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进化论

合集下载

社会进化论人类社会的演变与发展

社会进化论人类社会的演变与发展

社会进化论人类社会的演变与发展社会是人类集体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社会的演变与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深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

本文将从人类社会的起源、社会进化理论以及关键的阶段性变革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与发展。

一、人类社会的起源人类社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当时的人类还处于原始社会的初级阶段,他们通过简单的狩猎和采集方式维持生存。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开始发展农业,建立定居社会,从而进入了农业社会的阶段。

农业的发展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物质条件,也推动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二、社会进化论的理论框架社会进化论是一种解释社会演变和发展的理论框架。

根据社会进化论,社会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高级的演变过程中,经历了狩猎采集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等不同的阶段。

这些阶段代表了社会的发展程度和经济文化水平的不同。

1. 狩猎采集社会:最早期的人类社会,人们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生产方式简单,社会组织松散。

2. 农业社会:人类开始发展农业,采用耕作和养殖的方式生产,社会组织逐渐形成,财富积累与社会分工加深。

3. 工业社会: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生使得工业在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机械化生产方式的引入带动了社会的迅速发展,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巨大的变革。

4. 信息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成为社会经济的核心资源,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的社会形态。

三、关键的阶段性变革1. 农业革命:农业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通过驯化植物和养殖动物,人类实现了对食物的控制和生产。

农业的兴起使得人类可以定居下来,社会组织逐渐形成,劳动分工的出现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工业革命:18世纪的工业革命引发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

蒸汽机、纺织机等发明的问世使得生产方式从手工劳动向机械化生产转变,大规模生产和工业化生产的出现不仅加快了物质财富的积累,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斯宾塞社会进化论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斯宾塞社会进化论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斯宾塞社会进化论是由美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哲学家Herbert Spencer发展的一种社会进化理论。

斯宾塞社会进化论认为,社会的发展和进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和自发性来实现的。

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是由自然进化产生的。

斯宾塞社会进化论对中国的影响是复杂的。

在20世纪初期,斯宾塞社会进化论在中国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认可。

许多学者将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思想应用到中国社会的研究中。

但是,由于斯宾塞社会进化论被认为是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在20世纪中期以后,这种理论在中国遭到了批评。

许多学者认为斯宾塞社会进化论忽视了中国的文化差异和历史背景,不能适用于中国社会研究。

在20世纪后期,斯宾塞社会进化论在中国的影响逐渐减弱,越来越少的学者使用这一理论来研究中国社会。

但是,斯宾塞社会进化论仍然在一些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发展经济学,社会变迁研究等。

总之,斯宾塞社会进化论在中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但是由于其西方中心主义和忽视中国文化差异等问题,现在在中国社会研究中的应用较少。

斯宾塞社会学理论

斯宾塞社会学理论
社会进化可以划分为三个 阶段
前文明阶段、文明阶段和后文明阶段。前文 明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以血缘 关系为基础;文明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中 级阶段,以阶级和民族国家为基础;后文明 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以全球化 和知识经济为基础。
社会进化的模式包括
竞争模式、合作模式和创新模式。竞争模式 强调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竞争关系,推动社会 进步;合作模式强调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合作 关系,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创新模式 则强调个体和群体的创新精神,推动社会不
价值观念等。
社会均衡的维持与调节
总结词
斯宾塞认为,社会均衡的维持与调节需 要依靠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协 调和平衡。
VS
详细描述
首先,社会制度是维持社会均衡的重要保 障,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 等;其次,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在社会均 衡的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凝聚社 会共识、稳定社会秩序;此外,政府宏观 干预也是调节社会均衡的重要手段,通过 政策制定和实施来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
斯宾塞认为随着社会的进化,各种职能会逐渐分化,产生 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组织。这些阶层和组织在社会中发挥着 不同的作用,共同维持社会的运转。
生存竞争与适者生存
斯宾塞认为在生存竞争中,适应环境、具备优良素质的个 体和社会组织会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这种适者生存的原 则同样适用于社会进化的过程。
斯宾塞社会学理论的影响与评价
斯宾塞社会学理论在政治学中的应用
社会秩序与政府职能
斯宾塞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政府的干预 和管理。政治学家们借鉴斯宾塞的理论,探 讨政府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 面的职能和作用,以及如何提高政府的治理 能力和效率。
社会变革与政治稳定
斯宾塞认为社会变革是不可避免的,但需要 保持政治稳定。这一观点在政治学中对于研 究社会变革、政治转型、政治稳定等方面的 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进化论的缺陷

社会进化论的缺陷

社会进化论的缺陷一、社会进化论重争斗轻合作,造成盲目崇拜革命的现象根据严复的进化论观点,竞争是进化最基本的原则,脱离竞争,则失去生存的根据,必将被淘汰。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竞争意识的强化对激发中国人自立、自强的民族意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客观上也造成了民族之间、人们之间,“你争我斗”“你死我活"的心态的消极作用。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党派斗争、派系斗争、民族斗争、军阀斗争与过分强调进化论中的“竞争”不无关系。

事实上,在《天演论》发表之后,严复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

“故《天演论》既出之后,即以《群学肄言》继之。

”希望弥补单纯强调斗争的弊端。

恩格斯也曾经对这一缺陷进行过批判,他说:“在达尔文以前,他今天的信徒们所强调的正是有机界中的和谐和合作.---在达尔文的学说刚被承认之后,这些人便立刻到处都只看到斗争。

这两种见解在某种狭隘的范围内都是有道理的,然而两者都同样是片面的和褊狭的,自然界中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包含着和谐和冲突;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则既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合作,也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斗争,因此,在自然界中决不允许单单标榜片面的“斗争’。

”自然界如此,人类更不能仅用斗争来解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可是,在斗争思想的影响下,本世纪初中国社会对革命崇拜的现象初露端倪(如邹容的《革命军)),并逐步膨胀。

到五四时期,进步人士纷纷发文阐述革命的魅力。

如陈独秀批评中国的教育是“伪教育”,培养出来的青年往往是“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

针对现状,他以进化论为依据,提出了“兽性主义"的教育方针,认为世界乃一战场,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而所谓“适者”首先是指体魄强大的人。

从此,陈独秀主张大力“发展体力教育”,其理论根据乃是达尔文进化论中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随着革命声浪日渐扩大,革命崇拜日渐散布,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激化的现象,到了‘五四'后期,XX年代初,这激化已经相当普遍,终而形成中国文化界、思想界在XX年代至XX年代间大规模的左转,而革命崇拜也逐渐激化成为一种革命宗教,象燎原的野火在当时吞卷着中国,”緬对这种如火如茶的革命风浪,也不无反对的声音,如杜亚泉已经意识到该思想的弊端,他认为人与人相侵相夺,不讲伦理道德,不讲博爱,社会生活将难以为继。

中西思想论文“社会进化论”在中国之缘起及发展历程介绍、

中西思想论文“社会进化论”在中国之缘起及发展历程介绍、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课程设计(论文)“社会进化论”在中国之缘起及发展历程介绍姓名:专业:英日双语班级: 41300903学号:摘要进化论是中国近代一切先进人物共有的世界观和思想武器,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主流。

本文认为,近代中国进化论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变易思想;二是今文经学的朴素进化观;三是西方进化学说.从纵向历史的演变过程看,近代中国的进化论经历了四个时期,鸦片战争时期为准备时期;戊戌变法时期是发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为鼎盛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为衰退时期.从横向发展看,中国近代思想家康有为、严复、章太炎、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都信奉进化论,尽管他们进化论的思想来源各不相同,但他们都进行了吸收和改造,并将进化论引入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各具特点的进化论学说.康有为主要吸收了中国传统变易思想和西方自然科学进化观,形成了“三世”说的进化观;严复思想则是达尔文、斯宾塞等人物思想的产物;章太炎受到达尔文进化论和拉马克学说的影响,将革命引入进化论;孙中山也信仰达尔文学说,并提出“突驾说”;陈独秀和李大钊既接受了达尔文进化论又受到柏格森创造进化论的影响,分别提出“抵抗力”一说和“民彝”史观.中国进化论具有“多源多流”的特点,在“多流”之中又有其共性。

关键词:社会革命民主进化论中国ABSTRACTEvolution is all in Chinese modern advanced figures were world outlook and thought weapon, which is the mainstream of the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modern Chinese theory of evolution thought source, mainly has three aspects: one is the ancient Chinese variation thought; The second is the old text learn simple evolutionary view, The third is the western theory of evolution. From longitudinal historical evolution process look, the Chinese modern evolution experienced four periods, the opium war for preparation period. Wuxu political reform is the development period. Xinhai revolution for golden age: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period for recession. From transverse development look, Chinese modern thinkers Kang youwei, yan fu, Zhang binglin, sun yat-sen, Chen, Li dazhao and people believe in evolution, although they theory of evolution thought source of each are not identical, but they are all on the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nd the evolution into the social history field, formed the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Kang youwei main absorp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thoughts change natural s cience evolutionary view, formed a "SANSHI" said evolutionary view, Yan fu thought is Darwin, Spencer characters such as the product of thought; Zhang binglin by Darwin's theory of evolution and Lamarckian influence, will revolution into evolution; Sun yat-sen also faith Darwinian theory, and put forward "Tujia said"; Chen duxiu and li dazhao received the Darwin's theory of evolu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by Bergson create respectively, put forward "Resistance" and "Yi people" said historical evolution. China has "source multithrea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low" in and has its generality.Key words: Social Evolution Democracy Evolution China1. 引言社会进化论,就是将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等生物学概念用于社会学研究,进而解释社会变迁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02 第二章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

02 第二章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

( 1 )要素的联系 (1 )要素的联系程度 与构造 程度与构造
生物:构成是实在的,统一有形 的。组成部分的位置固定。 社会:构成是分散,无形体。组 成部分相对固定 生物:有生命力的物质。 物理,化学的作用
(2)联系模式
社会:依赖符号。情感、语言、 艺术、思想
生物:精神系统有意识 生物:精神系统有意识
第二章
斯宾塞与进化论社会学
社会学亚圣: 赫伯特· 斯宾塞
赫伯特 斯宾塞

社会学的亚圣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 学术界的“思想泰斗” “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
一、斯宾塞和他的时代
(一)波澜不惊的一生
• • • • 自幼自弱多病 经济问题得到解决 潜心于学问 个人生活的不幸
斯宾塞
• (2)社会功能系统
社会有机体
生产
生物有机体
营 养
分配
劳动阶级
商人阶级
调节
循 环 调 节
资本家阶级
• 这三个阶级的同时存在是社会有机体的 本性所决定的,是永恒的。如果消灭资 产阶级,社会有机体就会遭到破坏。
四、尚武社会与工业社会
• 划分社会类型的标准: • 1、根据社会的复杂程度 • 2、根据社会是一个超有机体 (superorganism) • 整个世界由 以下几个领域构成:无机领 域(物理学方面、化学方面),有机领 域(生物学方面、心理学方面)和超机 领域(社会学方面)。
• 在生物有机体中,组成机体的众多分子 是为了整体而存在的;但在社会中,整 体的发达和个体的发达没有什么必然的 联系,因此,社会只是增进个体目标的 工具和手段。是社会为自己成员的幸福 而存在,不是个体成员为社会的幸福而 存在。
• 古尔德的进化论感悟是,“在整个自然 界中,几乎每种生物的每个组成部分, 在一个稍微改变了的状态下,可能已服 务于不同的目的。”他还借生物学家 Francois Jacob的话说,“大自然是出色 的修补匠,而不是高超的发明家。”

社会进化论名词解释

社会进化论名词解释

社会进化论名词解释
社会进化论是一种理论,它试图解释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化是
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和进化的。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和文化是
不断变化和适应的,就像生物进化一样。

社会进化论的名词包括以
下几个重要概念:
1. 进化,指的是一种渐进的变化过程,社会进化论认为社会和
文化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状态。

2. 适应,社会进化论认为社会和文化是在不断适应环境和资源
的变化,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要求。

3. 文化演化,指的是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包括技术、价值观念、制度等方面的变化。

4. 社会结构,指的是社会中各种组织和关系的结构,社会进化
论认为社会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

5. 社会变迁,指的是社会和文化的变化和演进,社会进化论认
为社会变迁是不可避免的。

在社会进化论的视角下,社会和文化的变化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它们会不断适应环境和资源的变化,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要求。

社会进化论的名词解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社会和文化变化的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化观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化观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化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思想体系,通过对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社会进化论。

这一观点认为社会是一个不断演进的系统,驱动力是矛盾的冲突与解决。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化观对我们认识和改变现实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社会进化观的基本概念社会进化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础概念之一,它将社会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系统。

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社会内部存在的阶级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进化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阶段,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这一观点对社会发展历程的把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二、阶级斗争与社会进化在社会进化观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之一。

不同的社会阶级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将最终导致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三、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进化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指出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社会变革的客观规律性,为社会进化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进化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化和时代发展的产物,它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社会进化的目标提供了指导。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道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化观,社会主义社会是由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社会形态。

在这个阶段,无产阶级将掌握生产资料并实现对社会管理的控制。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道路是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六、批判与创新——对社会进化观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化观是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科学观察和总结。

然而,社会进化观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我们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批判和创新。

只有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社会进化观,推动社会的持续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进化论”在近代中国缘起与发展的历程摘要:在近代史上,我国不少有识之士为救国图存前仆后继向西方列强学习。

其中,著名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就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与中国人的忧患心态产生共鸣,激起“救亡图存”的强烈意识。

进化论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大致经历了太平天国革命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等四个时期。

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后,达尔文主义的进化史观转变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而进化论则是他们完成这种伟大转变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传播进化论也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前提。

进化论在近代中国社会的传播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社会进化论,缘起,发展历程1859 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整个世界为之震惊。

这本书根据极为翔实丰富的资料,详细阐述了进化的实际方式和过程,指出进化是“凭借自然选择,或者说凭借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的方式”进行的。

整个19 世纪50 年代,全世界都在谈论着进化论。

赫胥黎的Evolution and Ethics 主要传达的是达尔文的生物领域的进化论,结合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国情,严复将此书译为《天演论》,将进化论的思想带入了中国。

一、“社会进化论”在近代中国的缘起赫伯特·斯宾塞,英国哲学家,“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

他发现,进化论或许不仅适用于生物学,也许也适用于一切学科中;它不但可以用于解释物种和属类的发展变化,而且可用以解释天体和底层、社会史和政治史、道德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发展变化。

严复将斯宾塞的观念也著入《天演论》中,自此,著名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就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

而此时的中国,刚经历过甲午中日战争的民族之辱,中国在外国入侵中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危机、文化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经济危机同时爆发,正迫切需要这样一股“激励之锤”,以冲击和动摇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陈旧政治观和历史观,来唤醒这“百年沉睡的雄狮”。

《天演论》与中国人的忧患心态产生共鸣,激起“救亡图存”的强烈意识,这样,进化论顺应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需求顺势崛起。

二、“社会进化论”在近代中国发展的历程从总体上看,进化论在近代中国社会的传播过程大致可分为4 个时期。

(一)前期:从太平天国革命到甲午战争(1864——1894)这一时期,伴随着洋务等西学先后被传入到中国。

其中,就包含着对进化论的传播。

1、我国学者与传教士共同传播进化论。

1871年,我国学者华衡芳与玛高温合作将英国地质学家赖尔(C.Lyell)的《地质学纲要》译为《地学浅释》,首次向中国介绍了赖尔的地质进化均变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能各择所宜之地而生焉,其性情亦时变等生物进化论学说,拓展了赖尔地质渐变论的范围,使国人能够全面了解物质进化发展的思想,也反映出中西双方学者对进化论的重视。

2、专题报道进化论。

1872年,达尔文出版了《人类起源和性选择》一书。

翌年,上海《申报》就向报道了该书的出版消息。

该报把达尔文称为西博士,把达尔文的上述著作简称为《人本》。

这可能是有关达尔文进化论在中国的最早报道。

3、在华传教士创刊著书译介进化论。

1877年,英国在华传教士傅兰雅主办了《格致汇编》,并在其上刊载了混浊说一文,阐述了动物由虫、鱼、鸟、兽、猿到人的进化路线,提出了人猿同祖论的进化思想。

1881 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撰著出版了《西方考略》一书。

1884年,北京同文馆学员将该书翻译并出版。

该书介绍了拉马克、达尔说,阐述了物种起源一元论的进化思想。

1891年,《格致汇编》又介绍了《物种起源》的进化思想。

此外,在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主编的《万国公报》(前身是《教会新报》,1868年创办,1874年改名)等刊物、著作中也都在不同程度上介绍了进化论学说。

上述可见,这一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在传播进化论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

(二)初期: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1895——1898)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一步深化,促使当时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在此情况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便于1898年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迫于斗争的需要,资产阶级改良派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积极传播进化论,试图把它作为变法运动的理论根据。

于是,便掀起了第一次传播高潮。

1、翻译著作,传播进化理论。

甲午战争战败的消息传到京津后,出身海军的严复投书天津《直报》,连续发表文章。

这些文章中提到了一个此后一百年间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说法──物竞天择。

从1896年到1909年,严复翻译了大量西学著作。

其中,与进化论有关的著作有:赫胥黎的《进化论与学》,并取名为《天演论》、斯宾塞尔的《群学肆言》等。

《天演论》是当时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著作,该书出版后,在10年间先后出版了30多种版本,仅上海商务印书馆从1905年到1927年间就先后再版24次。

[1] 严复在该书中抓住了达尔文学说中的基本精神物竞和天择,指出,物竞者,物争自存也;天择也,存其宜种也。

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

他还介绍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三部经典著作即,达尔文的《人类原始及类择》、海克尔的《人类的进化》、赫胥黎的《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他推崇赫胥黎的人猿同祖论,主张自禽兽以至为人,其间物竞天择之用,无时而或休。

《天演论》的出版标志着进化论在中国社会的正式传播。

2、著书立说,宣传进化思想。

1895年,严复在天津《直报》、《国闻报》上先后发表了论世变之丞、原强、救亡论、辟韩等文章,在阐述物竟、天择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强调了优胜劣败、适者生存思想,并主张以此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2]阐述了救亡之道。

康有为在其著作中,他主张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的变革思想。

他将社会进化论与中国儒家学说结合起来。

但是康有为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依旧属于渐进型。

《天演论》出版之后,立刻风靡中国知识界。

第二年,梁启超在上海读到《天演论》,他在“物竞天择”的基础上,阐发出了“适者生存”的概念,进而发表了一系列宣扬社会进化论的文章,影响了未来中国的走向,其中最振聋发聩的要数《新民说》,高声宣讲“进化者天地之公例也”。

梁启超吸收进化论思想,提出了中国社会应从一君为政之世经君主之世到君民共和之世进化发展的思想,倡导竞争是进化之母。

[3] 即进化之动力的理论。

谭嗣同则在考察由螺蛤、鱼、蛇龟、鸟兽到人的天地生物之序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三世说历史进化论,主张变革封建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是社会发展之必然的思想。

在谭嗣同那里,渐进已经不足以改变中国的面貌,他提出“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

上述传播者的各自进论理论无疑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三)中期:辛亥革命时期(1899——1915)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内局势日趋恶化,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腐败的清政府与帝国主义联手镇压革命运动,致使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又于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

章太炎、朱执信、陈天华、邹容等人根据斗争需要积极传播进化论。

于是,又掀起了第二次传播高潮。

1、译介达尔文原著及生平。

1902—1903年,马君武翻译了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中之生存竞争、自然选择两章,并以《达尔文物竞篇》、《达尔文天择篇》单行本出版。

1902年,《新民丛报》刊登了天演学初祖达尔文学说及其传略一文,介绍了达尔文的生平。

1903年,李郁翻译了《达尔文自传》第三卷。

1915年,《科学》杂志发表了唐钺书撰写的达尔文传一文,介绍了达尔文个人及其学术思想。

这些都有助于当时国民理解达尔文本人及其进化论。

2、生物学家传播进化论。

虽然前文所述的进化论传播者大都是非生物学家,但是,生物学家在这一时期也没有袖手旁观,而是积极传播进化论思想。

1915年,生物学家秉志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生物学概论一文,阐述了进化论的意义。

此外,他还摘译达尔文《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中的部分内容,第一次将该书介绍给中国读者。

值得称道的是,生物学家在传播过程中,没有象其他人那样狂热崇信进化论,而是能够冷静、科学地评价达尔文进化论,以免产生片面认识。

1915年,生物学家钱崇澍、胡先分别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新天演学说、天演新义、达尔文学说今日之位置等文章,反对盲目崇拜或否定达尔文学说,指出:达尔文说,中情入理,根基稳固,动摇维艰,固也;然其弱点繁多,彰然可观,又平情之论也。

倡导吾人为学,志在求真,是是非非,不宜偏党。

从而既肯定达尔文学说的真理性,又指出了他的局限性,体现出生物学家们对待进化论所持有的辩证、科学的态度。

3、通过传播进化论。

早在19世纪70年代,达尔文进化论就已经传入到了日本。

1878年,美国动物学家莫尔斯在东京大学讲授进化论并产生巨大影响。

当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通过听讲、翻译等形式吸收进化论,继而向国内传播。

例如,1902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弘文学院参加了日本生物学家丘浅次郎所做的进化论讲座,并将听课笔记整理成文后在《新民丛报》上发表。

此外,日本生物学家石川千代松的《动物进化论》(1882年原本版、1903年译本版)和丘浅次郎的《进化论讲话》(1904年原本版、1926年译本版)都相继在中国被翻译出版发行。

另外,严复、马君武等人还吸收石川千代松的自然淘汰和生存竞争等译语,并将其与物竞、天择等译语结合创新出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等更科学的译语,这有利于准确、科学地掌握进化论的理论实质。

4、创新出自己的进化理论。

这时期的传播者不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并结合当时的斗争形势,创新出自己的革命进化论,并从哲学角度研究进化论。

例如,孙中山把进化史分为物质、物种、人类三个进化时期;把人类历史分为人同兽争、人同天争、人同人争和人同君主争4个发展时期;又把人类社会发展史分为草昧、文明、科学3个时期和太古吃果、渔猎、游牧。

[4]他主张社会是物质进化的产物,二者本合为一且相辅之用、对立统一,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

章太炎主张恃革命开民智,明公理,去旧俗。

[5]他认为,原子是一切物质的本质、万物的始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朱执信主张通过革命破坏旧秩序,建立新秩序。

[6]同孙中山一样,他也认为精神依托物质,是物质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陈天华倡导用革命除旧布新,使社会雄飞突步。

[7]邹容则把革命看成是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去腐败存善良之武器、除奴隶而为主人之动力。

[8]邹容提出“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提倡激进革命和暗杀。

上述理论既为当时辛亥革命奠定理论基础,又促进了近代中国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

(四)后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3)科学与民主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的旗帜,它引导人们更加积极地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理论,并以此抨击旧中国封建反动的制度和文化,也促进人们对进化论进行更加广泛而深入地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