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方周末为例浅谈报纸的娱乐性

以南方周末为例浅谈报纸的娱乐性
以南方周末为例浅谈报纸的娱乐性

以南方周末为例浅谈报纸的娱乐性

摘要:

报纸的娱乐性是报纸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定义正在从狭义走向广义,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报道内容、报道目的和受众构成。同时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报纸娱乐化成为当今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普遍现象。一些报纸娱乐化现象以趣味盎然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强烈的视觉冲击等构成的娱乐效应,为受众提供了轻松愉悦的接受氛围。本文从编排形式和内容特色上试析《南方周末》娱乐性的特色。

关键词:市场经济;普遍现象;娱乐化;《南方周末》

娱乐化作为报纸新闻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其报道灵活、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和可读性的特点,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们的关注。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可以在报刊上得到自己关心的明星的趣闻逸事,找寻到最新的演艺资讯,从中得到放松和收获。与此同时,娱乐化也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绝大多数的党报、几乎所有的市民报都开辟了娱乐新闻报道的版面。然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娱乐新闻,却经常出现种种问题,比如报纸之间抄袭成灾,跟风连连;记者采访不够深入,任意臆断,捕风捉影;有的内容直接转载互联网上的相关新闻,有的则来自演艺机构新闻发布会所准备的材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报纸如何娱乐化,从而做出新意。体现自身特色,是当前环境下许多报纸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

1 《南方周末》概述

《南方周末》创刊于1984年2月l1日,和当时很多综合性周报一样,《南方周末》也是从娱乐起步的,之后逐渐转向综合新闻。20年磨砺后,它已经形成新闻、文化、经济等几大板块的办报格局。最早《南方周末》是一份对开四版、发行量只有70010份的报纸。时至今日,《南方周末》已经成为了一个对开32版,发行量突破1300万份的大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南方周末》开创了一个新闻周报的巅峰时代。作为一份成功的报纸它肯定会有很多的独到之处,在《南方周末宣言》中他们就归结出了“新闻以独家为主,时评以纵深见长,副刊则佳作迭现”这三个特点。但它在逐步的转型中,娱乐类成为体现其“民主与启蒙”理念的重要载体。正是这样一个定位,文化报道作为南方周末的重要一脉,在它日后转型为一张综合类周报的过程中一直在纵深的通道上行进,便有了在今天32个版块中占有四分之一的分量,在娱乐新闻或者新闻的娱乐性的取舍和操作上也显其独树一帜的景观,使之在中国报纸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2 报纸的娱乐性

近年来,报纸娱乐化现象开始在中国流行。体育新闻、大案要案、突发事件、奇闻怪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报刊、电视和网络媒体上,如超女、香港《东周刊》裸照事件、春节晚会、马加爵事件等

都成为卖点。对于报纸娱乐化现象,笔者认为,其研究价值非常之大。

2.1 报纸娱乐性的的内容形式与影响

2.1.1 报纸娱乐性的界定与内容

综合目前对报纸新闻娱乐化的种种界定,大致可以看出:报纸娱乐化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即所谓“硬新闻软着陆”。娱乐性节目比例大量增加,严肃新闻节目的比例下降,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以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的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软新闻是与传统的“硬新闻”相对而言的,指“人情味较浓,社会性、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其政治性要求不高,时效性限制不严。可动用多种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报道,易引起受众的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软新闻”讲究减少严肃性的政治、经济新闻的比例,将非严肃的名人趣事、日常琐事、有煽情性和刺激性的犯罪暴力事件、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等软性的内容作为新闻报道的重点。将“硬新闻”软化成游戏化。主要是指从严肃的政治、经济等事实中找出其中的娱乐价值。为了加强新闻的可读性,有的媒体“强调在硬性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强化或有意添加所报道的事件

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的道路。”报纸娱乐化在中国呈现上升趋势,不仅是都市报,严肃大报也同样受其影响。《南方周末》抽取其1992年2月9日-2月15日、1998年2月9日-2月15日、2006年2月9日-2月15日的前四版,经统计发现:1992年软新闻占所有新闻的50.2%.1998年这个比例为52.6%,而到2006年这个比例已经上升为69.8%,比1992年高了近19个百分点。从中可以看出,《南方周末》自1992年至2006年这14年中,软新闻的比重在逐渐增长,而硬新闻的比重却在逐渐减少。除此之外,在这3年样本中,软新闻均占绝对多数,皆超过60%,而硬新闻远远少于软新闻。这表明,当今我国的软新闻在报纸至少是大众化报纸中,占据压倒性的优势。

2.1.2 报纸娱乐化的形式

报纸在新闻编辑上,采用多照片、大标题,有的在版面上采用组合式的结构或者连续剧式的结构,或者采用大幅的标题和彩色的页面。一切都以尽量刺激受众的感官和感觉为目的。比如,在萨达姆被擒的那一天,儿乎所有大大小小的报纸部在头版上进行了报道,而且都不约而同的采用了大幅大幅的图片,甚至美国军方将萨达姆等人的头像印制成扑克牌,非常醒目。

2.2 报纸娱乐化的影响

2.2.1 对读者的影响

报纸娱乐化倾向对年轻一代的读者产生了重要影响。据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对新闻的需求既呈现出多元趋向,又有两极分化的特

点。无论是政治、经济这些事关国计民生的“硬新闻”,还是那些社会、娱乐、体育、文化等各类轻松愉快的“软新闻”,都在大学生的兴趣之列。通过“大学生感兴趣的报纸新闻”的数据分析,“你主要看哪类新闻(多选题)”的回答显示,大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政治”新闻,占所有被调查者的56%,超过半数;其次,“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旗鼓相当,比例在43%左右;大学生对经济新闻和体育新闻的关注度也很高,比例分别占到了40.8%和35.6%,对文化新闻的关注大约为25%。这说明,大学生群体兴趣广泛,新闻需求比较多样化。但我们也看到,位列前两名的恰恰是软硬新闻的代表政治新闻列第一,社会娱乐新闻紧随其后。也就是说,大学生一方面对严肃新闻非常关心,另一方面对轻松的软新闻又充满兴趣。@笔者认为,新闻一定程度上的娱乐化即软新闻的增加及硬新闻一定程度上的软处理增强了新闻的贴近性,这种贴近性增强了公众对于社会公共事务关注和参与的热情,这无疑是新闻民主化的一种表现。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不管什么样的报道,一定要“度”字当先。

2.2.2 对注意力经济的追逐

在市场机制下,新闻媒体被推向市场,收视率、视听率成为媒体追求的目标,而大众对媒体的注意力越多、越强,就意味着媒体的注意力经济越强,那么,其广告费就越高。当市场逻辑成为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数量指标已成为媒体的生命线时,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对客户群的追逐,而媒介产品的生产

和销售也不可避免地执行市场经济商品的通用原则,即什么商品最好销、消费群最大,就生产什么。

2.2.3 淡化社会责任

传媒的社会责任包括:真实而公正地报道和评述新闻;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做社会与公众的耳目喉舌;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发挥媒介社会监督作用;尊重公民人格尊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履行社会公共文化的使命,不传播低俗不雅的信息。大众传媒有责任让公众迅速、准确、充分、完整地知晓和理解新闻事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中存在的机遇、挑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并形成正确的判断。而媒体为了一味满足受众的需要,争取最多的眼球,以提高媒体收视率、视听率,就可能会不顾其社会责任,就会造成社会的负面影响。例如许多媒体为了创造更多的利润,选择了那些成本低却受欢迎的、突出消遣娱乐功能的新闻信息,这虽然使得媒体得到了暂时的经济利益,但传媒的社会监测功能、信息提供功能却弱化了,这种结果必然给整个社会都带来负面影响。

2.2.4 报纸新闻功能异化

报纸的首要功能是报道事实、提供信息。是为人们守望或监督环境,为人们的决策提供信息服务。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受众,能够影响社会进程、社会决策、市场消费和人们的社会行为,是报纸的主要价值。因此,重要性原则是报纸价值判断和取向的首要标准。新闻娱乐化将新闻的首要功能异化为娱乐,使之成为休闲生活的一部分,并成为报纸价值取向的首要标准。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的受众,

正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人们关心他人丑闻的注意力被拉长并乐此不疲,对那些与他们没有利益关系的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故事当成他们需要的新闻,而对与他们生存和发展利益密切相关的诸如住房、就业、教育、就医、交通、安全等公共事务报道的注意力减弱,不以为是他们需要知道的新闻,不认为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根据人类获知信息的本性和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硬新闻等有关决策的知识信息仍将是社会信息需求的主体;人们从硬新闻中更能获取权威的信息。“硬新闻”永远是主流媒体的标志性核心产品,新闻应该以“硬”为主,“软”只是一种佐料,只是气氛上的调剂。由于媒介在受众的议题选择上有着重要作用。在这方面,媒体应当充分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规律,记者应该牢记在新闻报道中的职业操守,强化新闻的专业主义精神,对新闻报道做到真实客观全面。

3 《南方周末》的娱乐性

众所周知,在新闻时效性上《南方周末》几乎没有任何优势,但他发挥其在于充分发挥报纸媒体的优势做深度报道的长处。《南方周末》头版的深度报道特点十分鲜明,它巧妙地避开了热点问题同质报道的竞争而剑走偏锋取了一种“另类”的手法。这种手法可以概括为深度报道与“娱乐化”的有机结合。目的在于突出《南方周末》新闻的独家视角,表明报纸对于新闻本身的态度和评价。以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访美的报道为例。全国各家报社都倾全力对此做了连续报道。此系列报道的新闻主体是双方国家领导人,焦点是中

美关系,这可以说是最严肃的时政新闻,但今年各家的报道手法都比以前更轻松更亲民。围绕胡锦涛主席的访美日程,各家推出了一系列生动的报道,如《胡锦涛访美盖茨率大腕接风》、《胡锦涛:“我也每天用微软”》、《带上波音帽品尝星巴克》、《胡锦涛关颖珊碰杯布什盛赞姚明》等。具体来讲,《南方周末》的娱乐性有以下的一些特点与优势。

3.1 内容讲究准、博、短,形式突破常规

上世纪8O年代开始兴起的中国报纸周末版尽管在当时以“周末大特写”、“周末特稿”、“深度报道”等赢得读者的青睐,也曾对报纸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阅读报纸的时间已大大压缩。那些曾经靠情节曲折、故事性强的长稿取悦于读者的特写栏目,读者已经渐渐失去兴趣,何况娱乐版,这就要求编辑在处理稿件时一定要认真筛选、比较、删节、浓缩,以最精美的文章呈现给读者。报纸的娱乐性来源很广泛,这就要求编辑在处理稿件时务必精选,在内容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上下功夫。一般情况下,较为重大的娱乐新闻以新华社的网络版娱乐频道为准,从其他网站摘编的文章,编辑要认真阅读全文反复推敲,确保准确无误时才能编发。娱乐性的准,还体现在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不能添枝加叶,无中生有。把娱乐版的“准”做好,才能取信于读者。娱乐性的“博”,主要是指编辑在编发娱乐新闻稿件时,内容力求丰富多彩,报道面力求详尽广泛。面对花花绿绿的素材,编辑可以迅速及时地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迎合广

大读者的口味。但是编辑在编版时也应注意不能只注重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只有做到内容博、内涵深,版面才会有声有色,读者才会爱不释手。娱乐版还要力求短。在形式上,《南方周末》娱乐性创新主要通过下列两种途径努力:一是对原有表现形式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和使用。借“旧瓶”装“新酒”,改造传统的报道模式。二是要求创造新形式。如“荧屏导视”、“娱乐专题”就都是娱乐版过去不曾有的。如2003年12月l5新华社报道了著名表演导演艺术家谢添因心脏衰竭在北京逝世的消息,《南方周末》娱乐版就用了整个版面,以专题的形式,用“著名导演表演艺术家谢添走完89年人生路”为题,以“忆谢添”、“经典影视回眸”、“谢添的影视生涯”、“出演影片获奖情况”、“演出影片”、“谢添生平”6个栏目,再配以6张相片,和爱戴他的读者回忆怀念谢添,这就在读者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3.2 版式力求新颖独特,凸现视觉冲击力

版式在娱乐性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版式是运用各种手段,体现编辑意图和倾向,吸引读者的手段,具有艺术创造的特征。娱乐性从报纸开本到版式设计,从报头字型、大小、摆放位置到版面风格的定位,不断地比较、调整、改进、变化以取得最佳的视觉效果。随着电脑设计的运用以及新的桌面系统的开发,破栏错栏的编排为娱乐版提供更富有表现力的广阔空间。一个较完美的版面总是搭配适宜、黑白相衬、图文并茂、疏密错落有致,令人赏心悦目的。对于多数报纸娱乐性来说,版式是一直都处于不断变化、不断创新过

程中。《南方周末》娱乐性的版式就较以前有了较大改变,版式从拥挤杂乱走向疏朗清晰,风格从呆板媚俗走向抢眼端庄。该版满足受众娱乐的需要,不断创新,打破常规,走出了自己的风格:版序、栏目可调整;通栏、通版标题;最重要的娱乐稿可以不放在头条,而在版面中间形成一个视觉中心或是出现一个兴奋点;图表不再是版面的点缀而已,而成为独立传输信息的手段,大大方方登上头条,甚至拥有大半个版面。一篇读者喜闻乐见的娱乐新闻稿件要成为整个版面的“醒目点”就需要在版面上来“精加工”。如何构建版式以达到醒目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必须从巧制大标题、靠向“读图时代”、构建视觉中心等方面作为切入点。巧制大标题:一个画龙点睛的好标题,不仅提升一篇新闻、一张报纸的质量,而且会强烈地吸引着读者的注意。

3.3 重视娱乐新闻言论,加强群众评论,力求形成主导舆论

著名新闻人约瑟夫·普利策有一段名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嘹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生警告。”报纸新闻的记者同样是“船头的嘹望者”,他们表达自己独特观点的场所就是新闻言论。娱乐新闻言论远离政治,选题宽泛,是最能够体现一份报纸娱乐新闻特色的形式。在竞争激烈的现在,很少有重大娱乐新闻不报的可能,这样就直接导致各报加强了娱乐新闻的言论的写作,以图吸引更多的受众。报纸娱乐新闻的言论独具特点,“往往成为表现报纸文化品位和权威的一个关键”。全国有很

多媒体的娱乐新闻言论专栏影响很大,此外还有相当多的都市报会在周末评点一周娱乐事件,这也是属于娱乐新闻言论。在娱乐新闻言论中,记者可以对娱乐圈内的种种陋习积弊进行淋漓畅快的揭露和批评,如《南方周末》在对井岗山藏毒事件、刘晓庆偷税漏税的报道中,不其新闻版纷纷以言论的形式对娱乐圈内明星违反法律、职业道德的行为如藏毒、偷税漏税、假唱成灾等进行批评和谴责。其中一个文化娱乐版一篇名为<何必掩耳盗铃)的文章批评井岗山藏毒的行为时说:“作为文艺产品的消费者,我们还有不同的态度,我们不需要刺激出来的“艺术”。我们拒绝那些要靠毒品滋养的明星告诉他们,观众喜欢的是清洁的“星”、“腕”,该文对娱乐圈内“中毒颇深”的现象进行了严肃地批评。

3.4 重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加强娱乐性

新闻的事件报道和人物专访具有天然的传播优势,对于一般的读者而言叙事体比言论体更具可读性,对公众人物的关注要比对那些虽有建树却不为人知的文化人要容易得多。尽管后者多么有价值和意义,但如果读者不买你的账,一切努力都只能付之东流,对读者的冷漠只能带来市场的缺失,这是任何一张以市场为导向的报纸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把可读性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是一个从事文化报道的编辑和记者所必需的。对南方周末的文化版块而言,在理念上它立足于把精英文化通过传媒这个平台通俗化地传递给读者,而又对大众文化做出有价值性阐释,读者的需求依然是操作中的重中之重。虽然周报在第一反应上无法和日报抗衡,但在深度

报道上则不应输给对方。《南方周末》有关“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之争”报道并不仅仅是一个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它对城市文脉的破坏,其记者对各路专家的采访使得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一问题;被传媒忽略的“长江读书奖”经南方周末的报道在文化界引起了“程序公正和实质正义”的大讨论,它跳出了狭义的“某人是否应该得奖”的小问题,而是对自称是文化精英们法治精神的缺失提出警示,把一个大问题展示给人们:有时我们不缺法,而是缺乏对法的理解和执行,不仅一般的民众如此,那些知识精英们依然如此。

3.5 重视本地娱乐信息

报纸娱乐的一个重要阵地就是本地娱乐文化新闻。娱乐新闻与文化的交叉点,就是本地娱乐的出彩点。把本地娱乐文化做好,才能在贴近群众的报道上做出亮点。做好本地娱乐文化,必须首先重视新闻的趣味性。本地娱乐文化相比起某些明星的新闻而言,往往缺少足够的吸引力。因此增强新闻的趣味性对于吸引读者的眼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增强新闻的趣味性,同时也是注重时代性的要求。报纸作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应该讲究高尚的趣味。邹韬奋说过,讲趣味性,一方面是迎合读者的正当趣味,一方面也是引导培养读者的高尚趣味。有必要进一步陶冶受众的趣味格调。《南方周末》在2003年8月29日针对网络上风传娱乐圈内三对男女明星绯闻的新闻在娱乐新闻版“众议院”配发小言论《一道发霉的菜肴《,犀利地指出制造绯闻的人牢牢抓住“八卦”的大众心理,一有风吹草

动即兴“燎原之火”,文章最后说:“这一类对当事人极不负责的‘戏假情真’的绯闻就是一道发霉的菜肴,不仅菜式老套,佐料亦已变质,吃了怕是要中毒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它扫进垃圾桶。”该报娱乐新闻版不是停留在一般地报道好的娱乐新闻上,还注意指出娱乐新闻里的不良好的现象,充实了娱乐新闻的内涵,引导读者的趣味走向比较正常的方向。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好的趣味是凤毛麟角,因为作为天生之物,它只能经过培养和社会环境的陶冶才能起作用。”报纸的娱乐化在培养受众的高尚趣味上仍然任重道远。

4 结语

随着中国新闻报纸业的发展,娱乐性已经成为新闻传媒的重要特征,在新闻业发达的国家,新闻界十分重视新闻传媒的娱乐功能,而且已经把娱乐新闻报道放在突出的位置,甚至开办专门的娱乐频道、娱乐报刊等传媒。做好报纸娱乐的娱乐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努力使娱乐性体现报纸特色,是对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尊重,同时也是大众传媒功能的拓展和传媒本质的体现。但是报纸的基本功能是报道事实、提供信息。报纸娱乐化终究只能是新闻传播的一种边缘化现象。当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越来越高,硬性新闻需要趋势转旺时,以真实、迅速、客观、公正取胜的报纸依然是报纸传播的主流。报纸从业人员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同时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新闻娱乐化进行相应的管治。

参考文献:

[1] [美]尼尔·波堙显著章艳译.娱乐到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

[2] 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3):29-35.

[3] 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4] 刘士林.变徵之音-大众审美的道德趣味[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5] 李良荣.娱乐化、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J].新闻记者.

[6] 吴飞,沈荟:《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5月

[7]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161页.

[8] 转引自赵利铧:《记者的笔不只是谋生的手段》,中国记者,2000年第5期,第51页.

浅谈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点

浅谈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 点 摘要:好的时评选题对于写好时评有着重要的作用,选题研究对时评研究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因此,无论从实践层面还是从理论层面,探讨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仅以鄢烈山时评选题为例,分析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点。 关键词:评论员时评选题 “时评”是“时政评论”与“时事评论”的略称。它包括新闻评论,既可以取材于新闻,也可以就作者身边或心头的事发表看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民主进程的推进和市场化报纸的兴起,以时评辨析是非、推进认识、针砭时弊、疏导民意、激发民智,成为报业振兴的一个亮点。这一点,早在1979年的美国,就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新闻媒介的观点功能,已经成为新闻消费者离不开的需求,因为他们如今已经被

信息淹没了”。①因此,专业的评论员成为报业生存和发展不可多得的人力资源,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中坚力量。评论员的视觉焦点在哪里,评论员的社会责任又在何处彰显?这其中一多半体现在他们对时评 的选题上。本文仅以鄢烈山时评选题为例,试分析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点。 鄢烈山现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高级编辑、《南方周末》编委,出版时评和杂文着 作十几种。2004年,他以时评杂文集《一个人的经典》问鼎鲁迅文学奖,成为该年度鲁迅文学奖唯一的杂文获奖作家。②现在,他除了在纸媒上保持每年百余篇时评高产纪 录外,还在各门户网站上撰写了大量的博文。他的博文几乎每一篇的点击量都超过百万 次以上。他的作品警醒读者、震撼社会,形成了一种众人称快、敢为言路之先的“鄢烈山现象”。 为什么鄢烈山的时评能激扬风气,匡扶正义,引人深思?鄢烈山说:“我写作的追求是:重大主题,独特视角,思辨色彩,文化意味。”这十六个字字字凸显鄢烈山的时

深度报道的发展及其重要性文库

关键字:视点新华社新华栏目社会深度报道新闻事件发展 深度报道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新华社刊物“新华视点”和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为例,来探询深度报道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首先解释深度报道的定义,并简略说明西方及中国深度报道的发展过程和重要作用,接着以新华社的“新华视点”栏目为例说明怎样进行深度报道,重点论述“新华视点”在深度报道上的探索,并辅以《南方周末》说明深度报道对报纸的重要影响力,最后找出深度报道的未来发展之路。 关键词:深度报道新华视点南方周末挖掘栏目 深度报道的定义,与深度报道发展过程。 A , 深度报道起源于西方新闻学。《新闻学简明词典》在希望新闻术语短篇的条目介绍中表述如下:“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向的报道形式。”深度报道,是西方新闻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竞争的产物。西方报纸面对新闻媒介“后起之秀”:广播,电视能新兴媒介“快”的优势,特别是电视传媒在二战后的迅猛发展,报纸只有采取新的对策与之竞争。当时报界的一些编辑,记者认为,报纸只有充实内容,加强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更能吸引受众,战胜广播,电视的有效途径。这一措施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一段时间内,广播以快取胜,报纸以深度报道取胜。这样深度报道成了报纸和广播电视竞争的手段,也成了报纸的优势所在。 B,在我过,深度报道也被认为是报纸的最突出优点,深度报道在我国复兴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其实深度报道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就出现了,当时就有自数较多,夹叙夹议的长篇新闻和对目一类事件,经过分析后进行的综合报道。在1921年周恩来同志在深度报道在西方报纸上流行之处,就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要“溯其根源,求其真相,判其出路“。就是要把一个新闻事件的前前后后都搞清楚并进行报道。 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开始深化,各种社会现象(物价上涨,经商成风,知识贬值)十分急促地呼唤着人们的社会认识和社会思辩功能。这样,一批紧握时代脉搏,富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忧患意识的媒体和新闻记者开始了对深度报道新的探索,试图用深度报道来回答社会和人民的困惑。当时有名的报道:《人民日报》的《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经济日报》的《写在四十年大庆前夕》,《中国静报》的《大学毕业成长追踪记》,新华社的《关于物价的通信》和《水,水,水》,这些深度报道的突出特点,是它们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社会反映,而且充满了对社会的全新认识。 1986年,中国新闻界最高奖“全国好新闻奖”设立了“深度报道奖”,标志着深度报道的报道方式得到了主流单位的认同和认可。从此,深度报道在中国开始了边探索边发展的道路。同时,广播电视媒介也加强了深度报道,1968年9月24日美国CBC推出“60分钟”栏目宣告电视深度报道繁荣的到来,中国电视深度报道的繁荣则始自1994年中国电视台推出的“焦

南周摘录

南方周末转载 一个文明共同体的建成,需要一个沟通良好的平台,让弱势者也能有效发声 2012年3月23日,浙江嘉兴电视台在《今朝多看点》节目中采访了一些市民,询问他们对最近油价上涨的看法。一位男子面对镜头说:我能说脏话吗?记者问:你比较愤怒是吧?男子说:不能吗?那我就没话好说了。此段视频被传至网上,引发一场大面积争论。视频中的男子亦被网友幽默地称为“愤怒哥”。“愤怒哥”因何而愤怒?是因为油价上涨吗?油价上涨肯定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有话可以好好说呀,何至于非用“脏话”来表达愤怒?所谓“脏话”,无非是与生殖器有关的带有侮辱性的语言。我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说脏话?往往是在对方不讲理或没道理好讲的时候,再或者就是双方实力悬殊,打不过就骂。“脏话”成为弱者的武器。“愤怒哥”之所以愤怒,也许是因为他感受到了讲道理之不可能,只有一句喷薄而出的脏话,才能表达他此刻的不满和愤怒吧。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不要讲脏话”,因为“脏”字本身就带有道德规约性。但在日常生活里,脏话依然是满天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出生于罗马尼亚的作家赫塔·米勒发现,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环境的压制之下,那么这些经历就会逐渐改变我们,人们会慢慢变得习惯,把极端状况变成一种虚假的常态。

表现在日常生活里,往往就是语言的粗鄙化,行为的流氓化。比如米勒就发现,处于贫瘠状态的人们特别习惯于随地吐痰,这些绿色的痰迹与城市的贫瘠几乎密不可分,没有人会觉得恶心。“在一个把冻在一起的泛着蓝光的红色鸡头和鸡爪子当肉吃、蟑螂在食品店中爬来爬去、老鼠在住宅区前的垃圾桶中窜来窜去的国家,谁还会觉得人行道上的痰迹恶心呢?恶心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令人恶心的事太多了,人们已经麻木了。”还有,人们会毫无顾忌地顺从自己的身体,做身体要求他们做的事情。她发现很多罗马尼亚男人走路时习惯于搔自己的阴囊,“这个动作已经如此平常,以致它成了男人行为举止的组成部分”。就像pula这个词(相当于德语中的“屌”),人们可以很自然地挂在嘴上,遇到任何一件令人不快的小事,都可以pula 一下。但这些词在官方媒介中是不允许出现的,它们只存在于日常生活里。“我一直妒忌罗马尼亚语的生动性,”米勒说,“如果我骂人,就一定用罗马尼亚语,因为用德语骂不出这么花哨的效果。在德语中这些词也都存在,但它们不好使,它们沉重而猥亵。”这些秽语最终变成了一种紧张生活的缓冲剂,“我相信,它们能帮人活下去,让人能够忍受饥饿与丝绸的疯狂。”(《饥饿与丝绸:日常生活中的男女》) 在一个沟通良好、有道理好讲的条件下,“脏话”往往没有用武之地。因为“脏话”本身是一种攻击性的、拒绝沟通的

案例:南方报业,媒体品牌的发展历程

CH01-1 南方报业——媒体品牌的发展历程 1949年10月13日,《南方日报》创刊,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岁月过去了,如今的南方报业已经成为一棵参天大树,深深扎根于广东这块充满热情和创造力的热土,成为中国报业大军中的一个响亮品牌。 “记录历史进程,承载民族记忆”,从南方报业的经营理念看,人们看到了一个大报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与共和国同成长,与新时代同进步,从南方报业发展历程看,人们感受到了一个品牌逐渐成熟的力量。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南方报业以敏锐的视角,澎湃的激情,常常奏出时代最强音,这些,也使人们真切感受到南方报业对品牌本质的深刻理解,对品牌概念的完美诠释。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报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新兴媒体日渐崛起,国外传媒巨头的挑战纷至沓来。中国报业的经营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作为中国媒体事业的“先行者”,历来不缺创新的先锋和时代的弄潮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初创一家结构简单的党报媒体,到组建报业集团,再到传媒业集团、文化传媒集团,南方报业集团凭着对晶牌的独特认知,打造了既具有时代特色,又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平台。 一、做大做强做持久——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品牌 媒体尤其是报纸媒体在不断发展的经济环境下,只有靠品牌竞争才能突出重围、开拓新的市场空间,而站在战略的高度来打造品牌,则是南方报业的一个创新。 战略!战略!还是战略!正如南方报业集团掌门人范以锦所说:“现在媒体发展所要面对的竞争也已经不再是普通媒体一般性的战术操作层面的竞争,而是战略层面的高层次的整体竞争。只有坚持正确的发展战略,才能有效地整合利用内部资源,在争夺激烈的报业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走上一条前景光明而又顺畅的发展道路。” 当所有人都在不断强调战略运营的重要性时,却很少有人去探究战略背后的晶牌建设。诚然,在报业市场竞争越来越白热化的阶段,战略选择至关重要,但是具体到各个媒体集团的发展却又不尽相同。这一方面是由我国新闻传播的体制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则因为中国报业传媒集团从组建到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逐步探索的过程。要“拨开迷雾看清道路”,需要的不仅仅是敢于创新的勇气,还需要有创新的智慧。同许多开拓者一样,南方报业集团的品牌探索之路也走得相当曲折。也是经过几代人长期的办报实践和不断总结创新,以及缜密的理论分析,南方报业的战略管理体系才逐渐明晰,直至明确地提出了集团品牌的发展路径与各阶段目标。

大学生阅读倾向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记得有一位学术上颇有造诣的长辈这样说过 :“大学以前都是学习知识,而进入大学以后就是学习怎样去学习。”确实如此,同中学生相比,大学生没有了升学压力,自由支配的时间明显增多,所以对扩大知识面和增加知识量的渴求日益增强;但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特殊时期,一般会表现出独立性与依赖性、理想性与现实性、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求知欲强与鉴别力弱等冲突。课外阅读是大学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学习怎样学习,获取更多更新知识的重要途径,而课外阅读的最佳场所就是图书馆。因此,图书馆应该特别重视对大学生的阅读需求与阅读倾向的研究,这既能改进自身的服务工作,也可以帮助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本次调查的详细情况 笔者在图书馆从事期刊管理已经有一段时间,在新的一年报刊征订 工作开展之际,笔者在学生群体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一方面是为了对读者需求有更详细的了解,以便来年报刊征订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是对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倾向有个比较全面的掌握,以便图书馆更准确地履行导读职能。此次调查详细情况如下: 调查方式:采取无记名发放问卷调查表的方式。调查对象:湖南理工学院东西两院的全体学生。 调查表发放份数:一共发放调查表250份,东院因学生人数较多发放了150份,西院100份。 发放地点:由于时间比较仓促,东西两院只局限于图书馆的报刊阅览室和自习室,考虑到经常来图书馆学习的学生对报刊比较了解和熟悉,所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回收情况:回收问卷调查表210份,回收率达到84%;有效问卷150张,占回收问卷的71.4%,其余为空白问卷,做无效处理。 问卷调查表包含两个问题:一是你对现在报纸和杂志的种数与质量是否满意?有何意见或建议?二是你认为明年应该增减哪些报纸和杂志(尽量给出准确刊名),理由是什么? 经过初步统计和分类,回收的150张有效问卷调查具体内容如下:(1)选择很满意的问卷有55张。(2)选择大体满意的问卷有68张。(3)选择不满意的问卷有27张。 (4)读者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有:一是报刊更新速度不快,尤其是时效性比较强的报刊;二是现刊要求外借,允许隔天归还;三是种类较少,精品较少,西院与东院相比差距较大。 (5)读者认为应该明年增减的报刊有:一是增加英文原文或者中英文对照的报刊;二是增加考研指导、考研信息方面的报刊;三是增加大学生就业和求职方面的报刊;四是减少广告过多又与本校专业关联不大的报刊;五是具体提出增加的报刊有《足球周刊》《考研指导信息》《大学生就业指南》《社会与平安》《心理健康》《21世纪经济报道》 《财富周刊》《疯狂英语》等。2调查结果分析和导读对策 笔者针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导读方法。 2.1 大学生普遍关心国内外大事以及与自己前途息息相关的时事现象:报纸中翻阅最多的是《参考消息》《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 《中国教育报》《人才信息报》《南方周末》等时事政治性较强、新闻较全面的权威报纸。这说明新一代的大学生在日新月异变化着的世界里,那种保守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日子已经远去了。他们把国家的发展与自己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学生思维活跃,对当今世界的动态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国际国内时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不喜欢听别人说教,喜欢自己独立思考。 导读对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多关心国内外的大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目前中国的高校教育已经与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学生就业采取双向选择,所以不是进了大学就高枕无忧,必须不断给自己充电,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才能使自己在日趋残酷的人才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政治评论会、辩论赛,针对目前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在交流和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另外也可以指导学生注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用无产阶级思想武装自己,才能更好地把这些人类文明的瑰宝运用到实践中去。 2.2很大一部分学生把阅读重点偏向一些功利性较强的科目 现象: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许多学生进大学就紧绷着一根弦,忙 着学专业知识,忙着考证,更有甚者从大一就开始为考研做准备。诚然,这都是积极的现象,强烈的危机感促使大学生认识到只有逐步完善自己,尽量增加自己的知识资本,才能立足于社会。从平日的观察与此次调查可以明显地发现,学生阅读的重点集中在专业参考书、计算机、外语等科目上,而忽略了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这对我们提倡的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初衷是非常不利的。 导读对策:为了避免出现理工科学生文字功夫不强,文科学生不会基本的数学运算的“蹩脚”现象,图书馆应多宣传和提倡大学生广泛涉猎各学科的知识。可以组织理工科的学生开展文学名著讨论、演讲比赛等,而文科学生可以组织参加一些涉及计算机、电子信息方面的学术讲座等,总之,要培养学生“不偏食”的良好阅读习惯,使他们成为专业出色并多才多艺的复合型人才。 2.3一部分学生把过多精力放在休闲娱乐方面 现象:大学生群体中也有相当部分的人认为寒窗十年,终于跨进了 高等学府,觉得像是进了保险箱,以后找个工作没问题,就开始松懈下来。逃课,泡网吧,谈恋爱,整天无所事事,把学习丢在一旁,对休闲娱乐的东西情有独钟。有的学生每次到图书馆不带任何学习书籍,只是翻阅一些纯娱乐性的报刊来打发时间。当然,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广泛地浏览翻阅各种报刊,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获取对生活的美的享受,拓宽自己的视野本无可厚非,但是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这里面,不但不能达到以上目的,反而占用了大量的正规学习时间,并且会一步步泯灭自己的学习兴趣,导致精力涣散、无心读书的消极局面,这才是真正可悲的。 导读对策:针对这种现象,图书馆要协助各系部的老师纠正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爱思考、爱钻研的学习态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图书馆在征订报刊时要注意内容的健康性和积极性,坚决抵制一些可能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刊物,补充一些有益大学生身心 大学生阅读倾向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周爱萍 (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湖南岳阳,414006) 摘 要:对湖南理工学院学生的阅读倾向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针对学生的各种阅读 倾向提出了相应的导读对策。关键词:阅读倾向;图书馆;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73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南方周末》是由南方报业集团主办,创刊于1984年2月11日,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欢迎。《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众多媒体深度报道的领头羊之一,因其独特的观点和精确的选题使之有很大的读者市场。 所谓深度报道,就是指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脉络的意义中。如果说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实事”,那么深度报道的基本要求就是“求是”。 《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尽管它的核心读者是精英教育传播,但是它自动地站在平民的立场,为沉默的大多数直言,直击许多民生问题。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如下: 一、深度报道的选题鲜明,有着非常明显的特色。它总是能在最快时间 找到社会危害性大,民众最为关心的热点,并且能够不留余地地去为民 众说话,去抨击。它和其他媒体纸业的深度报道不同的是,它关注的不 仅仅是简单的民生问题、官民问题等等,而是更加侧重政府的决策对国 家、社会不同阶级乃至个人的命运影响;社会法治与官场的冲突,政府 的改革,社会观念的变化,人心和利益格局,城乡人民生活的就业状态, 医疗与社会保障、城市建设等公共问题。例如2012年9月13日那一期 的调查版面刊登的《殁于贫困》---三个地震亡童和他们的寨子这篇文章, 可以清楚地看出《南方周末》的选题非常具有特色。在当今的媒体业频 繁出现新闻碎片化的现象下,《南方周末》的选题总能恰到时候的温暖 到你的心。这篇报道的选题是围绕着贫困者的多灾多难愈发地显示出国 家财政分配不公的情况下社会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就像这篇深度报道 所说的那样,“三名幼童在一场震级是汶川地震的两千八百一十八分之 一的地震中罹难,只是因为灾难对贫困者更残忍一些。”在我们国家发 生地震灾害过后,往往在报纸杂志或网页上看到的是歌颂干部士兵的奉 献精神,或者灾难带给人民有多大的伤害等等,很少有媒体会从地震对 于弱势群体带来的不堪一击的伤害有多深,而《南方周末》做到了,它 独特的选题角度更多地体现出人文关怀。 二、观点精辟独到,以独特的视角深挖故事背后所被人忽视的内容,转 移舆论焦点,让人对那件事情予以重新思考。《南方周末》厚重的新闻 素材,信息质量好,而且能够满足各个层次的受众需求。在2012年9 月20日这期的头版专题可以很明显地表现出《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 观点独特这个特点。这个专题是围绕着新兴话题“裸商”对社会造成的 影响。首先留意到它的标题《裸商》---在国内赚钱,去国外安家。简洁 易懂的标题让人一看就明白到“裸商”的意思,并且引起了读者的兴趣。 这篇深度报道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富豪聚会新话题”---“裸着是为了 安全”---“财富让我们多了一种选择”---“钱如何出去”。单从小标题 可以看出这个报道是由浅到深,敢说真话,敢探讨根源性问题。这篇报 道有点颠覆了人们平日对“裸商”的看法,在大家的眼中,那些政府官 员或巨商总是把财富和家人送出国外,然后继续一个人分着国内人们的 劳动成果。但是《南方周末》这篇深度报道却用第三人称的手法写出了

《媒介经营管理》教案(简化版全)

1.1 以“深度”风行——《南方周末》的内容定位策略 一、《南方周末》简介: 一份地方小报何以能成为中国第一周报,何以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经营策略中,包括标新立异的定位策略、不惜重金的品牌策略、应对变化的创新策略以及为求长远的质量体系策略等。南方周末自创办以来的发展变化: 1、功能上,从偏重休闲娱乐实用性转向综合性。 2、稿件来源,从以摘录转载为主发展到以本社记者采访、报道作品和原创作品为主。 3、理念越来越清晰。 4、功能的细分使版面内容划分越来越明晰。 5、读者群是有一定文化程度、有社会责任感的城镇人士。 二、王牌: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体现的是一种新闻旨趣,它揭示了新闻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联,从深度(深刻性)和广度(广延性)两方面指出了新文本以受众认知效用为主导的运作方向。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表现: 1、题材 2、独家披露 3、调查精神和证据意识, 4、异地批评 5、连续性 三、由板块看深度 1、文化新闻版 选材:做文化报道而非娱乐报道(早期娱乐报道较多。) 操作层面:文化新闻的深度开掘 先锋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 有品位有深度 2、有特色的经济版:贴近大众读者的经济报道 四、形式:与内容深度相得益彰 1、与内容切合 2、贴近读者 3、稳定性和创新 五、《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大树底下好乘凉 1、多品牌战略使得《南方周末》的市场定位明确。 2、采编力量上的良好沟通 3、印刷和发行 小结:标新立异的定位策略 《南方周末》能够在同期的众多周报中突出重围、独占鏖头,和它对市场环境的准确认识和敢于开改革之先河的进取姿态是分不开的。中国的报业普遍面临着同质化问题。这是由于中国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一贯将自身定位为宣传工具而非经营实体。进入市场经济环境后,差异化成为了市场的选择标准。中国大部分的报业集团深陷内容同质的“泥潭”,造成了彼此间目标市场重合,可替代性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南方周末》“横空出世”。 《南方周末》市场定位明确,读者人群清晰,内容独家性、深入性较强。办报之初的期望实际上就是对其受众的定位,“不仅进入平民百姓家,还要能进入上层领导人和高级知识分子的厅堂”。这种定位又与办报取向密切相关。《南方周末》“有全国影响的综合性大型周报”之全国性眼光是逐渐形成的。其办报特征也是在办报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南方周末》在细分自己的读者群时这样界定,“我们的读者有思想、我们的读者有责任感、我们的读者占有社会资源、我们的读者影响中国发展。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人们的知识与财富拥有量成正

以南方周末为例浅谈报纸的娱乐性

以南方周末为例浅谈报纸的娱乐性 摘要: 报纸的娱乐性是报纸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定义正在从狭义走向广义,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报道内容、报道目的和受众构成。同时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报纸娱乐化成为当今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普遍现象。一些报纸娱乐化现象以趣味盎然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强烈的视觉冲击等构成的娱乐效应,为受众提供了轻松愉悦的接受氛围。本文从编排形式和内容特色上试析《南方周末》娱乐性的特色。 关键词:市场经济;普遍现象;娱乐化;《南方周末》 娱乐化作为报纸新闻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其报道灵活、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和可读性的特点,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们的关注。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可以在报刊上得到自己关心的明星的趣闻逸事,找寻到最新的演艺资讯,从中得到放松和收获。与此同时,娱乐化也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绝大多数的党报、几乎所有的市民报都开辟了娱乐新闻报道的版面。然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娱乐新闻,却经常出现种种问题,比如报纸之间抄袭成灾,跟风连连;记者采访不够深入,任意臆断,捕风捉影;有的内容直接转载互联网上的相关新闻,有的则来自演艺机构新闻发布会所准备的材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报纸如何娱乐化,从而做出新意。体现自身特色,是当前环境下许多报纸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 1 《南方周末》概述 《南方周末》创刊于1984年2月l1日,和当时很多综合性周报一样,《南方周末》也是从娱乐起步的,之后逐渐转向综合新闻。20年磨砺后,它已经形成新闻、文化、经济等几大板块的办报格局。最早《南方周末》是一份对开四版、发行量只有70010份的报纸。时至今日,《南方周末》已经成为了一个对开32版,发行量突破1300万份的大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南方周末》开创了一个新闻周报的巅峰时代。作为一份成功的报纸它肯定会有很多的独到之处,在《南方周末宣言》中他们就归结出了“新闻以独家为主,时评以纵深见长,副刊则佳作迭现”这三个特点。但它在逐步的转型中,娱乐类成为体现其“民主与启蒙”理念的重要载体。正是这样一个定位,文化报道作为南方周末的重要一脉,在它日后转型为一张综合类周报的过程中一直在纵深的通道上行进,便有了在今天32个版块中占有四分之一的分量,在娱乐新闻或者新闻的娱乐性的取舍和操作上也显其独树一帜的景观,使之在中国报纸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2 报纸的娱乐性 近年来,报纸娱乐化现象开始在中国流行。体育新闻、大案要案、突发事件、奇闻怪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报刊、电视和网络媒体上,如超女、香港《东周刊》裸照事件、春节晚会、马加爵事件等

《南方周末》如何做深度报道

《南方周末》如何做深度报道 主持人:赵金 嘉宾:郭光东:《南方周末》编委会委员兼新闻部总监、评论部总监 李梁:《南方周末》时政编辑 大众报业集团部分编辑记者 主持人的话:2010年12月17日,《南方周末》编委会委员兼新闻部总监、评论部总监郭光东和《南方周末》时政编辑李梁,就深度报道和评论的相关问题,与大众报业集团的编辑记者们进行了讨论。本刊对讨论内容作了综合整理,以问答形式呈现如下,供业界参考。 问:《南方周末》每期都有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策划水平比较高。现在很多报纸都意识到深度报道对报纸影响力的提升作用,但是在操作中缺乏连续性,没有形成持续策划、持续关注的机制,往往是碰到什么做什么,形成不了大的阵势。《南方周末》是怎样进行新闻策划和组织协调的? 答:对新闻部而言,周一下午我们有一个编前会,大约两个小时,周四有周会,还有新闻部的一个评报会。周二还有一个会,相对比较重要,所有新闻部的记者、编辑,在家的全部参加,主要是报选题。因为我们实行的是编辑中心制,策划基本上都是靠编辑这个层面来发动。编辑要把各个版面的想法,以及下期的题目和最近几期的想法提出来。记者报选题并不是必需的任务,为了鼓励他们的积极性,我们实行了报题奖励制度,记者报的题被采纳,上了版面,奖励500元,如果上了头版,奖励800~1000元,如果是好的策划,那可能会有2000元的奖励。 在这个会上,常规的选题可以出来,不过,由于这个会是很多人一起参加的,就会产生一种互相激励的作用,就像是一场头脑风暴。比如很多时候只是提了一个很常规的想法,但其他人补充,各种想法产生碰撞,就会形成一个很好的策划案。我们做过的很多好的选题,都是这么碰撞出来的。 问:一个选题提出来之后,怎么认定是不是一个好的选题? 答:基本有两个标准,一个是这个选题出来后,在座所有人听起来都很兴奋:哗!这个好!要是你说出来大家没任何反应,在睡觉的还在睡觉,那说明你的选题就是个垃圾题目,我们不会从这个选题中做什么策划。另外一个,要看这个选题能不能做得出来,有没有可操作性。 2008年国庆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策划,是评论策划,被评为当年《南方周末》年度最佳策划,叫《我和我的国家》。国庆的策划很难出新,一般提到国庆节就被理解为“黄金周”,每次国庆一结束,媒体就统计今年国庆消费了多少,拉动了多少内需,哪里人头攒动,景点火爆。我们当时也是一筹莫展,后来想,还是要把国庆回归到它本来的意义,决定把焦点集中在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关系上。当时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大家都很兴奋,后来我们就决定,围绕四个问题,让读者来参与:1.我为国家做了什么?2.国家为我做了什么?3.我还能为国家做什么?4.国家还能为我做什么? 这四个非常简短的问题抛出去,很多读者就说,这一生中,还是第一次有人问他这四个问题,很受触动。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公民教育。《我和我的国家》这个策划用了评论部的全部四个版面,报纸10月2日出街后,好多人转了这四个问题,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自己的博客里回答。紧接着《羊城晚报》的记者也上街做了一个调查,随机访问街上的市民,“国庆是什么意思?中国哪一天成立的?”又过了一天,《人民日报》也发了一篇社论,好像叫“国庆不能只是黄金周”,估计也是受到我们这个策划的启发。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历年汇总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历年汇总 本文是关于励志文章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历年汇总 1、南方周末2017新年献词:《锚住幸福,穿越这时光之海》 2、南方周末2016新年献词:《在巨变的时代相依前行》 3、南方周末2016新年献词:《你对美好的向往关乎国家的方向》 4、南方周末2014新年献词:《我们是南方周末,我们三十而立》 5、南方周末2013新年献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梦想》 6、南方周末2012新年献词:《像一束光簇拥另一束光》 7、南方周末2011新年献词:《让每个中国人都金贵起来》 8、南方周末2010新年献词:《这是你所拥有的时间,这是你能决定的生活》 9、南方周末2009新年献词:《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10、南方周末2008新年献词:《愿自由开放的旗帜高高飘扬》 11、南方周末2007新年献词:《从今天起,我们更要彼此珍惜》 12、南方周末2006新年献词:《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13、南方周末2005新年献词:《这是你的光荣之路》 14、南方周末2004新年献词:《这梦想,不休不止》 15、南方周末2003新年献词:《“全面小康”与“公正社会”》

16、南方周末2002新年献词:《走在中国的大地上》 17、南方周末2001新年献词:《愿新年的阳光照亮你的梦想》 18、南方周末2000新年献词:《我们从来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19、南方周末1999新年献词:《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20、南方周末1998新年献词:《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21、南方周末1997新年献词:《1997年主编寄语》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案例分析1-三性经营原则应用

案例分析1: 银行争抢政府项目:4.58万亿与4万亿的银政逻辑 2009年04月23日 11:29 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记者舒眉发自北京、上海 在必须放贷与控制风险之间,中国的银行集体将目光投向政府项目 当政府救经济的希冀和银行追求安全与利润的目标相契合,本轮信贷猛增的背后便是银行与政府关系的更为微妙与日益密切,以及银行业大者恒强的格局变化 “跟政府走,按商业银行的规定办事。”这是经济危机下中国银行界目前广泛流传的应对定律。 这意味着:如果商业银行不救企业,亦难独善其身,所以要救经济。但是为了规避风险,必须跟着政府走——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前者是中央财政主投资项目,比如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后者指地方投资项目,如廉租房、土地开发拆迁和城市美化亮化环保。 在这两类项目上,商业银行的策略是压低价格,薄利多销,所谓“以量补价”。 过去5个月,中国出现一轮信贷井喷,仅从今年算起,1-3月份,信贷投放量刷新纪录,1.62+1.07+1.89=4.58万亿。增幅为历年所罕见。 商业银行放贷的理由很充分,一方面要响应国家号召发放贷款刺激投资,另一方面银行资金太充裕,贷不出去,还要负担成本——比如3月份定期和储蓄存款涨幅均超过29%,大量的存款躺在账上可不是好事。 在必须放贷与控制风险之间,银行如何保持平衡?争抢政府项目,正是他们的集体答案。 争夺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主桥项目就是最近的一个香饽饽。 这笔贷款是涉及到香港、澳门、广东三地政府的基建类项目。三地经济活跃,还款有保证。中外资银行莫不虎视眈眈。 3月底,中国银行最后获得“港珠澳大桥”主桥项目贷款牵头行资格。条件是:220亿的人民币贷款,贷款基准利率下浮10%——即现在市场上的最优惠利率,35年的超长年限,无需政府财政担保。 这个条件被香港市场人士评价为,“卖十元的叉烧饭,搭碗例汤,还送水果。” 总共有多家银行参与这场角逐,最后一轮只剩下工、中、建、国开行,谁的力量都不容小觑。最后的结果是中行胜出,虽然条件十分优惠,但中行并不担心这一价格不能带来高回报。还款方式是以目前的车流量计算,不算未来的增量,风险极低。而中行更加看重的是这个大桥对三地经济的带动,它将开启许多新的需求。“利差收益只是一部分,开户、结算、发债甚至IPO等中间业务的机会,这些收益需要进行综合评估。 “健康”的逻辑 港珠澳大桥并非唯一的争夺战,在这场放贷竞赛中,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 最近的一例是,4月12日,建行与重庆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今后三年向重庆市“五个重庆”基础设施建设、库区产业发展等领域意向提供2,080亿元的融资支持。 现在各家银行都积极主动地找地方政府签战略合作协议,其中的商业逻辑正日益清晰。 一家股份制银行的风险主管告诉记者,银行希望在地方上能够拿到份额,先签下框架性协议,但这并没有法律效应,一切要看后续项目的推进。“主要是出了问题,可以由政府协商解决。”他透露。有些项目,比如社会效益高但经济效益小的排污、节能之类的,政府

分析新媒体对媒介经营管理的影响论文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媒介经营与管理》课程 论文 2013年12月

分析新媒体对媒介经营管理的影响 摘要: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和手机日趋普及,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 色。与此同时,新媒体与技术的不断融合,使得媒介本身发生改变,对媒介经营管理的影响 越发深远。在新媒体浪潮的影响下,媒体经营管理在媒体受众、运营模式、盈利手段、社会 生活、文化产业消费和发展等方面发生改变。 关键字:新媒体传统媒体媒介经营影响 正文: 一、新媒体概述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所谓“新”是相对报刊、广播、电视传统媒体而言,以其网络、手机报纸、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桌面视窗、触摸媒体等为传播媒介的媒体形式。 (二)新媒体的特点 首先,新媒体的传播内容与形式更加多样化,信息组织者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媒体使用者受众扩大,并从仅仅的内容消费转化为媒体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使得新媒体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例如受众能直接参与互联网的视频、人肉搜索、微博评论转发、手机的拍照、摄像、文字编辑及发送等进行媒体内容的创造。 其次,新媒体的传播方向具有网络化与互动性特点,传播效力更为强大。如网络传播改变了“创作—传播—鉴赏”这一单向传播模式,实现了真正的双向互动和平民化需求。新媒体实现了“点对点”的传播,“点与点”的传播相连形成一张无形的、无人能躲开的天网,传播效率高,互动性强。 最后,新媒体更具个性化并更富有创造性。人们使用新媒体选择的主动性越来越强,且高新技术和使用环境使新媒体更具可视性、可读性、可听性,更加精致,更有吸引力。受众更具有创造空间,例如“芙蓉姐姐”网民可以自我炒作达到自我包装、自我宣传的目的,并能取得“成功”;人们也可以通过自我炒作达到自我包装、自我宣传的目的,如“任志强”“牛刀”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区别 新媒体不同于以往旧式媒体的独特之处在于: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媒体集三大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于一体,是跨媒体的数字化媒体,它实现了即时性、海量性的互动式传播,利用强大的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网民于网络平台之上参与的平等性为以往其他传统媒介难以企及。不仅如此,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赢利方式,内容开发和媒介开放度和连接度上也存在很大的区别。 (一)赢利方式

浅析从都市报的头版特色看办报宗旨的实现——以《南方周末》为例

浅析从都市报的头版特色看办报宗 旨的实现——以《南方周末》为例 【论文关键词】:《南方周末》头版特 色办报宗旨 【论文摘要】:本文从《南方周末》的 报业历史、版面编辑、新闻策划和舆论监督的角度分别分析了《南方周末》的办报宗旨的实现情况,并讨论了现今出现的弊端。本文力求以《南方周末》为蓝本,分析和探寻都市报发展的道路。 由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南方周末》,历经24年至今已成为中国深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从创办的第一天开始,《南方周末》就自觉 意识到其“作为党报的补充”的使命。多年来,该报作为沟通知识分子和大众的桥梁,对读者进行着科学与民主的启蒙。《南方周末》以“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为特色,以“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己责。一、

时代背景与报业历史《南方周末》从文化周报起家,向社会时政报转型,记录和影响着中国的时代进程。1984年《南方周末》创刊,对开四版,定位为娱乐型周报,侧重介绍文化、娱乐、学术、名人轶事、经济、时政、言论等内容,当时的《南方周末》以刊登消遣性、娱乐性新闻为主,更加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自1996年起《南方 周末》编委会开始尝试大刀阔斧的改革,《南方周末》从此走上了紧扣中国现实和民众焦点的道路,“爱心·正义·良知”的办报宗旨逐渐确立,《南方周末》以强烈的社会责 任感深入到事件的最核心,开始明确自己的大报地位和职业追求。自此,《南方周末》 成为对开32版,发行量突破1300万份的超级大报。[①]本文着重分析1996年《南方周末》改革后头版的栏目设置及编辑特色,提供分析蓝本。二、版面编辑《南方周末》为了体现其短平快的特色,在头版编排上很注重对于线条、字符、图片和色彩的综合运用和创新。《南方周末》首先使用 两段线条在板块上划分出三大部分的空间。

《南方周末》新闻头版深度报道分析——刘阳

《南方周末》新闻头版深度报道分析(大一时搜集的素材)《南方周末》可以说是新闻界数一数二的好报纸,与一般报纸不同的是,《南方周末》是每周一期而不是每天一期,所以也为其新闻的深度报道创造了条件。而南方周末每期的头版头条基本上会是一篇专稿,深入报道一个热点新闻,彰显了其专业性的特质。 一、选题 下面表格是《南方周末》2010年前三个月的头版新闻题目,从中可以看出,南方周末的选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南方周末》会在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上选择相应的选题。2010.01.21的海地地震报道,2010.02.11的春节故事报道,2010.03.04和2010.03.11的关于两会话题的报道都是根据当时特殊的时间点来进行的相关报道。 第二,《南方周末》会选择存在疑虑的重大新闻,进行深度报道,发掘背后的深刻原因。读者可以在日报中了解到新闻事实,而在2010.01.14的抢尸背后的维稳逻辑聚焦内江“死而复活”案和2010.02.04前公安局长文强的“白加黑”这样的报道中,却可以看到现象背后的更富逻辑的分析和更深层次的原因。 第三,《南方周末》会报道显著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像2010.01.28的从“读书改变命运”到“求学负债累累”,2010.02.18的文化大国是否可能,如何可能等都是这样的报道。但是《南方周末》并不会采取批判的态度,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将现象、原因一一列举在读者面前,孰是孰非就由读者自己去判断了。 表格 1:《南方周末》2010年第一季度头版选题

第四,从下表《新周刊》2010年第一季度头版选题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周刊》更爱选用的是偏向文化、精神层面的话题,更为“新潮”,也更吸引年轻人的目光。而《南方周末》却很少会选用像《新周刊》中文化气息更为浓郁的话题作为头版,而是更加关注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话题,更加注重自身作为媒体的社会责任。这一点也体现了《南方周末》虽然为周刊报纸,但其与杂志还并没有混为一谈,也没有忽略自身作为报纸的使命。 表格 2:《新周刊》2010年第一季度头版选题 二、报道角度 《南方周末》的头版新闻对事件的报道不会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会深度挖掘造成该时间或现象的各方面原因,这就使得《南方周末》报道角度的选取有其独特之处,下面就将以《南方周末》2010.04.01期的头版新闻“十四封贺信与一次矿难”为例,分析其报道角度。 这篇报道记者没有站在与矿难相关的任何一方进行报道,而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带领读者走进矿难现场,重新经历了矿难前后的一件件事情。 首先是援救情况,记者对援救情况的了解是多方面的。第一,记者描述了当时现场的援救情况——无一人升井;第二,记者就以往经验,解释了为什么事故发生后救援人员没有救出一个人——透水事故的特殊性;第三,记者描述了施工队——红旗队的救援情况;第四,记者描写了政府部门也在积极进行排水救援,但效果不佳;第五,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分析了救援的情况;第六,记者采访了受困者的家属,他们很镇定且态度扔很乐观,可是他们的揣测却与专家的分析不同。 通过多方面对救援情况的描写,读者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矿难的严重性和救援进展的情况。对矿难这样敏感的话题,读者难免会怀疑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是否存在隐瞒。多方面的报道,不需要记者多说,读者自会选择相信。 其次,对于事件发生原因的报道,记者同样从多方面分析,没有将事故的责任推给政

复旦大学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集

2010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编码*解码 2、《大清报律》 3、《每周评论》 4、《热血日报》 5、汉斯·希伯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新闻媒介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新闻生产研究的目的和途径是什么? 3、简述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三、论述题 1、什么是公民新闻?怎样理解公民新闻对于自由主义论和社会责任论的修正和延续? 2、1956年新闻改革的过程和意义。 3、阅读文字,阐释网络与舆论之关系。材料内容:关于公众最愿意通过网络反腐。 2009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时务体

2、《中国日报》香港 3、每周评论 4、《与大公报论国是》 5、法兰克福学派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新闻选择对新闻工作的意义 2、中华民国在国民党时期的新闻法制原则,简述之 3、邹韬奋主编的7大主要报刊,具体时间地点。 三、论述题 1、用“积极的受众”分析新媒介环境下,受众的媒介使用状况 2、新闻媒介对现代民主的影响 3、1942年整风运动后,延安《解放日报》的重大改革 2008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来源 2、受众 3、《实际应用新闻学》 4、《中国文库》 5、《三家村札记》 二、简答题

1、怎样理解“报刊是意见的自由市场” 2、请简述“两个环境”理论要点 3、“全党办报”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请简述“全党办报”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 1.从传播技术层面分析大众媒体对文化的影响 2.论新闻宣传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与国民党统治时期新闻法制的异同 2007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5分*8) 1. 新闻本源 2.“第四种权利” 3. 受众 4. 新闻体制 5. 创新扩散理论 6.《知新报》 7.《修正报纸条例》 8.《大众生活》 二、简答题(15分*3) 1、新闻传媒与社会舆论之关系 2、什么是客观性报道及所体现的客观性报道原则?说说它对目前中国新闻实践有什么意义? 3、简述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三个重点。

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

《南方周末》如何做深度报道 时间:2011-01-20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1月上 主持人:赵金 嘉宾:郭光东:《南方周末》编委会委员兼新闻部总监、评论部总监 李梁:《南方周末》时政编辑 大众报业集团部分编辑记者 主持人的话:2010年12月17日,《南方周末》编委会委员兼新闻部总监、评论部总监郭光东和《南方周末》时政编辑李梁,就深度报道和评论的相关问题,与大众报业集团的编辑记者们进行了讨论。本刊对讨论内容作了综合整理,以问答形式呈现如下,供业界参考。 问:《南方周末》每期都有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策划水平比较高。现在很多报纸都意识到深度报道对报纸影响力的提升作用,但是在操作中缺乏连续性,没有形成持续策划、持续关注的机制,往往是碰到什么做什么,形成不了大的阵势。《南方周末》是怎样进行新闻策划和组织协调的? 答:对新闻部而言,周一下午我们有一个编前会,大约两个小时,周四有周会,还有新闻部的一个评报会。周二还有一个会,相对比较重要,所有新闻部的记者、编辑,在家的全部参加,主要是报选题。因为我们实行的是编辑中心制,策划基本上都是靠编辑这个层面来发动。编辑要把各个版面的想法,以及下期的题目和最近几期的想法提出来。记者报选题并不是必需的任务,为了鼓励他们的积极性,我们实行了报题奖励制度,记者报的题被采纳,上了版面,奖励500元,如果上了头版,奖励800~1000元,如果是好的策划,那可能会有2000元的奖励。 在这个会上,常规的选题可以出来,不过,由于这个会是很多人一起参加的,就会产生一种互相激励的作用,就像是一场头脑风暴。比如很多时候只是提了一个很常规的想法,但其他人补充,各种想法产生碰撞,就会形成一个很好的策划案。我们做过的很多好的选题,都是这么碰撞出来的。 问:一个选题提出来之后,怎么认定是不是一个好的选题? 答:基本有两个标准,一个是这个选题出来后,在座所有人听起来都很兴奋:哗!这个好!要是你说出来大家没任何反应,在睡觉的还在睡觉,那说明你的选题就是个垃圾题目,我们不会从这个选题中做什么策划。另外一个,要看这个选题能不能做得出来,有没有可操作性。 2008年国庆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策划,是评论策划,被评为当年《南方周末》年度最佳策划,叫《我和我的国家》。国庆的策划很难出新,一般提到国庆节就被理解为“黄金周”,每次国庆一结束,媒体就统计今年国庆消费了多少,拉动了多少内需,哪里人头攒动,景点火爆。我们当时也是一筹莫展,后来想,还是要把国庆回归到它本来的意义,决定把焦点集中在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关系上。当时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大家都很兴奋,后来我们就决定,围绕四个问题,让读者来参与:1.我为国家做了什么?2.国家为我做了什么?3.我还能为国家做什么?4.国家还能为我做什么? 这四个非常简短的问题抛出去,很多读者就说,这一生中,还是第一次有人问他这四个问题,很受触动。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公民教育。《我和我的国家》这个策划用了评论部的全部四个版面,报纸10月2日出街后,好多人转了这四个问题,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自己的博客里回答。紧接着《羊城晚报》的记者也上街做了一个调查,随机访问街上的市民,“国庆是什么意思?中国哪一天成立的?”又过了一天,《人民日报》也发了一篇社论,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