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烁探测器的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闪烁探测技术在放射性核素分析中的应用

闪烁探测技术在放射性核素分析中的应用

闪烁探测技术在放射性核素分析中的应用放射性核素是一种具有高放射性的物质,其存在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因此,如何准确快速地检测和分析放射性核素的含量,是广大研究人员一直以来致力的方向。

近年来,闪烁探测技术在放射性核素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检测手段。

闪烁探测技术是利用物质在受到辐射后发生的光与光电倍增管产生的电子相结合的机理,来检测放射性核素的一种技术。

闪烁探测器是一种基于光电效应的探测装置,由闪烁晶体和光电倍增管等组成。

当辐射射线通过闪烁晶体时,晶体发出的光子与光电倍增管中产生的电子相结合,被转化成电信号,从而实现了放射性核素的检测和分析。

闪烁探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分辨率好、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因此在放射性核素分析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闪烁探测器,如液闪探测器、塑闪探测器、钙钛矿探测器等。

这些探测器不仅仅适用于放射性核素含量的检测,还可以应用于放射性核素的核素鉴别、核素定量等方面。

在放射性核素分析中,液闪探测器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探测器。

该探测器主要是由液体闪烁体和光电倍增管等部件组成。

液体闪烁体是一种透明的有机液体,易于制备,灵敏度高,高度适应各种辐照条件。

当辐射射线通过液闪探测器时,会使液体中的荧光材料产生发射光子,光子再通过光电倍增管变成电信号,实现放射性核素的检测和分析。

另外,塑闪探测器也是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探测器。

该探测器主要由塑料闪烁体和光电倍增管等组成。

塑料闪烁体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适用于各种辐照环境下的放射性核素分析。

当辐射射线通过塑闪探测器时,会使塑料闪烁体中的荧光材料产生发射光子,光子再通过光电倍增管变成电信号,实现放射性核素的检测和分析。

除了液闪探测器和塑闪探测器外,钙钛矿探测器也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探测器。

钙钛矿探测器是利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备出非常晶化的钙钛矿结晶体,并将其封装在光电倍增管中,用于放射性核素的检测和分析。

闪烁伽马能谱测量实验报告

闪烁伽马能谱测量实验报告

闪烁伽马能谱测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熟悉闪烁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2.了解伽马射线的特性和能谱分析的原理。

3.掌握使用闪烁探测器进行伽马能谱测量的技巧。

二、实验原理1.闪烁探测器的工作原理闪烁探测器是利用物质受到射线激发后产生荧光闪烁而测量射线的一种仪器。

当射线入射到闪烁体中时,闪烁体中的原子或分子被激发,由于能级的跃迁导致能量的差异,从而发出可见光。

通过光电倍增管将光电转换为电信号,进而进行电子学测量和处理。

2.伽马能谱的特性伽马射线是一种高能射线,具有穿透性和能量范围广的特性。

根据射线的能量,不同的射线在闪烁体内产生的闪烁光强度也不同,从而形成能谱。

3.测量方法通过将待测样品放置在闪烁探测器前,待测伽马射线与闪烁体发生相互作用并产生闪烁光。

光信号经过光电倍增管转换为电信号,再经过放大和测量电路进行测量和分析。

三、实验步骤1.打开仪器电源,预热一段时间,使仪器稳定后,将准直孔对准探测器,并调整探测器与准直孔之间的距离。

2.将样品放置于准直孔后,在样品的右侧放置标样。

3.调整电压和增益,使仪器工作在最佳状态。

4.打开计算机并启动相应的数据采集软件,进行数据采集。

5.启动伽马射线源,待稳定后开始测量。

四、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将测得的数据导入计算机,通过数据处理软件进行能谱分析。

根据能谱图可以得到伽马射线的能量分布情况,进一步分析样品中是否存在特定的伽马射线。

五、实验讨论与分析根据能谱图可以看出不同的伽马射线对应的峰位和峰面积,分析样品中存在的放射性核素和相应的伽马能量。

六、实验结论本次实验熟悉了闪烁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了解了伽马射线的特性和能谱分析的原理。

通过实验测量并分析了闪烁伽马能谱,初步掌握了使用闪烁探测器进行伽马能谱测量的技巧。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中,通过操作仪器和进行数据处理,深入了解了闪烁伽马能谱的测量原理和方法。

但在实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测量的准确性和数据处理的复杂性等,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探讨。

闪烁探测器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

闪烁探测器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

深圳大学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近代物理实验实验名称:γ射线的吸收与物质吸收系数μ的测定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物理学班级:08指导教师:陈羽报告人:学号:实验地点S223实验时间:实验报告提交时间:一、实验目的:1、了解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特性。

2、了解窄束γ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规律,测量其在不同物质中的吸收系数。

二.实验内容:1、测量137Cs的γ射线(取0.661MeV光电峰)在一组吸收片(铅、铝)中的吸收曲线,并用最小二乘原理拟合求线性吸收系数。

2、测量60Co的γ射线(取1.17、1.33MeV光电峰或1.25MeV综合峰)在一组吸收片(铅、铝)中的吸收曲线,并用最小二乘原理拟合求线性吸收系数。

3、根据已知一定放射源对一定材料的吸收系数来测量该材料的厚度。

三、实验原理:1、γ吸收装置原理做γ射线吸收实验的一般做法是如上图(a)所示,在源和探测器之间用中间有小圆孔的铅砖作准直器。

吸收片放在准直器中间,前部分铅砖对源进行准直;后部分铅砖则滤去γ射线穿过吸收片时因发生康普顿散射而偏转一定角度的那一部分射线。

这样的装置体积比较大,且由于吸收片前后两个长准直器使放射源与探测器的距离较远,因此放射源的源强需在毫居里量级。

但它的窄束性、单能性较好,因此只需闪烁计数器记录。

本实验中,在γ源的源强约2微居里的情况下,由于专门设计了源准直孔(φ3 12mm),基本达到使γ射线垂直出射;而由于探测器前有留有一狭缝的挡板,更主要由于用多道脉冲分析器测γ能谱,就可起到去除γ射线与吸收片产生康普顿散射影响的作用。

因此,实验装置就可如上图(b)所示,这样的实验装置在轻巧性、直观性及放射防护方面有前者无法比拟的优点。

2、γ射线的三种基本作用(1)光子(γ射线)会与下列带电体发生相互作用:①被束缚在原子中的电子;②自由电子(单个电子);③库仑场(核或电子的);④核子(单个核子或整个核)。

(2)这些类型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下列三种效应中的一种:①光子的完全吸收;②弹性散射;③非弹性散射。

闪烁探测器分析课件

闪烁探测器分析课件

02
探器的种与点
光电倍增管
总结词
光电倍增管是一种具有极高灵敏度和响应速度的光探测器,广泛应用于各种科学 实验和工业应用中。
详细描述
光电倍增管由光电阴极、倍增极和阳极组成,当入射光子撞击光电阴极时,光子 能量转化为电子,电子被倍增极放大,最终在阳极上形成电信号。光电倍增管具 有高灵敏度、低噪声、快速响应等特点,适用于弱光探测和高精度测量。
详细描述
微通道板由许多微小的通道组成,每个通道内壁涂有闪烁物质。当入射粒子穿过通道时,与内壁上的 闪烁物质相互作用,产生光子,光子进一步被放大和传输,最终形成图像或信号。微通道板具有高空 间分辨率、高灵敏度、低噪声等特点,适用于高速和高精度测量。
闪烁晶体
总结词
闪烁晶体是一种能够将入射粒子或光子能量转化为可见光的晶体材料,广泛应用于核医学成像和粒子物理实验等 领域。
提高探测效率与降低成本
提高探测效率
优化闪烁材料和探测器结构,提高探 测器的光子利用率和能量分辨率。
降低成本
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技术创新,降低探 测器的制造成本和维修成本。
拓展应用领域与市场前景
拓展应用领域
将闪烁探测器应用于医疗、环保、安 全等领域,扩大市场需求和应用范围。
市场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增 加,闪烁探测器的市场前景广阔,具 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与其他核辐射探测器的比较
测量原理
与其他核辐射探测器相比,闪烁 探测器主要通过荧光效应来检测 辐射,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能量
分辨率。
应用范围
闪烁探测器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辐 射测量,包括伽马射线、X射线、 中子等,而其他核辐射探测器可 能只适用于特定类型的辐射测量。
便携性

关于闪烁探测器的研习报告

关于闪烁探测器的研习报告

关于闪烁探测器的研习报告在研究放射性检测方法的过程中,根据阅读资料与分析得知建材中包含的Ra、Th、K等元素发出的γ射线能量分别为352.8、328.6、1460keV。

不同能量的γ射线照射到NaI闪烁体上产生的光子数不同,γ射线能量越大产生的光子数也越多,经过光电倍增管和前置放大电路后输出的电压脉冲峰值也越大。

当某一元素在建材中含量较高时,它产生的对应某一峰值的脉冲数越多。

再经过后期信号调理、峰值检测、A/D采集、信号计算处理便可完成检测。

故选用NaI 闪烁探测器作为传感器部分。

闪烁探测器由于其对γ射线的探测分辨时间短、探测效率高、能测量射线的能量的优点,所以它是目前应用的最广的γ射线探测器。

所选用的闪烁探测器为北京滨松光子公司生产的CH149-01型探测器,它包括闪烁体、光电倍增管、高压电源和前置放大器。

闪烁体的种类很多,按其化学性质不同可分为无机晶体闪烁体和有机闪烁体。

有机闪烁体包括有机晶体闪烁体、有机液体闪烁体和有机塑料闪烁体等。

最常用的无机晶体是铊激活的碘化钠单晶闪烁体,常记为NaI(Tl),属离子型晶体。

纯粹的碘化钠晶体,其能带结构是在价带和导带之间有比较宽的禁带,如有带电粒子进入到闪烁体中,将引起后者产生电离或激发过程,即可能有电子从价带激发到导带或激发到激带,然后这些电子再退激到价带。

退激的可能过程之一是发射光子,这种光子的能量还会使晶体中其它原子产生激发或电离,也就是光子可能被晶体吸收而不能被探测到,为此要在晶体中掺入少量的杂质原子(激活原子),如在碘化钠晶体中掺入铊原子,其关键作用是可以在低于导带和激带的禁带中形成一些杂质能级。

这些杂质原子会捕获一些自由电子或激子到达杂质能级上,然后以发光的形式退激到价带,这就形成了闪烁过程的发光,而这种光因能量小于禁带宽度而不再被晶体吸收,不再会产生激发或电离。

这说明只有加入少量激活杂质的晶体,才能成为实用的闪烁体。

对于NaI(Tl)单晶闪烁体而言,其发射光谱最强的波长是415 nm的蓝紫光,其强度反映了进入闪烁体内的带电粒子能量的大小,选择适当大小的闪烁体,可使这些光子一射出闪烁体就被探测到。

4 第四章 闪烁探测器解析

4 第四章 闪烁探测器解析

由于两个振动能态之间的能量间隔大于平均热运动能量 (0.025eV),在室温下几乎所有的分子都处于S00态。 入射带电粒子穿过上述有机分子附近并损失能量,使有机 分子的π 电子跃上较高的能态。被激发的较高的单一态π 电子 通过无辐射的内转换迅速地(约10-12s)退激到S1电子态。而且, 具有多余振动能量的任一电子态(例如S11或S12)又迅速地失去多 余的能量与周围分子达到热平衡。由于分子振动周期仅10-12s, 这一过程也是极快的。总之,在一简单的有机晶体中,入射带 电粒子产生激发的总效果就是经过一段可忽略的短时间后,产 生了处于S的振动态而具有s00、s01、s03、…等能级。 当分子由激发态s10跃回基态时,其发射光子的能量为s10与s00、 s01、s03…等能级的差值。这就决定了荧光的光谱(域称作“发 射光谱”)。一般,这都是在可见光与紫外光区域。
有机闪烁体的种类:
有机晶体闪烁体: 蒽;茋;萘;对联三苯等
闪烁体探测器主要由闪烁体、光电倍 增管和相应的电子学仪器三部分组成。
光电倍增管:由光阴极、 光阳极:收集倍增后的光 若干打拿极和阳极组成 电子,并建立起电信号, 通过起阻抗匹配作用的射 反射层:把反射物质包在闪烁体周围,使光子 极跟随器输入到后续的电 光阴极:闪烁体产生的光子在光阴 集中向光电倍增管方向射出 子学仪器中 极上发生光电效应,产生的光电子 在打拿极间加速及聚焦。闪烁体和 闪烁体:对射线灵敏并能产生闪烁光 光阴极间需加光耦合剂。 产生的光子向四面八方发射出去,一般光谱范 围从可见光到紫外光
对纯离子晶体,退激发出的光子容易被晶体自吸收,传输到晶体外 的光子很少; 由于离子晶体禁带宽度大,退激发出的光子能量为紫外范围,一般 光电倍增管的光阴极不能响应,这些发射的光子不能被有效利用。

闪烁探测器的设计原理及应用

闪烁探测器的设计原理及应用

闪烁探测器的设计原理及应用闪烁探测器是指一种能够探测高能带电粒子的探测器,主要应用于核物理、高能物理、天文物理等领域。

闪烁探测器的优点是具有高能量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可以追踪高能带电粒子的能量沉积和时间分布。

本文将介绍闪烁探测器的设计原理及其应用。

一、闪烁体闪烁探测器的核心是闪烁体,它是一种能够吸收高能带电粒子并发出光信号的材料。

因此,闪烁体的要求是具有高能量吸收率和高发光效率。

常用的闪烁体有无机晶体和有机塑料。

无机晶体包括NaI(Tl)、CsI(Tl)、Bi4Ge3O12等,其中NaI(Tl)是最常用的无机闪烁体。

有机塑料包括聚苯乙烯(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异丁烯(PIB)等,其中聚苯乙烯是最常用的有机闪烁体。

无机晶体具有较高的能量分辨率和较长的寿命,而有机塑料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和低成本。

二、闪烁机制当高能带电粒子进入闪烁体时,与闪烁体原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原子中的电子被激发到较高的能级。

电子在激发态不稳定,会通过跃迁回到基态时释放出能量,并产生光子。

这些光子会在闪烁体内不断地反射和被发射,最终被闪烁探测器的光电倍增管或光电二极管探测到并转换为电信号。

三、闪烁探测器的组成闪烁探测器由闪烁体、光电倍增管或光电二极管、读出电路和数据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

当闪烁体中的带电粒子产生光信号时,光电倍增管或光电二极管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并将其放大。

读出电路会将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将其送回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数据处理系统可以通过分析闪烁光信号的时间、能量等特征来确定带电粒子的能量和位置。

四、应用场景闪烁探测器广泛应用于核物理、高能物理、天文物理等领域。

其中最重要的应用场景是核物理实验。

闪烁探测器可以被用来探测放射性粒子的能量和位置,从而帮助研究核反应的基本原理。

同时,它还可以用于测量宇宙射线中带电粒子的能量,帮助研究宇宙空间的物理环境。

此外,闪烁探测器还可以应用于辐射检测和医学成像。

4 第四章 闪烁探测器解析

4 第四章 闪烁探测器解析

无机晶体闪烁体的种类: 掺有少量激活剂的无机盐晶体: 碘化钠(铊激活)NaI(Tl);碘化铯(铊激活)CsI(Tl)
硫化锌(银激活)ZnS(Ag)
玻璃体: 锂玻璃(铈激活) LiO2·2SiO2(Ce) 不掺杂纯晶体: 锗酸铋(BGO);钨酸镉(CWO);氟化钡(BaF2)
二、闪烁体的物理性质
1.发射光谱
几种典型闪烁体的发射光谱
2. 发光效率
发光效率是指闪烁体将吸收的射线能量转变为光的比例。 一般使用以下三个量来描述。
光能产额:核辐射在闪烁体中损失单位能量闪烁发射的光 子数。当粒子在闪烁体中损失的能量为E,闪烁过程发出 的总光子数为nph时,则光能产额
Y ph
n ph E
它的单位是光子数/兆电子伏(1/MeV)。1/Yph表示在闪烁体 中每产生一个光子所消耗的核辐射能量。
I( t ) Ife
τ f和τ s分别为快、慢两种 成分的发光衰减时间; τ f为 ns量级τ s约为数十至数百ns 量级,If和Is分别为快、慢 成分的发光强度。

t f
I se
0.6

t s
闪烁体 BaF2
τ f(ns) τ
6.2
33 2.4
s
(ns)
620

蒽 液闪
370
370 200
处于s10态的激发分子群按一定的平均寿命跃回基态并同时发 出光子。设用τ表示s10态的平均寿命,则激发后t时刻单位 时间内发射的光子数可表示为 I=I0e-t/τ
其中I0为t0时刻单位时间内从s10态跃回基态而发出的光子数。 一般τ是10-8~10-9s量级,故由s10跃回基态的发光过程是相 当快的,称作荧光。
碘 化 钠 晶 体 封 装 示 意 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研究放射性检测方法的过程中,根据阅读资料与分析得知建材中包含的Ra、Th、K等元素发出的γ射线能量分别为352.8、328.6、1460keV。

不同能量的γ射线照射到NaI闪烁体上产生的光子数不同,γ射线能量越大产生的光子数也越多,经过光电倍增管和前置放大电路后输出的电压脉冲峰值也越大。

当某一元素在建材中含量较高时,它产生的对应某一峰值的脉冲数越多。

再经过后期信号调理、峰值检测、A/D采集、信号计算处理便可完成检测。

故选用NaI 闪烁探测器作为传感器部分。

闪烁探测器由于其对γ射线的探测分辨时间短、探测效率高、能测量射线的能量的优点,所以它是目前应用的最广的γ射线探测器。

所选用的闪烁探测器为北京滨松光子公司生产的CH149-01型探测器,它包括闪烁体、光电倍增管、高压电源和前置放大器。

闪烁体的种类很多,按其化学性质不同可分为无机晶体闪烁体和有机闪烁体。

有机闪烁体包括有机晶体闪烁体、有机液体闪烁体和有机塑料闪烁体等。

最常用的无机晶体是铊激活的碘化钠单晶闪烁体,常记为NaI(Tl),属离子型晶体。

纯粹的碘化钠晶体,其能带结构是在价带和导带之间有比较宽的禁带,如有带电粒子进入到闪烁体中,将引起后者产生电离或激发过程,即可能有电子从价带激发到导带或激发到激带,然后这些电子再退激到价带。

退激的可能过程之一是发射光子,这种光子的能量还会使晶体中其它原子产生激发或电离,也就是光子可能被晶体吸收而不能被探测到,为此要在晶体中掺入少量的杂质原子(激活原子),如在碘化钠晶体中掺入铊原子,其关键作用是可以在低于导带和激带的禁带中形成一些杂质能级。

这些杂质原子会捕获一些自由电子或激子到达杂质能级上,然后以发光的形式退激到价带,这就形成了闪烁过程的发光,而这种光因能量小于禁带宽度而不再被晶体吸收,不再会产生激发或电离。

这说明只有加入少量激活杂质的晶体,才能成为实用的闪烁体。

对于NaI(Tl)单晶闪烁体而言,其发射光谱最强的波长是415 nm的蓝紫光,其强度反映了进入闪烁体内的带电粒子能量的大小,选择适当大小的闪烁体,可使这些光子一射出闪烁体就被探测到。

我们选择的即为NaI闪烁体,其规格为φ40mm*40mm,它通过光电效应可将γ射线的能量转化为成比例的荧光量。

光电倍增管直径为φ51mm。

光电倍增管是一种真空管,它由入射窗、光电
面、倍增系统和阳极等构成,它将荧光量转化成呈比例的电荷量,经前置放大器变换成为电压脉冲。

当光照射到光阴极时,光阴极向真空中激发出光电子。

这些光电子按聚焦极电场进入倍增系统,并通过进一步的二次发射得到的倍增放大。

然后把放大后的电子用阳极收集作为信号输出。

因为采用了二次发射倍增系统,所以光电倍增管在探测紫外、可见和近红外区的辐射能量的光电探测器中,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极低的噪声。

此外,光电倍增管还具有响应快速、成本低、阴极面积大等优点。

为了防止闪烁体和光电面窗材间的光损失,通过耦合材料把闪烁体紧密贴在光电倍增管上。

经过光电倍增管产生输出信号,通常为电流脉冲或电压脉冲,然后通过起阻抗匹配作用的射极跟随器,由电缆将信号传输到电子检测仪器中去。

为减小输入偏置电流,前置放大器采用FET输入型。

CH149为阴极接地加正高压工作,所加高压因各个探测器而不同。

内置前置放大电路采用12V电压供电,负极性信号输出。

故将探测器七芯插座电源内芯线接入12V输入,七芯插座电源线屏蔽线接地,信号接口BNC接头信号线接入电路。

对于高压接口,探测器出厂时内部高压已调到坪中位置,故不予以调节。

探头测放射源137Cs时,输出脉冲幅度1V,脉冲幅度分辨率为7.2%,坪长电压240V,外形尺寸为φ59*254mm,工作温度0--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