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童年的水墨画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借助及生活经验等方法,认识“墨、染”等生字词,理解难懂的句子。
2.根据景物的色彩、声音和人物的活动等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画面之美,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借助及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2.根据景物的色彩、声音和人物的活动等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画面之美,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难点】根据景物的色彩、声音和人物的活动等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画面之美,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1. 自我介绍2. 欣赏水墨画,了解水墨画水墨画是由水和墨调配成不同深浅的墨色所画出的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也称国画,中国画。
板块一课题导入书写生字1.(板书课题)我们的童年就像水墨画一样美好,齐读课题。
2.指导书写“墨”。
板块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 读诗:自由读读这几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字词抽查当作扑腾你拨我溅水葫芦蘑菇3. 抽读正音板块三学习《溪边》习得方法1. 自由读《溪边》,完成学习单。
2. 小组交流3. 小组展学,师点拨4. 难句突破: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1)播放动态图,理解“染”(2)联系上下文,说说人影为什么被溪水染绿了。
5. 师小结有人有物,有声有色,就可以抓住景物想画面,再结合生活实际,我们就可以理解难懂的句子,体会诗歌的画面之美和童年生活的快乐。
6. 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7. 配乐齐读8. 根据景物,尝试背诵板块四方法迁移学习《林中》1. 欣赏朗读《林中》,感受画面之美和孩子们的欢乐。
2. 同桌互学(1)自由读《林中》,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2)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3. 展学4. 跟着视频再次朗读板块五总结结课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两幅童年的水墨画,有人物,有景物,有色彩,有声音,还有乐趣。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与反思第【1】篇〗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
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诗歌。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1. 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回忆童年趣事激发学生对童年诗歌的兴趣,调动课堂积极性。
】(1)生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师随机指导“墨”的写法。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3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节。
预设点:(1)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
读句子,于文中识字,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2)碎:造字本义:岩石经过多次爆破最后形成的小石块。
形近字:翠、醉【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知晓汉字的意义来识记生字。
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宽学生知识宽度。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教案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把文中12个生字读得字正腔圆;2.能读准文中生词,体会语境音变;3.能正确流利地读出诗歌的画面感;4.能把田字格中11个生字写正确、美观。
过程与方法:1.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呈现生本课堂的魅力;2.巧妙利用“沃笔”“希沃授课助手”等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兴味盎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汉字神奇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受到美学熏染和文化浸润。
【教学重难点】1.在识字时,体会语境音变,既能表达丰富的内涵,又更有音韵的和谐美感。
2.在写字中,初步感悟到:当做到了“中宫收紧,收放自如”时,便能彰显出汉字和谐融合的美。
教学过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见面礼,唱首歌給大家好吗?会唱的同学和老师一起,不会的我们拍拍手。
(播放《童年》伴奏)听着熟悉的旋律,孙老师仿佛也回到了像你们一样坐在课桌前等待放学的时光。
好,准备好上课了吗?上课。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师:今天孙老师带大家一起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
(出示单元导读)你从单元导读中知道了什么?生:我知道了这个单元是是跟童年有关的。
师:你真会学习,发现了本单元的内容都跟童年有关。
生:我知道这个单元还要学习用多种方法去理解难懂的句子师:你真是一个善于总结的孩子,相信学习完本单元你一定会有很多的收获。
(从单元导读中比较容易说出跟童年有关,如果学生没有回答出下两个答案,教师就进行总结:同学都能做到仔细的观察,在这个单元中我们还要学习用多种方法来理解句子,学会对人物的描写)我们带着这些要求来学习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墨也是我们本课要学写的字,上下结构,黑的四点底两边的点要稍微大一点,底下是一个土,我们可以这样记:黑色的土地,好,齐读课题一遍(泛读,注意停顿),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生:童年是什么时候?师:你们现在就是童年,我们的小学阶段都属于童年。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第【1】篇〗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墨、染”等6个生字,会写“墨、染、竿”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水墨画、葫芦、蘑菇”等词语;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墨、染”等6个生字,会写“墨、染、竿”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水墨画、葫芦、蘑菇”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板书:童年的水墨画)2、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3、让我们走入诗歌,感受“我”童年的快乐吧!二、初读全文,认识生字1、初读课文。
初读诗歌,我们不仅要读准确,还要用心去感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把字音读准确,还要把声音放轻一些。
(课件出示2)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②边读边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读书情况。
(1)(课件出示3)生字,读生字。
mò rǎn ɡān suì lànɡ hú shuǎnɡ móɡu téng bō墨染竿碎浪葫爽蘑菇腾拨自己练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注意读准:平舌音“碎”翘舌音“染爽”,前鼻音“竿”,后鼻音“腾浪”等。
“蘑菇”在一起时,“菇”读轻声。
(2)(课件出示4)词语,读词语。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童年的水墨画》人教(部编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童年的水墨画》的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中的意象描绘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句子,帮助大家理解诗歌的意境。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描绘的自然景象相关的主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绘画创作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尝试用画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的“童年的水墨画”。
6.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在享受诗歌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7.课后,我会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作业和课后辅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童年的水墨画》这首诗歌的魅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创作,我发现孩子们在感受诗歌美的同时,也激发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几点反思:
1.诗歌导入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个方法效果不错。孩子们纷纷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中的自然景象和童年游戏”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朗读诗歌1、出示课题《儿童诗两首》,说说你知道那些儿童诗。
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两句。
2、朗读课文,能把诗歌流畅的朗读下来。
二、比较朗读,理解诗歌1、反复朗读两首儿童诗,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①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②说说《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生活场景◇在街头看书◇在溪边钓鱼◇在江上游泳③朗读诗歌,体会描写的愿望和场景三、感情朗读,体会意境1、指导学习《我想》(1)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那一个最令你神往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你好象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
◇春暖花开的时候,坐在绿绿的草地上……◇在阳光下,春风中起舞…………(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指导学习《童年水墨画》(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第【1】篇〗《童年的水墨画》这组儿童诗摄取了童年生活的三组画面,分别以“溪边”、“江上”、“林中”为题,生动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因为是源于孩子们生活的文章,设计理念上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自展、自演中,去主动积累、主动写作、主动阅读。
本节课最成功的设计就是:我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读出童年的快乐,围绕这条主线展开教学,条理清晰、渗透学法、重视自主、合作、探究,师生受益无穷。
亮点一:(学习溪边)老师抛出问题:在溪边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并把溪边钓鱼的快乐热闹场面读出来。
背诵溪边。
师生达成共识,学生交流分享溪边钓鱼的快乐、溪边美景、溪边垂钓的画面,心中有了画面,声情并茂地读出来。
经过反复的指导朗读,帮孩子们在眼前呈现出一幅色彩艳丽、有动有静、热闹快乐的溪边垂钓图,最终达到学生能入情入境背诵《溪边》。
亮点二:(学习江上、林中)老师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图文结合,走进文本,小组合作学习,读懂句子感受江上、林中的快乐。
因此教学中放手让学生朗读,通过自读、小组读、小组展示、小组竞读,以自身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
亮点三:文中取法,写出童年的快乐。
感悟作者的快乐,链接生活,将快乐延伸到学生自身的生活,让孩子写出自身的童年快乐,这样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书写儿童诗的兴趣。
整节课,条理清晰,渗透方法,用浓厚的色彩,含蓄的艺术手段来结束一堂课,使学生感受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课堂实效。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我们并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应该是我们可亲可爱的学生,我们是这个舞台的策划者,我们的目的是要我们的孩子跳出绚丽多彩的舞姿。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第【2】篇〗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第1篇】《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它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情景,特别是《溪边》──钓鱼的孩子,那样的快乐,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
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让孩子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
这首诗必须细读才能品出味道,我担心学生们抓不住重点,品不出味道。
课堂上,见学生似乎摸不着头脑,我心里急了,几乎要把答案公布了。
关键时刻,我忍住了,因为我看到后排的几个学生显得跃跃欲试。
我赶紧提问,哎呀,真好,他们不但回答正确,而且理解得比我想象得要到位,有趣味。
接下来是《溪边》,当我询问:“为什么人影会碎了?”的时候,有个孩子居然会回答:“因为鱼儿上钩了,欢蹦乱跳的鱼儿打破了孩子的影子”我一听这话,心里高兴极了,我没想到他能这样机敏。
这首诗里,并没有直接说到“鱼儿上钩”的语句,能这样回答,说明他思考了,理解了。
最后一首是《林中》。
一开始,学生们还明确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让他们小组自由讨论发言后,再统一汇总上报。
这样的程序以后,学生们的问题少了,原先很多的问题他们都已经解决且非常明了。
剩余的问题,我依然让学生自主探讨解答,效果依然不错。
在他们显得特别有阻碍的地方,我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有恍然大悟的愉悦感,师生均受益匪浅。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第2篇】一、水墨导入,引出课题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画画吗?生:喜欢……师:你们平时是用什么画画的?生:蜡笔。
生:油画棒。
生:水彩笔。
师:你们知道古人是用什么画画的吗?生:毛笔。
师:是呀,你瞧,当一支毛笔沾满墨水滴入宣纸的那一刻,会发生什么呢?你看见了什么?生:墨汁慢慢地往边上流开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1. 播放歌曲《童年》。
一、 歌曲导 入。( 用时:5 分钟)
2. 老师介绍自己的童 年生活,启示学生谈谈自 己的童年。
3. 板书课题:《童年的
1. 欣赏歌曲《童年》。 2. 全班交流自己的童年 生活。 3. 齐读课题。
水墨画》。
达标检测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 指导学生自读课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
文,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词,
标记生字。
多读几遍。
1. 一字组多词。
二、 初读诗 歌, 学习生 字。(用时: 13 分钟)
2. 出示本课生字,指 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识记 生字。
3. 指导书写:注意 “染”的结构,“爽”的笔
2. 用形近字加减法、换偏 旁、部件组合等方法识记生 字。
5. 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
)雨珠
一()山花一( Nhomakorabea)欢叫一(
)斗笠
1. 再读诗歌,感受快乐。 2. 三首诗歌都以地点为 题,联系生活实际, 仿写一首 小诗。
6. 仿写一首小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 书 设 计
精品文档
句中叠词和量词的用法。
1. 用自己喜欢的方
三 、 总 结 拓 式,再读课文,感受孩子
展。(用时:6 们的欢乐。
分钟)
2. 回顾自己的生活,
仿写一首小诗。
1. 朗读《林中》。 2. 图文对照说说诗歌描 绘的画面。 雨后的松树更加翠绿, 松 针上挂着亮晶晶的雨珠, 树下 长出了一个个蘑菇, 一群头戴 斗笠的孩子正高兴地采摘, 欢 乐的叫声抖落了雨珠。 3. 交流体会诗中叠词和 量词的作用。
“碎”了。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四、 赏读深 化。(用时:5 分钟)
1. 组织学生再读诗 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 谈体会。
1. 课件出示诗歌中的相 应画面,赏析诗歌。
2. 交流生活中类似的美 好生活画面
教学本课, 我以歌曲导入,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
教
着教学生字, 掌握重点生字词。 然后让学生熟读诗歌, 想
精品文档
18. 童年的水墨画
课题
童年的水墨画
课型
新授课
本文是一组儿童诗,摄取了三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无忧无虑。
设
计
教学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想象诗歌中描写的意境,欣赏诗歌的语
说
明
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1.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学生)
学前准备 2. 准备歌曲《童年》。(教师)
精品文档
本次教学中, 我力求让学生边读诗句边想象画面, 把
教
文字变成画面,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这组儿童诗意境的
学
反
美好。通过课件展示图片算是锦上添花, 帮助学生更直观、
思
更形象地理解了诗歌描绘的画面。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片段 ◆读想结合,走进画面。 (教学重点) 师:读了《溪边》,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作者写的真是一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美好的镜头。 师: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大家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 生 1:我看到了澄澈碧绿的小溪,小溪中映出溪边的垂柳,映出了钓鱼孩子的影子。 生 2:我看见了孩子钓竿上的红蜻蜓。 生 3:我看见了当鱼钓上来时,那溪里的涟漪和碎了的人影、树影,以及在草地上蹦跳的鱼和手忙脚 乱的孩子。 师:对,就这样边读边想象,你才能真正地走进诗境。那么《溪边》这幅画给大家怎样的感觉? 生 1:这是一幅有静有动的画。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都是静止不动的,因为它们都在等待 水里鱼儿上钩;当鱼儿上钩后,这种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了,溪边热闹起来了。 生 2:这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画。这里有绿色的柳树,有绿色的溪水,连人影都被这溪水染绿了,并且 有红色的蜻蜓点缀,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多美的画面啊! 生 3:这是一幅充满快乐的画。柳树是快乐的,它快乐地照着溪水这面镜子;山溪是快乐的,因为它 美得像绿色的玉带;蜻蜓是快乐的,因为它觉得钓竿真是有趣的地方;更快乐的是孩子,因为他钓上了活 蹦乱跳的鱼。 师:你们真的是用心去读书,用心去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得很美很 美。
2. 《溪边》主要是描绘了孩 子在溪边 ___________的情景。 第一句诗运用了 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将 拟 人化,将小溪比作了 _________ 和_________,突出了小溪静和 绿的特点。
幅画面。
3. 是在说鱼上钩了,打破
了平静如镜的水面,人影便
3. 同桌之间交流生字的 写法,随教师书写。
染( )( ) 碎( )( ) 爽( )( )
顺等。(教师范写)
4. 教师检查学生生字
4. 小组内采取组词、造句
浪( )( )
词的掌握情况。
等方法进一步掌握生字。
1. 熟读诗歌,读出诗歌的
韵味。
1. 指导学生用不同的 形式朗读诗歌,读出诗的 韵味。
三、学习《溪
辞手法?写出了什么? 入水中,在水里互相泼水、 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戏。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出现了, 4. “水葫芦”借代 _______
调皮地笑着,露出洁白的牙 的孩子;“两排银牙”写出了孩
2. 说说诗中描绘的画
边》。(用时: 面。
17 分钟)
3. 理解“忽然扑腾一
声人影碎了”是怎样的一
2. 小组讨论交流诗中描
绘的画面。
静静的溪水映着青翠的 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身影, 鱼竿上立着红蜻蜓。 大家都静 立不动,怕鱼受惊,而鱼上钩 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 了,溪水动了, 人影碎了, 鱼 跃人欢,一片欢乐。
3. 制作教学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认识本课 6 个生字,会写 11 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学习目标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 学习《溪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学习重难点 读写生字、词语,想象《溪边》描绘的意境。
学前准备
1. 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词语。 (学生) 2. 制作教学课件。(教师)
学
反
象画面, 感受诗歌的意境, 再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让学
思
生对诗歌的意境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江上》和《林中》 ,体会诗歌的意境,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 2. 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地模仿创编。
学习重点 理解《江上》《林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前准备 制作教学相关课件。 (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1. 有感情地朗读《江上》,
1. 指导学生朗读《江
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
描绘了什么场景。 一、学习《江
2. 再读课文,画出你 上》。(用时:
认为精彩的词句,体会其 17 分钟)
妙处。
3. 引导学生展开小组
合作,深入体会诗歌意境。
交流诗中的场景。 3. 第一句诗运用了什么修
一群孩子像鸭群一样跳
齿。
子的 _________。 2.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
论“水葫芦”“一阵水花两排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银牙”的妙处,体会诗歌意境。
1. 教师引导学生读
《林中》。
2. 课件出示雨后的松 二、学习《林
林和林中的蘑菇等图片, 中》。(用时:
引导学生想象、欣赏诗歌 17 分钟)
描绘的画面。
3. 再读诗句,体会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