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都江堰的考察报告
2024年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总结样本(二篇)

2024年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总结样本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水利工程之一。
我有幸来到这里参观,深刻感受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伟大和智慧。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56年,是由秦国时期的蜀国国君李冰设计并亲自督造的。
工程主要包括分水口、堰堤、外江引水、千里渠四部分,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川西地区长期水灾的问题,并为农业生产提供水资源。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一站是分水口,这是整个工程的关键部分。
我们看到了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这就是分水口的源头。
在分水口的区域,有着丰富的植被和野生动物。
通过导水堤坝,水从这里被引到不同的渠道,分别供给内江和外江两个地区的农民使用。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堰堤,这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核心部分。
堰堤全长约1200米,高度达20多米。
堰堤的设计十分巧妙,利用成千上万的大大小小的石块和沙土,将河流水流导引到渠道中。
这种简单而又实用的设计,使得都江堰水利工程可以防止水灾,并且有效分配水资源。
在参观外江引水的路上,我们看到了千百年来河道依然保持着宽阔而稳定的状态。
了解到外江引水的目的是为了将水资源引到四川盆地,供给四川农民使用。
在这一部分,我深刻感受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规模和长远视野。
最后,我们来到千里渠,这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中最长的一段渠道,全长约72公里。
千里渠经过了多次的扩建和修复,但依然保持着原来的轨迹。
沿着渠道,我们看到了农民们依靠这条渠道进行灌溉的场景,这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巨大贡献。
通过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代人民对于水利工程的智慧和勤劳。
他们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这一伟大的工程,为后代人民造福。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解决了当时的水灾问题,也为四川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
这对于一个旱涝灾害频发的地区来说,意义重大。
都江堰水利工程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代表。
都江堰研学报告

都江堰研学报告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一名研学生,我有幸前往都江堰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深深感受到了这座古老水利工程的伟大和神奇。
首先,我们来到了都江堰的主体工程——灌县堰。
站在灌县堰上,我看到一条条水渠如蚯蚓般蜿蜒而过,将水引入田间地头。
据导游介绍,这些水渠是根据地势高低而修建的,利用了自然的水流原理,实现了高位引水灌溉低洼田地的目的。
这种古老的水利工程设计,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周边农田的灌溉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其次,我们参观了都江堰的著名景点——鱼嘴观瀑。
站在观瀑台上,我看到一股股湍急的水流从两侧的山峰中倾泻而下,形成了一幅壮观的瀑布景观。
据了解,鱼嘴观瀑是都江堰的重要出水口,也是整个水利工程的关键节点。
通过这个观瀑口,激流直下的水流被引入了灌县堰的水渠中,为整个工程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最后,我们来到了都江堰博物馆,对都江堰的历史渊源和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图片资料,这些都生动地展现了都江堰古代水利工程的宏伟壮丽和智慧结晶。
同时,博物馆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多媒体展示和互动体验,向我们介绍了都江堰的保护和利用现状,让我们对这一古老水利工程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通过这次研学之旅,我深刻感受到了都江堰这一古老水利工程的伟大和神奇。
它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重要篇章。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学习,为祖国的水利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都江堰,让我对水利工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智慧有了更深的敬仰。
都江堰水利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为了深入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原理和现代应用,我们一行人于XX年XX月XX日前往都江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习。
二、实习内容1.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与现状实习期间,我们首先参观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博物馆,了解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和现代应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李二郎设计并主持修建。
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洗礼,都江堰水利工程依然发挥着巨大的灌溉、防洪、发电等作用。
2.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与结构在参观过程中,我们深入了解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和结构。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
鱼嘴是整个工程的核心,它将岷江分为内外两江,实现了“四六分水”,使内江水用于灌溉,外江水用于泄洪。
飞沙堰则用于拦截泥沙,保护内江不受泥沙侵蚀。
宝瓶口则是引水入内江的重要通道。
3.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发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生态公园,了解了水利工程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果。
公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的保护。
4.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现代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在防洪、发电、灌溉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
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了解了水利工程在防洪、发电等方面的现代化应用。
水利枢纽工程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高效利用。
三、实习体会1. 感受古人的智慧通过实习,我们深刻体会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价值。
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智慧,设计并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我国水利事业树立了典范。
在新时代,我们应传承和发扬这种智慧,为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2.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实习期间,我们了解到都江堰水利工程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果。
都江堰野外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实习时间:20xx年11月27日实习地点:四川省都江堰市指导老师:肖海华二、实习目的本次野外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都江堰水利工程及其周边地质环境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和地质观测技能,提高学生对地质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三、实习内容1. 都江堰水利工程考察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实习过程中,我们详细考察了都江堰水利枢纽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了解了其工作原理和工程布局。
2. 地质环境考察实习期间,我们重点考察了都江堰周边的地质环境,包括岷江流域的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岩石类型等。
通过实地观测,我们了解了岷江流域的地质特征,以及水利工程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
3. 地质现象观察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观察了多种地质现象,如断层、褶皱、滑坡等。
通过对这些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4. 野外地质调查为了提高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我们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地质罗盘、测锤等工具进行野外测量,并记录了相关数据。
四、实习过程1. 准备工作在实习前,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背景和地质环境。
同时,我们还准备了实习所需的工具和设备,如地质罗盘、测锤、笔记本等。
2. 实地考察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按照实习计划,依次对都江堰水利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现象进行了考察。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认真观察、记录,并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3. 数据处理与分析在实习结束后,我们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撰写了实习报告。
五、实习成果通过本次野外实习,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加深了对都江堰水利工程及其周边地质环境的理解,提高了对地质学基本概念的认识。
2. 学会了使用地质罗盘、测锤等工具进行野外测量,提高了野外实践能力。
3.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都江堰景区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都江堰景区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自公元前256年由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以来,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千年,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次报告旨在对都江堰景区的旅游资源、景观特色、游客体验等方面进行总结。
二、旅游资源1. 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景区内主要景点包括鱼嘴、宝瓶口、飞沙堰等。
2. 名胜古迹:都江堰景区内分布着众多文物古迹,如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3. 自然景观:都江堰景区地处岷江上游,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景区内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是徒步、摄影、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三、景观特色1. 历史悠久:都江堰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2. 水利工程独特:都江堰水利工程集防洪、灌溉、发电、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3. 景观优美:都江堰景区地处岷江上游,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被誉为“天府之国”的象征。
4. 文化底蕴深厚:都江堰景区内分布着众多文物古迹,见证了我国古代水利文化的辉煌。
四、游客体验1. 游览便捷:都江堰景区交通便利,游客可以选择自驾、公交、火车等多种方式前往。
2. 游览项目丰富:景区内设有多个游览项目,如乘船游览岷江、徒步穿越玉垒山公园、参观伏龙观等。
3. 游客服务完善:景区内设有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休息区等设施,为游客提供便利。
4. 游客满意度高:都江堰景区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游客满意度较高。
五、总结都江堰景区作为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和世界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景观特色。
在未来的发展中,都江堰景区应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游客服务水平,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旅游品牌,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2篇一、景区概况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
2024年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总结范本(二篇)

2024年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总结范本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用于利用水能进行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
我有幸参观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古代智慧和人类对自然的掌控能力。
以下是我对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心得总结。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内,包括两项主要的工程,分别是分水工程和排水工程。
分水工程主要是利用都江堰渠和崇州渠将岷江水引入成华渠,经过调洪堰和泄水闸分流到成灌渠和黑水渠,最终进入灌溉区。
排水工程主要是通过灌溉区内安置的渠道将灌溉后的水流排出,保证农田的排水畅通。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一感受是惊叹于其巧妙的设计和细致的工艺。
都江堰渠和崇州渠的修建采用了水平、垂直和斜坡的结合,通过对地势和水流特点的巧妙应用,使得水流顺利地从源头引入灌溉区,实现了一座高山水利工程的壮丽场景。
同时,灌溉区内的渠道也经过精心设计,确保了灌溉水的快速排除,避免了农田积水和高温天气对作物的影响。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感受是对古代劳动者的敬佩和赞叹。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始于公元前256年,历经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和数十年的建设,共耗费了100多万人的劳动力。
这些劳动者们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工程。
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努力,都江堰水利工程才能够长期地为斗脉一带的农田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保障了丰收。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三感受是我们对水资源的珍惜和利用的思考。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源于古人智慧和对生活条件的需求,而如今,人们对于水资源的利用也愈发重要。
参观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都江堰水利工程仍然在发挥作用,为当地农田灌溉提供水源。
这让我想到了当前全球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古人智慧和对自然的掌控应该成为我们的借鉴,增强水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最后感受是对于古代文化的怀念和传承的重要性。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水利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都江堰外出考察心得体会

都江堰外出考察心得体会我最近外出考察了都江堰,这是一个美丽的城市,也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之一。
我的考察之旅不仅让我了解到这个城市的美景和文化遗产,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今天我来分享一下我的考察心得和体会。
首先,当我抵达都江堰的时候,我被这里的美景所震撼。
无论是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是人造景点,都让我流连忘返。
最令我难忘的是成都都江堰景区。
这里的风景让人惊艳,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这里,我不仅看到了历史的痕迹,还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
其次,我学到了都江堰这个城市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独特价值。
都江堰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被誉为“水利工程史與中國歷史同龄”,它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在水利方面。
它使得当地百姓在干旱季节中也有了充足的水源,使得这片土地能够繁荣昌盛。
在都江堰,我看到了这座水利工程的伟大和精湛,也看到了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都江堰在当地人的生活中的重要性。
当地百姓将其看做一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他们认为都江堰对于当地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改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和保护都江堰这个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更好的吸纳利用和传承它。
最后,我从这次外出考察中得到了很多的启示。
除了让我更好的交流,这次考察还让我更好的了解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悠久的水利工程。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文化和传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受到我们的重视和保护。
总之,我的都江堰之行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我将继续保持对这座城市的关注和了解,并将其作为启发我的研究和学术探索的重要资源。
我希望能够与更多的人分享关于都江堰的故事和文化遗产的价值,同时也希望我们能够共同保护和传承这个美丽的城市。
都江堰调研报告

都江堰调研报告都江堰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都江堰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情况,以及其对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保护和传承都江堰文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调研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访谈、文献阅读和数据收集等多种方法,收集有关都江堰的相关信息。
三、调研内容1. 都江堰的历史背景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龙池镇,始建于公元前256年,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这座水利工程是由蜀汉将领李冰设计并领导建设的,目的是解决蜀地干旱的水源问题。
2. 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情况都江堰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分水和引水部分。
分水部分主要是利用岷江、大渡河等河流进行分水,引水部分则通过各种渠道将来水引入成渝平原。
通过与当地工作人员的交流和实地观察,我们了解到都江堰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面临了许多挑战,如水位调节、渠道维护等。
但通过千余年的运行实践,都江堰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灌溉效果,为成渝平原的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水源。
3. 都江堰对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都江堰作为一项古老的水利工程,不仅解决了当地的水源问题,还为成渝平原的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灌溉水源,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都江堰的存在也使得成渝平原的生态环境更加丰富多样,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生态旅游景点。
四、调研结果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都江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都江堰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其设计和建设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都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壮举。
其次,都江堰的运行经验告诉我们,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可以有效解决地方的水资源问题,并为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五、结论及建议保护和传承都江堰文化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对都江堰的保护工作,修缮渠道和设施,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
另一方面,应加强对都江堰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推广,提高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妥善利用都江堰的资源也是重要的一项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都江堰的考察报告内容提要: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
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
都江堰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
一、基本概述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都江堰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都江堰以其为“当今世界年代久远、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与青城山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二、主体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
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一)岷江鱼嘴分水工程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
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
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
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二)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三)宝瓶口引水工程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
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
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
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三、历史文化(一)名称由来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
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犍尾堰”。
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犍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
”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
《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
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二)修建背景现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
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
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
主要水源来自山势险峻的右岸,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间岭隙溢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涨落迅猛,水势湍急。
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厉害。
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
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
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
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
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
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
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
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三)修建简介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
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为蜀郡守。
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
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
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同堆),离碓就是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堆,夹在内外江之间。
离碓的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
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碓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
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华阳国志·蜀志》),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工程规划相当完善,分水鱼嘴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为了控制水流量,在进水口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使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华阳国志·蜀志》)。
这些石人显然起着水尺作用,这是原始的水尺。
从石人足和肩两个高度的确定,可见当时不仅有长期的水位观察,并且已经掌握岷江洪、枯水位变化幅度的一般规律。
通过内江进水口水位观察,掌握进水流量,再用鱼嘴、宝瓶口的分水工程来调节水位,这样就能控制渠道进水流量。
这说明早在2300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在管理灌溉工程中,已经掌握并且利用了在一定水头下通过一定流量的堰流原理.在都江堰,李冰又作石犀五枚,……二在渊中(《华阳国志·蜀志》),二在渊中是指留在内江中。
石犀和石人的作用不同,它埋的深度是作为都江堰岁修深淘滩的控制高程。
通过深淘滩,使河床保持一定的深度,有一定大小的过水断面,这样就可以保证河床安全地通过比较大的洪水量。
可见当时人们对流量和过水断面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应用。
这种数量关系,正是现代流量公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历史意义(一)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都江堰水利工程。
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
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二)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
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
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一批历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