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 第一个十年散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征:周作人的小品文以清新随意的笔触写 出生活中的一件事、一段情、一种景,玲珑剔透,情趣盎然。他 常常在旁征博引之中自然而然地传授出丰富有趣的知识,或是抓 住生活中一鳞半爪的现象,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旁敲 侧击,左右逢缘,充分显示了学者式散文的特色。如《喝茶》 “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 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凡是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熏 陶的读者,读了周作人此类描写,往往都会心领神往。
这一类短文的写作,便形成了相当的声势。
艺术形式及内容:大都形式灵活、短小精悍、 个性突出、富有情调,对文化痼疾、社会时 弊以及保守文人的种种奇谈怪论作了及时有 力的揭露和抨击。它们是中国现代最早的一 批杂文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最早的一批散文 作品。
代表作家:《新青年》随感录作者大都是新
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其中有李大钊、陈独秀、 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而以鲁迅的杂 文最具代表性。
周作人的散文观: 1、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1921年6月8日,周作人在 《晨报》第七版发表一篇题为《美文》的文章,号召人们致力于 “美文”创作。他的这篇《美文》可以说是中国散文创作进入自 觉时期的一种理论体现,在新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2、周作人推崇明清小品文,其散文理论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 倡“言志”的小品文。多作闲谈体,借鉴明人小品与外国随笔的 笔调,形成自然隽永,冲淡平和的风格,或者可用“闲适”两字 来概括。他将自己的散文分为“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两体。 前者多收入《谈虎集》、《谈龙集》中,思想意义与社会作用更 加积极;但真正显示周作人创作个性,并成为他对现代文学艺术 独特贡献,而且实际影响更大的,却是后者。
2、受到外国散文形式的影响。鲁迅《小品文的危机》 中说:“五四”散文“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Essay),所以 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
3、时代的需求。“五四”是一个激进的时代,各种思潮、 现象纷杂,而小说创作艺术构思复杂且不成熟,散文被称 为“文学轻骑兵”形式多样,自由灵活。
第二节 “五四”散文成熟的标志: 1、散文作家众多。鲁迅、朱自清、郁达夫、周作人、冰心、
第三节 五四散文作家群: (一)鲁迅与《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时间:现代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是“随感录”式的杂文,它是“五四”思 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产物。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 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短小的时评或杂感,与长篇论文配合作战。 接着,李大钊、陈独秀主持的《每周评论》,邵力子主持的《民国日报》 副刊《觉悟》等也相继开辟了“随感录”专栏。于是,在五四运动前后,
瞿秋白等,凡是写白话小说、话剧、诗歌以及社会评论的作家, 几乎都写白话散文。
2、题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 可入内,重要的是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3、散文体式众多,风格各异。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纪实 散文、日记体散文、针砭时弊的杂文、美文,或嬉笑怒骂, 或华丽,或冲淡,或杂糅古风,或欧美气度。
意义及影响: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
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而且影响所及,一方 面为自《新青年》到《莽原》、《语丝》, 直至30年代以后的《萌芽》、《太白》、 《中流》。另一脉是从《新青年》、《语丝》 分化后,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义作家 群,即所谓“言志派”散文,以后发展到 《骆驼草》、《水星》、《论语》等。
2、朴实、古雅、含蓄、凝重。短小精悍、简洁老练是周
作人小品文的一般特征。他的小品文大都几百字到千把 字,遣词用字恰到好处。四十年代,周作人的散文试验 一种“文抄公体”,文章主干是精心挑选的或苦涩或华 美的古文,连缀其间的是周作人用简明、朴实的现代白 话所作的点评,两者有机糅合,互相调剂,兼两种文体 之美,如郁达夫所说,“一变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 归入古雅遒劲的一途”。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
周作人散文的风格:
1、在冲淡的情感之中深含着诗意。常将口语、文言和欧化 语杂糅调和,产生一种涩味与简单味,耐人咀嚼。形成 平和冲淡、舒徐自如的叙谈风格。
写于1924年的名篇《故乡的野菜》,通过介绍家乡的野 菜表达wk.baidu.com一种深沉的怀乡之情。作于1926年的《乌篷 船》,在描述家乡优美的山光水色的同时,也自然地烘 托出作者轻快、愉悦的心情,在乌篷船上玩赏水乡盛景, 一种悠远的故乡之恋便会油然而生。
(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原名槐寿,字启明、起孟,号知堂,是 鲁迅的二弟。1906年从江南水师学堂毕业后赴日本留学。留学期间开始致 力于中西文化研究,并且掌握了日、英、希腊等多种外国语言。回国后自 1917年起在北京大学等校任教并投身新文化运动。 整个“五四”时期,周 作人一方面积极倡导“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在《人的文学》、《平民文 学》等文章中系统地阐述了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的文学”的理论,积 极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另一方面,他大力提倡发展现代散文。从1923年 起,周作人先后创作出版了24本散文专集。艺术性、战斗性俱佳的作品, 则主要集中在“五四”时期。这一时期周作人最有影响和最有代表性的散 文集有《自己的园地》(1923)、《雨天的书》(1926)、《泽泻集》(1927)、 《谈龙集》(1927)、《谈虎集》(1928)。《永日集》(1929)等。“五四”落 潮之后,于1928年底写下《闭户读书论》一文,表明了躲进书斋,谈经论 史.远离现实,安心养性的中庸主义的“绅士”态度。其思想和创作从激 进开始向保守的转变,从封建传统的“叛徒”向谈鬼说禅的“隐士”退缩。 在他的心中,“浮躁凌厉”的积极姿态与“隐逸洁身”的消极意识交织在 一起。抗战爆发后,周作人依附日伪,也正是其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六章 第一个十年的散文
鲁迅曾指出:“五四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 曲之上”。
第一节 五四散文兴起的原因: 1、中国散文有悠久深厚的散文传统,先秦诸子散文、
唐宋散文、明清小品文。近代以来散文同传统文化结合紧 密,没有断裂感,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是作为一种内 在的力量存在于现代散文的发展过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