称为“日心说”。

3.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的理论。

4.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他相信研究天文学只有两件法宝:数学和观测,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史著《天体运行论》。

5.(“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6.(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1.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2.法国一位物理学家名叫傅科,他用实验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3.(“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4.(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地球自转
1. 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作地轴。

,地轴是(倾斜)的。

2.(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3.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4.在地图上越是东面(右边)的城市,越先见到太阳。

5.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6.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

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因此,地球仪也就是做成倾斜的样子。

7.北极星的位置并不在头顶正上方,而是在人们视线往上倾斜的北方的天空中。

8.地球是一个自转的球体,不同纬度的地方,自转的线速度快慢不一样,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最大,两极自转的线速度最小,两个极点上线速度为零。

9.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相当于1小时转动(15)度。

10.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着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经度和时区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叫(经线)
2.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3.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4.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

5.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6.我国采用的统一时间叫(北京时间)
7.北京比乌鲁林齐先迎来黎明。

8.在北半球沿经线的方向往南发射炮弹,在飞行较长一段距离后,炮弹会发生(向右偏离)现象。

地球公转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动,称为地球的(公转)
2.恒星的周年视差是贝塞尔观察到的,证明了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3我知道:地轴的倾斜度大约是(23)度。

4.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5.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6.在地球的同一地点,夏至时的太阳高度比冬至时大。

7.阳光的(直射)与(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

8.在地球的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正午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冬季最长,夏季最短,春季和秋季适中。

极昼和极夜
1.在地球的南极、北极附近,太阳升起就不落下去的日子叫极昼,只有黑夜而没有白天的日子叫极夜
2.极地一年中有长长的白天或长长的黑夜
3. 在北半球对着太阳时,南极附近会出现极夜现象。

赤道地区不可能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

4.(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运动主要有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
2、对地球两种运动形式的描述:
地球自转: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周期是24小时,地轴是倾斜的;
地球公转:绕太阳自西向东转动,一年一周,地轴倾斜方向不变,角度大小不变
3、判断地球运动的依据:
地球自转的依据:“傅科摆”、卫星观测天体东升西落。

地球公转的依据:恒星周年视差、星座季节交替、卫星观测。

4、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四季更换、极昼、极夜
5.毛泽东在他的一首诗中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6地球的形状:(椭圆球体)
问答题
1、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有几种观点?哪一种是正确的?
答: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地球不自转);③地球自转(但不公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也自转。

第④种解释是真实的。

2、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
答:是因为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形成的。

3、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哪些异同?这两种学说能否合理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呢?(P76)
答:两种学说的相同点是,地球是球形。

不同点:“地心说”认为地球不运动,处于宇宙中心,太阳围着地球运动。

“日心说”认为地球在运动,并围绕太阳运动,太阳处于宇宙中心。

这两种学说都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哪些证据能说明地球在自转?(P78)
答:①太阳、月亮和星星每天都东升西落的现象;
②地球上南北方向水平直线运动的物体,会发生偏西的现象。

这些现象都能证明地球在自转。

5、北京、乌鲁木齐、东京、伦敦哪个最先看到黎明?答:最先迎来黎明的是东京,其次是北京、乌鲁木齐,最后是伦敦。

6、地球上各国新年钟声会不会在同一时刻敲响?为什么?答:不会。

因为地球的自转使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根据世界时区图的时间差,各国新年钟声不会同一时刻敲响。

7、对于北极星“不动”,我们如何解释?(P82)
答:这是因为地球在围绕假想的地轴自转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所以看上去北极星好像“不动”。

8、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P87)
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光有规律性的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造成了气温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

9、如果地轴的倾斜度再大一些,会怎样呢?(P89)
答:如果地轴的倾斜度再大一些,那么极昼现象发生的范围会更大了。

10、如图所示(见教材86页):当地球公转到A、B、
C、D4个方位时,太阳的照射情况季节是怎样的?
当转到位置A时,北半球阳光斜射,是春季;南半球阳光斜射,是秋季;
当转到位置B时,北半球阳光直射,是夏季;南半球阳光斜射,是冬季;
当转到位置C时,北半球阳光斜射,是秋季;南半球阳光斜射,是春季。

当转到位置D时,北半球阳光斜射,是冬季;南半球阳光直射,是夏季。

11、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因为地球在自转而且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12、本册中的星体转动方向小结:
答:地球自转方向是由西向东;地球公转方向是由西向东;其他星星绕北极星也是自西向东旋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