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原子结构关系的初中化学重点知识点】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中的8种决定关系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中的8种决定关系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中的8种决定关系
01
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02
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03
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04
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05
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
<4为金属,
>或=4为非金属,
=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06
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
<4为失电子,
>或=4为得电子,
=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07
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
得电子后元素显负价,
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08
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
得电子后为阴离子,
电荷数=得失电子数。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原子的结构 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原子的结构 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重难点有效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原子的结构【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不同种类原子的区别。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进行简单的计算。

3.记住两个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要点梳理】要点一、原子的构成(《原子的构成》)1.原子是由下列粒子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带正电荷)以及中子(不带电)构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例如:普通的氢原子核内没有中子。

2.原子中的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原子整体是呈电中性的粒子。

3.原子内部结构揭秘—散射实验(如下图所示):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实验结论:(1)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所以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2)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3)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当α粒子碰到体积很小的金原子核被弹了回来。

【要点诠释】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区分原子的种类,依据的是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因为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

要点二、相对原子质量1.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初三原子的结构知识点

初三原子的结构知识点

原子结构知识点归纳一、本节学习指导原子结构的知识比较复杂,因此在学习时我们要把握重点,并且多思考。

本节我们重点了解原子的组成结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及电子得失情况。

回想起来关于原子的知识其实层次感很强.二、知识要点1、原子的结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颗粒我们可以把一个原子想成一个鸡蛋,原子核就是蛋黄,核外电子是蛋白,质子、中子是组成蛋黄的东西。

如果把原子比喻成操场的话,原子核就是操场中央的一只蚂蚁。

注:① 从上图可以看出来质子带的电荷正好和电子带的电荷中和,故整个原子不带电。

② 一个质子的质量与一个中子的质量相近,它们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③ 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上,所以可以说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粒子是质子和中子。

④ 在原子中存在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下图中:圈内的+12就是核电荷数=质子数=12,电子层上的数字就是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总和=12=质子数。

2、原子结构示意图【重点】(1)从上图可以看到有一层、二层、三层(不同原子电子层不一样),这些是电子层,可以形象比喻成电子的“跑道”,只是这些“跑道”是一个范围罢了。

注:电子层并不真正存在,为了方便描述是人们假设出来的而已。

类似的还有:光线,磁感线等。

(2)核外电子的分布情况,从上图可以看出第一层离原子核最近,越往下的层离得越远。

离核越近,电子能量越低,运动相对较慢,离核越远运动得愉快。

注:离核越近的电子受原子核的引力越大,所以运动得相对较慢,分子势能也较低。

离核越远的电子运动速度快,所以容易失去或得到电子,可以理解为速度太大,不安全,所以最外层电子不稳定。

(3)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被分成几个电子层,每一个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是不相同的。

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不得超过8个电子,如果第一层是最外一层则不能超过2个。

(4)综合信息:【重点】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去电子带正电;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余或等于4个易得到电子带负电;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氦为2个,稀有气体又称惰性气体,最外层电子数比较稳定,不易得失电子。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常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常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常考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的结构——原子弹的基石考点1 原子的构成1.成原子的粒子⒉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考点2 相对原子质量⒈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碳-12原子质量的1/12。

⒉表达式:Ar=其他原子的质量/(碳-12的质量×1/12)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⒊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考点3 元素⒈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⒉元素的种类决定于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⒊地壳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质量分数):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⒋生物细胞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

二、元素——宇宙大爆炸考点4 元素符号⒈元素符号: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元素。

⒉书写:⑴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O、S、C、P等。

⑵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Ca、Na、Mg、Zn等。

⒊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⑴表示一种元素;⑵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H:①表示氢元素②表示一个氢原子2H:表示二个氢原子,2H不能说成二个氢元素注意: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考点5 物质组成⒈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⒉物质由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例如: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⑵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

⑶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⒊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考点6 元素周期表⒈元素周期表⑴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

⑵周期表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⒉元素周期表的意义⑴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⑵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⑶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原子结构是化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解释了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过程。

下面将介绍初中化学中与原子结构相关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元素与原子在学习原子结构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元素和原子的概念。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纯粹物质,原子是元素的最小单位。

二、原子的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粒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质量约为1个单位质量;中子不带电荷,质量约为1个单位质量;电子带负电荷,质量极轻,约为1/1836个单位质量。

三、原子的结构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集中在原子核的中心,占据极小的空间;电子云则是由电子组成的,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轨道上运动。

四、原子序数和原子量原子序数是指元素中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也是元素的标志,一般用Z表示;原子量是一个元素原子的质量,用A表示。

例如,氢的原子序数是1,原子量是1。

五、同位素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

同位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物理性质有差异。

例如,氢的同位素有氢-1、氢-2和氢-3。

六、电子排布原则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轨道上运动,按一定的规则排布。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1. 能级顺序原则:按照能级从低到高的顺序填充电子,能级越低越接近原子核。

2. 安培定则: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一对电子,且电子的自旋方向相反。

3. 充满轨道原则:当低能级轨道已经填满时,才能开始填充更高能级的轨道。

七、电子层和壳层电子层是指所有具有相同主能级的轨道的集合,记作n层;壳层是指电子层中所有子能级的集合。

第一层只有一个s子能级,第二层有一个s子能级和三个p子能级,以此类推。

八、离子当一个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后形成带电的粒子,称为离子。

失去电子的离子带正电,称为阳离子;获得电子的离子带负电,称为阴离子。

离子的形成使得原子变成了带电的粒子,改变了其化学性质。

九、原子结构的实验探究科学家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了原子结构。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详解图文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详解图文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详解图文初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详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科学。

在化学中,原子结构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理解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基础。

本文将从原子的基本构成,电子排布及其能级结构,以及元素周期表的组成等方面详细介绍化学原子结构的知识点。

一、原子的基本构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带正电荷的质子、无电荷的中子以及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集中在原子核内,而电子则绕着原子核运动。

质子是带有正电荷的基本粒子,其电荷数目与电子相等,质子的质量大约为1个质子质量单位(am),常用符号为p+。

中子是无电荷的基本粒子,其质量与质子相似,中子的质量也约为1个质子质量单位,常用符号为n。

电子是带有负电荷的基本粒子,其电荷数目与质子相等,但质量约为质子和中子的1/1836,常用符号为e-。

二、电子排布及其能级结构电子的排布遵循一定的规则,主要体现在电子的层、壳和轨道的概念上。

1. 层和壳层是指离原子核越远的区域,以K、L、M、N等字母表示。

其中K层离原子核最近,L层次之,以此类推。

壳是指由电子占据的层,每个层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

具体来说,K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L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M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N层最多容纳32个电子。

2. 轨道轨道是指电子在原子中运动的区域,每个层包含多个轨道。

根据轨道的形状和能级不同,可分为s轨道、p轨道、d轨道和f轨道。

s轨道为最简单的轨道,只能容纳2个电子。

p轨道则能容纳6个电子,分为px、py和pz三个方向。

d轨道能容纳10个电子,有5个不同的空间方向。

f轨道能容纳14个电子,有7个不同的空间方向。

3. 能级结构在原子中,每个层都有不同的能级。

能级越高,所含电子的能量越大。

每个能级分为多个轨道,电子按照一定的规则填充进入轨道。

兼顾电子的能量最低和电子排布的稳定性原则,电子填充原则有次序为:1s、2s、2p、3s、3p、4s、3d、4p等。

原子结构基础知识点

原子结构基础知识点

物质结构与性质--原子结构与性质一、 原子结构 1、原子的构成中子N原子核质子Z原子结构 决定原子呈电性电子数(Z 个) 核外电子 运动特征电子云(比喻) 小黑点的意义、小黑点密度的意义。

排布规律 → 电子层数 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 表示方法 →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2、三个基本关系(1)数量关系: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原子中) (2)电性关系:①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②阳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或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 ③阴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或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 [例1]一定量的锎(98252Cf )是有用的中子源,1mg (98252Cf )每秒约放出2. 34xl99个中子,在医学上常用作治疗恶性肿瘤的中子源。

下列有关锎的说法错误的是( )A.98252Cf 原子中,中子数为154B.98252Cf 原子中,质子数为98C.98252Cf 原子中,电子数为 98D.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52 二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例2]X 和Y 属短周期元素,X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Y 位于X 的前一周期,且最外层上只有一个电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 可能是第二周期的非金属元素B .X 可能是第三周期的金属元素C .Y 可能与X 同主族D .Y 一定是金属元素 三、 相对原子质量决定 X)(A Z定义:以12C原子质量的1/12(约1.66×10-27kg)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其国际单位制(SI)单位为1,符号为1(单位1一般不写)原子质量:指原子的真实质量,也称绝对质量,是通过精密的实验测得的。

如:一个氯原子的m(35Cl)=5.81×10-26kg。

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各核素的质量与12C的质量的1/12的比值。

一种元素有几种同位素,就应有几种不同的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诸量如35Cl为34.969,37Cl为36.966。

九年级原子结构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原子结构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原子结构知识点总结原子结构是化学中的基础知识,它涉及到原子的组成以及原子的性质。

本文将对九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原子结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基本概念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能层上运动。

二、元素符号和元素符号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元素符号是表示元素的一两个字母,通常来自元素名称的拉丁文缩写,例如氢的符号是H,氧的符号是O。

三、电子结构原子的电子排列方式称为电子结构。

基本原则是:1. 电子按照能级从低到高的顺序填充。

能级按照K、L、M、N 等字母来表示,K能级最靠近原子核。

2. 每个能级最多容纳固定数量的电子,第一能级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能级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能级最多容纳18个电子。

3. 原子外层电子数目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四、原子序数和质子数原子的质子数等于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也等于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原子序数。

例如,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质子数也为8。

五、同位素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

同位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质量不同。

六、离子离子是具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正离子是电子数目比质子少的原子或原子团,负离子是电子数目比质子多的原子或原子团。

七、原子的平衡状态原子的平衡状态是指原子内外电子数目相等时的状态。

原子通过得电子或失电子来实现平衡。

得电子后的原子形成负离子,失电子后的原子形成正离子。

八、原子的价电子原子外层最活跃的电子称为价电子。

原子通过共享、转移或捐赠价电子来与其他原子形成化学键。

九、同位素的应用同位素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例如用于放射治疗、碳-14用于碳定年、同位素示踪等。

十、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将所有已知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并划分成周期和族。

周期数表示原子中能级最高的电子能级,族数表示原子外层电子数。

总结:九年级的原子结构知识点包括基本概念、元素符号、电子结构、原子序数和质子数、同位素、离子、原子的平衡状态、原子的价电子、同位素的应用以及元素周期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原子结构关系的初中化学重点知识点】
①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③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④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
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⑤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lt;4为金属,&gt;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⑥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lt;4为失电子,&gt;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⑦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得电子后元素显负价,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⑧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得电子后为阴离子,电荷数=得失电子数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