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去
【解析】选C.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有
力作用在物体上它就运动,没有力作用时它就静止,A正确. 伽利略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
状态的原因,他认为水平面上的物体若不受摩擦力,物体会
保持原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B,D正确.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 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即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的 作用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C错误.
B
)
牛顿第一定律把握不准造成错误
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一
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车上原处,这是因为(
D
)
A.人跳起后,车厢内的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带着他随同
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人跳起的瞬间,车厢的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 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定偏后
【解析】选A.抛出去的标枪、手榴弹等因有惯性要继续向 前运动,A正确;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惟一量度,不会因做 任何运动而改变,B、C错误;因两物体材料不同,物体与地面 的动摩擦因数不同,故用同样的水平力推不动的,不一定是
质量大的,D错误.
5.关于运动状态与所受外力的关系,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到恒定的力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 )
二、对惯性的理解及应用
1.惯性与质量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惟一量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2.惯性与力 (1)惯性不是力,而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性质,因此说“物 体受到了惯性作用”、“产生了惯性”、“受到惯性力”等都是 错误的.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 原因.力越大,运动状态越易改变;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1)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不可能用实验直接来验证。
2)对任何物体都适用,不论固体、液体、气体。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时做匀速直线运动(保持它的运动状态)5)静止的物体不受力时保持静止状态(保持它的静止状态)二)惯性12、惯性的理解1)一切物体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也具有惯性).牛顿第一定律表明,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状态的性质,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2)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惯性的大小与物理的质量的大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质量越大的物体其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运动状态、位置及受力情况毫无关系。
3)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3、防止惯性的现象带来的危害:汽车安装安全气襄,汽车安装安全带。
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拍打衣服可除尘4、解释现象: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二、基础知识检测1.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让小车每次从斜面顶端处由静止滑下,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测量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结果记录在下表中.1)第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木板上滑行时的停止位置如图所示,读出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并填在表中相应空格处.2)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小车每次都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自由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到达底端水平面时.3)分析表中内容可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__,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________。
牛顿第一定律深度理解

牛顿第一定律深度理解牛顿第一定律,那可是个相当神奇的玩意儿呢!咱先从最直白的说起,一个物体啊,如果它不受力,或者说受到的外力总和为零,那这物体就会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一个超级平滑的冰面上,没有一点儿风啊,啥外力都没有,这人要么就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像个木头桩子似的,要么就一直按照一个速度,直直地滑出去,就像射出的箭一样,方向都不带变的。
咱再往深了琢磨琢磨。
生活里啊,很多事儿都能和这牛顿第一定律沾上点边儿。
就拿咱们每天早上起床来说吧。
人都有个习惯,要是没有啥特别的事儿催着,就像没有外力作用似的,那可能就会一直赖在床上,保持那个静止的状态。
这床啊,就像是个没有外力干扰的小世界,人在这床上舒舒服服地躺着,没个闹钟响啊,没个啥紧急事儿,真就不想动。
可一旦有了外力,比如说电话响了,有急事找你,那就像给你施加了一个力,你就得从那个静止状态变到动起来,赶紧起床接电话去。
再比如说骑自行车。
要是在一条平坦得不能再平坦的路上,还没有风,咱也不蹬踏板了,那自行车就会按照之前的速度一直往前滑,这就是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啊。
可要是突然有个小石子挡路了,这就相当于给自行车施加了一个外力,那它的状态就会改变,可能就颠一下,速度也变了,方向也可能歪了点儿。
这牛顿第一定律就像个隐藏在生活里的小秘密,你要是发现了,就会觉得,嘿,这世界还挺有趣儿的。
那这牛顿第一定律对咱们的思维有啥启发呢?其实也不少呢。
有时候咱们的想法啊,就像那些物体一样。
要是没有新的信息啊,新的经历这些“外力”的冲击,咱的想法就会一直保持原样。
就像那些老顽固,认定了一个理儿,就不愿意改变。
可是一旦有了新的知识,新的见闻,就像是给咱的思想施加了一个外力,那咱的想法就得变变了,可能就从原来的那种保守状态变得开放起来,就像那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动起来或者改变运动方向一样。
还有啊,在学习上也是这么个理儿。
如果咱一直按照老方法学习,也不接受新的学习方法啊,新的知识体系这些“外力”,那学习成绩可能就一直保持在一个水平上,不进步也不退步,就像那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一样。
牛顿第一、二、三定律解析

牛顿第一、二、三定律解析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是牛顿力学的基础。
惯性定律表述如下:一个物体若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它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条定律揭示了物体运动状态的保持性。
也就是说,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发生变化。
惯性定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静止状态的保持:一个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将一直保持静止状态。
2.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保持: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将继续保持这一运动状态。
惯性定律也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惯性参考系。
惯性参考系是指一个相对于其他物体没有加速度的参考系。
在这个参考系中,牛顿第一定律总是成立的。
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牛顿力学中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核心定律,表述如下: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 F = m a ]其中,( F ) 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 m ) 表示物体的质量,( a ) 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从牛顿第二定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1.力的作用:力是引起物体加速度变化的原因。
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了外力,它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将会发生改变。
2.质量:质量是物体对加速度的抵抗程度。
质量越大,物体对加速度的抵抗越大,即相同的力作用在质量大的物体上,其加速度会比质量小的物体小。
3.加速度方向: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这意味着,如果外力改变了方向,加速度也会相应地改变方向。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是关于力的相互作用定律,表述如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力,且这些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力的相互作用性。
对于任何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它们之间的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例如,当我们用手推墙时,我们的手感受到了墙的推力,而墙也感受到了我们手的推力。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力学知识,明确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即“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理解此定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定律的前半句话“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提示了物体的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的属性——惯性,即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惯性是物体所固有的属性之一,任何物体不论它所在的地理位置如何、运动状态如何,它都具有惯性。
物体不受外力时,惯性表现为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受外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不同。
物体的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不能认为物体的惯性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例如,乒乓球的速度再大,你也会很容易让它停下来,但是火车速度再小,却不容易让它停下来。
而运动速度相同的火车和乒乓球,要使它们都停下来时,显然使乒乓球停下来比使火车停下来容易得多,这就是因为火车的质量远大于乒乓球质量,火车的惯性比乒乓球大的多的原因。
另外,也不能认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惯性有关,一个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地理位置有关,而惯性大小与地理位置无关。
例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惯性是只有物体在匀速运动或静止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B、物体的惯性是指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仍保持原来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C、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有惯性;受外力作用时,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而就无惯性D、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与运动状态和是否受力无关解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运动状态无关。
有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但运动状态的改变不等于物体惯性的改变。
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1. 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合外力为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理解要点惯性的体现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物体具有惯性这一基本属性。
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例如,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倾,就是因为乘客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
力与运动关系的定性描述它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理想情况下(不受力),物体将保持其原有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例如,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滑块,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它将永远以恒定的速度做直线运动。
理想实验法的运用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得出的。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实验中,让小球从一个斜面滚下,然后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力,小球将上升到与初始高度相同的位置。
不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仍会达到相同高度,但滚得越来越远。
当第二个斜面变为水平面时,如果没有摩擦力,小球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
二、牛顿第二定律1. 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其数学表达式为(其中是合外力,是物体的质量,是加速度)。
2. 理解要点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当物体的质量一定时,合外力越大,加速度越大。
例如,用不同大小的力推同一辆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力越大,小车获得的加速度就越大。
质量与加速度的关系:当合外力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推质量不同的物体,质量大的物体加速度小。
矢量性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根据力的方向确定加速度的方向。
例如,当物体受到一个向右的拉力时,其加速度方向也是向右的。
单位制的统一在应用公式时,要注意单位制的统一。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二次方秒()。
第1讲 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

第1讲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Ⅱ1.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01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02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03改变这种状态。
(2)意义①揭示了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04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05惯性定律。
②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不是06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07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产生08加速度的原因。
(3)适用范围:惯性参考系。
2.惯性(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09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10静止状态的性质。
(2)惯性的两种表现①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其惯性表现在保持静止或11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物体受外力作用时,其惯性表现在反抗运动状态的12改变。
(3)量度:13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14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15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4)普遍性:惯性是物体的16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与物体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17无关(选填“有关”或“无关”)。
知识点牛顿第二定律Ⅱ单位制Ⅰ1.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01作用力成正比,02质量成03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2)表达式:F=kma,当F、m、a单位采用国际单位制时k=041,F=05ma。
(3)适用范围①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06惯性参考系(相对地面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
②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07宏观物体(相对于分子、原子)、08低速运动(远小于光速)的情况。
2.单位制、基本单位、导出单位(1)单位制:09基本单位和10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①基本量:只要选定几个物理量的单位,就能够利用物理公式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这些被选定的物理量叫做基本量。
②基本单位:基本量的单位。
力学中的基本量有三个,它们是11质量、12时间、13长度,它们的单位千克、秒、米就是基本单位。
③导出单位:由14基本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
(2)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基本物理物理量符号单位名称单位符号量质量m 千克kg时间t 秒s长度l 米m电流I 安[培] A热力学温度T 开[尔文]K物质的量n 摩[尔]mol发光强度I,(I V)坎[德拉]cd知识点牛顿第三定律Ⅱ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01相互的。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一、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应注意从如下四个方面理解:(1)“一切”,说明该定律对于所有物体都是普遍适用的,不是特殊现象。
(2)“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是指定律成立的条件,同时“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该物体确实没有受到任何外力的作用,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
实际上,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二是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它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为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时的作用效果。
(3)“总”,指的是总是这样,没有例外。
(4)“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而原来运动的物体仍保持匀速直线运运动状态。
注意:①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一切物体都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说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任何外力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运动状态。
因此,我们应当切记“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②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概括出来的,但由此推出的结论,经实践检验是正确的。
③在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推理过程中,一共做了三次实验,让小车分别滑过毛巾、棉布和木板的平面,以便归纳出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改变越慢,也就是小车滑的距离越远。
实验时必须保证其他的实验条件相同,而只改变三次滑行表面的粗糙程度,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上滑下的意思就是让小车进入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2、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马拉车,车向前运动,马不拉车,车就停止运动,由此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的这一错误观点统治了人民二千多年,下面我们来分析其错误观点。
马拉车,车向前运动,车受到了马对它的拉力作用,但此时,如果我们对车受力分析的话,车在水平方向除受到马对它的拉力作用外,还受到地面对车子的阻力作用,也就是我们后面要讲的摩擦力,当撤去拉力后,我们会发现车子并不是立即停下来,而是通过一段路程后才停止运动,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车子在阻力作用下车速才越来越小,最终停止,若车子不受阻力作用,那么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一直运动下去,在这种状态下,车子的运动并没有力去维持,因此可见,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摘要: 本文从历史原因、实验基础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对惯性概念的分析三个角度来阐述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最后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做了归纳,尽量以通俗的语言对初学者给以尽可能的帮助。
关键词: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惯性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在高中物理阶段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理解和掌握惯性定律是学好力学的关键,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 分析历史渊源,站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正确观点
两千多年以前人们普遍接受亚里士多德的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即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方面,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文化的奠基人,研究成果广泛而丰富,影响十分巨大,另一方面,他的观点又与人们的许多生活经验相一致(一些是生活经验的精辟总结)因此,得以广泛接受,可见这种错误观点的延续是有着历史局限性的。
而伽利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站在理想实验的基础上,理想实验的意义就在于它摒弃了那种单纯依靠思辨来研究的行为方式,这样得出的结论就更加严谨和合理。
牛顿的总结则又是从物理上赋予了明确的内涵,这种惯性和力的关系的提出是建立在
实验和前人成功经验上的思想升华,是对科学认识的有规律的深入。
因此就得到了后人的肯定和历史的验证。
2 理解定律的内容和物理意义
2.1 内容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2 内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的共性)。
(3)外力的作用是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表面这似乎是正确的。
如桌子不推就不动,树无风就不摇等。
已经推动了的桌子,一放手就停住了,也好像都能说明这点,其实我们的理解是不正确的,仔细分析一下,我们用力推桌子,使桌子由静止变为运动,桌子的运动状态发生过改变,分析受力,这时桌子的水平方向受两个力的作用,推力和摩擦力,当桌子向前运动时,推力大于摩擦力,合力向前,而我们停止推它时,桌子在水平方向没有了推力,但摩擦力仍然存在,合力方向向后,因此,我们使桌子由静止变为运动或运动变为静止,两次状态的改变都是由于力的作用造成的,当桌子不受力时,就成了惯性定律所描述的状态,因此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3 惯性的理解,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
(1)物体的惯性大小表现在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
如用同样大的力改变一个篮球和一个铅球的状态,显然篮球被抛出来获得的速度大,就是说,篮球的状态较容易改变,篮球的惯性小;铅球被抛出来的速度较小,也就是铅球的状态较难改变,铅球的惯性较大。
又如,推一辆空车容易,而推动一辆装满石头的车子就很费劲,说明前者惯性小后者惯性大,从这些实例得出,物体惯性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有关,既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也就是说质量大的物体难改变它的状态,质量小的物体改变它的状态较容易。
(2)有人说:一辆汽车以100km/h的高速行驶和以20km/h的低速行驶,前者较难停下来,所以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就越大,粗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
其实这是将两个不同的问题等同起来了, 一个是同一物体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停下来的难易程度问题,另一个是改变同一物体的原有
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问题,从加速度角度考虑,正因为对同一辆汽车来说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惯性相同,要改变它原有运动状态难易程度一样,才使得它高速行驶时不容易停下来。
具体算一下,若这辆车在1000N的力的制动下,每秒钟的速度减少10km/h,那么当汽车以20km/h行驶时,1000牛的力使它停下来需要2秒钟;当它以100km/h的高速行驶时1000N的制动力仍然只能使它每秒钟减小10km/h的速度。
因此要经过10秒钟才能停下来,可见,高速不容易停下来不是因为惯性大了而是运动状态变化大了,同一时间运动状态的变化量不同。
2.4 利用惯性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1)确定研究对象是哪个物体或物体的那个部分。
(2)确立研究过程既研究对象是在那个确定的运动过程中的问题。
(3)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前后受力的变化有那些。
(4)据力的改变得出状态的改变。
(5)具体问题具体表述。
总之,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只要从力和运动状态改变的关系和对惯性的理解两个方面着手就能找到突破口。
另外进行适当的练习就能应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