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和成语故事
三十六计故事

三十六计故事1. 瞒天过海。
从前有一个国家,国王听说邻国要进攻自己的国家,于是他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希望他能想出一个对策。
谋士想了一下,告诉国王说,可以派人去邻国投降,然后在敌人的内部进行破坏,煽动内乱,这样就能瞒天过海,化解危机。
2. 围魏救赵。
赵国被强大的魏国围困,形势非常危急。
赵国的国君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君,可以派人去魏国的后方进行破坏,引开魏国的注意力,让他们分兵前往对付,然后赵国就能趁机解围,救赵国于水火之中。
3. 借尸还魂。
在古代,有一个国家被敌国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借尸还魂,假装自己已经死去,然后派人偷偷地抬着国王的尸体逃出围困,引开敌人的注意力,然后趁机逃脱围困。
4. 连环计。
有一个国家被敌国连续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使用连环计,即在外围设下多个陷阱和诱敌的计策,引诱敌人进入陷阱,然后趁机解围。
5. 假途伐虢。
古代有一个国家要进攻虢国,但是虢国有强大的防御力量,于是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假装要进攻虢国,引诱虢国的军队出来迎战,然后趁虚而入,攻占虢国的要害地带,取得胜利。
6. 声东击西。
有一个国家被敌国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声东击西,即在敌人的东部发起假攻,吸引敌人的主力,然后在敌人的西部发起真正的攻击,取得胜利。
7. 无中生有。
古代有一个国家被敌国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利用无中生有的计策,即假装自己有强大的援军,吓唬敌人,让敌人望风而逃。
8. 暗渡陈仓。
在古代有一个国家被敌国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谋士建议国王,可以利用暗渡陈仓的计策,即在夜间偷偷地派兵渡过险要地带,偷袭敌人的后方,取得胜利。
9. 隔岸观火。
古代有一个国家被敌国围困,国王找来了智慧过人的谋士,请他出谋划策。
三十六计解释及典故

三十六计解释及典故《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的一本兵法著作,被誉为兵家经典之作。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六计,共计三十六计。
这些计策和典故在中国历史上广泛应用,并且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计:瞒天过海。
这个计策源于战国时期郭嘉瞒天过海的故事。
瞒天过海要求我们在战争中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采取虚张声势的手段,迷惑敌人。
这计策告诉我们,善于运用隐蔽、欺骗的手段,在关键时刻发起进攻,可以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
这一计策出自战国时期韩信的故事。
围魏救赵劝我们善于利用敌人的势力,瓦解敌人的联盟关系,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
这计策告诉我们,战争中能够灵活运用外交手段,争取与敌人的朋友结盟,削弱敌人的实力。
第三计:借刀杀人。
故事源于战国时期廉颇与蔺相如的关系。
借刀杀人要求我们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和纷争,让其自相残杀,以达到我们的目的。
这计策告诉我们,善于观察敌人的矛盾和弱点,并运用正确的策略,可以瓦解敌人的力量,获得胜利。
第四计:以逸待劳。
这一计策出自战国时期孙膑与丁奉的故事。
以逸待劳要求我们运用巧妙的战略,消耗敌人的实力,待到敌人疲惫时再发起进攻。
这计策告诉我们,应该善于避实击虚,巧妙地利用敌人疲劳的时机,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
第五计:趁火打劫。
这个计策源于战国时期吴起趁楚国失火的时机攻打楚国的故事。
趁火打劫要求我们善于抓住敌人危机的时机,采取激进的战略,取得最大利益。
这计策告诉我们,战争中应该善于洞察敌人的困境,并果断地采取行动,争取胜利。
第六计:声东击西。
这一计策出自西汉初期霍去病的故事。
声东击西要求我们采取假象、迷惑敌人的战术,使其分兵应对。
这计策告诉我们,战争中应该善于制造假象,迷惑敌人的决策,让其陷入被动。
《三十六计》中的每一计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在战争中取得优势。
但作为现代人,我们需要将其用在适当的场合,比如商业、政治等领域。
同时,我们在学习《三十六计》时也不能只局限于策略的运用,更要注重道德的约束和法律的规范,以免产生不良的后果。
三十六计的成语故事

三十六计的成语故事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的一本兵法策略书籍,其中收录了三十六个计谋策略,每个计谋都有一个对应的成语故事。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例子:
1. 瞒天过海:讲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率军渡过渤海时,为了避免被敌人发现,命令士兵将船帆和旗帜都藏起来,让敌人误以为他们已经返航,从而成功渡过了渤海。
2. 围魏救赵: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没有直接救援赵国,而是围攻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魏国回军自救,从而解救了赵国。
3. 借刀杀人: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建议齐桓公借助鲁国的力量来消灭宋国,于是齐桓公派人到鲁国,说服鲁国攻打宋国,最终齐国坐收渔翁之利。
4. 以逸待劳: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将领孙膑在马陵之战中,利用魏军轻敌的心理,让魏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然后在魏军必经之路设下埋伏,最终大败魏军。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军事策略的智慧,也成为了中
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

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国姓爷郑成功为了收复台湾,他利用了瞒天过海的计策,让敌人措手不及,最终成功收复了台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隐忍和谋略,才能在困难的局面中取得胜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军队围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
齐国国君派出了大军攻打魏国的都城,魏国不得不放弃围攻,转而回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借力打力,才能解决自身的困境。
第三计,借尸还魂。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在战场上被敌人杀死,赵国军队为了振奋士气,将赵奢的尸体放在战车上,冒充他还活着,最终成功击退了敌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借助虚实,才能战胜强敌。
第四计,以逸待劳。
古代战争中,有一次晋国和楚国的军队对峙,晋国军队利用地利之便,以逸待劳,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等待时机,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五计,趁火打劫。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次齐国的都城被燃烧,赵国趁乱打劫,最终获得了大量的战利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抓住机会,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六计,声东击西。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次韩国军队攻打赵国,赵国军队利用了声东击西的计策,成功打败了韩国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七计,无中生有。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利用了无中生有的计策,制造了一场假战,最终成功打败了敌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制造假象,才能迷惑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
第八计,暗渡陈仓。
相传战国时期,秦国军队利用了暗渡陈仓的计策,成功攻占了敌人的都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利用隐秘的方式,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第九计,隔岸观火。
相传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发生了一场战争,晋国军队利用了隔岸观火的计策,成功打败了齐国军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善于观察敌人的动向,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三十六计小故事

三十六计小故事
1. 瞒天过海:战国时期,赵国将军廉颇率领军队围攻魏国卫国城。
卫国城守将想出了一个计策,将城门打开,出城欢迎进攻的赵军。
赵军大胜后,发现城中空无一人,原来魏国卫国城守将已带领精兵潜至敌后夺取了赵军的主帅。
2. 围魏救赵:春秋时期,晋国面临着强敌齐国的围攻。
晋国国君姜子牙想出一计:袭击魏国都城手牵手,将手中的火炬放到城门处燃烧,齐兵看到烟火以为晋国援军已经来到,最终成功围魏救赵。
3. 调虎离山:三国时期,诸葛亮和魏国将领马谡在街亭阵地作战。
诸葛亮利用马谡自负的脾气,将他带走。
魏国主帅司马懿看到马谡不在,以为街亭已经攻克,率领兵力过度,最终被晋军大败。
4. 走为上策:春秋时期,孟子来到晋国应邀进谏,请晋国国君尽快修行,减少军备,以实现和平。
但是晋国国君不听劝,对孟子采取恶言相待。
孟子不为所动,离开晋国。
后来,晋国不断内乱,外被侵略,而孟子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5. 敌战千里:三国时期,曹操派军攻打东吴,孙权派出诸葛亮墨家兵器大师鲁肃去向刘备求援。
鲁肃劝刘备趁机夺取荆州,屯兵南阳。
军队千里反攻东吴,成功扰乱曹操的后方,给孙权争取了时间。
36计的故事

36计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本名为《三十六计》的兵法书籍,这本书以36计分别为“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尸还魂”等,是中国古代兵法中的经典之作。
这36计不仅仅是用于军事上,更是可以在生活中运用的智慧宝库。
下面,就来讲述一些与36计相关的故事。
故事一,瞒天过海。
故事背景,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大将赵括带领军队在横山一带与秦军对峙。
为了迷惑秦军,赵国派遣士兵在黄河上游放水,制造洪水,使秦军误以为是赵军要渡河攻打秦国,于是秦军撤回了主力。
故事寓意,瞒天过海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强敌时,有时候需要采取一些迂回的策略,以迷惑对方,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个策略,比如在工作中,可以巧妙地隐藏自己的意图,以便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故事二,围魏救赵。
故事背景,战国时期,赵国与魏国交战,赵国国君派遣大将李牧率军攻打魏国。
李牧采取了“围魏救赵”的策略,先用兵围困魏国都城,然后在魏国的外围设伏,引诱魏国军队出城追击,最终成功将魏国军队歼灭。
故事寓意,围魏救赵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主动出击,以制造一些诱饵,来引诱对手做出一些错误的决策。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个策略,比如在商场竞争中,可以采取一些行动,来诱使竞争对手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获得竞争的优势。
故事三,借尸还魂。
故事背景,战国时期,齐国国君田忌与晋国国君进行赛马比赛。
田忌的马虽然速度较快,但是体力不足,而晋国的马则体力充沛。
田忌派遣使者去告诉晋国国君,他的马是“赤兔马”,而晋国的马是“骆驼马”,以此来安抚晋国国君。
比赛中,田忌采取了借尸还魂的策略,先让自己的马慢下来,然后突然加速,最终取得了比赛的胜利。
故事寓意,借尸还魂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在关键时刻出其不意,以获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个策略,比如在谈判中,可以先故意放弃一些利益,然后在关键时刻突然出击,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以上就是关于36计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古代兵法的运用,更是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三十六计和成语故事

•
•
•
• •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 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 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 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 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 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 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 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 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 着回去了。 【释读】 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 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 掉。
乱用成语
• • • • • • • • • • 诸位,各位:今天是什么天气?是我演讲的天 气,开会的人来齐了没有?看样子有五分之八了, 没来的举手吧!很好,都到齐了。你们来的很茂 盛,鄙人也实在很感冒。今天,兄弟召集大家, 来训一训,兄弟有说的不对的地方,大家应该互 相谅解。因为兄弟和大家比不了,你们是文化人, 都是大学生、小学生和留洋生,你们这些乌合之 众,学科学科的,学化学科的,都懂七八国的英文, 兄弟我是大老粗,连中国的英文都不懂。你们是笔 筒里爬出来的,我是炮筒里钻出来的,今天在这里 讲话真使我蓬荜生辉,感恩戴德。……
•
• •
叶公好龙
【典故】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 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 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 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 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 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 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 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 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
三十六计全部历史经典故事

三十六计全部历史经典故事三十六计故事三十六计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故事】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
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
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
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
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
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
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
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
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讲苏省镇江市一带)。
三十六计故事第二计围魏救赵【故事】太平天国后期,由于内讧加剧,大大削弱了军队的力量。
公元1860年,清军派和春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今江苏南京),清军仗着人马众多,层层包围,使天京成为一座孤城。
为了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诸王众将商讨对策,但对如此险恶的形势,大家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这时,年轻的将领忠王李秀成为洪秀全献上一计。
他说:“如今,清军人马众多,硬拼只会凶多吉少。
请天王拨给我两万人马,乘夜突围,偷袭敌军屯粮之地杭州。
这样,敌人一定会分兵救援抗州。
然后天王乘此机会突围,我也回兵天京,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天京之围可解。
”翼王石达开急忙响应,并表示也带一支人马协同忠王作战。
诸王全将都认为这是“围魏救赵”之计,有两位王爷亲率精兵突围,胜利是有把握的。
可是洪秀全生性喜欢猜疑,以为天京被围,形势险恶,怀疑二王是不是想乘机脱逃,所以迟疑不决,没有吭声。
李秀成猜透了洪秀全的心思,他突然跪倒在地泪如泉涌,说道:“天王,天国危在旦夕,我等若有二心,对得起天王和全军将士吗?”石达开也跪在天王面前,恳求洪秀全下令发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 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 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 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 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 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 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 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 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 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释读】 我们现实生活中像叶子高这样的人也有不少,他们往 往口头上标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动真格的,他们却临阵 脱逃了,这跟叶公好龙又有什么两样呢?
•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 士,及时振作。
•
• •
按图索骥
【典故】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 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 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 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 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 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 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 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 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 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释读】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 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 •
东施效颦【典故】 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 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体不好,有心 痛的毛病。 • 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 突然因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虽 然她的样子非常难受不舒服,但是见到的村民们却都在称赞, 说她这样比平时更美丽。 • 同村有位名叫东施的女孩,因为她的长相并不好看,他看 到村里的人都夸赞西施用手扶住的样子很美丽,于是也学着西 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在人们面前慢慢地走动,以为 这样就有人称赞她。她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 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有人看到之后, 赶紧关上大门;有些人则是急忙拉妻儿躲得远远的,他们比以 前更加瞧不起东施了! 【释读】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着眉的样子美丽,却不知道这是因为 西施本身美貌的原因,刻意地去模仿,结果只给后人留下「东施
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 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 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 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 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 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 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 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 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
• •
叶公好龙
【典故】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 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 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 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 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 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 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 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 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
• • •
卧薪尝胆
【典故】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 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 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 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 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 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 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 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 践的求和。 •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 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
坐吃山空 吃饭时,小儿子老是不肯坐下。妈妈 奇怪地问;“你今天怎么啦,干嘛站着吃饭?” 儿子:“今天上语文课,老师说‘坐吃山 空……’”
• 足球热 • 父亲:“咦,叫你买只热水袋,怎么买了 只足球?” • 儿子:“足球比热水袋好,省得灌水麻 烦。” 父亲:“可足球不能取暖。” • 儿子:“怎么不能?你不见报纸上讲,今年 全世界将出现‘足球热’吗?”
• • • • • •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
• • • • • •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
• 水滴石穿 【典故】 • 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 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 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 •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 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 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 偷来的。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 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 我!”张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 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乘崖当堂斩了 这个小吏。 • 【释读】 • 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 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为什么 孩子:“爸爸,这冒烟的是什么?” 爸爸:“记住,冒烟是烟囱。” 孩子:“噢,知道啦!那爸爸的鼻子为什么不叫 ‘烟囱’呢?”
• •
问路 走路人问一个小孩子道:“小弟弟请 问你:这两条路,通什么地方?” • 孩子道:“东边一条,可以通我的家。 西边的一条,却不通我的家……
• 孝子 • 子:“如果我考全班第一名,你会怎样?” • 父:“那我真要高兴死了!” • 子:“爸爸,不要担心,我不会让你死的!”
乱用成语
• • • • • • • • • • 诸位,各位:今天是什么天气?是我演讲的天 气,开会的人来齐了没有?看样子有五分之八了, 没来的举手吧!很好,都到齐了。你们来的很茂 盛,鄙人也实在很感冒。今天,兄弟召集大家, 来训一训,兄弟有说的不对的地方,大家应该互 相谅解。因为兄弟和大家比不了,你们是文化人, 都是大学生、小学生和留洋生,你们这些乌合之 众,学科学科的,学化学科的,都懂七八国的英文, 兄弟我是大老粗,连中国的英文都不懂。你们是笔 筒里爬出来的,我是炮筒里钻出来的,今天在这里 讲话真使我蓬荜生辉,感恩戴德。……
•
•
•
• •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 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 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 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 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 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 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 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 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 着回去了。 【释读】 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 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 掉。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 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 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 栋梁之才。
•
•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 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 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 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 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 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 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 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 了他的文才武略。 • 【释读】
•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 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 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 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 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 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 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 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 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 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 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 【释读】 •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卧薪尝胆”,用来形 容人刻苦自励,民奋图强。
• • • • • •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颠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 • • • • •
第三十一计 第三十二计 第三十三计 第三十四计 第三十五计 第三十六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