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生物治疗新进展

合集下载

肿瘤生物治疗

肿瘤生物治疗

肿瘤的生物治疗进展摘要: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目前临床采用的常规治疗方法手术、放疗、化疗无法完全切除或彻底杀灭肿瘤细胞,常出现肿瘤转移或复发。

肿瘤生物治疗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及其产品进行肿瘤防治的新疗法,它通过调动宿主的天然防御机制或给予天然产生的靶向性很强的物质来取得抗肿瘤的效应。

随着对肿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治疗已经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的第四种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最常用的生物治疗方法有免疫治疗、基因治疗、体细胞疗法与细胞因子疗法疗、分子靶向治疗等。

本文概述了有关肿瘤生物治疗的发展与前景。

关键词:肿瘤;生物疗法;免疫治疗;肿瘤转移一、介绍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一半以上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发病率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

2008年,全国有280万人发生癌症,195万人死于癌症。

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有400万人发生癌症,300万人死于癌症。

其中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是癌症发生和死亡的主要癌种。

由于恶性肿瘤的无限制生长与浸润、转移,现今临床采用的常规治疗方法手术、放疗、化疗无法完全切除或彻底杀灭肿瘤细胞,因此常出现肿瘤转移或复发。

而且常规化疗的特异性较低,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给正常细胞带来很大的损伤,尤其损伤在抗肿瘤机制中占重要地位的机体免疫系统,有较严重的不良反应,癌症患者常因不能耐受而被迫停止接受治疗。

肿瘤三大常规治疗方法的局限性促使人们去寻找新的治疗手段,肿瘤的生物治疗因其安全、有效、不良反应低等特点逐渐脱颖而出,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肿瘤治疗的第四种模式。

肿瘤生物治疗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及其相关产品进行肿瘤防治的新疗法,通过调动宿主的天然防御机制或给予天然产生的靶向性很强的物质来获得抗肿瘤的效应。

二、当前肿瘤治疗的主要策略1、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正常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功能,能共识别和清除突变和衰老的细胞,而肿瘤细胞可以通过低免疫原性等途径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这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肿瘤科新进展及最新研究综述

肿瘤科新进展及最新研究综述

肿瘤科新进展及最新研究综述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而肿瘤科作为一门学科,不断地在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研究最新的科技进展。

本文将综述肿瘤科领域的新发现以及最新研究成果。

一、免疫治疗的突破近年来,免疫治疗成为肿瘤科研究的热点。

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免疫治疗能够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消灭能力。

针对不同类型的肿瘤,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免疫治疗方法。

例如,根据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可以使用PD-1抑制剂刺激机体的免疫应答,抑制肿瘤生长。

此外,还有CAR-T细胞疗法,通过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使其攻击癌细胞,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二、靶向治疗的突破靶向治疗是指通过针对肿瘤细胞的某一特定变异进行治疗。

近年来,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发现肿瘤细胞中的致病基因变异,并在此基础上研发针对性的药物。

例如,对于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可以使用赫赛妥珠单抗,该药物能够抑制HER2蛋白的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此外,还有EGFR抑制剂、ALK抑制剂等,针对不同的致病基因变异,研发了相应的靶向药物。

三、基因编辑技术的进展基因编辑技术是指对生物基因组进行精确的修改,以实现对特定基因的研究和治疗。

近年来,CRISPR-Cas9技术的出现,使得基因编辑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科学家们通过CRISPR-Cas9技术,针对肿瘤相关基因进行编辑,进一步研究了基因突变与肿瘤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用于开发新的治疗方法,例如基因敲除、基因修复等。

四、液体活检的应用传统的肿瘤诊断方法往往需要进行组织活检,但这一过程痛苦且可能造成并发症。

而液体活检则是通过检测体液中的循环肿瘤DNA,实现对肿瘤的无创检测和监测。

液体活检可以用于肿瘤早期筛查、监测治疗效果以及预测肿瘤复发等。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液体活检技术,不仅能检测肿瘤的存在,还能检测其基因突变情况,从而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肿瘤科领域的新进展及最新研究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临床医学中的新进展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临床医学中的新进展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临床医学中的新进展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临床医学中的新进展: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引言:肿瘤是当前临床医学领域的重要疾病之一,传统治疗方式对于某些肿瘤效果有限。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研究的推进,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逐渐成为热门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临床医学中多肽药物的新进展以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力。

一、多肽药物的特点和优势多肽药物指的是由2-100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生物活性分子,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首先,多肽药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细胞,因此对于一些细胞内靶点的治疗具有显著优势。

其次,多肽药物由氨基酸组成,与人体蛋白质结构相似,降低了免疫反应和毒副作用的风险。

此外,由于多肽药物相对较小,其化学合成和修饰也更为便利,有助于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科研的可操作性。

二、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2.1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和靶向治疗肿瘤标志物可以作为肿瘤早期预警的重要指标,而多肽药物正是通过靶向这些标志物来实现对肿瘤的治疗。

比如,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前列腺癌的重要标志物,研究人员通过设计特异性结合PSA的多肽药物,实现了对前列腺癌的靶向治疗。

2.2 肿瘤血管新生的抑制肿瘤血管新生是肿瘤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可以有效阻断肿瘤的营养供应和生长。

多肽药物可以通过与血管生成相关的特定分子结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例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肿瘤血管生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通过设计结合VEGF的多肽药物,可以实现对肿瘤血管新生的抑制。

2.3 调节肿瘤免疫应答肿瘤免疫逃逸是肿瘤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调节肿瘤免疫应答成为治疗肿瘤的重要策略。

多肽药物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来增强肿瘤的免疫应答,例如,设计与肿瘤相关抗原结合的多肽药物,可以激活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免疫应答,提高治疗效果。

三、多肽药物的临床应用案例3.1 替格瑞洛(Trastuzumab)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替格瑞洛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种多肽药物,通过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来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

肿瘤免疫治疗新进展

肿瘤免疫治疗新进展

肿瘤免疫治疗新进展随着人们对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新发现和新技术逐渐被应用到了临床实践中,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谈到肿瘤免疫治疗的新进展,并探讨它们对于未来癌症治疗的意义。

1、免疫检查点疗法免疫检查点疗法是目前最热门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之一,它通过抑制T细胞受体上抑制性分子(CTLA-4、PD-1等)的作用,从而激发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攻击。

而针对这一领域的不断深入研究同样带来了不少值得期待的新进展。

事实上,在所有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中,免疫检查点疗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

目前已有多种抗PD-1和PD-L1单抗被批准上市,并在多种癌症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最近,又有一些针对CTLA-4的单抗药物被批准上市,进一步丰富了临床应用选择。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的免疫检查点药物正在研究中,比如说目前正在开发的双特异性抗体是一类新型免疫治疗药物,它能够同时与PD-1和CTLA-4结合,从而发挥更为强大的免疫抗肿瘤作用。

同时,这类新型药物还具备更好的副作用控制特性,能够为肿瘤患者带来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2、CAR-T细胞疗法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利用改造后的T细胞攻击肿瘤细胞的新型肿瘤免疫治疗方法。

虽然该疗法的应用范围还不太广泛,但是其对于特定类型的癌症治疗,尤其是一些血液系统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等)的治疗效果令人瞩目。

最新研究表明,CAR-T细胞疗法的广泛应用及改良将是未来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比如, CAR-NK细胞疗法,即将NK细胞与CAR-T细胞结合起来,能够实现更为广泛的T细胞治疗效应,而且后者副作用较大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3、新型免疫治疗方法不仅在免疫检查点和CAR-T细胞疗法方面,另外一些肿瘤免疫治疗方法的应用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中。

例如,越来越多的肿瘤免疫疗法尝试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化疗、放疗等,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有关新型免疫治疗方法的研究也在向多个方向拓展:①利用微生物进行肿瘤免疫治疗除了前面提到的肿瘤免疫治疗技术,研究者还在利用微生物对肿瘤免疫治疗进行改进。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肿瘤早期诊断方面新进展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肿瘤早期诊断方面新进展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肿瘤早期诊断方面新进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在肿瘤早期诊断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

这些技术在肿瘤的早期发现、鉴定和个性化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肿瘤早期诊断方面的新进展,以及它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循环肿瘤DNA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指的是肿瘤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到的肿瘤源性DNA片段。

由于肿瘤细胞的死亡和分解,这些DNA片段会释放入血液中。

通过检测和分析ctDNA,可以实现对肿瘤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

近期研究发现,ctDNA在肿瘤早期诊断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提供关于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和耐药机制的重要信息。

二、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是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脱落和进入体液的恶性肿瘤细胞,在血液或体液中具有极低的浓度。

目前,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从血液或体液中检测到极低数量的CTCs,并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分析。

CTCs的检测可以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并可作为监测治疗效果和药物耐药性的指标。

三、微小RNA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18-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分子,可以通过抑制特定基因的翻译和调节特定基因的表达来影响细胞的功能。

研究发现,肿瘤细胞中的miRNA与正常组织相比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从血液、尿液等体液中检测和分析miRNA的表达水平,为肿瘤的早期筛查和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四、基因组学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组结构、组成、功能和调控等方面的学科,通过分析肿瘤细胞基因组的变化,可以揭示肿瘤的发生机制和演化过程。

目前,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研究肿瘤的基因组学特征。

通过分析肿瘤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拷贝数变异和染色体重排等,可以实现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的精准定位。

肿瘤科新技术新项目

肿瘤科新技术新项目

肿瘤科新技术新项目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肿瘤治疗也开始出现了新的技术和项目。

本文将介绍一些肿瘤科的新技术和新项目。

1.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

该技术包括使用一些药物来激活免疫系统,使其对癌细胞产生攻击作用。

免疫治疗的优点在于它有助于抵制肿瘤复发和转移,并且避免了传统治疗的一些副作用。

2.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指利用人类基因来改善肿瘤治疗的方法。

该技术包括将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肿瘤细胞中,使其产生抗癌基因。

这些基因可以帮助细胞识别和消除癌细胞,并在治疗过程中产生更好的效果。

3. 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指利用一种或多种特定的药物来减少癌细胞在体内的数量。

这些药物会对癌细胞起到阻碍作用,从而使之无法继续生长和繁殖。

此技术在临床应用中通常与化疗或放疗相结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

4. 肿瘤生物组学
肿瘤生物组学是一种新型的分子诊断技术,它可以为不同类型的肿瘤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该技术通过分析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来实现精准医学的目标。

这些特征包括肿瘤的基因突变、蛋白质异常等等。

5. 高强度集焦超声治疗
高强度集焦超声治疗是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技术,它利用能量聚焦技术将高能量的超声波聚焦到癌细胞的特定位置,从而杀死癌细胞。

这种技术的优点在于它不会对周围正常细胞造成损害,并且可以在局部麻醉下进行。

总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肿瘤科的治疗技术和项目也会不断发展和改进。

这些新技术和项目使得医学界在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多的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针对肿瘤间质屏障的生物治疗手段的发展

针对肿瘤间质屏障的生物治疗手段的发展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生物治疗手段的反应存在差异,可能需要针对 个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优势:直接针对肿瘤细胞,减少副作用;提高肿瘤治疗的精准度和效果。
挑战:如何提高生物治疗手段的疗效和稳定性;如何克服耐药性问题;如何降低 治疗成本。
发展方向:结合其他治疗手段,如化疗、放疗等,提高综合治疗效果;深入研究肿瘤间质屏障的机制,为生物治疗提供更 多靶点;探索新型生物治疗手段,如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等。
改善肿瘤间质屏障,提高药物传递效率 降低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促进个性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推动医学领域的技术创新和进步
感谢您的观看
作者:
肿瘤间质屏障的生 物治疗手段及其作 用机制
肿瘤间质屏障的生物 治疗手段包括免疫疗 法、基因疗法和细胞 疗法等。
免疫疗法通过激活人 体免疫系统来攻击肿 瘤细胞,包括单克隆 抗体、免疫检查点抑 制剂等。
基因疗法通过修改或 替换肿瘤细胞的基因 来抑制其生长,包括 抑癌基因治疗、溶瘤 病毒治疗等。
细胞疗法通过将健康 的细胞注入患者体内 来替代或杀死肿瘤细 胞,包括CAR-T细胞疗 法、干细胞治疗等。
肿瘤间质屏障的生物 治疗手段的发展
作者:
目录
添加章节标题
肿瘤间质屏障的形 成与作用
肿瘤细胞:肿瘤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够快速增殖并形成肿块。 基质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等,能够分泌多种细胞外基质。
细胞外基质:包括胶原蛋白、纤维蛋白、蛋白聚糖等,能够提供肿瘤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能够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肿瘤间质屏障的生 物治Fra bibliotek手段的发展 历程
起源:20世纪初,科学家开始研究肿瘤间质屏障与生物治疗手段的关系。

探究肿瘤分子生物学机制及治疗新策略

探究肿瘤分子生物学机制及治疗新策略

探究肿瘤分子生物学机制及治疗新策略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细胞增殖异常的疾病,也是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

肿瘤细胞异常的增殖行为涉及到多种生物学机制,目前还没有一种完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所以,探究肿瘤分子生物学机制及治疗新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1.肿瘤分子生物学机制的基础肿瘤是由生物体组织中发生的某种细胞增殖异常产生的病变,肿瘤的形成是多种生物学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最主要的是肿瘤细胞的基因变异和失调,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易位、基因拷贝数变化等,这些变异会导致肿瘤细胞的增殖、浸润和转移能力发生变化。

同时,还存在一些肿瘤细胞中特有的生物学机制,例如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逃逸机制、肿瘤微环境的影响等等。

这些生物学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肿瘤发生发展的真实本质,为肿瘤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2.肿瘤治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以及相应的中医药治疗等。

这些治疗手段相互配合,可以有效地减少肿瘤的体积和转移的风险,但是这些治疗手段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由于化疗和放疗对正常细胞也会产生影响,因此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影响和副作用,需要进行有效的护理和监测。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耐药性问题,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3.肿瘤治疗新策略针对当前肿瘤治疗所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在深入研究肿瘤生物学机制的基础上,在治疗方面进行创新。

目前,基于肿瘤分子生物学机制的治疗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主要有以下几种:3.1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指通过选择性地作用于肿瘤特异性分子或信号通路来杀死癌细胞的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通常会抑制癌细胞增殖,并且尽可能地减少对正常细胞的影响。

目前已经有很多靶向治疗方法,其中较为成功的包括EGFR抑制剂、VEGF抑制剂、HER2抑制剂、BCR-ABL1抑制剂等等。

3.2 免疫治疗在免疫治疗中,我们通常会利用免疫系统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来治疗肿瘤。

免疫治疗方法包括肿瘤疫苗、T细胞治疗、PD-1/PD-L1抑制剂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生物治疗新进展【摘要】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生物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最令人瞩目、最鼓舞人心的焦点,肿瘤生物治疗已经逐渐发展成为肿瘤治疗的第四模式。

肿瘤生物治疗主要包括基因治疗、免疫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和干细胞治疗等。

近几年来,肿瘤的生物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此对这些治疗方法的研究及应用的进展情况及问题进行以下阐述。

【关键词】肿瘤;生物治疗80年代中叶,Bosenberg和Oldham等初步建立现代肿瘤生物治疗的理论和技术,成为继肿瘤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三大常规治疗之后的第4种肿瘤治疗模式。

目前在抗癌效应细胞、细胞因子、抗癌抗体和瘤苗及基因治疗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有明显进展,取得了一定技术突破和临床疗效。

现将肿瘤生物治疗各个策略的进展进行一下综述。

1. 肿瘤基因治疗1.1肿瘤疫苗的作用肿瘤疫苗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原理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利用肿瘤细胞或肿瘤抗原物质诱导机体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增强机体的抗癌能力,阻止肿瘤的生长、扩散和复发,以达到清除或控制肿瘤的目的。

近几年研究发现被肿瘤特异性抗原调节T细胞(Treg)激活的反调节效应T细胞在肿瘤疫苗的作用上有重要的抑制作用,Tuettenberq等研究证明被Toll样受体配体(TLRL)激活的树突状细胞(DC)不仅可以中和Treg的抑制作用,还促进诱导长期的效应T细胞反应[1]。

1.2引入抑癌基因用病毒载体介导的转导肿瘤抑制基因治疗方法已进入临床应用研究阶段,目前常用的转染基因的病毒载体有逆转录病毒、腺病毒和腺相关病毒等。

Maurizio等采用腺相关病毒为载体,将人乳头状病毒的E6、E7及GM-CSF等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DC)用于宫颈癌患者的治疗,初步结果显示该疗法的安全有效。

在实体肿瘤中抑癌基因p53分子对由化疗引起的DNA损伤有重要的作用,可引起细胞周期停滞与促使细胞凋亡,在食管癌研究中已获疗效[2]。

1.3应用反义核酸技术反义核酸是指能与特定mRNA精确互补、特异阻断其翻译的RNA或DNA分子。

利用反义核酸特异地封闭某些基因表达,使之低表达或不表达,这种技术即为反义核酸技。

研究显示,利用质粒载体或病毒载体转化或转染瘤细胞,在细胞内转录出能与目的基因正义RNA 相互补的反义RNA,从而阻断目的基因蛋白质的表达[3]。

1.4自杀基因治疗目前,已研究的自杀基因系统有HSV-TK/GCV,CD/5-FC, XGPRT/6-TX和VZV-tk/AraM等,其中在肿瘤基因治疗研究中最普遍应用的是HSV-TK/GCV酶原药物系统。

国外已用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进入临床试验,国内也有报道用CD自杀基因系统治疗胶质瘤,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还常应用于成神经管细胞瘤、软脑脊髓转移瘤等脑肿瘤的治疗[4]。

1.5耐药基因利用耐药基因转染保护骨髓造血细胞是一种特殊的肿瘤基因疗法,其用于克服化疗的骨髓抑制作用效果显著,临床应用潜力很大。

目前一些应用多耐药基因(MDR1)转染保护骨髓造血细胞的基因治疗项目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常用于骨髓未受侵犯的乳腺癌、卵巢癌和各种脑部肿瘤患者的治疗 [5]。

2. 肿瘤免疫治疗2.1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近几年来,DC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包括DC的理想来源、DC的特异性抗原和负载方法、DC的成熟以及DC的免疫途径等[6]。

以肿瘤特异性抗原或肿瘤相关抗原多肽负载DC的肿瘤疫苗较早被应用于临床,在临床I、II期试验中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7]。

Maurizio 等在小鼠模型体内以脂质体介导肿瘤抗原肽转染DC,诱导出保护性抗肿瘤免疫反应[2]。

DC疫苗还可以提高NK细胞的活性,活化受体的表达,维持NK细胞的生存期,增强活化的NK细胞的肿瘤杀伤的功能[7]。

2.2单克隆抗体免疫疗法目前单克隆抗体免疫疗法的研究非常活跃,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热点。

现有的研究结果已表明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一定的有效性,尤其以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靶点的药物。

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EGFR 单克隆抗体、抗VEGF单克隆抗体以及其他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已在临床中取得较好的疗效 [8]。

3. 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的持续生长依赖于新血管的生成,肿瘤血管生成过程受到血管生成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双重调节。

目前较为肯定的血管生成刺激因子有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TGF)、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等;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有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血管生成抑素、内皮抑素、8Flt-1等[9]。

研究表明,整合素avβ3在血管的生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抗整合素avβ3抗体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效应[10]。

4. 干细胞治疗随着对干细胞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研究表明,Notch, Wnt及Hedgehog等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可调节正常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11]。

不同组织来源的干细胞比来源于同一组织的成熟细胞,其耐受放疗和化疗的能力更强;此现象可能与抗凋亡蛋白BCL-2家族蛋白及膜转运蛋白在干细胞的高水平表达有关[12]。

这些都为治疗实体瘤干细胞给出了重要启示。

5. 生物治疗存在问题及展望目前,生物治疗的研究及临床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物治疗没有合适的肿瘤分子靶标及长期治疗的规划方案。

因此,发现更多有意义的肿瘤分子靶标并建立规范的治疗方案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1]Tuettenberq A, Schmitt E, Knop J, et al. Dendritic cell-based immunotherapy of m alignant melanoma: success and limitations. Dtsch Dermatol Ges,2007, 5(3):190-196.[2]Maurizio Chiriva-Internati, Yong Liu, Paul L, et al. Efficient generation of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against cervical cancer cells by adeno-associated virus/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E7 antigen gene transduction into dendritic cells. Eur J Immunol, 2002, 32: 30-38.[3]Schlingensiepen KH, Fischer-Blass B, Schmaus S, et al. Antisense therapeutics for tumor treatment: the TGF-beta2 inhibitor AP 12009 in clinical development against m alignant tumors. Recent Results Cancer Res,2008,177:137-150. [4] Wang Y, Xu HX, Lu MD, et al. Expression of thymidine kinase mediated by a novel non-viral delivery system under the control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promoter selectively kills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8,14(2):224-230.[5] Chen F, Wang T, Wang J, et al. Levistolide overcomes P-glycoprotein-mediated drug resistance in human breast carcinoma cells. Acta Pharmacol Sin,2008,29(4):458-464.[6] Osada T, Clav TM, Woo CY, et al. Dendritic cell-basedimmunotherapy. Int Rev Immunol,2006,25(5-6):377-413.[7] Old LJ. Cancer vaccines: an overview. Cancer Immun,2008,8(1):1.[8] Naka T, Iwahashi M, Nakamura M, et al. Tumor vaccine therapy against recrudescent tumor using dendritic cells simultaneously transfected with tumor RNA and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RNA. Cancer Sci,2008,99(2):407-413.[9] Tandle A, Libutti SK. Antiangiogenic therapy: targeting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its receptors. Clin Adv Hematol Oncol,2003,1(1):41-48.[10] Kumar CC. Integrin αγβ3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for blocking tumor-induced angiogenesis. Curr Drug Targets,2003,4:123-131.[11] Pardal R, Clarke MF, Morrison SJ. Applying the principles of stem-cell biology to cancer Nat Rev Cancer,2003,3(12 ):895-902.[12] Zhou S, Schuetz JD, Bunting K D, et al. The ABC trans-porter Bcrpl /ABCG2 is expressed in a wide variety of stem cells and is a molecular determinant of the side-population phenotype. Nat Med, 2001,7(9):1 028-10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