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1. 简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是经典力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
它描述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一定律对于理解和解释各种物理现象和运动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相关的概念。
2. 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及解释牛顿第一定律的经典表述为:“一个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个定律可以通过以下解释来理解:- 物体的静止状态:当一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意味着它没有受到任何外力的作用。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直到受到外力的作用。
- 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当一个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以匀速直线运动时,意味着它没有受到任何外力的干扰。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将继续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受到外力的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的主要思想是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外力作用才干改变,否则物体将保持原来的状态。
这一定律适合于所有惯性参考系中的物体,不受物体的质量和大小的影响。
3. 惯性参考系的概念在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时,我们需要了解惯性参考系的概念。
惯性参考系是指一个参考系,在其中牛顿第一定律成立。
也就是说,一个处于惯性参考系中的物体,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将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惯性参考系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 物体在惯性参考系中的运动状态不受参考系本身的运动影响。
- 在惯性参考系中,自由粒子所受的合外力等于零。
对于非惯性参考系,牛顿第一定律不成立。
在非惯性参考系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会受到参考系的运动影响。
4. 举例说明牛顿第一定律为了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例子1:一个放置在光滑水平桌面上的玻璃球,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惟独当有外力作用,如推动球或者桌面上有施加的磨擦力时,玻璃球才会改变静止状态。
- 例子2:一个车辆在平直的道路上匀速行驶,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车辆将继续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1)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不可能用实验直接来验证。
2)对任何物体都适用,不论固体、液体、气体。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时做匀速直线运动(保持它的运动状态)5)静止的物体不受力时保持静止状态(保持它的静止状态)二)惯性12、惯性的理解1)一切物体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也具有惯性).牛顿第一定律表明,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状态的性质,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2)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惯性的大小与物理的质量的大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质量越大的物体其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运动状态、位置及受力情况毫无关系。
3)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3、防止惯性的现象带来的危害:汽车安装安全气襄,汽车安装安全带。
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拍打衣服可除尘4、解释现象: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二、基础知识检测1.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让小车每次从斜面顶端处由静止滑下,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测量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结果记录在下表中.1)第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木板上滑行时的停止位置如图所示,读出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并填在表中相应空格处.2)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小车每次都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自由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到达底端水平面时.3)分析表中内容可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__,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________。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理解和运用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理解和运用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之一。
它指出一个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
这个定律的本质在于描述了物体的惯性特性,即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会保持其状态不变。
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原理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相对简单,但蕴含着深刻的物理学原理。
这一原理可以总结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
这意味着一个物体的速度和方向只有在外力作用下才会改变,否则将保持不变。
惯性的理解惯性是贯穿整个物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物体保持其状态不变的倾向。
惯性的理解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考虑。
在宏观层面上,惯性可以解释为物体抵抗外力改变其状态的性质。
例如,当一辆汽车急转弯时,乘客会感受到向外的惯性力,这是因为乘客原本的运动状态想要继续保持不变。
同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例子,如摩擦力和阻力等都是惯性的展示。
在微观层面上,惯性可以通过牛顿第一定律来解释。
很多物理现象,如行星绕恒星旋转、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等,都可以用惯性的概念来理解。
这种稳定的运动状态主要得益于物体的惯性,即使在受到微小扰动时也会迅速恢复。
牛顿第一定律的运用牛顿第一定律不仅仅是一条理论定律,更是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则。
以下是一些牛顿第一定律的运用案例:•运动学问题:在研究物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时,可以利用牛顿第一定律来预测物体的行为。
例如,可以通过已知的速度和加速度推导出物体在未来的位置和速度。
•工程设计:在设计机械结构和系统时,牛顿第一定律的原理可以帮助工程师优化设计方案,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
例如,在汽车制造中,利用惯性原理可以设计出更稳定和安全的车辆结构。
•航天领域:在航天器的设计和控制中,惯性的概念至关重要。
宇航员在宇宙中的运动和飞行器的轨道设计都需要考虑牛顿第一定律的影响,以确保宇宙探测任务的成功。
结语牛顿第一定律作为经典力学的基础之一,为我们理解物体的运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牛顿三定律及其含义

牛顿三定律及其含义牛顿三定律是经典力学中的基本定律,由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在17世纪提出并得到广泛应用。
这三个定律被认为是描述物体运动以及力的作用的基础,不仅在科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实际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牛顿三定律以及它们的含义。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指出当没有外力作用于物体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意味着物体的运动状态会保持不变,直到外力作用于其上。
例如,当我们开车突然刹车时,车上的乘客会因惯性而向前倾斜,因为他们的身体继续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第二定律:力的关系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说明了力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该定律表明物体的加速度正比于作用在其上的力,反比于物体的质量。
公式化表示为:F=ma,其中F代表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换句话说,当施加在一物体上的力增加时,物体的加速度也会随之增加;而当物体的质量增加时,同等大小的力所导致的加速度会减小。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对于任何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该物体都会通过施加等大且反方向的力来产生反作用。
简而言之,这意味着力始终是成对出现的。
例如,当我们站在地上时,我们会感受到地面对我们所产生的支持力,同时我们也会对地面施加等大反向的压力。
这种相互作用的力使我们能够保持平衡并站立在地面上。
牛顿三定律的含义牛顿三定律的提出突破了人们对力和运动的认识,为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三个定律不仅解释了物体运动的规律,也揭示了力与运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牛顿三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会遵循惯性原理。
这意味着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个概念在交通工程和安全设施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帮助我们设计出更安全可靠的交通工具。
其次,牛顿第二定律使我们能够计算物体在受力情况下的加速度。
这个定律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例如航空航天领域的火箭推力计算,汽车工程中的引擎动力计算,以及体育运动中的力量和速度分析等。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也被称为惯性定律。
它由英国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于1687年在他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一、牛顿第一定律的原理解析牛顿第一定律的原理非常简单,但却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告诉我们,如果一个物体不受力作用,那么它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意味着物体有一个固有的属性,即惯性。
物体的运动状态只会因为外力的作用而发生改变。
二、惯性定律的应用惯性定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例子来理解它的具体应用。
(1)行车过程中的感受当我们乘坐公交车或汽车行驶时,若突然刹车,我们会因为惯性而向前冲。
这是因为我们身体继续保持前进的惯性,而车辆突然减速。
同理,当车辆急加速时,我们身体后仰,也是惯性使然。
(2)飞行中的感受在飞机起飞或降落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身体的重力变化。
在飞机进入平稳状态后,我们会感觉自己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这是因为我们与飞机一起以相同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匀速直线运动。
(3)小球的滚动将一个小球推向地面,当没有其他力作用时,小球将保持滚动的状态。
这是因为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三、惯性定律与参考系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需要明确参考系的概念。
参考系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和力的观察的基准。
在某一个参考系中观察,物体可能会保持静止,而在另一个参考系中观察,物体可能会匀速直线运动。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要结合具体的参考系来进行。
四、总结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是经典力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
它告诉我们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惯性定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行车过程中的感受、飞行中的感受以及物体的滚动等。
在应用惯性定律时,我们需要明确参考系的概念,因为观察物体运动和力的效果与所选择的参考系有关。
牛顿第一、二、三定律解析

牛顿第一、二、三定律解析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是牛顿力学的基础。
惯性定律表述如下:一个物体若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它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条定律揭示了物体运动状态的保持性。
也就是说,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发生变化。
惯性定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静止状态的保持:一个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将一直保持静止状态。
2.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保持: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将继续保持这一运动状态。
惯性定律也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惯性参考系。
惯性参考系是指一个相对于其他物体没有加速度的参考系。
在这个参考系中,牛顿第一定律总是成立的。
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牛顿力学中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核心定律,表述如下: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 F = m a ]其中,( F ) 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 m ) 表示物体的质量,( a ) 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从牛顿第二定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1.力的作用:力是引起物体加速度变化的原因。
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了外力,它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将会发生改变。
2.质量:质量是物体对加速度的抵抗程度。
质量越大,物体对加速度的抵抗越大,即相同的力作用在质量大的物体上,其加速度会比质量小的物体小。
3.加速度方向: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这意味着,如果外力改变了方向,加速度也会相应地改变方向。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是关于力的相互作用定律,表述如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力,且这些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力的相互作用性。
对于任何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它们之间的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例如,当我们用手推墙时,我们的手感受到了墙的推力,而墙也感受到了我们手的推力。
第1讲 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

第1讲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Ⅱ1.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01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02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03改变这种状态。
(2)意义①揭示了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04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05惯性定律。
②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不是06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07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产生08加速度的原因。
(3)适用范围:惯性参考系。
2.惯性(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09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10静止状态的性质。
(2)惯性的两种表现①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其惯性表现在保持静止或11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物体受外力作用时,其惯性表现在反抗运动状态的12改变。
(3)量度:13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14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15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4)普遍性:惯性是物体的16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与物体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17无关(选填“有关”或“无关”)。
知识点牛顿第二定律Ⅱ单位制Ⅰ1.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01作用力成正比,02质量成03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2)表达式:F=kma,当F、m、a单位采用国际单位制时k=041,F=05ma。
(3)适用范围①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06惯性参考系(相对地面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
②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07宏观物体(相对于分子、原子)、08低速运动(远小于光速)的情况。
2.单位制、基本单位、导出单位(1)单位制:09基本单位和10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①基本量:只要选定几个物理量的单位,就能够利用物理公式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这些被选定的物理量叫做基本量。
②基本单位:基本量的单位。
力学中的基本量有三个,它们是11质量、12时间、13长度,它们的单位千克、秒、米就是基本单位。
③导出单位:由14基本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
(2)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基本物理物理量符号单位名称单位符号量质量m 千克kg时间t 秒s长度l 米m电流I 安[培] A热力学温度T 开[尔文]K物质的量n 摩[尔]mol发光强度I,(I V)坎[德拉]cd知识点牛顿第三定律Ⅱ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01相互的。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一、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应注意从如下四个方面理解:(1)“一切”,说明该定律对于所有物体都是普遍适用的,不是特殊现象。
(2)“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是指定律成立的条件,同时“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该物体确实没有受到任何外力的作用,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
实际上,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二是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它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为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时的作用效果。
(3)“总”,指的是总是这样,没有例外。
(4)“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而原来运动的物体仍保持匀速直线运运动状态。
注意:①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一切物体都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说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任何外力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运动状态。
因此,我们应当切记“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②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概括出来的,但由此推出的结论,经实践检验是正确的。
③在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推理过程中,一共做了三次实验,让小车分别滑过毛巾、棉布和木板的平面,以便归纳出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改变越慢,也就是小车滑的距离越远。
实验时必须保证其他的实验条件相同,而只改变三次滑行表面的粗糙程度,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上滑下的意思就是让小车进入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2、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马拉车,车向前运动,马不拉车,车就停止运动,由此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的这一错误观点统治了人民二千多年,下面我们来分析其错误观点。
马拉车,车向前运动,车受到了马对它的拉力作用,但此时,如果我们对车受力分析的话,车在水平方向除受到马对它的拉力作用外,还受到地面对车子的阻力作用,也就是我们后面要讲的摩擦力,当撤去拉力后,我们会发现车子并不是立即停下来,而是通过一段路程后才停止运动,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车子在阻力作用下车速才越来越小,最终停止,若车子不受阻力作用,那么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一直运动下去,在这种状态下,车子的运动并没有力去维持,因此可见,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力学知识,明确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即“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理解此定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定律的前半句话“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提示了物体的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的属性——惯性,即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惯性是物体所固有的属性之一,任何物体不论它所在的地理位置如何、运动状态如何,它都具有惯性。
物体不受外力时,惯性表现为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受外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不同。
物体的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不能认为物体的惯性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例如,乒乓球的速度再大,你也会很容易让它停下来,但是火车速度再小,却不容易让它停下来。
而运动速度相同的火车和乒乓球,要使它们都停下来时,显然使乒乓球停下来比使火车停下来容易得多,这就是因为火车的质量远大于乒乓球质量,火车的惯性比乒乓球大的多的原因。
另外,也不能认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惯性有关,一个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地理位置有关,而惯性大小与地理位置无关。
例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惯性是只有物体在匀速运动或静止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
B、物体的惯性是指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仍保持原来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C、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有惯性;受外力作用时,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而就无惯性
D、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与运动状态和是否受力无关
解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运动状态无关。
有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但运动状态的改变不等于物体惯性的改变。
“克服惯性”、“惯性消失”等说法均是错误的,不管物体是否受外力作用,其惯性是不能被改变的。
物体惯性由物体本身决定,与运动状态和受力无关。
所以正确选项为D。
例2、有些同学认为,惯性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速度大惯性就大,速度小惯性就小。
理由是物体运动快不容易停下来,速度小容易停下来。
你怎样看等这一错误观点?
解析: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是“把惯性大小理解为把物体从运动改变为静止的难易程度。
事实上,在受到阻力相同的情况下,速度不同质量相同的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速度的减小量是相同的,这就是说质量相同的物体,它们的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相同,即惯性大小与速度大小无关。
二、牛顿第一定律确定了力的含义
牛顿第一定律的后半句“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实际上是对力的定义,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它完善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定义,使力的含义更加丰富、丰满。
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一定是由于受到力的作用的缘故。
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三、牛顿第一定律提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它描述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物体如果受到了力,但外力的合力为零,则根据合力与外力的效果相同的原理,则可以知道此种
情况与物体不受力的情况一致,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物体处于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物体并不是完全不受力,而是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但合外力为零,我们常把这种状态称为平衡态,物体在平衡态受到的力称为平衡力。
即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不发生变化,则物体一定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合外力为零;而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那么它一定受到了不等于零的合外力的作用。
反之,如果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则其运动状态一定不发生变化,若受到合外力不零的力的作用,则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会发生改变。
例3、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一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车上原处,这是因为( )
A 、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带着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 、人跳起的瞬间,车厢发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 、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进运动,所以人落下后一定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
D 、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人和车始终有相同的速度,故落回原处
解析:人随火车共同运动,具有向前的速度,当人向上跳起后,由于惯性将保持原水平方向的速度,而在跳起的过程中,物体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所以会保持原有的速度向前运动,该过程人的运动和火车的运动是同步的,所以仍落回到车上原处,故选项D 正确。
变式思考:若上题中火车沿水平轨道做加速度为a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人还能落回原处吗?若不能,落地点与起跳点相距多远?
若火车沿水平轨道以加速度a 做匀加速运动,则人将不会落到车上原处。
这是因为,人跳起到落下的过程中,人水平方向不受外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而火车做的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二者的运动不同步,所以,人落地时不会落在原处。
设人起跳前车的速度为0v ,人在空中的运动时间为t ,则时间t 内,在水平方向上有:
t v x 0=人,2021at t v x +
=车,可得人落地点与原处相距(落地点在原起跳处的后面): 221at x x x =-=∆人车 同理可得,若火车减速运动时,人落地点在原处前方
221at 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