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方周末为例浅谈报纸的娱乐性

合集下载

从_南方周末_看报纸的深度报道

从_南方周末_看报纸的深度报道
三、报纸深度报道的拓展 面对多媒体数字网络的冲击,报纸一 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危机所在,适应新的社 会形势,及时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另一 方面也要有自己的生存理念和信心。因为 报纸自身所具有的长处和优势是网络所 不具备的。相反,按照媒介形态变化的 “共同演进和共同生存”原则,只要传统 媒介能够深刻认识网络媒介所带来变化 的实质,寻找新的报道模式来建立自己的 差异竞争优势,将会形成一种共生共荣的 格局。 众所周知,网络新闻和多媒体 “快 餐”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新闻的浅显性,这 就决定了网络媒体上的信息基本是一些 简单、浅显的初级信息,缺乏进一步的加 工和提升。而报纸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可 以在这方面施展拳脚,它有一定的编辑时 间和一些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可以用解 释性的深度报道来应对网络的浅显性特 征。④ 1、挖掘新闻背景,解读新闻背后的 “新闻” 深度报道重在对社会疑难问题、热点 问题的探讨和解释,通过记者对新闻背景 及大量材料的分析,对某一社会现象采取
解读新闻背后的“新闻”,满足读者 的新闻信息需求。广大受众很容易从其他 渠道获取新闻信息,但对一些现象出现的 深层次原因,则需要通过报纸的深度报道 来解疑释惑。深度报道不仅在向受众提供 一般化的新闻信息,而且由此及彼,把个 案的问题推而广之;它既要探讨事实的来 龙去脉、前因后果,又要揭示事实的意义、 影响,预测其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帮助受 众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评判、选择、分析 和认识。
深度报道是近些年来受欢迎的报道 形式。西方新闻业界往往从操作的角度去 理解深度报道,最广为人知的是美国专栏 作家朱蒙得的观点“: 以今日之事态,核对 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也就 是说深度报道使昨天的新闻背景与今天 的事件发生关系,以获得明天的意义。另一 个流行的观点是,深度报道是在“5W”理 论的基础上,将五个“W”和一个“how”的 内涵加以扩大。然而上述两种观点也还并 不能够完整地揭示出深度报道的理论本 质,它们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指导新闻从 业人员的深度报道写作实践上。①

《2024年媒介伦理的新思考——以《南都娱乐周刊》“周一见”事件为例》范文

《2024年媒介伦理的新思考——以《南都娱乐周刊》“周一见”事件为例》范文

《媒介伦理的新思考——以《南都娱乐周刊》“周一见”事件为例》篇一一、引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介的伦理问题愈发受到公众的关注。

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媒体在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同时,也承担着维护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责任。

本文以《南都娱乐周刊》的“周一见”事件为例,对媒介伦理进行新的思考,探讨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伦理责任和道德约束。

二、事件回顾“周一见”事件指的是《南都娱乐周刊》在某段时间内连续报道的一系列明星绯闻事件。

其中,该周刊在报道中涉及到部分明星的隐私权问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

三、媒介伦理的思考1. 尊重隐私权《南都娱乐周刊》在报道中涉及到的明星隐私权问题,是媒介伦理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媒体在报道时,应当尊重个人隐私权,避免过度侵犯个人隐私。

虽然公众对明星的私生活有一定的关注度,但媒体在报道时应当把握好度,避免对个人隐私造成不必要的侵犯。

2. 真实性与公正性媒体在报道时,应当坚持真实性与公正性的原则。

在“周一见”事件中,媒体应当对所报道的信息进行核实,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同时,媒体在报道时应当公正客观,避免片面报道或夸大事实。

3. 社会责任媒体作为社会信息的传播者,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

在“周一见”事件中,媒体应当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考虑到自身的社会责任。

媒体应当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信息。

四、改进建议1. 加强自律媒体应当加强自律,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伦理规范,确保在报道过程中严格遵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

2. 提高媒介素养媒介从业者应当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增强对伦理问题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在报道过程中,应当以客观、公正、真实的态度对待每一则新闻。

3. 加强监管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力度,对违反伦理规范的媒体进行惩处,以维护良好的媒介生态。

五、结论“周一见”事件提醒我们,媒介伦理是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媒体应当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考虑到自身的社会责任。

对《南方周末》文化版作品特色的分析

对《南方周末》文化版作品特色的分析

对《南方周末》文化版作品特色的分析作者:王敏来源:《新闻世界》2010年第04期【摘要】娱乐新闻报道“量”大但“质”精的不多,存在低俗化等现象。

本文分析了《南方周末》记者袁蕾的文化娱乐新闻的写作特色:有深度、有内涵、有关怀,并探讨出娱乐新闻写作的新趋势。

【关键词】记者风格写作特色娱乐新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娱乐活动也有了更高的追求。

为了吸引受众,新闻媒介纷纷加大对娱乐新闻的报道,然而“量”虽不断加大,但“质”精的却不多见,娱乐新闻开始出现低俗化等现象,表现为一味地猎奇,满足受众的低级趣味。

由此,提高娱乐新闻的“质”,提升其品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南方周末》一直以深度报道见长,其娱乐报道也打上了“深度”的烙印,即上升为高品位的文化报道。

本文分析了《南方周末》文化版的作品特色,以期探讨娱乐新闻发展的方向。

一、有深度——对本质事实的诉求有人说读者看娱乐新闻图的就是轻松快乐,那么要求娱乐新闻也有深度是不是吹毛求疵了?其实不然。

没有深度的作品就像只有花枝没有花架——里面没有骨架,如何能立得起来?又如何有长久的美感?而有深度的作品会给读者以思想启迪,给读者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南方周末》一直是“深思成就深度”,追求新闻的延展性,其文化新闻也就自然有了一般娱乐新闻所没有的深度。

这种深度表现为:1、对事件的深入挖掘。

这是指对新闻事实的深入挖掘和对背景的深入解读,为读者提供丰富立体的信息,让读者不仅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这种深入挖掘体现在人物专访上便是对人物心理的解读,这种心理解读可以通过对人物动作细节及语言的描绘来表现。

如《汤唯同学:下课了》一文中有多处细节描绘,如“汤唯带了一个宽大的笔记本,一只腿搭在另一只腿上,把笔记本搁在膝盖上,一笔一画地抄课文、记笔记”、“她洗碗不戴胶手套,洗完一摞碗也想不起搽护手霜。

”记者通过细心的观察记录下了这些细节,给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可感的生活中的明星形象。

2、思想的深度。

思想的深度在于从某一题材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其具有的新闻价值,这种新闻价值或是具有普遍意义,或是具有哲理的慎思,或是关于人生的思考,或是对社会的反思等。

浅析南方周末的新闻特点【范本模板】

浅析南方周末的新闻特点【范本模板】

浅析南方周末的新闻特点《南方周末》由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创刊于1984年2月1 1日。

被评为读者“最喜爱阅读"的报纸;还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广东省文明单位"称号。

在众多媒介的竞争中可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是什么造就了《南方周末》的成功呢?笔者主要从分析《南方周末》的内容特点人手,分析它成功的原因。

一、观点开放.理念独到的深度报道如今提及《南方周末》,读者很容易联想到“深度报道"与《南方周末》的成功与“深度报道”不无关联。

它要给受众的印象是厚重的新闻素材、信息质量好,反馈高、数繁多,且能多方面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受众。

对待新闻事实,是由表层向深层抽丝剥茧、深入渗透。

它的话题指涉广泛,不只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及时性,而且父注重大的新闻事实的选择,这是深度报道区别于消息等体裁的一大特点,也造就了《南方周末》的一大属性,这些都使《南方周末》的新闻肓路相对其他报纸来说更宽广。

另外,《南方周末》的深度理念独到。

从创刊副现在,《南方周末》倡导的“深入成就深度"的口号已深入人心。

深度报道介入《南方周末》,从而丰富了“新闻"这一概念,深化了“新闻”内涵。

还原事实真相,挖掘新闻价值,成了《南方周末》的一大标牌。

在新闻结构上,因为追加式、系列式、组合式报道方式的运用,《南方周末》报道的问题呈现出立体化、透彻化的形象特征。

因为深度报道对新闻真相的零距离把握,《南方周末》在中国的媒体中,被认为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媒体,一份有良知的、敢于说真话的报纸,相对于之前因浮躁而备受诟病的大众媒体而言,这是最稀缺的资源。

此外,《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文本质最高,可读性强。

文本字数多、篇幅宏大,是它的深度报道的文体特征。

为避免读者的阅读疲劳,它严格要求深度报道文体风格,或者添加人性化元素,刺激读者的阅读兴奋,或者文本的剧情设立和结构安排要合理紧密,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超过r这个疲劳底线,进而享受到深度报道的阅读价值。

新闻特稿的文学性特征研究-以《南方周末》为例

新闻特稿的文学性特征研究-以《南方周末》为例

新闻特稿的文学性特征研究-以《南方周末》为例
新闻特稿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它以深度、细节、分析和评
论为特点,不同于新闻快讯和新闻报道的简明扼要风格。

相比于其
他新闻形式,新闻特稿不仅传递新闻信息,更具有文学性特征。

以《南方周末》为例,该报是国内较具代表性的新闻、评论类
周刊,其新闻特稿充满了文学味道。

首先,它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描
写手法,使事件形象化,读者易于沉浸其中。

例如,一篇报道深入
探访了一个小城镇的历史故事,通过精细的描写,展现出那里的风物、人物、气氛和文化内涵,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乡愁之情。

其次,新闻特稿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夸张
和感性。

比如,一篇关于环保的特稿中,以“垃圾山”形容城市中
的垃圾场,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恶劣的环境和严峻的形势。

再如,
《南方周末》对流行文化的报道就大量使用对比、比拟等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新生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现象。

此外,该报的新闻特稿注重节奏感和音乐感,有时采用排比、
平仄等表现手法,使文章具有更强的语感和韵律美。

例如,一篇反
映校园生活的报道,用了各种句式和语言风格,表现出了校园生活
的多姿多彩和丰富性。

综上所述,新闻特稿具有浓郁的文学性特征,它不仅具有新闻
报道的信息功能,更是一个多元的文学载体。

在读者阅读报纸时,
新闻特稿成为了一种文学享受,同时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另一种全
新的视角和形式。

《2024年媒介伦理的新思考——以《南都娱乐周刊》“周一见”事件为例》范文

《2024年媒介伦理的新思考——以《南都娱乐周刊》“周一见”事件为例》范文

《媒介伦理的新思考——以《南都娱乐周刊》“周一见”事件为例》篇一一、引言在数字化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媒介伦理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其报道的公正性、真实性和道德性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引导公众舆论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媒体行业也频繁出现伦理问题,其中《南都娱乐周刊》的“周一见”事件更是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媒介伦理的深入思考。

本文将以此事件为例,探讨媒介伦理的重要性及其在现实操作中的挑战。

二、事件回顾《南都娱乐周刊》的“周一见”事件,指的是该杂志在某段时间内连续报道的一系列涉及明星的负面新闻。

这些报道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但随后被揭露部分内容存在不实甚至捏造的情况。

事件曝光后,不仅对相关当事人造成了严重的名誉损害,也引发了公众对媒体报道真实性和道德性的质疑。

三、媒介伦理的内涵媒介伦理是指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它要求媒体在报道新闻时,要遵循真实、公正、客观的原则,尊重事实、尊重人权、尊重法律。

在《南都娱乐周刊》的“周一见”事件中,媒体在追求新闻热点和吸引眼球的过程中,忽视了媒介伦理的基本原则,导致了报道失实和道德沦丧的问题。

四、媒介伦理的挑战1. 商业利益与道德责任的冲突: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部分媒体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和点击率,往往忽视道德责任,进行不实甚至捏造新闻的报道。

2. 公众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平衡:在信息时代,公众对知情权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同时也要保护个人隐私不受侵犯。

媒体在报道时需要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

3. 缺乏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当前媒体行业缺乏有效的自律机制,导致部分媒体在报道中存在失实和道德沦丧的问题。

五、应对策略1. 加强媒介伦理教育:媒体从业者应加强媒介伦理教育,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坚持真实、公正、客观的报道原则。

2. 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媒体行业应建立有效的自律机制,对违反媒介伦理的行为进行惩戒,维护行业的公信力。

如何提升大众化报纸文化新闻的内涵

如何提升大众化报纸文化新闻的内涵

如何提升大众化报纸文化新闻的内涵【摘要】当今时代,许多大众化报纸为了市场化经营,文化新闻丧失了文化的特性,以丰富的娱乐性取而代之。

这导致很多报纸的文化新闻质量低下,也影响了国民的审美能力。

因此,如何提升大众化报纸文化新闻的内涵,不但关系到文化新闻的发展,也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升。

在众多媚俗的大众化报纸中,《南方周末》却以其独特的内容和丰富的手法保持着文化新闻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界和知识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本文通过分析文化新闻的内涵、《南方周末》的总体风格及其文化新闻的特点,为其他大众化报纸提升文化新闻内涵提供参考,从而推动大众化报纸文化新闻的发展。

【关键词】大众化报纸;文化新闻;《南方周末》大众化报纸是指面向社会大众的,以广泛的新闻或娱乐休闲题材为主要内容,以赢利为主要目的,注重知识性、趣味性的这一类报纸和期刊。

由于其以赢利为目的,因此许多报纸在文化新闻的采写方面,一味追求市场化的需要,偏重娱乐性,质量低下。

《南方周末》是中国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公信力最大、版数最多的综合类周报,它的广告收入连续几年过亿元。

它成功地完成了从大众化报纸向精英报纸再到主流报纸的转型,在文化新闻的取舍和操作上也显其独树一帜的景观,使之在中国文化界和知识界享有较高的声誉[1]。

因此,本文从《南方周末》文化新闻的内涵、总体风格和具体特点来分析其独特之处,旨在为其它大众化报纸提升文化新闻的内涵提供参考。

一、文化新闻的现状和内涵随着受众拥有更多的媒介来了解娱乐新闻,媒体为了竞争,于是多方面迎合受众去发表娱乐新闻,导致现代的媒介传播上,娱乐已经跟文化并列,甚至有超越之势。

对娱乐的现状,曾有人比喻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满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怀疑和仇恨的人。

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浅谈《南方周末》新闻小标题的特色

浅谈《南方周末》新闻小标题的特色

浅谈《南方周末》新闻小标题的特色中文摘要:自20世纪中叶始,报纸这一传统大众传播媒体,就不断面临着来自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的激烈竞争, 这些竞争给报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变化。

其中,尤以60年代开始的报纸与电视的竞争对报纸标题制作影响最大。

面对电视时效性强、形象性强和善于做现场报道等优势,严肃报纸必须加强深度报道。

但是,深度报道往往要出现冗长而抽象的文字和数字,令绝大多数读者望而生畏。

没有充分的时间和耐心,读者往往很难读完全篇。

聪明的《南方周末》把力气使在了刀刃上,大量使用新闻小标题来应对读者快速获取大量信息的要求,既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欲望,又提高了新闻的易读性,从而既适应了读者生活的快节奏,又使新闻更具竞争力。

本文从新闻小标题的定义和作用出发,就《南方周末》新闻小标题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特色和制作中体现的鲜明的个性特色进行初步地探讨,并结合《南方周末》中的具体题例进行简要地分析,期望能为现代新闻改革提供一点具体的实践方法,为现代新闻标题制作提出一点参考意见。

关键词:《南方周末》;新闻小标题;特色;表现形式;制作On the Features of Subtitles in Nanfang WeeklyAbstract: Since the middl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newspaper as a traditional mass media has been facing the fierce competition against broadcasting, television as well as the Internet, which make a powerful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ess. The deep result of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newspaper and television is readily discernible in the 60‟s, and it has sparked great changes in the writing of news titles. So it is essential for serious newspapers to cover the news intensively and extensively because of the superiority of TV programs with immediacy, symbolization on the spot. However, the deep coverage inevitably results in some tedious and abstract words or numbers, which is so boring to most readers that they may not be patient enough to finish the whole report. Nanfang Weekly managed the embossing situation well, large amountsof subtitles are employed to meet the readers' needs for the latest information, so as to increase the legibility and save the readers‟ time. That makes the news coverag e more competitive in this rapidly changing world. Starting with the definition and the function of subtitles, this paper presents analysis about the variety of the news subtitles in representation and the individual features in writing. Furthermore, it also can put forward some guiding principles to promote the journalistic reform and improve the writing style of news subtitles by demonstrating some advisable examples in Nanfang Weekly.Key words: Nanfang Weekly; subtitles; feature; representation; writing目录引言 (1)一、新闻小标题的定义和作用 (2)(一)新闻小标题的定义 (2)(二)新闻小标题的作用 (3)1、概括评论新闻内容 (3)2、分清层次 (3)3、检索新闻 (4)4、补充新闻主标题 (4)5、吸引读者阅读新闻 (4)6、调节美化版面 (5)二、《南方周末》新闻小标题的表现形式 (5)(一)叙述归纳式 (5)(二)评论分析式 (6)(三)引语式 (7)(四)描绘抒情式 (8)(五)悬念启迪式 (8)(六)日记式 (9)(七)对比式 (10)(八)并列式 (10)(九)花絮式 (10)(十)派生式 (11)(十一)组合式 (12)三、《南方周末》新闻小标题的制作特色 (12)(一)《南方周末》新闻小标题的文字特色 (12)(二)《南方周末》新闻小标题的内容特色 (14)(三)《南方周末》新闻小标题的形式特色 (16)(四)《南方周末》新闻小标题的风格特色 (17)1、小标题标示深度报道的脉络 (17)2、小标题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 (19)四、结论 (21)注释 (23)参考文献 (24)浅谈《南方周末》新闻小标题的特色引言:提起《南方周末》,全国超百万的报纸读者都会脱口而出:“一纸风行二十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南方周末为例浅谈报纸的娱乐性摘要:报纸的娱乐性是报纸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定义正在从狭义走向广义,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报道内容、报道目的和受众构成。

同时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报纸娱乐化成为当今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普遍现象。

一些报纸娱乐化现象以趣味盎然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强烈的视觉冲击等构成的娱乐效应,为受众提供了轻松愉悦的接受氛围。

本文从编排形式和内容特色上试析《南方周末》娱乐性的特色。

关键词:市场经济;普遍现象;娱乐化;《南方周末》娱乐化作为报纸新闻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其报道灵活、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和可读性的特点,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们的关注。

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可以在报刊上得到自己关心的明星的趣闻逸事,找寻到最新的演艺资讯,从中得到放松和收获。

与此同时,娱乐化也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绝大多数的党报、几乎所有的市民报都开辟了娱乐新闻报道的版面。

然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娱乐新闻,却经常出现种种问题,比如报纸之间抄袭成灾,跟风连连;记者采访不够深入,任意臆断,捕风捉影;有的内容直接转载互联网上的相关新闻,有的则来自演艺机构新闻发布会所准备的材料。

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

报纸如何娱乐化,从而做出新意。

体现自身特色,是当前环境下许多报纸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

1 《南方周末》概述《南方周末》创刊于1984年2月l1日,和当时很多综合性周报一样,《南方周末》也是从娱乐起步的,之后逐渐转向综合新闻。

20年磨砺后,它已经形成新闻、文化、经济等几大板块的办报格局。

最早《南方周末》是一份对开四版、发行量只有70010份的报纸。

时至今日,《南方周末》已经成为了一个对开32版,发行量突破1300万份的大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南方周末》开创了一个新闻周报的巅峰时代。

作为一份成功的报纸它肯定会有很多的独到之处,在《南方周末宣言》中他们就归结出了“新闻以独家为主,时评以纵深见长,副刊则佳作迭现”这三个特点。

但它在逐步的转型中,娱乐类成为体现其“民主与启蒙”理念的重要载体。

正是这样一个定位,文化报道作为南方周末的重要一脉,在它日后转型为一张综合类周报的过程中一直在纵深的通道上行进,便有了在今天32个版块中占有四分之一的分量,在娱乐新闻或者新闻的娱乐性的取舍和操作上也显其独树一帜的景观,使之在中国报纸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2 报纸的娱乐性近年来,报纸娱乐化现象开始在中国流行。

体育新闻、大案要案、突发事件、奇闻怪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报刊、电视和网络媒体上,如超女、香港《东周刊》裸照事件、春节晚会、马加爵事件等都成为卖点。

对于报纸娱乐化现象,笔者认为,其研究价值非常之大。

2.1 报纸娱乐性的的内容形式与影响2.1.1 报纸娱乐性的界定与内容综合目前对报纸新闻娱乐化的种种界定,大致可以看出:报纸娱乐化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即所谓“硬新闻软着陆”。

娱乐性节目比例大量增加,严肃新闻节目的比例下降,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

从最初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以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的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软新闻是与传统的“硬新闻”相对而言的,指“人情味较浓,社会性、趣味性较强的新闻。

其政治性要求不高,时效性限制不严。

可动用多种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报道,易引起受众的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

“软新闻”讲究减少严肃性的政治、经济新闻的比例,将非严肃的名人趣事、日常琐事、有煽情性和刺激性的犯罪暴力事件、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等软性的内容作为新闻报道的重点。

将“硬新闻”软化成游戏化。

主要是指从严肃的政治、经济等事实中找出其中的娱乐价值。

为了加强新闻的可读性,有的媒体“强调在硬性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强化或有意添加所报道的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的道路。

”报纸娱乐化在中国呈现上升趋势,不仅是都市报,严肃大报也同样受其影响。

《南方周末》抽取其1992年2月9日-2月15日、1998年2月9日-2月15日、2006年2月9日-2月15日的前四版,经统计发现:1992年软新闻占所有新闻的50.2%.1998年这个比例为52.6%,而到2006年这个比例已经上升为69.8%,比1992年高了近19个百分点。

从中可以看出,《南方周末》自1992年至2006年这14年中,软新闻的比重在逐渐增长,而硬新闻的比重却在逐渐减少。

除此之外,在这3年样本中,软新闻均占绝对多数,皆超过60%,而硬新闻远远少于软新闻。

这表明,当今我国的软新闻在报纸至少是大众化报纸中,占据压倒性的优势。

2.1.2 报纸娱乐化的形式报纸在新闻编辑上,采用多照片、大标题,有的在版面上采用组合式的结构或者连续剧式的结构,或者采用大幅的标题和彩色的页面。

一切都以尽量刺激受众的感官和感觉为目的。

比如,在萨达姆被擒的那一天,儿乎所有大大小小的报纸部在头版上进行了报道,而且都不约而同的采用了大幅大幅的图片,甚至美国军方将萨达姆等人的头像印制成扑克牌,非常醒目。

2.2 报纸娱乐化的影响2.2.1 对读者的影响报纸娱乐化倾向对年轻一代的读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据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对新闻的需求既呈现出多元趋向,又有两极分化的特点。

无论是政治、经济这些事关国计民生的“硬新闻”,还是那些社会、娱乐、体育、文化等各类轻松愉快的“软新闻”,都在大学生的兴趣之列。

通过“大学生感兴趣的报纸新闻”的数据分析,“你主要看哪类新闻(多选题)”的回答显示,大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政治”新闻,占所有被调查者的56%,超过半数;其次,“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旗鼓相当,比例在43%左右;大学生对经济新闻和体育新闻的关注度也很高,比例分别占到了40.8%和35.6%,对文化新闻的关注大约为25%。

这说明,大学生群体兴趣广泛,新闻需求比较多样化。

但我们也看到,位列前两名的恰恰是软硬新闻的代表政治新闻列第一,社会娱乐新闻紧随其后。

也就是说,大学生一方面对严肃新闻非常关心,另一方面对轻松的软新闻又充满兴趣。

@笔者认为,新闻一定程度上的娱乐化即软新闻的增加及硬新闻一定程度上的软处理增强了新闻的贴近性,这种贴近性增强了公众对于社会公共事务关注和参与的热情,这无疑是新闻民主化的一种表现。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不管什么样的报道,一定要“度”字当先。

2.2.2 对注意力经济的追逐在市场机制下,新闻媒体被推向市场,收视率、视听率成为媒体追求的目标,而大众对媒体的注意力越多、越强,就意味着媒体的注意力经济越强,那么,其广告费就越高。

当市场逻辑成为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数量指标已成为媒体的生命线时,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对客户群的追逐,而媒介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不可避免地执行市场经济商品的通用原则,即什么商品最好销、消费群最大,就生产什么。

2.2.3 淡化社会责任传媒的社会责任包括:真实而公正地报道和评述新闻;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做社会与公众的耳目喉舌;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发挥媒介社会监督作用;尊重公民人格尊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履行社会公共文化的使命,不传播低俗不雅的信息。

大众传媒有责任让公众迅速、准确、充分、完整地知晓和理解新闻事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中存在的机遇、挑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并形成正确的判断。

而媒体为了一味满足受众的需要,争取最多的眼球,以提高媒体收视率、视听率,就可能会不顾其社会责任,就会造成社会的负面影响。

例如许多媒体为了创造更多的利润,选择了那些成本低却受欢迎的、突出消遣娱乐功能的新闻信息,这虽然使得媒体得到了暂时的经济利益,但传媒的社会监测功能、信息提供功能却弱化了,这种结果必然给整个社会都带来负面影响。

2.2.4 报纸新闻功能异化报纸的首要功能是报道事实、提供信息。

是为人们守望或监督环境,为人们的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受众,能够影响社会进程、社会决策、市场消费和人们的社会行为,是报纸的主要价值。

因此,重要性原则是报纸价值判断和取向的首要标准。

新闻娱乐化将新闻的首要功能异化为娱乐,使之成为休闲生活的一部分,并成为报纸价值取向的首要标准。

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的受众,正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人们关心他人丑闻的注意力被拉长并乐此不疲,对那些与他们没有利益关系的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故事当成他们需要的新闻,而对与他们生存和发展利益密切相关的诸如住房、就业、教育、就医、交通、安全等公共事务报道的注意力减弱,不以为是他们需要知道的新闻,不认为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根据人类获知信息的本性和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硬新闻等有关决策的知识信息仍将是社会信息需求的主体;人们从硬新闻中更能获取权威的信息。

“硬新闻”永远是主流媒体的标志性核心产品,新闻应该以“硬”为主,“软”只是一种佐料,只是气氛上的调剂。

由于媒介在受众的议题选择上有着重要作用。

在这方面,媒体应当充分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规律,记者应该牢记在新闻报道中的职业操守,强化新闻的专业主义精神,对新闻报道做到真实客观全面。

3 《南方周末》的娱乐性众所周知,在新闻时效性上《南方周末》几乎没有任何优势,但他发挥其在于充分发挥报纸媒体的优势做深度报道的长处。

《南方周末》头版的深度报道特点十分鲜明,它巧妙地避开了热点问题同质报道的竞争而剑走偏锋取了一种“另类”的手法。

这种手法可以概括为深度报道与“娱乐化”的有机结合。

目的在于突出《南方周末》新闻的独家视角,表明报纸对于新闻本身的态度和评价。

以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访美的报道为例。

全国各家报社都倾全力对此做了连续报道。

此系列报道的新闻主体是双方国家领导人,焦点是中美关系,这可以说是最严肃的时政新闻,但今年各家的报道手法都比以前更轻松更亲民。

围绕胡锦涛主席的访美日程,各家推出了一系列生动的报道,如《胡锦涛访美盖茨率大腕接风》、《胡锦涛:“我也每天用微软”》、《带上波音帽品尝星巴克》、《胡锦涛关颖珊碰杯布什盛赞姚明》等。

具体来讲,《南方周末》的娱乐性有以下的一些特点与优势。

3.1 内容讲究准、博、短,形式突破常规上世纪8O年代开始兴起的中国报纸周末版尽管在当时以“周末大特写”、“周末特稿”、“深度报道”等赢得读者的青睐,也曾对报纸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阅读报纸的时间已大大压缩。

那些曾经靠情节曲折、故事性强的长稿取悦于读者的特写栏目,读者已经渐渐失去兴趣,何况娱乐版,这就要求编辑在处理稿件时一定要认真筛选、比较、删节、浓缩,以最精美的文章呈现给读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