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进展研究

合集下载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现状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现状分析
盛衰 ;血浆 胃泌 素 ( A ) 和甘 胆 酸 ( G) 可 以作 为 实 证 与 GS C
乙肝病毒不直接 损伤肝 脏 ,慢性肝 炎 的肝 脏损 伤主要是
免 疫 反 应 所 引 起 的 , 乙 型 肝 炎 慢 性 化 与 宿 主免 疫 应 答 低 下 或
虚证 的参考指标 ,如王宪波 等 研 究表 明:肝 肾阴虚 型 A o p— A。 p — 、A oB明显 降低 ,且 A o / p — p — A oB比值 明显升 高 ,差异 Al 有显著性意义。何应伟 研 究发现 湿热 中阻型和瘀 血 阻络型 患者的血浆 G S值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 ( 0 0 ) A P< . 1 ,而肝郁 脾虚和肝肾 阴虚型 患 者的 血清 G S值 明显 低 于正 常参 考 值 A
功能明显低 于其他各 型,如徐方 明等 研究 发现肝郁脾 虚型
患者 的 C 8 D 0表达率最低 ,C 2 D 8表达率最高。
目前研究认为 T细胞等免疫 细胞介 导的免疫 反应是 C B H 患者肝细胞受损和 出现炎症 反应 的主要 原 因。机体 T l细胞 h 通过分泌 I. 、IN 等细胞 因子 主要促进 细胞免疫 ,T 2细 L2 F 一 h
肝 肾阴虚型 最高 ,其 次为气滞 血瘀 型 、湿热型 ,肝 郁脾虚 型
最低 。
肝纤 维化等指标 的相关性研究概况介 绍如下 。
1 中 医 证 型 与 生化 学 指 标 的 相 关 性
施卫兵 、戴敏等 川 研究 表明 ,H V前 c区变 异率在 实 B 证 中较高 ,如湿热 中 阻、瘀血 阻络 型 ,提 示实 证者免 疫功 能 较强 ,虚证者免疫功能较弱。亦 有研究 C B患者脾 肿大 的检 H 测结果可提示 C HB病势演变及预 后的特点 ,瘀血 阻络型 的患 者病程较长 ,预后较差 。如施 卫兵 …研 究结果 表 明脾 肿大发 生率由低 到高依 次为 湿热 中阻 、肝郁脾 虚 、脾 肾阳虚 、肝 肾 阴虚 、瘀血 阻络 型 ,瘀 血 阻络 型 最高 与其 他 4型 比较 ,P< 0 0 。还有研究 peS .5 r—,的检 出率与 中医证 型 的关系 ,其 中湿 热 中阻型最 高,说 明病毒复制活跃程度 与中医湿热呈正相 关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33m, 1n 主要作用是 U B照射形 成吡啶二聚体从而产生 免疫抑制作 用 ; V 改变
朗格汉斯 细胞 的抗原 呈递功 能, 减轻表皮 的炎症 反应 ; VB光疗 抑制 由 U I 1、 L一 2 干扰素 一 和 I 一 介导的 I L 8 型变态反应轴 ( 前炎症 反应 ) 从 而选 , 择 性抑制 T细胞产生炎 症细胞因子 J 。因此 , 二者 的治疗 原理均可 针对副 银 屑病 的发病环节起治疗作 用。我们通过 治疗前 后资料 的 比较 。 以发现 可 联合 治疗优 于单独使用 n ub bv。 因此 ,b v N ub联合 凉血 消疤汤治疗 3 O例副银屑病 疗效确切 , 副作用少 , 是 治疗 副银屑病一种有效方法 ,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作者简介 : 潘映秋 . . 18 一 ) 药师 . 女 (93 。 硕士 。 研究方向 : 药物基因组学。
t l oo mmu o h tme 2 0 2 2 0—6. o ti Ph n lP o o d, 0 5, 1: 6
慢 性 乙 型肝 炎 抗病 毒 治 疗 药物 的 研究 进 展
潘 映秋
浙江省 台州 医院 中心实验 室 , 江 台州 3 70 浙 100
【 摘要 】 十年前 , 二 慢性 乙型肝 炎的抗 病毒 治疗药物仅有 干扰素 一 d和拉米夫定 可供选择。干扰素 一 d伴随着严 重的不良反应 , 而拉米 夫定则在 治疗过 程 q发 生了严重的耐药。近十年来 , - 新开发的 C B治疗药物 陆续获批在临床上使用 , C B的抗病毒治疗提 供 了更多选择。本文就近二十年来 C B抗病 H 为 H H 毒治疗药物的研 究进展进行综述。 【 关键词 】 慢性 乙型肝 炎; 抗病毒 ; 药物 d i1 .99 ji n 10 0:0 3 6 /. s .0 6—15 .0 10 .4 s 9 9 2 1 .7 6 5 文章编号:0 6—15 ( 0 1 0 10 9 9 2 1 )一 7—3 1 0 4 3— 2 慢性 乙型肝炎( h n ea t , H ) 染 是全球性 的疾病 , cr i h pti B C B 感 oc i s 全球有 超过 4亿的乙型肝炎病 毒( e a t i sHB 感染者 。每年有近 10万 hpti B v u , V) is r 0 的C HB患者死 于HB V长期感染导致 的肝硬化及肝癌 … 。我国 HB V感染者 数量居世界首位 , 占全球总感染人数的三分之一 以上 , 3 0 万 C B 者。 有 00 H 患 因此, 迫切需要有效的 C B的抗病毒 治疗方 案。在过去 的 2 H 0年中 , 已陆续 开发 出 7 种药物用于 C B的治疗 。现将 C B抗病 毒治疗药物 的研究进展 H H 综述如下 : 1 干扰 素 .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免疫学指标相关性研究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免疫学指标相关性研究进展
郁 脾虚 型 、肝脾 血 瘀 型 和肝 肾 阴 虚 型 ,TNF 0 L6 一 、I 一 t
的 I 一 2 湿热 中阻 型 、肝 肾阴虚 型差 异 明显 ,肝 郁 L1 与
脾 虚 型 的 干扰 素一 (F y 与 肝 肾 阴 虚 型 、瘀 血 阻 Y I N— ) 络 型 、脾 肾阳虚 型差异 明显 ,认 为慢 性 乙肝 细胞 因子
究 ,发 现 CHB患者 sc iAM一 平 较 正 常人 明显 升 高 1水 ( 0 0 ) iAM一 P< . 1 ,sc 1含 量 按 肝 郁 脾 虚 、湿 热 中 阻 、 肝 肾 阴虚 、脾 肾阳虚 、瘀 血 阻络 证 型顺 序 递 增 。 陈锦 芳 等 发 现 C ] HB患 者 属 湿 热 蕴 脾 型 和脾 胃气 虚 型 ,
细胞 免疫应 答减 弱 ,病 毒不 能 完 全 清 除 ,病情 迁 延 不 愈 ,病 性 由实致 虚 ,病 势 由 浅入 深 。徐 伟 等 研 究 提 示 C HB肝 郁脾 虚 型 患 者 晚 孕 期 细 胞 因子 水 平倾 向辅
维普资讯
浙江中医杂志 20 0 7年 8月 第 4 2卷 第 8期
慢 性 乙型 肝 炎 中 医证 型 与免 疫 学 指 标 相关 性 研 究 进 展
高庆 华 廖圣 宝 ( 指导 )
安徽 医科大 学第 一 附属 医院 安徽 合肥 2 0 2 302
确 定 具 有 一 定 的作 用 。
关 键词 慢 性 乙型肝 炎 中 医证 型 免疫 学 文献 综述
我 国 现 有 慢 性 乙 型 肝 炎 ( h o i h p t i B, c rnc e ais t CHB )患 者超 过 3 0 0 0万 ,其 中 2 ~4 最 终 发 展 5 0 成为 肝硬化 或肝 癌 。慢性 乙型 肝炎 迁 延 难愈 , 中医辨 中 医辨证分 型 ,并研 究与 I 一 、TNF 0 系 。中医分 L6 一关 t

中药煎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进展

中药煎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进展
面、 灵活地 照顾到每一个 病人或各种 病证 的特殊 性 , 过去和现 是
贯众 各 1g 黄 芩 、 金 、 5, 郁 土茯 苓 各 1g, 0 白花 蛇 舌 草 、 参 各 丹
3 g 桃仁 、 0, 川大黄 、 羊藿 各 6 地 鳖虫 9 。肝掌 、 淫 g, g 蜘蛛 痣加 赤 芍、 田三七粉 。每 日 1剂 , 煎 服 。对 照 组 9 水 0例 , 乙肝 宁 冲 用 剂, 每次 1 , 袋 1日 3次 , 均用 3个月 。结果 : 两组 分别 近期 治愈 l、 8 0例 , 显效 4 、 , 8 7例 有效 4 、 1 , 效 1 、2例 , 有效 率 13 例 无 35 总 8 . %、2 2 ( 9 2 4 . % P<0 0 1 。董氏[] 益肝 抗纤方 ( 菜青 方 ) .0 ) 7 用 俞 治疗 5 0例 , 用 黄 芪 、 芍 、 药 赤 丹参 各 2 g 当归 、 皮 、 兰 、 0, 丹 泽 茜 草、 白术 、 青木香 、 白英各 1g, 0 大腹 皮 1g, 5 白花蛇 舌草 3 g 0 。水 肿加王不 留行 、 己。每 日 1剂 , 煎 服 。对照 组 用 复 方 乙肝 防 水 灵, 每次 4粒 , 日3次 , 4个 月为一疗程 。结果 : 每 均 两组分 别显 效 3 、0例 ( 12 P<0 0 ) 好转 7 2 .5 , 、0例 , 无效 1 、0例 , 21 总有 效率 7 %、0 6 8 %。郄 氏[ 用黄芪愈 肝 汤 : 黄芪 、 羊 藿 、 兰根 、 ] 生 淫 板 虎 杖、 夏枯草 、 丹参 、 赤芍 。齿鼻 衄加 白茅 根 、 草 、 茜 生地 。对 照组 4 6例 , 山豆根 注射液 肌注 或清 开灵 注射 液静 滴 。3个 月 为一 用 疗程 , 均用 1 ~2个疗程 。结果 : 两组 分别 治愈 8 .5例 ( 12 P<0 .

龙柴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湿热内阻证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龙柴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湿热内阻证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龙柴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湿热内阻证的
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长期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肝病,常伴有
肝功能异常和肝硬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慢性乙型
肝炎肝郁脾虚、湿热内阻证是其常见证型,而龙柴方是一种针对肝郁脾虚、湿热内阻证的方剂,具有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龙柴方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湿热内阻证
方面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三、研究内容
1. 研究对象: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湿热内阻证的诊断标准
的患者。

2. 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实验设计,将研究对
象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龙柴方治疗,另一组给予安慰剂治疗,进行
为期12周的观察。

3. 研究指标:
(1)主要指标:疗效评价、肝功能指标、病毒指标、免疫指标。

(2)次要指标:临床症状、体格检查指标、不良反应等。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结果将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提供依据和参考,也有望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
方法,有利于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和推广。

五、研究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计能够证实龙柴方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湿热内阻证方面具有一定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安全的药物选择。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研究与思考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研究与思考
机 理 复 杂 , 延 难 愈 , 内外 目前 尚 无 令 人 满 意 的 治 疗 手 段 , 查 数 据 迁 国 调 表 明 , 国慢 性 乙肝 就 诊 患 者 中 有 7 % 左 右 的人 在 服 用 中 药 治 疗 , 见 我 0 可 中 医药 防治 慢 性 乙肝 已 成 为 重要 的 临床 手 段 。 中 医 药 对 慢 性 乙 肝 的 治
1 中 医证 型 与 免 疫 周 氏等 研 究 显 示 , 血 阻 络 型 血 清 可 溶 性 细 胞 间 黏 附 因 子 一 瘀 1
产 生 和 肾上 腺 的 功 能 有 关 。 虚 证 组 胰 岛 素 (N )、 高 血 糖 素 ( ) IS 胰 GI 比 实 证组 增 高 更 明 显 , 比对 照 组 和 正 常 人 组 增 高 更 明 显 ( < . 1 , 明 P 0O ) 表 这 两种 激 素 紊 乱 影 响 葡 萄 糖 的 分 解 与 利 用 , 床 上 同糖 尿 病 有 关 。 临
4 中 医证 型 与 血 流 变 及 血 细 胞
王 氏等 察 16例 慢 性 肝 炎 血 液 流 变学 指 标 : “观 4 气滞 血瘀 型 血粘 度 增 高 最 显 著 , 郁 气滞 型血 粘 度 变 化 和气 滞 血 瘀 型 相 似 , 二 型患 者 肝 此 多为 慢 迁 肝 和 代 偿 期 肝 硬 化 ,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血 清 球 蛋 白 、 清 胆 固 都 血 醇 、 油 三 酯 的 升 高 , 可 使 红 细胞 聚集 性 增 加 , 起 血 粘 度 的 改 变 , 甘 还 引 阴 血 不 足 、 阴 两 虚 兼 血瘀 者 , 为失 代 偿 期 肝 硬 化 , 不 同程 度 的 贫血 , 气 多 有 血 细 胞 和 血 小 板 减 少 , 细 胞 压 积 显 著 降 低 , 造 凝 血 因 子 的 能 力 降 血 制 低 , 出 血 和 凝 血 障 碍 , 蛋 白增 加 而 白蛋 白 减 少 , 维 蛋 白原 和 胆 固 有 球 纤 醇 降 低 。 彭 氏 等 l 察 18例 慢 性 肝 炎 的 甲 皱微 循 环 变 化 显 示 : 管 1观 2 3 1 ①

乙型肝炎及其慢性化机制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及其慢性化机制研究进展

•综述. doi:10.3969/j.issn.1005-0264.2021.06.025乙型肝炎及其慢性化机制研究进展*张莹1聂红明"汪蓉3姜煜资1俞嫣青1王灵台$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3.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院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机制中图分类号R575.1文献标志码A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地区,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至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终极目标。

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2.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7.18%m,据此推算,我国慢性HBV感染者约有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约2000万例。

我国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死于本病所致的肝硬化、肝癌及肝衰竭。

虽然近年来已加大乙型肝炎免疫疫苗的接种和普及,但HBV感染在我国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

CHB发病率高,且易发展为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及肝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目前HBV感染后的慢性化机制尚未明确,本文综合最新国内外进展对HBV感染后慢性化的发生机制行综述。

1宿主因素HBV侵入机体后,形成慢性感染与宿主抗病毒免疫应答密切相关。

机体免疫系统发育成熟程度是HBV持续性感染的重要因素。

胎儿及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此时容易发生免疫耐受。

研究表明,乙肝携带者主要与母婴传播方式有关⑵。

成人感染HBV后,病毒侵入肝细胞形成cccDNA不断进行复制,激发人体的非特应性与特异性免疫应答,进一步对肝脏造成损伤。

同时乙型肝炎慢性化还与宿主的HLA基因型差异有关,使得HBV肝外不断复制得以免疫逃逸而致慢性化。

1.1免疫应答1.1.1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主要包括: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和固有免疫分子(补体、细胞因子、酶类物质等)。

近十年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医诊治的研究进展

近十年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医诊治的研究进展

t r i a l [ J ] . Ki ne d y I n t , 2 0 0 1 , 5 9 ( 4 ) : 1 4 8 4 — 1 4 9 0 .
[ 2 5 】赵 明辉 , 陈香 梅, 谌贻 璞 , 等. 霉 酚 酸酯 治疗 原 发性 肾病 综 合 征 的 临床 观察 [ J ] ’ 中华医学 杂 志, 2 0 0 1 , 8 1 ( 9 ) : 5 2 8 — 5 3 1 . [ 2 6 ]孙 广东 , 许 钟 镐, 罗萍 , 等. 他 克莫 司治疗 特 发性 膜 性 肾病 的 临床 疗效 观察 [ J ] _ 中国老年 学杂 志, 2 0 0 8 , 2 8 ( 5 ) : 4 6 9 — 4 7 1 .
况下 ,肝脾 肾功能 失调 ,湿热疫毒 之邪侵袭 ,气 血阻滞是A S C 的主 要
病机 ,脾 肾虚弱 是湿毒为 患的先决 条件 ,两者 互为 因果。邢 氏等 指 出 ,肾虚湿 热毒邪 内伏肝 血为本病 的基 本病机 ,湿 热毒邪侵犯人体 ,
肝肾亏虚 ,邪毒伏 藏至虚之 处 。秦 氏等 指 出,毒邪长期 留滞于患者 体内 ,起病 隐匿 ,病程缠 绵 ,邪正交争 ,损伤脾 胃, 日久及 肾,其病 机 本质是脾 肾气虚 ,疫毒羁 留 。赵 氏等 认为正气 虚弱 ,邪 毒乘虚侵
【 摘 要】 治疗 用 药、心 理预 防等 方 面研 究的相 关期 刊 文章 , 为今 后 规 范慢性 乙型肝
炎病毒 携 带者 中医诊 治方 案、 统一 临床研 究方法提 供 相 关依据 。 并 对 目前 临床 治疗 不足提 出个人建 议 。 【 关 键 词】 乙型肝 炎 ;中 医
[ 1 7 ]王海 燕 . 肾脏病 学 [ M] . 3 版. 北京 : 人 民卫 生 出版社 , 2 0 0 9 : 1 0 2 9 . [ 1 8 】陈晓 衣, 陈楠 . 原 发性 肾病 综合 征 的药 物 治疗 [ J 】 . 世 界临 床 药物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进展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来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概括,从其病因病机、辨证和辨证分型、辨证论治、治疗常用要药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近况,以期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疗法进展综述慢性乙型肝炎(CBH)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机错综复杂、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的常见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1,2]。

在中医学中“慢性肝炎”归属于“黄疸”、“急黄”、“瘕瘕”、“胁痛”、“郁证”、“臌胀”、“积聚”、“虚劳”等范畴,目前国内外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和特效药物。

然而近年来中医药在肝病治疗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故中医药治疗乙肝成为世界肝病研究的热点。

现就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近几年来的研究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CBH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目前较为统一的认识是:认为CHB的发生与感染邪毒、情志、酗酒、过食肥甘厚味、体质强弱等诸多因素有关,乙型肝炎病毒的侵人以及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关键。

毒邪是否能致病,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

发病的基本病机为正气虚弱、疫毒(湿热夹毒)外侵、气滞血瘀引起正虚邪恋。

正气虚弱之人遭到毒邪攻击时,抵抗力不足致使毒邪进入人体,并易居肝脏,致肝脏疏泄功能失调,气机郁滞,进而血脉瘀阻。

当湿热毒邪进入机体,最易损害肝脾,患者多呈土衰木旺。

因为,脾为湿土之脏,土性易为湿,脾运不健,最易生湿,湿邪也最易困脾;肝具风火之性,湿遏气机日久,肝郁不畅,湿邪借肝经气火之力内郁化热[3,4] 致湿热内生。

湿热内蕴,气化枢机不利,若不能及时清除于体外,发生质变,即可成毒;湿热蓄积日久,又可人血入络,出现热郁血瘀征象,或湿淤互结;湿热淤毒邪伤肝,瘀阻肝络、三焦不能通调,或热伤阴血,或木郁土壅、湿困伤脾,肝病及肾,出现水液运行障碍,加重湿浊潴留。

导致水臌或症积形成。

其症状相对隐伏,无黄疸或黄疸甚轻微,湿、热、毒、瘀等病理凶素互相挟杂胶结,特别是“毒、瘀”互结,循络聚结肝内,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病情的持续发展和迁延不愈[5]。

此外,蒋幼林等[6]总结CHB发病过程是一个邪正相争的过程,其病机关系到正虚和邪恋两个方面,正虚是病程久延的内在因素,邪恋是导致肝炎转为慢性的主要条件。

2.辨证与辨证分型中医治疗cHB的一个优势所在是辨证论治,其充分体现了科学的个体化治疗思想及理法方药的完整性,使临床遣方用药更具针对性。

由上述病因病机知VHB 的基本病机是机体感受疫毒之邪。

湿热挟毒无论外感还是内生,必然首犯中焦,困阻脾胃,湿热蕴阻交蒸,导致肝失疏泄,热毒瘀郁于肝,湿毒内蕴脾胃,久则肝脾两伤,病及于肾。

邪毒久羁。

热伤阴血,湿伤气阳。

可表现为虚实错杂之象。

2.1 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明显者由于乙肝患者的临床症状多而繁杂,且病人往往有兼杂症,故目前本病在辨证上尚未达成共识,综合部分学术文献关于CHB的辨证[7,8,9,10,11]观点得较统一的观点如下:(1)肝脾同病:病虽在肝,但与脾的病理变化不可分割。

早期湿热为盛,湿困脾胃,出现脘腹胀闷、口黏欲呕、纳少倦怠,苔腻、脉濡等土壅木郁、气血失于调畅的表现;或肝旺乘脾,出现胁肋胀痛、脘腹痞满、嗳气纳少、精神不振等;或脾虚气血生化不足,肝失濡养,或肝虚不能藏血,脾土失养,两者互为影响。

(2)阴虚湿热并存:肝肾同源,精血互生,湿热毒邪久恋不去,阴血煎灼,肝肾两亏,故慢性期多见阴血亏损,虚热内生。

但阴虚为本,湿热为标,且互相影响。

(3)热瘀互结:湿热阻滞脉络,久则生瘀,血瘀又加重病情,甚至是加重黄疸的主要病机,邪毒深伏,瘀热互结,可见各种出血症状。

2.2 无明显症状及体征者对于乙型肝炎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和体征者,部分专家学者采用辨舌分型来治疗,综合各家研究文献总结慢乙肝临床上舌象[12,13,14]多见于以下3种:(1)肝郁犯中、脾虚湿盛:舌淡红、胖大白腻苔;(2)肝脾同病,湿热俱盛:舌红苔黄厚腻者;(3)痰瘀互结肝络:舌体瘀斑紫暗或边有齿印,苔白。

此外,结合现代诊断方法提前发现疾病,运用辨证与辨病结合的原则不仅有利于抑制病毒,恢复肝功能,提高中医治疗CHB的效果,更有利于促进机体恢复免疫功能,减少或延缓肝纤维化等并发症的产生。

根据肝病的病因病机和症候,现代中医肝病的治疗思路主要是运用清热利湿、清肝解毒、健脾益气、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等法则,在组方配伍中,根据病人体质和旧病宿疾的整体情况,予以兼顾用药,对于改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有一定效果。

3.辨证论治3.1 祛邪解毒,祛湿湿热挟毒、邪毒留恋、乙型肝炎病毒持续存在,是致病的主要病因,因此,祛邪解毒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不仅实证需要祛邪解毒,虚实夹杂者亦要以祛邪解毒为主。

从治疗学角度分析,疾病一旦发生,邪气即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祛邪解毒就成为治疗的首要任务。

邪去则正安,正气即可自行恢复。

如果邪未退而用补益,不仅滞留邪气,还可能助邪;而且由于邪气阻碍,正气难以恢复。

在疾病的整个过程中,湿热深伏、或湿热残留不尽是其主要病机。

湿热致病,其临床表现为一系列湿热中阻之症,这与本病的临床特点相符[15]。

湿热胶结既是临床证候,又是致病因素,因此清化湿热乃为治疗慢乙肝的原则。

3.2 清热解毒为要、后以扶正根据乙型肝炎的病机,湿、热、毒、瘀的病理变化贯穿于始终,形成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病理特点,在确定治疗原则和遣方用药时必须清热解毒、补虚扶正、活血祛瘀等方法综合运用,整体调节。

在此基础上,再按不同证型各有侧蕈。

清化解毒是指清解化泄湿热互结所致的瘀毒,包括凉血和血、化解肝毒、祛瘀通滞络等凉血以解毒,和血以化瘀。

治疗上解毒可顿挫毒邪鸱张之势适用于邪毒较盛时(如肝炎症状明显,胆红素、转氨酶明显升高者),或病毒指标持续阳性,正虚不明显,表现为湿热与血互结的“瘀毒”症候。

在治血与治气的关系上,当偏重治血,因本病易于迁延慢性化,后期舌质多紫暗,病邪深入血分,故以凉血和血为主,但义忌用消克破血伐肝之品。

经治疗后,毒邪致病诸症皆平,肝功能复常,此时应重用补益之品提高体内正气,增强抵抗外邪的能力,防止邪去重感。

又因少许毒邪仍潜藏于肝络之中,待时而作,正如《湿热论》所谓“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

此时处方仍应适当加解毒药,以防邪毒复燃,病情反复。

3.3 重视后天,养肝健脾和胃《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谓“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及,则已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临床肝病最易侵犯脾脏,使脾的运化障碍,精微物质吸收不良,影响到气血津液的代谢,出现臌胀、水肿等变化。

同时脾运失调、气血生化无源、肝失所养,也不利于肝功能的恢复。

因此须调养肝脾,以养肝健脾法为主。

脾旺则肝血得藏,肝木得荣,肝用复常,肝随之调达舒畅而无郁滞之患,且脾健一则可使脾气旺盛,杜绝病邪人侵,二则脾健则水谷运化不息,湿有去路,适于肝脾两虚、邪毒内郁、虚实夹杂,病势迁延趋于慢性化的患者。

3.4 久病入络,酌兼活血肝主疏泄,其司血液的贮藏与调节的特性决定了在病理状态下瘀血易成,肝血瘀阻是慢性肝病发展的必然转化。

“瘀”包括了肝络阻塞、微循环障碍和肝纤维形成,而肝纤维化是各类肝炎慢性迁延的蕈要因素,活血化瘀具有扩张肝脏血管、改善血液流变、改善肝微循环和抑制纤维形成作用,从而改善肝脏营养及血氧供给,防止肝细胞的坏死和纤维组织增生,加速病灶的吸收和修复,对于恢复肝藏血的生理功能有重要意义,所以活血化瘀是后期治疗的重要方法。

3.5 扶正祛邪正气虚损,免疫功能紊乱低下,是CHB发病的重要病机,是邪气之所以能侵犯人体而致病重要原因,患者多表现邪气实或虚而正气已虚。

因此,调节免疫功能,增强细胞免疫是治疗的一个主要途径[16,17]。

但急性期肝炎一般不主张使用免疫增强药,此时病程表现为邪气实而正气未虚,此时使用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4.治疗常用要药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国应用广泛,对于改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有一定效果。

其主要机制是抗炎保肝、抗肝纤维化、抗病毒、免疫调节等的综合作用[18]。

其中抗炎保肝、抗肝纤维化治疗是“标” , 抗病毒治疗是“ 本”, 免疫调节治疗是手段。

4.1 去除、抑制肝炎病毒一般认为,中药清热利湿解毒药如大黄、黄连、板蓝根、山豆根、白花蛇舌草、虎杖、大青叶、茯苓、猪苓、苦参等对乙肝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补脾益肾药人参、黄芪、当归、黄精、白术、桑寄生、枸杞子、菟丝子等可使HBeAg 阴转及HBV - DNA 低度下降[19]。

具有代表性的提取药有苦参素、猪苓多糖等。

4.2 调节免疫力中药人参、党参、黄芩、灵芝、茯苓、猪苓、枸杞子等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和巨嗜细胞功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和T 细胞玫瑰花结生成率,提高细胞内cAMP 的浓度,从而诱导干扰素的生成增加,而赤芍、丹皮、生地、地肤子、黄芪、乌梅、防风、甘草能抑制过敏递质释放,阻断过敏原与Ig 的结合,而达到抑制和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作用[20]。

具有代表性的成药有参芪颗粒、贞芪扶正胶囊、人参多糖、黄芪针等。

4.3 改善肝功能中药五味子、黄连、板蓝根、大青叶、茯苓、猪苓、山楂、乌梅及含五味子成分的制剂如五味子粉、五味子糖浆等有明显降低血清转氨酶的作用。

五味子的降酶机制一般认为是通过保护肝脏,促进肝内蛋白质合成,有助于线粒体的完整和再生,使酶不再从线粒体及肝细胞外逸。

清热利湿、疏肝利胆药大黄、黄芩、山楂、郁金、茵陈等用于急性肝炎时退黄效果很好,慢性肝炎的高胆红素血症或瘀胆型肝炎则多用活血凉血药如丹参、丹皮、赤芍、泽兰等。

前者具有消除炎症,扩张胆管以加速胆汁排泄,改善肝内循环,抑制超敏反应等作用;后者能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肝脏微循环,增加肝血流,有利于肝细胞的恢复和再生,使黄疸消退。

中药人参、丹参、党参、当归、川芎、红花、白术、黄芪、桃仁、鳖甲等益肝脾活血化瘀药具有调整蛋白倒置的作用[20 ] 。

具有代表性的提取药有甘草甜素、水飞蓟素、丹参针等。

4.4 修复肝组织损伤、防止纤维化活血化瘀类中药如丹参、当归、川芎、桃仁、三棱、莪术、鳖甲及大黄虫丸等能抑制肝纤维组织增生,降低纤维细胞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及已形成的胶原纤维降解,改善肝内循环,减轻门脉压力,增加组织灌流,回缩肝脾,对血液流变学有双重调节作用[21 ]。

具有代表性的成药有安络化纤丸、鳖甲软肝片及大黄虫丸等。

7 .结语肝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其病变机制的复杂性决定了临床治疗的难度性。

中医药在慢性乙肝治疗方面已经应用多年,已显示出其独有的特色和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