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语文考点掘金(第五季 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第三章 托物言志
高中语文高三诗歌专题复习托物言志

高三诗歌复习——托物言志句解:首联:这匹来自西域的马是大宛国的名马,精瘦的筋骨棱角分明。
颔联:它的两耳如削尖的竹片一样尖锐,跑起来四蹄生风。
颈联:奔驰起来从不惧怕道路的空阔辽远,真的可以将生命托付给它。
尾联:有如此奔腾矫健的身姿,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
3.房兵曹胡马杜甫胡马大宛名①,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②,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写马如何抒情?“瘦”与颈联“托死生”不矛盾?空阔?托死生?4.病马杜甫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题目为何不用“忠”字?写人?写马?写马普通?为何感动?1.不同时期的作品?2.单独一首诗如何独处情感?3.所有咏物诗都是自比吗?句解:首联:长久地骑着你,冒着天寒,朝向关塞前进。
颔联:风尘中,你老了还在继续尽力劳顿;岁晚时你病了,让我无限伤心。
颈联:你的毛骨与众哪有不同?却能驯良地伴随我直到如今。
尾联:生命虽微小,对人的情意却很深厚,让我为之动容、沉吟。
6.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为什么“不饮啄”?“万重云”代表什么?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此诗写于大历初居夔州时。
和野鸦有何关系? 野鸦比喻谁?(1)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失群的孤雁鸣叫着追赶雁群的形象。
以孤雁自比,表达了颠沛流离的无奈,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2)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颔联:反衬:“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以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表达诗人对孤雁的怜悯。
比喻:以“一片影”自喻,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就像失群的孤雁,表达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
尾联:反衬: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对比:孤雁思念雁群,痛苦劳累;野鸦们却全然不顾,鸣噪不停、自得其乐。
03+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高考语文考点掘金系列+Word版含解析.doc

【考点掘金】考点展示: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掘金:金脉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金脉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金脉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金脉4:把握文章的论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金脉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金脉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金脉分布】【考情预测】从表中可以看出,无论是17年课标以及其他自主命题省份,还是16年课标,论述类文本阅读是各省市必考的考点,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考核的重点是概念的含义、信息的筛选、内容中心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上。
特别是17年相比16年增加了对结构思路和论点论证的考查,这绝对是一个崭新的动向,值得我们注意。
由此可以预知,18年的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仍是必考的考点,平时要注意多练习,提高信息筛选和信息的辨析能力,注重传统重点考向,也就是重点金脉。
同时,要加强对结构思路和论点论证考点的复习。
在复习中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命题技巧,找到应对的措施。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是高考频考热点,特别是课标卷,可以预见18年还会考的。
切切不【高考金脉】真题一:【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从脸谱说起叶秀山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
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
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尾抽象。
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
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
“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谱”还有谱系的意思。
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
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
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
高考语文【第五季: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第一章:总论 Word版含解析.doc

【考点掘金】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理解D。
【金脉分布】【脉情预测】从近几年高考的题目看,诗歌情感的题目是必考的考点,有的单独命题,有的夹杂在其他的题目当中,考核的难度一般不大,基本都是表面的情感,考核的如是深层情感,后面一定有注释。
为了强化该考点的训练,特把抒情方式单独提出,实际上抒情方式和情感有时是连在一起无法分开的。
由此可以预知,17年的高考,探究诗歌情感必考的考点,平时注意积累典型的例题。
一、探究诗歌情感主旨的途经1.看题目――想缘由、想目的、想场景对象、想情感。
①表达作者写作的缘由。
如2001年全国题,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一看题目就知道是送别题材的诗,作者是因为朋友李胄要走这个缘由,才写的这首诗。
当然,题目中还包含了作者当时写作时的场景,即在“暮雨”之中。
②表达作者写作的目的。
如读唐人朱庆余的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近试上张水部》,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期待不安,并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己过关的心情的。
③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
如刘禹锡的《望洞庭》,实际上“望洞庭”三个字,正是作者当时所处的场景,后面作者在诗中所感也正是作者面对洞庭湖水而发出的。
④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思”字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2.看作者――想作者常写内容,作者诗的一般风格。
高考命题在选诗上,其中很重要的一类就是“名家的非名诗”,既然是名家,在课本中也是经常出现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
著名诗人,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其诗歌往往有特定的内容,如陶渊明的归园之乐,李白的怀才不遇,杜甫的忧国忧民,另外,这一类的作家也往往有自己固定的风格,如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物言志诗(含答案)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物言志诗一、概念借助吟咏自然之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诗。
二、标志①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事物。
诗人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②多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三、表达的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
四、艺术手法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夸张等。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菊注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明·唐寅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注: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后所写。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诗和唐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菊花作为描写对象的咏物抒怀诗。
B.郑诗所写的菊花独自开放在疏篱边,唐诗中的菊花则开在隐者家园。
C.郑诗笔下的菊花傲风拒霜、独放光华,与唐诗中菊花形象完全不同。
D.郑诗中的“百花”和唐诗中的“玄霜”对表现菊花的品质作用相似。
2.这两首诗中,作者借菊花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孤雁张炎①楚江空晚。
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②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
谩长门③夜悄,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注】①张炎早年为贵族公子,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父死家散,浪迹天涯。
三年高考2015_2017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含解析

专题05 古典诗歌鉴赏2017年高考一、【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张耒《感春》)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答案】15.C16.B17.《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解析】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C项,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不是“万亩良田,井然有序”。
结合地理位置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
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冲刺:诗歌鉴赏之把握作者情感课件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题。 长寿山居元夕①(元好问)
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 三十九年何限事②,只留孤影伴黄昏。
【注】①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 山,②当时金统治者日趋腐败,蒙古军入侵,人民死伤无数。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画诗歌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阳节”。看起来只是注明写作时间,其实还告知我们作者的
创作意图,那就是晚年的杜甫在寒秋的重阳佳节登高望远,
自然感慨万端,这样就不难理解诗人所要抒发的长年飘泊、
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
意象 例句
情感
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分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思乡思亲
析 诗 词
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思归怀亲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伤感孤独
缅怀古人,感慨自己。
边塞征 《参军行 》黄沙百战穿金甲…… 建功立业,思乡思亲,
戍类 《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 壮志难酬,悲愤不满。
《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
行旅闺 《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思乡思亲,闺中怀人,
定 怨类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艰辛孤独,忧愁伤感。
诗 歌 范
注释① :秋浦,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 :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故乡所在地。
【方法总结】
1、看题目,定范围 2、读作者,知风格 3、看注释,晓背景 3、析意象,品情感 4、找诗眼,明中心
题材 例句
典型情感
咏史怀 《山坡羊 潼关怀古》伤心秦汉经 借古讽今,批评现实,
视 察 题 目 确
古类
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 百姓苦;亡,百姓苦。
2015届高考语文考点掘金:考向70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之诗歌情感

资料概述与简介 【考点掘金】 考点展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理解D。
考点掘金: 考向70:诗歌的情感 考向71:诗歌的抒情方式之借景抒情 考向72:诗歌的抒情方式之即事感怀 考向73:诗歌的抒情方式之托物言志 考向74:诗歌的抒情方式之借古讽今 【金脉分布】 考向 省市课标京皖闽鄂湘桂苏赣辽鲁川津浙渝粤考向70:诗歌情感√√√√√√√√√√√√√√√√考向71:借景抒情√√√√√√√√√√√√√√考向72:即事感怀√√√√√√√考向73:托物言志√考向74:借古讽今√ 【考情预测】 从近几年高考的题目看,诗歌情感的题目是必考的考点,有的单独命题,有的夹杂在其他的题目当中,考核的难度一般不大,基本都是表面的情感,考核的如是深层情感,后面一定有注释。
为了强化该考点的训练,特把抒情方式单独提出,实际上抒情方式和情感有时是连在一起无法分开的。
由此可以预知,15年的高考,探究诗歌情感仍是各省市必考的考点,平时注意积累典型的例题。
【高考金脉】 真题一:【2014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凌波1.。
(2013?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8分)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
际柴扉。
溶溶漾漾白鸥飞。
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
夕阳长送钓船归。
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句 。
(1分)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
(3分)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
(4分) 【小题】请结合后两联简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题目。
(8分)鹧鸪天纳兰性德独背残阳上小楼,谁家玉笛韵偏幽。
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
惊节序,叹沉浮,请赏析本词上阕的主要艺术手法。
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掘金系列金脉16散文阅读之感情主旨(含解析)(2021年整理)

散文阅读之感情主旨
【考点掘金】
考点展示: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掘金技巧】
散文的内容要点,就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文章的内容要点,可以是全文的,也可以是文章局部的。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两方面都有。
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一般需要阐释能力。散文根据不同的需要、不同的风格,就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阅读散文,不能机械的记住这些文章的语句,而是应该把文章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有一种“语言转化能力”或者说“阐释能力”,也就是把原文变成自己的话。阅读散文,不仅要理解它的明示信息,而且还要能够理解它的隐含信息,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准确理解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届高考语文考点掘金(第五季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第三章托物言志【高考金脉】真题一:【2013年高考新课标II卷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运用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描述,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解析】答出手法——烘托和渲染,得2分,能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给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可酌情给分。
题干已经明确是咏梅诗,而诗歌除了开头点到“几树梅”之外,就没有在正面写梅,而是极力描写梅生长的环境,述说诗人惆怅之情,因此明显是烘托渲染的手法。
但如果考生答侧面描写等并能自圆其说,也应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能力。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
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掘金技巧】山川河岳、花鸟草虫,都可成为诗人借助的对象。
作者一般要描述所借助事物的突出特点,而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这种突出特点之中,可以说,作者的志,就在物的特点与作者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
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
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注意:1.托物言志的诗歌重在分析物象的特征,注意找到物象和情感之间的关系。
2.托物言志诗歌往往伴随着对物象进行描述的手法,主要是正面的描写和侧面的烘托、渲染。
3.答题时尤其注意注释或时代的背景,这些是找到作者志向和情感的突破口。
【掘金实战】一、(2016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官舍竹王禹偁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
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
(4分)(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4分)【答案】(1)两字运用了拟人手法,“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了竹声的美妙含情,令人神往;“侵”写出了竹的影子映在棋盘上,似与人同乐。
(2分)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
(2分)。
(2)托物言志,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2分)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2分)【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两字的答题思路主要有炼结构、炼手法、炼意和炼境,此题主要是炼手法和炼境,答题时注意首先解释紫的含义,然后再分析效果。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手法的题目,注意从总的方面抒情方式上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方式主要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事感怀、直抒胸臆和怀古伤今,答诗歌手法从全诗看应该集中的抒情方式上,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做具体的分析。
二、(2016届四川省双流中学高三11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11分)菊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注】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2)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解析】(1)试题分析:抓住诗中的“紫”“黄”和“香”作答,还要结合典故分析菊花的品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意象特征的题目,分析时注意由表及里,首先分析表面的特征:色美、味香,还要注意是托物言志的诗歌,写物是为表达志向,所以还要注意分析和人相同的品格,结合诗中的陶渊明和罗含的典故可以看出四“品高”。
(2)试题分析:注意抓住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禁重露”“怯”“愿”等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注意注意抓住词中的“禁重露”“怯”“愿”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诗句进行分析。
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三、(2016届天津市天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作答。
〔8分)舟中二首(其一)【注】陈师道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
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1)颔联(第二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1)比喻和夸张。
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镇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浪的威势。
(2)“恶风”“黄流”预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黜之后的愤懑之情;“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情;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秋逼暗虫通夕响”以动衬静。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下面四句,则着重抒吐情怀。
第五六两句:“岸上空荒火夜明,舟山坐起待残更。
”表明险境之来,如此突然,难以拒抗。
作者此刻身在舟中,任其颠簸,凝神远瞩,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只见星星磷火,随风飘荡,送来点点微弱的光亮,只好在舟中坐起,静待更残,“长夜漫漫何时旦”,在风涛之夜,十分盼望黎明能及早到来。
诗的末尾两句:“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作者回想他二十多年以来,历尽人世的坎坷,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此时的萧萧头白,饱尝行路艰难的滋味,此时此地,诉说不尽还家去国之情,深感进退都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
还家也罢,去国也罢,全是迫于世事,旅途艰难,以致有此时的迁徙,他由此感到了人生的悲痛。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
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
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四、(2016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周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小题。
水调歌头定王台①南宋·袁去华雄跨洞庭野,楚望②古湘州。
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
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
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
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
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
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①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
②楚望:唐宋时按各地的位置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
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郡。
③陵阙:皇帝的陵墓。
(1)结合全词,分析“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两句的作用。
(5分)(2)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阐述。
(6分)【答案】(1)①结构:承上启下,收束了上片的怀古,引出下片的伤今。
(3分)②内容:指出从来繁华难久,盛衰无常,定王台的变迁就是历史的见证;由此联想到人世沧桑、朝代兴废,触发了反观现实的深沉思绪。
(2分)(2)①表达了岁月如流、生命短暂的感慨之意。
“登临处”三句,写眼前看到的万古不变的乔木落叶和大江奔流,在哀叹历史的情绪上生发出岁月易逝之叹。
(2分)②抒发了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之情。
“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直抒胸臆,写出报国无门之恨。
(2分)③写出了满目疮痍、山河破碎、国势日颓的忧国之思。
作者借苍凉冷落的深秋景色,从侧面渲染出定王台的残破衰败,暗引南宋王朝满目疮痍、国势日颓的江山残破。
(2分)【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题方法如下:①读懂句子,明白句子表达的基本意思,并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句子。
②抓语言特点。
如:有些诗句运用了表现手法,比如对比、动静结合等。
有些诗句运用修辞,不如对偶、互文等。
有些诗句倒装,有错位之美,有些诗句长于练字,有凝练之美。
③注意诗句的位置即诗句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2)试题分析:“登临处”三句,写登临之意。
眼前看到的是万古不变的乔木落叶和大江奔流,使人在哀叹历史的情绪上又生岁月如流生命短暂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