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合集下载

佞臣 误国 诗句

佞臣 误国 诗句

佞臣误国诗句1.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李适之《罢相作》。

2.奸臣误国英雄死,千古遗碑夕照明。

——钱时《东松庵观岳武穆遗碑》。

3.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松江徐氏女《岳王墓》。

4.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7.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李商隐《隋宫》。

8.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李纲《病牛》。

9.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杜甫《绝句》。

10.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杜甫《登楼》。

11.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花蕊夫人《述国亡诗》。

12.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屈大均《秣陵》。

13.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14.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15.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

16.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赏析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赏析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赏析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放言五首(其一) 白居易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鉴赏:白居易七律《放言五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

诗前有序:“元九④在江陵时有《放言》七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

……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

”据序文可知,这是宪宗元和十年(815)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

当年六月,诗人因上疏急请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遭当权者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

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己见,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

此诗为第一首,放言政治上的辨伪──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问题。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

首联单刀直入地发问: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出现过?可有谁预先识破呢?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颔联两句都是用典。

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当时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

宁子,即宁武子,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

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性质不同,作为则一。

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哪晓得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颈联两句都是比喻。

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可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难道那就是珍珠吗?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之喻,明示辨伪之法。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的意思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的意思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的意思
1. 朝真暮伪何人辨,就像白天说真话晚上说假话,谁能分得清啊!比如有些人在领导面前一套,背后又是一套,这变脸速度也太快了吧!
2. 古往今来底事无,这不就是说从古到今啥奇怪的事没有啊!像那些历史上的阴谋诡计,多得让人咋舌,不是吗?
3. 朝真暮伪何人辨,想想看,有些人当面跟你称兄道弟,转身就把你卖了,谁能真正看清他们呢?就如同那变色龙一样!
4. 古往今来底事无,哎呀,历史长河中啥荒唐事没有发生过呀!就好比那些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人,真让人无语!
5. 朝真暮伪何人辨,这不就像有些人嘴里说着为你好,实际却在算计你,谁能轻易察觉呢?真是让人无奈啊!
6. 古往今来底事无,你瞧,自古以来啥样的骗局没有啊!像那些虚假的繁荣,最终不都被揭穿了吗?
7. 朝真暮伪何人辨,简直就是有些人今天还信誓旦旦,明天就完全变了样,这让人怎么去判断呀!真让人火大!
8. 古往今来底事无,可不是嘛,从古至今啥稀奇古怪的事情没出现过呀!像那些突然的变故,总是让人措手不及!
9. 朝真暮伪何人辨,就好像那些表面善良内心险恶的人,谁能马上看穿呢?太可怕了吧!
10. 古往今来底事无,你想想,历史上那么多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什么没有啊!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我的观点结论:在生活中我们确实会遇到很多真假难辨的人和事,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不要轻易被表象所迷惑。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哲理诗鉴赏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哲理诗鉴赏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哲理诗鉴赏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唐】孟郊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蔽月山房【明】王守仁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前两句认为,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B.第二首诗前两句认为,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就觉得月亮很小,就有人说山比月亮大。

C.第一首诗五六句认为,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运势,其他人得到了一切也比不上我的才能。

D.第二首诗三四句认为,如果有人眼光开阔长远,便会发现不仅山高,而且月亮更为广阔。

2.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

这种诗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

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理。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菊节(宋)苏轼缥缈危楼紫翠间,良辰乐事古难全。

感时怀旧独凄然。

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

不知来岁与谁看。

1.本词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重阳节前一天与杨绘分别时所写,词中“______”一词点出“重阳”的时节,“______”一句暗示了“分别”。

(用原词、原句回答)2.本词充满理趣,多处体现出哲理性思考,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塍①秋日即事周密络纬②声声织夜愁,酸风吹雨水边楼。

[注]①塍:田间的土埂子,小堤。

②络纬:虫名。

俗称络丝娘、纺织娘。

夏秋夜间振羽作声,声如纺线,故得此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标题中的“即事”一词意为“就过去的事物、情景做诗文或绘画”。

B.“织夜愁”既回应了“络纬”,又暗指纺织女的“夜愁”如织物般纵横交错。

C.“酸风”的出处是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意指“刺人的凉风”。

正确对待谣言的古诗词

正确对待谣言的古诗词

正确对待谣言的古诗词
1、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出自清代查慎行的《三闾祠》
释义:不要在意世上没有知己,没有哪个庸人是不妒忌有才之人的。

2、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一》
释义:白日真黑夜假谁去分辨,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

3、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出自宋代苏轼的《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释义:用不着仔细思量古今的变迁,一俯一仰的工夫,早已物是人非。

4、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出自唐代杜甫的《戏为六绝句》
释义: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有了高超雄健的笔力,做文章时文思如潮、挥洒自如。

当时(唐朝)的人讥笑庾信传下来的文章,以至于庾信都“害怕”他们了(主要是反话,讥讽讥笑他文章的人)。

5、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出自唐代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其二》
释义:
王杨卢骆开创了一代诗词的风格和体裁,浅薄的评论者
对此讥笑是无止无休的。

待你辈的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

《饮酒·幽兰生前庭》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汇编)

《饮酒·幽兰生前庭》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汇编)

《饮酒·幽兰生前庭》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汇编)第一篇:《饮酒·幽兰生前庭》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饮酒·幽兰生前庭》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饮酒·幽兰生前庭》是陶渊明的作品。

一共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

是其中第十七首。

此诗作于陶渊明看破东晋黑暗,辞官隐退之时。

陶渊明在偏僻山村,没有世俗侵扰,时常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

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

此诗表现了陶渊明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作品原文饮酒二十首·其十七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作品注释(1)这首诗以幽兰自喻,以萧艾喻世俗,表现自己清高芳洁的品性。

诗末以“鸟尽废良弓”的典故,说明自己的归隐之由,寓有深刻的政治含义。

(2)薰:香气。

(3)脱然:轻快的样子。

萧艾:指杂草。

屈原《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4)行行:走着不停。

失:迷失。

故路:旧路,指隐居守节。

“失故路”指出仕。

任道:顺应自然之道。

(5)鸟尽废良弓:《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

”比喻统治者于功成后废弃或杀害给他出过力的.人。

作品译文幽兰生长在前庭,含香等待沐清风。

清风轻快习习至,杂草香兰自分明。

前行迷失我旧途,顺应自然或可通。

既然醒悟应归去,当心鸟尽弃良弓。

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晋朝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饮酒(其五)》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饮酒(其五)》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饮酒·结庐在⼈境》是晋朝⼤诗⼈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的第五⾸诗。

这⾸诗主要表现隐居⽣活的情趣,写诗⼈于劳动之余,饮酒⾄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

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体,不可分割,是传统诗歌中最为脍炙⼈⼝的作品之⼀。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四课《饮酒(其五)》教案 [教学⽬标] 1.知识与能⼒:了解陶渊明⽣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追求和热爱⽥园⽣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对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志⾼远的精神境界,启⽰学⽣培养乐观向上的⽣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的⽣活⽅式⽣存的处世⽅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

[教学媒体] 播放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新课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为了仕途⽽争名夺利,为了升迁⽽不择⼿段,甚⾄扭曲⼈性,残害亲⼈,但是却有少数⽂⼈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兮求,⼈⽣⾏乐⽿,何须富贵时”的恬淡⽣活。

不同的⼈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有不同的⽣活⽅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位⽥园诗⼈陶渊明的⼀⾸⽥园诗《饮酒》。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说名潜,字渊明。

⾃号五柳先⽣,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

九江柴桑(九江县)⼈,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辞赋家、散⽂家。

陶渊明出⾝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司马,祖⽗陶茂、⽗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与母妹三⼈多在外祖⽗度⽇。

与哲学有关的古诗词

与哲学有关的古诗词

与哲学有关的古诗词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与哲学有关的古诗词(1)一、一切从实际出发【题目】题西林壁(苏轼)【诗词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李约)【诗词原文】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郑燮)【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题目】琴诗(宋苏轼)【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唐杜甫)【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1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赏析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

”据序文可知,这是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

当年六月,诗人因上疏急请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遭当权者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诗题“放言”,就是
无所顾忌,畅所欲言。

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作者的己见,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作者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

此诗为第一首,放言政治上的辨伪——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
问题。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

首联单刀直入地发问:“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来,什幺样的怪事没出现过?可有谁预先识破呢?”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