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概论——绪论
纺织品概论(1)

纺织商品的分类
按商品形态分类 • 2、纱线 • 1、纤维
纺织品概论(1)
纺织商品的分类
按商品形态分类 • 3、织物 • 4、服装
纺织品概论(1)
纺织商品的分类
按商业习惯分类 • 1、纺织品(梭织、机织)
纺织品概论(1)
按商业习惯分类
• 2、针织品
纺织品概论(1)
无纺布
纺织品概论(1)
3D
(公吨)
纺织品概论(1)
分析
• 小李冒着大雨到大华纺织厂验收了一批黏 胶(人造棉)面料。他确认面料质量没有 问题,称了重量也与唛头一致,就付款提 了货。过了几天,需用这批货,使用部门 抽称了重量,发现普遍实称重量少于唛头 数,就找了小李。小李称后发现重量确实 少。小李很纳闷,他确认过,大华纺织厂 的秤是准确的,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纺织品概论(1)
2020/11/30
纺织品概论(1)
这门课的概要
• 纺织纤维、纱线、织物、服装的分类、性 能及其质量评定方法,包含一些生产基本 原理和工艺流程。
纺织品概论(1)
为什么学这门课?
• 掌握技能 • 为其他课程打好基础
纺织品概论(1)
学习方法
认真听讲,积极参与 理解记忆,勤于动脑 自主创新,共同进步
• 3D打印
纺织品概论(1)
纺织品概论(1)
纺织商品的分类
按用途分类 • 衣着用纺织品 • 家用纺织品 • 产业纺织品
纺织品概论(1)
产业纺织品
纺织品概论(1)
毛巾
纺织品概论(1)
举例
纺织品概论(1)
纺织品概论(1)
毛巾生产介绍
纺织品概论(1)
毛巾生产介绍
• 一般使用的原料 • 棉、竹纤维、涤棉等
第一章绪论

短纤维纱:由短纤维纺成的纱。 短纤维纱:由短纤维纺成的纱。
长丝纱
单丝纱 复丝纱 捻丝 复合捻丝 变形丝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短纤维纱
单纱 股线 复捻股线复捻股线。 复捻股线复捻股线。 花式纱线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2、按纤维品种分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纯纺纱线:一种纤维纺成的纱线。 纯纺纱线:一种纤维纺成的纱线。 混纺纱线: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纤维混纺而成的纱线。 混纺纱线: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纤维混纺而成的纱线。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纺纱与织造的 关系图
纺纱
纺织纤维
纱线
非织造布
织造
织物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第一章
纺织材料及其分类
(Fiber Classification)
本章主要内容
纺织纤维及其分类 纱线及其分类 织物及其分类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一、纺织纤维及其分类(Fiber
Classification)
适当的长度和细度 一定的强力、变形能力、弹性、耐磨性、刚柔性、抱合力、 一定的强力 、 变形能力 、 弹性 、 耐磨性 、 刚柔性 、 抱合力 、 和摩擦力 一定的吸湿性、导电性和热学性质 一定的吸湿性、 一定的化学稳定性和染色性能 特种纺织纤维应具有能满足特种需要的性能
纤维
天然纤维 纺 织 纤 维 纤维 纤维 纤维 纤维 天然纤维素纤维 天然蛋白质纤维 天然矿物纤维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机织物的分类
2、按纤维的长度和线密度分
毛型织物 中长型织物 棉型织物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3、按纺纱工序分
精梳织物、 精梳织物、 粗(普)梳织物
机织物的分类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纺织绪论教案

绪论2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了解本课程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投身染整科技的兴趣。
重点: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难点:相关专业知识点。
讲授一、纤维的分类1按来源和组成分:2、常用纤维3、纤维的细度1、特克斯(tex)特克斯是国际通用的线密度的计量单位,也是我国法定的计量单位。
定义:1000m(mm)长的纤维或纱线(在公定回潮率时)的重量克(毫克)数1、染整加工的对象和目的是什么?2、棉型织物染整加工的基本工序和产品是什么?第1-2课时一、课程特点(一) 是专业基础课。
我们在生活中时时相关,但对它又知之甚少,所以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是很实用的课程,实践性理论性很强,涉及面广。
(二) 定性描述多于定量描述。
应当注意防止形而上学,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举例说明:如纤维的定义P3,染整助剂的概念P2)(三) 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并存。
结论的相对性、条件性。
(举例说明)二、性能与工艺的关系原料性能是我们制定工艺参数的依据,达到合理使用原料之目的,工艺是产生结构的手段,根据人们的需要,生产不同结构的产品,使之具有不同的性能。
如果我们再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这种关系是互逆的,我们可根据原料的性能,采用不同的工艺,去开发它的新用途,也可根据用途的要求,涉及不同的产品,去选取不同的原料,或寻找制造新原料。
三、染整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根据现状介绍,注意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投身纺织科技的兴趣)概述纤维的特征是长而细,有韧性。
按其来源,纺织纤维可以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两大类。
天然纤维如棉、麻、蚕丝、羊毛等;化学纤维如人造纤维中的人造丝、人造棉、醋酯纤维、涤纶、锦纶、氨纶等。
我们把长的纤维叫丝,粗细不同的分别称普通丝、细旦丝、超细丝,弹性好的叫高弹丝。
一、纤维的分类(一)按来源和组成分:1、天然纤维——自然界生长形成的纤维(1)植物纤维(天然纤维素纤维):棉、麻(2)动物纤维(天然蛋白质纤维):毛、蚕丝(唯一的天然长丝)(3)矿物纤维:石棉,(存在于地壳的岩层中,用于建筑和防火材料)大量用于纺织的是:棉、麻、毛、丝,这四种纤维2、化学纤维:以天然或合成高聚物为原料,经化学和机械加工而成的纤维。
纺织概论论文

针织学针织——利用织针将纱线弯成线圈,然后将线圈相互串套而成为针织物的一门工艺技术。
针织物质地松软,有良好的抗皱性与透气性,并有较大的延伸性与弹性,穿着舒适。
针织产品除供服用和装饰用外,还可用于工农业以及医疗卫生和国防等领域。
针织分手工针织和机器针织两类。
手工针织使用棒针,历史悠久,技艺精巧,花形灵活多变,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和发展。
针织特点:工艺流程短,生产效率高,占地面积小,噪音小,劳动强度低,具有可成型性。
针织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现状与机织非织造布行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高新技术在针织业获得广泛应用,生产技术更趋完善,产品水平显著提高;针织品应用领域更为宽广,衣着用织物:内外衣、围巾、袜子、手套、蚊帐、毛巾等装饰用织物:窗帘、帷幔、床罩、台布、沙发布、地毯等产业用织物:车用内装饰、帘子布、农用、篷盖布、土工布、医用、航天航空等.我国针织工业的现状针织品生产企业在纺织工业中发展最快,数量最多;针织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500人以下占95% 企业结构:国有为12.3%,三资为23.1%,其他64.6%;原料和产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生产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工艺装备水平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针织工业发展趋势新原料的应用产品档次和加工深度提高调整产品结构,扩大产品应用范围机织学机织——以纱线作经、纬按各种织物结构形成机织物的工艺过程。
通常包括把经纱做成织轴、把纬纱做成纡子(或筒子)的织前准备、织造和织坯整理三个部分。
机织是纺织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所用原料种类可分为棉织、毛织、丝织和麻织,其产品统称为机织物。
机织物的品种和用途极其广泛(见纺织品),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纱线原料和相宜的织物组织。
纺织原料纺织原料是一个相对概念。
对纱厂来说,纺织原料指的是一切用于纺纱的天然或化学纤维。
新型纺织原料在原材料和纺织方法及工序上都有所革新一、新型化纤纺织材料1.天丝纤维:它是采用天然木浆,将木浆溶解在氧化铵溶剂中直接纺丝,完全在物理作用下完成的。
纺织概论

纺织概论一、纺织纤维的分类用来制造纺织制品的纤维,叫做纺织纤维。
纺织纤维按其来源可以分为两类:即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
天然纤维自然界独有的或经人工种植饲养而获得的纺织纤维,按其属性又可分为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和矿物纤维三类。
化学纤维是经过化学制造工艺加工而获得的纺织纤维,称为化学纤维,按其系用原料及处理方法不同可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两大类。
其具体分类如下:纺织纤维包括: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天然纤维包括:植物纤维和动物纤维植物纤维包括:种子纤维、基纤维、叶纤维种子纤维包括:棉、木棉、椰子线绒条基纤维包括:黄麻、亚麻、宇麻、大麻等叶纤维包括:剑麻、息麻等动物纤维包括:毛和分泌液毛包括:绵羊毛、山羊绒、骆驼毛、兔毛等。
分泌液包括:桑蚕丝和榨蚕丝化学纤维包括: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人造纤维包括:粘胶纤维、醋酸纤维、铜氨纤维合成纤维包括:聚脂纤维(涤纶)、聚酰胺纤维(锦纶)、聚乙烯醇纤维(维纶)、聚丙烯纤维(丙纶)、聚丙烯晴纤维(晴纶)、聚氯乙烯纤维(氯纶)二、纺织纤维的鉴别方法:纤维鉴别的方法很多:有感官鉴别法、燃烧法、显微镜观察法、溶解法、来料着色法、比重鉴定法以及红外光谱法等。
有时仅用一种方法,不能立即确定纤维的种类,还需要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测试、综合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一)感官鉴别法这是鉴别纤维最简单的方法。
它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用眼看、手摸的方法对纤维或织品进行鉴别。
手摸:即摸纤维或织品的柔软性、弹性或摸织品的折皱情况及手拉强度等。
眼看:看纤维或织品的外观、光泽和纤维的精细、弯曲等形状。
一般来说天然纤维长度的整齐度较差,化学纤维的长度比较整齐。
麻纤维手感粗硬,羊毛纤维较长,有卷曲、柔软而富有弹性,手摸有温暖感觉。
蚕丝则长而纤细,手感柔软而富有光泽,手摸有凉的感觉。
化学纤维中,粘胶纤维由于湿度特别低,可以根据手拉干湿强度的变化而加以确定。
合成纤维强力大,弹性好,手感光滑,但不够柔软。
(二)燃烧法燃烧法是将纤维放在火上燃烧,观察纤维受热后变形和火烧情况,燃烧时速度,散发出的气味和颜色,最后看燃烧后的灰烬和剩余物的形状、硬度等。
1、纺织概述(第一讲)

•
用定向或随机排列的纤维通过摩擦,抱合或 粘合的方法,或者通过这些方法的组合方式制成 的片状物、纤网或絮垫。 • 非织造材料是一种由纤维层构成的纺织品。 • 非织造布加工在近50年中得到了快速地发展,成
为人们简化工艺、节省时间、降低能耗的典范。 • 这种省去纺纱、织造的“懒汉”做法,是明智之 举,它提出两个概念,一是“度”,二是“省”。
纺织图案与艺术:
三、纺织的内容
• 1、纤维: • 是一种细而长的物质,它的直径从几微 米到十几微米,长度则从几毫米几十毫米 甚至上千米,长度与细度之比很大。
上页
目录
下页
• 2、纱线 • 即通过加捻将短纤维连续起来,具有强 度和弹性伸长特性;将长丝抱合起来,具 有稳定的形态;将多根细长的纱、丝集合 起来,满足使用要求。 • 纱线不仅仅是一个由短变长(短→长) 的过程,而且是长→匀、单→复、简单→ 复杂的过程,涉及纱、丝、线及其组合复 合体。
要求:
通过学习,能比较正确地根据生产和消费的 要求合理选用纺织材料、设备,确定工艺、进行 质量检测等并提出创新意见,参与新产品的开发 研究。
下页
上页
目录
学习要求
1、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大量阅读参考文献; 2、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完成每一章作业; 3、遵守课堂纪律,严禁上课使用手机; 4、采用课堂讨论形式时,希望人人踊跃参与; 5、欢迎课后任何时候与老师交流学习心得,提出问题; 6、真诚希望对老师的教学方法及时提出宝贵意见。
上页
目录
下页
4)、编织物 指手工编织的织物。
上页
目录
下页
• 5)、特种织物 指三向织物、三维织物等。
上页
目录
下页
纺织概论——精选推荐

纺织概论第⼆篇纺织原料第⼀章纺织纤维及其分类纺织纤维的发展⿇纤维是⼈类最早⽤来做⾐着的纺织原料。
蚕丝是继⿇纤维之后的纺织纤维,早在5000多年前就开始利⽤蚕茧缫丝。
我国是世界上栽桑养蚕和缫丝织绸最早的国家,⼤约在4700年前就已利⽤蚕丝制作丝线、编织丝带和制作简单的丝织品。
在化学纤维中,最早问世的是碳纤维,是由美国发明家爱迪⽣于1880年研制成功的。
1887年,法国化学家德贝尼⼽成功取得了由硝酸纤维素制造⼈造纤维的专利权,并于1891年建⽴了世界上第⼀家⼈造丝⼚。
1884年,英国⼈Charles. F. Cross 和 Edward. J. Bevan 申请了第⼀个醋酯纤维的⼯业⽣产专利。
1890年,法国L.H.德佩西发明了铜氨法⼈造丝⽣产⼯艺,1891年开始⼯业化⽣产。
粘胶纤维是1891年由英国Cross, Beran, Beadle三⼈发明,并于1904年开始⼯业化⽣产。
1924年德国科学家成功研究了聚⼄烯醇纤维,在20世纪30年代制成纤维,称为Synthofil。
由于它溶解于⽔⽽不能作为纺织纤维,主要作为外科的⼿术线。
直⾄1939年,⽇本樱⽥⼀郎等⼈研究成功聚⼄烯醇的热处理和缩醛化⽅法,使维纶成为耐热⽔性良好的纤维,并于1940年6⽉正式投⼊⼯业化⽣产。
1940年1⽉聚酰胺纤维开始⼯业化⽣产。
1941年,英国科学家以对苯⼆甲酸和已⼆醇为原料在实验室⾸先研究成功聚酯纤维,命名为特丽纶(Terylene),1950年开始⼯业化⽣产。
1953年,美国开始⽣产商品名为达可纶(Dacron)的聚酯纤维。
1941年和1942年美国杜邦公司和德国拜⽿公司化学家分别发明了丙烯腈溶剂。
1953年,杜邦公司实现了商品化,称为奥纶。
1954年,拜⽿公司也推出新产品德拉纶。
1955年意⼤利开始聚丙烯纤维的⼯业化⽣产。
1958年,美国杜邦公司发明了聚氨酯纤维。
1.纤维:是⼀种细⽽长的物质,它的直径从⼏微⽶到⼗⼏微⽶,长度则从⼏毫⽶⼏⼗毫⽶甚⾄上千⽶,长度与细度之⽐很⼤。
《纺织概论》考试笔记新鲜出炉,免费下载

第一章纺织概论一、纺织加工过程纤维(纺纱)→纱线(织造)→织物(染整)→面料→纺织品(服用、装饰、产业用)(非织造)→………→二、纺织产品分类(一)服装用纺织品例:衣服、袜子、帽子、手套(二)装饰用纺织品例:窗帘、地毯、桌布、床上用品、枕头套、家具套(三)产业用纺织品1、工业例:机器传送带、帆布、造纸毛毯、水龙带、防护服2、农业例:丰收布、土壤保湿布、排水管、植物生长基质3、交通例汽车、轮胎、帘子布、汽车安全带、汽车安全气囊、土工布4、医疗卫生例:手术衣、过滤器、人造血管。
人造脏器、婴儿尿片5、军事例:军装、防弹衣、防刺衣、防弹头盔6、航空航天例:宇航服、火箭头部耐烧蚀材料、火箭喷管、直升机旋翼、降落伞第二章纺织纤维一、纺织纤维概念长度达几十毫米,具有一定强度、挠曲性和服用性能,可以用来制造纺织制品的纤维。
天然纤维:自然界生长形成的适于纺织用的纤维。
化学纤维:用天然或合成高聚物为原料,采用化学或机械方法制造出来适于纺织用的纤维。
再生纤维:以天然高聚物为原料,经化学或机械方法制造的化学组成与用来基本相似的纤维。
合成纤维:以石油、煤、天然气以及一些农副产品等低分子物为原料织成单体,经合成得到高分子聚合物,然后再织造出的化学纤维。
回潮率指纤维材料所含有的水分与其干燥质量之比。
W=G-G0/G0*100%二、纺织纤维或纱线的细度指标直接指标:直径、宽度、截面积间接指标:线密度(tex)、丹尼尔(den)、公制支数(公支)、英制支数(英支)(一)特数tex :在公定回潮率下,长度为1000米的纤维或纱线所具有的质量克数。
(二)旦数den :在公定回潮率下,长度为9000米的纤维或纱线所具有的质量克数。
(三)公制支数Nm :在公定回潮率下,1g纤维所具有的长度米数。
(四)英制支数:在公定回潮率下,1磅重的纤维或纱线所具有长度为840码的倍数换算:1tex=9den 1den=1.11dtex 1tex*1Nm=1000三、纺织纤维或纱线的拉伸性能指标(一)断裂强度:每特(旦)纤维或纱线所能承受的最大拉伸外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纺织生产第三次飞跃的前景
图7 现代化的纺织机械
纺织生产第三次飞跃的前景
图8 自动络筒机
纺织生产第三次飞跃的前景
图9 电子四喷喷气织机
纺织生产第三次飞跃的前景
图10 普通剑杆织机
图11高速全电子提花剑杆织机
3 纺织的基本原理体系
纺织的基本原理体系
纺纱工艺
传统纺织原理体系
织物成形工艺
染整工艺
纬编针织 :用纬编针织机将一根或多根纱线 沿织物横向形成线圈,并将线圈做相互套结的 工艺加工过程。 经编针织 :用经编针织机将一组或多组纱线 同时形成线圈,并将线圈做相互套结的工艺加 工过程。
纺织的基本原理体系
——非织造织物成形工艺
纺织的基本原理体系
——染整工艺
染整工艺加工过程
4 课程的主要内容
图4 土布织机 图3 手工纺纱
2.3 动力机器纺织时期
这是纺织生产历史上的第二次飞跃,纺织工业有三个变化。
1764年英国出现的纺棉纤维的手摇式竖锭纺车——珍妮纺纱机
1—筒管;2—锭子;3—凸钉;4—杠杆; 5—支架;6—锭盘;7—锭带;8—筒子
工人克隆普顿发明的骡机
1—锭帽;2—筒管
锭帽纺纱示意图
2.1 原始手工纺织时期
原始手工
纺织时期
采集原料 为主的阶段
培育原料 为主的阶段
采集野生葛、
麻、蚕丝和猎 获的鸟兽羽毛 徒手制作
学会种麻、
育蚕、养羊 等方法
已利用较多 的纺织工具
2.2 手工机器纺织时期
实现手工机器化, 是纺织生产历史上的 手工机器 纺织时期 第一次飞跃!
手工机器纺 织形成阶段
手工机器纺 织发展阶段
到20世纪80年代,纺织生产能力有了十分迅猛的增长
90年代经过治理整顿,转向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职工素质
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 ——动力机器纺织时期
图5 细纱机
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 ——动力机器纺织时期
图6 织布机
纺织生产第三次飞跃的前景
劳动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原料超真化、设备智能化、工艺集约化 产品功能化、环境优美化、营运信息化
1877年,日本展出了加捻和卷绕机构 分开的大和纺纱车
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 ——动力机器纺织时期
动力机器纺织时期分两个阶段:
动力机器纺织形成阶段(1840~1949年)
动力纺织机器和工厂生产形式逐步从国外引入中国
动力机器纺织发展阶段(1949年后)
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纺织工业才真正进人发 展阶段
4 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篇 绪 论
第二篇 纺织材料 第三篇 纺纱工艺 第四篇 机织工艺
纺织的基本原理体系
——纺纱工艺
纺纱
松解
集合
开松
梳理
牵伸
加捻
图12 纺纱过程示意图
纺织的基本原理体系
——织物成形工艺
机织
准备
(局部定位)
交织
(全部定位)
整经
穿经
开口
引纬
打纬
送经
卷取
图13 机织过程示意图
纺织的基本原理体系
——织物成形工艺
图3 现代织造原理图
纺织的基本原理体系
——织物成形工艺
针织成形工艺
缫车、纺车、 脚踏织机成 为手工机器
纺、织、染整 全套工艺逐步
丝织技术 突出发展
织机形成了 普通和提花 两大系列
纺织工业和 手工机器已 普遍完善
棉布成为人 民的日常衣 着主要原料
形成
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 ——手工机器纺织时期
图1 斜织机
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 ——手工机器纺织时期
图2 古代提花织机
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 ——手工机器纺织时期
纺织概论
第一章 绪论
1
纺织业的基本含义
2
3 4
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
纺织的基本基本含义
1 纺织业的基本含义
纺织业
狭义纺 广义纺
织业
织业
按原料 性质分类
按生产 工艺分类
2 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
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
原始手工纺织时期
分三个时期
手工机器纺织时期 动力机器纺织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