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物理》期末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核物理学重点知识总结(期末复习必备)

核物理学重点知识总结(期末复习必备)

核物理学重点知识总结(期末复习必备)
核物理学重点知识总结(期末复必备)
1. 核物理基础知识
- 核物理的定义:研究原子核内部结构、核反应以及与核有关
的现象和性质的学科。

- 原子核的组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无电荷。

- 质子数(原子序数):表示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
素的化学性质。

- 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关系: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
同的原子核。

2. 核反应与放射性
- 核反应定义:原子核发生的转变,包括衰变和核碰撞产生新核。

- 放射性定义:原子核不稳定,通过放射射线(α、β、γ射线)变为稳定核的过程。

- 放射性衰变: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3. 核能与核能应用
- 核能的释放:核反应过程中,原子核质量的变化引发能量的
释放。

- 核能的应用:核电站、核武器、核医学、核技术等领域。

- 核电站工作原理:核反应堆中的核裂变产生的能量转换为热能,再通过蒸汽发电机转换为电能。

4. 核裂变与核聚变
- 核裂变:重核(如铀)被中子轰击后裂变成两个或更多轻核
的过程,释放大量能量。

- 核聚变:两个轻核融合成一个较重的核的过程,释放更大的
能量。

- 核裂变与核聚变的区别:核裂变需要中子的引发,核聚变则
需要高温和高密度条件。

5. 核辐射与辐射防护
- 核辐射:核反应释放的射线,包括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

- 辐射防护: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减少人体暴露在核辐射下
的危害。

以上是对核物理学的一些重点知识进行的总结。

在期末复习中,希望这些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

原子核物理复习重点

原子核物理复习重点

1.本章重点:1、莫塞莱公式,核的质量的测量,半径公式;2、核的自旋、宇称;3、核磁共振法测核磁矩;4、核的电四极矩与核形状的关系。

2.本章重点:1、放射性1)基本概念:放射性、核衰变、衰变常数、半衰期、平均寿命、放射性活度、比活度、射线强度;2)基本规律:指数衰减规律;连续衰变规律;3)人工放射性的生长;14C鉴年;2、原子核的稳定性1)质量亏损,质量过剩,结合能,比结合能2)液滴模型;原子核稳定性的经验规律。

5.本章重点:1、衰变能的计算及其与 粒子动能的关系;2、 衰变的实验规律;3、经典理论的困难,阿尔法衰变的机制。

6.本章重点:1、贝塔谱的特点及其解释;2、 衰变的三种类型(形式、本质、衰变能、衰变条件等);3、衰变纲图;4、贝塔衰变的跃迁分类和选择定则、比较半衰期。

7.本章重点:1、跃迁多极性、跃迁分类2、选择定则及应用3、内转换现象、内转换系数的应用4、穆斯堡尔效应问答:为什么同一核的伽马发射谱不能成为其吸收谱?8.本章重点:1、核内存在壳层结构的条件及基本思想;2、壳模型的应用(确定核基态自旋和宇称;解释同核异能素岛;与贝塔衰变的关系);3、集体模型?4、转动能级。

9.本章重点:1、基本概念:核反应、反应道、核反应能、核反应阈能、核反应截面、核反应微分截面、核反应产额;2、核反应能、阈能的计算;3、Q方程的推导及应用;4、核反应截面、微分截面,产额的相关计算;5、细致平衡原理。

名词解释:核反应,阈能(并会计算)核反应过程的表示;重点:反应能Q (定义,怎么求);Q方程(务必记住)及其应用(确定核素质量;计算出射粒子的能量Eb;确定核素的激发能E 。

)书上的例题好好看看核反应截面与产额(定义(每年必考);会计算书上例题)核反应模型(会简单描述三个阶段即可)证明题(细致平衡(课件里有几个公式写上))第八章重点是壳模型应用以及壳模型的表述(简答题)看课后题,确定基态自旋和宇称;判断几级跃迁β;证明磁矩(书上有)。

原子和原子核物理总复习

原子和原子核物理总复习

α衰变规律
衰变时放出α 粒子的,叫 α 衰变
α 粒子即氦原子核 ——
4 2
He
α衰变规律:
核的质量数减少4,电荷数减少2。
M Z
X
4
2 He
M-4 Z-2
Y
β衰变规律
衰变时放出β 粒子的,叫 β 衰变
e e β 粒子即电子
——
0 -1
或正电子: 0
1
β 衰变规律: 核的质量数不变,电荷数增加±1。
B.只要入射光的强度足够大,就一定能 产生光电效应
C.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低 于这个极限频率的光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D.在光电效应现象中,光电流的强度与 入射光强度无关
衰变
天然放射现象
贝克勒耳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
放射性元素
衰变
新元素
αβγ
天然放射现象:某些元素能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叫 做天然放射现象。这些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三. 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对应于电子的不同运行
轨道,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连续的,即电子不能
在任意的轨道上运行。
rn = n 2 r1
能级图1
n (量子数 )

能级图
E (能级 )
0 eV
4
(第二 激发态)
3
r4
(第一
r3
激发态) 2
rn
r2
E4(-0.85) 0.66 E3(-1.51)
1.89
E2(-3.4)
(2)在单位时间里从金属极板中发射出的光电子数 跟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3)发射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强度无 关,只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4)只要入射光的频率高于金属极板的极限频率, 无论其强度如何,光电子的产生都几乎是瞬时的,不超 过10-9s.

原子核物理复习资料归纳整理

原子核物理复习资料归纳整理

原子核物理复习资料归纳整理名词解释1、核的自旋:原子核的角动量,通常称为核的自旋。

2、衰变常量:衰变常量是在单位时间内每个原子核的衰变概率。

3、半衰期:半衰期是放射性原子核数衰减到原来数目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4、平均寿命:平均寿命是指放射性原子核平均生存的时间。

5、放射性活度:在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核发生衰变,亦即放射性核素的衰变率,叫衰变率。

6、放射性: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各种射线的现象,称为放射性。

7、放射性核素:能自发的放射各种射线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也叫做不稳定核素。

8、核衰变:原子核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的放射出α或β 等粒子而发生的转变。

9、衰变能:原子核衰变时所放出的能量。

10、核素:具有相同质子数Z和中子数N的一类原子核,称为一种核素。

11、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

12、同中子素: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

13、同量异位素:质量数相同,质子数不同的核素14、同核异能素:质量数和质子数相同而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

15、镜像核:质子数和中子数呼唤的一对原子核。

16、质量亏损:组成某一原子核的核子质量与该原子核质量之差。

17、核的结合能:自由核子组成原子核所释放的能量。

18、比结合能:原子核平均每个核子的结合能。

19、最后一个核子的结合能:是一个自由核子与核的其余部分组成原子核时,所释放的能量。

20、内转换现象:跃迁时可以把核的激发能直接交给原子的壳层电子而发射出来。

21、内转换现象:原子核从激发态到较低的能态或基态的跃迁时把核的激发能直接交给原子的壳层电子而发射出来。

22、内转换电子:内转换过程中放出来的电子。

(如果单出这个就先写出内转换现象的定义)23、内电子对效应:24、级联γ辐射的角关联:原子核接连的放出的两个γ光子,若其概率与这两个γ光子发射方向的夹角有关,即夹角改变时,概率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级联γ辐射角关联,亦称γ-γ角关联。

25、穆斯堡尔效应:原子核辐射的无反冲共振吸收。

[原子物理]复习的四个重点

[原子物理]复习的四个重点

[原子物理]复习的四个重点“原子和原子核”一章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年年有试题涉及,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在原子模型中,以玻尔理论和原子能级命题频率最高,在原子核组成、核能中,以衰变规律、核能计算命题频率最高,其它知识点尽管也时有出现,但命题频率较低。

因此,原子物理部分应以如下四个方面重点复习。

一. 玻尔模型、能级概念1. 原子能量的量子化:用n 表示量子数,E n 和E 1表示对应于n 的能级和基态,则有:E E n E eV n ==-121136/.,。

2. 跃迁假设:用h 表示普朗克常数,ν表示光子的频率,则有h E E m n m n ν=->()。

3. 原子跃迁的光谱线问题:一群氢原子可能辐射的光谱线条数为N C n n n ==-212()/。

例1. (2000年北京春考)根据玻尔理论,某原子的电子从能量为E 的轨道跃迁到能量为E’的轨道,辐射出波长为λ的光。

以h 表示谱朗克常量,c 表示真空中的光速,则E’等于( )A. E h c -λ/B. E h c +λ/C. E hc -/λD. E hc +/λ解析:根据玻尔理论,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 E E ν=-',又光在真空中传播时λν=c /,联立得E E hc '/=-λ。

选项C 正确。

例2. (2000年吉林理科综合)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 1。

下列四个能级图中能正确代表氢原子能级的是( )解析:根据能级公式E E n n =12/,易知C 图正确。

例3. (高考题)图2给出氢原子最低的四个能级。

氢原子在这些能级之间跃迁所辐射的光子的频率最多有________种,其中最小的频率等于________Hz (保留两位数字)。

解析:氢原子最低的四个能级之间的辐射跃迁如图3所示,由图可知最多有6种方式[/()/()/]N C n n n ==-=-=21244126,因此辐射光子的能量h ν最多有6种,对应的频率也有6种,其中从n =4跃迁到n =3能级时原子辐射能量最小,光子的频率最小,依玻尔理论:ν=-=---⨯⨯⨯=⨯--()/[.(.)]./(.).E E h H z 431934140851591610663101610注:若给定的原子不是一群而是一个,在计算可能辐射的光谱线条数时不能利用N n n =-()/12计算。

原子物理复习要点

原子物理复习要点

《原子物理复习要点》第一章1. 氢原子原子光谱波数 里德伯常数光谱项 !!,2m ,1m n ;3,2,1m ++== 2.玻尔氢原子理论 ⑴玻尔假设(3点) ⑵氢原子模型玻尔半径精细结构常数 定态能量连续能量区:自由电子动能 ⑶氢原子的光谱λν1~=H R ,T T ~n m −=ν2H n n R T =.~c c νλν==,A 53.0em 4a 02e 200=≡!πε!,3,2,1n ,n a r 20n ==,nc nc c 4e v 02n απε==!1371c4e 02≈=!πεα!,3,2,1n ,c m n 21E 22e 2n =−=α!,3,2,1n ,E n 1E 12n ==.eV 6.13c m 21E 22e 1−≈−=α02vm 2e >,E E ~hc h mn −==νν2n n R T ∞=.nhcR hcT E ,hc E T 2H n n n n −=−=−=.eV 6.13hcR .eV 6.13hcR hcT E ,1n H H 11=−=−=−==nm .eV 1242m .J 1063.6103ch 348=×××=−⑷类氢离子约化质量类氢离子光谱 ⑸里德伯原子 3.夫兰克-赫兹实验图1.5.2 证明了原子能级的存在。

第二章1 波粒二象性⑴德布罗意假设 2. ⑴自由粒子波函数 ⑵()eemM Mm +=µ()!",3,2,1n ,n 42Z e E M 222024n =−=πεµ有限,!",3,2,1n ,Z n e4r 2220n =×=µπε().4c 4e R 3204M ππεµ⋅=!().4c 4e m R 3204e ππε⋅=∞!.Mm 11R R M m M R m R e e e M +=+==∞∞∞µ()222024n n 42Z e E !πεµ−=⑶ 不代表实在的物理量的波动. ⑷波函数满足条件:单值、有限、连续. 海森伯不确定原理3.薛定谔方程⑴条件 ⑵建立⑶定态薛定谔方程E 为粒子总能量,不随时间改变. 几率密度只与位置坐标有关而与时间无关.4.力学量的平均值,算符表示和本征值哈密顿算符 ()[],0q ˆ,p ˆ1≠():r !Ψ.2q p !≥⇒ΔΔ.p p p −=Δ.p p p 22−=Δ.2z p ,2y p ,2x p z y x !!!≥≥≥ΔΔΔΔΔΔ().2h t E 2≥ΔΔ.τΓ!≈()()().t ,r t ,r V m 2t ,r t i 22!!"#!#ΨΨ⎟⎟⎠⎞⎜⎜⎝⎛+∇−=∂∂,p ,i p ,t i E 222∇−→∇−→∂∂→!"#!"#"2222222zy x ∂∂+∂∂+∂∂≡∇!.V m 2p E 2+=•,c v ,h E ,p h <<•==•νλ(),r V V !=()()().t f r u t ,r !!=Ψ()(),r u t E i exp t ,r !"!⎟⎠⎞⎜⎝⎛−=Ψ()()().r Eu r u r V m 222!!!"#=⎥⎦⎤⎢⎣⎡+∇−.E !=ω.z k y j x i i i p ˆ⎟⎟⎠⎞⎜⎜⎝⎛∂∂+∂∂+∂∂−=∇−=!!"#!#".z z ˆ,y y ˆ,x xˆ,r r ˆ====!!()t ,r V m2H ˆ22!!"+∇−=①本征方程.A Aˆψψ=即力学量算符Aˆ作用在波函数ψ上等于一个常数乘以波函数ψ本身.波函数ψ称为算符Aˆ本征函数.②本征值●本征方程中A 称为算符Aˆ本征值.●假设:力学量A 的测量值就是算符Aˆ本征值.●因为在力学量本征态ψ下, 测量值就是算符Aˆ本征值,那么,力学量A 就完全确定,即.0A =Δ因此,力学量的平均值(期待值)就是本征值.●若两个力学量具有共同本征函数, 那么,这两个力学量的对易,一定可以同时具有确定值.,A Aˆψψ=!,B B ˆψψ=5.定态薛定谔方程的几个简例 ⑴阶跃势()().r d t ,r A ˆt ,r A *!!!∫=+∞∞−ΨΨ,AB B ˆA A ˆB ˆ,AB B A ˆB ˆAˆψψψψψψ====∴()⎩⎨⎧><=•.0x ,V 0x ,0x V 0,V E 0<X=0波函数及其一阶导数连续, 区域 ,透入距离⑵势垒 隧道效应: x<0几率密度不为0. 图2.5.4 透射系数 或a 较大,即扫描隧道显微镜●探针直径约或小于nm.●探针和样品的间隙对应一个势垒,间距为势垒宽度a 。

物理选修35原子结构原子核复习要点

物理选修35原子结构原子核复习要点

第十八章:原子物理与核物理复习要点1、了解玻尔原子理论及原子的核式结构。

2、了解氢原子的能级,了解光的发射与吸收机理。

3、了解天然放射现象,熟悉三种天然放射线的特性。

4、了解核的组成,掌握核的衰变规律,理解半衰期概念,掌握核反应过程中的两个守恒定律。

5、了解同位素及放射性同位素的性质和作用,了解典型的核的人工转变。

6、了解爱因斯坦质能方程,会利用核反应中的质量亏损计算核能。

7、了解核裂变与核聚变。

第一模块:原子的核式结构、波尔的原子模型『夯实基础知识』1、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完成,称做十大美丽实验之一)(1)α粒子散射实验的目的、设计及设计思想。

①目的:通过α粒子散射的情况获取关于原子结构方面的信息。

②设计:在真空的环境中,使放射性元素钋放射出的α粒子轰击金箔,然后透过显微镜观察用荧光屏接收到的α粒子,通过轰击前后α粒子运动情况的对比,来了解金原子的结构情况。

③设计思想:与某一个金原子发生作用前后的a 粒子运动情况的差异,必然带有该金原子结构特征的烙印。

搞清这一设计思想,就不难理解卢瑟福为什么选择了金箔做靶子(利用金的良好的延展性,使每个α粒子在穿过金箔过程中尽可能只与某一个金原子发生作用)和为什么实验要在真空环境中进行(避免气体分子对α粒子的运动产生影响)。

(2)α粒子散射现象①绝大多数α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②少数α粒子则发生了较大的偏转;③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角度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

(3)a粒子散射的简单解释。

①由于电子质量远远小于α粒子的质量(电子质量约为α粒子质量的1/7300),即使α粒子碰到电子,其运动方向也不会发生明显偏转,就象一颗飞行的子弹碰到尘埃一样,所以电子不可能使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

而只能是因为原子中除电子外的带正电的物质的作用而引起的;②使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的只能是原子中带正电的部分,按照汤姆生的原子模型,正电荷在原子内是均均分布的,α粒子穿过原子时,它受到两侧正电荷的斥力有相当大一部分互相抵消,因而也不可能使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更不可能把α粒子反向弹回,这与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相矛盾,从而否定了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原子核物理复习提纲

原子核物理复习提纲
5. 核的自旋:它描述微观体系状态波函数的一种空间反演性质。 规律是(1)偶 A 核的自旋为整数,偶偶核的自旋为 0。(2)奇 A 核的自旋为半整数。
6. 核磁共振法测核磁矩:将被测样品放在一个均匀的强磁场 B 中,由于核具有磁矩,它 在磁场中与磁场作用获得附加能量 E。这个能量随核在磁场中的取向不同而不同,有 2I+1 个值。如果我们在垂直于均匀磁场 B 的方向上再加上一个强度较弱的高频磁场, 当其频率 v 满足 hv = ΔE 时,样品的原子核将会吸收高频磁场的能量而使核的取向发 生改变,实现能级跃迁。此时,高频磁场的能量被原子强烈吸收,称为共振吸收,此时 的频率 v 称为共振频率。因此,只要测得 v 和 B 即可求出核的磁矩。
2. 壳模型的基本思想:1 原子核虽然不存在与原子中相类似的不变的有心力场,但原子核 中的每一个核子看作是在一个平均场中运动,这个平均场是所有其他核子对一个核子作 用场的总和,对于接近球形的原子核,可以以为这个平均场是个有心场;2 泡利不相容 原理不仅限制了每个能级所能容纳核子的数目,也限制了原子核中核子与核子的碰撞概 率。
5.
平均寿命τ:放射性原子核平均生存的时间。τ = 1
������
6.
放射性活度
A:指放射性元素或同位素每秒衰变的原子数。������
=
������������
=
������
������ ������
������������
7. 比活度:放射性活度与其质量之比,即单位质量的放射性活度。 8. 射线强度:即放射性活度。
Ed = (∆mY + ∆mα − mX) × 931.5 MeV
Ed = ∆(Z, A) − ∆(Z − 2, A − 4) − ∆(2,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1、α衰变的形式: Z X A 4 Z 2
Y
2、衰变常数:与质量数、α衰变能量、原子序数有关。 3、由实验得到β衰变放出的β射线的能谱是连续分布的,发出的电子的动能具有从零到某一最大值的 Tmax 之间 的任意数值。
A 4、 衰变:Z X A Z 1
A Y e e , 衰变:Z X
*
理课程期末复习要点
西南科技大学原子核物理课程期末复习要点
第1章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1、人们认识原子核是从观察物质的放射性开始的。1896 年,贝克勒尔发现了铀的放射性---核科学开端;1897 年 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1903 年卢瑟福证实了α射线是正电荷的氦原子,β射线是电子;1911 年提出原子的核式模 型;1932 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海森堡提出原子核由原子和中子组成的假设。 2、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中子和质子以及特定能态的一种原子核或原子称为核素。 (中子数、质子数和能态只要 有一个不同,就是不同的核素。 ) 3、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核素称为某元素的同位素。(即 Z 相同,N 不同,在元素周期表中 处于同一个位置,具有基本相同化学性质)。 4、同位素丰度:某元素中各同位素天然含量的原子数百分比(注意:不是质量百分比! )称为同位素丰度。 5、同量异位素:质量数 A 相同,质子数 Z 不同的核素。 6、同质异能素:质子数 Z 和中子数 N 均相同,而能态不同的核素。 7、根据原子核的稳定性,可以把核素分为稳定的核素和不稳定的放射性核素。原子核的稳定性与核内质子数和中 子数之间的比例存在密切的关系。 8、稳定核素几乎全落在一条光滑曲线上紧靠曲线的两侧,我们把这条曲线 成为β稳定曲线。有头图可见,对于轻核,稳定曲线与直线 N=Z 相重合; 当 N、Z 增大到一定数值后,稳定曲线逐渐向 N>Z 方向偏离。在 Z 小于 20 时,核素的 N 与 Z 之比约为 1;Z 为中等数值时约为 1.4;Z 等于 90 左右时 约为 1.6.相对于稳定曲线而言, 中子数过多或偏少的核素都是不稳定的。 位 — 于稳定曲线上方的核素为丰中子核素,易发生β 衰变,位于稳定曲线下 方的核素为缺中子核素,易发生β+衰变。 9、电荷半径: 核力半径: R 1.40 0.10 A fm
3 6
Ci ;SI 单位:Bq(贝可
勒尔) 1Bq 1/ s , 1Ci 3.7 10 Bq
10
3、放射系:地球年龄为 109 年,半衰期较短的核素都已衰变完,目前存在于地球上的放射性核素都只能维系在三 个处于长期平衡状态的放射系中。这些放射系的第一个核素的半衰期都很长,和地球的年龄相近或比它更长。如 10 钍系的 232 Th ,半衰期为 1.41× 10 a;铀系的 238 U ,半衰期为 4.47×109a;锕铀系的 235 U ,其半衰期为 7.04×108a。虽 90 92 92 然在三个放射系中的其他核素,在单独存在时,衰变都较快,但它们维系在长期平衡体系内时,都按第一个核素 的半衰期衰变,因此可保存至今。 Th 开始,经过连续 10 次衰变,最后到达稳定核素 208 Pb 。由于该系核素质量 4、三个天然放射系: (1)钍系,从 232 90 82 238 Pb ; 数是 4 的整数倍,故称 4n 系; (2)铀系(4n+2 系) ,从 92U 开始,经过连续 14 次衰变,最后到达稳定核素 206 82 207 U Pb (3)锕铀系(4n+3 系) ,从 235 开始,经过连续 11 次衰变,最后到达稳定核素 ; ( 4 )镎系( 4n+1 系) ,天然 92 82 209 Np Bi 。 放射系中缺少 4n+1 放射系,人工制造。镎系从 237 开始,经过连续 11 次衰变,最后到达稳定核素 93 83 第三章 原子核的衰变
第二章 原子核的放射性
1、衰变常数 λ 的物理意义:在(时间 t 附近)单位时间内每个原子核发生衰变的几率。衰变常数表征放射性核素 衰变的快慢,λ 越大,衰变越快,λ 越小,衰变越慢。 特点: (1)每种放射性核素都有确定的衰变常数; (2)λ 是常数,各原子核的衰变几率相同,各个原子核的衰 变是独立无关的 (3) 某一个核的衰变是偶然性事件, 大量原子核的衰变规律就表现出指数规律描述的必然性规律, 统计性。 2、放射性的活度 A:一个放射源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不是放射源发出的粒子数目)称为它的放射 性活度。 A(t )
L
3、核反应截面σ物理意义:一个入射粒子入射到单位面积内只含有一个靶核的靶子上所发生反应的概率。
* 4、 复合核模型: 复合核模型把核反应分成相互独立的两阶段: 复合核的形成, 复合核的衰变。 即 a A C b B
复合核一般处于激发态,复合核的激发能为入射粒子相对与动能 T’(即在质心系的动能)和入射粒子与靶核的 结合能 BaA 之和,即 E
d ( N 0 e t ) dN (t ) N0e t N (t ) , A(t ) A0et , A0 N0 (放射源初始放射性活 dt dt
度) ,N(t)为一个放射源在 t 时刻含有的放射性原子核个数。由上式可知,一个放射源的放射性活度应随时间增加 而指数地衰减。单位:历史上采用 Ci(居里), 1Ci 3.7 1010 / s , 1Ci 10 mCi 10
=-1, 表示母核和子核宇称相反。 (2) 禁戒跃迁: 一级, I 0, 1, 2
n 级, I n, (n 1)
二级, =-1 ; I 2, 3
=+1;
=(-1)n 。
7、内转换电子:原子核将退激能量交给核外电子,使电子从原子中电离的现象,称为内转换。释放的电子成为内 转换电子。 8、核退激方式: (1)发射特征 X 射线,即外层电子向内层跃迁以填补空位,使电子恢复到较低的能量状态。 (2)将其激发能直接传给壳层的另外一个电子,使它从原子中发射出来,称作“俄歇电子” 。 第 4 章 原子核反应 1、角动量守恒:反应前后体系的总角动量保持不变,即 J i J f 。反应前体系的总角动量: J i S S A Li , 分别代表入射粒子、靶核的自旋和两者相对运动的轨道角动量;反应后体系的总角动量: J f S b S B L f ,分 别代表出射粒子、剩余核的自旋和两者相对运动的轨道角动量。 2、宇称守恒:在核反应中仅涉及到强相互作用,故体系宇称守恒,即反应前后宇称相等:πi=πf,反应前体系的 宇称等于入射粒子的宇称πa、靶核的宇称πA 和两者相对运动的轨道宇称的乘积,即 i A (1) i 。
A Z 1
Y e e ,轨道电子俘获:ZAX e
A Z 1
Y e ,
e 为中微子,e 下标表示电子层。
说明:本要点由张金亮编辑整理,仅供期末复习参考,请勿作他用,否则后果自负! -2-
西南科技大学原子核物理课程期末复习要点 5、衰变纲图:用横线表示原子核的能级,习惯上用粗横线分别表示母核和子核的基态,细横线表示激发态。两线 之间距离与母核与子核的静止能量差相当。从母核能级向右下的斜线表示衰变(子核电荷数加 1) ,向左下的表 示 衰变或轨道电子俘获(子核电荷数减 1) 。而 衰变则由直线段和左斜线组成,直线段的长度代表 2mec2 的能 量,斜线段代表的能距为粒子的最大动能。 6、选择定则: (1)允许跃迁, I Ii I f 0,1 , i f 1 , I 表示衰变前后母核和子核的自旋 变化, 即两者之差; 表示母核和子核的宇称变化, 即两者之积。 所以, =+1, 表示母核和子核的宇称相同;
西南科技大学原子核物理课程期末复习要点 角动量的矢量和。 16、核子轨道角动量与自旋的物理含义:轨道角动量是表征核子相对运动的物理量,自旋是核子的内禀角动量。 17、核自旋的规律: (1)所有偶偶核(中子和质子数都是偶数的原子核)基态的自旋都是零; (2)所有奇奇核基 态的自旋都是的整数倍,即偶 A 核的自旋为整数; (3)所有奇 A 核的自旋都是 ℏ 的半整数倍; 18、精细结构和超精细结构: (1)只把原子核看成有一定质量的点电荷得到原子光谱的粗结构,在考虑了电子的 自旋作用后,得到光谱的精细结构,当考虑到原子核的自旋、磁矩和四极距的贡献时,将得到光谱的超精细结构; (2)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是由核自旋引起的,因此可由超精细结构来确定核的自旋; (3)核磁子仅为波尔磁子 的 1/1836,可见核磁距比原子中的电子磁矩要小得多——超精细结构谱线间距远小于精细结构谱线的原因。 19、原子核的电四极矩:一个重要物理量,它反映了原子核的形状,又可描述原子核与有梯度的外电场之间的相 互作用。 20、费米子和玻色子: (1)自旋为半整数的粒子称为费米子,自旋为整数的粒子称为玻色子; (2)由费米子组成 的全同粒子体系,服从费米-狄拉克统计,由玻色子组成的全同粒子体系,服从玻色-爱因斯坦统计; (3)由奇数个 费米子组成的粒子仍然是费米子, 由偶数个费米子组成的粒子是玻色子, 由任意个玻色子组成的粒子总是玻色子。 21、原子核的能态:每个能级都有描述核的特征量如激发态、能量、自旋、宇称等物理量,在实验上测定这些物 理量并研究其变化规律是原子核物理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13
10、质量过剩:核素的原子质量(u)与质量数之差,M(Z, A)—A。 11、比结合能物理意义: (1)若把原子核拆成自由核子,需要平均对每个 核子所做的功; (2)比结合能 越大,原子核结合得越紧,稳定性好; (3) 比结合能 越小,原子核结合得越松,稳定性差。 12、液滴模型依据: (1)从比结合能曲线看出,原子核平均每个核子的结合能几乎是常数,而 B∝A,说明核子间 的相互作用力具有饱和性,否则 B 将近似与 A2 成正比。这种饱和性与液体中分子的饱和性相似; (2)从原子核的体积近似正比于核子数,意味着核物质密度几乎是常数,原子核是不可压缩的,与液体的不可 压缩性相类似。 13、魏扎科公式(基本半经验结合能公式) :B=BV +BS + Bc + Bsym + Bp=aVAaS A2/3acZ2A1/3asym(N–Z)2A–1+ ap A–1/2 其中:aV = 15.835 MeV, aS = 18.33 MeV,ac = 0.714 MeV, asym = 92.80 MeV,ap = 11.2 MeV (1) 体积能 BV: 类似于液体分子之间依靠分子间力而形成的凝聚能, 核力的作用使得原子核存在体积能 BV。 与 原子核体积成正比,即与核子数 A 成正比,是结合能的主要项; (2) 表面能 BS:处于表面的核子比处于核内部的核子受到的作用要弱一些。 表面能与原子核的表面积成正比。 球形核的表面积: S 4 R 2 4 r02A 2 3 ; (3)库仑能 BC:核内有 Z 个质子,存在库仑作用,质子相互排斥,使结合能变小,导致核不稳定。 (4)对称能 Bsym :N =Z 时,对称能为零,原子核最稳定;N≠Z 时,对称能非零,结合能降低,核不稳定。 (5)对能 Bp:核内中子和质子有各自成对相处的趋势,对能为 Bp = ap A–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