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间的蕴涵关系_郭聿楷
语义结构和汉语虚词语义分析_郭锐 - 副本

语义结构和汉语虚词语义分析*郭锐提要虚词语义依赖与之共现的其他成分,换言之,虚词往往引导出一些实体、时间、处所等语义要素,虚词语义就表现在对这些要素加以组织,赋予一定的关系。
语义结构就是虚词所引出的语义要素以及虚词所表达的语义要素间的关系。
分析清楚一个虚词的语义结构,也就把这个虚词的基本语义分析清楚了。
本文尝试用语义结构分析法描写副词/还0和助词/了0的语义,发现了一些新的义项。
关键词语义结构语义要素关系虚词语义一引言虚词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学界早有认识,然而目前的汉语虚词语义分析仍较为粗疏。
一方面,不少应该分立的义项被合在一起,比如5现代汉语八百词6对/只0的解释:表示除此之外没有别的。
(1)a.我只到过天津。
b.他只会讲汉语。
但是,下面的例子却不能用上述释义来概括:(2)a.我只有十块钱。
(不排除有九块钱)b.我只能吃三个苹果。
(不排除能吃两个)另一方面,一些用法不能由已有的义项区分所概括。
如/还0的用法:(3)a.我不希望你生病还来上班。
b.那这专家座谈会还搞不搞了?c.还有不如你的哪,你好歹还娶上媳妇儿了。
d.我还以为你不识字呢。
例(3)中/还0的用法是5现代汉语八百词65现代汉语虚词例释6以及5现代汉语虚词词典6(张斌主编)、5现代汉语虚词词典6(侯学超编)中/还0的释义所无法概括的。
*本项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05JJ D740002)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批准号:N CET-04-0007)的资助。
本文曾提交第四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2007年7月,青海西宁),此次发表有所修改。
第三方面,有些被分立的义项实际上只是同一义项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合为同一义项。
如:(4)a.虽然交了秋,天气还不肯凉下来。
b.你还看?5现代汉语虚词例释6把例(4a)中的/还0归为第一个义项,/表示行为、动作或某种情况维持不变0,把例(4b)归为第九个义项,/用在反诘疑问句中,全句表示说话人对甲之所作所为不满0。
现代汉语语法(郭锐)

现代汉语语法第六讲·偏正结构(指称性偏正结构:定中偏正结构;陈述性偏正结构:状中偏正结构)⏹定中偏正结构这是指称性的,是指出一个对象。
我们把实词分成体词和谓词两个大类,体词(名词,量词,数词等),谓词(形容词、动词、状态词)世界上所有语言都有体词和谓词的区分,就好像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主语和谓语的区分一样,世界上有6900种现存的语言,中国境内有120种语言。
归入藏族的说很多不同的语言,比如四川的白马藏族,他们说的语言叫做白马语,但民族属于藏族。
没有一种语言不区分主语和谓语,也没有不区分体词和谓词的。
汤加语、萨摩亚语里是没有名词的。
要饭的、送信的……这种语言把山羊叫做“会发臭的”,这种语言的标记分成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比如小孩,他们就叫做“年幼的”。
体词和谓词,在语义上反映的就是指称和陈述。
大脑皮层损伤,不能说实词,但可以说感叹词,因为是此时保存在大脑的皮层,感叹词保存在大脑的内部,说明感叹词在人类的进化中是较早产生的,人的感叹词和动物的叫声是有相似性的。
体词(指称)保存在额叶,谓词(陈述)保存在颞叶(太阳穴附近)。
人的语言和动物的语言的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猴子,老虎来了和豹子来了,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因为豹子会爬树,但是老虎不会,有一种猴子可以发出九种不同的叫声,人类不同的常见的感叹词有十几个。
动物的声音是一个混沌的整体,没有分析性,我们的感叹词可能包含着若干丰富的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下语义不同,但不能分析它的组成成分。
从句子的组成成分上看“老虎来了”,区分老虎和来了。
老虎是体词,来了是谓词,这是开天辟地的分化。
⏹状中偏正结构◆热烈欢迎全速前进(方式)这里中间可以加地◆马上出发刚来(时间)一下不能加地,因为这些词是副词,本身就是用来作状语的,所以不用也不能加地。
清末的时候,的地得都写成的,到八十年代中小学教育又有人主张合并,再后来又分开。
◆很干净非常伟大(程度)◆不同意没看见(否定)◆都知道只吃苹果(范围)◆也许知道大概没人(情态)◆实在不行到底来了特点是:1、组成成分数目是两个2、结构关系:修饰修饰语-中心语3、形式特征:中间可以加“地”,的地都是用来标记的,干净的衣服,热烈地欢迎。
用现代汉语解析格律诗的语法关系

用现代汉语解析格律诗的语法关系郭颖诗词的格律是诗词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因此,当我们研究古人的诗词的时候,就要同时了解一下诗词的格律。
而古代诗人在格律诗中语言的运用,其实和今天的现代汉语大同小异。
比如古时的静字、动字就是我们今天的名词、动词,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术语罢了。
如此,笔者试图运用现代汉语的一些知识来解析格律诗与其之间的语法关系。
一字,这里指的是在格律诗中出现的炼字。
诗词史上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诗人因为一字、一句、或一诗而得名。
可见一字、一句、一诗若炼得精、用得巧,会引发全篇生辉,千古传诵。
古人写诗,极其讲究炼字。
炼字的初级层次是简练,更高的层次是精警。
万不可轻视一二字的锤炼。
一句诗、甚或一首诗的成败高下往往取决于关键的一二字。
创作本来就是艰苦的劳动,古人有句曰“吟成一个字,拈断几茎须”。
为了诗中一字,在忘我的苦思中,竟然会拈断自己几根胡须。
这里既有诗词创作的艰苦,又有喜得佳句后的愉悦。
所谓“苦吟僧入定,得句将成功”正是。
诗词中出现的炼字,动词、副词和形容词常常是至关重要的。
一、名词炼字:表示人或者事物名称的单音词。
一般在诗句中充当主语和宾语,鉴别的方法是在名词之前加动词“有”字,解释合乎逻辑的就是名词。
例: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张先《玉楼春·乙卯吴兴寒食》在此联中的“影”字是名词,亦为炼字。
在“影”字前面加动词“有”字为“有影”并念得通,说明此字为名词炼字。
看得出作者所致力的是对这一字描写的精工上。
其“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千秋影”(《青门引》),“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历来被词话家所欣赏,认为“含蓄、韵味”,时称“张三影”。
二、动词炼字: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动作、行为或变化的单音词。
一般在诗句当中充当谓语,鉴别的方法是在动词前面加副词“不”字,解释合乎逻辑的就是动词。
例: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杜甫《送蔡都卫》在此联中的“过”字是动词,亦为炼字。
句子大全之论句子意义中结构意义和词汇意义的互动关系

论句子意义中结构意义和词汇意义的互动关系摘要:结构意义是词汇通过一定的语法结构而表示出来的意义,包括语法词项的“意义”、语法功能的“意义”和与不同句子类型分类的概念相联系的意义。
词汇意义是孤立的意义,是能够从词典中查到的意义。
小词类一般只具有结构意义,而大词类则同时具有结构意义和词汇意义。
句子意义部分地取决于该句子的结构意义,部分地取决于构成该句子的各个词的词汇意义。
关键词:句子意义;结构意义;词汇意义abstract:structural meanings are the meanings expressedin terms of certain grammatical structures,including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semantic functions:the meaning of grammatical items,the meaning of such grammatical functions such as ‘subject?of and ‘object of,and the meaning associated with such notions as ‘declarative and ‘interrogative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different sentence?types.lexical meanings are isolated,and can be found in the dictionary.minor parts of speech such as determiners,degree words,qualifiers,and conjunctions have only structural meanings,while major ones such as nouns,verbs,adjectives and prepositions have both structural meanings and lexical meanings.sentence meaning in part depends on structural meanings,in part on lexical meanings.key words:sentence meaning; structural meaning;lexical meaning句子意义部分地取决于该句子的结构意义,部分地取决于构成该句子的各个词的词汇意义,因此句子意义是结构意义和词汇意义的复合函数,即句子意义=f(结构意义)+g(词汇意义)。
蕴涵与句义分析4

蕴涵与句义分析(4)XXXXXX XXXXXX 源语句S:我们见到了刚刚返回**的小王的哥哥。
XXXX 此语句可以蕴涵A、B两组不同的语句。
XXA组:XXA—S1:小王有个哥哥.XX A—S2:哥哥刚刚返回**。
XX XX A—S3:我们见到了哥哥。
XXB组:XXXX B—S1:小王有个哥哥。
XXB—S2:小XX刚返回**。
XXB—S3:我们见到了哥哥。
XXA、B两组语句都是S所蕴涵的,并且都是可以成立的,而其中A—S2“哥哥刚刚返回**"与B—XX XXS2“小XX刚返回**”是两组之间的“XX"语句,由于两者的存在,两组不可重新进行组合、还原,因此可说源语句S是个歧义句.XXXX 歧义句的语义有如下特征:任一个语句组(A或B组)中引入另一组所含XX语句的否定式后,非但不XXXX会出现矛盾,反而能组合成更为完整、更为明确的语义。
XXXX如A组S2的否定式为“哥哥不是刚刚返回**”,试将其引入B组:XXB—S1:小王有个哥哥.XXXX B-S2:小XX刚返回**。
XXA—S2哥哥不是刚刚返回**。
XX B—S3:我们见到了哥哥。
新组成的这组语句,不但可以进行组合,组合后反而避免了歧义现象。
XX XX 同理,B组中S2的否定式引入A组是如此.XX 3.重复句XXXX 一个语句蕴涵着语义同一的语句,此句为重复句.XXXX 源语句S:XX之作《泪痕》是小李发表的第一部作品。
XX蕴涵语句:XX XX S1:小李写了一部《泪痕》。
XXS2:《泪痕》是XX之作。
S3:《泪痕》是发表的第一部作品。
XXXX 显然,S2与S3的语义是同一的。
XX重复句大都是由于句中含有语义同一的语词所造成,如“XX之作"与“第一部作品”。
XX 这里说的“同一”是指语义同一,即概念同一,并非语词形式同一,形式同一,语义未必同一。
XX源语句S:那个老运动员很老。
XX蕴涵语句:XXXX S1:那是个运动员。
关于条件句的蕴涵理论

关于条件句的蕴涵理论
霍书全
【期刊名称】《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35)003
【摘要】为了刻画条件句,逻辑学家提出了许多蕴涵理论,如真值函项理论、条件概率理论、信念修正理论、可能世界语义学等.作为现代逻辑的一个分支,条件句逻辑充分利用各种蕴涵思想建立许多逻辑系统,但由于条件句的复杂性,各种蕴涵都难以刻画出所有的条件关系,因此都不能等同于自然语言中的"如果,那么".
【总页数】7页(P37-43)
【作者】霍书全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15.3
【相关文献】
1.基于相干蕴涵原理的《伤寒论》条件句分析 [J], 贾春华;王庆国;王永炎;黄启福;鲁兆麟
2.含意理论与蕴涵怪论(下)——规约含意能消解"蕴涵怪论"吗? [J], 胡怀亮
3.从 DRT 动态语义学视角看自然语言条件句和蕴涵概念 [J], 邹崇理
4.从 DRT 动态语义学视角看自然语言条件句和蕴涵概念 [J], 邹崇理;
5.试论条件句与蕴涵的一致性 [J], 张盛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句子间的蕴涵关系_郭聿楷

中国俄语教学(季刊)1998年第3期(总第78期)句子间的蕴涵关系郭聿楷 北京外国语大学 句子间的蕴涵关系(ентаилмент)是一种包含性的语义关系。
句子间的蕴涵关系与词语间的上下义关系、概念间的包孕对立关系有些类似,它们之间也有内在的相互联系。
什么是蕴涵关系?先举一个简单例子:“张三是个男人”蕴涵“张三是个人”,两句之间有一种凭语言直觉就可判断的包含关系。
对蕴涵关系可以作一种通俗、朴素的解释:甲句子不言而喻、自然而然地意味着乙句子,或者甲句子自然而然地包含乙句子的意思,那么甲句子即蕴涵乙句子。
如“张三是个男人”自然而然意味着“张三是个人”。
这是凭语感、凭语言直觉对蕴涵关系的判断。
如果从理论上进行科学探讨,则可运用一些逻辑和语义规则,来准确判断句子间的蕴涵关系,并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
两个句子之间蕴涵关系的产生,是因为这两个句子中某相应成分(命题的变元或谓词)之间存在上下义关系,也可以说是因为两个句子中相应的成分表示的概念之间存在包孕对立关系。
如上边举的例子中,“人”与“男人”有上下义关系,两词表示的概念有包孕对立关系。
利奇在论述蕴涵问题时认为,有蕴涵关系的两句子中,呈上下义关系的变元是表特指意义还是类属意义,这会影响蕴涵方向的变化。
以下是利奇的例子:“我看见一个男孩”蕴涵“我看见一个孩子”(特指)。
此时包含下义词(男孩)的句子蕴涵包含上义词(孩子)的句子。
“孩子们是个麻烦”蕴涵“男孩们是个麻烦”(类属)。
此时包含上义词(孩子)的句子蕴涵包含下义词(男孩)的句子。
所以,表特指和类属意义的变元如呈上下义关系,那么它们造成的句子间的蕴涵关系恰好方向相反。
①根据这一规律,利奇设定了以下蕴涵公式:如果除下列情况外,X和Y相同,那么X 蕴涵Y:1.X含有变元a,而Y含有变元b,同时2.a是b的下义词(a和b有特指意义.М)或者1.X含有变元a,而Y含有变元b,同时2.b是a的下义词(a和b有类属意义)②利奇根据变元的上下义关系和变元表示的是特指意义还是类属意而设定的蕴涵公式,值得进一步探讨。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句子中的元素和句子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句子中的元素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语文学习,无非两大任务,一是阅读,一是写作。
而阅读和写作,都离不开对句子中的元素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阅读时的分析,是为了明白并进一步理解别人表达的意思;写作时分析,是为了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得更完整、更具体、更充实。
可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句子中的元素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对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的学生,之所以读不明白别人的文章,之所以写不出像样的作文,不能正确分析句子中的元素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不能正确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
那么,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而且是责无旁贷,必须教会我们的学生,正确分析句子中的元素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所谓句中元素,无非就是主、谓、宾、定、状、补之类;学会了它,就能把一句话读明白,写明白。
但不是让老师们去给学生生硬地去讲这些东西,而是让老师们想办法使学生明白一句话的意思:“谁做了什么、谁怎么样”,或是“什么东西做什么,什么东西怎么样”。
所谓句子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复句或句群内部的关系;学会了它,就能把一段话读明白,写明白、写具体,写得更加内容丰富。
但也不是让老师们去给学生生硬地去讲什么这复句,那复句,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练习,去理解,去掌握。
鉴于初中主要学习记叙文,所以主要讲并列、总分(概述与具体)和因果等关系。
那么,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对句子中的元素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呢?我以为,就是读写结合。
在阅读中学习方法,在写作中应用方法。
而且要订出计划,分步进行练习。
由浅入深,先易后难。
第一步:读出然后写出:“谁做什么或什么东西做什么”如:老师在讲课。
小雨唰唰地下着。
第二步:在第一步“谁做什么或什么东西做什么”后面加上“谁或什么东西什么样”。
如:老师在讲课。
他讲得很精彩。
小雨唰唰地下着,像花针,向细丝。
实际上是加补充成分,使内容又具体了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俄语教学(季刊)1998年第3期(总第78期)句子间的蕴涵关系郭聿楷 北京外国语大学 句子间的蕴涵关系(ентаилмент)是一种包含性的语义关系。
句子间的蕴涵关系与词语间的上下义关系、概念间的包孕对立关系有些类似,它们之间也有内在的相互联系。
什么是蕴涵关系?先举一个简单例子:“张三是个男人”蕴涵“张三是个人”,两句之间有一种凭语言直觉就可判断的包含关系。
对蕴涵关系可以作一种通俗、朴素的解释:甲句子不言而喻、自然而然地意味着乙句子,或者甲句子自然而然地包含乙句子的意思,那么甲句子即蕴涵乙句子。
如“张三是个男人”自然而然意味着“张三是个人”。
这是凭语感、凭语言直觉对蕴涵关系的判断。
如果从理论上进行科学探讨,则可运用一些逻辑和语义规则,来准确判断句子间的蕴涵关系,并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
两个句子之间蕴涵关系的产生,是因为这两个句子中某相应成分(命题的变元或谓词)之间存在上下义关系,也可以说是因为两个句子中相应的成分表示的概念之间存在包孕对立关系。
如上边举的例子中,“人”与“男人”有上下义关系,两词表示的概念有包孕对立关系。
利奇在论述蕴涵问题时认为,有蕴涵关系的两句子中,呈上下义关系的变元是表特指意义还是类属意义,这会影响蕴涵方向的变化。
以下是利奇的例子:“我看见一个男孩”蕴涵“我看见一个孩子”(特指)。
此时包含下义词(男孩)的句子蕴涵包含上义词(孩子)的句子。
“孩子们是个麻烦”蕴涵“男孩们是个麻烦”(类属)。
此时包含上义词(孩子)的句子蕴涵包含下义词(男孩)的句子。
所以,表特指和类属意义的变元如呈上下义关系,那么它们造成的句子间的蕴涵关系恰好方向相反。
①根据这一规律,利奇设定了以下蕴涵公式:如果除下列情况外,X和Y相同,那么X 蕴涵Y:1.X含有变元a,而Y含有变元b,同时2.a是b的下义词(a和b有特指意义.М)或者1.X含有变元a,而Y含有变元b,同时2.b是a的下义词(a和b有类属意义)②利奇根据变元的上下义关系和变元表示的是特指意义还是类属意而设定的蕴涵公式,值得进一步探讨。
首先应明确“蕴涵”的概念。
语言学家一般将“蕴涵”定义为词语间的上下义关系造成的句子之间的包含性语义推导③。
这是一个不甚精确的“蕴涵”定义。
为了准确判断两句子之间是否存在蕴涵关系,学者们从两句子真值的相互关系出发,提出48①②③见《语言学百科词典》,上海,1993。
同上,第190—191页。
见利奇:《语义学》,上海,1987,189—190页。
了更精确的蕴涵关系验证公式:如果X蕴涵Y,那么:1.X为真,Y也为真:如果“他看见一个男孩”为真,那么“他看见一个孩子”也为真。
2.X为假,Y或真或假:如果“他看见一个男孩”为假,(即他没看见一个男孩),那么“他看见一个孩子”或真或假(可能他看见一个女孩,也可能他什么孩子也没看见)。
3.Y为真,X或真或假:如果“他看见一个孩子”为真,那么“他看见一个男孩”或真或假(他看见的那个孩子可能是男孩,也可能是女孩)。
4.Y为假,X也为假:如果“他看见一个孩子”为假(即他没看见一个孩子),那么“他看见一个男孩”也为假(即他没看见一个男孩)。
利奇认同这四条验证规则①。
但这四条验证规则与他提出的两种蕴涵方向的蕴涵公式发生矛盾。
第一种蕴涵方向(即包含下义变元的句子蕴涵包含上义变元的句子:“他看见一个男孩”蕴涵“他看见一个孩子”)与这四条验证规则符合,而第二种蕴涵方向(即包含上义变元的句子蕴涵包含下义变元的句子:“孩子们是个麻烦”蕴涵“男孩们是个麻烦”)却只与1、3两条规则符合,而与2、4两条规则不符合:1.“孩子们是个麻烦”(X)为真,“男孩们是个麻烦”(Y)也为真。
2.“孩子们是个麻烦”(X)为假,“男孩们是个麻烦”(Y)也为假。
3.“男孩们是个麻烦”(Y)为真,“孩子们是个麻烦”(X)或真或假(取决于“女孩们是个麻烦”的真假)。
4.“男孩们是个麻烦”(Y)为假,“孩子们是个麻烦”(X)或真或假(取决于“女孩们是个麻烦”的真假)。
于是就产生一个问题:“孩子们是个麻烦”与“男孩们是个麻烦”之间的关系算不算蕴涵关系?或者说,蕴涵关系是不是只指包含下义变元的句子蕴涵包含上义变元的句子这一种类型?语言学著作在谈论蕴涵关系时,一般只指出两句子某相应成分呈上下义关系,而并不明确说明蕴涵句与被蕴句中相应二成分哪个为上义,哪个为下义,也不涉及蕴涵方向问题。
但举的例子一般是包含下义成分的句子蕴涵包含上义成分的句子,即“他看见一个男孩”蕴涵“他看见一个孩子”这一类。
利奇在论述“基本陈述”时,把蕴涵视为是基本陈述的一种类型。
基本陈述是凭人的语感可判断的陈述类型,如同义、矛盾、异常、前提以及蕴涵等。
利奇认为,这是进行语义分析的基础,由此可以演绎出各种有关陈述的理论。
对蕴涵关系的判断,语感和直觉具有首要意义。
“他看见一个男孩”蕴涵“他看见一个孩子”,“孩子们是个麻烦”蕴涵“男孩们是个麻烦”,有正常语感的人凭直觉就可以判断,它们之间存在包含性语义关系。
至于用句子真值关系进行推导的验证公式,则是为明确判断蕴涵关系而创造的验证手段。
此验证公式显然只是针对“他看见一个男孩”蕴涵“他看见一个孩子”这一种类型,而利奇所说的“孩子们是个麻烦”蕴涵“男孩们是个麻烦”则被排除在外。
如果验证公式与人凭直觉判断的蕴涵关系发生矛盾,那么,就应该舍弃其中之一了。
本文对蕴涵关系采取宽泛理解,即两种蕴涵方向的句子关系都视为蕴涵关系,而不采用四条验证公式作为判断蕴涵关系的标准。
根据以上意见,我们把蕴涵关系界定为:由于两句中相应成分的上下义关系(其他成分相同)而形成的两句间的包含性语义关系。
蕴涵关系有两种方向:一、包含下义成分的句子蕴涵包含上义成分的句子,如“他看见一个男孩”蕴涵“他看49①见利奇:《语义学》,上海,1987年,第396页。
见一个孩子”,我们称这种蕴涵关系为“正向蕴涵”。
二、包含上义成分的句子蕴涵包含下义成分的句子,如“孩子们是个麻烦”蕴涵“男孩们是个麻烦”,我们称这种蕴涵关系为“反向蕴涵”。
利奇认为,影响蕴涵方向的是两句中呈上下义关系的变元是表特指意义还是类属意义。
但是,对语言材料的分析表明,影响蕴涵关系和蕴涵方向的有多种因素。
以下用俄语句子作为例证材料分别加以论述。
一、指称特点1.两句中呈上下义关系的成分如是定指(特指),两句有正向蕴涵关系。
如:Онзнаетэтогоучителяфизики.→①Онзнаетэтогоучителя.Тоткнижныймагазинзакрыт.→Тотмагазинзакрыт.Онлюбитэтихсобак.→Онлюбитэтихживотных.2.两句中呈上下义关系的成分如是类指(指类整体),两句有反向蕴涵关系。
如:Млекопитающиеотносятсякпозвоно-чным.→Людиотносятсякпозвоночным.Растениясмягчаютклимат.→Дере-васмягчаютклимат.Онлюбитлитературныепроизведе-ния.→Онлюбитроманы.定指和类指造成的蕴涵方向的差别,可作如下解释:定指对象是类中的一分子,同时也是上义词表示的类中的一分子。
如“一个男孩”是“男孩”类中的一分子,同时也是“孩子”类中的一分子,如下图所示:因此,“一个男孩”也就意味着“一个孩子”。
所以,“他看见一个男孩”就蕴涵“他看见一个孩子”。
类指情况则不同。
“男孩”类包孕在“孩子”类中。
与“一个男孩”就意味着“一个孩子”不同,“男孩”类并不意味着“孩子”类,但“孩子”类却包含“男孩”类。
因此,“孩子们是个麻烦”就蕴涵“男孩们是个麻烦”。
“男孩”类与“孩子”类有包孕关系,“一个男孩”与“一个孩子”却无包孕关系。
因此,“这个孩子是个麻烦”就不可能蕴涵“这个男孩是个麻烦”。
3.两句中呈上下义关系的成分如是指类中一分子(指名词性合成谓语中的名词或性质命题中的谓词)②,两句有正向蕴涵关系。
如:Иван—уительфизики.→Иван—учитель.Онсталтокарем.→Онсталрабо-чим.Онхочетбытькиноактером.→Онхочетбытьактером.4.两句中呈上下义关系的成分如是泛指类中不确定对象,两句有正向蕴涵关系。
如:Онумеетигратьнаскрипке.→Онумеетигратьнамузыкальноминструмен-те.Вамнадообратитьсякхирургу.→Вамнадообратитьсякврачу.Сундукслужилмнеписьменнымсто-лом.→Сундукслужилмнестолом.50①②逻辑学中常把“张三是教师”,“他是北京人”这类句子中系词“是”字之后的谓词理解为类指:“张三是教师”即张三属于教师类。
对此笔者表示怀疑。
汉语中“张三是教师”与“张三是一名教师”的意义及“教师”的指称特点相同;英语中这类句子中要用不定冠词“a ”,如John is a teac -her .可见,此处“教师”并不表类,而表类中一分子。
此处,逻辑学的“周延”理论认为,这类句子中“教师”不周延(它断定的不是“教师”的全部外延),这也说明此处“教师”不表示类。
“→”表示“蕴涵”。
二、量词1.两句中呈上下义关系的成分如带有全称量词,两句有反向蕴涵关系。
如:Всемагазинызакрыты.→Всекниж-ныемагазинызакрыты.Каждыйучительзнаетучебнуюпро-грамму.→Каждыйучительфизикизнаетучебнуюпрограмму.Онзнаетвсехстудентов1-гокурса.→Онзнаетвсехстудентов1-ойгруппы1-гокурса.2.两句中呈上下义关系的成分如带有存在量词,两句有正向蕴涵关系。
如:Некоторьемужчины—левши.→Не-которыелюди—левши.Некоторыепресноводныерыбыядови-ты.→Некоторыерыбыядовиты.Онзнаетнекоторыхстудентов1-ойгруппы1-гокурса.→Онзнаетнекоторыхстудентов1-гокурса.三、否定句子的谓语被否定后,对某些类型的句子来说,蕴涵关系不受影响;对另一些句子来说,蕴涵方向会改变。
1.两句中呈上下义关系的成分如是定指,谓语被否定时蕴涵方向不变。
如:Онзнаетэтогоучителяфизики.→Онзнаетэтогоучителя.Оннезнаетэтогоучиителяфизики.→Оннезнаетэтогоучителя.意味Этоткнижныймагазинзакрыт.→Этотмагазинзакрыт.Этоткнижныймагазиннезакрыт.→Этотмагазиннезакрыт.2.两句中呈上下义关系的成分如是类指,谓语被否定时蕴涵方向也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