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环境监测

合集下载

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启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土壤环境监测体系,涵盖了全国各地的城市、农村、工矿区等不同类型的土壤。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土壤环境监测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对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挑战和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问题意识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的现状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同时也承载着人类生活和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壤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给人类和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在当前情况下,我国土壤环境监测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监测设备技术滞后,无法满足对不同类型污染物的监测需求;监测网络不完善,监测点分布不均匀,覆盖面不广,不能全面反映土壤环境的实际情况;监测标准不统一,不同单位使用的标准不一致,导致监测结果的可比性和准确性受到影响;监测数据处理不及时,监测数据不能及时传输和分析,影响了监测结果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当前我国土壤环境监测面临严峻的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土壤环境,维护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的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有效性。

通过深入分析监测设备技术滞后、监测网络不完善、监测标准不统一、监测数据处理不及时等问题,为解决我国土壤环境监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旨在引起社会公众对土壤环境监测重要性的关注,推动政府和科研机构加强对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投入与支持,为保护我国的土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 为样品数;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1、土壤质量现状监测监测土壤质量标准要求测定的项目,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及污染水平,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土壤污染事故监测调查分析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来源、范围、程度(一般指突发和大量污染为主)。

3、污染物土地处理的动态监测在进行污水、污泥土地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土地处理过程中,对残留的污染物进行定点长期动态监测,既能充分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又可防止土壤污染4、土壤背景值调查通过分析测定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

二、资料收集1、自然环境土壤类型、植被、区域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地利用、水土流失、自然灾害、水系、地下水、地质、地形地貌、气象等。

2、社会环境工农业生产布局、工业污染源种类及分布、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途径和排放量、农药和化肥使用状况、污水灌溉及污泥施用状况、人口分布、地方病等。

3、历史情况三、监测项目:根据监测目的与相关标准背景值:测定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污染事故监测: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项目;土壤质量监测:影响自然生态、植物正常生长、人体健康项目《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定必测(11项)、选择必测、选择项目----考试时必须写出是根据《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四、采样点的布设:不均匀性,多点布设布设原则1、合理划分采样单元,监测面积较大,需要划分若干个采样单元,在不污染影响的地方选2、择对照采样单元,同单元的差别尽量缩小。

对于土壤污染监测;坚持哪里有污染在哪里布点,优先布设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地方。

3、采样点不能设在田边、沟边、路边、堆肥周边及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层土被破坏处覆盖不同土壤类型:1、大气污染型:布点以污染源为中心,考虑当地风向、风速及污染强度等因素2、污灌型:水流的路径和距离、时间3、化肥、农药引起:特点是分布比较均匀广泛对于污染较重—布点较密土壤污染发生原因,对于非污染区、同类土壤中布设一或几个对照采样单元采样点的布设:全面,依污染情况和监测目的而定(采样点的数量可以不写)采样点布设方法1、对角线布点法:适用范围:面积小、地势平坦、污水灌溉。

土壤环境监测的内容

土壤环境监测的内容

土壤环境监测的内容一、土壤物理性质监测土壤物理性质可是很重要的监测内容呢。

比如说土壤的质地,像砂土、壤土和黏土,这就像人的不同性格一样。

砂土摸起来粗粗的,颗粒大,通气性特别好,水一下子就流走了。

壤土就比较适中啦,不松不紧,各种植物都比较喜欢这样的土壤。

黏土就比较黏糊,保水能力很强。

还有土壤的结构,是块状、柱状还是片状呢?不同的结构会影响土壤里空气和水的运动。

另外土壤的孔隙度也得监测,孔隙大的话,根就比较好伸展,水和空气也能自由穿梭。

土壤的容重也不能忽视,它反映了土壤的紧实程度,要是容重太大,植物的根可就觉得挤得慌啦。

二、土壤化学性质监测土壤化学性质的监测也很有趣哦。

首先就是土壤的酸碱度,也就是pH值。

有的植物喜欢酸性土壤,像蓝莓,在酸性土壤里才能长得水灵灵的。

有的植物却偏爱碱性土壤,比如说枸杞。

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也必须监测,氮、磷、钾可是植物的“大餐”。

氮能让植物的叶子绿油油的,磷能让植物的花更艳丽,果更丰硕,钾能让植物的茎杆更粗壮。

还有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这就像土壤的“活力源泉”。

有机质多的土壤,微生物就多,土壤就像一个热闹的小世界,大家都在忙着分解、转化,让土壤里的养分变得更有用。

另外像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也得小心监测,要是重金属超标,那可就像毒药一样,会毒害植物,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危害我们人类呢。

三、土壤生物性质监测土壤里的生物可多啦。

土壤微生物是最活跃的一群小家伙,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

细菌就像小小的工人,忙着分解有机物。

真菌呢,有的能和植物的根形成共生关系,就像好朋友一样互相帮助。

放线菌能产生一些特殊的物质,说不定还能为我们制造新的药物呢。

土壤里还有小动物,像蚯蚓。

蚯蚓可是土壤的“小园丁”,它们在土壤里钻来钻去,既能让土壤变得疏松,又能把一些有机物质带到土壤深处。

还有线虫、螨类等小动物,它们在土壤里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

监测土壤生物性质,就像在探索一个神秘的地下王国,充满了惊喜。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 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为样品数;t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值(附录A);s2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土壤环境监测

土壤环境监测

监测过程——样品流转
装运前核对
在采样现场 样品必须逐件与 样品登记表、样 品标签和采样记 录进行核对,核 对无误后分类装 箱。
运输中防损
样品交接
运输过程中 严防样品的损失、 混淆和玷污。对 实验 室,送样者和接 样者双方同时清 点核实样品,并 在样品交接单上 签字确认,样品 交接单由双方各 存一份备查。
水稻土剖面示意图
监测过程——样品采集
农田土壤采样:
监测单元
布点
大气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
以污染源为中心放射状布点,在主导风 向和地表水的径流方向适当增加采样点
灌溉水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
按水流方向带状布点,采样点自纳污口 起由密渐疏
固体废物堆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 以污染源为中心放射状布点,主导风向 和地表水的径流方向适当增加采样点/ 均匀布点
简单随机布点
分块随机布点
系统随机布点
完全不带主观限 制条件
分块正确则代表 性较好
适用于土 壤污染物含量变化
大的区域
监测过程——样品数容量
由均方差和绝对 偏差计算
由变异系数和相 对偏差计算
N=t2s2/D2
N=t2Cv2/m2
式中:N——样品数; t——选定置信水平一定
自由度下的t值; s2——均方差; D——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监测过程——样品制备
常规监测制样过程:
土壤样品(>500g)
自然风干
除去砂砾/植物根系等异物
过2mm筛
>2mm部分
<2mm部分
土团
研磨
混匀
称重 记录
称重 分样
存档样品(约200g)
实验室样品(约200g)
分样(各100g)

2023 年度国家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求

2023 年度国家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求

2023 年度国家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对于土壤环境的监测和保护也变得尤为重要。

在2023年度国家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求中,对于土壤环境的监测技术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以确保土壤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023年度国家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求对于监测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监测的深度方面,要求对于土壤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全面的监测和分析,以全面了解土壤的质地、肥力和生物多样性。

在监测的广度方面,要求覆盖城乡结合部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环境,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区域的土壤环境状况。

在监测技术方面,2023年度国家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采用先进的土壤监测仪器和设备,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还要求采用先进的土壤样品采集和分析技术,以满足监测的深度和广度要求。

2023年度国家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求还强调了监测数据的应用和推广。

要求监测数据的及时公开和共享,以便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了解土壤环境状况,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和治理措施。

还要求加强对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培训和推广,以提高监测技术的普及率和应用水平。

在个人看来,2023年度国家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求的提出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只有加强对土壤环境的监测和保护,才能更好地保障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发展。

希望相关部门和科研人员能够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确保2023年度国家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求的落实和执行,为土壤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回顾通过对2023年度国家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求的深度和广度的探讨,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其对土壤环境监测的要求和质量标准。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理解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土壤环境的监测和保护,积极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及时公开和共享监测数据,加强对监测技术的培训和推广,以实现对土壤环境的全面、深入和灵活的监测和保护。

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加,我国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土壤环境污染是一个尤为严重的问题。

土壤环境对于粮食生产、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及人类健康都至关重要,因此对土壤环境的监测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土壤环境监测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对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现状问题1.监测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的土壤环境监测体系尚不完善,监测设备和技术水平相对滞后,导致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影响。

监测范围和频率也存在不足,导致一些地区的土壤环境监测条件相对薄弱。

2.监测标准不统一我国的土壤环境监测标准和方法存在多样化和分散化的情况,导致不同地区和单位之间的监测数据难以对比和统一,影响了对土壤环境问题的全面认知。

3.监测数据使用率低虽然大量的土壤环境监测数据被获得,并且有一定的积累,但是这些数据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往往只是在特定的研究或调查中使用,缺乏对决策和管理的重要参考价值。

4.监测与管理无机制衔接土壤环境监测与管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导致监测出的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和整改,进一步加剧了土壤环境污染的扩散和加剧。

二、对策建议1.完善监测体系加大对土壤环境监测设备和技术的投入力度,提高监测设备和技术水平,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可靠。

逐步完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提高监测范围和频率,确保对土壤环境的全面覆盖和有效监测。

3.加强数据利用加强对土壤环境监测数据的整合和共享,建立健全的数据管理和共享机制,推动监测数据在决策和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提高监测数据的使用效率和价值。

5.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土壤环境监测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土壤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关注程度,促进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土壤环境的良好氛围。

三、结语土壤环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都至关重要。

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是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土壤环境监测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土壤组成和背景值;
掌握土壤样品的采集和测定的原则;
掌握土壤常见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重点内容:
土壤背景值、腐殖质、采样点布设、土壤样品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试样含水量,锌、镉、铜、汞等金属,农药、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方法。

•本章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土壤样品的制备与保存
5. 1 土壤环境监测的意义
土壤是人类文明之源,土壤的污染破坏导致了部分地区文明的衰落,土壤也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基础,污染的土壤不会生产出安全的食品。

在我国,水土流失是中国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面积达375多万km2;受重金属、农业化学品、酸沉降、放射性、矿物油、致病微生物等因素产生的污染面积达3亿亩,相当于耕地的1/5。

土壤的形成速率是0.5-2cm/100年,一旦污染破坏,在短时期内无法弥补;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是一切生态系统的基础。

5.2 土壤的组成和基本性质
5.2.1 土壤的组成
1. 土壤矿物质
(1)原生矿物:岩石经过物理风化而被破坏成碎屑,其原来的化学组成没有变化。

(2)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过化学风化形成的新矿物,矿物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有所改变。

蒙脱石、高岭石、伊利石等
土壤的质地组成:沙砾、粉粒、粘粒
2. 土壤有机质:
3. 土壤生物
4. 土壤溶液土壤空气
5.2.2 土壤的基本性质
1. 土壤的吸附性
土壤胶体、交换吸附、有机物和气体吸附
2. 土壤酸碱性
水、碳酸、有机酸等解离和酸式盐的水解、酸雨等能土壤酸化,碱式盐的水解碱化土壤。

用土壤pH值大小衡量。

大多数土壤pH值在4-9之间。

我国土壤的酸碱性反应,大多数在pH4.5-8.5之间。

在地理分布上有“东南酸西北碱”的规律性。

大致可以长江为界(北纬33 ),长江以南的土壤多为酸性或强酸性,长江以北的土壤多为中性或碱性。

我国土壤的酸碱性南北差异很大.
土壤之酸性的主要原因:H+,Al3+,有机酸,酸雨污染
3. 土壤的氧化还原性
土壤是一个不均匀的多相氧化还原体系,虽属化学反应,但很大程度上是由生物参与的—如氮体系变化有硝化细菌参与。

由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衡量。

Eh越大,土壤处于氧化态,反之,处于还原态。

土壤中的氧化还原性受土壤中易分解的有机质和易氧化或易还原的无机物质以及pH等因素的影响。

4. 土壤的缓冲性
土壤是一个包含固、液、气三相组成的多组分开放的生物地球化学系统,包含了众多的、以多样方式进行相互作用的不同化合物,在固液界面、气液界面发生的各种化学、生物化学过程,通常均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故土壤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

对酸碱有缓冲作用,对氧化还原物有缓冲作用。

狭义:对酸碱的缓冲
广义: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对营养元素、污染物质、氧化还原等同样具有缓冲性,具有抗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5. 土壤背景值
是指在未受人类社会行为干扰和破坏时,土壤成分的组成和各组分(元素)的含量。

土壤元素背景值的表达方式目前还不统一,有几种方法,但我国用得较多的一种是用土壤样品平均值加减两个标准偏差表示。

5.2.2 土壤污染物的监测控制
1. 监测目的
(1)判断土壤环境质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2)根据污染物的分布,追踪污染源
(3)污染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的后果
(4)研究污染物扩散模式和规律
(5)为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2. 监测项目及其监测方法
我国土壤常规监测项目:
金属化合物:镉(Cd)、铬(Cd)、铜(Cu)、汞(Hg)、铅(Pb)、锌(Zn)
非金属无机化合物:砷(As)、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等
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苯并(a)芘、三氯乙醛、油类、挥发酚、DDT、六六六
土壤优先监测物:
第一类:汞、铅、镉,DDT及其代谢产物与分解产物,多氯联苯(PCB)
第二类:石油产品,DDT以外的长效性有机氯、四氯化碳醋酸衍生物、氯化脂肪族,砷、锌、硒、铬、镍、锰、钒,有机磷化合物及其它活性物质(抗菌素、激素、致畸性物质、催畸性物质和诱变物质)等
3. 土壤样品的采集
(1)采集污染土样之前,先要进行污染调查,调查内容包括:
自然条件:成土母质、地形、植被水文、气候等。

农业生产情况:土地利用情况,作物生长与产量、耕作、水利、肥料、农药等。

土壤性状:土壤类型、层次特征、分布及农业生产特性等。

污染历史与现状:如水、气、农药、肥料等途径的影响,以及矿床的影响。

(2)布设原则
不同土壤类型都要布点;污染较重的地区布点要密些。

常根据土壤污染发生原因来考虑布点多少;要在非污染区的同类土壤中布设一个或几个对照采样点
大气污染物引起:布点以污染源为中心,据当地风向、风速及污染强度等因素来确定
城市污水或被污染的河水灌溉农田引起:采样点应根据水流的路径和距离来考虑
化肥、农药引起:特点是分布比较均匀广泛
总之,采样点的布设既应尽量照顾到土壤的全面情况,又要视污染情况和监测目的而定(3)样品采集方法
对角线布点法、梅花形布点法、棋盘式布点法、蛇形布点法、放射状布点法、网格布点法
(4)样品采集深度
一般了解土壤污染状况:只需取0—15cm或0—20cm表层(或耕层)土壤
了解土壤污染对植物或农作物的影响:采样深度通常在耕层地表以下15-30cm处,对于根深的作物,也可取50cm深度处的土壤样品
了解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沿土壤剖面层次分层取样
(5)采样时间
随测定项目而定。

如果只了解土壤污染情况,并随时采集土壤测定。

有时需要了解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受污染的情况,则可依季节变化或作物收获期采集土壤和植物样品。

一年中在同一地点采集两次进行对照。

(6)采样量及采样方法
具体需要多少土壤数量视分析测定项目而定,一般只要1~2kg即可。

对多点均量混合的样品可反复按四分法弃取,最后留下所需的土量,装入塑料袋或布袋中。

①采样筒取样;②土钻取样;③挖坑取样。

采样注意事项
选取发育典型、代表性强的土壤采样。

采样深度一般采集1m以内的表土和心土,对于发育完好的典型剖面,应按发生层分别采样,以研究各种元素在土体内的分配。

(7)土壤背景值样品采集
①采样点不能设在田边、沟边、路边或肥堆边。

②将现场采样点的具体情况,如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等做详细记录。

③现场填写标鉴两张(地点、土壤深度、日期、采样人姓名),一张放入样品袋内,一张扎在样品口袋上。

4. 土壤样品的制备和保存
(1)土样的风干:忌阳光直接曝晒
(2)磨碎与过筛:进行物理分析时,取风干样品100~200g,放在木板上用圆木棍辗碎,经反复处理使土样全部通过2mm孔径的筛子,作为土壤颗粒分析及物理性质测定。

作化学分析时,一般常根据所测组分及称样量决定样品细度。

(3)分析有机质、全氮项目,应取一部分已过2mm筛的土,用玛瑙或有机玻璃研钵继续研细,使其全部通过60号筛(0.25mm)。

用原子吸收光度法测Cd、Cu、Ni等重金属时,土样必须全部通过100号筛(尼龙筛)。

(4)土壤样品的保存
一般土壤样品需保存半年至一年,以备必要时查核之用。

储存样品应尽量避免日光、潮湿、高温和酸碱气体等的影响。

玻璃材质容器是常用的优质贮器,聚乙烯塑料容器也属美国环保局推荐容器之一,该类贮器性能良好、价格便宜且不易破损。

将风干土样、沉积物或标准土样等贮存于洁净的玻璃或聚乙烯容器之内。

在常温、阴凉、干燥、避阳光、密封(石腊涂封)条件下保存30个月是可行的。

5.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1)碱熔法:
常用的有碳酸钠碱熔法和偏硼酸锂(LiBO2)熔融法。

特点:分解样品完全,
缺点:添加了大量可溶性盐,易引进污染物质;有些重金属损失;
(2)酸溶法:
测定土壤中重金属时常选用各种酸及混合酸进行土壤样品的消化。

目的:①破坏、除去土壤中的有机物;②溶解固体物质;③将各种形态的金属变为同一种可测态。

为了加速土壤中被测物质的溶解,除使用混合酸外,还可在酸性溶液中加入其他氧化剂或还原剂。

(3)溶剂萃取分离
测定土壤中可溶性组分、有机物、农药时,避免用强酸、强碱处理样品,常用溶剂萃取分离法。

6. 土壤样品的土壤监测常用方法
(1)重量法:测土壤水分
(2)容量法:浸出物中含量较高的成分测定,如Ca2+、Mg2+、Cl-、SO42-
(3)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萤光分光光度法、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重金属如Cu、Cd、Cr、Pb、Hg、Zn等
(4)气相色谱法:有机氯、有机磷及有机汞等农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