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深度报道的现场和风险意识

合集下载

如何进行有深度的专题报道

如何进行有深度的专题报道

如何进行有深度的专题报道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记者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角色,扮演着揭示真相、传递价值观和引导公众舆论的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浅尝辄止的新闻报道充斥着我们的视野。

如何进行有深度的专题报道,成为了记者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本文将从准备工作、深入调查和多角度呈现等方面,探讨如何进行有深度的专题报道。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深度专题报道之前,记者首先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对专题的背景知识进行深入了解,收集相关的文献、数据和案例,并与相关专家、学者进行沟通交流。

通过准备工作,记者可以对专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后续的深入调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深入调查深度专题报道的核心在于深入调查,揭示事实真相。

记者需要通过走访采访、实地调研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的信息和观点。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避免主观臆断和个人偏见的影响。

此外,记者还应该注重信息的可靠性,对于涉及敏感话题和争议事件,要进行多方求证,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三、多角度呈现深度专题报道需要从多个角度呈现问题,以展示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记者可以采取对比分析、案例剖析、专家解读等方式,帮助读者全面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

此外,记者还可以通过访谈不同的受众群体,了解他们的观点和体验,为报道增加更多的维度。

通过多角度呈现,记者可以更好地引导公众思考和讨论,提高报道的影响力和深度。

四、关注社会影响深度专题报道不仅仅是为了揭示事实真相,更是为了引起公众的关注和思考。

记者应该关注报道的社会影响,通过报道引发公众对于问题的关注和反思,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同时,记者还应该注重报道的可持续性,通过跟踪报道,持续关注问题的发展和变化,为公众提供持续的参考和信息。

总结起来,进行有深度的专题报道需要记者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深入调查,多角度呈现和关注社会影响。

只有通过这些努力,记者才能够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为公众提供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引导公众舆论的发展。

如何进行深度调查报道

如何进行深度调查报道

如何进行深度调查报道深度调查报道对于新闻媒体的发展至关重要。

它能够帮助媒体机构揭示真相,为公众提供全面的信息,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进行深度调查报道并不是一项轻松的任务。

它需要记者具有坚定的决心、严谨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技巧的能力。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如何进行深度调查报道,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技巧。

第一步:明确报道目标在进行深度调查报道之前,记者首先需要明确报道目标。

这意味着记者需要定义他们想要调查的问题或事件,并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

例如,如果记者想要调查某个企业的不法行为,他们可以将其作为报道目标。

明确的报道目标可以帮助记者更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和证据。

第二步:收集信息收集信息是进行深度调查报道的核心步骤。

记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信息,包括采访相关人士、查阅相关文件和资料、观察现场等。

记者在收集信息时应保持客观和中立的态度,避免个人偏见的影响。

此外,记者还需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核实,以确保其准确性和真实性。

第三步:分析与评估在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后,记者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

记者应该深入研究并理解收集到的信息,寻找其中的关联性和问题。

记者可以使用各种工具和技巧,例如数据分析、比较研究等,来帮助他们进行信息的分析与评估。

第四步:深入调查进行深度调查报道需要记者进行深入的调查工作。

这包括进一步采访相关人士、追踪事件线索、访问现场等。

记者在深入调查时需要保持谨慎,并注意自身的安全。

同时,记者还需要学会运用各种调查技巧,例如查阅公开记录、搜集证据等,以增强调查的深度和可信度。

第五步:撰写报道在完成深度调查后,记者需要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和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并撰写相应的报道。

报道应该按照客观、准确、清晰的原则来进行写作,避免个人情感和偏见的干扰。

同时,记者还应该注意报道的结构和组织,将信息和证据以合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第六步:呈现结果完成报道后,记者需要将其呈现给读者。

这可以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渠道来实现。

关于深度报道

关于深度报道

关于深度报道社会学钻研往往是理念假设的尾巴摇现实的狗。

深度新闻采访或专题策划,需求共享的是该方的逻辑,作手法和过程自然半斤八两。

现实上,出色的采访也可以补足社会钻研之枯燥。

而采访经验富余的新闻工匠自然会荣升为将来的理论大家的,比如美国都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鼻祖罗伯特.帕克教师前身就是位老牌记者。

杂志人都该卖是高超的编故事能手。

所谓好瞧的故事请求二点俱佳:既要有富余的细节,又要有疏松的逻辑,缺一不可。

实践上,按细节与逻辑可分出四等文章:一等文章既有细节又有逻辑,二等文章有一堆细节但逻辑不清,三等文章有逻辑但干巴巴无细节,四等文章既无细节又逻辑混乱。

一般的比喻是记者要像蜜蜂和啄木鸟,而不是吸尘器、扫描仪,有挑选地、精准地、代表地挑选素材。

但这只是第一道将垃圾挡正在门外的关卡。

第二道关卡正在于如何体例这些素材使之成为端得出走的故事。

正在这一方面,记者又要向小说家或社会学家鉴戒了。

已经的“京城第一财经写手”王安有“化腐朽为奇异”之说,让没趣的题材生动化,少用解释经济术语,少用数据,要用也需显现所用数据的重要,把经济报道写得有人情味,等等。

这里又要提一下社会学设想力,如何将采访的素材与现场感慨、过往经验、宏大配景和相关理论关联起来,穿插于小场景与大时代之间,是颇考记者功力的,这也正是杂志这种报道方式优于电子看频媒体的要害所正在。

这里还要提一下文学情怀,故事再好,没有一定的渲染是欠好读的,卖然,文学化思想就免了吧。

名记者法拉奇《风云人物采访记》一书被作为讲解采访技术的典范作品。

其中不乏文学手法,文学的看点使其新闻作品更具穿透力,更擅长多条理、多角度地审看和剥离事物,展现出了很多记者“瞧不到”的东西。

她经常使用设想力将原本不搭界的场景拼于一处孕育发生剧烈新闻效果。

法拉奇是新新闻主义的成功完成者。

可见,财经报道未必是干巴巴的大讲财经理论和逻辑关系。

除文学化写作外,体例好瞧文章的要领早已被回纳综合如下:1.利用好一手采访素材。

通讯特写深度报道

通讯特写深度报道

第五节
工作通讯
一、工作通讯是反映各行各业工作中的 新情况、新办法、新 经验、新矛盾、或新趋势的通讯。明显地体现了新闻的指导 性。《醒来,铜陵!》、《深圳特区还能特下去吗?》 其报道内容有: 1、反映实际工作中的新经验或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2. 剖析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探讨对策与解决的方法。
这些内容的 选择既要与大局有关,也要为群众所普 遍关注。 二、工作通讯的写作要求 1.从全局高度选择典型事实、现象和问题,有现实针 对性。
三、反映社会风貌的小故事。通过展示 这类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矛盾解决的过 程,褒扬社会中的人类美德,传递精神 文明,针砭时弊、抨击邪恶,有利于扶 正祛邪,净化社会风气要求
1.叙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小崔寻诊记》 当时时间是八月二十三日晚十点。小崔疾步来到市第一医院门诊。 在市第一医院:值班大夫看后说:‚我这儿处置不了,需要上住 院处。‛到了住院处,大夫摇摇头说:‚这儿缝合包已经用完了, 你去二院吧!‛小崔疼痛难忍,汗如雨淋,苦苦哀求:‚我们的医 疗合同在你院,给我缝上吧!‛大夫漠然无语,悄然离去。怎么办? 上二院吧! 在市第二医院:值班的女大夫说:‚我们没手术室,没医疗器械, 做不了!‛小崔无奈又奔了市中医医院。 在市中医医院:大门已上锁,小崔狠狠敲门,才把值班更夫‚敲‛ 了出来。经他指点,到了二楼值班室,开门一看,四人正在打扑克, 小崔把手伸了过去,其中一位扭过头来,瞟了一眼。忙说:‚手术 室没人,器械也没有,缝不了!‛他又摸起了扑克牌„„
特写
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 中某个最能反映人物、事物特征的片段、剖面 或细节,作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 裁。其特征是: 1.镜头感,截取片段,适当“放大”。 2.现场感,特写必然来自现场,将目击和感受 结合起来写,因此给读者以视觉和感情的冲击。 特写分人物特写、事件特写和场景特写。无论 哪种特写,都要有一个新闻点。

《深度报道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深度报道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深度报道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习的采访手段,进行深度报道的采访与写作,达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和提升,综合提高学生的新闻采编技能。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与掌握深度报道的基本概念、基本方式、基本规律及其写作的基本特征与规范。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深度报道在西方以及在我国的历史演进历程,以及深度报道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于新闻采编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深度报道的基本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深度报道采访与写
450
作的差别及注意事项。

5.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深度报道采访的突破策略、灾难报道的现场策略、调查性报道的写作策略、特稿的采写与攻略、人物报道的采访与写作策略。

6.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按照媒体的制作流程对完全真实的采访对象进行深度报道采访实验,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及采访技巧,独立完成实验作品,全面提升学生的新闻专业技能。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451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452
453
454
455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刘勇.《深度报道采访与写作》.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年。

2.主要参考书:
杜骏飞.《深度报道写作》(第二版).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0 年。

欧阳明.《深度报道写作原理》(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年。

456
457。

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

Add Your Company Slogan
感谢 感谢!
组 员:
姗谢 君韦
冯晓 婕
2011•- ˆŽ ‰r 件 5 17 2011•- ˆŽ ‰r †e谜团 •- 17‰r 件谜团
2011•- ˆŽ ‰r 况 5 11 Šv 2011•- ˆŽ ‰r Šv 查 •- 11‰r
2011•- ˆŽ ‰r ŠbŒÆ 5 13 ‰ 2011•- ˆŽ ‰r ‰ ŠbŒÆ •- 13‰r 现
2011•- ˆŽ ‰r 件告 5 20 2011•- ˆŽ ‰r †e •- 20‰r
2011•- ˆŽ ‰r 悬赏 5 2011•- ˆŽ ‰r •- 5 线
2011•- ˆŽ ‰r 5 18 抓 2011•- ˆŽ ‰r •- 18‰r
2011•- ˆŽ ‰r 悬赏 5 2011•- ˆŽ ‰r •- 8 加
2011•- ˆŽ ‰r 件 5 17 2011•- ˆŽ ‰r †e谜团 •- 17‰r 件谜团
2011•- ˆŽ ‰r 况 5 11 Šv 2011•- ˆŽ ‰r Šv排查 •- 11‰r
2011•- ˆŽ ‰r ŠbŒÆ 5 13 ‰ 2011•- ˆŽ ‰r ‰ ŠbŒÆ •- 13‰r 现
2011•- ˆŽ ‰r 件告 5 20 2011•- ˆŽ ‰r †e •- 20‰r
2011•- ˆŽ ‰r 悬赏 5 2011•- ˆŽ ‰r •- 5 线
2011•- ˆŽ ‰r 5 18 抓 2011•- ˆŽ ‰r •- 18‰r
2011•- ˆŽ ‰r 悬赏 5 2011•- ˆŽ ‰r •- 8 加
Add Your Company Slogan


1
报 概况

第四章 采访的深入和过渡

第四章 采访的深入和过渡

第四章采访的深入和过渡如果第一阶段:策划和准备,是新闻采访的基础、前提;第二阶段:实施和运作,是新闻采访的执行、行动;那么第三阶段:深入和过渡,就是新闻采访的巩固、深化和扩展。

第三阶段的活动量,看上去不算太大,但质的要求却不低。

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关系到下阶段新闻写作的基础是否扎实、完备。

第一节注重深入采访记者要想对新闻事件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必须经历一个由初步接触,获得浅显的感知(采访的第二阶段),然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升化”过程(第三阶段)。

注重深入采访,是记者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品质的要求。

一、悉心抓特点记者要克服新闻报道一般化的通病,就应当在初步采访的基础上,进一步抓住事物的特点。

具体表现在:看准时机抓特点,通过比较抓特点,选择角度抓特点。

分析1:看准时机抓特点新闻界通常把当前形势和宣传报道中心称为“火候”。

记者必须充分估价这个形势、中心与正在采访的事件,两者之间的关系;记者必须充分估价正在采访的事件在哪些内容、方面上,突出体现了形势、中心。

例:十七大期间,《中国青年报》突出民生问题的报道分析2:通过比较抓特点正在采访的新闻事件,到底有没有较大的报道价值,记者可以通过与其他事件的比较得出结论。

纵向比较:即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将当前事件与它过去的同类事件相比较,在质和量上找出事件之间的相异之处,以抓住事件的特点。

例:《广东年底GDP有望超越台湾》本报讯昨日下午,在2007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

省长黄华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广东的经济总量,完全有可能在年底超过台湾。

黄华华告诉记者:去年台湾的GDP是3613亿美元,广东是3288亿美元。

今年1-10月,广东的经济增长14.7%,到年底估计能达到3900亿美元。

台湾的经济增长大概在4%左右。

这样的话,就是按照5%来计算,一年也是增加180亿美元。

广东的经济总量,完全有可能在年底超过台湾。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高速增长,1990年到2006年这15年年均速度是14.4%。

新闻报道中的调查报道与深度报道技巧

新闻报道中的调查报道与深度报道技巧

新闻报道中的调查报道与深度报道技巧新闻报道是传递信息、揭示事实真相、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媒体发展迅速的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调查报道和深度报道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针对这两种报道技巧展开讨论,探讨其特点、技巧和实践方法。

一、调查报道1. 特点调查报道是一种深入研究事实并通过采访、调查和分析来揭示真相的新闻报道形式。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对事件或话题进行广泛的背景调查和细致入微的数据收集,以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2. 技巧(1)确定报道的范围和目标在进行调查报道之前,记者首先需要明确报道的范围和目标。

这意味着他们应该设定一个明确的问题或假设,并通过调查和采访来验证或反驳。

(2)收集证据和数据调查报道的核心在于收集证据和数据,以支持或证明记者的观点。

这包括采访目击者、收集相关文件和记录、寻找可信的统计数据等。

(3)权衡证据的可信度在收集证据和数据的过程中,记者需要对其可信度进行评估。

他们应该确定来源的可靠性,并采取多种来源验证的方法,以确保报道的准确性。

(4)呈现事实和观点调查报道的目标是揭示真相,因此记者应该客观、中立地呈现事实和观点。

他们应该避免主观偏见,并尽量减少个人情感的介入。

二、深度报道1. 特点深度报道是指对某一特定话题进行全面、详尽的报道,不仅仅关注表面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与之相关的各个方面。

它的目的是通过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将读者引导到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2. 技巧(1)选择具有深度的话题深度报道需要选择具有足够广度和深度的话题。

这些话题通常涉及到社会问题、政治热点、文化现象等,具有重要性和影响力。

(2)进行详尽的调查和研究深度报道的核心是进行详尽的调查和研究。

记者应该广泛收集信息、采访权威人士、阅读相关文献等,以确保报道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3)剖析问题,挖掘背后的原因深度报道需要对问题进行剖析和解释,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这种思考能够使读者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帮助他们形成独立的判断和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目击现场
1.新闻事件发生时,深度报道记者恰好在现场,可以全程观察和实时记录。 2.体验报道和参与观察,即深度报道记者扮演某种角色,深入现场深度体验。 在深度报道实践领域,体验式报道和暗访报道是有交集的,前者更强调记者的 亲身感受、采访时未必要向受访者隐瞒身份;后者主要是隐瞒记者的真实身份、对 被遮蔽的真相进行隐形调查。
• 《南方周末》特稿记者南香红采写《野马危急》;《南方周末》特稿记者李海鹏 采写《悲情航班MU5210》、《举重冠军之死》等
第三节 专题:灾难报道的现场策略
在灾难报道现场,记者要摒弃宣传至上、 救人竞赛式的报道条框。
• 到达现场以后首先要调查突发事件的周边环境。看现场是否存在潜在危险。 • 如何进行采访? 记者在接近受害者的时候,要尽量先让对方平静下来;谨慎使用“我能够理解 你”、“我知道你现在很痛苦”等这样的话语;不要打扰私人的悲伤空间。第四节 深度报道的风险意识
三、风险把关:依赖“临场发挥”
由于公众情绪的难以把握,以及涉及某些政治议题与官场的报道只是受到惯例 等不成文规矩的约束,因此,媒体在操作此类题材时,更多时候往往依赖于临时性 的时机掌控或者称之为“临场发挥”。
“临场发挥”是学者潘忠党从传播社会学角度探讨中国新闻改革时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新闻改革的实践中,由于目标不完整、环境不确定等因素,作为改革实践 主体的媒介组织与管理部门会发生上下“商议”、寻求合作的实践过程,这种实践 就是“临场发挥”的行为形式。 • 2004年11月5日《南方都市报》对“妞妞事件”的报道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深度报道的现场意识和风险意识。从现场意识看, 除了抵达策略和采访规范之外,保持真诚、保持尊重、保持对采访对象 的人文关怀,应该是深度报道采访的基本前提。从风险意识看,在复杂 多变的媒体环境中,媒体管理层和编辑部的风险判断、责任担当和突破 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其实,严格的对新闻事实尤其负面事实进行把关就 是深度报道最好的自我保护。
3.对事实的阐释必须理性、妥帖,不随意放大新闻的社会意义。 《南方都市报》的《深圳“砍手党”来自小山村》
二、时机把关:避免“急功近利”
• 首先,植根于特定社会的媒体必然要受到社会思潮与公众情绪的制约。 对某省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过程中夸大宣传的报道,引发受骗学生过激情绪
• 其次,鉴于新闻报道尤其深度报道所涉及题材与社会政治气氛的密切关系,宏观 的政治氛围与特定时候可能存在的某些管制措施是媒体同样必须考量的因素。 “聂树斌冤案”的深度报道延期发表;对武和平深度报道的“舍弃” 艺术
• 上海《新民晚报》名记者强荧
二、返回现场
有利于在新闻现场收集相关的资料、找到相关的人,获取更多关键事实;有利 于将外围采访获得的事实,跟新闻事件发生的“空间”联系在一起,让报道更加具 有画面感和场景效果。
• 中央电视台记者曲长缨采访报道临汾矿难的事件
第二节 抵达现场:深度采访的四种方式
三、选择现场
第三节 专题:灾难报道的现场策略
美国德克灾难新闻中心灾难报道“现场”指南
第四节 深度报道的风险意识
一、事实把关:确保“微观真实”
1.对事实的把握必须真实、确凿,不留任何猜测或疑惑的余地。 某报曾经刊登的报道《副市长跪向深渊》
2.对事实的描述必须冷静、客观,不露明显的主观情绪和态度。 《南方周末》的报道《“家丑”正在外扬》
一般比较适合人物类的深度报道。当谈话主题跟采访情境相关时往往能够达到 “触景生情”的效果。
1.选择跟采访主题密切相关的现场,尽量让现场跟所报道的事件密切相关; 2.采访现场必须真实自然,不是人为设计或摆布的现场。
•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采访张胜利 四、还原现场
通过非常细致的采访对现场加以还原。对现场的还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 采访的细致程度。
实地记录现场,找到现场的人和现场的物,更大程度地逼近一线、逼近真相。 二、进入现场需要准备和智慧
对深度报道记者来说,进入现场往往并非易事,需要记者吃苦耐劳、随 机应变、智慧机警。 三、进入现场时需要自我保护
一名称职的深度报道记者,必须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第二节 抵达现场:深度采访的四种方式
操作篇
概论篇
第四章 深度报道的现场和风险意识
目录
第一节 现场意识:获取证据的基础 第二节 抵达现场:深度采访的四种方式 第三节 专题:灾难报道的现场策略 第四节 深度报道的风险意识
第一节 现场意识:获取证据的基础
一、进入现场需要职业冲动和意识 深度报道的现场意识,一般包括这些:想方设法到达现场坏境,细致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