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因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因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因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因简介本文导读:经济危机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盘,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出现抛售股票的狂潮,收盘时转手的股票达到1300万股,创历史最高纪录。
随之而来的是股票市场的崩溃和银行的挤兑风潮,使美国经济陷入绝境,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就这样爆发了。
法西斯独裁1922年10月,意大利王国国王任命墨索里尼担任意大利王国总理,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王国开始建立。
西方国家大萧条所带来的动乱,使法西斯主义恶性发展。
纳粹党迅速膨胀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第一大党。
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意志第三帝国上台,2月制造国会纵火案,3月通过《授权法》,继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笼,至次年8月颁布《国家元首法》,对国家生活进行了全面改组,建立起集权统治的法西斯体制,并且加紧扩军备战。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日本走上了战争和法西斯化的道路。
在日本以军部为中心,从首先发动侵略战争着手,然后通过天皇制机构,自上而下的逐步法西斯化,以适应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
1936年,日本法西斯青年军官发动的“二二六”兵变,使军部实力大大加强。
不久,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之后,德意志第三帝国、意大利王国与日本签订反共产主义协定,并且干预西班牙内战。
到1933年11月,法西斯运动遍及23个国家,半年后增至30个国家。
一战祸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德意志第三帝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凡尔赛和约》的严酷条款怀有怨恨。
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意志第三帝国总理,纳粹党掌握国家政权,阿道夫·希特勒开始秘密武装德意志第三帝国。
《凡尔赛和约》就是20年停战的协议。
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本文导读: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战争背景日本侵华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从而在世界东方形成第一个战争策源地。
之后中国政府向国联求助,却并未得到国联的积极回应。
当时西方大国普遍奉行绥靖政策,意图通过纵容法西斯的行径来换取暂时的和平,由此日本得以自行其是。
这场事变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二战已经浮现。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形势的紧张态势。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严重冲击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断定领土扩张是减轻国内经济压力所必需的办法,进而走向了扩张的道路。
首先,他希望先吞并埃塞俄比亚,但想达到目的,必先得到英、法默许。
英、法最终对意大利的行为采取绥靖政策,墨索里尼认为时机已成熟,便于1935年10月3日,发动了侵略战争,在经过7个月的抵抗之后,因西方国家的出卖和两国实力差距过大,埃塞俄比亚寡不敌众,最终沦陷。
这次战争进一步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软弱无能,助长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
西班牙内战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17日——1939年4月1日),是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发生的一场内战,由共和国总统曼努埃尔·阿扎尼亚的共和政府军与人民阵线左翼联盟对抗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为中心的西班牙国民军和长枪党等右翼集团;反法西斯的人民阵线和共和政府有苏联和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国民军则有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和葡萄牙的支持,最终亲法西斯的佛朗哥势力获得胜利,重新在西班牙复辟帝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次大战、二战;1939年-1945年),是至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性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交战双方是以中国、美国、英国、法国、苏联等国组成的同盟国,与以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军国主义国家组成的轴心国集团。
战争进展到最高潮时,全球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有19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战火遍及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
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结束。
尽管在1939年9月前,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起始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等反军国主义的抵抗已经开始,但普遍持有欧洲中心观的学者认为战争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而告结束。
这场战争总计造成了约7千2百多万人的死亡,占了当时世界总人口(约19亿7千万)3.18%左右的比例。
据估计,大战期间,钱财损失约13850亿美元,大量房屋受破坏。
工厂、农庄、铁路和桥梁的损坏,则难以估计。
二战百科-World-War-II

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 份秘密协议。苏方代表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为 里宾特洛甫。
战争爆发
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
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开始在 中国东北驻军,并积极酝酿 大规模入侵中国的计划,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 陆续侵占东北三省。
1937年,日本制定了全面侵华策略, 「七七事变」之后的一个月内,京津相继陷 落,日军大举南下,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历经十余载的战 火 硝烟散去 和平 降临 胜利的阴影背后 是无数血泪的代 价 战争 没有胜利 战争 只有毁灭
胜利的转折
1942年1月1日 中、苏、美、英等26国
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共同宣言》, 标志着同盟国反法西斯阵线的最终形成。 1942年6月 日本为了彻底摧毁美国太平 洋舰队,进攻美军驻守的「中途岛」。 美军截获了情报,掌握了日军的作战计 划,重创日本海军。 1942年7月 德国集中大量兵力进攻苏联 「斯大林格勒」,驻守在斯大林格勒的 苏联军队拼死抵抗,消耗了德军大量的 有生力量。
军国主义代表人物
昭和天皇(1901年4
月29日-1989年1月 7日),日本第124 代天皇(1926年- 1989年在位),本 名裕仁 ,称号迪宫。 是日本最长寿以及 在位时期最长的日 本天皇,执政长达 63年。
军国主义代表人物
东条英机(1884年
12月30日-1948年 12月23日),日本 军国主义的代表人 物,第四十任日本 首相(1941年- 1944年),二战甲 级战犯,侵略中国 和发动太平洋战争 的重要罪犯之一。
历史背景
19世纪末 日本酝酿侵华主张
19世纪中叶日本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签
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明治天皇为首的统 治阶级由此觉醒,开始推行史称「明治维新」 的现代化改革。 20世纪初为了对外掠夺资源,日本确定了对外 扩张的军事方针,击败了大清帝国和沙俄, 「军国主义」思潮在国内占据主导,涌现出一 大批军国主义代表人物。 20世纪2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得日本国内 矛盾越发尖锐,为了转移矛盾,日本开始谋求 大规模对外侵略。
二战简介资料

战后全球文化交流与民族认同的加强
全球文化交流
• 二战后,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国文化相互影响 • 美国的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优势,对全球产生广泛影响 • 全球文化交流促进各国文化多样性,丰富人类文明的内涵
民族认同的加强
• 二战后,各国民族意识觉醒,民族认同感加强 • 各国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加强国家建设,维护国家利益 • 民族认同的加强,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合作
二06战的影响:全球政治、
经济与社会变革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与冷战的形成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
• 二战结束后,美、苏等国成为世界的两大超级大国 • 美国与苏联在欧洲、亚洲等地展开势力争夺,导致冷战局面 •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呈现出美苏两极对立的局面
冷战的形成
• 二战后,美国与苏联因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等原因,关系紧张 • 美国与苏联在欧洲、亚洲等地展开军备竞赛,导致冷战局面 • 冷战时期,全球局势紧张,战争与和平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太平洋战场:美国与日本的战争较量
美国的参战
• 美国在1941年12月7日,遭受日本偷袭珍珠港 • 美国对日宣战,加入二战 • 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与日军展开激战
日本的侵略
• 日本在二战期间,侵略亚洲地区,占领中国东北等地 • 日本在战争中实行南京大屠杀等暴行,对亚洲民众造成 严重伤害 • 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与美国军队展开激战
北非与中东战场:英国与德国、意大利的战争
英国的抵抗
• 英国在二战期间,与德国、意大利在北非、中东等地展开激战 • 英国在战争中付出巨大的代价,人员伤亡惨重 • 英国在北非战场,成功阻止德国纳粹的进攻
德国、意大利的进攻
• 德国、意大利在二战期间,试图占领北非、中东等地 • 德国、意大利在战争中使用生化武器,对英国军民造成严重伤害 • 德国、意大利在英国的抵抗下,进攻受阻,战争陷入僵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

简介战争起因在美国,华尔街股市的崩盘,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而在欧洲,经济不景气使得纳粹党利用人们对政府的抱怨逐渐做大,加之德国对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使德国成为了二战的主要策源地。
在东亚,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使得日本走上了扩张侵略之路。
持续时间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开始标志1938年9月30日,英、法与德、意召开慕尼黑会议,英法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9月1日04:40,德军的军队入侵波兰。
英国和法国给予纳粹德国48小时限期撤出波兰领土。
因为德国没有听从英法的警告,英国和法国在1939年9月3日向德国宣战,二战从此爆发。
结束标志1945年5月8日,苏联和波兰部队攻克柏林和德国无条件投降,签署投降书;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8月6日)和长崎(8月9日)投下了两颗原子弹。
日本帝国在8月15日正式宣布投降,并于1945年9月2日签署投降书。
爆发原因1.《凡尔赛条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二战爆发的历史原因)《凡尔赛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其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
早在巴黎和会之前,法国、英国和美国已经表明了对和会的不同目的。
法国因深受战争伤害及对历史上德国数次对法国的侵略主张严惩并尽可能的削弱德国,凡尔赛条约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大量的赔款,七分之一的土地,十分之一的人口全部失去了,列宁把它叫对德国进行敲骨裂髓的盘剥。
这样,德国的社会矛盾就十分尖锐,十分大。
英国出于传统的政策考虑希望能保持一个相对强大并在经济上能够自立的德国以保持欧陆均势;美国则希望尽快建立一个能保证长久和平的体系并从该体系中获益,同时主张德国进行战争赔偿。
二战的英语介绍简短

二战的英语介绍简短
简短介绍:
The Second World War, also known as WWII, was a global
war that lasted from 1939 to 1945. It involved the majority
of the world's nations, including all of the great powers,
and was the deadliest conflict in human history, causing an estimated 50 million to 85 million fatalities.
详细解释:
二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中期。
这场战争覆盖全球,包括所有主要的大国,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致
命的冲突,造成约5000万到8500万人死亡。
二战的爆发原因很复杂,其中包括国内政治不稳定、经济萧条、外交政策不当、极端主义、殖
民主义、种族主义以及领土争端等多种因素。
二战可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即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
欧洲战场
主要是指纳粹德国侵略欧洲和苏联,与英国、美国及苏联之间的战争。
太平洋战场主要是指日本进攻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以及美国和其盟
友对日本的反击。
二战期间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例如纳粹德国的大屠杀、珍珠
港事件、诺曼底登陆、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等。
战争结束后,出
现了一个全球性的新秩序,其中包括成立了联合国,德国和日本被迫放弃扩张政策,并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

富兰克林· 罗斯福
• 富兰克林· 德拉诺· 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美国第31位、第32任总统,美 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的总统,美国迄 今为止在任时间最长的总统。美国历史 上最伟大的三位总统之一,同华盛顿、 林肯齐名。 1940年竞选总统时,罗斯福 和另一位候选人均表示美国不介入国外 战争。但主张对希特勒采取强硬手段者 均支持罗斯福,结果罗斯福获胜连任第 3任总统。他提出的租借法案在国会通 过。这一法案使美国可在财政上对英国 及其盟国给予援助。1941年8月,他和英 首相丘吉尔会于军舰上,并发表联合新 闻公报,宣布《大西洋宪章》,包括民 族自决、扩大经济机会、消除恐惧与匮 乏、海上自由、裁军等内容。
蒋介石
• 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 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 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 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 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 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 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 等职。蒋中正受孙中山赏识而崛起於 民国政坛,在孙去世后长期领导中国 国民党达半世纪;其於国民政府时代 一直居於军政核心,领导中国渡过对 日抗战与二次大战,行宪后又连续担 任第一至五任中华民国总统长达27年, 其从政生涯横跨北伐、训政、国共内 战、对日抗战、行宪、民国政府退守 台湾及东西方冷战,在中国近代史上 有重要地位。
贝尼托· 墨索里尼
• 尼托· 墨索里尼(意大利语:Benito Mussolini),(1883年7月29日——1945 年4月28日),意大利法西斯的党魁、 独裁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法 西斯主义的创始人。1922年至1943年期 间任意大利王国首相。墨索里尼在 1925年1月宣布国家法西斯党为意大利 唯一合法政党,从而建立了意大利法 西斯主义的独裁统治。墨索里尼与德 国元首希特勒于1939年5月22日签订意 德钢铁条约。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正 式加入轴心国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随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北部建立意大 利社会共和国。1945年4月27日,墨索 里尼在逃亡途中被游击队发现、俘虏, 后被愤怒的群众暴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 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基本介绍一战埋下了二战的祸因。
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盘,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德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怨恨,《凡尔赛和约》(参阅:凡尔赛和约)的严酷条款,意大利的法西斯党利用大萧条崛起(参阅:B·墨索里尼)。
20世纪三十年代,A·希特勒(参阅:阿道夫·希特勒)开始秘密武装德国。
德国、意大利与日本签订反共产主义协定,并且干预西班牙内战。
1938年,德国派兵占领了奥地利(参阅:德奥合并,Anschluss)。
1939年,德国威胁并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参阅:捷克斯洛伐克),随即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1日,德国利用闪电战入侵波兰,两天后,不列颠王国与法兰西共和国对德国宣战。
1940年三月,德国与苏联将波兰瓜分,苏联吞并巴尔干国家,此外还进攻芬兰以报苏芬战争之仇,更主要建成其西部防线。
同年四月,德国闪击挪威的培尔根和奥斯陆,并且彻底控制丹麦王国。
5月丹麦王国签署《反共产主义协定》,随即德国闪击尼德兰(参阅:荷兰)及比利时王国(比利时),德国占领荷兰及比利时后随即立刻闪击法国,6月法国投降,建立维希法国(参阅:维希法国)政权。
接着德军大规模毁灭性轰炸不列颠,准备横渡英吉利海峡,但是英国在不列颠战役的胜利毁掉了德军的不灭神话,使得英国暂时安全。
1941年希特勒突然将枪口对准东欧,分别将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拉入轴心国,分别签订《反共产主义协定》,1941年6月,希特勒与苏联撕下脸皮,撕毁《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极大规模的进攻,一度达到莫斯科。
在东亚,日本决定利用欧洲的局势夺取欧洲国家在远东的殖民地,19战火纷飞41年,日本袭击珍珠港,关岛及菲律宾,激怒了美国,美国在3天后与所有轴心国宣战。
日本占领了大部分东亚国家,但是在1942年中途岛战役的失败使得日本在东亚局势很不乐观,美国主导进攻,向日本逼近。
在北非,1943年英国击败意大利,盟军于西西里岛登陆,入侵意大利,法西斯政权被推翻,B·墨索里尼被游击队处死。
德军攻击斯大林格勒而失败,红军开始反击德国。
1944年英国军利用信鸽传给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参阅:诺曼底战役)。
盟军迅速反击,占领德国本土。
同时苏联将德国从本土彻底逐出。
1945年德军投降,A·希特勒自杀。
同时美国在莱特湾战役几乎消灭了日本海军。
1945年8月美国用原子弹轰炸广岛及长崎。
9月日本投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6000万人民死亡。
是历史上最大的战争。
编辑本段背景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构成了沉重打击。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出现抛售股票的狂潮,收盘时转手的股票达到1300万股,创历史最高纪录。
随之而来的是股票市场的崩溃和银行的挤兑风潮,使美国经济陷入绝境,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就这样爆发了。
这次大危机的爆发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历史根源。
由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美国国内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1929年美国贫困户家庭占到家庭总数的60%,这大大限制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而当时出现的投机狂热又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1928年8月美国股票市场的平均价格相当于5年前的4倍,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法西斯势力的崛起1920年代末,西方国家大萧条所带来的动乱,使法西斯主义恶性发展。
纳粹党迅速膨胀为德国第一大党。
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上台,2月制造国会纵火案,3月通过《授权法》,继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笼,至次年8月颁布《国家元首法》,对国家生活进行了全面改组,建立起集权统治的法西斯体制,并且加紧扩军备战。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日本走上了战争和法西斯化的道路。
在日本以军部为中心,从首先发动侵略战争着手,然后通过天皇制机构,自上而下的逐步法西斯化,以适应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
1926年日本基本上建立起法西斯统治,1940年大政翼赞会的成立,标志着法西斯主义体制的形成。
在世界上,1933年11月,法西斯运动遍及23个国家,半年后增至30个国家。
根本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两大阵营参战政权轴心国第二次世界大战阵营:德国(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罗地亚(傀儡政府)。
仆从国及轴心国的盟友:芬兰、伪满洲国、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维希法国、泰国、意大利社会共和国、自由印度临时政府、中国南京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缅甸巴莫政权、菲律宾劳雷尔政权、塞尔维亚救国政府、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
同盟国阵营:波兰、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及自由法国临时政府、法国临时政府)、新西兰、英属印度、南非联邦、加拿大、丹麦、挪威、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希腊、南斯拉夫、苏联、美国、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萨尔瓦多、海地、洪都拉斯、尼加拉瓜、中国(重庆和延安)、危地马拉、古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菲律宾联邦、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埃塞俄比亚、伊拉克、玻利维亚、哥伦比亚、伊朗、利比里亚、秘鲁、罗马尼亚、匈牙利、厄瓜多尔、巴拉圭、乌拉圭、委内瑞拉、土耳其、埃及、黎巴嫩、叙利亚、沙特阿拉伯、阿根廷、智利。
意大利、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在退出轴心国阵营之后也加入了同盟国。
主要国家领袖以及政府首脑轴心国同盟国仆从国与轴心国的合作国大事年表1919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组织。
1921年9月,正式建立法西斯党。
1922年10月,意大利国王任命墨索里尼担任意大利总理,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开始建立。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霸占中国东北。
1932年夏天,德国举行国会选举,纳粹党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纳粹党掌握功架政权。
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取缔纳粹党以外的一切政党。
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1933年,德国退出国联。
1934年,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集总统、总理、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加强了法西斯独裁统治。
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合约》,放手扩充陆军、重建空军、建造军舰。
1936年,德国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践踏《凡尔赛和约》。
1936年2月26日,日本法西斯青年军官发动的“二二六”兵变,使军部实力大大加强。
不久,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
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协定,加强对外侵略战争中的合作,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
“柏林——罗马轴心”形成不久,德日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爆发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开会,签订协定,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在场的情况下,强行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
“慕尼黑阴谋”是英法等国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
1939年,德国控制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1939年8月,德苏两国秘密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全面爆发阶段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
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39年9月,波兰覆亡,苏联趁火打劫,开始向西扩展疆域,建立所谓的“东方战线”。
1940年,德国发动“闪电”攻势。
(称“白色闪电”。
1940年4月9日攻占丹麦和挪威,5月10日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随后进攻法国。
)1940年5月10日,德军决定采用“曼斯坦因计划”完成对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占领。
同时,德军绕过法军重兵设防的马其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
1940年5月,英法联军在法国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6月,德军对法国发动总攻,意大利趁火打劫,对法宣战。
6月22日,法国投降。
1940年7月——10月,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计划)。
德军对英国发动猛烈的空袭和潜艇战。
企图迫使英国屈服。
丘吉尔首相领导英国军民奋起反抗,粉碎了希特勒的阴谋。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入侵苏联,执行巴巴罗萨计划,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1941年10月,德军进攻莫斯科,即莫斯科保卫战。
1942年初,苏军展开反击,德军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即二战转折奠定了基础。
德军在莫斯科保卫战的失败,也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以微小的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
次日下午,德意日同时对美国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美利坚合众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中华民国(含中国国民政府和延安边区政府)、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联邦和南斯拉夫联合起来,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1942年6月,日本军部为了彻底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进攻美军驻守的中途岛,美军掌握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取得了中途岛海战的而胜利,从而使太平洋战场的形式发生转折。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到1943年2月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从此,苏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阶段,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式,更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式的转变,成为二战转折点。
1942年夏天,德意军队进逼阿拉曼,开罗告急,10月英军在阿拉曼一带发动反攻,德意军队损失惨重,仓皇西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