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 第三课《托物寄情—高中美术 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说课稿
【课件】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课件-高中美术湘美版(2019)美术鉴赏

成对的椅子和枕头 暗示他对高更的盼 望。
直接的人物形象
《到前线去》——胡一川(现代)
讨论:和前面的作品有什么区别? 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怒吼吧,中国》——李桦(现代)
托物寄情----美术作Fra bibliotek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美术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特殊 的思想感情,但有的隐晦,有的 直接;有的通过画面本身,有的 采用其他的暗示;有的是作者自 己创造的形象,有的借用传统的 图示。
朱耷(清) 作品
动物的人格化
活动:比较三件表现马的绘画作品
《二马图》---任仁发(元)
《骏骨图》---龚开(南宋)
《奔马》---徐悲鸿(现代)
静物的人格化
《艺术家的卧室》——凡·高(荷兰)
讨论:
画家描绘了什么场 景?
画中的物品跟画家 是什么关系?
表现了画家什么样 的心情?
画的是作者本人的 居住创作的地方。
菊
❖ 菊,(傲霜)清雅高洁。 花形优美,色彩绚丽, 自古以来被视为高风亮 节、清雅洁身的象征,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 下, 悠然见南山”, 一直是文人雅士所向往 的那种无拘无束、不受 尘世沾污的世外桃源的 生活。
“四君子”
梅兰竹菊,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 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 的文化象征,这虽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 也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 有很大关系。而四君子之名的来源,是出于 古代的贤人君子,而梅兰竹菊四者也一直被 用之来美喻其高风亮节。基于这种内在的品 德之喻,“四君子”之称,就确实恰如其分 了。
探究:分别表现的是什么? 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
《剪花娘子》 库淑兰 中国 现代
高中美术_第三课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言志:王冕《墨梅图》、项圣谟《大树风号图》、郑思肖《墨兰图》、任仁发《二马图》、龚开《骏骨图》抒情:徐谓《墨葡萄图》、八大山人《安晚帖》、凡?高《艺术家的卧室》、菲利普?格斯顿《画家的桌子》、库淑兰《剪花娘子》激情:胡一川《到前线去》、李桦《怒吼吧,中国》、徐悲鸿《奔马》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晦和象征方式,尤其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
过程与方法: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
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搜索作品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进行欣赏的良好习惯,创作美术作品表现自己的个人情感。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策略:从学生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晦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
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互动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
教师把需要讲解的内容适当安排在讨论过程中。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我们上一堂课讲了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这堂课我们讲的是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中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提问: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题材的“四君子”是什么?“四君子”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2、设问:为什么称他们为君子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看一下这的几幅图片:梅,傲雪傲霜、不惧寒冰、自强不息。
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他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梅花以她的不惧寒冰,高风亮节的形象,鼓励着人们的自强不息。
高中美术《托物寄情》说课稿

高中美术《托物寄情》说课稿高中美术《托物寄情》说课稿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美术《托物寄情》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一、说教材《托物寄情》选自湖南美术出版社美术教材选修模块《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属于高中美术鉴赏模块,主要内容是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主要包括“言”志与“抒”情,通过对传统绘画作品的赏析,理解中国画托物寄情的特点,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说学情高中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思维比较活跃,见解独到,同时观察能力与感知能力增强,在美术学习中也希望了解更多本质性的、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
对于中国画托物寄情也有一定的理解但是并不全面。
所以在教学中我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知中国画托物寄情的特点并且能够理解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描述、分析、评价等,认识美术作品与生活以及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托物寄情,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并且增强热爱生活的意识,感悟美术作品所渗透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提高美术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本课的现有知识,我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重点: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艺术家的个人情感。
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五、说教法、学法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所以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为情境法、展示法、实践练习指导法,而学法则用自主探究法、比较分析法。
六、说教学准备采用PPT课件辅助教学,既加强了课堂的交互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
湖南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3课《托物寄情》教案

完成“活动建议”,领会教材中几幅关于马的作品的内涵。
三、静物的人格化
《艺术家的卧室》油画 梵高(荷兰)
梵高则借成双的枕头、椅子、和画像来抒发他对好友高更多急切盼望之情。
四、美术家有时候还会创造出一些人物形象来展现个人的情感。
《到前线去》木刻1932 胡一川 (现代)
画家将自己昂扬的的斗志寄寓其中,创造了激动人心的形象,远不是那些消极的精神状态寄寓花鸟中的古代画家可以相比的。在胡一川创造的新形象中,我们似乎能听到画家的心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到前线去,为保卫祖国而战。
它还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雪雨霜的击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的顽强。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畏无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蒙古人在十三世纪缔造一个空前庞大帝国:元。
蒙古人根本上轻视汉人,在蒙古人眼中,汉人除了供给他们固定的田赋外,没有别的用处。蒙古官员的贪污腐败,在历史上也属空前。多次有人请他做官都被拒绝。
画面上除了梅花还有文字,这些文字能否提供些信息?
题画诗: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
“不要人夸好颜色”,看中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问:是不是每个画家都可以这样画?
答:不是,在王冕的笔下,似乎每一朵梅花都是颇有气节的,似乎这也是对异族统治不满而独钟于梅花的王冕的心志。
出示《墨兰图》中国画 郑思肖(元)
郑思肖(1241~1318)福州人。他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际,目睹亡国之惨状,遂愤然隐居于寺观陋巷,自号所南,坐卧硕(清末)
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课件高中美术湘美版(2019)美术鉴赏

• 朱耷(清) • 八大山人
• 又号雪个、个山
、个山驴、人屋等 。
•
• 是明太祖朱元璋第
十六子朱权的九世
孙。明皇室后裔,
自满清立朝,他有
一腔国仇家恨,誓
不与清政府合作,
但他也 深知自己无
法左右政治,又不
得不隐姓埋名以免
杀身之祸。骏骨图 (南宋) 龚开
任仁发 元 《二马图》
郑思肖(1241~1318)福州人。他生 活在宋元易代之际,先历经家门之变, 又目睹亡国之惨状,遂愤然隐居于寺 观陋巷,自号所南,坐卧不北向,意 在不忘赵宋。
通过物象的人格化,托物寄情。
历史背景
蒙古人在十三世纪缔造一个空前庞大帝国:元。 蒙古人根本轻视汉人,所以列为第三等和第四等国民。在蒙古 人眼中,汉人除了供给他们固定的田赋外,没有别的用处。 蒙古官员的贪污腐败,在历史上也属空前。
狂
怀
放
念
洒
故
脱
国
愤
痛
世
苦
嫉
抑
俗
郁
《 安 晚 帖 》 清 朱 耷
左右此何水,
名之曰曲阿。
《 安
更求渊注处,
晚 料得晚霞多。
帖
》
清
朱 耷
典出《世说新语·言语》 谢中郎(谢万,东晋谢安的 弟弟) 经曲阿后湖,问左右:“此 是何水?” 答曰:“曲阿湖。” 谢曰:“故当渊注渟著,纳 而不流。” (指水只流进来,不流出去) 传说因为秦始皇认为曲阿湖 有王气,就凿动了湖的入水 口,破坏其王气,因此名为 “曲阿”。 联系画面来看,似乎是表达 一潭“死水”中的鱼的感受。
这幅画反映了 作者什么样的
情感?
徐 悲 鸿 《 奔 马 图 》
【教案】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教案高中美术湘美版(2019)美术鉴赏

《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课题选自湘美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
教学内容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的人生经历所形成的情感世界是如何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授课班级高二(1)班为汽修专业男生班,美术课作为素质课程,虽然不是考试科目,也无关将来就业,但是学生们可以通过本课学习增加对于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与艺术家的了解,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课上所展示的作品,了解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体会中国古代艺术家表达情感的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中外作品的展示与评论,掌握美术鉴赏中的社会学式鉴赏法和比较式鉴赏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通过赏析美术作品,提高审美情趣、丰富美术史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家表达情感的方式,了解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2、教学难点:与古代画家产生情感共鸣。
四、课前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①回顾上节课内容——明代“吴门四家”之一的唐寅真实人生完全不同于影视作品,虽富有才气,人生却屡遭变故,他在仕女画代表作《秋风纨扇图》里,把自己比作一把秋日扇子,不合时宜却仍默默期待夏天的到来。
②引出主题——通过对一件物品的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在中国美术史上屡屡可见。
明·唐寅·秋风纨扇图【设计目的】引出本课主题。
(二)赏析①徐渭与葡萄——植物的人格化A.徐渭的人生经历——自幼聪颖,但屡遭挫折,八次科举落榜,牵连进胡宗宪之案,多年牢狱,晚景凄凉,满怀抱负无以施展。
出狱后的徐渭寄情诗文书画,大胆创新,破坏规矩,开泼墨大写意花鸟画之风。
B.《墨葡萄图》——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墨葡萄图》展现了徐渭的狂放洒脱和愤世嫉俗,《题墨葡萄诗》抒发了自己年老力衰,孤苦伶仃的凄凉之情,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本该一展抱负,却遭“闲抛闲掷”的怅惘与不平。
托物寄情_美术说课稿

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我叫向晋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托物寄情》,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四个方面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本课是高一湘美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在整个教学中属于前期,掌握本课对于整个学期的学习有奠基作用。
本课教材所选作品在某种程度上都使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但实际上每幅作品表达隐含意义的方式都不一样,保持着自己的特点。
本课内容涉及到美术家表达独特的自我,跟借用、套用传统图式的关系问题.可以看出,借用传统的视觉图式不会束缚美术家的自我,实际上每个美术家画出来的具体形态都不一样,所赋予这些题材的情感内涵和主题思想也不一样。
2、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喻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和评述、观察和比较,完成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视觉中的隐喻手法,文字内容和视觉形象的关系,传统图式与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明白画面上的形象不是单纯地描写某一物品,而是要表达某种观念,而这些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跟美术家的自我相关的。
二、教法、学法分析:高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已接近于成熟状态,互联网的普及,使学生有很多机会接触各种视觉形象。
同时学生虽然对看到的东西充满好奇感,喜欢探究,有独特的见解,但由于美术素养方面的底子较薄,不能很好地去感知和思考生活中的视觉情感元素。
基于这些分析,我采用了情境体验教学法、分析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练习法、激励评价法。
学法上,我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有:赏析和评述、观察和比较,帮助学生从形象的不同特点入手理解作品。
湘美版美术鉴赏《托物寄情》说课稿

湘美版美术鉴赏《托物寄情》说课稿一、引言《托物寄情》是一幅湘美版美术作品,通过艺术创作的手段,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美学追求和审美情趣。
本篇说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幅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二、作品概述《托物寄情》是湘美版美术作品中的一幅佳作,在创作过程中,画家力求通过笔墨、色彩和构图等艺术手段,表达出物象之外的情感和情趣。
作品描绘了自然界中的花卉和鸟兽等生物,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独特韵味与气质。
三、审美特点1.线条的流动感:作品运用流畅而有变化的线条,使画面节奏感明显。
线条既展示了花卉、鸟兽的形态特征,又营造出一种动态的氛围,给观者一种生动、活泼的感觉。
2.色彩的运用:作品运用了大量的鲜明色彩,通过色彩的对比和层次感,营造出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
同时,色彩的饱和度和明度也使得作品充满了活力和亮丽感。
3.构图的布局:作品的构图特点突出了主题的表达。
通过将花卉、鸟兽置于画面的中心或重要位置,并运用对角线等构图技巧,使得画面更具有张力和动感。
4.符号的运用:作品中的花卉与鸟兽并非单纯的写实,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它们通过象征性的形态和色彩,传达出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
四、文化内涵1.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作品通过将花卉与鸟兽融入自然环境,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这种观念源于中国古代文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代表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中较为深刻的文化内涵。
2.心灵的寄托:作品通过花卉和鸟兽的形象表现,传达了画家对生命与美的追求及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画家以自然界的生物为媒介,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境界融入其中,达到以物寄情的境界。
3.精神的愉悦:作品通过丰富多彩的颜色和细腻的线条,创造出一种欣赏的乐趣和精神的愉悦。
这种愉悦不仅来自艺术家的创作情感,更是观者在欣赏作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美的享受。
五、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学习《托物寄情》这幅湘美版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特点和表现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教案及课件一、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主要包括“言”志(王冕《墨梅图》、项圣谟《大树风号图》、郑思肖《墨兰图》、任仁发《二马图》、龚开《骏骨图》)、“抒”情(徐谓《墨葡萄图》、八大山人《安晚帖》、凡•高《艺术家的卧室》、菲利普•格斯顿《画家的桌子》、库淑兰《剪花娘子》)、“激”情(胡一川《到前线去》、李桦《怒吼吧,中国》、徐悲鸿《奔马》)三个部分。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方式,并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从而学会解读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意”;并形成搜索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资料。
七、教学过程:1、导入:幻灯片1:同学们,今天我们讲的是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2、新授:(1)植物的人格化:幻灯片2: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初步阐述托物寄情的含义。
幻灯片3:出示《出水芙蓉图》感受荷花的脱俗气质。
幻灯片4:继续提问,意在引出四君子。
幻灯片5:出示《墨梅图》。
幻灯片6:结合画面题诗及王冕的生平遭遇深入阐述托物寄情的含义。
总结:遗民美术作品中的悲凉心境:遗民在思想上大多对前朝抱着敬重和怀念之心,所以在新的时代往往不与新的统治者合作,在外族入主中原的元朝和清朝这种现象特别明显。
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心情完全沉浸在琴棋书画等艺术活动中,借酒、艺等来排遣愁绪。
在美术作品中,他们往往表现一些能体现高尚人格的题材,比如四君子之类,同时也是他们隐逸思想的体现,我们可以通过画面的意境体验他们的那种悲凉的心境。
但同时由于他们创作时大多是抒发情怀,所以作品中也往往充满着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笔墨情趣,形成一种新的审美因素。
所以我们除了运用恰当的审美方式欣赏作品外,还要学会通过画家的生平经历去理解作品。
幻灯片7:出示《丛竹图》,再结合课本图片简单讲解其余三君子。
总结:四君子,就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
为什么它们能博得文人雅士的喜爱呢?那是因为它们虽然只是植物,但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
梅花以其“斗雪吐艳,凌寒留香,铁骨冰心,高风亮节”的形象,鼓励着人们自强不息。
“冰花个个圆如玉,羌笛吹它不下来”就体现出王冕对元人统治不滿而独钟于梅花的性情与志向。
“室雅芝兰香” 。
“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嗅其香,与之俱化也”,“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猥琐。
气若兰兮长不改,志若兰兮终不移”(屈原),兰花,以它那朴素、清香的品格赢得文人对其青睐、更有很多画家通过画兰花表达自己高雅的性情、崇高的志向与骨气。
竹子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以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
另外,竹子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千奇百态;它四季常青,姿态优美,独具韵味,情趣盎然。
也能给人一种无限舒适和惬意的感受,所以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人们常说“人淡如菊”,的确菊花不同于世间的万紫千红,与梅花一样,淡淡的,幽香暗藏,冷清自如,清雅高洁,花形优美,色彩绚丽,自古以来被视为高风亮节、清雅洁身的象征,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直是文人雅士所向往的那种无拘无束、不受尘世沾污的世外桃源的生活。
“梅兰竹菊”四君子,他们有着共同的风流傲骨,或清瘦冷清,或悠然不群,如同人们心中的世外桃源,未曾到达,心驰神往。
所以我们在欣赏这类美术作品时应学会去感受作者深深的君子情怀。
幻灯片8: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动植物形象具有比较固定的情感象征意义,但也有一些动植物形象只有在某些艺术家的笔下才具有特定的感情。
幻灯片9:出示《墨葡萄图》。
幻灯片10:结合画面题诗及徐渭的生平遭遇加深理解托物寄情的含义。
总结:徐渭,字文长,号天池、清藤道人等,生活于腐败黑暗的明朝后期。
他从小聪明过人,富有军事才干,屡试乡试不中后便常与苏杭一带的文人雅士交游,“泡”成了一位兼善诗、文、书、画、戏曲乃至军事韬略的天才,但是仕途却十分不顺,在抗倭总督胡宗宪麾下刚崭露头角就受牵连入狱,并因此发疯,出狱后穷困潦倒,常处于半疯状态。
他特别注重绘画的“生韵”、“生动”,他曾在一首诗中提到“不求形似求生韵。
”又说“……画病,不病在墨轻与重,在生动与不生动耳。
”他认为画家要善于表现本人特定的气质、胸次、情性,所以他在艺术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了追求个性解放,直抒性灵的倾向,《墨葡萄》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用大泼墨的笔法,酣畅淋漓地挥洒了他内心的愤懑、抑郁、孤独和凄凉。
(2)动物的人格化:幻灯片11:植物可以寄托人们的情感,那动物能否寄托人们的情感呢?幻灯片12:出示《安晚帖》幻灯片13:放大眼睛,感受眼神。
总结:画中只用水墨表现了一条鳜鱼,这条鱼的最大的特色就是白眼向人。
八大山人朱耷,明室王孙,自满清立朝,他有一腔国恨家仇,不得不隐姓埋名以避杀身之祸。
他画的这幅画,鳜鱼孤寂冷清且有点僵直,停住在深水中,鱼眼向上翻,白多青少;鱼嘴张而不语,一腔痛苦和愤懑可向谁言?!水深鱼寂,亦如他的生存境况。
画上题了一首诗:“左右此何水,名之曰曲阿,更求渊注处,料得晚霞多。
”用的是《世说新语•言语》中的典故:谢万途经曲阿湖,谢曰:“故当渊注滞著,纳而不流(指水只流进去,不流出来)。
”朱耷暗示自己如鳜鱼处于一潭死水,复明之希望渺茫,今后只有独善其身,保持崇高的气节。
幻灯片14:出示《二马图》幻灯片15:出示《骏骨图》幻灯片16:出示《奔马》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二马图》,《骏骨图》,《奔马》,比较分析:动物没有人的情怀,但是人常借动物来隐喻一些自己的情怀。
《二马图》元朝画家任仁发对当时“异族入主,贤才得不到赏识,廉者瘦、滥者肥”的社会状况的反映和讽刺,也是画家思绪情意的深切反映:“世之士大夫,廉滥不同,而肥瘠系焉。
能瘠一身而肥一国,不失其为廉;苟肥一己而瘠万民,岂不贻淤滥之耻欤?”。
《骏骨图》是宋末元初时画家对自己心境的一种自喻。
画后自跋云:“经言马肋贵细而多,凡马仅十许肋,过此即骏足。
惟千里马多至十有五肋。
假令肉中画骨,渠能使十五肋现于外。
现于外,非瘦不可,因成此相,以表千里之异,顽劣非所讳也。
” 诗和瘦马共同倾吐了老无所用的惆怅,往日身经百战,今不知主将尚在何方,被“弃之大泽”,只有默默地回忆往日的鼎盛年华。
而徐悲鸿的《奔马》,作于1941年,当时正是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作者“忧心如焚”,所以便创作了这幅奔马以激起整个民族的抗战之心,画中奔马动感十足,充满着冲击力,似乎正要冲出画面。
因为他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也就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正所谓“悲鸿奔马,同仇敌忾”!(3)景物的人格化:幻灯片17:出示《艺术家的卧室》总结:文森特•凡•高,1953年生,1890年自杀,终年37岁。
他一生的主要创作时间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六年。
“人们如果确能真诚相爱,生命则将是永存的”,这是凡•高的愿望和信念,可是冷酷和污浊的现实终于使这个敏感而热情的艺术家患了间歇性精神错乱,病发之时陷于狂乱,病过之后则更加痛苦,但这没有妨碍他以画画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
他在一封信中描述了他灵感涌现时的状态,“感情有时非常强烈,使人简直不知道自己是在工作……笔画接续联贯而来,好像一段话或一封信中的词语一样。
”凡•高喜欢运用纯色点画的绘画技术,他用一道又一道的笔触,不仅使色彩化整为零,而且传达了他自己的激情。
在他之前还没有任何艺术家曾经那样始终如一,那样卓有成效地使用这种手段。
在凡•高的作品中那些大胆、粗放的笔法帮助凡•高传达了他振奋的心情。
所以说凡•高的作品是用他的激情作画的。
此画就反映了作者对高更的怀念和对孤独的恐惧。
事实上,美术家有时候还会创造出一些人物形象来展现个人的情感可以通过这一形象来引起观众的共鸣,能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
幻灯片18:出示《到前线去》幻灯片19:出示《怒吼吧,中国》总结:近现代革命性美术作品中的激情渲染。
中国近现代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列强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把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国人民饱经侵略压迫之苦,而不得不奋起反抗。
为了唤起更广大民众的危机感和革命意识,艺术家创作了大量的宣传画,其中尤其以新兴版画最为突出。
鲁迅说版画是“作者和社会大众的内心的一致的要求,……表现的是艺术学徒的热诚,因此也常常是现代社会的魂魄。
”30年代新兴版画诞生的时候,也正值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民族危机又一次加剧,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的时候。
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之日,也就是新兴版画发展壮大之时。
构成现代社会的魂魄,应该是救亡图存、反抗侵略的民族精神。
这些新兴版画作品从题材上考察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
作者们面对人民的苦难,怀抱深切的同情;对于社会黑暗,他们愤懑痛恨;对于中华民族的命运,他们深感忧患。
他们用自己的作品激发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一起去反抗和战斗。
3、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发现,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都会把自己的情绪、情感投入进去,而这些又通过作品达到了新的升华,从而成为了全人类可以共享的精神。
所以我们要掌握艺术家常用的象征或者隐喻手法,并在欣赏时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去理解作者的情绪或者情感,这样我们就能在既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同时,又达到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的目的,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