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就是深圳人》深圳企业家献歌特区40周年

合集下载

2020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观后心得体会最新5篇

2020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观后心得体会最新5篇

2020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观后心得体会最新5篇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也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迎来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那么你知道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心得该怎么写吗??为了方便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020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观后心得体会最新5篇,欢迎阅读!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心得1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正是全球全国人才涌入深圳的内心写照。

没错,一座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应该具有许多气质,而在这些气质里最引人关注的“海纳北川”的包容。

朋友在深圳工作生活快20多年了,以他的才华和目前所具有的财力,完全可以选择到其他大城市过另外一种生活,然而他总是以“这辈子就待在这里了”表达对深圳爱的执着。

朋友也和千千万万深圳人一样,本不是深圳人,但从来了深圳的那天开始,就已是深圳人。

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正是全球全国人才涌入深圳的内心写照。

没错,一座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应该具有许多气质,而在这些气质里最引人关注的“海纳北川”的包容。

“来了就是深圳人”所彰显的,正是深圳大气包容的城市精神。

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谁都希望能得到这座城市敞开胸怀的包容和接纳,而深圳有的是包容。

今年大学毕业的小徐,不仅通过网上投简历,在深圳找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而且通过“i深圳”APP,只跑了一趟就完成了入户登记。

“来了就是深圳人,没想到成为深圳人这么简单轻松。

”小徐重复着不少外来者的赞叹。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

深圳连着一长串的鲜明符号,改革、创新、开放……先行、示范、标杆,但支撑起这些符号的永远是人才。

从建立特区时不到3万人口,到现在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深圳成为全国最大移民城市。

而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城市,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仅32.5岁,各地年轻人选择来此奋斗、扎根,个人命运与城市发展相交融。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的理解和启发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的理解和启发

《来了就是深圳人》—对归属感和认同的思考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和梦想。

在这座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城市里,有一句口头禅“来了就是深圳人”,被人们引用和传颂。

这句简洁而有力的话语,包含了对于归属感和认同的思考。

对于刚来深圳的人来说,这句话可能是一种鼓励和激励,带着无限的可能性和机遇;对于已经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很多年的人来说,这句话可能是一种自豪和归属,代表着经历和信念。

1. 初来深圳,被这句话所感染。

刚来深圳的人,往往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但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压力,很容易感到孤独和迷茫。

而这句“来了就是深圳人”,仿佛给了他们一种支撑和动力,让他们勇敢地融入这个城市,去探索和创造自己的机遇。

换言之,这句话是一种对新人的鼓励和认可,让他们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包容和温暖。

2. 这句话还代表了对深圳人的自豪和认同。

在这座城市生活的人,对于这句话可能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他们或许经历了深圳的风风雨雨,知道了这座城市的包容和机遇所在。

当他们自称“深圳人”的时候,不仅仅是一种身份的表达,更是一种自豪和自信的体现。

这句话让他们感到自己被这个城市所认可和接纳,是一种对于自我价值的肯定。

3.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这句话也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心态和观念。

随着人口流动和城市的不断发展,我们会发现在很多城市中都存在类似的口头禅。

这种现象显示了人们对于城市认同感的增强,也反映了城市包容的一种态度。

在这个时代,城市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空间,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而“来了就是深圳人”,正是体现了这种城市精神的一种表达。

4. 我们以“来了就是深圳人”为切入点,思考并探讨了归属感和认同的话题,在这样一个繁华而快节奏的城市中,人们常常因为忙碌而忽略了对自己内心的关怀。

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给予了人们莫大的鼓励与认同,促使人们更积极地面对生活,努力融入这座城市。

在结束语中,我们不仅回顾了“来了就是深圳人”所蕴含的内涵,还引导读者深思作为城市人的使命与担当。

2022深圳成立40周年心得感受总结范文800字20222022年深圳40周年

2022深圳成立40周年心得感受总结范文800字20222022年深圳40周年

2022深圳成立40周年心得感受总结范文800字20222022年深圳40周年深圳成立40周年心得感受总结1“比如说我们应该培育什么样的经济主体,包括金融主体、科技主体等等。

这些主体现在日子过得怎么样,往前冲的动能强不强不仅是力度还有高度,不仅是数量还有质量,这些都是问题。

”魏达志说,深圳有四大支柱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未来产业、九大传统优势产业、十大文化创新企业,但是这些产业在全球的产业分工上还没有处在核心位置,只有将技术创新迈向科学发现,形成科学发明、技术发明、产业创新一体化发展,深圳才能够更好地腾飞。

城市的天际线无言见证着城市的发展。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陆建新曾率领其团队参与建设过深圳的多个地标性建筑,见证了深圳城市天际线的变化。

据他在盛典现场回忆,在1982年至1984年确立主体框架的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采用的是钢筋混泥土的框架,到了1994年,深圳地王大厦的框架选用钢作为主体,高度进一步跃升。

他认为,其实在2022年后评价一个地标性建筑的重要性因素已经不再是高度,而是创新与环保,建筑也更多地向融入高科技与智慧化方面转型。

智慧化城市建设不仅体现在城市建筑上,更意味着往老百姓(78.290,-1.51,-1.89%)幸福需求、生活指数上去延展。

中国平安(76.800,-1.31,-1.68%)智慧城市智慧生活事业部副总经理蓝勇辉在盛典圆桌讨论时表示,平安从两年前就跟深圳市政府携手打造政务服务平台,力图让市民可以通过手机在线上办理所有的政务相关事务,“帮助政府向科技服务型政府转型,这意味着我们的创新,(我们在做的)是各种模式创新的探索和尝试。

”蓝勇辉说道。

深圳的创新型公司也正在努力用自己的产品帮助用户实现向科技的跨越。

盒子科技创始人兼CEO韩森表示,盒子科技一直都从事着中小微企业线下的服务,作为背后的力量支持中小微商家的技术升级新零售升级,技术的变革。

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进而使得中小微企业可以获得更好的收益,又能够在移动互联网的今天,更好服务他们的客户。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庆祝大会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庆祝大会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庆祝大会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深圳市地处广东省南部沿海,位于北回归线以南。

深圳经济特区是深圳市的一部分,是中国主要进出口岸之一。

今天小编整理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庆祝大会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庆祝大会观后感1披荆斩棘闯“雷区”30年拓荒成就中国改革深圳样本“深圳速度”创造了一个城市的奇迹,而它最大的贡献是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对中国的意义,不仅在于效率,更在于市场经济样本的发育成型,帮助中国越过了市场经济的第一条河。

深圳的拓荒是从蛇口开始的,那里是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

1979年7月2日,深圳开山填海,打通蛇口五湾、六湾间通道,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开山炮”。

早期的建设者们踩着过膝的荒草,在那片荒山秃岭和滩涂地上开始了伟大的建设。

特区成立初期,在许多人计划经济观念还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蛇口工业区建设者大胆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创新理念。

今天,走进蛇口工业区,当年点开山“第一炮”的地方格外醒目,这里驻扎着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生产商——中集集团。

1979年,香港招商局和丹麦宝隆洋行合资组建中集公司,在荒凉的蛇口建起了中集的第一个车间,那是除港商之外,首次有欧洲投资者登陆深圳。

“中集集团以蛇口为起点,30年来中集业务遍布世界各地,集装箱销量占全球市场50%多。

”站在30年前开山建厂的黑白历史照片前,中集集团总裁办主任郑源华感慨地说。

俯瞰蛇口工业区,如今这里已发展成一座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小城镇,30年改革开放,这里不仅走出了中集集团,还有招商银行、平安保险集团等一大批中国企业中的翘楚,成为中国经济前行的领军者。

从特区建设一开始,中央就赋予深圳为经济体制改革探索道路的任务。

但国家只给政策不给钱,倒逼特区自己“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上世纪80年代初,当全国还在争论计划和市场关系时,深圳就提出了“四个为主”,即建设资金以引进外资为主,经济成分以发展外资企业为主,经济运行以市场调节为主,产品销售以外销为主。

深圳40年个人工作总结

深圳40年个人工作总结

深圳,这座现代化的城市,在过去的四十年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一个边陲农业县,蝶变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深圳的速度令人惊叹,而我也有幸成为这个城市的一份子,见证了它的成长。

1980年,我国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这一年,我刚好二十岁,青春洋溢,充满激情。

当时,我还是一名普通的农民,过着平凡的生活。

然而,当我听到特区这个词时,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

我知道,这意味着机遇,意味着改变。

第二年,我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乡,来到了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

刚开始,我并不适应这里的生活,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

但是,我并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迈出了步伐,从一名建筑工人开始,逐步融入了这个城市。

在建筑工地上,我每天起早贪黑,辛勤劳作。

虽然辛苦,但我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技能。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参与了许多深圳地标建筑的建设,例如深圳证券交易所、深圳市民中心等。

随着深圳的快速发展,我也逐渐收获了物质上的富足。

我从一个普通的打工仔,变成了一个小有成就的企业家。

这期间,我创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为这座城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时,我也积极回馈社会,资助了一些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

然而,我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

我知道,深圳的成功并非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整个国家和时代赋予的特区精神。

这种精神,是敢于创新、敢于拼搏、敢于担当的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让深圳在短短四十年里,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回顾这四十年的历程,我感慨万分。

我见证了深圳的诞生、成长、蝶变,也见证了自身的成长和蜕变。

从一个农民到企业家,从一个建筑工人到工程师,我为自己的付出和收获感到自豪。

同时,我也为生活在这个美好的时代而庆幸。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圳将继续发挥特区的优势,勇当新时代的排头兵。

而我,也将不忘初心,继续为这座城市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5篇】

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5篇】

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5篇】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怎么写?深圳经济特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沿海,于1980年8月正式成立,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1三十年前的深圳和现在的深圳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知道变化有多大吗?请听我娓娓道来。

三十年前深圳只是毗邻香港的小渔村,而现在的深圳已经是一个世界闻名的大都市,城市人口已经上千万了,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公路、铁路、机场四通八达,著名的企业影响世界,人民生活富裕幸福。

30年前我们深圳只是一个破烂的渔村,那时现在有名的东门就像个垃圾场,各种各样的垃圾都随处可见,臭气几乎覆盖了整个东门……直到改革开放前夕,买米和肉都要凭票,要是迟点去的话就什么也买不到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改革开放后深圳焕然一新,30年后深圳的东门,国旗飘扬,大街上人山人海,大商场林立,茂业百货、太阳百货、天虹商场,各种商品琳琅满目。

加上鳞次栉比的商铺,日夜川流不息的人流,简直就是一个繁华的不夜城。

东门只是深圳的变化的一个缩影,你看,从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到宝安龙岗,这一片土地上的变化可以说是沧海桑田,翻天覆地,对比一下,会让所有人都惊诧不已,赞叹不已。

而且深圳还在不断地进步,不断地越变越好,就拿我们龙岗中心城来说,你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地铁快开通了,大运会也快召开了,这一切真让人激动不已。

喝水不忘掘井人,是他把我们深圳定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给了深圳很多优惠政策,使全国的很多人才和资金当时都流向深圳,造就了深圳这个奇迹,我们深圳人要永远的感谢他。

深圳越变越好,离不开我们大家的努力。

深圳是我们的家园,让我们共同努力,把它建设得更好。

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2站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历史节点回望,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的40年峥嵘岁月,相较于人类历史,宛若弹指一挥间。

2020深圳巨变40周年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2020深圳巨变40周年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2020深圳巨变40周年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深圳巨变40周年观后感心得体会有哪些?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我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一起来看看2020深圳巨变40周年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欢迎查阅!深圳巨变40周年观后感心得体会1创新发展在深圳已经不再是一个产业领域的创新,而是从单一创新上升到集成创新,从局部创新拓展到系统创新。

行走在深圳粤海街道,迎面而来的是时代的气息和追梦的脚步。

举目望去,高楼大厦比肩林立,从招牌上能看到许多站在浪尖上的科技公司。

在这个开车十分钟就能逛一圈的地方,走出了华为、腾讯、中兴、大疆,如今又吸引百度、阿里巴巴、小米、字节跳动把国际总部或大湾区总部落地于此。

不仅是中国企业,空客(中国)创新中心、苹果深圳研发中心、ARM中国公司等跨国公司也在这里扎根。

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不到15平方公里的粤海街道,以“蚂蚁”的体格展现“大象”的能力,创造了占据南山区半壁江山的GDP,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地理空间绘就怎样的画面,系于时代追梦人的书写。

从罗湖的国贸大厦,到福田的华强北,再到南山的粤海街道,深圳人挥洒着创新力、创造力,串联起深圳经济特区40年来理念转型、产业升级的历史进程。

如今,地方领导并不多讲深圳经济的“吨位”,而喜欢述说鹏城每平方公里的产出。

“深圳每平方公里GDP 有13.5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南山区每平方公里创造32.6亿元”“福田每平方公里GDP达57.8亿元”……以经济密度论英雄,以发展效率论能耐,成为今天深圳高质量发展的写照。

从一个街道,到一座城市,深圳何以能走在前列?答案就在不断加大创新力度。

创新是深圳的底色,也是深圳的信念。

40年来,从“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到跟随式创新,再到“无中生有”的源头创新……深圳完成了从“科技荒漠”到“创新绿洲”的惊人一跃。

正如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称,深圳已成为“创新温室”。

[2022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感想最新2022]2022年深圳40周年

[2022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感想最新2022]2022年深圳40周年

[2022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感想最新2022]2022年深圳40周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感想(一)经济特区给了我新生活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处处是工地,村民们跑运输、做加工……1981年,渔民村成为全国最早的“万元户村”夏日炎炎,海风阵阵。

深圳罗湖区渔民村,中国最早的“万元户村”,我们的采访从这里开始。

“要是没有改革开放,你看到的这些地方可能还是泥塘呢!”见到渔民村的老渔民邓锦辉,是在村里古色古香的“渔人码头”文化室,他正和五六位老人悠闲地喝茶、读报、看书。

“现在村里年年有分红、家家有产业,大家在‘物质小康’之后,都在追求‘精神小康’了。

”说起文化室,担任渔民村居委会副主任的邓锦辉颇为自豪。

走出文化室,漫步于0.25平方公里的渔民村,记者找不到一点小渔村的感觉。

鳞次栉比的小高楼、清洁宽阔的水泥路、郁郁葱葱的绿化带……昔日荒僻的小渔村,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样板村”。

62岁的邓锦辉肤色黝黑、身体结实,看着显年轻,“你以为我有多老?我比特区的‘岁数’大不了多少!”他哈哈大笑。

说话间,邓锦辉带着记者来到位于渔民村社区的家中,120平方米的三室两厅宽敞舒适,各种现代化家电一应俱全,记者试图寻找一些渔民生活的痕迹,一无所获。

“现在除了周末钓钓鱼,生活里几乎没有‘渔民’的影子了。

”邓锦辉说。

邓锦辉搬过多次家。

他回忆道:“每搬一次家,生活都是一次大变样。

”改革开放前,邓锦辉与大多数普通村民一样,住的是土墙瓦房,过着海上漂泊的日子。

“出一次海至少半个月,吃住都在船上。

”邓锦辉告诉记者,那时的他总想,这大概就是自己一辈子的生活了。

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渔民村的春天来了。

高速发展的经济特区处处是工地,村民们也从中觅得商机,渔民村迅速组建起自己的船队和车队搞运输。

“现在的深圳国贸大厦、罗湖香格里拉大酒店,很多砖瓦、沙石都是我们运过去的,我们是一天天看着深圳长高。

”邓锦辉骄傲地说。

虽然是简单的建筑材料运输,但市场供不应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了就是深圳人
作曲:王佑贵
作词:肖水龙
一、
你可以,我也行,
放飞理想到深圳。

看长相,听口音,
五湖四海一家亲。

南方韵,北方情,
和谐融合出创新。

你可以,我也行,
来了就是深圳人!
二、
你可以,我也行,
创业打工到深圳。

拼理想,梦成真,
敢闯敢干有激情。

讲故事,不忘本,
改革开放再前进。

你可以,我也行,
来了就是深圳人!
深圳,一座因改革而生、又因创新而壮大的城市。

1980年8月,中央正式批准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

历经40年开发开放,深圳取得历史性成就,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深圳速度”成为改革开放的一张重要名片。

深圳给有理想的人以舞台,给实干者以坚实的支持,这就是一片创造的沃土,这里就是挥洒激情的天堂。

2020年也是深圳本土创投行业诞生20周年,深圳为创投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20年来陆续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本土创投机构。

以紧跟国家战略主线、青睐硬科技项目、扎根人民币资金内循环、主打国内资本市场退出为深圳创投机构的共同特征,我们伴随着深圳成长而成长,创东方以作为其中一员而深感自豪。

深化改革的路上,在深圳的我们,就拥有了无限可能。

创东方投资在此向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致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