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案 教科版

合集下载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使用实验方法测量浮力,掌握实验操作技巧和数据分析方法。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浮力的大小。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思考浮力与物体体积、液体密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6.针对课堂练习中的典型题目,教师挑选部分进行变式,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并提交。此作业有助于巩固学生对浮力知识点的掌握,并提高解题能力。
7.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了解浮力在科技领域的新应用,如浮力发电、浮力探测等,并进行课堂分享。此作业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4.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提高实验设计和实施的科学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浮力的存在,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讨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采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总结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提高逻辑思维和总结能力。
7.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结合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课后实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关注物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提高课堂的学术价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如轮船、木筏等,引导学生思考浮力是什么,它们了解浮力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如浮力垃圾收集器等,激发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3. 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浮力的概念:介绍浮力是什么,浮力的计算公式;2.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讲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液体密度的关系;3. 物体在气体中的浮力:讲解物体在气体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气体密度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公式;2.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物体在液体和气体中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 物体在液体和气体中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 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2.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浮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在液体和气体中的浮力大小,并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4.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浮力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液体密度的关系;3. 物体在气体中的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气体密度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浮力的应用,如船舶、潜水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是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点。

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

浮力的计算公式为 F浮 = G排= ρ液gV排,其中 F浮表示浮力,G排表示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ρ液表示液体的密度,g 表示重力加速度,V排表示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排开的体积。

教科版八年级10.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10.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10.3 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的科学教材,具体章节为第10章第3节“浮力的大小”。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3. 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2.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3. 使学生能够运用浮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浮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水、容器、测量工具。

学具:笔记本、实验记录表、浮力计算公式。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一些浮力现象,如船只漂浮、物体在水中沉浮等。

2. 理论讲解:介绍浮力的概念,讲解浮力的计算公式,公式推导过程。

3.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并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5. 应用拓展:讨论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浮力计算和应用的题目,让学生当场完成。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应包括浮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等。

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简洁地描述浮力的概念。

2. 请写出浮力的计算公式,并解释其含义。

3. 列举两个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说明其原因。

4. 请举例说明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浮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2. 拓展延伸:可以布置一些有关浮力研究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研究历史和最新进展。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浮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两个细节。

3. 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3. 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3. 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浮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探究浮力与物体浸没的关系;3.理解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和物体体积有关系。

二、教学内容1.浮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浮力与物体浸没的关系;3.浮力与液体密度和物体体积的关系;4.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

三、教学重点1.理解浮力与物体浸没的关系;2.理解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和物体体积有关系。

四、教学难点1.探究浮力与物体浸没的关系;2.理解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和物体体积有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1.通过实物,如木块、螺丝刀等,让学生回忆浮力的概念;2.引出今天探究的问题:什么是浮力?怎么测量?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2. 交流讨论1.学生自行回答上述问题;2.教师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3. 探究浮力与物体浸没的关系1.学生观察以下情景:一个钢球放入容器里,钢球会不会浮起来?2.学生实际操作,观察结果;3.分享观察结果,让学生发表看法。

4.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和物体体积有关系1.学生在试验中,用测量尺量出容器内水的体积;2.学生再向容器内放入小号木块,测量木块的体积;3.学生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出小号木块的密度,并找出在水里浸泡时的浮力大小;4.学生通过改变物体体积、液体密度等条件,探究浮力大小的变化趋势。

5. 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1.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液体密度、物体体积等因素的关系;2.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3.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浮力大小与各因素的关系。

6. 总结归纳1.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归纳总结浮力的概念、测量方法、浮力与物体浸没的关系、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和物体体积等因素的关系;2.教师进行点拨思考,加深学生对浮力相关概念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通过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浮力相关概念;2.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得到提高;3.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3. 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浮力的产生和大小。

2.掌握导致浮力大小变化的因素。

3.理解浮力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浮力的产生和大小。

2.浮力的应用。

难点1.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物体的体积和重量、液面深度等因素有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观看一个漂浮的小球询问学生:•为什么小球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和密度的概念。

2. 案例分析(约15分钟)分析以下案例,让学生探究浮力大小变化的原因:将不同重量和体积的球放入装满水的瓶子中,比较它们在水中的漂浮情况。

3. 实验探究(约40分钟)根据课件说明,向学生介绍浮力的产生和大小。

询问学生:浮力与液体密度、物体的体积和重量、液面深度等因素有什么关系?随后,进行小组实验探究:实验步骤1.取一个瓶子,装满一半水,测量水的高度,记录下来。

2.取一个水果,记录下它的重量和体积。

3.让学生将水果分别放入水中,如有必要调整液面深度。

比较不同水果在水中漂浮的情况。

4. 总结(约10分钟)让学生总结浮力大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以及通过浮力实现的应用。

四、作业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浮力和浮力大小变化的原因。

2.回顾实验过程,并总结实验结果。

3.探究在生活中浮力的其他应用。

五、拓展阅读1.什么是浮力,什么是密度?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虚物镜为什么能够漂浮在水面上?3.浮力的大小是否受到重力的影响?如果有,会产生什么影响?4.在物理学中,有哪些现象受到浮力的影响?浮力又是如何产生的?。

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案)--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案)--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影响液体浮力大小的两个因素是液体的密度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2)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重力,F浮=G排2.过程与方法: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进一步深化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与运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进一步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浮力的相关知识,这时候的初中生好奇好动,好强,针对以上现象,我将采用实验法,用到的实均取自于日常生活中经验,将生活经验引入到物理课程当中,另外器材也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还能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物理的生活化,生活的物理化。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教学难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关于浮力的知识,知道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

那么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讨论交流,浮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并指出你猜想的依据。

(板书课题)第三节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二猜想与假设师:1.巡视、了解学生猜想2.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探究问题是物体所受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所以我们的猜想应围绕浮力的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展开】结合生活体验与知识基础进行科学猜想:【猜想预设】生:1.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2.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3.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4.浮力的大小可能与被浸入的液体密度有关5.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三制定计划 ,设计实验师:1.给出实验器材2.启发学生明确探究思想:遵循“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生:1.讨论交流2.交流展示、形成方案四进行实验 ,收集证据师:1.巡视指导2.发现随机问题生:1.分工合作进行实验2.记录数据,分析得出初步结论进一步增强动手实验的能力五 分析论证 评估师:1.汇总实验数据2.通过数据差异发现问题3.组织再次进行部分实验4.启发、引导进行实验评估【为什么应该用较大体积的金属块进行“浮力是否与液体密度有关”的探究】 生:1.汇报实验数据,得出结论2.个别实验结论具有不一致性3.改变器材,再次实验4.明确数据出现差异的原因,受到启发六 得出结论,再次猜想师:1.总结结论2.引导形成F 浮与G 排有关的猜想【我们还学习过物理公式m=ρ• VG= m •g 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还可能与什么有关呢?】物体在液体中所受到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ρ液)有关,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V 排)有关,而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物体的形状等因素无关,进一步形成猜想:F 浮与G 排有关 逐步养成通过公式进行理论推导的能力七 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师:1.给出实验器材2.巡视指导3.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生:1.进行实验收集数据2.得出结论:F 浮=G 排 熟练溢水杯的使用建立F 浮=G 排的认识八 演示实验,深化理解师:1.演示实验:木块漂浮时,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2.演示实验:气体浮力使天平失去平衡学生观看实验演示,深化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生:1.阿基米德原理适用于受浮力的一切情况:不论物体是部分浸入还是全部浸入,也不论物体形状是否规则2.物体在气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气体的重力深化、拓展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九课堂小结师:结合实验中问题,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3节《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3节《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3节《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入的理解。

在设计本次教学活动时,我充分考虑了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点,以及活动的教育目标和实践价值。

一、设计意图:本次教学活动的设计,旨在通过有趣的水中浮力实验,引发幼儿对浮力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密度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密度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密度之间的关系。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密度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塑料瓶、水、各种体积和密度的物体(如石头、木块、泡沫等)。

2. 学具:记录表、画笔、剪刀、胶水。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述一个关于浮力的故事,引发幼儿对浮力的好奇心。

2. 实验观察: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体积、密度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3. 分析讨论:让幼儿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密度之间的关系。

4. 实践操作:让幼儿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密度之间的关系。

6. 拓展延伸:让幼儿思考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密度之间的关系。

活动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密度之间的关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参与度很高,他们通过实验观察,了解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密度之间的关系。

但在实验设计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幼儿思考,如何通过实验验证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密度之间的关系。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3节《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3节《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3节《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的第3节,主要涉及浮力的大小。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方法以及浮力大小的实验探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2.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方法,浮力大小的实验探究。

难点:浮力大小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测量工具(如尺子、电子秤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船只的浮力原理,引入浮力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浮力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浮力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3.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同一液体中的浮力,以及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5. 练习:学生运用浮力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的大小1. 浮力的概念2. 浮力的计算方法3. 浮力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解释浮力的概念。

2. 根据浮力的计算方法,计算一个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

3. 请描述一下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以及了解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实验,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了浮力大小的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求出浮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培养学生的猜想假设、实验设计能力等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有步骤进行实验的条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计算浮力的大小。

二、教学难点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计算浮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我们学习物质的密度时说过一个故事:两千多年以前,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为了鉴定王冠是否是用纯金制成的,要测量王冠的体积,冥思苦想了很久都没有结果。

一天,当他跨进盛满水的浴缸洗澡时,看见浴缸里的水向外溢,突然想到:物体浸在流体中的体积,不就是物体排开流体的体积吗?随后,他设计了实验,解决了王冠的鉴定问题。

这次洗澡的偶然实验,总结出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原理的内容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

教学活动
一、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你有什么猜想?
学生甲:船运载货物的多少与船的大小有关,我猜想浮力可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学生乙:木头能漂在水面上,铁块会沉入水底,所以我猜想浮力和物体的密度有关。

学生丙:浮力是液体中产生的,不同深处,液体压强不同,浮力也可能不同……学生丁:液体对物体产生浮力,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阅读教材P62,做“实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如图10-3-3所示。

1.引导猜想:你认为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根据上面学生的分析、讨论,可得出猜想:
猜想1:浮力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猜想2:浮力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猜想3:浮力可能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猜想4:浮力可能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2. 进行实验:强调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一个物理量与另一个物理量的关系时,我们常常运用“控制变量法”,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要研究浮力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关系,那么我们必须控制其他的实验条件相同,我们用同一个物体浸入同一种液体中,那么我们就可以研究浮力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关系了。

验证猜想1:浮力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取相同的物块,浸入清水和浓盐水中相同的深度。

如下图所示。

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验证猜想2:浮力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取相同体积的不同物块,浸入相同深度的清水中。

如下图所示。

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无关。

验证猜想3:浮力可能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取相同物块,浸没在不同深度的清水中。

如下图所示。

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验证猜想4:浮力可能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取相同的物块,分别浸入清水中不同的体积。

如下图所示。

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3.在探究结束后,总结出以上各个猜想的正误,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对照教材上的相关部分,看看自己写的和书上的表述哪个更好。

学生自己总结出“浮力的大小与浸入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教师总结:
实验结果表明: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4.启发学生明白“浸入液体的体积”就是“排开液体的体积”,“浸入液体的密度”就是“排开液体的密度”,那么我们可以猜想一下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

学生分析、讨论作答。

二、阿基米德原理
由上面的实验探究,进一步分析。

学生甲: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就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学生乙:质量等于密度乘体积。

学生丙:可见,上面的结论也可表述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它排开液体质量有关。

阅读教材P63,做“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关系”。

如图10-3-4(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1.实验器材:溢水杯、弹簧测力计、石块、烧杯、小桶、水。

思考问题:如何测出石块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呢?
(1)溢水杯中的水应为多少?
(2)先测空桶的重力呢,还是先测桶和排开水的总重力呢?
2.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测出石块所受的重力G和小桶所受的重力G桶。

(2)将溢水杯中注满水,把石块浸入溢水杯中,让排出的水全部流入小桶中,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同时用小桶收集物体排开的水。

(3)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和水的总重力G桶,则排开水的重力G排=G总-G桶。

(4)根据F浮=G-F弹,算出浮力,与G排比较大小。

3.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石块重G/N 小桶重
G桶/N
石块浸没在水中时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N
小桶和水
总重G

/N
浮力的大
小F

/N
排开水所受
重力G

/N
4.分析与讨论:
通过比较F
浮和G

得出结论。

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F
浮),浮力(F

)的大小等于被它排
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G
排)。

用公式表示为F

=G
排。

讲述:上述结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被发现,称为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证明,这个结论对气体同样适用。

例如空气对气球的浮力大小就等于被气球排开的空气所受到的重力。

阅读教材P64,讨论交流:死海之谜。

如图10-3-6所示。

在死海,海水的密度很高。

人们可以轻松地在海面仰卧,甚至还可以看书呢!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提出你的解释。

和同学交流。

三、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气体和液体都是流体,因此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

无论物体是漂浮、悬浮还是沉在水中,它所受的浮力都等于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

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是因为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因此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举出在生活中物体受到浮力的例子。

学生举例:轮船受到浮力;热气球、飞艇受到浮力;水里的鱼受到浮力。

四、浮力计算
浮力计算的方法:
(1)实验室测量浮力的方法可以计算浮力;(称重法)
(2)浮力产生的原因可以计算浮力;(压力差法)
(3)阿基米德原理可以计算浮力;(公式法)
(4)物体的沉浮条件法;(F
浮=G


例子:书上的例题“橡皮泥块”。

(1)F

=F1-F2;
(2)F
浮=F

-F


(3)F
浮=G
排。

板书设计
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
教学反思
本节我采用探究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白阿基米德原理这一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这一原理的内涵,同时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学生通过讨论并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去验证猜想,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提出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相等的假设。

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去验证这一假设。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并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