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文学概述
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

一: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周作人等12人,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鲁迅、冰心、朱自清、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徐志摩。
后来发展到170多人。
以《小说月报》为阵地。
1把“为人生而艺术”作为文学主张,关注社会,关注底层,面向大众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
2、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的描写方法为根本,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田汉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1、在内容上以侧重自我表现为主,较少客观描绘。
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带有浓重的主观抒情的色彩。
2、在表现手法上,利用热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来对现实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大胆诅咒和强烈抗议。
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倾向明显。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
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一、现代文学的概念:
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
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 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什么是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 —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 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是 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 情、心理的文学。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 中国文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 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 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学;“现代” 作为性质的标志,则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与中国传统文 学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新型的文学。
二、文学革命的发生
文学革命借新文化运动的力量而发生,文
学革命的发生回过头来又对新文化运动的 深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
话文。文学革命的中心观念“如果用一句话来概 括,就是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表现现代人的思想。 现代人的语言是白话文,现代人的思想就是民主、 科学、个性解放、人格自由,也包括后来提倡的 社会主义”。反对文言提倡白话是为了建构现代 语言形式,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为了确立现 代思想观念,这二者的最终旨归则在于从意识与 言说的全面革新来实现现代民族品格的重铸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 历史(二)
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
这本文学史建构了一种激进的写作框架。在文学运动部分, 用革命运动统摄文艺运动和现象;在作家作品部分,简单 地使用了阶级划分的方法。 1956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 稿》上下卷,作者阐发了研究现代文学的三大目的:第一, 叙述“五四”以来先驱者使用文艺武器与统治阶级进行不 屈不挠的斗争的实况;第二,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史实 和经验加以正确的叙述和总结;第三,全面深入地考察和 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文学史的“历史建构”在这样一种政治文化背景下有了 “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非主流”的作家在不断 的过滤和批判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 唐弢、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序言 第一章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中国现代文学讲义序言:中国现代文学讲义这门课程,对于中文汉语言文学专业,它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对于大家的对外汉语专业,我觉得它是一门拓展课。
培养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的教师,增强你们的文学素养,并加深对中国文学和国情的了解。
提高文学鉴赏和分析的能力,这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和出发点。
(一)什么叫中国现当代文学?有时间概念。
新文学概念时间概念:中国现代文学从时间概念上讲是指1917一1949年间的中国文学。
从1949以后到现在的文学叫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是一门课。
30年前言:现在有“20世纪中国文学的提法”,但一般说来,还不被整个学术界所认可。
新文学概念: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文学发展到五四时期,开始有了一个新的变化。
五四以后的中国文学和过去的文学不一样。
主要有两点:1、从内容上描写现实。
或书写个人的情怀,而且特别关注社会、民生。
2、从语言上看白话文。
这是新文学的性质。
这就叫新文学。
由此也开启了一个文学发展的新阶段。
过去讲它的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特点(与时代革命紧密结合)。
左倾陈旧,现在的教材多数不这么提了。
(二)它是怎么形成的呢?它不是一个晚上就从天上掉下来的,原因很多,但主要两点:1、近代文学改良和思想启蒙运动逐渐推进的结果(包括外国影响)。
2、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产物。
我们下面就讲这个问题。
这里先停停。
(三)分期分三期。
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过去叫:第一个十年(1927-1937)过去叫:第一个十年(1937-1949)过去叫:这里,政治和社会的状况,决定了文学的分期。
因为政治和社会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文学。
政治和社会的状况不同,文学的状况也不同。
这也是我们讲课的分段顺序,多数的文学史都是分三期讲述。
先讲文学史,包括,文艺运动、文艺思潮、文艺思想的论争,文艺理论的建设等等。
后份文体、按流派讲作家作品。
(四)教学1、先说说教材和教材的使用。
文学不是1+2=3。
一本书一个说法。
有研究型、有教学型。
2 第一个十年文学

•
•
• • • •
江上
雨脚渡江来、 山头冲雾出。 雨过雾亦收、 江楼看落日。
• 朋友 •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 • 月 (三首) • 明月照我床,卧看不肯睡。窗上青藤影,随风舞娟媚。 • 其二 • 但玩明月光,更不想什么。月可使人愁,定不能愁我。 • 其三 • 月冷寒江静,心头百念消。欲眠君照我,无梦到明朝。
• • • • • • • • • •
务去陈词滥调: ‚人人以其耳目所亲见亲闻所亲身阅历之事物,一一自己 铸词以形容描写之。但求其不失真、但求能达其状物写意 之目的、即是工夫。其用烂调套语者、皆懒惰不肯自己铸 词状物者也。‛‚蹉跎、身世、寥落、飘零、虫沙、寒窗、 斜阳、芳草、春闺、愁魂、归梦鹃啼、孤影、雁字、玉楼、 锦字、残更……之类‛,充斥于诗文,最可憎厌。 不用典: 并不反对引成语、史事等典,而是反对‚文人词客不能自 己铸词造句以写眼前之景、胸中之意、故借用或不全切、
• • • • • • • • •
之驳斥。又观贵报对於西教。从不排斥。以是知 贵报诸子殆多西教信徒。各是其是。亦不必置辩。 惟贵报又大倡文学革命之论。权舆於二卷之末。 三卷中乃大放厥词。几於无册无之。四卷一号更 以白话行文。且用种种奇形怪状之钩挑以代圈点。 贵报诸子工於媚外惟强是得常谓西洋文明胜於中 国。中国宜亟起效法。此等钩挑。想亦是效法西 法文明之一。但就此形式而论。其不逮中国圈点 之美观。‛
第二节
文学革命的发展
一、文学社团的蜂起
•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 •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 最早的新文学纯文艺社团。 发起人:周作人 朱希祖 耿济之 郑振铎 瞿世英 王统照 沈雁冰 蒋百里 叶绍钧 郭绍虞 孙伏园 许地山
小说概述第一个十年

h
10
乡土文学的特质
• 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 现的。
自我的平凡性,对于软弱的凡人的历史价值,对于人的日常
平凡生活的重新肯定与发现。
• 雅文学与俗文学两大文学潮流在对立中的接近趋向。
h
12
自叙传抒情小说
• 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 • 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 • 在日本留学期间,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及近
代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 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动”。 • 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
h
5
二、第一个十年小说概述
• 总体概述 • 以翻译小说为培基,五四运动小说时取得文学的正宗地
位。 在第一个十年,“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其中重要
的一支,主要是鲁迅影响下的文学研究会和未名社、语 丝社的一些成员。他们师承文学革命的传统,从各种角 度触及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 根据时期与人员不同:分为问题小说、人生写实派、乡 土文学派 与之相对峙的,是前期创造社和相近的其他社团的一些 小说家。他们不注重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力主 忠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标举自我情绪的审美表现,开 拓了现代小说新园地:浪漫抒情的小说创作。
柄”谈》;2:“资治体,助名教,供谈笑,广 见闻” •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古代小说类型与西方小说分类
• 古代小说:杂录、丛谈、辨订、箴规、志怪、传奇 等。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1.1915年9月,独秀发表《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2.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作人、雁冰、地上、统照等等;月刊《小说月报》;写法上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
3.文学革命取得重大胜利是白话文推翻文言文,白话文获得全面的推广;4.创造社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郭沫若、资平、郁达夫等等,都是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五卅”为界分前后期,前期为艺术而艺术,后期同情无产阶级革命;5.新月社、语丝社6.迅主要作品《呐喊》《彷徨》深刻思想主题:国民性与人性主题(1)对旧中国不幸人生的艺术概括(例如啊Q的不幸人生)(2)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彻底揭露(《狂人日记》《祝福》)(3)对国明精神弱点的揭露批判(阿Q精神、阿Q主义)(4)对普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隔膜,冷酷关系的揭露批判(祝福中的人们把祥林嫂的悲剧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5)对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思考(伤逝中)(6)对美好人性的赞颂(一件小事中车夫撞了人之后。
)7.小说情节,结构模式:(1)看/被看模式,例如《示众》里面因为一个示众的罪犯而引起的人们的聚集,将看与被看体现得淋漓尽致.罪犯被人看,也在看别人,而围观的人们在相互的看,又被看;(2)离去-归来-再离去的还乡模式,例如《故乡》,小时候看到的闰土形象,后来出去读书回来时再看到润土,此时的形象完全不同了,后面又离开了故乡,体现了这一模式;8.阿Q的精神特征:一般特征:遵守“男女之打防”,盲目排外;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虚妄自大,麻木健忘,自轻自贱,化丑为美,欺软怕硬;9.问题小说,针对社会现象,人生问题,提出问题,试图解决问题核心,人生目的,意义,价值题材;主题: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故事社会(问题)代表作家:冰心,庐隐,地山10.问题小说衰落的原因:1.一般只是提出问题而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或是抽象的“爱的哲学”或是皈依宗教信仰等,削弱了作品的思想艺术力量,客观上也造成某些积极影响;2.在艺术上问题讲说比文学革命初期的作品元素,更多的摆脱了旧小说的痕迹,但作品视野比较狭窄往往承载概念化的毛病。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

4 价值观 (主要体现为对人的重新理解和认识)
此乃重点,贯穿整个现代文学、当 代文学,以及整个中国现代思想和文 化,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能否在 学习中获得启蒙,能否把自我提升一 台阶和境界,能否开始新的认知和思 考,都和这部分的学习相关。
5 ……
近代以来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
晚清时期对西学看法的变化 晚清道光咸丰之交中国人与西方人接触时,除
“融合于吾固有文明之中’。这实际上仍是一种改头 换面的文化守旧论。李大钊在论战中从经济基础的决 定因素方面分析了新文化必然取代旧文化,而不是与 之调和的客观必然性。《新青年》、《新潮》、《民 锋》、《每周评论》等杂志都积极参加了这场论战。 这次论战一方面进一步传播了与封建传统文化彻底决 裂的新文化精神,同时也大开了“全盘西化”论的先 河。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见汤志钧: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孙中山关于剪辫子的论述
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 国人都可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 是不相宜的。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 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 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 中的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耻辱全体去掉的。
了大多数人根本不重视甚至排拒西学的存在之外, 仅有少数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注意 到西学有其优越之处,但基本上,他们仍不把西学 看作是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从魏源的名言“师 夷长技以制夷”来看,西学只能是“夷学”,其中 虽有可取之处,但其地位远不及中国学术思想。
在洋务运动早期,大多数人仍存有这种类似的看 法,但随著与西方接触的增加,“西学”一词逐渐 取代了“夷学”,许多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正视西 学,视之为可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思想,并开始探讨 应当
第4章第一个十年新诗概述

(一)前期新月派简介
1927年以前,《晨报副刊》“诗镌”,闻一多、徐 志摩、朱湘等。
“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诗的形式格律化(新 格律派)。“和谐”“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 特征。
闻一多“三美”理论:“音乐美(音节、韵律),绘 画美(色彩、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 齐)”。
诗
第一部个人新诗集《尝试集》(沟通新旧两 个时代的桥梁)。
第一批白话诗人:胡适、刘半农(《教我如 何不想她》)、周作人(《小河》,胡适称 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沈尹默(《三 弦》)、俞平伯(《冬夜》)、康白情 (《草儿》)等。
第一个新诗刊物:1922年叶绍钧、朱自清等 创办的《诗月刊》。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漫漫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 燕子,你说些什麽话,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 西天还有些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早期白话诗艺术特色:白描/比喻/象 征
特点:明白平易 缺陷:缺乏飞腾的想象力。 诗歌的形式:散文化倾向。
三:一方面把“五四”新诗 运动的“诗体解放”推向极至,一方面使诗的抒情 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奇特大胆 的想象让诗的翅膀真正飞腾起来。
2、1922年湖畔诗派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 人等。《湖畔》、《蕙的风》;贡献:爱情诗的创 造。
生的信念 对爱情和青春的咏唱,对大自
然的赞美
三美理论:P92
音乐美:音节和韵脚的和谐、排列组合 有规律
绘画美:辞藻华美、富有色彩、具有视 觉冲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 胡适(1891—1962) )
(二)文学革命
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 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揭开了中 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 国文学全新的一页。 国文学全新的一页。 文学革命开始的重要标志与事件: 文学革命开始的重要标志与事件: 1917年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和教育家。 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 树人,浙江绍兴人。 树人,浙江绍兴人。1918 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第一篇白话小说《 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 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 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 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 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 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 成为“五四” 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主将。 的主将。
李大钊(1889-1927) 李大钊
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 义的先驱者、 义的先驱者、中国共产党 主要创始人之一。字守常, 主要创始人之一。字守常, 河北乐亭人。 河北乐亭人。和陈独秀等 创办《每周评论》 创办《每周评论》,积极 领导了五四运动。 领导了五四运动。
鲁迅( 鲁迅(1881—1936) )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 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 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 中国历史以来, 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 而彻底的文化革命。 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冲决了旧文学 和文言的桎梏, 和文言的桎梏,宣告几千年历史的 古典文学时代的最终消退与新文学 的诞生。 的诞生。”
•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一)思想启蒙
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有各种解释, 有各种解释,本质上讲是企求中国现 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旨归是启发国 人的现代文化精神, 人的现代文化精神,以塑造现代人和 现代文化性格。 现代文化性格。
(2)对文学革命的反思:
对语言缺乏深刻的认识, A.对语言缺乏深刻的认识,只强调语言是一种 思维表达的工具,而没有把它作为语言本身、 思维表达的工具,而没有把它作为语言本身、 存在的本身。 存在的本身。 二元对抗的僵化思维方式, B.二元对抗的僵化思维方式,缺乏一个宽容的 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 C.理论主张上的激进主义态度和创作感情上对 传统的依恋,形成尖锐的矛盾。 传统的依恋,形成尖锐的矛盾。
第一章 五四”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 命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先声
• 翻译文学兴盛。 翻译文学兴盛。 • 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带 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来文学观念的转变。 来文学观念的转变。 • 提倡“白话”。 提倡“白话”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 文学革命带来了文学观念、文 文学革命带来了文学观念、 文学观念 学内容、文学语言与形式, 学内容、文学语言与形式,各 方面的全面革新与解放。 方面的全面革新与解放。 • 总之,这是一次空前伟大的彻 总之, 底的反封建旧文学的运动, 底的反封建旧文学的运动,一 次自觉的文学运动, 次自觉的文学运动,从理论主 张到创作实践, 张到创作实践,从内容到形式 的全面大革新, 的全面大革新,在中国历史上 开辟了一个文学新纪元。 开辟了一个文学新纪元。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及四个代表人物: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及四个代表人物:
“五四”运动前 五四” 五四 各地的先进分子, 后,各地的先进分子, 包括许多先进青年, 包括许多先进青年,组 织革命团体, 织革命团体,出版进步 刊物,宣传新思想, 刊物,宣传新思想,传 播马克思主义, 播马克思主义,多方探 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新青年》 《新青年》是在青年中 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 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
陈独秀(1879—1942) 陈独秀
陈独秀,字仲甫, 陈独秀,字仲甫,安徽怀 今属安庆市) 1915年 宁(今属安庆市)人。1915年 创办《新青年》杂志, 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 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6年 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6年 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和 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和 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 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 提倡新文化, 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 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 要领导人之一, 要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共 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把人作为人本身”的人文主义命题。 把人作为人本身”的人文主义命题。 把人作为人本身
人文主义(humanism) 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 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 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 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 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 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 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 代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 代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 胡适早年在上海求学, 家。胡适早年在上海求学,受到梁 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10 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 年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 年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 后转文学院哲学。1915年入哥伦比 后转文学院哲学。1915年入哥伦比 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 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 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 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 生服膺。1917年毕业并获得哲学博 生服膺。1917年毕业并获得哲学博 士学位,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士学位,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加 新青年》编辑部, 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 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 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 积极提倡“文学改良” 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 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 文学, 人物。 人物。
3.对文学革命的评价 .
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 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它带来了 文学全面的革新和解放。 文学全面的革新和解放。文学革命以其 鲜明的个性标界出两个泾渭分明的文学 时期,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终结, 时期,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终结,中国现 代文学的开始, 代文学的开始,意味着新的文学历史进 程的不可逆转, 程的不可逆转,中国文学从此步入文学 现代化的历程。 现代化的历程。
1.文学革命的内容: .文学革命的内容:
• 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1)活的文学 )活的文学——白话文运动 白话文运动
• 倡导者胡适 倡导者胡适 1920年 1920年,在白话取代僵化了的文 言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的情况下, 言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的情况下,北洋教 育部终于承认白话为“国语” 育部终于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 民学校采用,白话文运动取得彻底胜利。 民学校采用,白话文运动取得彻底胜利。
(2)人的文学 )
周作人的 人的文学》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平民的文学》 “五四”文学提倡: 五四”文学提倡:
人道主义倾向 平民主义意识 现实主义精神
2.文学论争 .
文学革命过程中的三大论争: 文学革命过程中的三大论争:
• 1919年初与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的论 1919年初与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 年初与林纾为代表的 争 •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争 1922年与“学衡派” 年与 • 1925年与“甲寅派”的论争 1925年与“甲寅派” 年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