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方周末的新闻特点
浅谈《南方周末》的人物报道与描写手法(样例5)

浅谈《南方周末》的人物报道与描写手法(样例5)第一篇:浅谈《南方周末》的人物报道与描写手法浅谈《南方周末》人物报道《南方周末》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创刊于1984年2月11日,是中国深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和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
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办报宗旨,以“正义、良知、爱心、理性”为基本理念;以“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为特色;以“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己责;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核心读者群为知识型读者。
《南方周末》关注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及尊严,人文色彩浓厚,在新闻写作上独具风格。
这里仅浅谈《南方周末》人物报道的报道对象特色及文章叙述手法。
我们知道,每个人与社会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每个人物都可以透过不同的角度去做不同的诠释。
人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物报道的难度,让人打开话匣子、敞开心扉,对记者也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
当然,选好人物报道的对象是一篇人物报道成功的关键,《南方周末》的人物报道对象也从单一典型走向多类人物。
一、《南方周末》人物报道选取的三大类人物(一)新闻人物。
这类人物通常是普通人物。
他们因为自己的特殊经历或者遭遇而成为舆论中心。
这些人物虽然不具备权威性,但却代表了民意,反映着一种或多种社会现实,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例如早期的追星女孩杨丽娟,10年风火一时的李一道士、犀利哥,12年深圳自闭症孩子李孟等,这些人物都是当时媒体舆论的“宠儿”,是社会的风向标。
《南方周末》善于利用这些“舆论风口”上的人物,通过人物来深入事件,挖掘事件背后反映的社会现实,同时也通过事件来凸显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可以说,每个人物都能代表一种现象,反映一种现实,他们不仅仅是个体,他们也代表着一群人。
(二)公众人物。
公众人物为人们所广泛知晓和关注, 比如明星、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等,他们因为自身的社会影响力、观点、言行举止而被世人关注,自身存在有一定的新闻价值。
南方周末的文字

南方周末的文字
南方周末,创办于1984年,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管主办,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追求,以“正义、良知、爱心、理性”为基本理念,是一份在中国有着广泛影响、深具公信力的严肃新闻大报。
南方周末的文字特点鲜明:
1. 深入浅出:南方周末擅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复杂的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让读者能够快速理解并深入思考。
2. 客观公正:南方周末在报道新闻时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偏不倚地呈现事实真相,让读者自行判断。
3. 敏锐洞察:南方周末的记者和编辑具有敏锐的新闻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并深入剖析热点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
4. 温情关怀:南方周末不仅关注新闻事件本身,还关注事件背后的人和他们的命运,用温情关怀的态度呈现人性的美好和复杂性。
5. 理性思考:南方周末的文章通常会引导读者进行理性思考,分析问题本质,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社会进步。
6. 文学色彩:南方周末的文章不仅具有新闻的真实性,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语言优美、表达生动,让读者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总的来说,南方周末的文字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和可读性,能够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南方周末》是由南方报业集团主办,创刊于1984年2月11日,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欢迎。
《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众多媒体深度报道的领头羊之一,因其独特的观点和精确的选题使之有很大的读者市场。
所谓深度报道,就是指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脉络的意义中。
如果说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实事”,那么深度报道的基本要求就是“求是”。
《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尽管它的核心读者是精英教育传播,但是它自动地站在平民的立场,为沉默的大多数直言,直击许多民生问题。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如下:一、深度报道的选题鲜明,有着非常明显的特色。
它总是能在最快时间找到社会危害性大,民众最为关心的热点,并且能够不留余地地去为民众说话,去抨击。
它和其他媒体纸业的深度报道不同的是,它关注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民生问题、官民问题等等,而是更加侧重政府的决策对国家、社会不同阶级乃至个人的命运影响;社会法治与官场的冲突,政府的改革,社会观念的变化,人心和利益格局,城乡人民生活的就业状态,医疗与社会保障、城市建设等公共问题。
例如2012年9月13日那一期的调查版面刊登的《殁于贫困》---三个地震亡童和他们的寨子这篇文章,可以清楚地看出《南方周末》的选题非常具有特色。
在当今的媒体业频繁出现新闻碎片化的现象下,《南方周末》的选题总能恰到时候的温暖到你的心。
这篇报道的选题是围绕着贫困者的多灾多难愈发地显示出国家财政分配不公的情况下社会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
就像这篇深度报道所说的那样,“三名幼童在一场震级是汶川地震的两千八百一十八分之一的地震中罹难,只是因为灾难对贫困者更残忍一些。
”在我们国家发生地震灾害过后,往往在报纸杂志或网页上看到的是歌颂干部士兵的奉献精神,或者灾难带给人民有多大的伤害等等,很少有媒体会从地震对于弱势群体带来的不堪一击的伤害有多深,而《南方周末》做到了,它独特的选题角度更多地体现出人文关怀。
浅谈《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报道特色及未来走向

二 、 南 方周 末》 度 报道 的未 来走 向 《 深
( ) “ 国 的视 野 , 国 的 声 音 ”。 极 发 展 国 际 题 材 的 一 以 中 中 积
周末》 , 中 调查性报 道 占的 比重 最大 。调查 报告 由于其消 息来
源的可靠性 , 依据 详 细 充 分而 充 满说 服 力。据 调 查 , 南 方周 《 末》 的零购读者 中有 13受过 大学本 科以上的教育 P 6 显然 / 3,
( ) 取科学的 , 新意的报道视 角 , 达 有深度 的思想 。 二 选 有 表
受众 中一大部分属 于较有学识 的群体 , 希望能接 受到 的信息来 源更具科学性和事实依 据。例如 , 南方周 末》 《 曾刊登 了一则关 于食物价格上涨 的调查报 道 ,食 物价格是 怎么涨上来 的》 《 …一
文, 南方 周末 记者从上海地 区最 大的 中式连锁快 餐企业 新亚大 包起步 , 过对产品供应商 , 工环节以及原料生产源头三方 的 通 加 经营变化和市场对其 影响展 开调查 , 揭示 在整个 食 品产业链 中 其食物价格上涨 , 无论是 连锁店 还是源 头和 中间环节 所有方都 很无奈 , 文章最后提到 了国家是 唯一在 大家都 亏本 的前提下 大 赚 的机构 , 点到为止 , 引发读者深思。
《 南方周末》 并不 仅仅 追求猎 奇但 却不 见思 想 。如 果报 道思 想
跟不上去 , 即便 是选题选对 了, 那 也挖不出或挖补全选题 内所 含 有的含金量 , 而影 响 了报 道 的分量 , 从 甚至 糟蹋 了好 的写作 材
南方周末

首先来看第一点,内容选择——立足全球,关注社会总的来说,南方周末的选题明确倾向于重大、有一定社会关注面的事件,这一事件同时体现出对完善法制、实现民主与人文关切的理性追求,新闻以独家为主,时评以纵深见长,副刊则佳作迭现。
其次,南方周末报道注重宏观视野和专家视角,在选题的具体操作中各种信息的配比关系、呈现方式、传播质量,都作了周详的安排。
从内容选择上看,《南方周末》具有以下特点:1、用事实说话,事实全面丰富,有说服力。
2、新闻价值大。
《南方周末》是坚持题材的重大与主题深刻相统一的,新闻价值中的重要性,显著性,人情味都有。
3、策划周密。
4、评论题材丰富,格调高。
《南方周末》以深度报道见长,以其语言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与理论追求,思维也具有系统性,而自改版以来,它的评论版面增加,评论语言高雅而深入。
第二:标题制作,醒目、灵活、饱含人文精神南方周末的新闻标题有以下特点:1, 多样化2,传神、具体确切3,简练生动,字数少,琅琅上口第三:版面设计,具体全面从头版来说,《南方周末》在编排上很注重对于线条、字符、图片和色彩等版面元素的综合运用和创新。
在头版上,《南方周末》划分出三个区上下两个区横向安排了报头和导读两块内容,当然,最下面没忘记写了定价2元,这样的分割形式使头版条理清楚、节奏明快。
从内容设计来说,南方周末一直由头版、新闻版、经济版、文化版这四大板块构成。
头版主要包含了纵深、时政、广告、天下、民生五个板块。
新闻版包括特别报道、访谈、科学、观察、众议、视点、写真七个板块。
经济版包括专题、要闻、能源、财经、观点、产经六个板块。
文化版包括专题、批评、艺术、百姓记事、阅读、写作、地理七个板块。
涉及广泛,面面俱到。
从文章篇幅来说,篇幅较长,动辄3000字,多由大块组成,能给人以厚重感但也容易产生疲倦,故版面多遵循一个版面,一篇文章、一幅图片的规律。
第四:视觉效果:简洁直观黑色是报纸版面的主色调,它能起稳定作用,据调查,彩色是信息密集度较高的符号,消化这样的信息同样会消耗较多的能量,同时,随着彩色信息的增多,文章的可读性就会降低,作为一份以深度报道见长的报纸,以黑色为主色,是与自身文章风格相符的,同时它又以红色做点缀和陪村,这样能起醒目、烘托作用。
《南方周末》新闻头版深度报道分析——刘阳

《南方周末》新闻头版深度报道分析(大一时搜集的素材)《南方周末》可以说是新闻界数一数二的好报纸,与一般报纸不同的是,《南方周末》是每周一期而不是每天一期,所以也为其新闻的深度报道创造了条件。
而南方周末每期的头版头条基本上会是一篇专稿,深入报道一个热点新闻,彰显了其专业性的特质。
一、选题下面表格是《南方周末》2010年前三个月的头版新闻题目,从中可以看出,南方周末的选题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南方周末》会在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上选择相应的选题。
2010.01.21的海地地震报道,2010.02.11的春节故事报道,2010.03.04和2010.03.11的关于两会话题的报道都是根据当时特殊的时间点来进行的相关报道。
第二,《南方周末》会选择存在疑虑的重大新闻,进行深度报道,发掘背后的深刻原因。
读者可以在日报中了解到新闻事实,而在2010.01.14的抢尸背后的维稳逻辑聚焦内江“死而复活”案和2010.02.04前公安局长文强的“白加黑”这样的报道中,却可以看到现象背后的更富逻辑的分析和更深层次的原因。
第三,《南方周末》会报道显著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像2010.01.28的从“读书改变命运”到“求学负债累累”,2010.02.18的文化大国是否可能,如何可能等都是这样的报道。
但是《南方周末》并不会采取批判的态度,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将现象、原因一一列举在读者面前,孰是孰非就由读者自己去判断了。
表格 1:《南方周末》2010年第一季度头版选题第四,从下表《新周刊》2010年第一季度头版选题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周刊》更爱选用的是偏向文化、精神层面的话题,更为“新潮”,也更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而《南方周末》却很少会选用像《新周刊》中文化气息更为浓郁的话题作为头版,而是更加关注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话题,更加注重自身作为媒体的社会责任。
这一点也体现了《南方周末》虽然为周刊报纸,但其与杂志还并没有混为一谈,也没有忽略自身作为报纸的使命。
浅析南方周末的新闻特点【范本模板】

浅析南方周末的新闻特点《南方周末》由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创刊于1984年2月1 1日。
被评为读者“最喜爱阅读"的报纸;还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广东省文明单位"称号。
在众多媒介的竞争中可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是什么造就了《南方周末》的成功呢?笔者主要从分析《南方周末》的内容特点人手,分析它成功的原因。
一、观点开放.理念独到的深度报道如今提及《南方周末》,读者很容易联想到“深度报道"与《南方周末》的成功与“深度报道”不无关联。
它要给受众的印象是厚重的新闻素材、信息质量好,反馈高、数繁多,且能多方面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受众。
对待新闻事实,是由表层向深层抽丝剥茧、深入渗透。
它的话题指涉广泛,不只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及时性,而且父注重大的新闻事实的选择,这是深度报道区别于消息等体裁的一大特点,也造就了《南方周末》的一大属性,这些都使《南方周末》的新闻肓路相对其他报纸来说更宽广。
另外,《南方周末》的深度理念独到。
从创刊副现在,《南方周末》倡导的“深入成就深度"的口号已深入人心。
深度报道介入《南方周末》,从而丰富了“新闻"这一概念,深化了“新闻”内涵。
还原事实真相,挖掘新闻价值,成了《南方周末》的一大标牌。
在新闻结构上,因为追加式、系列式、组合式报道方式的运用,《南方周末》报道的问题呈现出立体化、透彻化的形象特征。
因为深度报道对新闻真相的零距离把握,《南方周末》在中国的媒体中,被认为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媒体,一份有良知的、敢于说真话的报纸,相对于之前因浮躁而备受诟病的大众媒体而言,这是最稀缺的资源。
此外,《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文本质最高,可读性强。
文本字数多、篇幅宏大,是它的深度报道的文体特征。
为避免读者的阅读疲劳,它严格要求深度报道文体风格,或者添加人性化元素,刺激读者的阅读兴奋,或者文本的剧情设立和结构安排要合理紧密,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超过r这个疲劳底线,进而享受到深度报道的阅读价值。
新闻特稿的文学性特征研究-以《南方周末》为例

新闻特稿的文学性特征研究-以《南方周末》为例
新闻特稿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它以深度、细节、分析和评
论为特点,不同于新闻快讯和新闻报道的简明扼要风格。
相比于其
他新闻形式,新闻特稿不仅传递新闻信息,更具有文学性特征。
以《南方周末》为例,该报是国内较具代表性的新闻、评论类
周刊,其新闻特稿充满了文学味道。
首先,它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描
写手法,使事件形象化,读者易于沉浸其中。
例如,一篇报道深入
探访了一个小城镇的历史故事,通过精细的描写,展现出那里的风物、人物、气氛和文化内涵,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乡愁之情。
其次,新闻特稿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夸张
和感性。
比如,一篇关于环保的特稿中,以“垃圾山”形容城市中
的垃圾场,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恶劣的环境和严峻的形势。
再如,
《南方周末》对流行文化的报道就大量使用对比、比拟等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新生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现象。
此外,该报的新闻特稿注重节奏感和音乐感,有时采用排比、
平仄等表现手法,使文章具有更强的语感和韵律美。
例如,一篇反
映校园生活的报道,用了各种句式和语言风格,表现出了校园生活
的多姿多彩和丰富性。
综上所述,新闻特稿具有浓郁的文学性特征,它不仅具有新闻
报道的信息功能,更是一个多元的文学载体。
在读者阅读报纸时,
新闻特稿成为了一种文学享受,同时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另一种全
新的视角和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南方周末的新闻特点
《南方周末》由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创刊于1984年2月1 1日。
被评为读者“最喜爱阅读”的报纸;还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广东省文明单位”称号。
在众多媒介的竞争中可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是什么造就了《南方周末》的成功呢?笔者主要从分析《南方周末》的内容特点人手,分析它成功的原因。
一、观点开放。
理念独到的深度报道
如今提及《南方周末》,读者很容易联想到“深度报道”与《南方周末》的成功与“深度报道”不无关联。
它要给受众的印象是厚重的新闻素材、信息质量好,反馈高、数繁多,且能多方面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受众。
对待新闻事实,是由表层向深层抽丝剥茧、深入渗透。
它的话题指涉广泛,不只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及时性,而且父注重大的新闻事实的选择,这是深度报道区别于消息等体裁的一大特点,也造就了《南方周末》的一大属性,这些都使《南方周末》的新闻肓路相对其他报纸来说更宽广。
另外,《南方周末》的深度理念独到。
从创刊副现在,《南方周末》倡导的“深入成就深度”的口号已深入人心。
深度报道介入《南方周末》,从而丰富了“新闻”这一概念,深化了“新闻”内涵。
还原事实真相,挖掘新闻价值,成了《南方周末》的一大标牌。
在新闻结构上,因为追加式、系列式、组合式报道方式的运用,《南方周末》报道的问题呈现出立体化、透彻化的形象特征。
因为深度报道对新闻真相的零距离把握,《南方周末》在中国的媒体中,被认为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媒体,一份有良知的、敢于说真话的报纸,相对于之前因浮躁而备受诟病的大众媒体而言,这是最稀缺的资源。
此外,《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文本质最高,可读性强。
文本字数多、篇幅宏大,是它的深度报道的文体特征。
为避免读者的阅读疲劳,它严格要求深度报道文体风格,或者添加人性化元素,刺激读者的阅读兴奋,或者文本的剧情设立和结构安排要合理紧密,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超过r这个疲劳底线,进而享受到深度报道的阅读价值。
二、报道选题鲜明。
报道原则明确的舆论监督
《南方周末》的舆论监督在选题上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即抓住社会危害性大,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毫不留情的抨击。
统观十五大以来《南方周末》的舆论监督,有三个主要议题:腐败问题、假冒伪劣产品和维护消费者权益问题、行政诉讼问题。
《南方周末》对上述=三方面问题的持续集中的报道.引起读者对这些问题的高度重视和集中关注。
使贪赃枉法之徒不能不有所收敛,也使有关部门认真着手解决问题。
另外,《南方周末》的舆论监督丰要采用调查性报道与言论相结合的方式。
调查性报道是其使用的重型武器,而评论是《南方周末》惯用的匕首和投枪,《南方周末》常重视采用评论直接发言。
短小精悍的杂文与长篇巨制的调查性报道相配合,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
南方周末的报道原则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坚守平民立场,呼唤高度民主的法制社会。
《南方周末》则能自觉选择平民的立场,为沉默的大多数直言。
充当人民群
众的代言人。
它以“彰显爱心。
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办刊宗旨,拒绝权力和金钱的诱惑,一方面代表民众对强势集团进行监督制约权力,确保权力得到适当的运用;另一方面。
当人民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则商接站出来为其鸣不平。
其次,深入调查、小心求证、逼近真相。
《南方周末》的记者在采访中坚持深入调查、小心求证,从当事各方搜集材料。
加以分析鉴别,力求最大限度逼近事件真相。
在报道中则采取“多面讲”的方法,将赞同的观点、反对的观点和中立的观点共同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报道真实、伞面、客观、公正,也可以避免惹上“新闻官司”。
再次,注意交代“上下文”,处理好过程监督与结果监督的关系。
《南方周末》在从事批评报道的时候,密切跟踪事态的发展,注意对党和政府对有关问题处理、解决结果及时追踪报道,使报道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最后,贬中有褒,正确处理舆论监督与正而宣传的关系。
《南方周末》在对社会黑暗现象进行无情揭露的同时,对于进步和光明的宣扬,也能够旗帜鲜明地予以歌颂,使媒介对社会的报道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三、以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主的民生新闻
作为而向全国的强势媒体,每期有1~2篇民生新闻大篇幅对弱势群体进行强力报道,《南方周末》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不可谓不高。
农民、农民工、农民工子弟成为《南方周末》民生报道最为关注的焦点。
“农民工”群体虽然在城市社会获得了生存和工作的机会,但在社会经济水平、就业岗位、生活机会和所获得的制度保障方面仍然处于弱势,是城市社会典型的弱势社群。
除去农民丁、农民,《南方周末》民生报道尽可能关注社会底层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残疾、重病患者是另一重点关注的对象,在两大版块中报道数量仅次于农民工、农民群体,包括白血病人、血友病人、盲人、高位截肢以及植物患者。
除此之外,《南方周末》民生报道还将目光投向不为我们了解、甚至存在着一定刻板成见的人群,包括:吸毒者、艾滋病患者,城市流浪儿童、同性恋者甚至发廊女。
他们的生存状态不仅被社会所漠视,而且其形象已被社会严重“刻板化”,即堕落者、病毒传染者。
作为主流媒体,《南方周末》的民生新闻在题材选择外,以弱势群体为主,将关注弱势群体作为自己的“常规报道”,对社会底层投以热切关怀的日光,通过对弱势群体及其事务的高度再现,真实地还原他们的生活现状和需求,彰显其作为严肃大报的社会责任与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孙燕君.报业中国,MJ.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
2、南方周末官网/review.shtml
3、南方周末报道/c/6mUzRfiYsgD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