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人教版)中的文化常识举隅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人教版)中的文化常识举隅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人教版)中的文化常识举隅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人教版)中的文化常识举隅

必修一

(一)《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共三十五卷。《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2.晋侯.、秦伯.围郑。

——公侯伯子男。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是寡人

..之过也。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二)《荆轲刺秦王》

4.《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它是一部国编体史书,又称《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5.则虽欲常侍足下

..。

——足下是旧时汉族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6.为变徵

..之声。

——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古代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7.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

——宗庙是我国的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同时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国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

8.至陛下

..,秦武阳色变振恐。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9.北蛮夷

..之鄙人,未尝见天子。

——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礼记·王制》:“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

(三)《鸿门宴》

10.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

..也。

——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1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婚姻,古时又称“昏姻”或“昏因”。婚姻:一是男娶女嫁结为夫妻这件事情;二是指结婚男女双方的父母。《说文》: “妇家为婚,婿家为姻。”婚是女方的父母,姻是男方的父母。“约为婚姻”即“结为儿女亲家”。在我国古代的婚礼中,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女家迎亲,而女方随着男方出门。这种“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的习俗,就是“昏因”一词的起源。

12.项王、项伯东向坐

..

...;张良西向

...,——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

...;亚父,南向坐

侍.。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必修二

(四)《孔雀东南飞》

13.鸡鸣

..后,寂寂人定

..初。

..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

——鸡鸣,鸡叫。常指天明之前。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相当于凌晨1~3时。与四更、四鼓、丁夜相对应。

——黄昏,时辰名。这是一昼夜十二时中的第十一个时辰戌时,它指晚上的19~21时。——人定,是一昼夜十二时中的最末一个时辰,它指夜里的21~23时,地支命名是亥时,与二更、二鼓、乙夜相对应。“人定”的意思为:夜已很深,人们已经是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又名定昏、夤夜等。

14.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

——五更,古代汉族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五夜。一夜分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引申】

..

——结发:①指束发,古代人成年之后开始束发,因而结发指成年。古代汉族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②指成婚,古代人新婚夜要男女左右共髻束发。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③指妻子。

16.初七

..,嬉戏莫相忘。

..及下九

——初七,指农历七月初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17.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

——青庐,青布搭成的帐篷,是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此风俗。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所谓“青庐”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

(五)《兰亭集序》

18.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

——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19.修禊事

..也。

——禊事,禊祭之事。指三月上巳临水洗濯、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

20.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流觞曲水,觞:古代酒器;曲水:弯曲的水道。古代的风俗,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在水滨聚会宴饮,以祓除不祥。后泛指在水边宴集。(古人每逢农历三月上巳日于弯曲的水渠旁集会,在上游放置酒杯,杯随水流,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杯把酒喝下,叫做流觞。)

(六)《赤壁赋》

2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

——“望”即“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引申】日期特定名称

——在古籍文献中,对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还有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第一日叫“朔”,二日为“既朔”、“死魄”或“旁死魄”,三日为“哉生明”或“月出”,八日为“恒”或“上弦”,十四日“即望”,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或“生魄”、“哉生魄”,十七日“既生魄”,廿二、廿三日“下弦”,最后一天为“晦”或“即朔”。

2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

..而登仙。

——羽化,古代修道士修炼到极致,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是谓羽化成仙。

(七)《游褒禅山记》

23.唐浮图

..慧褒始舍于其址。

——浮图,对佛与佛教徒的称呼;也有和尚(僧人)的意思。

24.褒之庐冢

..也。

——庐冢,“庐”屋舍;“冢”,坟墓。为尽孝道,古人在服丧期间,于父母或师长坟墓旁搭建的守护的屋舍,叫做“庐冢”。亦作“庐墓”。

25.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26.庐陵萧君圭君玉

..,长乐王回深父.。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

——父(甫),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表字后面。

必修三

(八)《寡人之于国也》

27.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粟,俗称小米。

【引申】五谷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黄米)、稷(粘米)、麦、菽(豆);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28.五十者可以衣帛亦。

——《盐铁论》中说:古代普通人要到八九十岁才能穿丝绸衣服,在这以前,只能穿麻衣。所以老百姓称为布衣。

2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代统治者对食肉有严格的限制。周代礼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朔月(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犬,朔月才能食用羊。当时帝王及贵族在每月初一所备食物,较平日丰盛,叫做“朔食”,食物规格也提高一等。此外,在

祭祀或天子、诸侯举办宴会时,大夫才得以食用牛。

30.谨庠序

..之义。

..之教,申之以孝悌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孝悌:孝,孝顺父母;悌,敬爱兄长。

(九)《劝学》

31.君子

..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①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②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③对别人的尊称,犹言先生。

(十)《过秦论》

32.拥雍州

..之地。

——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33.外连衡

..而斗诸侯。

——连横,也作连衡,张仪提出的外交策略。与“合纵”对应。《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战国时代,“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秦国位于西方,六国位于其东。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

34.合从

..缔交,相与为一。

——合纵又写作“合从”。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的政策。但后来被秦国范雎的远交近攻所打断。

35.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黔首是秦代对百姓的称谓。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

36.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

..之势。

——万乘是万辆兵车的古文写法。①指一万辆兵车。②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③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

称“万乘”。

37.一夫作难而七庙

..隳。

——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后泛指帝王的宗庙。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十一)《师说》

38.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者。

——句读,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3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①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技术。御:驾驶马车的技术。书:指书法。数:数,指理数、气数(运用方法时的规律),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规律。】②指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必修四

(十二)《廉颇蔺相如列传》

40.《史记》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1.赵惠文王十六年

.......,廉颇为赵将。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除此之外,古代纪年法还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星岁纪年;生肖纪年。

42.于是赵王乃斋戒

..五日。

——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斋戒包含了斋和戒两个方面。“斋”来源于“齐”,主要是“整齐”,如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戒”主要是指戒游乐,减少娱乐活动。

43.臣请就汤镬

..。

——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镬,古代的一种大锅。(烹人的大锅古时叫做鼎或镬。都是用铜或铁铸成的,不同的是鼎有三只足,镬无足。)

44.拜相如上大夫

...。

——上大夫,先秦官名。战国时期诸侯国中的爵位分为卿、大夫、士三级,大夫比卿低一等。

45.则请立太子

..为王。

——太子:古代储君称谓,以嫡长子确定继承人。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仅一人得此称谓,一般都是以年龄为长来确立,除废长立幼以外。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也是从此开始,太子又称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监国与摄政的权利,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据史书记载,中国的第一个太子是商朝的太丁(未即位),而第一个皇太子则是嬴胡亥(秦二世)。

46.秦御史

..前书曰。

——御史,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47.拜为上卿

..,位在廉颇之右.。

——上卿,古代官名。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即:上卿、中卿、下卿)。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宰相)的位置,并且得到王侯、皇帝的青睐。

——右,上。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48.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上朝礼仪的变化: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觐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前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清朝,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明代

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有特别的护膝。从礼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自宋代以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而官僚的地位却不断下降。

(十三)《苏武传》

49.《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颜师古释注,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50.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

..百余人俱。

..常惠等募斥候

——假吏,指临时充任使臣属吏。

——斥候,侦察兵。

51.武既至海上,廪食

..不至。

——廪食:①仓储的粮食。②公家供给口粮。③指公家供给的粮食。

52.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

——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祠堂日渐增多。(本文,祠意思为“祀”)

——后土,后土皇地祇,又称厚土娘娘。源于母系社会自然崇拜中的土地与女性崇拜。全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是道教尊神“四御/六御”中的第四位天帝,她掌阴阳,滋万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相传她是最早的地上之王。后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53.加以老母系保宫

..。

——保宫,汉代囚禁大臣及其眷属的处所。

54.位列将,爵通侯

..。

——通侯,爵位名,秦代置爵二十级,最高一级叫彻侯。汉朝继承秦制,后因汉武帝名

彻,避讳改为通侯。

55.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

..汤镬,诚甘乐之。

——斧钺,斧钺,是古代酷刑中的一种,意思是用斧钺劈开头颅,使人致死。另外,斧钺在上古代还是用于作战的兵器,而且是军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象征。

(十四)《张衡传》

56.《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57.游于三辅

..,因入京师。

——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原为官名,汉朝也作政区名)、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

58.观太学

..。

——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到了汉代,在京师设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59.遂通五经

..。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60.举孝廉

..不就。

..不行,连辟公府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公府,古代官署名。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官署,属中央一级的机构。

61.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

——术学,古代关于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学问。

62.公车

..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公车,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或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如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有为联合各省在京会试举人联名上书,即称“公车上书”。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

63.后数日驿.至。

——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

64.帝引在帷幄

..,讽议左右。

——帷幄:①指室内悬挂的帐幕,帷幔。②指帝王。天子居处必设帷幄,故称。③借指天子近侧或朝廷。④指天子决策之处或将帅的幕府、军帐。⑤指谋臣或谋画之任。

65.又多豪右

..,共为不轨。

——豪右,豪族大户。右,右族,即豪族。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66.衡下车

..,治威严,整法度。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67.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征拜尚书。

——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必修五

(十五)《归去来兮辞》

68.三径

..就荒,松菊犹存。

——三径,亦作“三迳”。意为归隐者的家园或是院子里的小路。晋·赵岐《三辅决录·逃

名》:“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因以

“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

(十六)《滕王阁序》

69.星分翼轸

....,地接衡庐。

——分野,古人用天上二十八星宿(列星)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

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70.十旬休假

....,胜友如云。

——十旬休假,古代官员休假制度,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那时,政府官员也有休息日,

叫做“休沐”。这是因为,官员休息那天要沐浴更衣,每五日返家休沐,称作“五日休”。

东汉时,这个制度又有了放宽。《史记·百万君传》载:“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

它规定官员不但可以洗澡更衣等,还可以回家看望老小、夫妇团聚。到了唐代永徽之年,

改为“旬休”,官员每10天休息一天,分为上旬、中旬、下旬,当时叫做上浣、中浣、

下浣。“浣”也是洗头洗身的意思。

71.1..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

..远。

——北辰:①北辰,即北极星。②喻帝王或受尊崇的人。③代指帝都。

72.怀帝阍

..以何年?

..而不见,奉宣室

——帝阍:①古人想象中掌管天门的人。②天门,天帝的宫门。③宫门,禁门。

——宣室:汉未央宫前殿正室叫宣室。汉文帝曾坐在宣室接见贾谊,谈话到半夜。李商隐《贾生》写到:“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另外,宣室可泛指帝王所居的正室。

73.东隅

..非晚。

..已逝,桑榆

——东隅,指日出的地方,表示早。桑榆,指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74.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

——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引申】及笄

——及笄,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

(十七)《逍遥游》

75.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76.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晦朔:①晦:阴历每月末的一天;朔:阴历月初的一天。②农历一个月。③指早晚,旦夕。④指阴阳交相变化。

77.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

..之辩。

——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十八)《陈情表》

78.外无期功

..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月,小功服丧五月。亦用以指五服之内的宗亲。

79.后刺史

..。

..臣荣举臣秀才

——刺史,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孝成帝时期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80.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

——东宫,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可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另外,因汉代太后的长乐宫在未央宫东,也用“东宫”代太后的住处。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学常识大全

高中语文教材主干文学常识汇编 一、中国古代部分 朝代作者课文篇目相关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先秦《诗经》《氓》《采薇》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分为“风”“雅”“颂”三大类,普遍运用 “赋”“比”“兴” 的手法。 先秦《论语》《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 详见必修一“名著导 读”。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 先秦《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著作,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 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 先秦《战国策》《荆轲刺秦王》《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先秦屈原《离骚》《湘夫人》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是我国浪漫主 义文学的源头。 先秦《荀子》《劝学》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先秦《庄子》《逍遥游》 《庖丁解牛》 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 物。 先秦《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汉《古诗十 九首》 《涉江采芙 蓉》 西汉贾谊《过秦论》 《廉颇蔺相如列传》 西汉司马迁《鸿门宴》《项羽之 死》(均节选自《史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 鲁 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记》) 东汉班固《苏武传》(节选自 《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 史。 东汉曹操《短歌行》 曹操的诗歌情感深沉,慷慨悲凉,风格 质 朴刚健。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 诗, 它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西晋李密《陈情表》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歌的开创 者。

南朝宋范晔《张衡传》(节选自 《后汉书》)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 志》 并称“前四史”。 鲍照的大部分诗作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 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报国无门的愤 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 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唐王勃《滕王阁序》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 四杰”。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蜀道难》《将进酒》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 序》 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诗风雄奇奔 放, 想象丰富,形象巨大,气势奔腾,多用夸 张手法和神话故事,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唐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被誉为“诗圣”。他写下了许多反映 唐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登岳阳楼》 社会现实的诗篇。其诗风格多样,以沉 郁 为主,诗歌意境开阔,情感深沉,语言 准 《蜀相》《阁夜》确精练。 唐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他和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唐韩愈《师说》《祭十二郎 文》 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 苏 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 大 家”。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 者。 唐李商隐《锦瑟》《马嵬(其 二)》 李商隐与杜牧并称“小李 杜”。 唐杜牧《阿房宫赋》 唐韦庄《菩萨蛮(其二)》 南唐李煜《虞美人》 北宋柳永《望海潮》《雨霖铃》 北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北宋苏洵《六国论》 《赤壁赋》《念奴 北宋苏轼娇·赤壁怀古》《定 风波》《文与可筼筜 豪放词派的开创 者。 谷偃竹记》

高考语文必备文化常识大全文化常识素材

高考必备语文文化常识大全: 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 1 - 靠着信念坚持着,不管有没有未来,都想为青春拼一把,当时我非常喜欢俞敏洪的演讲,特别是那一段“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怜悯你,因为你是一棵草,人们根本就没有看见你。”正是因为憋着这样一种改变命运的一口气,最终我考进了大学,去了那个一直梦想的城市。高考是残酷的,是百万人超越梦想一齐

高中语文必修1-5文学常识大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1-5文学常识大汇总必修1文学常识 01 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词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词牌,古人填词用的(曲调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 02 《沁园春长沙》,作者(毛泽东),中国现当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本文选自《毛泽东诗词集》。 03 《雨巷》作者戴望舒,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的领袖,因成名作《雨巷》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04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派”代表人物,曾提出现代诗歌创作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主张。 05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归来的歌》)等。(自传性抒情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 06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07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战国策》既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是一部历史散文集。又称《国策》,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

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 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语出《论语·子路》: “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 的婴儿。 【孩提】指两三岁的儿童。 例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上》) 【龀、龆龀(tiáochèn)】指儿童换牙时,七八岁。 例如: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 【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 例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例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笄(jī)年】指女子15岁。 例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来结缡。(《对酒示行简》) 【束发、成童】指男子15岁。 例如: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冠、加冠、弱冠】指男子20岁。 例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50岁。【花甲、花甲子、耳顺之年】60岁。天干地支按顺次组合为 60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或花 甲子。又《论语》中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 命,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耆(qí)艾】古称60岁为耆,50岁为艾。 例如: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士》) 【庠(xiánɡ)】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 校或教育事业。例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 人之于国也》) 【国学】先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 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的教学容都以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 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 而得名。 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六艺 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指六经:《诗》《书》《礼》《易》《春秋》《乐》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 北川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第一册: 1.选自《左传·僖公十年》。《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传》:《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代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代地理、历法时令、古代代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代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3.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国君、诸侯别称:比如春秋后期燕国通过兼并,土地也多了,但是一般称呼还是燕侯。但是春秋后期周天子没什么地位,后期礼器乐崩,就是各诸侯礼仪、用的器物、奏的音乐都比较混乱,好多都用天子的,所以称呼也就混乱了。到春秋后期,称呼大国国主公也行,也可以按照最初周天子分封的爵位称呼。还有比如吴王夫差、楚庄王等,就是因为这些当时认为是蛮夷部落,周天子没有分封,自称为王的。战国后期,大部分诸侯都自立为王,这个王不同于春秋时期的王。有些时候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的意思。比如晋国是公,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楚国没被封,叫王也不合适,经常就其他国家拜访就称呼楚侯。 5.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6.《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本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

文化常识分类

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编制:毛圆圆审核:张新政时间:2018-3-6 一、人的称谓 1.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2.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 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3.馆伴:接待外国使臣的人员。 4.日月:这里指指皇帝和皇后。 5.阉:对宦官的鄙称。 6.编伍:指平民。古代编制平民户口,五家为一“伍”。 7.谥号:褒贬死去的帝王或高官的称号。 8.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 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9.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10.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11.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pín)”“嫱(qiáng)”:都 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g)”,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12.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13.夫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14.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15.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16.犬马:臣子自谦。 17.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 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18.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19.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20.臧获:奴曰臧,婢曰获。 二、古代官职 1.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 2.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 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3.枢密使:宋朝所置掌管军事的最高长官,位与宰相等。 4.资政殿学士:宋朝给予离任宰相的荣誉官衔。 5.祈请使:奉表请降的使节。 6.缇骑:指古代高官的前导和侍从。穿桔红色衣服的朝廷护卫马队。明清逮治犯人也用缇骑, 故后世用以称呼捕役。 7.缙绅:也作“搢绅”,指古代缙笏(将笏插于腰带)、垂绅(垂着衣带)的人,即士大夫。 缙,同“搢”,插。绅,大带。 8.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9.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 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1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汇总

2018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汇总 最近几年,网络盛传新高考将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在《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中,也确实印证了这个说法,语文增加了古代文化常识内容的考查。为了减轻大家备战高考的压力,万朋教育给2018届高考生汇总了语文必修一、二、三教材中的文化常识内容。 必修一 《左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晋侯、秦伯 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周朝时期,受分封诸侯的爵位共有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由此可见当时晋国的级别比秦国要高。 子 在文中是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在古汉语中,用作第二人称的敬称代词

主要有“子”“君”“公”“阁下”“卿”“殿下”“足下”等。 寡人 通常用作古代君主的自称,意为“寡德之人”,表示自谦,在春秋战国时期使用较为普遍。 执事 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大夫 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战国策》 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卿 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祖 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徵 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中庶子 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郎中 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箕踞 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东向 在中国古代,君臣议事于朝廷之上,是以向南的座位为尊的。但在宾主之间,一般以向东的座位为尊,其次是向南的座位,再其次是向北的座位,最末位是向西的座位,因此古人常常以请人东向坐来表示对人的尊敬。 望其气 中国古代方士的一种占候书,望云气以测吉凶征兆。据说,凡是有皇帝命的人,即使在登基之前,周围[JP3]也会有五彩绚丽的天子气出现。文中的“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就是这个意思。 籍 项羽的名,自称名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在古代,名和字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一般在出生几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 亚父 对年长者的尊敬称呼,表示仅次于父亲。 参乘 坐在车右侍卫的人,又叫陪乘。古代乘车之法,尊者居左,驭者居中,陪乘者居右,负责行车安全。 《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必修3、必修4) 【必修3】 《杜甫诗三首》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琵琶行》 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李商隐诗两首》 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所指因时代不同而不同:(1)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后来把“六军”作为国家军队的统称。如《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宋范成大《州桥》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廻。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2)晋代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南齐书·百官志》:“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二衞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晋世以来,谓领护至骁、游为六军。”?(3)指唐之禁军六军。《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而《旧唐书·职官志三》说六军指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羽林。 4.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5.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知识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文化常识选择题 1.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C.子:古代对长辈的的尊称。 D.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选C.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2.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是执行法律与裁决的官吏。 B.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C.《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着。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D.《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着。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选A.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3.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B.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C.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欢畅;羽,声调平和。 选D.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4.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B.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C.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选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5.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关中:嘉峪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C.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D.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选B.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6.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B.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C.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驾车的人。 D..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附习题答 案解析 【导语】高考语文,增考古代文化常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由选考变为必考。今天为大家推荐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及练习题带答案解析,一起了解吧。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学常识

----- 必修三文学常识 第一单元 1、林黛玉进贾府:《红楼梦》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 作,“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全书共120回,后40回文字一般认为是高鹗所补。本文节选自第三回。《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 社会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曹雪

):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1715~1763芹( 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ì)造:、敕(2ch 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3、万几宸(chén)翰之宝:这是皇帝印章上的小字。万几,同万机,就是万事,形容皇帝 政务繁多,日理万机。宸翰,皇帝的笔迹。宸,北宸,即北极星,代指皇帝。翰,墨迹、书 法。宝,皇帝的印玺。4、总角:把头发扎成髻。 5、请了安:请安,即问安。清代的请安礼节是,在口称“请某人安”的同时,男子打千, 女子双手扶左膝,右腿微屈,往下蹲身。 6、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意思是,林黛玉聪明颖悟胜过比干,病娇弱美胜过西施。比干,商(殷)朝纣王的叔父。《史记·殷本纪》载,纣王淫乱,“比干曰:‘为人臣 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古人认为心窍越多越有智慧。 年,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中的第一19247、祝福:《祝福》写于 篇。▲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1918年5时(《朝花

高中语文必修1、2课本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 第一册: 1.选自《左传·僖公十年》。《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烛之武,郑国大夫。《左传》:《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代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代地理、历法时令、古代代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代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3.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国君、诸侯别称:比如春秋后期燕国通过兼并,土地也多了,但是一般称呼还是燕侯。但是春秋后期周天子没什么地位,后期礼器乐崩,就是各诸侯礼仪、用的器物、奏的音乐都比较混乱,好多都用天子的,所以称呼也就混乱了。 到春秋后期,称呼大国国主公也行,也可以按照最初周天子分封的爵位称呼。 还有比如吴王夫差、楚庄王等,就是因为这些当时认为是蛮夷部落,周天子没有分封,自称为王的。战国后期,大部分诸侯都自立为王,这个王不同于春秋时期的王。 有些时候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的意思。比如晋国是公,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楚国没被封,叫王也不合适,经常就其他国家拜访就称呼楚侯。 5.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6.《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学常识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四文学常识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文学常识 1.林黛玉进贾府:《红楼梦》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全书共120回,后40回文字一般认为是高鹗所补。本文节选自第三回。《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 2.祝福:《祝福》写于1924年,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中的第一篇。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3.老人与海:海明威是当时“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一方面他继承了马克·吐温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方面又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上进行了革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195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是他后期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当年他获得普利策奖,两年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26年,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问世,使海明威成了欧美文坛上的新秀。另有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旧译《战地钟声》,1940)。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永不服输的“硬汉子”形象。 4.蜀道难:《蜀道难》原本是乐府古题,李白初到长安会见贺知章,出示《蜀道难》,博得“谪仙”雅号。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他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自《诗经》《楚辞》以至六朝诗歌的优秀传统,形成了歌行所特有的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艺术风格。李白也是五七言绝句的圣手。五绝含蓄、深远,只有王维可以相比;七绝则韵味醇美,音节和谐流畅,感情真率,语言生动,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标举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标准,和王昌龄的七绝,被评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他是继屈原而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与不平。他鞭挞封建社会的魑魅丑怪,淋漓尽致,真所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修订稿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高中语文课本知识梳理——文学常识 一.第一册: 1.《再别康桥》的作者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2.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现代诗人。其代表诗作为诗集《红烛》、《死水》。 3.现代诗人穆旦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 4.台湾当代诗人 郑愁予的名作《错误》继承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类诗歌传统,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 5.舒婷的《致橡树》表达了新时期女性全新的爱情观。 6.细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诗人海子于坦诚沉静的语气中隐含的忧伤。 7.《致大海》是“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的抒情诗杰作。 8.《篱笆那边》的作者是美国女诗人狄金森。 9.《我愿意是激流》的作者是 匈牙利(国别)的裴多菲。 10.现代派诗人戴望舒因创作了《雨巷》而被冠以“雨巷诗人”的美誉。 11.《孤独的收割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 12.《豹》的作者是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 13.朱自清先生的抒情散文名作有《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14.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寓含着深刻的象征意蕴,寄托着作者冷寂中的挚切追求与憧憬,可以说是作者向往超世拔俗的心灵“楼阁”幻境的写照。 15.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回顾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残疾以后的心路历程,全文弥漫着沉郁的人生况味,闪烁着澄明的智慧之光。地坛成为作者栖居的精神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 16. 川端康成是日本小说家、散文家,因长篇小说《雪国》、《千只鹤》、《古都》获诺贝尔文学奖。其散文《花未眠》从“花未眠”这种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强调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和亲近所得,艺术创作应该重视写实,表现自然美。 17.《我有一个梦想》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民权运动宣言。 18.法国神学家史怀哲在诺贝尔和平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讲词《我的呼吁》中吁请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19.鲁迅先生的作品主要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且介亭杂文》(或《坟》或《华盖集》等)等杂文集。 20.《胡同文化》的作者汪曾祺师承沈从文,其代表作是小说《受戒》。 21.荷裔美国人房龙 在其代表作《宽容》中缕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 21.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代表作除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外,还有传记《名人传》,即《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 22.我国第一部编年史着作是《春秋》,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着作是《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着);最早的一部国别史是《国语》。 23.孔子,名丘 ,字仲尼;孟子,名轲,字子舆;荀子,名况。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人教版)中的文化常识举隅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人教版)中的文化常识举隅 必修一 (一)《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共三十五卷。《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2.晋侯.、秦伯.围郑。 ——公侯伯子男。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是寡人 ..之过也。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二)《荆轲刺秦王》 4.《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它是一部国编体史书,又称《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5.则虽欲常侍足下 ..。 ——足下是旧时汉族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6.为变徵 ..之声。

——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古代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7.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 ——宗庙是我国的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同时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国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 8.至陛下 ..,秦武阳色变振恐。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9.北蛮夷 ..之鄙人,未尝见天子。 ——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礼记·王制》:“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 (三)《鸿门宴》 10.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 ..也。 ——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1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婚姻,古时又称“昏姻”或“昏因”。婚姻:一是男娶女嫁结为夫妻这件事情;二是指结婚男女双方的父母。《说文》: “妇家为婚,婿家为姻。”婚是女方的父母,姻是男方的父母。“约为婚姻”即“结为儿女亲家”。在我国古代的婚礼中,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女家迎亲,而女方随着男方出门。这种“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的习俗,就是“昏因”一词的起源。 12.项王、项伯东向坐 .. ...;张良西向 ...,——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 ...;亚父,南向坐 侍.。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大全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大全 第一册: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3.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国君、诸侯别称:比如春秋后期燕国通过兼并,土地也多了,但是一般称呼还是燕侯。但是春秋后期周天子没什么地位,后期礼器乐崩,就是各诸侯礼仪、用的器物、奏的音乐都比较混乱,好多都用天子的,所以称呼也就混乱了。 到春秋后期,称呼大国国主公也行,也可以按照最初周天子分封的爵位称呼。 还有比如吴王夫差、楚庄王等,就是因为这些当时认为是蛮夷部落,周天子没有分封,自称为王的。战国后期,大部分诸侯都自立为王,这个王不同于春秋时期的王。 有些时候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的意思。比如晋国是公,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楚国没被封,叫王也不合适,经常就其他国家拜访就称呼楚侯。 5.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6.《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本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7祖:临行记录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8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变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9.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10.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学常识(学生版)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学常识 1.《林黛玉进贾府》:《红楼梦》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中国四大名着”之首,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全书共120回,后40回文字一般认为是高鹗所补。本文节选自第三回。《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2.《祝福》:《祝福》写于1924年,是《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着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3.《老人与海》:海明威是当时“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195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是他后期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当年他获得普利策奖,两年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问世,使海明威成了欧美文坛上的新秀。另有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旧译《战地钟声》,1940)。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永不服输的“硬汉”形象。 4.《蜀道难》:《蜀道难》原本是乐府古题,李白初到长安会见贺知章,出示《蜀道难》,博得“谪仙人”雅号。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他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自《诗经》《楚辞》以至六朝诗歌的优秀传统,形成了歌行所特有的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艺术风格。李白也是五七言绝句的圣手。五绝含蓄、深远,只有王维可以相比;七绝则韵味醇美,音节和谐流畅,感情真率,语言生动,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标举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标准,和王昌龄的七绝,被评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他是继屈原而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与不平,杜甫有诗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5.《杜甫诗三首》: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着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6.《琵琶行》并序:《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选自《白氏长庆集》。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提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白居易等人发起的诗歌运动。“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提出来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倡导者。白居易诗的风格,深入浅出,以平易通俗着称。 7.《李商隐诗两首》:李商隐,晚唐着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