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常见染色体异常及预后

合集下载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亚型和预后因素 中文版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亚型和预后因素 中文版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亚型和预后因素对于大多数类型的癌症,确定癌症的阶段(程度)非常重要。

该阶段基于肿瘤的大小和癌症扩散的程度。

这有助于预测一个人的面貌并决定治疗方法。

另一方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通常不形成肿瘤。

它通常会影响人体的所有骨髓,并且在发现时已经扩散到其他器官,例如肝脏,脾脏和淋巴结。

因此,ALL不能像大多数其他癌症一样分期进行。

ALL患者的前瞻性取决于其他信息,例如ALL的亚型(由实验室检查确定),患者的年龄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亚型已使用不同的系统将ALL分类为子类型。

1970年代,一组法国,美国和英国(FAB)白血病专家根据常规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白血病细胞的方式将ALL分为3个亚型(L1,L2和L3)。

该系统被称为FAB分类,已被很大程度上取代,因为新的实验室测试现在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对ALL进行分类。

医生发现,细胞遗传学检查,流式细胞术和其他实验室检查可提供有关ALL亚型和患者预后的更详细信息。

这些测试有助于根据白血病细胞中的基因和染色体变化将ALL分为几类。

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系统,最近一次是在2016年更新,包括一些因素,试图更好地分类ALL。

WHO系统将ALL分为几类:B细胞全部具有某些遗传异常(基因或染色体改变)的B细胞ALL•具有二倍体的B细胞ALL(白血病细胞少于44条染色体[正常细胞有46条])•具有超二倍体的B细胞ALL(白血病细胞具有超过50条染色体)•在9号和22号染色体[t(9; 22)]之间转移的B细胞ALL(费城染色体,产生BCR-ABL1融合基因)•在11号染色体和另一条染色体之间易位的B细胞ALL•在12号和21号染色体之间易位的B细胞ALL [t(12; 21)] •在1号和19号染色体之间易位的B细胞ALL [t(1; 19]•在5号和14号染色体之间易位的B细胞ALL [t(5; 14)]•带有21号染色体(iAMP21)的一部分的扩增(拷贝过多)的B 细胞ALL *•具有某些酪氨酸激酶或细胞因子受体易位的B细胞ALL(也称为“ BCR-ABL1样ALL”)*B细胞ALL,未另行指定T细胞全部•早期T细胞前体淋巴细胞白血病**尚不清楚是否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它是一个唯一的组(意味着它仍然是“临时实体”)混合谱系急性白血病少数急性白血病同时具有淋巴细胞和髓样特征。

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病理学特点和分类

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病理学特点和分类

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病理学特点和分类简介急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是一种以骨髓幼稚细胞克隆增殖为特征的恶性肿瘤。

骨髓病理学特点和分类是诊断和治疗急性白血病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重点介绍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病理学特点和分类。

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病理学特点1.骨髓增生异常: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中,幼稚细胞明显增多而正常造血细胞减少。

骨髓涂片染色或骨髓穿刺活检可见到克罗埃希斯滕染色阳性的原始幼稚细胞,例如原始髓细胞和原始纤维母细胞。

2.破坏正常造血功能:急性白血病的幼稚细胞以异常的克隆扩张,导致正常造血细胞的生成受阻,进而导致贫血、出血倾向和感染的发生。

3.幼稚细胞的形态学特点:急性白血病的幼稚细胞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丰富,胞核大而深染,核仁明显,胞质中常可见到嗜酸性颗粒、嗜碱性颗粒或原始纤维母细胞。

4.染色体异常:急性白血病患者常伴有染色体异常,如t(8;21)、t(15;17)和inv(16),这些染色体异常可作为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

5.免疫学表型异常:急性白血病的幼稚细胞在免疫表型方面常存在异常,如表达特定的免疫标记物,或缺乏正常造血细胞所特有的免疫标记物。

急性白血病的骨髓病理学分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分类标准,急性白血病可以按照骨髓病理学特点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分类。

1.病理学分类:–M0型:未分化型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中缺乏明显的分化成熟细胞。

–M1型: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中有较多的幼稚细胞,但仍可见到少量分化成熟细胞。

–M2型:急性髓系白血病,较多的幼稚细胞,同时伴有分化成熟细胞的存在。

–M3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多为早幼粒细胞或类似早幼粒细胞的细胞。

–M4型: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中以幼稚的红系和巨核系细胞为主。

–M5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中以幼稚的单核细胞为主。

–M6型:急性纤维细胞白血病,骨髓中以幼稚的纤维母细胞为主。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评估与治疗方案选择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评估与治疗方案选择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评估与治疗方案选择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简称ALL)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恶性肿瘤,也可见于成年人。

该病发展迅速,对患者的生存具有严重威胁。

因此,对于ALL的预后评估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评估与治疗方案选择进行探讨。

一、预后评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评估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 肿瘤特征:包括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免疫表型等,这些特征可以通过流式细胞术、核酸杂交、PCR等检测手段来获取。

2. 患者特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等。

儿童ALL和成人ALL的预后差异较大,一般来说,儿童ALL的预后要好于成人ALL。

3. 治疗反应:患者对化疗的反应情况也是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通过监测患者的骨髓形态学、细胞遗传学以及最小残留病情况等指标来评估治疗反应。

综合以上因素,一般将ALL的预后分为标准危险组、中危险组和高危险组,根据预后评估结果,可对治疗方案进行个体化调整。

二、治疗方案选择根据ALL的预后评估结果,可以进行相应的治疗方案选择。

一般来说,治疗ALL的方案包括化疗、放疗及干细胞移植。

1. 化疗:化疗是ALL的主要治疗手段,其目的是彻底消除白血病细胞。

化疗方案通常采用多药联合应用,包括糖皮质激素、鞘内注射化疗药物、靶向治疗等。

根据预后评估结果,可进行方案的精确调整,以提高患者的治疗反应。

2. 放疗:放疗主要适用于有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的ALL患者,以预防或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的复发。

3. 干细胞移植:对于高危ALL患者,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干细胞移植可以来源于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自体移植)或其他体外供者的造血干细胞(异体移植)。

除了上述常规治疗手段外,近年来,CAR-T细胞治疗成为治疗ALL的新选择。

CAR-T细胞疗法通过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使其具有识别和杀伤白血病细胞的能力,已在临床上取得一定的疗效。

急性白血病染色体异常与预后关系

急性白血病染色体异常与预后关系

急性白血病染色体异常与预后关系刘辉;解小红【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染色体异常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279例AL患者临床资料。

按照患者AL类型,分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并按照其染色体核型检测结果,将患者分别纳入正常核型组、异常核型组,比较各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生存时间,分析AL染色体异常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279例AL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率为75.99%,AML组与ALL组染色体核型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染色体核型异常组1疗程CR率、总CR率均低于染色体核型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体核型异常组OS均低于染色体核型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染色体异常在AL患者中普遍存在,且异常染色体核型可对患者预后造成明显影响,据此开展个体化治疗有望提高化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期刊名称】《现代仪器与医疗》【年(卷),期】2018(024)001【总页数】3页(P76-78)【关键词】急性白血病;染色体异常;预后;生存时间【作者】刘辉;解小红【作者单位】[1]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检验科,重庆404000;;[1]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检验科,重庆40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是一类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来源的恶性克隆性血液系统疾病,具有高度异质性,作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AL死亡率居全部恶性肿瘤之首[1]。

化疗是AL的经典治疗手段,但患者即便获得完全缓解(CR)后,无病生存率仍仅为40%~50%,多数学者认为,这一现象与机体产生抗白血病药物的多药耐药有关[2]。

大量研究发现,染色体异常不仅与AL的发生具有密切关联,还可能对化疗方案的治疗效果造成影响[3]。

在过往研究的基础上,此次研究探讨染色体异常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现作报道如下。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分型及预后判断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分型及预后判断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分型及预后判断唐亚辉;马葵;李次芬;殷宗建;袁淑雯;杨平地;向丹【期刊名称】《海军总医院学报》【年(卷),期】2002(015)002【摘要】目的采用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分型体系对102例急性白血病进行综合分型.方法按照FAB标准进行形态学分型;运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标记活细胞膜表面分化抗原确定细胞属性;采用24 h培养法或直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用PCR方法检测融合基因.结果形态学分型、免疫学分型与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体系分型符合率分别为91.2%和98.0%;16/67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表达淋系抗原,预后好;6/2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表达髓系抗原,预后差.染色体异常(62/80例)检出率为77.5%;其中(44/62例)71.0%为特异性异常.融合基因的检查也具有特异性的分子标志.结论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体系分型可提高急性白血病的分型准确性,具有指导临床,提示预后的意义.【总页数】4页(P81-84)【作者】唐亚辉;马葵;李次芬;殷宗建;袁淑雯;杨平地;向丹【作者单位】海军总医院血液实验室,北京,100037;海军总医院血液实验室,北京,100037;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北京,100073;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北京,100073;航天部中心医院血液科,北京,100039;海军总医院血液实验室,北京,100037;海军总医院血液实验室,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相关文献】1.MRI在急性白血病骨髓浸润诊断与CAG化疗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J], 孙和顺;王毅捷;薄金勇;马亚震;廖云杰;周辉2.血清VEGF-C、VEGFR-2、3表达水平在急性白血病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 [J], 沈秀芬;薛丽;番寿蕊;何晓娟;王雪娇;余景星;夏梅花;尹列芬3.血清VEGF-C、VEGFR-2、3表达水平在急性白血病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 [J], 沈秀芬;薛丽;番寿蕊;何晓娟;王雪娇;余景星;夏梅花;尹列芬;4.介绍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急性白血病诊断分型法 [J], 骈淮媛5.髓过氧化物酶抗体在急性白血病诊断分型中的应用 [J], 戴海滨;李璐璐;刘芳;赵仁杰;张桂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白血病染色体核型异常的临床分析

急性白血病染色体核型异常的临床分析

[ src] Obet e T nl et ir ui fcrm sm b om lisi 2 au ct lue apt nsad t Abt t a jc v oaa z h d tb t no ho oo ea nr a t n7 d l aue ekmi ai t n h i y e s i o ie t e e
kro p , f hc MLw s 3 8 ( 7 5 )a dA Lw s6 . % .Fo ec a c r t so b o a crm smekro p , ayt e o ihA a . % 3 / 8 n L a 6 7 y w 6 rm t hr t i i f n r l ho oo a t e h a e sc a m yy crm smecags eecnie t i ,h a hn e a t 1 ; 7 , hl te te p Lcrmoo eanr a t s xs ho oo hne r s t t M3 tem i c ag s ( 5 1 ) w i hryeA ho sm b o li i w o sn w h n w eho t m ie e — t cnie c , sei l i 4 M5 h et e te i i ee ieet i 1 ;7 a et w r 10 , n ( ;1 e i os t y epcay nM , .T et a n m s o w r f rn, nt(5 1 )p tns ee 0 % a di t 82 ) dn sn l r m r sn df i n
是M M 4、 5存 在着 明显 的不 一致性 。t 1 ,7 、( ,1 正常 核型 、 他异 常核 型 的治疗 缓解 率分 别为 10 、 ( 5 1 ) t 8 2 )、 其 0%

白血病知识点总结归纳

白血病知识点总结归纳

白血病知识点总结归纳白血病是一种以异常增殖的白细胞干扰正常造血功能的恶性疾病,它对人体健康具有严重威胁。

下面我们将对白血病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以帮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一疾病。

一、白血病的分类根据白细胞类型和分化程度的不同,白血病可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两大类。

1. 急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是两种最常见的急性白血病类型。

急性白血病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并可能迅速危及生命。

2. 慢性白血病: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是两种常见的慢性白血病类型。

慢性白血病进展缓慢,病情相对较稳定,但长期治疗仍然是必要的。

二、白血病的病因1.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突变可导致白血病的发生,例如Down综合征患者患白血病的风险较高。

2. 染色体异常:部分白血病患者的染色体出现改变,如Philadelphia 染色体阳性(Ph+),这种染色体异常与CML相关。

3.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放射线、化学物质和有害物质等环境因素会增加患白血病的风险。

三、白血病的症状白血病的症状多样,常见的包括:1. 贫血症状:如乏力、疲倦、头晕等。

2. 感染症状:如发热、反复感冒、皮肤感染等。

3. 出血症状: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紫癜等。

4. 脾、肝、淋巴结肿大:这些器官肿大常在白血病初期出现。

5. 骨骼疼痛:白血病可能引发骨髓纤维化或骨髓增生异常。

四、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1. 诊断:白血病诊断主要通过血液检查和骨髓穿刺,结合临床症状来确定。

染色体分析和基因检测对于病因的进一步明确也非常重要。

2. 治疗:白血病治疗包括化疗、放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可通过杀死白血病细胞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五、白血病的预后和康复白血病患者的预后和康复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龄、疾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等。

及早发现、早期治疗和规范的康复护理有助于提高白血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白血病染色体核型解读

白血病染色体核型解读

白血病染色体核型解读白血病是一种恶性血液疾病,其特征是骨髓中白血球的异常增多。

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一种用于检测白血病患者染色体异常的方法。

本文将对白血病染色体核型进行解读,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的遗传学特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染色体核型。

染色体核型是指一个细胞中所有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和结构特征的总和。

正常情况下,人类有46条染色体,其中23对是同源染色体。

然而,在某些疾病中,染色体的数量或结构可能会发生改变,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白血病中,染色体核型的异常通常表现为染色体数量的增加或减少,以及染色体结构的重排。

这些异常可以导致基因表达的改变,从而影响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因此,了解白血病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白血病染色体核型异常:1. 染色体数量异常:最常见的染色体数量异常是Philadelphia染色体(Ph),它是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的特征性染色体。

Ph染色体是由9号和22号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形成的。

这种易位导致BCR-ABL融合基因的产生,该基因编码一种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蛋白质,从而导致细胞的异常增殖和抵抗凋亡。

2. 染色体结构异常:染色体结构异常包括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等。

例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中常见的染色体结构异常有t(12;21)(ETV6-RUNX1)、t(9;22)(BCR-ABL)和t(4;11)(AF4-MLL)。

这些染色体结构异常通常与特定基因的重排有关,导致基因表达的改变和细胞的异常增殖。

3. 染色体数目异常:除了Ph染色体外,其他染色体数目异常也与白血病的发生有关。

例如,Down综合症患者具有较高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发病风险,这是因为他们具有额外的21号染色体。

此外,某些类型的白血病可能伴有其他染色体的增多或减少,如急性髓性白血病(AML)中的5q-综合征和7q-综合征。

4. 复杂染色体核型:在某些情况下,白血病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可能非常复杂,涉及多个染色体的异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②伴有t(15;17)(啦;q11-12)的ANLL,即PMI/RAIta 融合基因;③伴有inv(16)(p13;啦)或t(16;16)(p13;q11)
的ANLL.即CBFl3/MYHIl融合基因;④伴有1lq23的AN— LL,即lVlLL融合基因。且明确提出无论骨髓中幼稚细胞比 例如何,出现这些特异染色体、融合基因异常即可诊断。 1.1 APL APL以17乖l染色体重排为特征,导致编码维A 酸受体a的基因(1tARot)与其他多种伙伴基因融合,形成不 同的融合基因。常见的伙伴基因为PlVIL(>95%),PLZF (0.8%)和NPI~I(0.5%),Nubia和STAT5b极为罕见。 PIVIL-RARa融合基因有长型(L)、短型(S)、变异型(V)三种 情况。在舭'L中70%病例带有PI~IL(L)-RARa,短型及变异 型分别占20%、10%。另有极少数的变异易位,即t(11;17) (q23;q21)(形成PI,ZF—RAIla融合基因)、t(5;17)(q35; q21)(形成blPl-1.1lARa融合基因)、t(11;17)(q13;啦1)(形 成NUI~IA.ItARa融合基因)以及der(17)(形成STATSb- RAlla融合基因)。大多数伴t(11;17)易位的APL患者对 ATRA诱导治疗以及传统化疗均不敏感,仅极少数人能达 CR,因此预后较差。 1.2 AMLl/ETO阳性的ANLL t(8;21)(乖2;乖2)易位导 致位于2lq22上的AMLl基因与802.2上的ETO基因融合, 形成AMLl.ETO融合基因。从而干扰了许多与非淋巴细胞 细胞生成、最终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分化有关的基因之表 达。临床上AMLl/ETO白血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人。成人 患者有较高的CR率。采用大剂量阿糖胞苷的方法巩固治 疗,其无病生存期长,复发率相对较低。与其他ANLL不同 的是,化疗或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后长期缓解的t(8;21)ANLL 患者体内仍可检测到AMLl-ETO造血克隆,提示t(8;21) ANLL获得治愈并不需要完全清除AMLl-ETO造血克隆。 但是融合基因CR早期转阴的患者较持续阳性的患者CR期 更长,更少复发;微小残留病(MllO)水平低的患者较I-IRD 水平高的患者预后更好。 1.3 c13v13.I~IYI-II 1阳性的ANIL 细胞遗传学异常以iIIv (16)居多。t(16;16)较少;lVlYttll即平滑肌肌凝蛋白重链基 因,定位于16p13;CBFl3基因位于1602.2。i叶(16)有时核型 分析不易发现,应用MYI-II l或CBVlB断裂点分开的双色探 针进行FISH分析则是更为敏感可靠的检测方法。采用大刺 量阿糖胞苷治疗CR率高,生存期长,亦为预后较好的染色 体核型。CBFl3·MYItll融合基因是CR后I-IRD监测的分子 靶点。一般认为,融合基因由阳性转阴性的患者(2R期较 长,转阴越早,预后越好;而融合基因持续阳性的患者则可能 出现临床复发。
万方数据
MYHll检测以判断是否为误判的inv(16)/t(16;16)。 1.2预后中等组
1.2.1 正常核型的ANLL患者约占全部ANLL的45%。
正常核型患者之所以归为本组,因为这些患者的CR率及生 存情况都不如伴t(15;17)、t(8;21)及、inv(16)/t(16;16)患 者,但又好于预后不良组。正常核型并不意味着患者的白血 病细胞不存在获得性遗传学异常,而是因为这些异常只有通 过分子遗传学手段如PCR等才能检测到。研究表明这一亚 组在分子水平和预后方面具有高度的异质性。 1.2.2 +8异常的ANIJL用此类患者预后各家报道不一。 故将其划归为预后中等组亦或预后不良组目前存在分歧。 Wolman等认为,+8的ANLL患者一般预后较差,亦有报道 +8多出现在向白血病转化的MDS病例中,提示预后不良。 但Elliott等发现,+8的存在并不影响预后好的核型患者的 预后。David等通过大样本的研究认为+8属预后中危组。
1.2.3.Y、+6、dd(12P)异常的ANLL-Y相对比较常见,
各组对未将 其分类,MRC及SWOG/ECOG将其归为预后中等组。有人 认为伴小的缺失即dd(12)(p11.2p13)的患者其预后相对 较好,而伴有大的缺失即del(12)(p11.2)或同时伴有其他 核型异常者预后较差。 1.3预后不良组伴有.7。-5。Inv(3)(0,21q26)/t(3;3)(q2l;
lOl
胞对门冬酰胺酶的反应性。又如甲氨喋呤(MTX),一般认 为高超二倍体细胞有利于NTX多聚谷氨酸盐的浓聚,因而 表现出对药物的敏感。 2.1.2亚二倍体儿童ALL中约5%~6%为亚二倍体(< 46条染色体)异常,通常提示预后不良。染色体数目<46条 为亚二倍体核型。最常见的染色体缺失为1,5,6,10,11,18, 19,2l,22等。几乎所有的亚二倍体(30一40条)伴结构异 常,其中半数累及Ph。FAB分型多为L2型,免疫分型为前B 表型。白细胞计数通常高于二倍体或超二倍体组。预后常 不良,且染色体数目越少者预后越差。 2.2染色体结构异常 2.2.1 B细胞系t(4;11)(啦l;q23)主要见于新生儿和要 儿AIjL,成人少见。FAB分型为Ll或L2。该异位形成 I~ILL-AF4融合基因。临床上有高白细胞计数(WBC>100× 109/L),肝脾、淋巴结肿大,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不论成人 还是儿童,伴有t(4;11)的ALL预后差。同整个1lq23组相 比,常规化疗疗效不佳,CR率75%,MS'/个月。t(9;22) (q34;q11)见于20%成人ALL和2%一5%儿童AIJL,其临 床特点为年龄偏大,自细胞数及幼稚细胞计数增高,WBC多 在50×lo,一150×109/L;其常累及肝脾,淋巴结。Ph(+) ALL患者缓解率低,易出现早期耐药,复发率高。 2.2.2 T细胞系染色体断裂T-AI上染色体断裂点通常累 及TCR基因∥8、p、d。分别位于14q11、7q34-36和7p15。异 位形式有:t(11;14)(p13;q11)、t(10;14)(o,24;q11)、t(1; 14)(p32-34;q11)、t(8;14)(o,24;q11)、t(11;14)(p15;q11) 等。t(10;14)(0,24;q11)变异形式t(7;lo)(q34;,124)形成 融合基因HOXI 1-"rCR8,患者预后较好;其余类型临床上常 有高白细胞、纵隔肿块和脑膜白血病等表现,预后不佳。 2.2.3 Burkitt细胞白血病涉及8q24的异位有3种形式:t (8;14)(q24;q32)、t(2;8)(p12;02.4)、t(8;22)(0,24;q11)。
约占3%ALL,85%一90%成熟B一舭。该异位导致80,24几
乎整个MYC密码子以头对头形式(5到5’易位至14币2。 临床表现为Burtdtt型白血病,男多于女,成人多于儿童。白 细胞计数偏低,易合并中枢白或腹部肿瘤。患者预后极差。 常规化疗CR 35%,MS 5个月。应用大剂量烷化剂。大剂量 MTX,Am-c可改善临床结果。
·专题笔谈·
白血病危险度分层
急性白血病常见染色体异常 及预后
王燕。滕清良 (泰安市中心医院,山东泰安271000)
白血病染色体分析在临床工作中的主要作用为:①用于 急性自血病(ANLL)的诊断和分型;②作为监测病情的重要 指标,初发核型异常完全消失提示病情缓解,而重新出现则 预示复发;③验证异基因骨髓移植成功与否或确定白血病的 复发及其来源;④指导治疗及估计预后和预测;⑤为发病机 制的分子学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1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染色体常见异常及其预后 1.1预后良好组 1.1.1伴有t(15;17)(q22;q22)的ANLL t(15;17)(qX2;q22): 该易位占^ML的5%一8%,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特有的染色体重排,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易有凝血机制异常。 临床出血较重,早期病死率高。约98%APL易位形成PML- RARa融合基因.该融合基因有长型、短型两种转录本,短型转 录本疗效不佳,早期死亡率高,易复发,而长型预后较好。全反 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 03)治疗APL。能靶向降 解PML-RARa融合蛋白,恢复野生型PML和aARoa基因的抑 制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分化和凋亡的功能。t(15;17)易位的患 者对ATRA和AS20,常有较好的反应。
啦),复杂核型染色体预后差。CALGB、MRC及SWOG/
ECOG三个协作组一致认为伴有-7、.5、i哪(3)(o,21q26)或t (3;3)(q2l;0,26),复杂核型的患者预后较差。SWOG/COG 组、CALGB组以及德国ANLL研究组均定义复杂核型为含三 种及以上不相关异常的克隆。CAIg;B组的研究发现几乎所 有-5、dd(7q)、.17/17p。.18和-20的患者都同时伴有复杂核型 异常。因而很难分析其中任何一种异常的独立预后意义。3 号染色体常见的异常为inv(3)(乖lq26)和t(3;3)(乖l; 0,26).临床可见相对或绝对的血小板增多,血小板成熟异常, 骨髓象显示涉及三系特别是巨核系的病态造血改变,患者预 后甚差,故称为3乖1q26综合征,常合并7号染色体异常。 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染色体常见异常及其预后 2.1染色体数目异常 2.1.1高超二倍体(即5l一65条染色体)在儿童ALL中 发生率为25%一30%,常见于白细胞计数低、分类为B细胞 亚型的l—10岁患儿。目前认为。此种染色体异常相关的 ALL预后良好。可能机制是此种染色体异常的白血病细胞 提高了对化疗药物的反应性。门冬酰胺酶通过催化门冬酰 胺分解,使肿瘤细胞缺乏门冬酰胺,从而干扰其蛋白质合成, 起抑制细胞生长作用。研究表明.相比其他染色体异常,高 超二倍体ALL患儿往往门冬酰胺合成酶基因表达更低,因 此肿瘤细胞自身合成的门冬酰胺也更少。有利于提高肿瘤细
102
万方数据
这一项融合基因的检测。现就白血病患者的融合基因表达 与白血病的预后判断的关系作一介绍。
1 ANIJ.
ANLL的染色体异常多达上百种,可归纳为两大类:一 类是和FAIl亚型相关的特异性染色体重排,约占60%;另一 类是和FAB亚型无明显相关性的异常,多为数目异常。基 于此,WHO提出了伴重现性细胞遗传学异常ANLL的分类: ①伴有t(8;21)(o,2l;o,12)的ANLL,即AMLl/ETO融合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