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教材课后题及答案 (免费)

合集下载

现代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现代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现代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发展趋势。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

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关系。

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

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

6.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A.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营养物质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B.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和答案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和答案

第一章绪论(康金林整理)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幅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

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生态学第三版课后答案

生态学第三版课后答案

生态学第三版课后答案【篇一:《基础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整理版】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 生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生态幅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活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小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只有在耐受范围内,生物才能存活。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和答案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和答案

第一章绪论(康金林整理)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幅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

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生态学教材课后题及答案_(免费)

生态学教材课后题及答案_(免费)

作业一:1、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方面。

答:1)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就是当今科学界,全国政府及公众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或简称全球变化。

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景观生态学:起源于中欧,是80年代后期较年轻的交叉学科。

近年来,日益成为生态学一个新兴研究热点。

2、请写出生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生物种间关系十分复杂,概括起来有原始合作\共栖\共生\寄生\捕食\竞争等主要形式。

一、原始合作有些学者也把它称为互生关系。

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

这是一种比较松懈的种间合作关系。

如寄居蟹和海葵。

共居时,腔肠动物借助蟹类提供栖所、携带残余食物;而蟹类则依靠腔肠动物获得安全庇护,双方互利,但又并非绝对需要相互依赖,分离后各自仍能独自生活。

二、共栖指两种共居,一方受益,另一方也无害或无大害。

前者称共栖者,后者称宿主。

彼此分离后,有的共栖者往往不能独立生活。

这是一种比较密切的种间合作关系。

例如海镜和小蟹间的关系。

海镜又名海月。

小蟹即豆蟹。

豆蟹总是一雌一雄双双生活在海月等动物的体内。

饿了,双双外出捕食;饱了,成对回来休息。

豆蟹不能独立生活。

此种关系,对小蟹有利,对贝类也无大的害处。

三、共生 ,也有学者把共生称之为互利共生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概念。

狭义的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按共居状况分为外共生和内共生。

清洁鱼或清洁虾在鱼类的体表,以吞食病灶组织和细菌等为生,兼为鱼类治病,这属于体外共生。

鞭毛虫寄居在白蚁或其他动物的消化道里,消化纤维素供给宿主,宿主则为其提供营养和栖所,这属于体内共生。

(完整)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

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3.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1。

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

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1.种群的年龄锥体主要有(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下降型)种群三种类型。

2.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3.下列属于种群成群分布形成的原因是:BCDA. 资源分布均匀却丰富B. 资源分布不均匀C. 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D. 动物的集群行为4.用方差/平均数比值检测生物分布型时,以下比值为成群分布的是(B)。

A. =1B. >1C. =0D. 以上都有可能5.种群的内分布型一般可以分为(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成群)分布。

6.(D )在某些植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

A. 光照强度B. 昼夜变温C. 光周期D. 低温7.下列属于大环境的是(ABC )。

A. 地区环境B. 地球环境C. 宇宙环境D. 教室环境8.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

A. 综合因子B. 替代因子C. 一般生态因子D. 限制因子9.当光强度不足时,CO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C)。

A. 综合作用B. 阶段性作用C. 补偿作用D. 不可替代作用10.每种植物的生态幅影响该种植物的(C )。

A. 生物量B. 生长速度C. 分布范围D. 发育程度11.生态学的概念是由(D )提出来的。

A. 孙儒泳B. OdumC. MacArthurD. Haeckel12.生态学的英文是(C )。

A. habitatB. economicsC. ecologyD. niche13.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

14.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15.对于某种作物,当土壤中的氮可维持250kg产量,钾可维持350kg产量,磷可维持500kg 产量,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

正确答案: AA.250kg左右B. 350kg左右C. 500kg左右D. 大于500kg16.(小)气候,是指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可以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活。

生态学题库及答案

生态学题库及答案

生态学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 生物群落B 生态系统C 生物圈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涵盖了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以及整个生物圈。

2、以下属于种群特征的是()A 年龄结构B 出生率和死亡率C 性别比例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数量特征主要有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等。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E 以上都是答案:E解析: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共同组成,它们相互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4、以下哪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A 热带雨林B 草原C 农田D 荒漠答案:A解析: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5、生物多样性包括()A 遗传多样性B 物种多样性C 生态系统多样性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二、填空题1、生态因子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类。

答案: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2、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答案: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群落的演替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类型。

答案:初生演替;次生演替5、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调节机制主要是________。

答案:负反馈调节三、简答题1、简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可分为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如碳循环、氮循环)和沉积型循环(如磷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一:1、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方面。

答:1)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就是当今科学界,全国政府及公众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或简称全球变化。

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景观生态学:起源于中欧,是80年代后期较年轻的交叉学科。

近年来,日益成为生态学一个新兴研究热点。

2、请写出生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生物种间关系十分复杂,概括起来有原始合作\共栖\共生\寄生\捕食\竞争等主要形式。

一、原始合作有些学者也把它称为互生关系。

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

这是一种比较松懈的种间合作关系。

如寄居蟹和海葵。

共居时,腔肠动物借助蟹类提供栖所、携带残余食物;而蟹类则依靠腔肠动物获得安全庇护,双方互利,但又并非绝对需要相互依赖,分离后各自仍能独自生活。

二、共栖指两种共居,一方受益,另一方也无害或无大害。

前者称共栖者,后者称宿主。

彼此分离后,有的共栖者往往不能独立生活。

这是一种比较密切的种间合作关系。

例如海镜和小蟹间的关系。

海镜又名海月。

小蟹即豆蟹。

豆蟹总是一雌一雄双双生活在海月等动物的体内。

饿了,双双外出捕食;饱了,成对回来休息。

豆蟹不能独立生活。

此种关系,对小蟹有利,对贝类也无大的害处。

三、共生 ,也有学者把共生称之为互利共生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概念。

狭义的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按共居状况分为外共生和内共生。

清洁鱼或清洁虾在鱼类的体表,以吞食病灶组织和细菌等为生,兼为鱼类治病,这属于体外共生。

鞭毛虫寄居在白蚁或其他动物的消化道里,消化纤维素供给宿主,宿主则为其提供营养和栖所,这属于体内共生。

有些单细胞的藻类、细菌生活在原生动物的细胞内,并有物质交流,这属于胞内共生。

共生是一种更加密切的、结合比较牢固的种间合作关系。

四、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

前者称寄生物,后者称寄生。

生物界的寄生现象十分普遍。

在寄生关系中,一般寄生物为小个体,寄主为大个体,以小食大。

而且大都为一方受益,一方受害,甚至引起寄主患病或死亡。

同时寄生双方又互为条件,相互制约,共同进化。

寄生是生物种间的一种对抗性的相互关系。

五、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

前者谓之捕食者,后者谓被捕食者。

例如,兔和草类、狼和兔等都是捕食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捕食者为大个体,被捕食者为小个体,以大食小。

捕食也是一种种间的对抗性相互关系。

六、竞争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

竞争的结果,或对竞争双方都有抑制作用,大多数的情况是对一方有利,另一方被淘汰,一方替代另一方。

例如,看麦娘的天然群落中,狐茅不能生长,因为它被看麦娘的快速生长和遮荫所抑制,竞争也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种间对抗性相互关系。

答:年龄锥体图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图。

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不同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

按锥体形状,年龄锥体可划分为3个基本类型:⑴增长型种群: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宽,顶部狭。

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小,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⑵稳定型种群:锥体形状和老、中、幼比例介于增长型和下降型种群之间。

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平衡,种群稳定。

⑶下降型种群: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

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5、请简述生态系统的特点?,答⑴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上的最高层次。

⑵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自我更新的能力。

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功能。

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⑷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数目有限。

⑸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6、简述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的后果。

答:(1)出现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升高。

(2)导致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速度加快、海水受热膨胀,使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受到海水的侵袭。

(3)改变了全球水热分布格局,部分湿润地区可能变得干燥,而部分干燥地区可能变得湿润。

(4)改变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一部分生物可能不适应环境的改变而濒危或灭绝。

7、简述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区别。

答:生物量是指生态系统在某一特定时刻单位面积上生产的有机物质的量,单位是:干重g/m2或J/m2。

而生产力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生产的有机物质量,表示的是速率,单位是:干重g/m2•a或J/m2•a。

8、简述生态失调的概念及标志。

答:概念: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干扰超越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阈限而使其丧失自我调节能力时,谓之生态失调。

标志:物种数量减少,环境质量降低,生产力衰退,生物量下降。

9、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与标志。

答:概念: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标志:能量和物质输入、输出平衡,生物种类和数目相对稳定,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的营养结构相互协调。

10、简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途径。

答:(1)陆地:大气二氧化碳经陆生植物光合作用进人生物体内,经过食物网内各级生物的呼吸分解,又以二氧化碳形式进入大气。

另有一部分固定在生物体内的碳经燃烧重新返回大气。

(2)水域: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经水生植物光合作用进入食物网,经过各级生物的呼吸分解,又以二氧化碳形式进入水体。

(3)水体中二氧化碳和大气中二氧化碳通过扩散而相互交换,化石燃料燃烧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参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生物残体也可沉入海底或湖底而离开生态系统碳循环。

11、简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况。

答:(1)先由绿色植物把太阳光能变成植物体内的生物能(化学能)。

(2)各级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食物网把能量逐级传递下去。

(3)能量在每一营养级都有呼吸消耗,而且,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也不可能全部转化到下一营养级中,因此,能流越来越细。

12、生物群落的演替有哪些类型?答:(1)按演替延续时间:①世纪演替;②长期演替;③快速演替。

(2)按演替起始条件:①原生演替;②次生演替。

(3)按基质性质:①水生演替;②旱生演替。

(4)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①内因性演替;②外因性演替。

13、简述生物群落的发生过程。

答:(1)物种迁移: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迁移。

(2)定居:生物在新地区能正常生长繁殖。

(3)竞争:生物密集,种间产生竞争,竞争成功者留下,失败者退出,竞争成功者各自占有独特生态位,群落形成。

14、层片具有哪些特征?答:(1)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生活型相同,并具有相当地个体数目,而且相互间有一定的联系。

(2)在群落中具有一定的小环境。

(3)在群落中占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15、群落交错区有哪些特征?)答:(1)位置上:位于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

(2)生态环境:较复杂多样。

(3)种类多样性高,某些种的密度大。

16、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动物的活动性。

(2)群落内部环境的改变。

(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4)环境条件的变化。

(5)人类活动。

17、简述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

答:温度因子和光因子一样存在昼夜之间及季节之间温度差异的周期性变化,称节律性变温。

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迁移、集群活动等有重要影响。

(1)昼夜变温对许多动物的发育有促进作用;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对种子萌发和植物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形成植物的温周期现象。

(2)变温对于植物体内物质的转移和积累具有良好的作用。

(3)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

18、简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答: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整个生物界的生存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影响每个生物的生存,而且还把各个生物连接为复杂的生命之网,决定着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生物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产生了协同进化。

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寄生作用、偏利作用、偏害作用、竞争作用、他感作用等方面。

动物和动物之间,除了互相产生不利的竞争和捕食关系之外,还有偏害、寄生、互利等相互作用方式。

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除了植食作用以外,还表现有原始合作、偏利作用和互利共生作用等。

微生物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19、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答:水生植物在水体环境中形成了与陆生植物具有很大不同的特征:一是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

二是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

20、简述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答:温度超过生物适宜温区的上限后就会对生物产生有害影响,温度越高对生物的伤害作用越大。

如高温可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使植物的这两个重要过程失调,还可破坏植物的水分平衡。

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3个方面。

21、简述极端低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答: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受害,这个数值便称为临界温度。

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

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

22、简述物候节律及其意义。

答: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

植物的物候变化非常明显;动物对不同季节食物条件的变化以及对热能、水分和气体代谢的适应,导致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周期性变化。

物候研究观测的结果,可应用于确定农时、确定牧场利用时间、了解群落的动态等,特别是,对确定不同植物的适宜区域及指导植物引种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23、简述植物温周期现象。

答:自然界温度有规律的昼夜变化,使许多生物适应了变温环境,多数生物在变温下比恒温下生长得更好。

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形成温周期现象。

其主要表在:(1)大多数植物在变温下发芽较好;(2)植物的生长往往要求温度因子有规律的昼夜变化的配合。

24、论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答: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

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一般说来,生物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变缓。

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