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县域经济与苏中、苏北的比较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城县域经济与苏中、苏北的比较分析

肖勇

近年来盐城市县域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总体形势不断增强,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但是,同省内苏中、苏北其他兄弟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面貌依然存在。有比较才会发现差距,冷静分析这些差距,认真总结近些年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有利于县域经济更进一步持续、快速、健康地增长,有利于全市经济建设实现新的跨越。

一、发展与现状

近年来,盐城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不仅经济总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扩张,而且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均收入大幅增长(见表一)。2000年以来,县域人口规模相对稳定,县域GDP规模由58.47亿元增加到108.3亿元,增长108.3%,人均GDP由6333.9元增长到13127.9元,增长107.3%,县域地方财政规模由1.59亿元增长到4.29亿元,增长169.8%。

表一

2006年,盐城市所辖七县(市)总人口652.1万,占全市总人口的

81%。七县(市)国内生产总值之和达到852.5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72.6%。地方财政收入之和达到30.03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61.5%。此外,经济结构也不断调整优化,整个县域部分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30:39:31转变为2006年21:46:33,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7个和2个百分点,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初步升级。盐城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提高全市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经济整体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比较和启示

(一)七县(市)在苏中、苏北的位置

表二

注:1、上表中盐城市位次为8个苏中、苏北市的排位,各县(市)为苏中、苏北38个县(市)中的排位;

2、表中数据摘自2007年江苏省统计年鉴。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盐城县域经济总量在苏中、苏北8个市中处于前列,县域GDP总量在8个市中排第二位,地方财政收入总量排在第三位。县域人均GDP处于中等位次,排在第四位。若单个县(市)

比较,只有东台市、大丰市在38个县(市)中排名靠前,射阳县、建湖县处于中等,其余县都处于相对落后位置。

(二)盐城与苏中、苏北平均水平的比较 表三

通过表三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盐城的县域水平与苏北平均水平相比还算可以,县域GDP 、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均高于苏北。但与苏中的平均水平对比,差距就非常明显。苏中县域GDP 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是186.57亿元和8.08亿元,而盐城仅为121.79亿元和4.29亿元,比盐城高53.2%和88.3%。人均量指标差距稍微小一点,县域人均

GDP 苏中比我市高35.8%。

(三)盐城与苏中先进城市的比较 表四

与苏中城市相比(见表四),盐城也落后于南通、泰州等兄弟市的水平,且与南通的差距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量都相距较远。南通县域GDP 和人均GDP 分别是盐城的1.53倍和1.45倍,县域财政收入是盐城的

1.67倍。盐城与泰州相比,仅县域GDP总量略高,县域人均GDP、财政收入、均比泰州要少。

从上述盐城与苏中、苏北七市的比较可以看出,盐城县域经济尽管份额较大,人口较多,但经济发展不及苏中三市,特别是人均指标差距明显。与苏北比较,略有优势。

三、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县域经济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其发展潜力非常大。由于目前我市的城市经济辐射和带动功能还不强,县域行政面积和人口规模较大,人口向城市转移面临的困难较多,特别是缺少优势强县。因此,必须在壮大城市经济实力的同时,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发展县域经济上来。

1、必须树立民本、民生、民营发展观。一要树立县域经济是民本经济的观念。县域经济的根基在群众,是以民为发展本位、以民为实践主体、以民为利益中心的经济。要着眼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利益。使群众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创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要以民有、民富、民享为核心。从根本上调动群众奋发创业的积极性。通过政策引导大户带动、典型示范、政策扶持等办法。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创造社会财富的热情。二要树立县域经济是民生经济的观念。就城镇社区来说。要大力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产业,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加强基础公共管理产业。发展环保、

公交、环卫等产业;大力发展各类服务业,如家政服务业。就乡村来说。要明确发展思路,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组织的经营和创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三要树立县域经济是民营经济的观念。壮大县域经济,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上要放胆、政策上要放宽、机制上要放活、市场准入上要放开、领导方式上要放手。

2、走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就在于特色优势。在认清县情(包括资源特色、地理区位、气候环境、交通状况、人文历史、产业基础、经营传统等等)的基础上。抓住在周边区域经济中最有特色、最具发展潜力、市场前景最看好的优势进行开发。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要不断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县域在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中,要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增强做大总量的意识。要以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实现区域化、规模化开发。形成一些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和产业园。要通过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意识地培育发展产业化龙型经济。以龙头产业带动千家万户生产,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要有意识地培育发展块状经济,在促进骨干企业、支柱产业、产业群体成长壮大中做大工业经济总量。要不断发展品牌经济。不断提高出精品、创品牌的意识,争创具有区域优势的品牌。以品牌提高特色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同感,提高特色经济的市

场竞争力。

3、要跳出县域发展县域经济。最大限度地超越本地化局限,大跨度地进行要素交流。力求在更大范围内聚集、配置与当地特色产业相关的资源。跳出县域发展县域经济,根本的是要重视并抓好市场与流通建设。要扭转一些地方把商品流通市场的建设简单地等同于划一块地皮、摆几个摊位、做几笔交易的观念。要根据各地产业布局情况,对现有批发、专业市场进行优化组合,实施同类市场联合兼并,改造提升传统集贸市场。要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现代流通业,拓展加工、包装、保鲜、配送等增值服务功能,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改善经营管理水平,做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影响力。要通过加强批零兼营网点以及为市场流通服务的仓储、中转、信息网络的建设,提高流通业的组织化程度,扩大覆盖面。有条件的县市要积极培育发展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努力实现与城市市场体系的对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4、积极营造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一是营造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环境。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大力解决私营经济市场准入难的问题。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促其快速健康发展。二是扩大县级的经济管理权限。要认真研究中央和地方集权与分权的关系,调整和适度扩大地方调控权限,充分发挥县级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三是理顺县级财税体制,适当提高县级财税留成比例,重视解决县乡普遍存在的财力紧张问题。省级财政要加大对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力度。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