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第一章_第二个十年的文学(史实)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

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
现代小说 第二个十年

1928—1937)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历史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关系破裂; 创造社与太阳社开始走向无产阶级文学运动; 与语丝社、文学研究会的论战(1928-1929); 1930年左联成立;; 与第三种人的论争(苏汶、胡秋原); 《现代》杂志以及施蛰存(1932-1934);
张天翼、沙汀、吴组缃、叶紫、艾芜、萧红、萧军、端 木蕻良、舒群、骆宾基。
代表作品:《为奴隶的母亲》《莎菲女士的日记》
《华威先生》《在其香居茶馆里》《生死场》《八月的乡 村》等。
海派 ——新感觉派小说
以上海为中心,以《现代》杂志等为阵地,以施
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作家为主,在文学创作 上主要表现现代都市文明的繁华与糜烂,艺术上 充满先锋性与现代性的文学流派。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 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黑牡丹》《白金的 女体塑像》 施蛰存:《将军底头》《石秀》《梅雨之夕》
京派
以沈从文、朱光潜、李健吾等一批学者型文人为主,
以《大公报*文艺副刊》《骆驼草》《文学杂志》等 刊物为主要阵地,强调文学与政治、时代的距离, 追求文学的独立与自主的一个北方作家流派。 叶圣陶:《倪焕之》 废名:《竹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传》 萧乾:《蚕》《篱下》《皈依》《昙》《梦之谷》 芦焚(师陀):《谷》《里门拾记》《落日光》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 李劫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沈从文主编《公报》文艺副刊;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 成立旧址
左翼小说
左翼小说:是以左联为中心,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中表
现受奴役劳苦大众的身体与精神创伤,并以此反映现实 或表达革命理想,以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一个政治性文 学团体。

___第一章_第二个十年的文学(史实)

___第一章_第二个十年的文学(史实)
阳社的简单化、片面性、教条主 义倾向,最突出地反映在对作家、作品的评价 上。由于他们错误地认识鲁迅、茅盾及其作品, 引起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作为论争的一方,鲁迅写了大量的文章阐明 自己的观点,其要点是:肯定提倡革命文学的 必要性,但反对片面夸大文艺的作用,提出要 注意文学本身的特性,“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 技巧的上达”。⑴

作为一个文学流派京派作家没有固定的组织,只是一个自由主义 的松散的作家群体,包括小说家、理论家、诗人如沈从文、梁实 秋、凌叔华、林徽因、萧乾、朱光潜、梁宗岱等等。他们以北京 布总胡同三号四合院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家为主要活动场所,定期 聚会,自由交流,切磋技艺,形成了良好的创作氛围,而这个 “太太客厅”也就成为京派作家的文艺沙龙。京派作家也有相对 固定的报刊作为发表作品的阵地。由沈从文主编的《大公报·文 艺》,1934年创刊、由郑振铎、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1936 年创刊、由巴金、靳以主编的《文学月刊》和1937年创刊、由朱 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成为这个作家群发表作品的共同阵地, 而《大公报·文艺》是其中起步最早、时间最长而又最具连续性的 一面旗帜。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 (1927—1937)

第二个十年的总体格局: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进入第 二个十年,文学的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如 果说在此之前的文学创作还属启蒙主义、人文主义范 畴的话,那么,在此之后最大的变化就是革命文学的 倡导和论争。虽然此时期左翼文学成为主潮,但在战 争和混乱的时代背景下,现代文学还是呈现出多种创 作思潮并存的局面,除左翼文学外,代表无党派民主 进步人士的文学、追求纯文学艺术价值的自由主义作 家的文学、透现商业气息的海派都市文学等等不同的 文学流派共同构成了第二个十年现代文学的繁荣。

中国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

第七章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联”
第一节 什么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早在1923-1926年就有初期革命文学倡导,其代表人物是共产党员邓 中夏、恽代英、瞿秋白、肖楚女等人,自从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所谓革命文学就已露出端倪,它的发生自然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结果。 归结起来,其崛起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 1.前面我们说过的早期共产党人的倡导。有的共产党人甚至是从政 治革命直接走向了革命文学运动,如茅盾、蒋光赤等。 2. 社会的急剧变革,也使革命的小资产阶级作家“卷进了革命的思潮 之中”,成了无产阶级文化的代表,如创造社、太阳社的成员郭沫若、 郁达夫等人。 3.大革命失败后,无产阶级有建设无产阶级文学、以领导文艺界的 需要。 4.来自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5.革命作家相对集中于上海,提供了组织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队伍的 可能性。 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是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首先提出: 1、"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 2、文学的任务就是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无产阶级政治实践活动 是文学反映现实的唯一角度和内容。
作者率先在现代小说中描写了罕为人知的西南边境及异国他乡的社会习俗和人文自然景观通过一个漂泊知识者我的眼光观察并叙述边疆异域特殊的下层生活刻画出各式各样具有特殊命运的流民形象包括偷马贼烟贩子强盗流浪汉等这些人被生活抛出了正常的生活轨道被迫采取各种各样的谋生手段从而表现出性格上的特异色彩而作者又多以自己的流浪为线索描绘边地特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如高大而又浓密的原始丛林奔流不息的大盈江克钦山茅草地
(一)、丁玲早期小说的内容: 丁玲早期的创作延续的仍然是五四落潮期"个性解放"幻灭的思绪,关注知识女 性的命运,在创作上承续了五四受郁达夫影响的浪漫抒情小说传统,表述了现代 女性在30年代社会的人生感受。

第二个十年散文、诗歌(4月9日)

第二个十年散文、诗歌(4月9日)

第二个十年散文、诗歌(4月9日)第二个十年散文一、闲适小品林语堂编《论语》、《人间世》、《宇宙风》鲁迅的批驳:《<论语>一年》、《小品文的危机》(写于1933年,均收1934年《南腔北调集》)二、“左翼”散文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鲁迅风》”杂文:瞿秋白、唐弢、徐懋庸萧红散文:散文小说合集:《跋涉》(1933、萧军)、《桥》(1936)、《牛车上》(1937)散文集:《商市街》(1936)、《萧红散文》(1940)、《回忆鲁迅先生》(1940)散文名篇:《蹲在洋车上》、《永远的憧憬和追求》、《回忆鲁迅先生》……三、京派散文:《画梦录》:李广田:《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丽尼:《黄昏之献》、《鹰之歌》陆蠡:《海星》、《竹刀》开明同人散文:报告文学:夏衍《包身工》(1936)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邹韬奋《萍踪寄语》、《萍踪忆语》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萧乾《人生采访》《小品文的危机》:“而小品文的生存,也只仗着挣扎和战斗的。

晋朝的清言,早和它的朝代一同消歇了。

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

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竖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明末的小品虽然比较的颓放,却并非全是吟风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讽刺,有攻击,有破坏。

……”“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最寂寞的人往往是最倔强的人。

有的忍不住寂寞,投到人海说话,有的把寂寞看做安全,筑好篱笆供他的伟大徘徊。

哈姆雷特就爱独语,所有莎士比亚重要的人物全是了不得的独语者。

寂寞是他们的智慧;于是上天惩罚这群自私的人,缩小他们的脚,放大他们的脑袋,而这群人:顶着一个过大的脑袋,好象患了一种大头瓮的怪病,只能思维,只好思维,永久思维。

第二个十年文学

第二个十年文学

在30年代,左翼作家专指参加无产阶级 文学倡导运动的,参加“左联”的,和赞同 无产阶级文学的作家。 初期左翼创作在题材上和指导思想上,都 表现出新的特点。题材上,多表现在共产党 领导下的革命斗争,描写工农的生活。在创 作中,自觉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 其中以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对他们创作影 响最大。作品中人物的阶级属性一般比较鲜 明,阶级斗争成情节的主要框架。
他们认为阿Q的时代已死,表现死去了的 时代的作家,便不具有现代性。他们认为新 兴阶级负有批判旧世界的使命。在批判中他 们表现出简单、粗暴的态度,如给鲁迅扣上 了“封建余孽”、“法西斯蒂”、“二重性 的反革命的人物”的大帽子。为此鲁迅发表 了《醉眼中的朦胧》、《我的态度气量和年 纪》、《革命咖啡店》、《文学与革命》等 文章,不客气地批评了创造社、太阳社作家 暴露的种种错误,并对有关革命和文艺的不 少问题提出了中肯的论断。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 (1928——1937)
第一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从1928年到1937年抗战前的这一 时期,也称为30年代文学。决定这一 时期文学面貌的,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和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他们构成 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
在这两股文学潮流中,民主主 义、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是传承了五 四文学的个性主义、人道主义、 “人的文学”的潮流,而无产阶级 革命文学则是新兴的潮流。
沈雁冰:“无产阶级艺术决非仅仅描 写无产阶级生活就算了事,应以无产阶 级精神为中心而创造一种适应于世界的 艺术”。(《论无产阶级艺术》) 3、要求作家要投身于革命事业,培养 革命感情。 恽代英:“倘若你希望做革命文学家, 你第一件事是要投身于革命事业,培养 你的革命的感情。”“要先有革命的感 情,才会有革命文学”。
鲁迅反对抽象地看待“人”和“人性”, 反对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待人的感情,他从唯 物史观出发,把人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 察,从而确定了人的阶级性。 代表性文章是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文学和出 汗》

第二个十年文学

第二个十年文学

革命文学兴起的原因: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结果 • 五四时期为对国人进行思想启蒙,中国知识分子对各种 • 主义进行了输入 ,如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实证主 • 义 、基尔特社会主义、新村主义等等。经过三次大的论 • 战,即问题与主义的论战、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 • 战、马克思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论战,马克思主义的 • 影响逐步扩大。 • 比如1924年郭沫若翻译了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 • 命》,他自己说:‚此书的译出在我一生中形成了一个 • 转换期‛。即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等文,指出既不能一味搬用旧形式,也不可全盘否 定,强调对于古代、民间、外国文化‚都要拿来‛,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e,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倡导 1933年11月,周作为左联领导人发表《关于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论文,要 求 文艺家从现实的革命出发,真实地历史的具体地描 写现实,这种艺术描写的真实与历史具体性必须与 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 务结合起来。
b, 成立马克思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并尝试运用马克 思主义文艺批评观关照现存的文学现象。 c, 加强与世界文学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大 力输入苏联及其它国家的文学作品。据统计19191949全国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书籍约1700种,左 联时期翻译出版有700种,占40%。 d,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鲁迅撰写了《论旧形式的采用》、《拿来主义》
一、社会背景与文坛总体特征 1、社会背景 这一时期是国民党政权由建立到相对稳定,同时又危机四 伏的历史时期。 国家模式是‚以党治国‛,即从中央到地方强化国民党的 统 治,党军统一,党化意识形态。 国民党政权的危机:国民党的权威受到中国共产党、国民 党地方军事实力派、日本帝国主义三重挑战。 民族经济继续发展,但由盛而衰,1931年是一个分界线。 文化上国民党推行“党治文化‛ ,指一种介于专制与民主 之间的权威主义政治文化与体制化了的社会控制模式。

第二个十年文学概述

第二个十年文学概述

4、历史题材的发展



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后5篇)将历史与现实揉合 在一起,在不同时空的组合和人物的映照中显示出了 作家的审美取向,地位非常突出。 茅盾的《豹子头林冲》、《大泽乡》,郭沫若的《秦 始皇将死》,郑振铎的《取火者的逮捕》、《桂公 塘》,巴金的《罗伯斯庇尔的秘密》,宋玄彬的《玄 武门之变》,施蛰存的小说集《将军的头》,或讴歌 历史英雄,或鞭挞邪恶势力,或以现代心理分析方法 重新解释古代人物与传说,别具一番匠心。 李劼人描写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历史的连续性历 史长篇《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20 世纪30年代尚未完成),被人誉为“小说的近代史”。
2、共产党民主民 族革命的展开:
南昌起义——秋收起 义——二万五千里长 征——“瓦窑堡会议”
3、其他政治力量及其活动



邓寅达为首、主张进行“平民革命”、建设国 家资本主义的第三党 汪精卫、陈公博为首的、主张“改组国民党” 和重新“确立农工小资产阶级的联合阵线”的 改组派 胡适、罗隆基为代表、要求废除党治实行人治、 反对暴力革命、呼吁发起“人权运动”的人权 派
三、 30年代文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一)思潮的分流 1、以共产党、左翼作家为代表的“左翼文学思潮” 2、以无党派、独立社团或自由作家为代表的中间 派或曰“独立文学思潮” 3、以国民党及其御用文人为代表的“右翼文学思 潮”
(二)流派的多元


两大文学形态:左翼文学和后 五四文学 三大文学流派:左翼文学、京
派文学、海派文学 正是这两大形态、三大文学 流派之间的对峙与互渗,共同构 成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的 多元性与多样性。


1、三大流派产生的时间:20年代末、20 世纪30年代初 2、形成原因:五四文学分流和社会政治变 动的结果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二个十年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二个十年小说

一、 “左联”准备期普罗小说创作 4、柔石(1902-1931)
早期写青年婚恋题材,后期表现知识者的追求, 开掘下层人民的命运。 《二月》 塑造了一个徘徊于大时代下革命潮流岸边的苦闷矛盾的 知识青年典型。小说对人道主义理想和个人奋斗在封建主义习惯势力 前的碰壁的思考,体现着作者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细腻的心理笔 触,抒情风格。
左联和左翼小说
一、准备期普罗小说创作:蒋光 慈、洪灵菲、华汉、胡也频、 柔石 二、成熟期的其他左翼小说家: 张天翼、叶紫、吴组缃、 艾 芜、丁玲、沙汀 三、东北作家群:前期:李辉英 、舒群、白郎、骆宾基等;后 期:萧红、萧军、端木蕻良
一、 “左联”准备期普罗小说创 作 普罗小说:创作普罗列塔利亚(proletarian)无产
左翼小说家的现实主义追求
• “左翼作家联盟”(“左联”): 1930.3 文学与政治兼有的社团 革命现实主义小说 从幼嫩到相对成熟 形成很大 的影响 (一)文艺的政治化和文艺与工农大众与革命知识 分子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二)如果从审美思潮的转变角度来理解的话,五四 时期的阴柔彷徨个体自由的狂飙突进之美,三十 年代则是激烈阳刚,群体解放之路的探寻之美,由 对封建文化思想的破坏的追求到时代阶级斗争的 文化的建立,未来世界的理想化想象和叙事。
三 十 年 代 文 坛 情 况
3、自由主义文学(民主主义) 左翼和右翼之外的一些有进步倾向的一般都划入自由主义作家 巴金、老舍、曹禺、李劼人、沈从文、林语堂、周作人、废名、 朱光潜、 “京派”作家等 成绩比较突出 作品一般和现实保留一定的距离,创作比较个性化,很多作品在 当时不一定贴近现实,但现在能够沉淀下来。
《为奴隶的母亲》罗曼•罗兰高度评价。以朴素平易的内在笔力对 忍辱负重的农妇灵魂的如实表现。小说在开掘深度和表达力度上都超 越了20年代乡土小说“典妻”题材,春宝与秋宝娘的遭遇,是她的贞 操、母爱、人格全部被“典当”的悲剧,而这种“典当”再也无法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多种创作思潮综述
此时期虽然有各种不同政治派别和文学倾向的论争和 论战,虽然有强大的左翼文学阵营的创作,但文学毕 竟还是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既有政治意念很强的左翼 文学家;也有反对从属于政治,又反对文学的商业化, 维护文学理想的自由主义作家,如京派;还有偏于追 求商业化的所谓海派作家;更有一些作家虽然没有参 加“左联”,但他们的作品却以自己深刻、独到的体 验,在非常深广的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实现了思想 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或被称为趋向民主进步的作家, 如巴金、老舍的小说和曹禺的戏剧创作。在众多的创 作思潮中京派和海派是两个创作趋向大相径庭,并产 生激烈论争的流派。
②《太阳月刊》 太阳月刊》 1928年1月蒋光慈创办了《太阳月 月蒋光慈创办了《 年 月蒋光慈创办了 接着又成立了太阳社, 刊》,接着又成立了太阳社,成员大多 为共产党人,提倡“ 为共产党人,提倡“以被压迫的群众做 出发点的”革命文学。 出发点的”革命文学。
2、创造社、太阳社的革命文学理论 、创造社、 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及其在阶级斗争中的作用, 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及其在阶级斗争中的作用, 强调作家应该获得无产阶级世界观, 强调作家应该获得无产阶级世界观,这些无疑 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文学毕竟有它自身的特点, 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文学毕竟有它自身的特点, 他们的理论过分强调革命性,就使革命文学理 他们的理论过分强调革命性, 论明显地存在着简单化、 论明显地存在着简单化、片面性和教条主义的 倾向。创作上,虽然也有大量的作品出现, 倾向。创作上,虽然也有大量的作品出现,但 艺术上大多比较粗糙。 艺术上大多比较粗糙。
京派作家多是一些自由主义作家,他们在不脱离现实 的前提下,更注重文学的艺术价值,追求文学人性的、 永恒的魅力。朱光潜曾论到“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 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 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 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要求 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在这派作家的创作中 不乏成就卓著者,他们多是学者型的文人,陶醉于中 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文学的独立与自由,反对文 学的政治化、商业化,是文学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的 主张和那个斗争激烈的时代似乎有些错位。但时过境 迁,从今天的角度审视则凸显其文学审美的价值。
创作成就突出,如茅盾的《子夜》 创作成就突出,如茅盾的《子夜》、 林家铺子》 春蚕》 鲁迅的杂文; 《林家铺子》、《春蚕》;鲁迅的杂文;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张天翼的短篇 小说;丁玲的小说《 小说;丁玲的小说《水》等。 1936年春,因为要组织抗日民族统一 年春, 年春 战线,左联自动解散了。 战线,左联自动解散了。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 (1927—1937) )
第二个十年的总体格局: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进入第 二个十年,文学的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如 果说在此之前的文学创作还属启蒙主义、人文主义范 畴的话,那么,在此之后最大的变化就是革命文学的 倡导和论争。虽然此时期左翼文学成为主潮,但在战 争和混乱的时代背景下,现代文学还是呈现出多种创 作思潮并存的局面,除左翼文学外,代表无党派民主 进步人士的文学、追求纯文学艺术价值的自由主义作 家的文学、透现商业气息的海派都市文学等等不同的 文学流派共同构成了第二个十年现代文学的繁荣。
3、过程简介 、 创造社、太阳社的简单化、片面性、 创造社、太阳社的简单化、片面性、教条主 义倾向,最突出地反映在对作家、 义倾向,最突出地反映在对作家、作品的评价 由于他们错误地认识鲁迅、茅盾及其作品, 上。由于他们错误地认识鲁迅、茅盾及其作品, 引起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引起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作为论争的一方, 作为论争的一方,鲁迅写了大量的文章阐明 自己的观点,其要点是: 自己的观点,其要点是:肯定提倡革命文学的 必要性,但反对片面夸大文艺的作用, 必要性,但反对片面夸大文艺的作用,提出要 注意文学本身的特性, 注意文学本身的特性,“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 技巧的上达” 技巧的上达”。⑴
京派作家由于身居文化古都,过着一种相对稳定、自 由、闲散的学院生活,养成了从容矜持的传统学者风 范和不偏不倚、不温不火的处世态度,力图超越急功 近利的政治化、商业化的文学选择,专注于“纯正” 文学趣味的培植,他们很容易认同和接受和谐、节制、 恰当的古典主义审美原则。朱光潜把“和平静穆”标 为诗的极境,还说他和梁实秋都倾向于古典主义,在 做人和为文上都推崇“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京 派作家的创作在题材上可分为:表现山水风景之美、 风俗之美、人情之美的创作,如废名的《桥》、沈从 文的《边城》;世态讽刺类作品,如废名的《莫须有 先生》、沈从文的《八骏图》等。林徽因概括京派作 品的共同特点是“趋向农村或少受教育分子或劳力者 的生活描写”,艺术风格表现为:“题材的新鲜,结 构的完整,文字的流丽”。
京派与海派的论战:发生在二十世纪三 十年代,人们也据此将三十年代的作家 归为京派与海派两大阵营。而这场论战 的发难者、第一个站出来抨击海派文人 的沈从文,也自然被尊为京派作家的旗 手和盟主。论争始于1933年,它实际上 是一场京派作家向海派作家发起的讨伐 运动,
沈从文在《论中国创作小说》一文中提出了“海派”这一概念, 并对海派作了明确的界定,“从民十六年,中国新文学由北平转 到上海以后,一个不可避免的变迁,是在出版业中,为新出版物 起了一种商业的竞卖。一切趣味的俯就,使中国新的文学,与为 时稍前低级趣味的海派文学,有了许多混淆的机会,因此……创 作的精神,是堕落了的。” 沈从文在《论“海派”》一文指出: “妨害新文学健康发展,使文学本身软弱无力,使社会上一般人 对于文学失去它必需的认识,且常歪曲文学的意义,又使若干正 拟从事于文学的青年,不知务实努力,以为名士可慕,不努力写 作却先去做作家,便都是这种海派风气的作祟。”海派文人苏汶 则以《文人在上海》一文回应。这场论战一开始就是不对称的, 京派居高临下,咄咄逼人,海派则自知理亏,有招架之功,无还 手之力。
作为一个文学流派京派作家没有固定的组织,只是一个自由主义 的松散的作家群体,包括小说家、理论家、诗人如沈从文、梁实 秋、凌叔华、林徽因、萧乾、朱光潜、梁宗岱等等。他们以北京 布总胡同三号四合院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家为主要活动场所,定期 聚会,自由交流,切磋技艺,形成了良好的创作氛围,而这个 “太太客厅”也就成为京派作家的文艺沙龙。京派作家也有相对 固定的报刊作为发表作品的阵地。由沈从文主编的《大公报·文 艺》,1934年创刊、由郑振铎、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1936 年创刊、由巴金、靳以主编的《文学月刊》和1937年创刊、由朱 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成为这个作家群发表作品的共同阵地, 而《大公报·文艺》是其中起步最早、时间最长而又最具连续性价京派、海派之 争。
第一章 革命文学论争及多种创作 思潮
第一节 革命文学论争及左联的成立 一、革命文学 (一)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1928~1929) )
1、革命文学会社 、 文化批判》 ①《文化批判》 大革命失败以后, 大革命失败以后,一些曾亲身参加革 命的人又回到文艺战线, 命的人又回到文艺战线,如郭沫若等创 造社成员。 造社成员。1928年1月,创造社出版了 年 月 文化批判》刊物, 《文化批判》刊物,积极提倡革命文学 普罗文学或无产阶级文学)。 (普罗文学或无产阶级文学)。
海派: 是一个不像京派那么单一的创作群体,总体来看, 人们将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各路作家都当作了 海派,其中包括已成流派的“现代派”诗歌、“新感 觉派”小说,以及无法归入何种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张 爱玲、苏青、予且、林微音、施济美、徐訏等,而忽 略了他们在创作主张和艺术风格上的差异。若从艺术 流派的角度加以考察,只有以施蛰存、刘呐鸥、穆时 英、杜衡、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他们热衷于在都 市生活中寻觅五光十色的美,热衷于表现商业文明的 节奏和情绪,有同人刊物,真正体现了流派的特征。 他们当中写小说的一群,便被称作“新感觉派”。
(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1936)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 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指导和组织下, 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指导和组织下,左联于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选出沈端先、冯 年 月 日在上海成立。选出沈端先、 日在上海成立 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 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 等七人为常务委员,通过左联纲领, 等七人为常务委员,通过左联纲领,鲁迅发表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左联纲领, 左联纲领,着重从无产阶级革命的角度规定 文学艺术的任务和发展无产阶级文艺的方向。 文学艺术的任务和发展无产阶级文艺的方向。 鲁迅的讲话,辨证论述了左和右的关系, 鲁迅的讲话,辨证论述了左和右的关系,对 左联的发展有很科学的指导意义。 左联的发展有很科学的指导意义。
1929年上半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 年上半年, 年上半年 调解下,论争基本结束。 调解下,论争基本结束。 这场论争虽然各执己见, 这场论争虽然各执己见,但双方在论 争中都大量学习和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的 理论著作,提高了马列主义理论水平, 理论著作,提高了马列主义理论水平, 为左联的成立作了理论、思想、 为左联的成立作了理论、思想、组织和 干部上的准备。 干部上的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