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

上海开放大学本科(专科起点)行政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大纲(2018年3月10日审定)第一部分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上海开放大学本科(专科起点)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领域中很多内容。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从公共政策现实出发,了解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并掌握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公共政策学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公共政策观念,切实掌握认识和分析公共政策的基本方法,从而具备分析现实公共政策的基本能力,并为进一步掌握从事政策分析和实际政策工作的系统化理论和完备的技术手段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6学时)一、教学要求1、了解: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的基本观点2、理解:公共政策的含义,公共物品、公共职能、公共问题、公共利益、公共权力、公共秩序、公共治理等与公共政策相关的概念3、掌握:政治行动的基本理论及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二、内容要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一、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二、什么是公共政策三、公共政策的概念梳理第二节公共与私人——从公共角度理解公共政策一、公共物品二、公共职能三、公共问题四、公共利益五、公共权力六、公共秩序七、公共治理第三节政治与政策——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一、公共政策的政治解释二、政治行动的三种类型:控制、交易与博弈三、政治的三个层面及其与公共政策的关系第四节市场与政策——从市场角度理解公共政策本章小结本章重点阐述了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明确公共政策的基本含义,理解公共物品、公共职能、公共问题、公共利益、公共权力、公共秩序、公共治理这些与公共政策相关的概念,掌握政治行动的基本理论及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了解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的基本观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公共政策的基本含义2、公共物品、公共职能、公共问题、公共利益、公共权力、公共秩序、公共治理等概念的理解3、政治行动的三种类型难点:1、政治的三个层面及其与公共政策的关系2、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的基本观点第二章公共政策的性质与类型(6学时)一、教学要求1、了解:公共政策的主要特征2、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性质,公共政策在不同政治体制中的表现形式,公共政策的重要作用3、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类型二、内容要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一、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二、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特征第三节公共政策的类型一、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二、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三、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制性政策四、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五、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第四节公共政策的作用一、导向功能二、管制功能三、调控功能四、分配功能本章小结本章主要阐述了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主要特征、基本类型、重要作用等内容。
《公共政策学》课程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中英文):本课程为公共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是今后修读和理解其他相关课程的基础,学生应初步具备政治学及公共政策的基本知识,明确公共政策的含义、掌握公共政策的分析方法、能够运用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分析把握政治现象的本质。
Public policy science is the basic subject cours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which is the basis of studying and understanding other related courses in the future. Students should have the basic knowled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clarify the meaning of public policy, master the analytical methods of public policy, and be able to us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ublic policy to analyze and grasp the essence of political phenomena.2.设计思路:本课程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公共政策相关基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来分析我国现实的决策实践。
为实现这一目的,本课程的设计首先介绍公共政策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以及理论发展历史,然后集中介绍西方以及我国各种代表性的公共政策分析理论、框架或模型,之后按照政策过程阶段划分的思路分别介绍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变迁等主要的政策环节,让学生对决策实践流程进行全面- 1 -了解。
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主任:周红执笔人:周红开课单位:法学院公共管理系编写日期:2005.7 课程编码: 6412412 课程中文名称:公共政策学课程英文名称:Public Polic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开课对象:行政管理本科开课学期: 5 学分: 3 ;总学时:54 理论课学时:54基本教材:宁骚主编《公共政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参考书:【1】陈振明,《政策科学》,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
【2】郭巍青,《现代公共政策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3】朱崇实,《公共政策:转轨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政策研究》,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版。
【4】周毅,《中国社会焦点》,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5】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6】[美]D·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4月版。
【7】张金马主编,《政策科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宁骚主编《公共政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9】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性质: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课。
目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了解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和演进历史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基本要素。
并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公共政策分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模型路径,掌握具体的决策与分析技术,熟悉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和途径,了解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主要历史经验、教训。
以期学生具备初步的公共政策问题界定能力,公共政策方案编制和抉择能力,公共政策执行能力和公共政策评估能力,能够较好适应我国公共管理实践要求。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和基本知识,了解它们在政府的公共行政、公共管中的运用,培养从事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工作的管理能力。
公共政策学 教学大纲

公共政策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430101Z10课程名称(中/英文):公共政策学/Public Policies课程类别:专业必修,专业核心课程学时/学分:48/3先修课程:行政管理学、政治学、高等数学适用专业:公共管理、社会学教材、教学参考书:陈潭:《公共政策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欧文·休斯著,张成福译:《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
托马斯·R·戴伊著,谢明译:《理解公共政策》(第十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卡尔·伯顿、大卫·沙维奇著,孙兰芝,胡启生译:《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第2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
威廉·N·邓恩著,谢明、伏燕、朱雪宁译:《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11月。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本课程的教学目的:系统地讲授公共政策科学的基本知识,结合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的现实问题及我国的公共政策实际,讲授全面系统地进行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
本课程设置的意义:本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必修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公共政策科学的基本知识,能掌握进行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为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实际公共政策分析打下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研究中国公共政策现实为背景条件,特别注意结合当前我国公共政策的特点,系统了解公共政策的本质特点、公共政策制订和执行的基本过程,着重了解公共政策分析涉及的公共政策问题构建分析、公共政策方案规划分析、公共政策方案执行分析和公共政策结果评估分析的基本规律与基本要求。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交流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以及公共事务管理和运营、公共服务提供和安排、公共政策分析和评估、公共组织的设计和管理等领域的专业思维和素养。
公共政策教学大纲

公共政策教学大纲公共政策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工具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评估和推动公共政策的实施。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公共政策的定义和范围;2. 掌握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流程和关键要素;3. 熟悉公共政策评估和监测的方法和工具;4. 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公共政策问题。
三、教学内容1. 公共政策概念与意义- 公共政策的定义和特点- 公共政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 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 利益相关者参与- 证据驱动- 可持续性和公平性3. 公共政策制定的流程- 问题识别和议程设置- 政策制定和选择- 政策评估和调整4. 公共政策工具与影响因素- 法规与规范- 经济和财政工具- 社会舆论和政治力量5. 公共政策实践与案例分析- 医疗保健政策- 教育政策- 环境保护政策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等。
通过学生参与的互动式教学,加深对公共政策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出勤、课堂参与等)占比20%2. 作业与小组项目占比30%3. 期末考试占比50%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主教材:《公共政策导论》参考书目:1.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2. 《政策分析与规划》3. 《政策评估实践指南》七、备注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帮助,请随时与授课教师联系。
祝各位学生在本课程中取得优异成绩!。
《公共政策》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政策》课程教学大纲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公共政策产生的理论背景和实践依据,认识研究公共政策的意义,掌握公共政策的含义与公共政策的特征。
【重点难点】重点:公共政策的含义;具体表现形式;特征;作用。
难点:公共政策的类型。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念梳理·理论的形成:具体与抽象(concrete and abstract)·概念的梳理(如何定义):公共、私人、国家、政府、政治、政策、制度、决策、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制度分析、公共政策、政策分析·政府的决策困惑: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人民中这部分人与那部分人的利益;人民这方面利益与那方面利益;发展得快一点、激进一点还是慢一点、稳妥一点;第二节什么是公共政策?·文字的游戏:多重定义·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权力与控制、讨价还价、博弈)·从经济角度理解公共政策(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第三节什么是政策分析?·政策分析的基本类型·政策分析与政策倡议的区别·政策分析的局限·技术与艺术的争论第四节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政策分类的讨论【思考题】1.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科学角度、职业角度、政治角度)?2.政治行动的基本类型及其与公共政策的联系?3.影响决策者行为的价值标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4.公共政策的利益分配应如何体现公正原则?第二章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与环境【教学目的】了解公共政策主体的类型、特点,认识并能分辨公共政策的环境,理解公共政策主体、客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政策客体的研究范围;政策环境的构成因素。
难点:社会问题转化成政策问题的条件;目标群体服从政策的原因。
【教学内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官方决策者与非官方决策者·政策目标群体与社会问题第二节社会问题·什么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阶段性分析·谁认定社会问题?·过失性社会问题与结构性社会问题·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课堂讨论)第三节政策的环境因素·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国际环境【思考题】1.美国学者安德森对政策主体是如何划分的?2.结合实际问题阐述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3.举例说明公共政策与环境的关系。
公共政策学大纲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本章内容: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名称不统一,但学科要素相同这一情况;弄清公共政策学的含义、学科要素、研究对象;弄清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这门学科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在哪些方面取得进展;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公共政策学在中国发展的情况。
本章重点:公共政策学的含义与特征、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及表现。
本章难点: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一、公共政策学及其研究对象1.了解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名称及提出人2.掌握公共政策学的含义、特征和学科要素3.掌握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二、公共政策的三个层次了解具体的个别的政策,掌握政策群和政策链以及政策一般。
三、学科诞生前的理论与方法的准备掌握亚当斯密,克劳塞维茨、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韦伯对公共政策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
四、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要求掌握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主要内容,决策科学的形成,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五、学科的诞生了解学科诞生的标志,掌握学科特点,特别是拉斯韦尔的贡献。
六、学科发展的新阶段了解对行为主义方法论的批评,重点掌握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七、学科的近期发展了解公共政策的建制化掌握课题选择的新取向,方法论的非科学取向第二章公共政策的本质、构成与功能本章内容:通过本章学习,主要了解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和内容构成,掌握公共政策的定义及其与决定、决策等概念的联系,掌握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与功能。
本章重点:掌握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与功能。
本章难点:国家、政府与公共政策关系、合理的政策结构。
一、公共政策的含义(掌握)公共政策是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出发点。
政策具有总括性和指导性,为决策、决定提供一定的原则;决策则具有微观性和操作性。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二、公共政策的构成与结构(掌握)(1)国家与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教学大纲

绪论篇公共政策学科第一节公共政策学的渊源与诞生第二节公共政策学在当代的开展第三节为什么社会需要公共政策第四节为什么需要公共政策研究第五节为什么需要公共政策分析第六节为什么需要公共政策治理第七节如何正确研修公共政策学第一篇公共政策研究第一章公共政策的性质与功能第一节公共政策的性质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特点第三节公共政策的功能第二章公共政策的系统与要素第一节公共政策的背景环境第二节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第三节公共政策的价值工具第三章公共政策的过程与阶段第一节公共政策过程模型第二节公共政策的议程第三节公共政策的规划第四节公共政策的决策第五节公共政策的执行弟八下公共政策的评估第二篇公共政策分析第四章公共政策任务与人员第一节公共政策分析的实质与特点第二节公共政策分析的内容与流程第三节公共政策分析的倡导与论证第四节公共政策分析的人员及伦理第五章公共政策问题建构分析第一节政策问题构建的重要性和创造性第二节政策问题的性质议题层级和类别第三节政策问题构建的步骤和陈述模型第四节政策问题构建的分析技术和方法第六章公共政策行动建议分析第一节政策行动建议的特征和性质第二节政策行动建议的选择模型第三节政策行动建议的工具选择第四节政策行动建议分析的方法第三篇公共政策治理第七章公共政策结构周期治理第一节公共政策的领域治理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结构治理第三节公共政策的周期治理第八章应急型公共政策治理第一节社会危机事件与应急型决策第二节应急型政策治理的意义和趋势第三节应急型政策治理的综合模式第四节应急型政策的整合治理第九章创新型公共政策治理第一节公共政策创新的实质与类型第二节公共政策创新的影响因素第三节公共政策创新的实现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 公共政策学
课程英文名称:Public Policy
课程编号:13052101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学时和学分:总学时:32 总学分:2 理论学时:32
适用专业:城市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经济学管理学公共行政学
开课系部、教研室:公共管理系,城市管理教研室
二、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公共政策学》是城市管理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公共政策分析或政策科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分析技术,并学会将这些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用于现实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提高公共政策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教学总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了解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和演进历史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基本要素。
并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公共政策分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模型路径,掌握具体的决策与分析技术,熟悉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和途径,了解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主要历史经验、教训。
以期学生具备初步的公共政策问题界定能力,公共政策方案编制和抉择能力,公共政策执行能力和公共政策评估能力,能够较好适应我国公共管理实践要求。
四、各章主要教学内容
1、各章授课学时分配
2、教学内容、要求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1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4学时
教学内容:公共政策本质;基本特征;主要功能
教学要求:
掌握:公共政策的本质
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
了解:政策分析的历史沿革
重点: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难点:公共政策的本质;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第2章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2学时
教学内容: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政府角色与公共政策
教学要求:
掌握:掌握市场途径的优势与缺陷;政府途径的优势与缺陷;政府角色与公共政策理解:志愿途径的优势与缺陷
了解:政府角色定位问题的逻辑框架
重点:市场途径的优势与缺陷;政府途径的优势与缺陷
难点:政府角色与公共政策
第3章公共政策系统分析4学时
教学内容:公共政策系统的含义及构成要素;公共政策主体、客体、环境等的含义及构成;公共政策工具的种类
教学要求:
掌握:公共政策系统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理解:公共政策主体、客体、环境等的含义及构成
了解: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
重点:公共政策主体、客体、环境等的含义及构成
难点:公共政策主体、客体、环境等的含义及构成
第4章现代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4学时
教学内容:公共政策问题概述;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政策议程建立
掌握:公共政策问题的含义、特征与类型;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涵义及其区别
理解: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
了解: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政策议程建立的模型
重点:公共政策问题的含义、特征与类型;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涵义及其区别;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
难点: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
第5章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2学时
教学内容:公共决策体制;政策方案规划的综合分析及基本程序;公共政策合法化
教学要求:
掌握: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政策方案规划的特性与原则及其基本程序;
理解:公共政策合法化的涵义及程序
了解:公共决策的择案规则
重点:政策方案规划的特性与原则及其基本程序
难点:公共政策合法化的涵义及程序
第6章公共政策内容的执行分析2学时
教学内容:政策执行的理论研究;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与方式
掌握: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和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的区别;政策执行的过程、方式
熟悉:政策执行的模型
了解:政策执行的行动理论、组织理论、博弈理论的基本观点
重点:政策执行的过程、方式
难点:政策执行的过程、方式
第7章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分析2学时
教学内容:公共政策评价概述;公共政策评价的操作;公共政策的终止
掌握:公共政策评价的含义与类型以及基本方法;政策终结的对象及可能遇到的障碍理解:公共政策评价的影响因素;公共政策评价的功能与目的;
了解:公共政策的评价标准设定;公共政策评价的操作程序
重点:公共政策评价的含义与类型以及基本方法;公共政策评价的影响因素;公共政策评价的功能与目的
难点:公共政策的评价标准设定
第8章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2学时
教学内容:现代科学方法论与模型方法;利益分析的内容及其实现途径;系统方法与系统分析
掌握:利益分析的内容及其实现途径
理解:事实、价值、规范与可行性分析方法
了解:政策分析中的模型方法
重点:利益分析的内容及其实现途径;政策分析中的模型方法
难点:政策分析中的模型方法
五、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方式
考核方式:闭卷。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由作业、课堂提问、考勤等形式构成;期末考试占70%。
六、教材及参考文献
1、教材:
[1]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主要参考文献
[1] 托马斯·R·戴伊. 理解公共政策[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谢明. 公共政策导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 宁骚. 公共政策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执笔人:刘严萍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