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五章:伤筋概论、第六章:上肢伤筋、第七章:脊柱部伤筋(修订版)

合集下载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十一章:损伤后遗症、第十二章:功能锻炼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十一章:损伤后遗症、第十二章:功能锻炼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十一章:损伤后遗症、第十二章:功能锻炼第十一章损伤后遗症原发病损愈合,通过药物或锻炼之后,仍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畸形及功能障碍者,即为损伤后遗症。

如四肢骨折或关节脱位整复后,遗留的关节僵直,肢体麻木、发凉,筋肉萎缩;腹腔手术以后引起的肠粘连;烧伤后疤痕组织的形成等即属此类。

手法对于肢体关节畸形的矫正和功能的恢复,对于粘连与疤痕组织的松解,均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第一节四肢关节僵直症【定义】四肢各部位的关节损伤,无论是骨折、脱位或伤筋,后期肿胀消退、骨折愈合、脱位整复、筋归原位,但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被贷款活动仍受到限制,严重者功能丧失,关节畸形,即为关节僵直症。

感染性疾病,如结核、骨髓炎、类风湿或化脓性关节炎等引起的骨性关节僵直症,不属于手法按摩之列,本节不于赘述,但临症应注意区别。

【病因病理】在间接或直接暴力引起骨折、脱位的同时,关节内、外亦发生损伤性改变,即“脱位则筋挪,骨断则筋裂”。

若术后处理不当,可致受损局部瘀血不散,组织证连,外人化等反应。

祖国医学认为,主要是经络阻塞,气血不通,营卫不能通达内、外,关节周围筋肉组织得不到濡养,导致关节活动不利。

根据临床观察,主要下列原因:1.骨折或脱位治疗不当,如整复不良,畸形愈合,影响肢体的功能活动。

2.关节附近的骨折或骨折波及关节面,光滑的关节面遭到破坏,而变得粗糙不平,或伤后组织内出血和渗出,造成纤维沉着和血肿机化,以及长期固定,引起关节粘连和僵直。

3.骨折或脱位整复后的超关节外固定,时间过长和固定过紧,迫使受伤肢体长期处于静止的伸直或半屈位,致血管受压,血流不畅、组织缺氧、炎变,关节及其周围筋肉组织失去原有的张力和弹性,发生废用性萎缩或退行性改变,使关节功能活动减弱或丧失。

尤其是关节部位骨折,易形成创伤性关节炎,其预后不佳。

4.少数伤筋的病例,因处理不当,或病人为了减轻伤部的疼痛而不敢活动,久之,即形成关节某个方向运动受限制。

5.伤后因保护不严,复感风寒湿外邪,而出现肢体酸软、无力和疼痛。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 脊柱部伤筋第四节 引起腰腿痛的其它疾病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 脊柱部伤筋第四节 引起腰腿痛的其它疾病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脊柱部伤筋第四节引起腰腿痛的其它疾病第四节引起腰腿痛的其它疾病一.类风湿性脊柱炎1.发病年龄多发生与十五到三十五岁。

2.主诉慢性下腰痛伴有四肢关节肿痛,以下肢为主。

3.病史受寒与潮湿。

4.体检(1)姿势生理前凸改变,脊柱呈强直状。

(2)运动脊柱僵硬,各项活动明显受限。

(3)软组织腰背肌紧张、僵硬、缺乏弹性,多呈板状腰。

(4)压痛点广泛深疼痛。

(5)棘突顺列多正常。

(6)特殊试验仰卧屈髋,骨盆旋转、分离、挤压试验阳性;(7)神经学检查多正常。

5.X线检查两侧骶髂关节侵润,边缘糜烂,脊椎椎体骨质疏松,或有广泛的椎旁韧带钙化,而使脊柱呈竹节状,椎间隙多不变窄,但较模糊。

6.化验发病早期,血沉加快,但类风湿因子试验阴性。

二、腰椎间盘变性(不合并神经根受压)1.发病年龄多见于三十岁以后。

2.主诉慢性腰、臀部疼痛。

3.病史无明显外伤,多因过度劳累,髓该失水。

4.体检(1)姿势多正常;(2)运动腰部活动轻度受限制;(3)软组织可有轻度背肌紧张或正常;(4)压痛点深压痛、不放射;(5)棘突顺列前期正常,后期可导致脊柱不稳,后关节紊乱,表现棘突偏歪。

(6)特殊试验仰卧屈髋回旋试验阳性;(7)神经学检查正常。

5.X线检查侧位片,显示椎间隙狭窄,患椎间隙相邻椎体缘硬化,上、下椎体可轻度前后移位;正位片,显示棘突顺列及椎间关节的情况。

三、椎弓间韧带损伤1.发病年龄可见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

2.主诉顽固的持续性腰痛,常伴下肢疼痛。

3.病史多有明显腰部扭伤史,常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同时伴发。

4.体检(1)姿势腰椎固定于过度前凸位。

(2)运动腰前屈明显受限制,若勉强前屈,则由髋关节和胸背部代偿,站立时疼痛多不加重,活动后症状可稍减轻。

(3)软组织背肌紧张,病程久者,可出现下肢肌肉萎缩。

(4)压痛点深压痛。

(5)棘突顺列不伴有腰椎间盘突出者,棘突顺列正常。

(6)特殊试验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7)神经学检查可类似椎间盘突出症。

骨伤科筋伤

骨伤科筋伤

《中医伤科学》(精编)教学大纲(供中医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第六章筋伤第一节筋伤概论【目的要求】1、了解筋伤的病因病理、临床分类。

2、熟悉筋伤的诊断要点与并发症。

3、掌握筋伤的治疗原则。

4、熟悉筋伤的预防与调护。

【教学内窬】l、病因病理(1)外因: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慢性劳损。

(2)内因:包括身体素质、生理特点和病理因索。

2、分类:根据不同的暴力形式、筋伤的病理变化与病程分类。

3、筋伤的诊断要点:早期、中期、后期的主要临床表现。

4、熟悉筋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小骨片撕脱、神经损伤、损伤性骨化、关节内游离体及骨性关节炎。

5、筋伤的治疗:理筋手法、药物、针灸、小针刀疗法、穴位注射、固定及练功等。

6、筋伤的预防与调护。

【教学方法】课堂面授。

【教学时数】1学时。

第二节颈部伤筋【目的要求】l、了解颈部急性扭挫伤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

2、掌握失枕、颈椎病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1、颈部急性扭挫伤、落枕、颈椎病的病因病理、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

2、掌握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

颈部扭挫伤1、病因病理:多因外伤引起。

2、诊断要点:明确外伤史,颈部一侧疼痛,活动受限,局部明显压痛,触及肿块或条索状硬结。

3、治疗:以手法治疗为主,配合练功、药物、针灸、理疗等。

失枕l、病因病理:颈部一侧肌肉长时间紧张、兼感风寒之邪引起。

2、诊断要点:晨起突感颈部疼痛不适,活动欠利,局部压痛及触及条索状硬结。

3、治疗:以手法治疗为主,配合药物、针灸、练功。

颈椎病1、病因病理:多因慢性劳损或急性外伤引起。

可分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和交感神经型四种基本类型。

(1)神经根型:颈部单侧局限性疼痛,颈根部呈电击样向肩、臂、前臂乃至手指放射,颈横突尖前侧有放射性压痛,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2)椎动脉型:单侧颈枕部或枕顶部发作性头痛,视力减弱、耳鸣、听力下降、眩晕,可见猝倒发作。

(3、交感神经型:颈肩部酸困疼痛,上肢发凉发绀,心前区持续性压迫痛或钻痛。

伤筋经典原文

伤筋经典原文

伤筋经典原文伤筋经典原文,又称《伤筋经》,是中医学经典之一,记录了伤筋的原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以人类视角,以流畅的句式和丰富的词汇,描述伤筋经典原文的内容,使读者感到仿佛是真人在叙述。

一、伤筋的原因伤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运动过度、姿势不当、外力冲击、老化退化、疾病引发等。

这些原因会导致筋脉受损,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

二、伤筋的症状伤筋的症状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红肿、活动受限等。

疼痛通常随着活动的增加而加重,休息后稍有缓解。

肿胀和红肿是炎症反应的表现,活动受限是由于受伤部位的功能受限制。

三、伤筋的诊断伤筋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医生会询问患者伤筋的原因、症状的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等信息,以了解病情。

体格检查包括观察受伤部位的外观、检查活动度和进行疼痛压痛等。

四、伤筋的治疗方法伤筋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护伤筋部位、止痛和消炎、促进愈合和康复等。

保护伤筋部位可以使用石膏固定或使用辅助器具。

止痛和消炎可以通过中药、物理疗法等进行。

促进愈合和康复可以通过康复训练、推拿按摩等方法实施。

五、伤筋的预防方法伤筋的预防方法包括运动前的热身、正确的姿势、适度的运动强度、避免过度劳累等。

热身可以通过活动关节、拉伸肌肉等方式进行。

正确的姿势可以减少受伤的风险。

适度的运动强度可以使肌肉和筋脉得到锻炼,增强其抵抗力。

避免过度劳累可以避免筋脉受损。

六、伤筋的康复期伤筋的康复期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通常需要数周至数个月的时间。

康复期内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包括恢复受伤部位的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等。

七、伤筋对生活的影响伤筋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

患者可能需要暂停某些活动、减少工作时间,甚至需要辅助器具帮助生活。

伤筋还会给患者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如焦虑、抑郁等。

八、伤筋的并发症伤筋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功能障碍等。

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九、伤筋的治疗进展随着医学的发展,伤筋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进步。

中医筋伤学

中医筋伤学

中医筋伤学第一节伤筋概论各种暴力或慢性劳损等原因所造成的肌腱、韧带、筋膜、关节囊、关节软骨及其他各种软组织的损伤,统称为伤筋。

筋的范围比较广泛,伤筋是伤科最常见的疾患。

一、伤筋病因(一)外因外因主要指外力的伤害,与外感六淫之邪关系密切。

根据外力的性质,一般可分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和持续劳损三种。

直接暴力、间接暴力撞击、挫压、牵拉、扭转等均可引起急性伤筋;持续劳损可造成慢性伤筋。

某些长期、单调、反复的动作,积劳也可发生劳损伤筋。

伤筋之后,复感风、寒、湿邪,局部伤瘀挟痹,使伤筋病程较长,恢复缓慢,易转为慢性伤筋。

(二)内因伤筋的病因与患者年龄、体质、局部的解剖结构等内在因素关系密切。

小儿筋骨发育不全,易发生扭伤、错缝、桡骨小头半脱位。

青壮年活动运动多,故筋肌断裂、撕裂伤较为常见。

而老年人气血虚弱、脏腑衰惫,则关节劳损、筋肌粘连、活动功能障碍的疾病常见。

体质虚弱,稍过劳累,即感筋骨酸痛,易发劳损。

有些部位的解剖结构较弱或解剖结构特殊也容易造成一些损伤。

如肩关节关节盂浅窄,关节前下韧带较薄弱,故损伤的机会较其他关节多。

伤筋疾病的发生,外因是重要条件,内因是基础。

不同的外因可引起不同的筋的损伤,但由于内因的影响,在同一外因情况下,伤筋的种类、程度和性质都可有所不同。

只有这样全面地理解伤筋的病因,审因论治,才会对伤筋的诊断、治疗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伤筋的分类目前常用的分类方式主要有三种:1,根据病程不同分类(1)急性伤筋:指由暴力引起的,不超过2周的新鲜的筋的损伤。

(2)慢性伤筋:多指急性伤筋失治或治疗不当,超过2周的筋的损伤。

积劳成伤筋,慢性劳损造成的筋的损伤也属此类。

慢性伤筋好发于多动关节及负重部位。

急性伤筋患者如果不进行及时和有效的治疗,迁延日久,伤处气血滞涩、血不荣筋,导致筋肉挛缩、疼痛、活动受限,变为慢性伤筋。

2,根据暴力形式不同分类(1)扭伤:扭伤指间接暴力使肢体和关节周围的筋膜、肌肉、韧带过度扭曲、牵拉,引起损伤或撕裂。

《中医伤科按摩学》伤科:损伤的分类与辩证诊断

《中医伤科按摩学》伤科:损伤的分类与辩证诊断

《中医伤科按摩学》伤科:损伤的分类与辩证诊断伤科:损伤的分类与辩证诊断第一节分类损伤是人们最常见的疾患之一、损伤是因外来暴力作用于人体,而使之受伤的总称。

它是由外界刺激突然作用于人体,引起组织器官在解剖或生理上的紊乱,且伴有局部及全身性反应。

轻者妨碍日常工作与生活,重者威胁生命。

所以,对各种损伤疾病的防治,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损伤的含意相当广泛。

根据历代文献的记载,祖国医学对于损伤性疾病早有认识,并且有了合理的分类方法。

如唐代《外台秘要》称“此病(损伤)有两种,一者外损,一者内伤。

”这则论述十分明确,后世大多遵循此法,将损伤分为内伤与外伤两大类。

一、外伤(一)伤皮肉外来暴力作用于人体,都是由表及里,皮肉首当其冲,故皮肉最易受伤。

临床上根据受伤部位皮肤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与否,可分为创伤与挫伤两种。

1、创伤指暴力使皮肤破损而有创口流血,深部组织与体外环境发生接触者。

皮肤完整则外邪不易侵入,伤处不致污染。

《血证论.创血》指出:“人之所以卫外者,全赖卫气。

”“卫气……外循肌肉,充于皮毛,如室之有壁,宅之有墙,外邪不得而入也。

今既破其皮肉,是犹壁之有穴,墙之有窦,揖盗而招之入也”。

因此,破皮的外伤(创伤)容易感染,所以,又称开放性损伤。

由于受伤方式及伤口深浅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种:(1)擦伤皮肤受到粗糙面擦过所致的浅层破损,伤面有擦痕及小出血点。

(2)裂伤受钝力打击所致的皮肤及皮下组织裂开,伤口边缘不整齐。

(3)割伤为锐利器具切割所致,创口较整齐,常呈直线状,深浅程度可不同,深部血管、神经、肌腱可被割断,出血较多。

(4)刺伤为尖细物刺入软组织内,伤口不大,但一般较深,深部重要器官可以受到损伤,致伤物也可以折断于深部组织内。

(5)穿入伤多为高速度的枪弹片所致,组织损伤面积一般较大,致伤物可留在体内,并将污物带入组织内。

筋伤学概论

筋伤学概论

筋伤的现代检查手段
▪ 肢体测量法 ▪ 神经系统检查法 ▪ 特殊检查法 ▪ 现代仪器检查法
肢体测量法
▪ (一) 关节活动范围的测量 ▪ (二) 肢体长度的测量 ▪ (三) 肢体围径的测量
肢体测量法
神经系统检查法
(一) 感觉检查 (浅) 1、触觉 2、痛觉 3、温度感 (深) 4、位置感 5、震动感
练功疗法
注意事项: 1、合适的功法 2、动作的准确 3、循序渐进 4、避风寒,保温暖 5、持之以恒,坚持练功
药物治疗
一、 内治法 (一)早期 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 (二)中期 和营止痛, 理伤续筋 (三)晚期 补气养血, 补益肝肾, 补 益脾胃
药物治疗
二、 外治法 (一)敷帖药 (二)搽擦剂 (三)熏洗湿敷剂 (四)热熨药
▪ (一) 脊柱检查 (1) 头顶叩击试验(击顶试验) (2) 椎间孔挤压试验 (3)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颈神经牵拉 试验) (4) 直腿抬高试验 (5) 直腿抬高加强试验(Laseque's) (6) 屈髋伸膝试验 (7) 骶髂关节分离试验("4"试验) (8) 分腿试验(床边试验)
特殊检查法
▪ (二) 上肢检查 1、 肩关节痛弧 2、 冈上肌断裂试验 3、 (1)网球肘试验(Mill's) (2)Cozen's 试验 4、 握拳尺偏试验(Finkelstein) 5、 屈腕试验
筋伤的检查方法
(三)问诊: 问一般情况、主诉、受伤时间、原因、受
伤部位、伤后处理过程、寒热、疼痛及肢体功 能等。
筋伤的检查方法
(四)切诊: 1、脉诊 2、摸诊 可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主要内容包括:①摸痛处 ②摸畸形 ③摸 肤温 ④摸异常活动 ⑤摸肿块 主要摸诊方法:①触摸法 ②挤压法 ③扣 击法 ④旋转法 ⑤屈伸法

伤科推拿学讲义[教材]

伤科推拿学讲义[教材]

伤科推拿学讲义[教材]伤科推拿学讲义伤科推拿学讲义第一章中医伤科学发展简史一、中医伤科学的定义:中医伤科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防治皮肉、筋骨、气血、经络、脏腑损伤疾患的一门科学。

古称疡医、金镞、正体、正骨。

二、中医伤科学内容:内伤与外伤:内伤包括伤气、伤血、伤脏腑;外伤包括伤筋、伤骨、伤皮肉。

1、伤科三大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

2、与五脏的关系: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肉,肺主皮毛。

三、伤科发展简史:(一)起源:起源于原始社会,是一种自发状态的本能活动,表现为外治法的初始应用。

(二)发展初期:周朝至汉代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其中《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对伤科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华佗:创制了麻沸散、五禽戏,擅长外科手术。

张仲景:创立了牵臂式人工呼吸法、胸外心脏按压术,主要用于急救。

(三)总结期:魏晋、隋唐时期。

1、晋代的葛洪著有《肘后方》,又称为《肘后救卒方》和《肘后备急方》。

2、南北朝的龚庆宣著有《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伤科专著。

3、隋朝:巢元方,著有《诸病源候论》,是现存最早的病理专著。

4、唐代: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伤科专著。

(四)宋元时期:1、元代的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创立了悬吊复位法。

(五)明清时期:1、明代薛已著有《正体类要》。

2、王肯堂《证治准绳》,《疡医准绳》。

3、清代吴谦编著了《医宗金鉴》之《正骨心法要旨》。

(六)近现代第二章损伤的分类与病因病机第一节损伤的分类损伤:损伤是因外来暴力作用于人体,而使之受伤的总称。

一、损伤分为外损和内伤两类:(一)外伤:分为伤皮肉、伤筋、伤骨。

1、伤皮肉:挫伤:闭合性损伤创伤:开放性损伤2、伤筋:分为筋伤未断裂者和筋伤断裂者两类。

筋伤断裂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1) 轻度:出现一小部分的肌纤维撕裂,肌纤维无明显的长度与弹性改变,按摩后多能很快恢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五章:伤筋概论、第六章:上肢伤筋、第七章:脊柱部伤筋第五章伤筋概论伤筋,现代医学称之为软总之损伤,是伤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凡人体各个部位的关节、筋络、肌肉、筋膜、肌腱、韧带等,受外来暴力撞击、强力扭转、牵拉、压迫或因不慎而跌仆、闪挫,或体虚、劳累过度以及持续运动、经久积劳等原因,所引起的机能或结构异常,而无骨折、脱位或皮肤破损者,均称为伤筋。

但严重的扭伤常伴有骨折,而关节脱位,附近发生骨折时亦同样可伴有扭伤,严重的关节扭伤,往往伴有潜在自行复位分关节脱位,术语称之谓“伤筋动骨”,这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祖国医学对伤筋的诊断及治疗,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例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腰骨”一节中曰:“若跌打损伤,瘀聚凝结,身必俯卧,若欲仰卧、侧卧,皆不能也,疼痛难忍,腰筋僵硬,宜手法。

”又在“踝骨”一节中则有“或驰马坠伤,或行走错误,则后跟骨向前,脚尖向后,筋翻肉肿,疼痛不止,先用手法拨筋正骨,令其复位......。

”等记载,说明我们早已掌握了伤筋的原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目前,中医伤科所采用的按摩治疗方法,是在继承了祖国历代医家治疗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加以总结发展而来的。

第一节病因外界暴力是造成伤筋的主要原因,素体虚弱、风寒湿入侵等因素与筋肉的损伤亦有密切关系。

一、外力损伤1、暴力由于外力的打击、挤压或扭转,肢体筋肉可发生急性损伤。

引起筋肉损伤的外力,有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两种,其临床表现大致相同。

但直接暴力所致的损伤,多发生于外力作用的部位,并且肿胀、皮下瘀血、皮肤青紫等症状出现较早;间接暴力所致的筋肉损伤,多发生于外力作用以外的部位,一般出现症状迟缓,有些在伤后2到3日始有肿胀和疼痛,严重病例亦有立即出现症状者。

2、久劳因职业关系,经常在单一姿势下进行过久或过度剧烈的操作或运动,虽无外力打击,亦可使局部筋肉组织受累而致伤,这类损伤,是由积累性外力所造成的。

如长时间弯腰劳动所引起的腰部筋肉劳损;网球运动员所发生的“网球肘”;钢琴家所发生的弹响指等即属此类。

本来轻微的损伤是不足致病的,如反复多次发生,亦可酿成该处筋肉的病变。

祖国医学有“久行伤筋,久坐伤肉”的说法,认为久劳可致筋肉损伤。

此种损伤,症状出现缓慢,有的外表无特殊变化,而内部筋肉已有变化,多呈僵硬或筋结。

二、体质因素久病、年老、体弱、平素缺乏锻炼,筋肉不够强壮,身体素质交差,即使在正常情况下,也亦遭受损伤。

据临床观察,有些腰部扭伤的病例,仅发生于弯腰拾物;哈欠伸腰,亦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轻微负重,就会引起闪腰岔气等,常无明显外伤史。

这类损伤因非强大暴力所致,常不足以引起筋肉断裂伤,而以筋出槽、筋移位的病理改变为主,故症状虽重,但痛点常不明确。

三、风寒湿邪风寒湿邪最易伤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凡睡卧当风,引起的“落枕”;居住湿地日久,引起的腰膝酸软疼痛;暴受风寒湿邪,引起的陈伤急性发作等,均为风寒湿邪引起伤筋的例证。

外邪伤筋,虽不致于引起筋断裂,但可使其性质和位置上发生异常改变,如筋强、筋挛、筋出槽等。

对于损伤之体,或机体过度疲劳后,正气已虚,风寒湿外邪更易内侵,而使筋脉凝滞,气血运行不。

久之,该处筋肉形成陈伤病变,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

第二节分类一、急性伤筋急性筋肉损伤,祖国医学称为新伤,指受伤时间不超过2到3周,不论伤情轻重,均属于新伤。

临床上根据受伤时外力的性质和受伤的部位,分为扭伤与挫伤两种类型。

1、扭伤肢体因外力扭转、牵拉,或肌肉猛烈收缩,使关节周围的筋络、肌肉受到损伤者,称为扭伤。

扭伤常为间接暴力所引起,多发生于活动极多的关节部位,如四肢关节及颈部、腰部等。

根据暴力的大小和方向的不同,关节扭伤时,其筋人可因过分牵拉而移位,或伴有筋肉的部分断裂,损伤严重者,有可发生筋的全部断裂。

扭伤所致筋移位者,又称筋出槽。

古人所谓的筋歪、筋翻和筋走,即属此类。

2、挫伤外力直接作用于表所造成的损伤,称为挫伤。

引起挫伤的外力,多为钝力。

挫伤可发生于人体各个部位,但以头部和躯干部挫伤的病情较为严重。

挫伤轻者,以皮下或深部筋肉组织的小血管破裂出血为主;重者,可致筋肉裂伤,甚至伤及脏腑、经脉和气血等,而引起内伤。

挫伤后,局部常有明显的疼痛、压痛、肿胀、瘀瘢、青紫、皮温增高等。

若挫伤部位在非关节处,可无明显的运动功能障碍。

轻者,可无全身病理反应;重者,,出现瘀血、发热、疼痛、夜卧不宁等症状。

二、慢性伤筋慢性筋肉损伤,又可称陈伤或久伤。

凡受伤时间超过2到3周,不论经过治疗与否,均属此类。

劳损亦属于慢性伤筋的范畴。

1、陈伤由于急性损伤未能得到及时的正确治疗,受伤组织未能及时重新生长修复,或修复不良,致体内遗留病灶,常反复发病,引起疼痛不适等症状。

此种损伤从病理上看,是撕裂的筋肉出血,血肿未能彻底吸收消散。

久之,血肿机化形成瘢痕,使筋肉组织发生粘连改变。

运动时,牵扯粘连组织,而引起疼痛。

由于损伤局部血运不良,筋失濡养,每遇气候寒冷,伤处则出现疼痛。

故病程日久,症状反复发作,遇寒冷则痛重,遇热则痛减,是陈伤在临床上的表现特点。

2、劳损长期在单一姿势下劳动,反复或过多使用某些筋肉组织,或先天畸形与筋位不合等,均可导致筋肉组织的积累性损伤。

《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也。

”这是祖国医学对劳损病因的认识。

陈伤与劳损在临床表现方面大体相同,病史都比较大,可有反复发作中,局部变化多不典型,但均可找到压痛点。

其不同的陈伤可发生于机体任何部位,劳损则常发生于关节附近筋肉附着于骨的部位。

如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肱骨结节间沟,就极易引起该肌腱的劳损等。

古代文献将伤筋断裂伤与筋不断裂伤两大类。

筋不断裂伤又可分为数种,其中筋歪、筋翻、筋转属于筋失其位,又称筋出槽;筋的形态改变者,有筋粗、筋挛、筋结等。

根据筋的性质改变,又可分为筋萎、筋弛、筋软、筋缩、筋强、筋硬。

把伤筋进行这样的分类,有利于认识伤筋的病理发展过程。

第三节临床表现急性伤筋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局部疼痛、瘀肿和肢体功能(活动与负重)障碍。

筋断裂时可发生关节的异常活动(如关节的一侧副韧带断裂,则关节远端的肢体向健侧活动度增大)或畸形。

急性损伤,疼痛较剧烈;慢性损伤,则疼痛多与活动牵扯有关,或仅有轻微疼痛。

筋肉损伤的压痛点往往就是病灶的所在部位,所以,准确寻找压痛点在诊断上具有特殊意义。

临症时除用手认真触摸寻找痛点以外,还可用百分之零点五普鲁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若注药后疼痛消失,各种活动也不引起疼痛者,即可确定病变部位。

第四节治疗原则1、治病求本“治病必求其本”是中医辩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也是按摩治疗伤科疾病的基本原则。

求本,是指治病要了解疾病的本质,了解疾病的主要矛盾。

就按摩临床具体而言,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本;病变部位与症状表现部位,拜会变部则是本。

如腰椎间盘纤维破裂髓核膨出症,是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后膨出的髓核组织及纤维环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起腰痛和下肢放射痛,腰部神经根或脊髓受压则是本,治本就要首先解除神经根或脊髓的受压,不解除其受压,只在下肢使用按摩手法,舍本求末,徒劳无益。

对有些疾病,虽然按摩的作用不能及本,只能治标,但不了解本,治标亦是盲目的。

如骨折产生的疼痛、肿胀,在整复固定以后,动静结合,适当的施以按摩手法,可帮助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及其功能恢复。

可是在未明确疼痛、肿胀是骨折造成的情况下,草率施术按摩手法,就会贻误病情,加重损伤。

所以,尽管按摩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有其局限性,但治病中也还必须遵循“治病必求其本”的基本原则。

2、选取穴位、手法和部位伤科疾病的取穴,一般是以痛为俞,局部取穴。

因为,肌肉及韧带、关节的病变,其症状表现部位大多即是病变部位的区域。

但如果是急性损伤,则局部疼痛剧烈,肿胀明显,早期应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患部休息,保护伤处;治疗可选取邻近的穴位,以及在病变区邻近部位进行轻柔的手法操作;待病情稍有缓解,再在局部运用中等刺激手法,以达活气血,舒筋脉,恢复关节功能之目的。

慢性损伤,可直接在病变部位施术手法,其目的是舒筋活血,软坚散结,松解粘连,温经通络,祛瘀止痛,促进损伤组织的功能恢复。

3、刺激量手法刺激量(压力、时间)的大小,应根据病人年龄、性别及体质的强弱、不同的操作部位、损伤部位的深浅与疾病性质而决定。

一般情况下,病人体质弱、病变部位浅,急性损伤,手法刺激量较小。

4、其它疗法的配合在临床工作中,有些疾病除按摩手法治疗外,尚须注意其它疗法的配合,如适当休息、功能锻炼、封闭疗法、中药内服、中药熏洗和其它物理疗法等。

对于一些顽固性陈伤,保守治疗无效者,还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第六章上肢伤筋第一节肩部病症肩部是上肢运动的基础,包括肩胛骨、锁骨和肱骨,被关节囊、韧带和肌肉相互连接而构成肩肱、肩锁、胸锁和肩胛胸壁四个关节。

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肩部损伤的机会较多,如急性扭伤、慢性劳损。

若平素受风寒湿侵袭,再复遭扭伤,则诸邪合而为病,日久气血凝滞、经络不通,而致肩部疼痛及活动障碍。

一、肱二头肌损伤肱二头损伤的常见病症有肱二头肌短头腱损伤、长头腱滑脱和长头腱鞘炎。

肱二头肌位于上臂的前面,起始端为长、短两个头,长头位于外侧,以细长的腱起于肩胛骨关节盂上的盂上结节;经关节囊内沿肱骨结节间沟下降,沟的前方有肩横韧带附着,以防止长头腱滑脱,此腱有悬吊肱骨头及防止肱骨头向外、向上移位的作用;短头在内侧,起时于肩胛骨的喙突部,在肱骨中下段与长头汇合,形成同一肌腹,抵止于前臂上端的桡骨粗隆。

该肌受肌皮神经支配,收缩时除有屈肘功能外,对肩肱头节的前屈运动也可起到一定作用。

(一)肱二头肌短头腱损伤【诊断要点】1、病史多由上肢外展位猛力后伸,或长期用力作外展后伸活动及肩部受风着凉,而引起肱二头肌短头急、慢性损伤。

2、症状肩前部剧痛或峻痛、疼痛常在夜间加重;肩关节活动受限制,尤其是上臂在外展位后伸时痛剧。

严重病例,伤侧手不能触及对侧肩峰部,不能梳头、系腰带等。

3、检查可在伤侧肩胛骨喙突处触及该肌腱隆起、增粗、变硬和压痛。

将伤肢高举、外展、后伸或手摸棘突等动作时,常有不同程度的受限制及肩部疼痛,肩关节詈于内收,内旋位时,则疼痛减轻。

抗阻力屈肘试验,肩前部疼痛增剧。

【治疗】1、原则舒筋通络、活血化瘀,解痉止痛。

2、手法操作(分以下四个步骤)(1)压天鼎肩内俞法病人取坐位。

术者立其前方,一手拇指按压伤侧天鼎穴,另手多指轻扶头部腱侧将其向伤侧微屈,持续半分钟;继之,一手健侧肩部,另手拇指端压伤侧肩内俞穴(腋前缝尽头凹陷处)半分钟。

常用于疼痛剧烈的病例。

(2)弹拨肩前理筋法病人端坐位。

术者立于伤侧,用一手拇指在肩胛骨喙突处弹拨肱二头肌短头腱(急性拨3到5次,慢性十几次至数十次),另手托气伤侧肘部,在弹拨的同时将上臂外展并前后活动;继之,在上臂外展后伸位,用一手拇指顺该肌纤维方向施推理滑按手法数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