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极为动荡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诸多大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态,而且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迎来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就是从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向以大农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这一时期,人口迅速增长,耕地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也随之提高。

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和市场逐渐形成,商品交换也日益普遍。

2. 思想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礼仪观念逐渐淡化,而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兴起。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对传统道德观念进行了反思,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理念,如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法家的重法制思想等等。

这些思想理念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传统,至今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是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的。

这一时期的历史不仅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今天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中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教案

中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教案
2、法家
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影响: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墨家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5.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特点与社会变化
教学方法
1、提问法。
2、研讨探究法。
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过程
方法与手段
新课教学45分钟
新课教学
44分钟
新课导入
展示《徙杆立信》(并找同学来讲解“徙木立信” 的故事), 通过南门立杆很快提高了威信,不久,他就在秦国开始了变法。商鞅为什么要进行变法?这要从当时社会的大背景说起。
(3)教师讲解公元前356 年,一代英主秦孝公任用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实行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由于商鞅变法在推行过程中损害了旧贵族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 人虽死,但商鞅所推行的变法措施在秦国继续推行,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二、诸子百家
(一)儒家
1.孔子
孔子的政治思想:“仁政”和“德治”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伤害别人。
“苛政猛于虎”,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减轻剥削,主张行德政,省刑罚,反对暴政虐民。
重视礼,“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学“问”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教学设计20电子商务(3+2)、20物流、20机电技、20授课班级术、20公路、20机电技术(自动化)机电技术(一体化)授课日期教具、资料2020.09.28第2课时-2020.10.04教材、PPT、板书课型课题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重点难点关键板书设计课后小结新授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变的原因,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相继出现的史实。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背景下儒、墨、道、法各家的出现及其主张著,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观测、水利工程和传统医学等获得较大成就,感触感染我国早期科技发展的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变的原因,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相继出现的史实。

儒、墨、道、法各家的出现及其主张著,“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天文观测、水利工程和传统医学等取得较大成就,感受早期科技发展的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教学目标要求教材分析1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课堂导入课堂讲解教师教学、指导(主导)内容直接导入:西周后期,跟着周王室所把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地方上诸侯的实力越来越强。

诸侯开始不听命于天子,维护周皇帝统治的国家制度崩坏,王室陵夷。

国家发展日益出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我们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

这节课,我们来一同研究这一时期社会的厘革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一、社会巨变1.讲述西周末年平王迁都的史实,学生理解周王权势下落的原因。

西周末年,镐京被西北少数民族犬戎攻破,幽王被杀。

新王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因为新的都城洛邑在原来都城的东边,历史上就把从公元前770年开始的这一个新的时期称为东周时期。

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王直接管辖的地区缩小,财源、兵源的减少,趋于枯竭,再没有力量支持原有的风与尊严。

诸侯的势力却越来越强大。

在这样的实力对比下,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开启了东周诸侯纷争的历史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社会变革频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政治变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形势使得各国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传统的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国家为中心的国家体制。

在这个时期,一些小国积极崛起,而一些大国逐渐衰落。

例如,齐国、秦国等在这个时期崛起为强国,而周朝逐渐衰弱。

政治的变革也导致了国家间的战争不断,形成了一种新的国际秩序。

二、经济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还包括经济方面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同时,商业活动的兴盛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货币逐渐出现,与物物交换的模式相比,交换方式更加灵活方便。

商业货币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且有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三、思想文化变革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变革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时期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墨子、老子、荀子等。

这些思想家的思想与观念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他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哲学理论,并对政治、社会关系、道德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观点。

这些思想文化变革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宗教奠定了基础。

四、社会结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主要包括贵族、农民和奴隶三个阶层。

然而,随着诸侯国的割据、封建制度的瓦解,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贵族渐渐丧失了其原本的特权地位,而士人阶层逐渐崛起。

这个新的社会结构中,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他们参与了国家的决策和管理,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道德伦理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也涉及到了道德伦理。

传统的封建道德逐渐受到质疑和挑战,新的道德观念逐渐兴起。

例如,孔子强调仁义道德,提倡“仁者爱人”,这种新的伦理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革与文化创新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革与文化创新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革与文化创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和创新。

这个时期可以算是中国文化和思想发展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革与文化创新是如何发生的呢?一、思想变革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和文化形态的变化引起的。

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各个诸侯国之间也在相互竞争,对立,这导致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1. 道家思想的兴起道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想,起源于鲁国的老子和晋国的荀子。

道家思想强调“道”和“自然”,认为一切都有其本来的规律和自然的节奏。

这种思想主张人类应该顺应自然,摒弃任何形式的权力和暴力,追求真理和自由。

老子和荀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后来的汉朝以后,他们的思想逐渐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2. 儒家思想的发展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传统礼仪和道德。

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及其弟子所建立的,而在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除了强调礼仪和道德之外,还提出了“仁”的观念,即人之本性本善,所有的人都应该有爱心和同情心,而这也成为后来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

此外,儒家思想还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施政原则,要求君子必须遵循道德和法律,为人民办好事,而臣民也必须服从君主的命令和制度。

3. 兵家思想的提出兵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想,主要强调战争和战略。

兵家思想的提出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相互对抗。

兵家思想认为,战争是一种社会竞争的手段,各个诸侯国之间的胜负和战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兵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孙子和吴起等。

他们的著作对于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文化创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创新是由于社会变革和思想变革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第2节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转变与思想文化

第2节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转变与思想文化

第2节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转变与思想
文化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社会转变与思想文化
的发展对这一时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代社会
转变的核心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社会转变的核心特征
1. 封建制度的逐渐确立: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的封建制度逐渐
确立的阶段。

贵族家族的力量得到加强,他们掌握着土地和政治权力,形成了封建统治的框架。

2. 国家的分封制度: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的兴起和国家的
分封制度逐渐形成。

大量小国的分立和割据使得中国的政治形势复
杂多变。

3. 礼乐文化的兴盛:在这个时期,礼乐文化得到了发展和推广。

音乐、舞蹈、礼仪等文化形式成为表达个人和社会身份的重要途径。

社会转变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1. 明礼强化封建秩序:礼乐文化的兴盛使得贵族家族更加强调
礼仪和尊卑之分。

这进一步巩固了封建秩序,造成社会等级的固化,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权力。

2.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思想学派如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兴起。

他们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为中国的
思想史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3. 诸子百家的思想交流: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进行了广泛
的思想交流和辩论。

这种交流促进了智慧的碰撞和思想的创新,对
中国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转变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是导致中国
历史变革的重要因素。

其中,贵族家族的强化和分封制度的形成,
以及礼乐文化的兴盛都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ppt课件

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ppt课件

新的耕作方式
犁耕
垄沟法
孔子的学生冉伯牛名
耕、司马耕字子牛,晋
国有力士名牛子耕.
——樊树志《国史概要》
犁耕
新的生产关系

新型地主




自耕农


商鞅变法
邹忌变法 公仲连变法 李悝变法 申不害变法
吴起变法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士阶层的形成
私学兴起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道家
庄子
法家
韩非子
周初号称“千八百国”,春秋时 还剩148国,战国初仅余7大国与十 几个小国了。
春秋五霸 晋



宋 吴 越
战 国 七 雄


赵 齐
魏 韩 楚
春秋时期,郑 庄公祭祀坑遗 址。(位于今 河南新郑市)
一、社会大变革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
社会动荡,礼崩乐坏 内容: (经济领域)“三新”
(政治领域)各国都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实行内政改革
荀子
➢ 熔礼、法于一炉
➢其学生李斯、韩非子走向法家
韩非子
提倡“法治”为特色 主张实行君主集权 过于严苛残忍
《韩非子》
老子 庄子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治大国如烹小鲜”
朴素辩证法思想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思想领域) 诸子百家,竞相争鸣
二、百家争鸣 背景:社会转型期
“士”阶层活跃
内容:儒家、法家、道家影响最大
儒家:针对礼崩乐坏的现象,主张用伦理道 德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法家:提倡以法治国,实行君主集权制度, 受统治者欢迎,但专制独断,严刑峻法也有消极 面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变与思想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变与思想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变与思想文化
引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之一。

在这个时期,
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思想和文化也经历了深刻的演变。

本文将
简要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变以及与之相伴的思想文化变化。

社会转变
1. 土地改革: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瓦解,诸侯国
开始进行土地改革,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力。

2. 军事变革:战争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常态,各诸侯国纷争不断。

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国家军事力量得到加强和转型。

3. 社会等级变化:在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诸侯争霸,社
会等级开始发生变化。

原本的贵族阶层逐渐失去其特权地位,而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等社会群体逐渐崛起。

思想文化变化
1.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辈出的时代。


种学派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纷纷兴起,并相互竞争、交流、
争辩。

这种思想的多样性和辩论的激烈程度为中国后世思想文化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

2. 道德重建: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人们对道德价值观的重建
开始受到重视。

孔子提出了儒家的思想体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
德关系和社会责任。

3. 文学荟萃: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繁荣的时期。

出现
了一大批重要的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等,这些作品对
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论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变和思想文化变化相互交织,共同塑造
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轨迹。

通过研究和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和文
化情况,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和思想文化的演变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20电子商务(3+2)、20物流、20机电技
术、20公路、20机电技术(自动化)、20
机电技术(一体化)
授课日期
2020.09.28
-
2020.10.04
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教具、资料教材、PPT、板书课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
教学目标要求
知识

技能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变的原因,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相继出
现的史实。

过程

方法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背景下儒、墨、道、法各家的出现及其主张著,理
解“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观测、水利工程和传统医学等取得较大成
就,感受我国早期科技发展的水平。

教材分析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变的原因,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相继出现的史实。

难点
儒、墨、道、法各家的出现及其主张著,“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深
远影响。

关键
春秋战国时期天文观测、水利工程和传统医学等取得较大成就,感受早期
科技发展的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
课后
小结
引导学生思考商鞅会采取什么变法措施。

为解决将士、农民的后顾之忧,土地的归属问题自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秦国奖励耕织和军功,人们生产、战斗的激情、积极性会大增,秦国在诸侯争霸中的实力自然也就会增强。

这些获得土地、爵位的人,依然担心自己开垦的私田是否合法化。

那该如何解决这样农民、将士的后顾之忧呢?承认开垦私田的合法化。

如何强兵呢,如何激励将士们上场杀敌呢?奖励,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功劳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

若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商鞅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他的改革增加了国家的财富积累,激起了农民生产热情和士兵的杀敌热情,促进了国富兵强,加强了中央集权。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但却触犯了旧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

旧奴隶主、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秦孝公去世后,他们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

商鞅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

通过“你认为商鞅变法成功与否”的提问指导学生正确的评价方法,掌握评价历史人物要放在该时代评价的方法。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命运,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其影响是否延续下去。

商鞅虽死,但是其变法内容却一直在秦国沿用,也帮助秦国进一步发展,为秦国的兼并战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百家争鸣
1.知道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获得政治上的霸主地位,不断进行军事战争,而且战争愈演愈烈,到了战国时期军事上的战争变成了你死我活的兼并性质。

乱世之中思想文化的火花不断激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理解社会巨变与各个思想学派相继出现的因果关系。

理解何为“百家争鸣”(百为虚指)。

2.介绍孔子和其“仁”“礼”的思想主张。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

有人际关系就会有各种矛盾。

怎么调节呢?就要靠“仁”。

按孔子的话来说,他这一个“仁”字可以解决所有的人际关系问题。

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爱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也就是理解、体贴、宽容他人。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他把“仁”置于至高位置。

另外,统治者采用两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一种是暴力形式的军队、刑法,另外一种就是礼仪教化,不同级别的贵族都有自己那一级别该做的事,谁都不要越级。

孔子说“克己复礼”也是“仁”。

礼也就是孔子的另一个思想主张。

那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较为全面地评价商鞅。

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了解儒家的主要思想。

孔子被称作“万世师表”,是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孔子开办了私学,打破了原来只能有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我们看一下孔子的讲学图。

观察他的学生,教育对象上有什么特点?有教无类,认为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颜回家很贫穷;子贡家是平民;子路性格粗野等,孔子都收为自己的弟子。

他们将孔子的言论整理成了《论语》,这也使得孔子的思想得到了传承。

通过故事让学生理解学说内涵。

介绍孔子作为老师的教育观。

3. 介绍道家创始人老子及其思想主张。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认为世界是有本源的,“道”就是世界的本源,回归自然,清静无为就能找到“道”。

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

比如有高下、长短、前后、美丑等,对立的双方还可以相互转化,祸福相依,相互转化。

看问题的辩证法思想,在 2000 多年前难能可贵。

4.通过战国“稷下学宫”的讲述,学生理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春秋末期思想领域活跃,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胜利,竞相招贤纳士。

再加上大量私学的开办,更多的人接受了教育。

所以不同观点的派别,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政,各派相互辩论相互发展,形成了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

通过填写表格形式掌握儒法道墨家的基本主张:儒家认为礼乐要以“仁爱”为道德基础;道家认为应该忘却礼乐,忘却仁义,这样才能超越现实;由于墨家的主要学徒是下层人民,所以墨家反对繁杂的礼乐,走简朴道路;法家重法轻礼,主张以法治国。

5.能力拓展:设置情境,学生结合现实情况加深对儒法道三家思想的理解。

历史兴趣小组根据上述三种思想的看法,就学生上课迟到的现象如何解决问题给学校写的三份建议书。

请你根据本课所学,指出其中各属于哪家学派思想。

①强调班规的重要性,所以体现了法家思想;
②提出用仁慈的说教的方式来劝说同学,体现的是儒家思想;
③强调让学生自行改正,不横加干涉,体现了道家思想。

三、科技成就
1.天文成就——《甘石星经》:作者及内容、地位古代,农业生产对于国家和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农业生产状况直接受气候的影响。

古代人预测气候的方式很原始,是通过观测天象来“敬授民时”。

因此,战国中期,楚人甘德和魏人石申通过测定恒星来观测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的运行。

他们的作品合集被称为《甘石星经》,里面记载有世界最早的恒星表。

2.水利成就——都江堰:主持修建者李冰父子、构造、功能、地位古人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比较有名的是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父子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了解道家的主要思想。

了解百家争鸣现象的具体表现。

课堂拓展,巩固学生对各家思想的了解。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天文、水利、医学等方面的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