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解析

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解析
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解析

1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产生需要三个条件:

①土地与生态问题已达到一定的危害程度—足以引起人们的注

意;

②公众有关心生活质量的意识(环境意识);

③社会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实力)。

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与环境的关系陷于深刻危机的严峻时期兴起的。它的兴起,意味着人类与土地以及环境都遭受了巨大的创伤。

2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作用

恢复土地资源、解决人地矛盾的一种有效措施

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

缓解工农矛盾、解决就业和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有效途径

区域和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3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需求量不断增大,资源量日益短缺: 2010年我国矿产需进口量将达到2亿t,到2020年,进口量将达到2.5亿~3亿t,那时全世界将面临矿产资源贫乏的困境。

2. 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开发利用难度不断加大:矿产的利用不再是单一矿种的选治,而将转向多矿种、伴生矿的综合利用。这是对传统理论与方法的挑战

3.矿产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成本高:首先,是矿产储量的最终开采利用率很低;其次,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环

境协调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世界性问题。

4土地破坏的分类:

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考察队认为煤炭开采造成的土地破坏有两种类型:一是占用土地,包括排矸场、露天开采剥离物压占的土地及由其引起的土地污染;二是采空区造成的地表变形、塌陷、裂缝,以及由此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质量退化。

5土壤孔隙的分类:

无效孔隙:在无结构的黏土中较多,在砂质土及结构良好的土壤中少毛管孔隙:能保持对植物有效的毛细管水,对土壤供水供肥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气孔隙:是土壤水分,空气的通道,其数量是土壤通气、透水性的重要指标

6土壤质地的分类:

黏质土类: 颗粒细小,比表面积大,大孔隙小,通气透水性差,能

阻留悬浮物于土壤表层。具有较强保肥、保水性能,但也增加了污染物的转移难度

砂质土类:砂粒含量占优势,通气性、透水性强,分子吸附、化学

吸附及交换作用弱。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弱,由于通气孔隙大,污染物容易随水淋溶、迁移

壤土: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其形状差异取决于壤土中砂、黏粒含量比例

7土壤污染过程的特点:

a)从土壤本身的特点来看:(1)具有隐藏性和潜伏性;(2)具有

不可逆性和长期性(3)具有后果严重性

b)从土壤污染的原因看,土壤污染具有人为性,是人类谋求自身

发展的副产品。

c)从土壤污染与其他环境要素污染的关系来看,土壤污染具有聚

集性和制约性。

8土壤污染发生类型

水质污染型:其土壤污染源是工矿企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受污染的地面水体

大气污染型: 污染物质来自被污染的大气

固体废弃物污染型: 其污染特征属点源性质,主要造成土壤环境的重金属污染, 以及油类、病原菌和某些有害有机物的污染。

农业污染型: 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而不断的施用化肥、农药、城市垃圾堆肥厩肥、污泥等所引起的土壤环境污染。

综合污染性: 同时受到以上四种污染源的影响,但以某一或某两污染类型为主

9土壤自净作用类型

按照作用机理的不同,其作用类型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物理净化作用

物理化学作用:土壤胶体上原来吸附的阴阳离子与污染物的阴阳离子之间的离子交换吸附作用。

化学净化作用:污染物进入土壤之后,可能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通过这些化学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难溶性、难解离性物质,是危害程度和毒性减少,或者分解为无毒物质或营养物质的作用。

生物净化作用: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在土壤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通过生物降解被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而消散的过程,称为土壤的生物净化。

10植物根系对土壤环境的作用

?根系对土壤环境的改良作用;

?根系对土壤养分循环的作用;

?根系对提高土壤抗冲性的作用;

?根系对固土护坡的作用;

?根系对污染物的吸收与分解的作用。

11、生态平衡的标志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的相对平衡;

在生态系统整体上,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应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

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相对平衡;

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

12景观结构:指景观的组成构成及其空间分布形式。

景观结构和格局之间的关系

景观结构包括景观的空间特征(景观元素的大小、形状及空间组

合等)和非空间特征(景观元素的类型、面积比率等)两部分内容。

景观格局一般是指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特征。

这两个概念均为尺度相关概念。

13廊道功能

栖息地:廊道是边缘种和一般种的栖息地。

通道:火灾等干扰可能沿通道蔓延;另一方面,通道也起到屏障作用。过滤器:动植物穿越通道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廊道是半渗透性的过滤器。

源:廊道具有源的功能,对基质产生多种影响

汇:飞雪、土壤以及种子在林地廊道边缘汇集。

14景观格局类型

①均匀分布格局:指某一特定类型景观要素间的距离相对一致。

②聚集性分布格局

③线状格局:如房屋沿公路零散分布

④平行格局:如山地景观中沿山脊分布的森林带。

⑤特定组合或空间连接:大多分布在不同类型要素间

15复垦土壤重构类型

工程重构主要是采用工程措施,根据当地重构条件,按照重构土地的利用方向,对沉陷破坏土地进行的剥离、回填、哇垫、

覆土与平整等处理。

生物重构是工程重构结束后或同时进行的重构土壤培肥改良与种植措施,目的是加速重构土壤剖面发育,逐步恢复重构土壤

肥力,提高土壤生产力。

16土地复垦的项目类型和立项条件

1.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是指国家以增加耕地面积为主要目的,集中资金成规模进行耕地开发的土地复垦项目。

立项条件:

(1)基础条件:项目区具备土地复垦所需要的配套基础设施;

(2)净增耕地比例:净增耕地面积不低于项目规划设计面积的40%;

(3)建设规模

17土地复垦项目的检查验收

(一)目的和类型

目的:是项目由建设转入使用和运行阶段的标志;是全面考核和检验项目建设工作是否符合规划设计要求和生产要求的重要内容;是项目业主、项目工程建设承包人向投资者汇报建设成果和缴付固定资产的过程。

类型:年度验收是对一年以上建设期项目的年度计划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的阶段性或中期检查验收,是决定该项目下一年度是否续建的依据。

竣工验收是项目实施部门按照批准的规划设计、实施方案全面完成了土地开发整理任务后,对竣工项目实施情况及效果的全面验收,是项目验收的最终阶段,在内容和范围上都要广

于年度验收。

18土地复垦规划设计的意义

矿区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是在规划的基础上,对复垦工程量、平面布置、复垦工程的技术参数等作具体安排和计算。

意义:

(1)避免土地复垦工作的盲目性

通过对土地复垦工程合理规划,可以充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正确选择土地复垦投资方向,不致造成土地复垦有投入无产出或产出甚微的情况

(2)保证土地利用结构和矿区生态系统结构更合理

(3)保证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复垦工作的宏观调控

(4)保证土地复垦项目时空分布的合理性

19生态工程与生态复垦工程依据的生态原理:

1、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指一种生物群落所要求的全部生活条件,包括生物和非生物。

2、食物链原理

3、养分循环原理

4、生物和环境协同进化原理

20露天煤矿土地复垦规划设计内容

1、矿山土地破坏预测

2、覆土来源与土壤改良设计计划

覆土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采掘常剥离表土,二是排土厂址范围内的地表土,三是在有关的矿区,利用塘河湖泥进行覆盖。 土壤改良设计方法综合采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改良措施。

3、复垦设备类型及数量计算

4、复垦后土地利用类型与作物品种的选择

21、水平梯田土方量计算

计算步骤:

(1)单位面积土方量的计算

式中V 为单位面积梯田土方量,L 为单位面积梯田长度,H 为田坎高度,B 为田面宽度

(2)总土方量计算

当梯田按公顷计算时,总土方量:

当梯田按亩计算时,总土方量:

其中S 为总面积。

22挖深垫浅技术分类 依据复垦设备的不同,可以分为:泥浆泵复垦技术、托式铲运机复垦技术、挖掘机复垦技术、推土机复垦技术。

23土壤中重金属对植物的危害序列:

Hg>Cu>Ni>Pb>Co=Zn>Cb>Fe>Mn>Mg>Ca

这一序列因土壤类型及其植物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24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验收意义 BHL L H B V 8

1)22(21=??=S H V ?=1250总S

H V ?=3.82总

①通过验收,可以检查工程是否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检查工程的质量是否符合质量标准、设计文件的要求等;

②检查工程是否具备运行或进行下一阶段建设的条件;

③总结工程建设中的经验教训,为管理和今后的工程建设服务,是工程及时移交,尽早发挥投资效益。

25微生物对增强植物对重金属抗性的作用

土壤微生物对重金属离子的生物固持有关键性的作用。土壤微生物中的菌根菌丝具有能为土体和植物体提供直接联系的特殊作用。

1、直接作用

(1)真菌结构的固持和屏障作用

菌根外生菌丝对过量重金属进入菌根有机械屏障作用。

(2)过滤机制

聚磷酸盐颗粒对潜在毒害重金属的结合作用成为过滤机制。

2、间接作用

菌根真菌通过改变宿主植物根系生理学、形态学及根际环境等间接作用缓解或免除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

(1)改变根基微域环境理化性状

(2)改变根系形态

(3)改变宿主植物养分状况

土地复垦 与生态重建

第一章. 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产生需要三个条件: 1,土地与生态问题已达到了一定的危害程度,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2,公众有关心环境质量的意识。3,社会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 土地复垦定义: 对各种破坏的土地,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对人为和自然损坏的土地,因地制宜的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的期望状态的行为或过程。将人类所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成生物多样性和动态平衡的本地生态系统,其实质是将人为破坏的区域恢复或重建成一个与当地自然界相和谐的生态系统。 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二者的关系: 1,从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本质和内涵来讲,二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目标,这种理解,可以看做土地复垦的广义内涵。2,土地复垦侧重于土地的保护利用,而生态重建侧重与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这种理解为土地复垦的侠义内涵,由于土地生态系统是区域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土地复垦就自然而然的成为生态重建的核心内容。 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作用: 1,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是恢复土地资源,解决人地矛盾的一种有

效措施。2,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是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3,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是缓解工农矛盾,解决就业和社会安定团结的有效途径。4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是区域和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工作开展较好的国家特点: 1,有健全的法规。2,有专门的管理机构。3有明确的资金渠道和建立了恢复基金。4将生态修复纳入开采许可制度之中。5.实行生态修复的保障金制度。6,建立严格的生态修复标准。7.重视科学研究和多学科专家的参与合作。8.有专门的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且学术活动十分活跃。 第二章 矿产资源:有地质作用形成的,赋存于地壳内部或地表具有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或者气体的自然资源。 我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1.矿产种类齐全,总量大,但人均矿量严重不足。2贫矿多,富矿少,中小型矿多,大型矿少,综合矿多,单一矿少。3,资源分布广泛,但储量的地理分布极不均衡。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特点:1,需求量不短增大,资源量日益短缺。2.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开发利用难度不断加大。3矿产资源浪费严重,

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摘要: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是国内恢复生态学研究与实践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总结了受损生态系统的类型、特征以及修复方法等,以期能够对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有更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受损生态系统;类型;特征;修复; 受损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和障碍,并发生了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当外来干扰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岩石流、雷击、火烧、人类建造大型工程、排放有毒物质、人为引入或消灭某些生物等)超过生态阈值时,生态系统本身无法缓解胁迫,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就会受到损害,系统难以回到原初的生态平衡状态,从而引起生态平衡失调。此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和障碍,形成破坏性波动或恶性循环。 1、生态系统的受损类型 主要包括: (1)、突发性受损;特点为时间短、速度快,局部受损严重。例:泥石流、火山爆发。 (2)、跃变式受损;特点为生态系统受到持续干扰,最初不表现明显损伤,破坏性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剧烈变化的一种形式。 (3)、渐变式受损;特点为在强度均衡的干扰下,缓慢的、不断加重的受损。例如:使用化肥引起的土壤退化。 (4)、间断式受损生态系统;其为因周期性的干扰而受到损害的一种形式。(5)、复合式受损:生态系统在受损过程中,经历了两种以上的受损形式。 2、受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受损生态系统首先是其组成和结构发生了退化,导致其功能受损和生态学过程

的弱化,引起系统自我维持能力减弱且不稳定。但系统成分与其结构的改变,是系统受损的外在表现,功能衰退才是受损的本质。基本特征,如下:(1)、物种多样性的变化;(2)、系统结构简单化;(3)、食物网破裂;(4)、能量流动效率降低;(5)、物质循环不畅或受阻;(6)、生产力下降(;7)、其他服务功能减弱;(8)、系统稳定性降低。 3、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对于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根据生物群落演替的基本规律,首先要考虑对生态系统最基本功能的修复,然后再进一步完善物种组成及结构。因此,“优先性”是受损生态系统修复是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同时,人类可以根据生态学原理,有目的地采取摹写措施,是受到损害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得以恢复和完善,实现生产力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系统趋于稳定的目的,这个过程被称之为“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1)、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虫害、干旱、洪涝和地震等自然灾害,但最主要的是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导致系统受损,其变化的特点通常都是生产力减低,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节气候、涵养水分、保育土壤、贮存营养元素能力等生态功能明显降低。目前,对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主要有:封山育林、林分改造、透光抚育或遮光抚育、林业生态工程等措施等。 (2)、受损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世界草地资源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38%。我国有392万km2 的草地,约占国土面积的41%。草地生态系统受损原因主要归结为人类干扰。人类干扰的原因中,主要是过度放牧、垦殖和污染。另一方面,我国草原区所处的自然条件都比较恶劣,春季干旱,夏季少雨,冬季严寒,自然灾害频繁,这是造成草原退化的自然因素。所以,造成草地生态系统受损和退化,应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结合。受 植被的密度和生物多样性的下降,这种结构的改变还导致了群落的矮化。土壤退化

第十二章 生态恢复与重建

第十二章生态恢复与重建 生态恢复研究综述 ?恢复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国内外生态恢复研究特点 ?注重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和小气候变化研究,相对忽视动物、土壤生物研究 ?生态恢复生态效益评价研究多,生态恢复重建生态功能和结构综合评价少?新技术应用有待提高,定性和半定量多,缺少系统的、连续的、动态的定量研究 未来恢复生态学研究趋势 生态恢复理论研究 三大理论基础与生态恢复 ?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恢复都要求对生态系统进行程度不同的调控,目的是为了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恢复基本理论问题 生态恢复原理及相关理论基础 ?限制因子原理 ?生态适宜性原理和生态位理论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 ?生物多样性原理

?斑块-廊道-基底理论 限制因子原理 ?生态因子概念?a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一般特征?a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 ?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a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任何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有时会出现多个因子起限制作用。 ?生物恢复工程与限制因子原理?a生态恢复工程是从多方面进行设计与改造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但必须找出该系统的关键因子,才能进行恢复工作。 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 ?生态系统结构?a物种结构(种群数、量)、时空结构(空间层次、发展演替)、营养结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合理的生态系统结构?a生物环境相互适应、系统综合功能、高效物流能流; ?结构理论在恢复生态工程中的应用?a恢复工程应采用多种生物物种结合,实现物种之间的能量、物质和信息的流动。 生态适宜性原理和生态位理论 ?生态适宜性原理?a生物由于经过长期的与环境的协作进化,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生态上的依赖,其生长发育对环境产生了要求。如植物中有喜光、喜阴、喜湿植物等。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 ?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 ?生态恢复工程?a在群落演替理论指导下,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技术手段,控制待恢复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和发展方向,恢复或重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使系统达到自维持状态。 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层次;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_白降丽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5,22(4):464~468 Journal of Zhe jiang Forestry C ollege 文章编号:1000-5692(2005)04-464-05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 白降丽1,彭道黎1,庾晓红2 (1.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2.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四川雅安625014) 摘要:如何保护好现有的健康生态系统,并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已成为生态系统研 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介绍退化生态系统及其恢复与重建等概念的基础上,讨论了退化生态 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目标、基本原则、方法以及程序,并进一步阐述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退 化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废矿地、退化海岛生态系统、退化水生生态系统等恢 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指出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趋势,主要包括生态系统退化 的预测预报机制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和机理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 关键技术体系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技术和评价指标 体系研究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参47 关键词:恢复生态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718.5 文献标识码:A 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伴随着对自然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长期的工业污染,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以及将大范围的自然生境逐渐转变成农业和工业景观,形成了以生物多样性低、功能下降为特征的各式各样的退化生态系统(degraded ec osystem)。这些变化都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综合整治与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以及重建可持续的人工生态系统,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几个相关概念 1.1 退化生态系统 陈灵芝等[1]认为退化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系统。章家恩等[2]认为退化生态系统是一类病态的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或者在二者的共同干扰下,生态要素和生态系统整体发生的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的量变和质变,其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其原有的平衡状态或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displacement),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固有功能的破坏或丧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稳定性和抗逆能力减弱,系统生产力下降。这类系统也被称之为“受害或受损生态系统(damaged ecosystem)”。 不同的学者对退化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是不同的。余作岳等[3]将退化生态系统分为裸地、森林采伐迹地、弃耕地、沙漠化地、采矿废弃地和垃圾堆放场等类型。章家恩等[2]认为退化生态系统应分为 收稿日期:2004-09-09;修回日期:2005-03-28 基金项目:“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1BA510B) 作者简介:白降丽,博士研究生,从事森林生态学研究。E-mail:bjl wtx@s https://www.360docs.net/doc/4f15331784.html,

推荐-项目名称: 多重压力下近海生态系统可持续产出与

项目名称:多重压力下近海生态系统可持续产出与 适应性管理的科学基础 首席科学家:张经华东师范大学 起止年限:20XX.9至20XX.9 依托部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

二、预期目标 1.总体目标 本项目将遵循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的总体发展目标,即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两个方面认识我国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服务与产出功能,量化其生态容纳量及动态变化,预测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易损性。寻求我国近海海洋可持续开发利用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的途径,使具有陆架特色的我国近海可持续生态系统理论体系和多学科交叉研究队伍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2.五年预期目标 针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服务在多重压力影响下不断地发生变化、其所提供的食物产出也受到现有管理决策的影响的现实,在本项目中,将以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食物网的影响为重点,剖析在多重压力下近海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和食物产出的可持续性。通过本项目的学科整合与持续性研究工作,提升对近海生态系统变化的预测能力,为实现我国近海生态系统的可持续食物产出与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其中包括: ?深化对近海生态系统在多重压力影响下可持续发展机理的认识, 提高预测能力; ?在多重压力的背景之下,剖析近海渔业在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前提下的适应性管理对策; ?提高海洋生态系统多学科交叉与整合研究队伍的能力建设,继续壮大和培育能积极参与国际前沿领域活动的优秀中青年学术群体;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研究生50 名以上,发表科学150篇以上,出版学术专著或研究专辑1-2部。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近海生态系统数据系统和资料共享平台。

三、研究方案 1.学术思路 在项目实施中,拟选择长江口外与东海陆架的缺氧区、山东半岛的增养殖区为重点调查与实验区域。 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刻画的物质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例如:基本物质基础与支撑功能)特点,它控制和调节着海洋中物质循环的基础过程(例如:营养限制),支撑着海洋中的食物产出的数量与品质(例如:食物网的物质传递)。在海洋中,多重压力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将通过物质输运的性质、通量及其改变体现出来。相对于针对高营养层次的生物学研究而言,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迅速,而且其变化引起的后果贯穿于整个食物网中。我们将在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的前期发展基础上,以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食物网的关键作用为研究核心,针对多重压力对近海生态系统的食物产出的主导影响进行深入地分析,提高预测的水平;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为近海生态系统可持续食物生产的适应性管理对策提供基础。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全程食物网的作用意义上凸现不同的生态系统亚区在多重压力下可持续发展的取向和相应的适应性管理问题。譬如,在长江口外和东海陆架区认识黑潮涌升与陆地径流的变化对缺氧区形成和演化的控制作用,检验缺氧同富营养化在因果上的关联和脱节,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水层-底栖系统耦合的调控机制。在近海的增养殖区域,认识富营养化、海洋酸化与不同的增养殖策略对食物网的关键种群结构和食物产出的影响程度,在食物网不同营养层次功能群的层面上分析海洋酸化和人为的“寡营养化”所带来的不可持续发展后果。 为了使关键科学问题的多学科交叉与整合研究收到预期效果,我们将在不同的典型生态区选择相应的重点研究主题,促使各课题的研究能够目标集中、步调一致, 对应“关键问题”聚焦“共性特点”研究, 使整个项目的研究成果能够最大程度上体现国家对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食物产出的重大需求,帮助产业界克服相关的瓶颈障碍。 2.技术途径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一般方法研究

现代生态学 课程论文 题目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一般方法研究姓名胡节学号2016303110112 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中国·武汉 2016年12月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一般方法研究 ——以休斯顿植物园与自然中心修复规划为例 胡节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伴随而来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环境污染、景观破坏、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增加了对生态系统的胁迫。人类面临着合理恢复、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的挑战,因此对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成为现代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本文从生态恢复性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着手,探讨出了生态恢复性设计的一般方法,并以休斯顿植物园与自然中心规划为例详细分析了其从诊断分析生态破坏的原因,到制定方案、评估检测,再到实施实践后期的管理与监测整个恢复过程。以此推广到更多的恢复性设计中。 关键词:破坏;恢复;生态;恢复性设计 The Study of Common Approach for The Restoration of Ecosystems --Taking The Rehabilitation Plan of Houston Plantation & Natural Center As An Example Hujie Abstract: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landscape destruction, land degradation and loss of biodiversity are the challenges of ecological system, which is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reasonable recovery,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general method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the causes of ecological destruction of Houston's botanical garden and Nature Center. Detection, and then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te 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 of the entire recovery process. Key words:Destruction; Restoration; ecological;restoration design 1.绪论 近年来,因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科学与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环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使得植被受大规模的破坏,甚至全球生态系统在逐渐退化,生物多样性在不断丧失,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遭受到极大威胁。环境污染、植被破坏、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增加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胁迫。合理恢复、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已变成人类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破坏了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以成为现代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 1.1相关概念辨析 1.1.1恢复 恢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受损状态恢复到未被损害前的完美状态的行为,既包括回到起始状态,又包括完美和健康的含义;广义则包含将一个目标或对象带回到相似于先前(并非原有)的状态;但目前所说的恢复是仅作为一个概括性词语存在,它包含改造(reclamation)、修复(rehabilitation)、挽救(redemption)、更新(renewal)以及再植(replantation)等术语[1]。 1.1.2景观生态学理论

浅谈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

浅谈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 由于矿产的开采等原因造成的土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之一。本文通过阐述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概念,对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研究现状及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研究土地复a垦与生态重建的相关技术,并对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发展奠定基础。 标签:土地复垦生态重建 1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概念 土地复垦,源自于英文“reclamation”,意为“恢复”,是指通过一定的措施或手段将受到破坏的土地近似恢复到破坏前的状态[1],包括恢复土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恢复土地地表的植被以及动物群落等[2]。从在20世纪80年代《土地复垦规定》颁布以来,我国在土地复垦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理论,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对于土地复垦领域的知识储备有了很大的扩充,为我国在土地复垦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生态重建是在土地复垦深入、全面研究基础a上,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积累后,由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和生物科学领域总结和归纳出的概念。生态重建源自于生态学中的“恢复生态学”分支,以生态恢复作为其原理,但与生态恢复又有着些许不同。对于生态重建,经过众多的分析和研究之后,可以认为是在以生态学为原理的基础上,对于土地存在的生产功能的缺失、结构损坏等诸多缺陷,借助一定的生态科学的手段和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调节、规划、调控,结合自然环境的自然交替,达到土地的生态恢复的目标。 2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土地复垦”的科研工作最在开始于1983年原煤炭工业部的“塌陷区造地复田综合治理的研究”科技攻关项目。自该项目开始后,土地复垦逐步的逐步得到了国家各个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在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在我国颁布和实施的《土地复垦规定》的推动和影响下[3],不少地区的土地管理部门和环保部门开始在复垦技术和规划方面提供一定的科研支持和帮助。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后,国家开始重视土地资源的整合项目,首先加大了在科研上的经费投入。在进入国家“十一五”发展阶段,国家的诸多大型科研计划及基金项目(863科研计划、自然基金等)都开始加大对土地复垦科研项目的投入,相关项目的科研经费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入到土地复垦的研究当中,使我国土地复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2000年,国际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标志着我国的土地复垦研究开始与世界接轨,开始走向世界。 3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相关技术研究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研究进展_刘桂梅

第18卷第3期2003年6月 地球科学进展 ADVANCE I N E AR TH SCIE NCE S Vol.18 No.3 Jun.,2003 文章编号:1001-8166(2003)03-0427-06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研究进展 刘桂梅1,2,孙 松1,王 辉3 (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试验室,山东 青岛 266071; 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 CCE S,北京 100029;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北京 100085) 摘 要: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是当前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门领域,依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分别就人们在模型研究中所采用的过程模型、个体模型、种群模型、种间模型及生态系统模型进行了介绍,并概述了当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全球变化与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总结了我国的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以及进一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 键 词: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全球变化 中图分类号:P731.2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60年代后期,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功能、食物链、生物生产力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科学家们注意到海洋生物资源的变动并非完全受捕捞的影响,环境变化对生物资源补充量有重要影响,与全球气候波动也密切相关。一批生物、渔业海洋学家还认为,浮游动物的动态变化不仅影响许多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种群的生物量,同时浮游动物在形成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源要素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对全球的气候系统产生影响。从全球变化的意义上研究海洋生态系统被提到日程上来,众多全球性的国际海洋计划应运而生: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计划(TO-GA)、世界海洋环流实验(W OCE)、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JGOFS)、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和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等。1995年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计划(GL OBEC)被纳入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 GBP)的核心计划,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成为当今海洋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国际前沿领域[1~3]。我国的诸多学者曾对浮游植物模型、近岸模型、河口模型等进行报道[4~7]。浮游动物作为从基础生产者到高层捕食者的中间环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研究海洋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研究对象,不同种类的浮游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不同,本文主要对涉及浮游动物不同研究层次的过程模型、个体模型、种群模型、种间模型及生态系统模型进行了介绍。 1 模型分类 1.1 过程模型 最初广泛应用于种群动力学的模型有许多可以看作是过程模型,如用于两种相互竞争的种群增长的捕食者—被捕食者Lotka-Volterra方程、摄食率与饵料浓度的线性关系[8,9]和Michaelis-Menten关系、温度对代谢率影响的Q10法则等。这种模型主要用来解决生物个体的生理机能或生理参数和生物功能间的关系,以回归方程、直线或曲线表示。特点是能较好地反映数据样本的统计特征,用来确定表达率及确定性模型所需参数,但往往难以刻画生物过程的动力学规律。  收稿日期:2001-11-08;修回日期:2002-12-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渤海生物—物理相互作用的过程研究”(编号:4997603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编号:G1*******-02,-08);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典型海区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式研究———渤海”(编号:131)资助.  作者简介:刘桂梅(1973-),女,北京人,助研,主要从事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过程研究和模型研究.E-mail:liuguimei@https://www.360docs.net/doc/4f15331784.html,

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

1.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定义内涵及区别? 答:土地复垦的定义:对人为和自然损毁的 土地,因地制宜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 到可供利用的期望状态的行动和过程.生态重建的定义:将人类所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成具有生物多样性和动态平衡的本地生态系统.其实质是将人为破坏的区域环境恢复或重建成一个与当地自然界相和谐的生态系统.”复垦”往往是对土地的恢复利用,而”生态恢复”不仅包括土地因子的恢复,还包 括其他诸如水体\植物和动物等生态因子 的恢复,所以”复垦”理应是”生态恢复”的重要任务之一.土地复垦侧重于土地的保护和恢复利用,而生态重建侧重于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由于土地生态系统是区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土地复垦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生态重建的核心内容. 2.国外近来重点研究的领域:1.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复垦的方法和技术2.矿山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复垦 3.提高复垦土壤生产力的土壤培肥措施 4.矿山复垦土地的再造植被与牧草和农作物生产技术 5.矿山废弃地的复垦 6.矿山酸性水的排放 7.复垦规划与复垦效果评价及相关的法规研究 8.污染土地的复垦 9.生态复垦与生物复垦9.开采沉陷及其复垦11.计算机在土地复垦中的应 用及软件开发12.矿山复垦土地的景观再 造和侵蚀控制13.土地复垦设备及产品的 研制。 3.采矿对土地的破坏:挖损,塌陷和压占。挖损是由于露天矿对上覆土层的直接挖掘、开采所造成的土地破坏;塌陷是由于井工开采造成的地表陷落、裂缝、错动等土地破坏;压占是指露天开和井工开采时排出的固体废渣堆积、占用土地造成的破坏。一、井工开采沉陷地 1.地表下沉盆地积水和坡地是最主要的破坏特征,严重影响的土地的使用。2.裂缝及台阶地表裂缝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养分损失,影响农业生产。当裂缝大到一定程度时还会出现堑沟或台阶,对地表破坏更大。3.塌陷坑往往造成农田绝产及建筑物或道路的破坏,危害极大。二、露采迹地露天开采由于作业的需要,必须直接剥离大量的地表岩土以及其上生长的大量植被,对土地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三、废弃物堆积地废弃物在露天堆放情况下,经受风吹、日晒和雨淋,发生物理风化的剥蚀作用和化学风化,其中的有毒金属元素通过扬尘、雨水的淋溶作用渗入周围土地并沉积在表面,导致严重的土壤污染并影响农业耕作。有些金 属污染还能沿着食物链传递,最终进入人 体,危害人类健康。 4.采矿对环境的影响?采矿诱发的地裂、地 面沉陷、泥石流,导致景观变化、地表水 漏失、水位下降、空气质量下降、水质变 差等,给周围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的 不便。一、井工开采沉陷对环境的影响1. 开采沉陷对环境的影响地下开采在表形 成下沉盆地、地裂缝、台阶、塌陷坑后, 矿区地形、地貌的变化,影响植被的生长 发育,破坏自然景观。2.对植物野生动物和 微生物的影响3.引发滑坡和泥石流4.加剧 岩石的风化和剥蚀5.疏干地下水,地下水 位下降。二、露天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对 景观、水资源的影响三、固体废弃物对环 境的影响:对景观、生物、水资源、大气 的影响。 5.土壤的形成、组分及物理特性:先是岩石 经过风化变成母质,而后是成土母质在自 然因素的作用下,经过生物作用产生肥力 而发育成土壤。土壤是由一个由固液气三 相组成的分散系。一、土壤孔性除了调节 水、肥、气、热外,还决定生物的活动。 二、土壤质地它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土壤结 构和通透性状,因而对土壤的过滤截留、 物理和化学吸附、化学分解、微生物降解 都有重要影响。三、土壤胶体物质 6.植物与土壤环境关系:一、植物生长与土 壤环境1.土壤物理性质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2.土壤温度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3.土壤化学 性质对根系生长的影响4.土壤水分对根系 生长和分布的影响二、植物根系对土壤环 境的改良作用。三、根系对土壤养分循环 的作用。四、根系对提高土壤抗冲性的作 用。五、根系对固土护坡的作用。六、根 系对污染物的吸收与分解作用。 7.地表移动变形常用定量指标有:下沉、水 平移动、倾斜、曲率、水平变形、扭曲和 剪应变。地表破坏规律:地表裂缝和台阶、 塌陷坑和塌陷槽。地表移动变形规律:是 指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大 小、空间分布形态及其与地质采矿条件的 关系,包括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内的移动 变形分布规律、地表移动稳定后全面积移 动分布规律。包括1.水平矿层非充分采动 时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内地表移动和变形 分布规律2.水平矿层充分采动时地表移动 盆地主断面内地表移动和变形分布规律3. 水平矿层超充分采动时地表移动盆地主断 面内地表移动和变形分布规律4.倾斜矿 层非充分采动时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内地 表移动和变形分布规律5.急倾斜矿层非充 分采动时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内地表移动 和变形分布规律。 8.矿山开采沉陷的预计理论所需参数:开采 几何要素,如采深、采厚、开采面积;开 采沉陷参数,如下沉系数、水平移动系数、 拐点偏移距、主要影响角正切、边界角、 充分采动角等;地层结构和岩体的物理力 学性质参数,如煤层的倾角、断层、褶曲、 弹性模量及强度参数等; 9.景观要素:一、斑块1.干扰斑块2.残存斑 块3.环境资源斑块4.引入斑块二、廊道 1. 干扰廊道2.残存廊道3.资源环境廊道4.种 植廊道5.再生廊道三、基质基质是景观 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在景观中起控 制作用的景观要素。 10.景观结构:一、景观结构类型1.分散的 斑块景观2.网状景观3.交错景观4.棋盘状 结构。二、景观格局类型:1.均匀分布格局 2.聚集型格局 3.线状格局 4.平行格局 5.特 定组合或空间连接,大多分布在不同类型 要素之间。 11.景观变化特点及稳定性:景观变化特点 可用3个参数描述:1变化趋势2.波动幅 度3.波动韵律。由于所有景观都受气候波 动的影响,在不同的季节,许多景观参数 会上下波动。另一方面,多数景观具有长 期的变化趋势。因此,从全球来讲,如果 景观参数的长期变化呈水平状态,并且其 水平线上下波动幅度和周期具有统计特 征,那我们就可以说景观是稳定的。可见, 只有成水平趋势、小的范围但有规则波动 的变化曲线才是稳定的。 12土壤重构的概念:是以工矿区破坏土地 的土壤恢复或重建为目的,采取适当的采 矿和重构技术工艺,应用工程措施及物理、 化学、生物、生态措施,重新构造一个适 宜的土壤剖面和土壤肥力因素,在较短的 时间内恢复和提高重构土壤的生产力,并 改善重构土壤的环境质量。 13.土壤重构类型:1.按煤矿区土地破坏的 成因和形式,可分为三类:采煤沉陷地土 壤重构、露天煤矿排土场重构、矿区固体 污染废弃物堆弃地土壤重构。2.按复垦所用 主要物料理化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土壤的 重构、软质岩土的土壤重构、硬质岩土的 土壤重构、废弃物填埋场及堆弃地的土壤 重构3.按区域土壤自然地理因素和地带土

海洋生态学2009完整版

一、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海洋生态学是研究海洋生物之间以及海洋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二、海洋生态学围绕着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课题进行了空前规模的研究。研究成果为:(本题只需记下大点,内容课堂上后面的章节都讲了,自己发挥就可,不用死记硬背) 1、海洋初级生产力总量的研究方面 (1)将14C同位素示踪技术应用于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测定 (2)近20年来,随着海洋调查和研究的深入,发现:一些超微型浮游生物在初级生产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70年代以前过低估计了海洋初级生产总量的水平(少估算了浮游生物输送到海水中的部分) 2、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的研究 发现许多过去用普通显微镜观察不到的微细生物。蓝细菌 3、新生产力与物质通量研究方面 首先:1967年提出了“新生产力”的概念,认为初级生力应包括再生生产力和新生生产力两部分。 意义:与生物泵联系,对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的调节有重要意义 其次:C与其他生源要素(N、P、SI等)在不同海洋界面的通量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4、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研究方面 Ryther1969年提出大洋食物链,沿岸大陆架和上升流区食物链三种类型并估计它们的生态效率; 食物网研究中提出生物粒径谱 5、海洋微型生物食物环研究。 海洋异养微生物既是分解者,也是生产者。 除了二条经典的能流途径--捕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外,提出了微食物链和微型食物网微型生物食物环:DOM-细菌和真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 6、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管理方面 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管理目的: (1)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2)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 (3)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 7、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Global Ocean Ecosystem Dynamics, GLOBEC) GLOBEC科学研究涵盖了物理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和资源生态学(或称渔业生态学)等多个学科,更重要的是侧重于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 主要目标是把海洋生态系统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认识全球环境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动物种群的丰度、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以及从全球变化的涵义上认识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及其主要亚系统的结构、功能对物理变化的反应,发展预测海洋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能力。 8、生物泵对温室效应的调节作用 CO2是引起全球气温上升的主要温室气体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

土壤生态学作业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土壤退化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恶化导致肥力下降的总称,因此可分为土壤物理退化、土壤化学退化、土壤生物退化,土壤荒漠化是土壤退化的终极形式。土壤退化的原因非常复杂,有些完全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所引起的,大部分是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以土壤侵蚀的形式致使土壤退化。 ①土壤物理退化:土壤物理退化主要有土层变薄、土壤沙化或砾石化、土壤板结紧实等,前三者主要是由土壤侵蚀引起的,而土壤板结紧实主要是耕作栽培措施不当所致,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提高,机械作业导致土壤压板也越来越严重。 土壤侵蚀也称水土流失,是指表层土壤或成土母质在水、风、重力等力量的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的现象。可见土壤侵蚀包括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类型。 水力侵蚀是指由于地表水的径流,导致土壤随水流走的现象,是最普遍、最广泛、最严重的一种土壤侵蚀,所以一般将土壤侵蚀视为水土流失。 风力侵蚀是指风将表层土壤吹走的现象,一般当风速>4~5米/秒时,就会产生风力侵蚀的现象,当风速达8米/秒时,风力侵蚀就很严重。风力侵蚀的结果往往导致表层土壤沙化或砾石化,最终成为沙漠。 ②土壤化学退化:土壤化学退化包括土壤有效养分含量降低、养分不平衡、可溶性盐份含量过高、土壤酸化碱化等。长期单一的耕作种植制度,不仅过度消耗某些养分,造成土壤养分不平衡;而且有害有毒的物质增加,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 主要是由于土壤氮磷不平衡,因此,九十年代前后施用磷肥的效果格外显著,但不久又出现大面积缺钾,钾肥效果越来越好,特别是高产农田,钾肥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肥料,微量元素肥料也有很好的效果。

土地复垦及生态重建

我国矿山土地复垦及生态重建 吉田 本溪北营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矿业公司 【摘要】矿山开采及近几年的个体挖矿,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矿山土地复垦及生态重建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简单介绍了国内外矿山土地复垦及生态重建的研究现状,并对矿山的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的涵

义、影响因素及其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矿山;土地复垦;生态重建 矿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能源和原材料。然而,由于大规模的矿山开采及个体的开挖,导致了矿山废弃物数量的剧增。严重扰动了区域土壤、水、植物、生态环境,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已刻不容缓。 1国内外土地复垦的研究进展 在国外,早在19世纪末就开始了土地复垦的研究和实践,美国、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土地复垦均取得显著成绩。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矿区土地复垦的理论研究处于高潮时期。在生产实践中不但进一步完善了施工技术,还促进了对土壤改造、政策法规、现场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形成了庞大的技术产业。在矿山开采对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与生态环境恢复的研究;遥感与GIS在土地复垦中的应用;无覆土的生物复垦及抗侵蚀复垦工艺;矿山复垦与矿区水资源及其它环境因子的综合研究;清洁采矿工艺与矿山生产的生态保护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我国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80年代由于当时的政策和技术方面的原因,废弃地生态恢复工作总体上还是处于零星、分散、小规模、低水平的状态。1988年《土地复垦规定》的出台,使该项工作

步入了法制轨道。我国土地复垦经历了从自发性零星复垦到自觉性有计划复垦、从单一型复垦到多形式复垦、从无组织到有组织、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巨大变化。但在矿种之间和区域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煤矿、铅锌矿、铁矿的恢复率较高;小型矿山对土地的破坏十分严重,生态恢复几乎为零。从复垦的效果来看,煤矿较好,非金属矿次之,而金属矿最差。我国结合多个专业针对我国的矿山情况进行土地复垦技术工艺、政策与战略研究。对于废弃地的复垦技术不仅逐渐向生态恢复转变,还对修复后的土壤肥力以及各项指标进行了研究,使我国的废弃地复垦工作逐渐迈上了系统化、整体化和高效化相结合的生态发展阶段。 总体上看,由于我国土地复垦起步晚,土地复垦常被认为是一种纯工程性的问题,参与研究的专家不多,再加上中国传统的“重术轻学”的思想,因而复垦理论远远落后于实践,与国际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 2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涵义 土地复垦就是恢复因采矿等破坏或影响的土地生产力和经济利用价值,将其改造成为符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要求,并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发展的活动。土地复垦是以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为定义,同时又是一个具有物理学及生态学全过程的宽泛概念。 矿区生态重建是指对采矿引发的结构缺损、功能失调的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借助人工支持和诱导,对其组成、结构和功土地复垦能进行超前性的计划、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 恢复类型恢复对象技术体系技术类型 非生物环境因素土壤 土壤肥力恢复技术 少耕、免耕技术;绿肥与有机肥施用技术;生物培 肥技术(如EM技术);化学改良技术;聚土改土 技术;土壤结构熟化技术 水土流失控制与保持技术 坡面水土保持林、草技术;生物篱笆技术;土石工 程技术(小水库、谷坊、鱼鳞坑等);等高耕作技 术;复合农林牧技术 土壤污染控制与恢复技术 土壤生物自净技术;施加抑制剂技术;增施有机肥 技术;移土客土技术;深翻埋藏技术;废弃物的资 源化利用技术 大气 大气污染控制与恢复技术新型能源替代技术;生物吸附技术;烟尘控制技术全球变化控制技术 可再生能源技术;温室气候的固定转换技术 (如利用细菌、藻类);无公害产品开发与 生产技术;土地优化利用与覆盖技术 水体 水体污染控制技术 物理处理技术(如加过滤、沉淀剂);化学 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氧化塘技术;水 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 节水技术 地膜覆盖技术;集水技术;节水灌溉(渗灌、 滴灌) 生物因素物种 物种选育与繁殖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种子库技术;野生生物钟的 驯化技术 物种引入和恢复技术 先锋物种引入技术;土壤种子库引入技术; 乡土种种苗库重建技术;天敌引入技术;林 草植被再生技术 种群 物种保护技术 就地保护技术;迁地保护技术;自然保护区 分类管理技术 种群动态调控技术 种群规模、年龄结构、密度、性比例等调控 技术 种群行为控制技术 种群竞争、他感、捕食、寄生、共生、迁移 等行为控制技术 群落 群落结构优化配置与组建技术 林灌草搭配技术;群落组建技术;生态位优 化配置技术;林分改造技术;择伐技术;透 光抚育技术 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技术 原生与次生快速演替技术;封山育林技术; 水生与旱生演替技术;内生与外生演替技术 生态系统结构功能 生态评价与规划技术 土地资源评价与规划;环境评价与规划技 术;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技术;4S辅助技 术(RS、GIS、GPS、ES) 生态系统组装与集成技术 生态工程设计技术;景观设计技术;生态系 统构建与集成技术 景观结构功能生态系统间链接技术生物保护区网络技术;城市农村规划技术;流域治理技术

世界六大海洋科研中心创新资源研究报告

世界六大海洋科研中心创新资源研究 报告 1

2

世界六大海洋科研中心创新资源研究报告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俄罗斯P.P.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英国国家海洋中心、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是世界公认的六大海洋科研中心, 在研发重点、资源配置、人才集聚、经费投入、项目管理、知识产权、合作交流、成果转化、机构设置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非常值得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学习和借鉴。其中的优秀科学家、研发团队也将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人才引进、合作与交流的重点。 为此, 青岛市科技局组织力量对世界六大海洋科研中心开展了专题研究。主要针对每个机构的基本情况、经费预算、设施配置、人员教育、机构设置、研究方向等进行了分析, 基于科学引文扩展数据库( SCIE) 和汤姆森路透德温特世界专利数据库( DWPI) , 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和社会网络关系可视化方法, 挖掘出了六大机构的主要科学家及研发团队, 并对她们的研发方向、成果产出、影响指数和合作关系进行了分析, 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一、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 一) 简介 1.基本情况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 简称WHOI, 是美国大西洋海岸的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机构, 是世界上最大、私立、非盈利的海洋工程教育研究机构, 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其前身是1888年在伍兹霍尔建立的海洋生物研究所。1927年, 美国科学院海洋学委员会开始筹建海洋研究所, 根据美国科学院的建议, 于1930年成立WHOI。WHOI为非盈利机构, 致力于海洋科学与工程研究以及海洋学科的高等教育。 2.经费预算 WHOI的全年经费预算约为两亿美元, 其中来源分布如下: 大部分经费来源于政府资金, 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海洋与大气总署、其它美国及外国政府部门等; 经费也来源于私人资金, 包括WHOI 基金会、私人捐献、其它基金会等; 同时也有部分工业界资金, 包括赞助研究和知识产权收入等。 3.设施发展 WHOI管理、操作三艘全国共用的远洋考察船: Knorr号、Atlantis号、Oceanus号。其中Knorr号( 船长85米) 和Atlantis号( 船长83.5米) 为全球级远洋大船, 归属于美国海军。而Oceanus号( 船长54米) 为中级远洋船, 归属于美国科学基金会。Atlantis号是阿尔文号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