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思考——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旅游人才培养分析: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选择、人才培养实践经验

旅游人才培养分析:目录1.引言2.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旅游行业竞争力–培养具备专业能力的人才–培养创新意识和推动力的人才3.人才培养模式选择–学校教育模式–企业培训模式–跨界合作模式4.人才培养实践经验–学校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产学合作项目–培养具备跨文化意识的人才–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5.结论引言旅游业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本文将分析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选择以及实践经验,以期为旅游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启示。
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旅游行业竞争力作为一个日益竞争激烈的行业,旅游业需要具备竞争力的人才来应对市场的挑战。
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可以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推动行业的发展。
培养具备专业能力的人才旅游业涉及众多领域,包括酒店管理、旅游策划、导游服务等。
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可以满足不同岗位的需求,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培养创新意识和推动力的人才旅游业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推动力的人才,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创新发展,带动整个行业的进步。
人才培养模式选择学校教育模式学校教育是培养旅游人才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提供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教育,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学校教育也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开设实践课程和实习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企业培训模式旅游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培训机制,培养员工的专业能力和技能。
企业培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制定培训计划,通过培训课程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跨界合作模式旅游业涉及多个相关行业,如酒店业、航空业、文化艺术等。
跨界合作可以引入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丰富旅游人才的背景和能力,并促进不同行业之间的协作与创新。
人才培养实践经验学校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可以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展实践项目和实习机会。
旅游人才培养:如何培养专业的旅游人才

旅游人才培养:如何培养专业的旅游人才近年来,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旅游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专业的旅游人才,以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求。
一、建立全面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1. 确定培养目标:在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明确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
可以分为旅游基础知识培养、管理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这样可以确保培养出具备全面素质的旅游人才。
2. 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一套完整的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包括旅游规划、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课程。
这样能够提供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持。
3.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旅游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业,为了培养出专业的旅游人才,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可以通过组织实地考察、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真实地接触和体验旅游业的工作内容,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推动行业与学校合作1. 建立导师制度:行业与学校可以建立导师制度,邀请旅游行业的专业人士充当导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导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问题,指导他们在培养过程中的学习方向。
2. 举办行业讲座和培训:学校可以邀请行业内的专业人士来举办讲座和培训,介绍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经验。
这样能够让学生与行业接轨,了解行业内的最新情况,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3. 促进学生实习就业:学校应该与旅游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行业,增加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三、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1.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旅游业是一个团队合作密集的行业,为了适应这个特点,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可以通过组织团队活动、课程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旅游行业与国际接轨,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以满足行业的需求。
酒店管理专业论文题目大全

酒店管理专业论文题目酒店管理专业论文题目大全在各领域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
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酒店管理专业论文题目大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酒店管理专业论文题目 11、浅析饭店服务质量制约因素2、谈我国经济型饭店连锁化扩张路径3、饭店的信息化管理研究4、饭店如何进行商务旅客客源开发5、对饭店餐饮成本的控制研究6、体验式思维在饭店管理中的应用7、国内饭店如何对抗国际酒店集团的对策研究8、浅析汽车旅馆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策略9、浅析青年旅馆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策略10、饭店企业文化问题研究11、如何实现餐饮服务的个性化12、饭店经营管理发展趋势分析13、怎样根据客人的个性特征做好服务工作14、浅论旅游者与饭店员工的审美关系15、服务的标准化与个性化问题探析16、对当今酒店从业人员培训的几点看法17、浅论酒店成为人才培训基地的原因18、试论酒店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9、试论酒店管理集团生存和发展20、旅游饭店人力资源流动状况分析21、大型酒店人力资源管理22、中国酒店业治理层问题与对策23、中外星级酒店管理模式比较24、中国民营酒店人才流失分析25、浅析我国中、高档酒店的客房布局26、顾客让渡价值理论在饭店经营中的运用27、中国饭店业文化竞争评析28、我国酒店发展的法律缺陷及完善办法29、有关我国旅游消费问题的研究30、试谈贫困地区发展酒店应该具备的条件31、现代酒店业成本管理浅析32、我国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以东莞某五星级酒店为例33、大学生酒店实习质量提升研究——基于过程管理视角34、浅谈酒店餐饮服务质量管理35、中加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36、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研究37、谈低碳旅游与景区酒店管理服务38、试析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口就业问题39、酒店客户体验的重要性及优化管理研究40、基于神秘顾客调查法的酒店管理模式研究41、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效果分析及建议42、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千岛湖校区为例43、浅析酒店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4、新常态下职业导向的管理会计教学改革——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45、浅析茶文化主题酒店管理与发展46、酒店实习生心理演变与指导策略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为例47、浅析旅游新趋势之下酒店管理工作的创新48、人性化模式在酒店管理中的作用及意义49、从技能抽查角度探析酒店管理专业餐饮实训室建设50、酒店管理与服务中的创新研究51、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策略研究52、财务视角下酒店行业如何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分析53、电子商务模式下我国酒店管理的创新54、酒店绩效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55、基于组织管理视角的酒店实习满意度实证研究56、经济型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如家酒店集团为例57、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方式分析58、现代酒店的经营管理探讨59、新形势下酒店员工管理工作探析——以市委市政府重要接待性酒店管理为例60、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内容探析——以湖南外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61、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的酒店培训师课堂教学质量问题研究62、酒店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分析63、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研究64、就业导向下的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以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为例65、中职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技能教学策略探索66、网络时代下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之探索67、传统茶文化对现代酒店管理思维的影响分析68、试论三亚高端酒店发展中存在的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69、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综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基于现代学徒制视角70、新常态经济背景下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发展71、辽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探讨72、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角色转换中角色失调的表现及对策思考——以三亚学院为例73、校企协同视角下的酒店管理高职教育模式构建74、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为例75、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发展方向探讨76、新常态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组研究77、旅游与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研究78、基于中职生职场表现的中职教育培养质量分析——以湖南A 校酒店管理专业为例79、浅析人力资源管理在酒店中的作用80、当前经济形势下经济型酒店成本控制的管理方式81、基于经济全球化背景的跨国酒店经营与管理82、关于酒店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探讨83、现代酒店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84、信息网络时代下的旅游酒店微博管理机制研究85、我国连锁经济型酒店薪酬制度管理对策分析86、大数据背景下酒店现状及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以长沙市星级酒店为例87、现代酒店管理中前厅管理中存在问题与策略分析88、酒店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建设89、酒店客房的成本管理浅析90、探讨新形势下高星级酒店成本控制与管理91、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考核创新探索92、关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思考93、中海圣廷苑酒店项目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研究94、基于就业视野下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构——以集宁师范学院为例95、多元智能理论视阈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96、谈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模式的创新97、浅谈酒店管理中的市场营销策略98、中高职衔接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99、酒店管理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100、现代酒店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分析101、星级酒店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以盐城市为例102、酒店企业绩效管理及沟通问题的若干研究论述103、酒店绿色管理理念的内涵阐释与实践方式研究104、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设计105、会议型酒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06、酒店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优化路径选择107、中小型酒店客房消耗品有效管理方法探析108、探讨如何发挥预算管理在酒店集团的作用109、试论如何加强酒店成本费用的管理与控制110、论酒店管理中的人性化趋势111、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112、酒店设备购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3、旅游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114、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评价115、行业转型背景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分层分类人才培养研究116、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研究117、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管理质量提升研究118、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与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探索——以浙江商业技师学院为例119、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择业标准和酒店行业符合度研究——以三亚为例120、现代学徒制视阈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121、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制约机制探究——以陕西工商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122、现代酒店管理中的激励机制123、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24、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125、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酒店员工关系管理评价研究——以武汉碧桂园凤凰酒店为例126、旅游新趋势下的酒店管理创新分析127、关于日本温泉酒店管理的模式及其启示探究128、经济型酒店管理现状与应对策略探析129、酒店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130、试论高星级酒店的财务战略管理131、新金融经济背景下酒店强化客户关系管理的探究132、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研究133、浅述茶企环境生态意识在茶园区酒店管理中的培养134、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酒店专业实习生管理研究135、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博弈的路径优化研究136、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137、基于职业胜任力模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138、普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课堂双语教学探索139、分析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以我校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为例140、职业化改革对高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启示141、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14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有效性模式研究——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143、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究144、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效果研究综述145、浅析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酒店兼职专项平台的搭建146、校企深度合作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探索147、基于协同理论的酒店管理专业校企教学联合体探索148、信息化背景下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训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149、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职业认同感研究150、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模式探讨151、辽宁省酒店业食品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152、酒店员工高流失问题及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的分析153、新时期酒店管理模式创新的研究154、浅析酒店预算管理的作用及方法155、高星级酒店柔性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探讨156、酒店服务质量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对策157、浅谈酒店处理投诉的要点与技巧158、浅析酒店基层工作人员心理159、浅析酒店如何有效防止优秀员工“跳槽”160、浅析酒店服务中的语言艺术161、试论饭店企业的客源市场定位162、试论客人投诉的处理和饭店形象的树立163、酒店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探讨164、谈人力资源管理在酒店中的作用165、谈酒店员工服务意识与提高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166、关于提高酒店消费质量的问题167、浅谈如何建立良好的酒店文化168、酒店如何解决酒店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流失问题169、浅谈网络营销在酒店经营过程中的运用170、酒店如何有效地进行售后服务工作171、浅析酒店服务质量制约因素172、浅谈酒店顾客关系管理173、如何有效发开酒店客源市场174、知识经济下酒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175、酒店业如何推行绿色消费酒店管理专业论文题目 21) 浅谈绿色饭店与可持续发展战略2) 论星级服务3) 怎样根据客人的个性特征做好服务工作4) 心理调控与自我激励5) 浅论旅游者与饭店员工的审美关系6) “假日经济”剖析7) 服务的标准化与个性化问题探析8) 创建绿色饭店的意义9) 论当今酒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得”与“失”10) 饭店经营状况的调查报告11) 对当今酒店从业人员培训的'几点看法12) 浅论酒店成为人才培训基地的原因13) 试论酒店人才流失的原因14) 试论酒店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5) 试论餐饮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6) 试论酒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7) 浅析饭店服务质量制约因素18) 谈我国经济型饭店连锁化扩张路径19) 饭店的信息化管理研究20) 饭店如何进行商务旅客客源开发21) 对饭店餐饮成本的控制研究22) 主题酒店的发展研究23) 分时度假的现状与发展24) 浅析饭店无干扰服务25) 体验式思维在饭店管理中的应用26) 饭店业的体验式营销27) 产权式酒店的发展研究28) 国内饭店如何对抗国际酒店集团的对策研究29) 饭店顾客关系管理30)行业转型背景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分层分类人才培养研究31) 浅析汽车旅馆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策略32) 浅析青年旅馆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策略33) 有效执行饭店战略34) 饭店企业文化问题研究35) 如何实现餐饮服务的个性化36) 饭店经营管理发展趋势分析37) 试论酒店管理集团生存和发展38) 酒店专业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39) 旅游饭店人力资源流动状况分析40) 有关我国(或地区)酒店经济结构问题的研究41) 试谈贫困地区发展酒店应该具备的条件42) 地区酒店营销策略43) 浅谈奥运对主办国旅游酒店业的影响44) 谈如何提高饭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45) 有效执行饭店战略46) 饭店的信息化管理研究对饭店餐饮成本的控制研究47) 主题酒店的发展研究浅析饭店无干扰服务48) 体验式思维在饭店管理中的应用49) 饭店业的体验式营销50) 浅谈现代酒店营销51) 国内饭店如何对抗国际酒店集团的对策研究52) 饭店顾客关系管理浅析汽车旅馆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策略饭店企业文化问题研究53) 培训工作是饭店服务质量的基础54) 如何处理饭店非正式组织问题55) 试论饭店企业的客源市场定位56) 试论客人投诉的处理和饭店形象的树立57) 谈人力资源管理在饭店中的作用58) 我国旅游饭店发展战略思考59) 旅游饭店营销与管理系统研究60) 我国旅游饭店集团化问题分析61) 浅析中外饭店管理集团比较62) 试析我国饭店业员工流动原因63) 谈人力资源管理在饭店中的作用64) 连锁经营模式研究(案例分析)65) 大型酒店人力资源管理66) 中国酒店业治理层问题与对策67) 中外星级酒店管理模式比较68) 中国民营酒店人才流失分析69) 我国经济型酒店生存发展状况分析70) 我国XX菜系发展的对策研究71) 我国旅游饭店(或部门)完善管理思考72) 浅谈收益管理(Yield Management)在中国饭店中的应用73) 饭店如何解决饭店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流失问题74) 中国饭店业特许经营发展现状及对策75) 试谈跨国酒店如何进行跨文化管理76) 我国旅游饭店业竞争力分析77) 我国经济型酒店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78) 中国饭店发展趋势——集团化79) 我国旅游饭店供求非均衡分析80) 饭店行业竞争格局及其对策思考81) 浅析我国中、高档酒店的客房布局82) 顾客让渡价值理论在饭店经营中的运用83) 论酒店的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84) 论酒店的品牌策略85) 中国饭店业文化竞争评析86) 浅析饭店婚宴产品的组合开发87) 如何有效防止优秀员工“跳槽”88) 推行”带薪休假制度”政策的可行性研究89) 提高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途径分析90) 提高酒店服务质量的思考91) 我国酒店发展的法律缺陷及完善办法92) 市场营销观念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研究93) 有关我国旅游消费问题的研究94) 有关我国酒店价格问题的研究95) 试论客人投诉的处理和饭店形象的树立96) 论饭店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97) 谈员工服务意识与企业竞争力提高之间的关系98) 抓好饭店产品质量,提高竞争能力99) 有关我国旅游餐饮管理问题研究100) 谈培训工作在饭店管理中的重要性。
旅游管理专业总结(五篇范例)

旅游管理专业总结(五篇范例)第一篇:旅游管理专业总结《旅游管理专业(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总结报告2009年8月申报校级教改课题《旅游管理专业(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经过课题组五位老师两年多的研究和实践,于2011年9月结题。
本课题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走访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了解社会需求,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受到旅游企业和学生的好评。
一、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明确其指导思想。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根据酒店、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设置专业培养计划,进而制定专业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
同时,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做到理论和实践双体系教学,并强调“双证制”教学。
在时间安排上,前两年学生主要在学校学习,以理论课程为主,辅以校内实训和生产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后一年主要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并在实习中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学校的理论学习、技能训练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拓展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旅游企业经营、服务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成为酒店、景区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
二、确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有五个原则:根据职业岗位(群)要求设置课程的原则,以就业为导向调整课程的原则,专业标准与职业标准统一的原则,理论和实践课程并重的原则;“够用”“实用”和“可拓展”相结合的原则。
三、根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的五个原则,以岗位需求为标准整合理论课程体系,从岗位需求出发,构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教学研究

关键 词 : 游 管理 ; 学结 合 ; 学研 究 旅 工 教
中 图分 类 号 : 7 2 G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6 19 4 ( 0 2 0 — 1 70 1 7 —2 7 2 1 ) 10 3 — 2
Vo.2 1 9, N o .1
J n ay,2 2 aur 0l
旅 游 管 理 专 业 工 学 结 合 教 学研 究
倪 晶 晶
( 安徽 财贸职业学 院 旅 游管理 系 , 安徽 合肥 2 O 0 ) 3 6 1
摘 要 : 游 管 理专 业 是 应 用 型 专 业 , 以 提 升 学 生 就 业 技 能 和 综 合 能力 为 目标 , 用 工学 结 合 的 教 学 模 式 , 旅 应 运 加
s i s i r i g a d t er o r h n iea i t s kl n wo k n n h i c mp e e sv bl i .Th an n t r ig t a h n d l h u d b rc i d r ii g l ie e l r ig wi wo k n e c i g mo e o l ep a t e .T ann e h s c
Tahn eerho o iigL ann i rigfrT ui Ma ae n jr ecig R sac nC mbnn erigw t Wokn o o rs h m n gmetMaos
旅游行业人才培养培养和发展旅游行业中的专业人才

旅游行业人才培养培养和发展旅游行业中的专业人才旅游行业人才培养和发展旅游行业中的专业人才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和发展旅游行业中的专业人才成为必然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和发展旅游行业中的专业人才。
一、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旅游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培养和发展旅游行业中的专业人才具有以下重要性:1. 推动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在旅游规划、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能够推动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旅游业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2. 提升旅游行业服务质量: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技能,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游客对于旅游体验的需求。
3. 增加旅游行业国际竞争力:通过优秀的人才培养,旅游行业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增加旅游收入,提升国家在全球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二、有效的旅游行业人才培养方法为了有效地培养和发展旅游行业中的专业人才,以下方法值得探索和实施:1. 完善旅游教育体系:加强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的设置和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
同时,加强职业教育的力度,培养出一批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旅游从业人员。
2.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旅游专业课程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实地实训和实习机会。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熟悉旅游行业的工作流程和要求。
3. 建立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导师制度,由资深从业人员担任导师,指导学生在旅游行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导师制度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内的实际情况,提升其职业发展的能力。
4. 鼓励创新创业:旅游行业不仅需要专业人才,还需要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
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为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人才提供平台和机会。
5. 加强员工培训:对于已经从业的旅游人才,持续的培训能够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服务态度,使其适应行业的发展变化,并具备应对挑战的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证体系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证体系分析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证体系是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培养质量和适应旅游行业发展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培养模式和质量保证体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
课程设置应根据旅游行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除了传统的旅游管理理论、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课程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如文化艺术管理、国际旅游等课程。
教学方法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验式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调研、模拟运营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实训、实习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旅游企业管理,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质量保证体系是保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教师队伍是质量保证的关键因素,学校应加强对旅游管理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实践经验。
教学设施和资源要跟上行业的发展需求,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实践环境。
建设旅游实验室、模拟旅游企业,引进先进的教学技术设备等。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评估。
可以通过考试、论文、实习报告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个人评价和整体评估。
还应加强与行业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机制,增加实践教学的机会和实习就业的渠道。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保证体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下,质量保证体系才能发挥作用。
学校应根据行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不断探索适应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同时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论文5篇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论文5篇第一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职业意识指的是人们对所进行的职业意识、意向乃至对进行的事业具有的主要观点。
其体现出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评价、态度以及情感,成为职业道德、职业操守乃至执业行为的集合。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指的是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具有的职业素质与风度[1]。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构成(一)专业能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能力方面,将自身具备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与相关专业知识,使用在旅游行业实际工作当中。
专业能力需包括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知识灵活使用的能力。
(二)创业能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身为创业人员,在创业活动方面具有主导作用。
在创业上持续尝试着成功与失败的,从而提升了自身的能力。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以本质方面而言则为社会实践,其通过创业行为为核心得以进行。
(三)人际沟通能力人际沟通指的是旅游相应行业工作当中与他人产生的各类交往关系,而最重要的则为旅游者、同时产生的人际交流的关系。
二旅游类高职学校职业能力的培养现状(一)知识层面具有差距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当前与旅游实际工作之间具有较低的相关度。
在旅游类专业课程设定与教学内容中具有诸多问题,课程设定欠缺灵活性与前瞻性,并未依照旅游产业发展与产业构造升级所需,相关调整设定的专业课程,令课程体系并不完整,学生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与旅游专业人才的标准具有较大距离。
教学内容依旧偏向于理论方面,并未凸显出主题课程,主要课程设定与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所需的差距较大。
学生累计的知识不足,考取导游证比例较低,缺乏正确深刻的记忆能力与驾驭自如的语言表述能力[2]。
(二)技能层面存在距离旅游行业的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涵盖到各个方面,并且与相关的旅游企业业务互动较多,具有较多的突发情况,且具有繁琐性、专业性的特征,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可是刚刚毕业的旅游类高职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并不充分,不具备充足的工作经验,通常无法顺应企业环境与实际工作所需,无法在真正岗位中立即操作,企业也不会放任学生单独完成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行业的大力发展对专业服务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通过对已就业学生的跟踪调查,高职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在教学实训环节已经形成了以培养专业学生职业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校内和校外实训实习过程,初步实现了旅游管理专业从传统专业教学体系到职业教学体系的转变.为了让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能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我们在旅游管理专业大力推行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切合实际的理念,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此过程中,可以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专业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还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选择.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2.1学校与企业互相配合,全程参与
从企业所需岗位能力的调研,“订单培养班”的
建立,课程体系的设计、
架构,教学计划的制定,实训指导,定岗实习跟踪等,学校与企业都紧密联系,全程参与其中.企业的管理人员特别是培训部经理,有关业务部门的主管、领班都作为全过程主要参与人员.在理论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聘请企业的管理层来校担任相关课程的主讲教师,并适时对课程进行适度的调整和更新.在校内实训环节,技能操作根据企业职业要求、岗位规范来统一要求.在企业定岗实习阶段,企业为学生分配指导人员,通过传统的“传帮带”,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派出专业教师配合企业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特别是思想稳定工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准确地把握企业发展的动向,培养企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高、专业技能熟的人员,能够从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几方面对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防止盲目培养.2.2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循环提升
根据企业所需岗位的能力要求和职业发展要求来进行课程建设和组织教学,是我们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在该模式推进的过程中,各环节都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规律教学.第一环节,校内理论课程学习,内容设定为行业认知和专业基础课程;第二环节,校内实训课程学习,内容设定为基本技能课程和企业相关课程,重点培养职业能力;第三环节为顶岗实习,内容设定为岗位生产性实训,重点在提升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力.在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思考
———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倪晶晶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旅游管理系,安徽
合肥230601)
摘要:我国旅游行业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校企双方人才共育,培养的人才标准符合行业发展需求,满足企业岗位需要.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企业互相配合,全程参与,需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强化职业角色,提高职业能力.在实践中,要正确选择旅游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是我们推行该模式的保障,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该模式推行的关键点.
关键词:旅游管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6-0204-02
Vol.28No.6
Jun.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6期(下)
2012年6月基金项目:安徽省人文社科项目(2010SK634)
204--
三个环节分别实施的过程中,实现理论到实践的逐层提升,各环节之间实现理论到实践的循环递进,从而实现了校企双方人才共育.适应了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发展方向.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操作技能得到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缩小,能更快地适应岗位工作,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3学生的“职业角色”定位清晰
从校内学习实训到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是“实习生”,顶岗工作时,学生在企业相当于正式员工.在分别扮演这两个角色时,学生都可以更好地明确学习的方向和工作的目标.学校与企业都重视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开设诸如《公关礼仪》、《化妆》等兴趣课程,组织安财贸素养教育系列活动.学生在此熏陶下,从仪容仪表和言行举止等方面切实体会到作为一名职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素养.
3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析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是学院示范建设重点专业,专业教师团队一直致力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环节的改革和突破.该专业与省内外一些知名的旅游企业合作,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行.
3.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过程
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规律,根据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明确了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实现了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回到理论从而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升了专业素养,提高了岗位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根据专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素质和实际能力的要求,我们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环节,审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研究人才培养和教学实践方案.形成了校内理论课程学习、校内实训课程学习和企业顶岗实习三个教学环节.
3.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3.2.1寻求良好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重要性各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也取得了不少可贵的经验,但是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企业要的的是经济效益和管理质量,没有建立起学校与企业之间紧密信任的关系.在学生顶岗实训实习的过程中,日常管理难度较大,学校与企业之间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造成实训实习阶段学生思想不稳定,直接影响岗位工作.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最初的一个平台.从这个角度出发,学校要寻求一个良好的企业,让学生平
稳完成从学生到从业人员的转变.
首先要着重考察企业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设施过程也是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与一定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其次我们要寻求的企业与学校有着较为相近的管理理念,这样才能在合作中达成共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能共同解决,企业的老员工也能真心诚意地指导我们的学生.企业拥有良好组织文化,能够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自觉的完善自我,发挥潜能,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从业风格,实现良性发展.学校与企业经常沟通,企业成为学生职业发展的起跑线,企业也需要学生成为其发展的管理梯队,学生如果认可了企业文化,热爱企业,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后续力量.3.2.2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关键性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考核不再运用传统的评价体系,以理论知识为主的考核,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忽略,不能适应用人企业及市场的需求,实现不了我们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要结合旅游企业的特点,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理论实践,校内校外阶段都综合评价.在考核方式上通过多元化途径进行,完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考试评价体系,不断完善旅游企业岗位适应的评价标准,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的持续发展.
4结束语
随着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作为专门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我们有责任由义务培养出符合行业需要的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实践基础上积极调整,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侯明贤.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关键能力[J].教育与职业,2007(21).
〔2〕胡萍,郑启鸿.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老区建设,2010(18).〔3〕刘凤莲,宋勇,贺耀勇.新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工作满意度调查与分析[J].新疆
职业教育研究,2010(3).
〔4〕马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J].经营管理者,2010(14).
〔5〕吴兴伟.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8).
〔6〕张涛,谢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