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华尔街日报体”的写作技巧
第二期:金融新闻写作指南

金融新闻写作指南一、如何确定金融新闻线索(一)如何找金融新闻线索金融新闻具有行业特点。
财经媒体关注的问题是经济金融领域的重要事件,比如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利率、存款准备金等政策调整,银行的业务创新,经济领域的事件等。
但是,不是每个金融事实都是新闻。
比如,某支行存款突破100亿,对这个支行来说是新闻,但放在全国来说,就不是新闻。
我们判断一个事实是不是金融新闻,有三条标准:1.是否是金融运行中的新变化。
比如,利率政策调整之后,存贷款的变动情况,从中挖掘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东西,这是好新闻。
2.是否是金融工作中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金融工作有各种矛盾和问题,银行都在探索或者思考的问题,你单位探索或者成功解决了某个问题,可以为其他单位提供借鉴,这是好新闻。
3.是否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社会上关注的金融问题很多,比如中小企业贷款难,银行收费问题,银行服务质量问题,排队难问题,担保难问题,理财收益风险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去观察,去思考,去挖掘,提炼出新闻主题。
(二)如何找金融新闻的角度拍照讲究角度,是拍正面,还是拍侧面,是俯拍,还是仰拍,角度不同,拍出来的效果就不同。
正如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新闻也一样,报道的角度很关键。
抓住最有特点的角度,就是要抓住事物最独特的特点。
一般来说,经常从以下6个方面来找角度:1.从中心工作入手选角度。
金融工作重点是我们关注的对象。
比如中央要求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围绕这个角度来找新闻,很容易登载。
就中行来说,田国立董事长在想什么,我们就写什么,总行文件要求什么,就写什么,这就是中心工作。
2.从“新”入手选角度。
新闻强调“新”,写新闻要从充分反映事物本质和主流的最鲜活、最有新闻价值的角度来写。
3.从读者关心的问题入手选角度。
从报纸来讲,读者就是上帝,读者关心什么,想了解什么信息,报纸就要提供什么信息。
作为通讯员,写稿子首先要想到这个稿件是不是读者所关心的问题?读者愿不愿意花时间看?4.从抓特点的角度选角度。
3. 报道结构

组织报道的8个步骤
1. 从采访笔记中找出报道的焦点或中心内容 2.简要概括这一中心内容 3.根据这个简要概括,从采访笔记中找出与中心 内容相关的材料,将其与其他材料区分开来。 4.据重要性程度的差别组织其他材料。 5.开始写作,注意在报道的各部分之间的自然过 渡。 6.审读成稿,注意报道的准确、简洁、明确。 7。审读成稿,检查报道的语法、风格、用词。 8.必要时重写报道---这种情况时常发生。
一位主编的悲哀
凯利主编说: 撰稿人会去一些有趣的、吸引人的、危 险的地方,他们写的报道包括各种层次的 内容----采访、分析等等----多拿是却没有现 场描写,没有读者喜爱的、生动而丰富的 场景描绘。这就是为什么读者不会抛弃印 刷物。
卡西迪的现场描写:邓拉维
卡西迪笔下邓拉维的脸:“象一双旧皮鞋,布 满了褶子。”
二、历史
(3)衰落
二、历史
2.如今一派兴旺 特稿如今很“繁荣”。
二、历史
“我使戏剧民主化了。我上演的是日常生活, 我们生活的方式。”(剧本《蛙》中,阿 里斯托芬让剧作家欧里庇得斯说) ---对亲近特稿的一种绝佳描述
二、历史
普利策奖委员会于1979年为杰的特稿 写作典范设立了一个奖项------“主要考虑的 是高度的文学品质和原创性。”
二、历史
它们是印刷出来的娱乐和刺激-----等同 于新闻纸上的炸弹爆炸、乐队齐奏、鞭炮 爆响、受害者尖叫、旗帜飘扬和呗处决犯 人烧焦的肉上升起的烟雾。 ------传记《公民赫斯特》斯旺伯格
二、历史
“一个喉咙被割破了的女人尖叫着沿着大街 跑” ----一名为赫斯特报纸工作的记者说
一篇典型的华尔街日报体新闻

例如﹐中国今年前5个月的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2.5%﹐这要部分归因于豪华用品消费的增长。
这种增长还反映出中国中产阶级队伍和需求的不断壮大。
生活中的例子也有﹐就拿丽江的导游贺江(音)来说﹐他用斥资约25,000美元购买的丰田(Toyota)小型客车来接送游客。
他还在丽江郊区购买了一栋联栋别墅。
他的游客来自中国各地﹐这些人从互联网上下载关于旅游方面的信息﹐知道如何讨价还价﹐把宾馆的住宿价格从700元砍至200元。
在距离成都不远的一家木制品工厂担任总经理助理的Joe Li是另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工作日期间他住在公司的宿舍﹐到了周末他就驾车到他在成都新买的公寓去住﹐他已经偿还完了住房贷款。
如今﹐许多企业家和他们的出资方都认为中国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将效仿西方国家中产阶级的做法﹐兴起一股旅游﹑购房和购物热。
当当网()的创始人俞渝(Peggy Yu)说﹐她就从这股热潮受益匪愍.扬斁W是一家类似于亚马逊()的网上零售商﹐面向全国销售30万种唱片﹑DVD和书籍。
拥有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 MBA学位的俞渝在对客户群做过一次调查后发现﹐她的客户平均月收入为5,000元﹐年龄大多在25-38岁之间。
高盛(Goldman Sachs & Co.)的全球资深经济学家多米尼克.威尔森(Dominic Wilson)也对中国经济感到比较乐观。
他指出﹐中国年零售额的增速现在达到了16%左右。
目前为止﹐虽然固定资产投资领域有放缓的迹象﹐但国内消费需求却没有普遍出现增速减缓迹象。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让人担心之处﹐尤其是在房地产等明显出现过热迹象的领域。
但中国经济现在抵抗衰退的能力已然今非昔比。
小故事 大主题--《华尔街日报》文体的特色解读

小故事大主题--《华尔街日报》文体的特色解读
肖隆福
【期刊名称】《新闻爱好者》
【年(卷),期】2004(000)009
【摘要】一个媒体的新闻写作,能够形成独具个性且具有标志性的新闻文体,并不多见。
新华体以其及时、准备、鲜明、简短、生动活泼而深受业内人士好评,如《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名篇,至今仍广为传颂,奉为经典。
近年来,随着特稿写作的兴起与发展,不少媒体又引入了一种新的写作文体——《华尔街日报》体(以下简称华体)。
【总页数】2页(P25-26)
【作者】肖隆福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2003级研究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2.2
【相关文献】
1.用真实的小故事讲述中国司法公正大主题——《“我在中国社区矫正的日子”》采写体会 [J], 何百林;
2.小故事揭示大主题——《怀化日报》栏目《扶贫轶事》的传播学解读 [J], 谢商精
3.将宏大主题与微小故事串联讲好中国故事——以中俄博览会为例 [J], 杜斌
4.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故事反映大变化——以南方日报“广东日记”全媒体报道
为例 [J], 丁建庭;曹斯;郑佳欣
5.小故事揭示大主题——怀化日报“扶贫轶事”栏目的传播学解读 [J], 谢商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尔街日报》的办报理念

海外 传 媒
E 0 T I I NT R E NA 1 NA L R P R S II T0
Ⅲ
文/ 陈娜
世 种 华 尔 街 日报 》是 一 家 以 财 经 报 21 纪 的 美 国 21 最 佳 报 纸 ”, 华 尔 攀 升 。 道 为 特 色 的 综合 性 报 纸 , 重 金融 、 侧 商 街 日报 》名 列 第 三 , 因 在 于 “ 调 查 性 原 其
了发 展 壮 大 的 黄 金 时 期 。 基 尔 格 尔 去 报道 水平的提 高。 到 世 的 时候 , 纸 的 日均 发 行 量 已 》由 于 第 一 的 可 读 性 ;第 三 ,改 革 头 版 。基 尔 格 尔 9 7
而 1 O 份 , 为 全 国 性 的 主 流 大 报 , 美 次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危 机 产 生 了 衰 退 , 且 认 为 ,日报 的 头 版 一 定 得 具 备 强 大 的 吸 万 0 成 对 国 和 全 世 界 的 商 业 、 融 领 域 产 生 了 持 由于 职 员年 轻 , 金 没有 经 验 ,对 财经 新 闻 引 力 , 此 日报 头 版 采 用深 度 报 道 , 因 用 续 而 巨大 的 影 响 。 《 尔 街 日报 》 的 读 者 主 要 为 政 华 的 分 析 写 作 技 巧 差 ,1 2 , 华 尔 街 6 % 的 头 版 版 面 刊 登 社 论 性 的 文 章 或 一 91 年 7 日报 》发 行 量 暴 跌 。因 此 巴伦 注 重 对 财 些 时效性 稍 弱 的新 闻故事 。这 种做 法 使
提 增 治 、经 济 、 育 和 医 学 界 的 重 要 人 士 , 教 金 经 新 闻 写 作 的 要 求 , 出 优 良报 道 与 写 得 记 者 有 时 间 去 采 写 , 加 了 日报 的 报 融 大 亨 和 经 营 管 理 人 员 以 及 股 票 市 场 的 作 的 七 大 要 点 : 、 敢 无 畏 ; 、无 我 ; 1勇 2 投 资 者 , 中 包 括 2 万 名 的 董 事 长 、总 3、 法 简 单 ; 、 住 正 确 的 要 点 ; 、 其 0 句 4 抓 5 清 道深度 。 改 革 的 成 功 , 得 日报 发 行 量 有 使
人物新闻评论

人物新闻评论怎么写才能让新闻人物的报道更精彩?回答: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
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
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
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
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
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具有亲和力。
一、哪些人物能成为新闻人物报道分为名人伟人、公共人物和普通人物三种。
1、名人伟人任何时候都是新闻,它的价值在于人格魅力和他们的事业成就。
意大利记者法拉齐就是一位善于采访名人伟人的记者。
她采访过**、基辛格等一大批世界政要,这些人物的新闻价值不言而喻,而且因为这些人物的显赫性和影响力,他们在任何时候都是新闻。
里根在世时是新闻的中心,去世也成了重大的新闻事件,影星梦露去世这么久,关于她生前死后的事还时常成为媒体的头条。
2、公共人物因新闻事件的发生而具有新闻价值,它的价值在于公共人物对社会的影响力。
这些人物包括官员、艺术家、公共知识分子等等。
他们本身新闻的价值不大,但很多有价值的新闻与他们有关,他们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策划者、反对者,因为他们的公共性,所以他们在新闻事件的一举一动都能成为新闻。
如非典时期的北京市代市长**、科学家钟南山,如经济学家吴敬琏、台湾作家龙应台等等。
3、普通人物因为经历和遭遇而成为新闻,它的价值在于它的故事性。
如大学生马加爵、西安体彩宝马案中的刘亮。
前者要是没有杀人,恐怕永远不会成为舆论的中心,后者不是因为体彩中的造假,也不会成为新闻人物。
二、采访的通则1、可能多的了解被采访对象,他的生平、价值观、作品、业绩,特别是最新的动向,可能的话请他提供一些材料,或请他建议寻找哪些有用的材料。
2、拟定采访提纲,设计问题。
问题的拟定是建立在对采访对象的了解上的,问题的设计不应过于琐碎,最好是在拟定问题时,要先问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围绕主题和采访目的设计问题。
新闻导语范文

新闻导语范文篇一: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
虽说?文无定法?,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如何写好导语?消息导语的几种写作方法1、叙述式导语的写作:就是直截了当地用客观事实说话,通过摘要或概括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反映出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给人一个总的印象,以促其阅读全文。
2、描写式导语的写作:记者根据目击的情况,对新闻中所报道的主要事实,或者事实的某个有意义的侧面,作简练而有特色的描写,向读者提供一个形象,给人以生动具体的印象,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一般特点。
一般用在开头部分,以吸引读者,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3、议论式导语的写作:往往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通过极有节制、极有分寸的评论,引出新闻事实。
一般分为三种形式:评论式、引语式、设问句。
具体写作方法:1.一语破的法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
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
?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3.欲擒故纵法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论华尔街日报体在人物报道中的运用——以《南方人物周刊》人物报道为例

论华尔街日报体在人物报道中的运用——以《南方人物周刊》
人物报道为例
熊江
【期刊名称】《新闻传播》
【年(卷),期】2011(000)011
【摘要】《南方人物周刊》现已成为我国最成功的新闻性综合类人物杂志之一,其
强烈的个性风格,包括成功运用华尔街日报体以“讲故事”的方式报道的人物的写
作风格深深地吸引了读者.本文通过对《南方人物周刊》人物报道的研究,分析了华
尔街日报体运用于人物报道的典型方式及其独特优势,对人物报道写作有一定的借
鉴意义.
【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熊江
【作者单位】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影视传媒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南方人物周刊》人物报道中审美空间的构建 [J], 欧阳云玲
2.华尔街日报体在人物报道中的运用--以《冰点》周刊为例 [J], 秦璇;王壮辉
3.《南方人物周刊》人物报道中叙述主体的特点 [J], 周雪远
4.论深度报道中“人物”理念的建构——以《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为例 [J],
张海文;程诚
5.华尔街日报体在人物报道中的实践——以《南方人物周刊》为例 [J], 包涵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华尔街日报体”的写作技巧 【内容摘要】“华尔街日报体”是一种具有明显行文风格的新闻写作文体,通常为深度报道所用。它的基本内涵是将重大、抽象、复杂、难懂的题材放到具体的、现实的、日常的、易于理解的环境中来考察。它的结构分为开头、过渡、主体、结尾四个部分。具有引人注目的故事化开头、体现人生冷暖的人文关怀、紧密相连的贴近性等写作技巧。
【关键词】华尔街日报体 故事性 开头 借鉴 “华尔街日报体”又称焦点展开结构,是《华尔街日报》头版上常见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这种结构模式尤其适用于非事件性新闻或宏观报道,善于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合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这种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感性、生动,符合读者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国内新闻界尤其是一些党报在做宏观面上的报到时,往往“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没有故事没有情节,读起来很枯燥很乏味。华尔街日报体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这种写法是记者能大大将机构、统计数字和泛泛不着边际的问题减少,使读者能够欣赏和接受”1。
一、“华尔街日报体”的基本内涵 华尔街日报是一份以财经报道为主的有特色、有权威性的报纸。其特色之一,是不以报道的新闻性和时效性取胜(因为在这方面纸媒体先天不具优势),而以深度报道和背景分析见长。正因此,新闻类的短消息,在华尔街日报刊发的并不多,每天占据版面绝大部分的,是各种各样的特稿。该报创办于1889年,刚开始,办的一般,并不出色,记者写稿大都各行其是,良莠不齐。 1990年,新老板克劳伦斯·巴荣出资入主报社后,大抓写稿质量,对记者提出了写好文章的7条写作要点。此后,报纸质量大有改观。巴荣的7条要点是: 勇敢无畏;观点无我;句法简单;清楚易懂;抓住正确的要点;说一个故事;开头重于一切(1)。此后,《华报》记者行文大都向此方向发展,所以业界往往将《华报》这种文体称为“华尔街日报体”。 由此可见,“华尔街日报体”的基本内涵就是将枯燥的经济新闻写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又不失大报风范,自成特色。“华尔街日报体”大都不强调时效性,一般需要采写数周甚至数月时间,所以,其写作风格也比较特别,几乎都跳出了“倒金字塔”结构,一律采用故事性的叙述方法。 “华尔街日报体”的结构非常鲜明。首先,开头要设置一个能引起阅读兴趣的焦点。华尔街日报体的开头要设置一个焦点,这个焦点通常是要描写一个情节,人物,场景,趣闻逸事或是一个悬念。焦点通常起着见微知著的作用,它是宏观报道对象的一个缩影,它蕴涵或体现着整篇新闻的报道主题。焦点应该确保能够引起读者的普遍兴趣。设置焦点的意图是使本来抽象、枯燥的非事件性新闻变得具象化,从而提高文章的可读性。然后以此引出所要报道的主题新闻,进而一步
1 密苏里新闻写作组:《新闻写作教程》,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260页。 步展开和深化对新闻主题事实的报道。这样一来,本来抽象、枯燥的非事件性新闻,就会因人物、情节等因素的介入而变得富有人情味和故事性,自然而然的引起读者的兴趣,提高了传播效果。这个道理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说明:一千万人死亡只是个数据,一个人的死亡却是个悲惨故事(2)。但是对于故事或事件的选择,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与主题密切相关;二是故事性强,能让读者一看就被故事或事件紧紧抓住,欲罢不能,非看下去不可。 其次是过渡部分。由描写性情节转到报道的主题。一般要在第六段之前就开始,不能拖得太久。这一段被称为核心段。其主要任务是把开头的焦点部分与主体报道部分有机连接起来,对主题做出清晰的陈述。这一部分好比是一个螺母,其主要作用是自然过渡。趣闻逸事虽然好看,但毕竟不是新闻报道的重点,如何引出下面的主题新闻事实更为关键。螺母段不应占据太大的篇幅,但需要巧妙构思和表述,自然而然地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到下面的报道中(3)。 然后,主体部分展开焦点,报道主题新闻事实部分。“螺母”段之后要在这 个部分对主题新闻事实进行深入报道。从篇幅上讲,这部分是一个大肚子,所占的篇幅甚至会达到整篇文章的85%左右,需要多着笔墨。主体部分仍然需要注意文章的可读性,要保持读者的阅读兴趣,注意新闻写作故事化手法的运用和细节的重点结合。如果有一些数据或者宏观面上的信息,也应该将这些东西揉进报道中去,而不能全是枯燥的内容。这样一来,抽象的内容全被分散。并被不断地冲击,还未等读者不耐烦,更有意思的材料就补充上来了。情节、细节引语等技术的运用造成了起伏与波澜,让读者始终饶有兴致的了解新闻的全貌和过程。此部分大都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即以重要性依次排列,层层展开,吸引读者。 最后是结尾。“华尔街日报体”要求文章必须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结尾,通常 要再现开头提到的某个或某些新闻要素,如开头中提到的场景、人物的引语或行为,与开头的故事或事件呼应,介绍他们未来的命运,即将采取的行动等。或者描写一下开头提到的某件事情的发展情况。如不呼应,也可以总结性的趣闻结束报道。 “华体”的传统写法用一个简单的模式来表述就是:小故事(导语)——过渡——新闻主体——再提小故事(结尾)。这种写法业界人士关注得比较多,以至于很多人就把它当作“华体”写法的全部。这种写法较为典型,很早就被西方其他一些报纸也采用了。导语中的故事,其实就是所要写的新闻中的一个小人物的事情。有人把这种模式称为新的“新闻八股”,其实并不为过,当时美国有很多新闻稿就是这样的套路。
二、“华尔街日报体”的写作技巧 (一)引人注目的故事化开头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受众阅读除了求知层面的需求外,还有消遣和娱乐的需求。“华尔街日报体”借鉴了文学写作中的故事描绘手法,能把枯燥、干瘪、索然无味的硬新闻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故事性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华体”一般在文章的开头展示涉及到的典型人物或故事,通过气氛的渲染,将人带入新闻,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些人物或现场的描写实际上就像电视新闻的新闻画面一样可视。 《南方周末》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周报,保持着居高不下的发行量,除了舆论监督内容具有品牌性外,其写作技巧的独特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南方周末》的很多文章都有“华尔街日报体”的风格和特点。如《左颖:不想接都得接的接班人》中,开头这样写道:“和父亲左宗申从摩托车修理铺里发家,十年如一日的“左师傅”形象不同,留过洋的左颖个性张扬,喜欢在微博上晒自己的性感照。她不愿接班,曾从家族企业“出逃”,她更乐意和美国丈夫一起满世界到处玩,顺便做些股票投资。2011年11月16日,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的左宗申时不时走到左颖办公室门口,大声问她在做什么,语气里有刻意营造的威严,左颖则在父亲走开之后吐吐舌头。左颖讲父亲的行为称为检查,双方都习以为常,宗申集团三层的总部大楼里时常回荡着父女大嗓门的对话”(4)。 文章写的是不想在家族企业宗申集团接班的左颖和父亲左宗申之间的摩擦和矛盾,开头采用父女俩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将文章主题表现的活灵活现。 从上文实例可看出,“华体”用人们最能迅速接受且兴趣不减的故事作由头和引子,在轻松愉快或动人心魄或诙谐幽默中,不知不觉地让读者接受新闻事实,效果往往比生硬的说教和强拉硬推乱塞要好。从心理学来讲,读者接触新闻媒体,一般情况下是无意注意—并非带着某种专门的目的特意去寻找某个新闻,而是浏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消息的开头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便会停下目光,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5)。“华体”的开头吸引读者,能让读者“一见钟情”。伴随着文章的深入,故事也在继续,吸引读者的同时,也协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 (二)体现人生冷暖的人文关怀 “华体”叙述路径客观上要求寻找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个案,强调人物故事,个案命运的重要性。任何一则报道,总要涉及和影响或将影响一些人。人是构成新闻事件的主体,新闻报道说到底,是报道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变化。人和人的生活对读者来说,具有最高的心理上的接近性。新闻报道里有了人,有了他们的动作、语言和与感情,生活状态的报道,很容易唤起读者的兴趣。例如: 克劳斯最近失业了,这导致他一家三口面临着严重的生活压力„„(小故事体现人文关怀)。 导致克劳斯失业的原因是:美国经济持续萎靡„„(过渡) 美国经济最近几个月以来由于„„(大新闻,这是中间的主要讲的新闻事件)。 克劳斯能否度过他的难关,在下个季度找到工作,一方面要看上帝给他的机会,一方面也要看美国政府如何应对„„(最后又以小故事留悬念结尾)。 《南方周末》经常借鉴“华尔街日报体”的写法,新闻故事中的大部分主角是普通人。以普通人的视角切入主题,写他们的感受和变化。充满人文关怀的报道容易唤起读者的共鸣,建立对报纸的品牌忠诚度。 (三)紧密相连的贴近性 新闻价值学说中的“接近性原理”,是指要寻找所报道的事实与读者在时间、地点、心理或者利益上的接近点。接近的因素越强,读者阅读的愿望也就越大。从读者关切点上找角度,回答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解答读者想知而未知的问题,这就是最佳的新闻角度。贴近性越高,读者对这一消息的关心程度、注意和兴趣就越大。 举一个《华尔街日报》的具体案例——《辽宁大中型企业探索劳动力竞 争新体制》。 开头——“作为本溪钢铁公司保卫科的管理人员,唐明福怎么也没想到自己 会被从铁交椅上撤下来,分配到勤杂部门当浴池厕所清洁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