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研究进展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部分患者在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会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给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带来不利影响。

现将临床上对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及研究提供必要参考依据。

标签: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Research progress of coronary stent restenosisLIANG Cheng-yuan(Hech i People’s Hospital,Guang xi Hechi 547000,China)临床上通常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显示血管内径再次狭窄在50%以上(包括50%)的现象,称为支架内再狭窄[1]。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约有20%~40%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会出现支架内再狭窄[2]。

而且,在应用药物支架后,再狭窄发生率仍有5%~10%[3]。

现将临床上对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及研究提供必要参考依据。

1 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发生机制及类型当前,临床上尚未具体明确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机制,认为是多因素参与的结果。

有研究认为,支架内再狭窄是一个损伤反应后新生内膜增殖与血管重构的过程[4]。

而支架内再狭窄的启动因素为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及炎症反应,中心环节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殖与迁移、血管新生内膜的过度增生,关键环节为炎症反应[5]。

由此可知,支架内再狭窄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参与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

临床上通常将支架内再狭窄分为四类[6]:第一类是支架内出现的再狭窄,且长度在10 mm以下(包括10 mm),为局灶型。

第二类是支架内出现,且长度在10 mm以上的再狭窄,为弥漫型。

第三类是延伸到支架外的再狭窄,长度在10 mm以上,为增值型。

第四类是闭塞型,即支架内血管完全闭塞。

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原因的临床研究

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原因的临床研究

查 的2 1 7 例 患 者 的临 床资 料 ,其 中再 狭 窄 者4 2 例 ( 再 狭 窄组 ),
男3 1 例 ,女 1 1 例 ,年 龄 5 5 ~8 7 岁 ,平 均 ( 5 7 . 6 -1 4 0 . 7 )岁 。另 2 结 果 两组患 者一般 资料 比较见表 1 。两组 患者 冠状动脉 造影病 变特
病 高血 压病 史 、血 脂情 况等 一般 资料 ,并 统计 两 组患 者 的病 变部 位 、病 变长 度 、病 变类 型 、病变 血 管支数 、术前 狭窄 程度 等 冠脉
造 影情 况 ,然后进 行 统计学 比较分 析 。 1 . 3 再 狭 窄 的标 准 :复查 冠 状 动 脉造 影 时 发 现支 架 内后者 支 架
管 学科 研究 的重 点 及方 向…。I S R 的 发生 是 由 多种 因素共 同作 用 向血流 T I M1 分级 为 Ⅲ级 ,且 未有 急性并 发症 的发 生 ,术后 常规 口 服 阿 司匹林 、氯 吡格 雷等抗 凝 药物 6 个月 以上 。 1 . 2 方 法 :收集 两 组 患 者 的年 龄 、性 别 、是 否 吸烟 、既往 糖 尿
随 机选 择 无 狭 窄者 4 2 例 ( 无 狭 窄组 ),男 2 7 例 ,女 1 5 例 ,年 龄 5 5~ 8 4 岁 ,平 均 ( 5 5 . 4 4 - 1 1 . 3) 岁 。所有 患 者均 按 照操 作 规程 进 行P C I 术 ,其手 术 成 功 的标 准为 血 管残 余 的狭 窄 程 度 ≤2 0 % ,前
>O . 0 5
表2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征
性 的措 施 ,减少 I S R的发生 。 本 组研 究 中发 现 ,男 性 、有 高 血 压 糖 尿病 病 史 、吸 烟 、术 前 狭 窄 程度 、病 变 长 度是 I S R 主要 的危 险 因素 ,吸烟 可 以导 致 内 皮功 能 损伤 ,而 吸烟 者 以男 性 为主 ,这是 其 易发 生 I S R的主 要 因 素 ;高血 压可 增加 血 液对 血管 壁 的剪切 力 、糖 尿病 则 因胰 岛素抵

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治疗进展

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治疗进展

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治疗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冠脉介入术已经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

冠脉介入术通过支架植入来扩张和维护冠状动脉的通畅性,使得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症状缓解和心血管事件的减少。

支架再狭窄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目前,针对支架再狭窄的治疗手段不断得到了改进和完善,使之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

支架再狭窄,也称为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是指在冠脉介入术后支架植入血管内出现新的狭窄,导致血管再次闭塞。

支架再狭窄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血栓形成、细胞增殖和血管内膜增生等。

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相当高,研究表明,冠脉介入术后植入药物支架的患者中,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在10%~30%之间。

这说明支架再狭窄已经成为冠脉介入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针对支架再狭窄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两种。

目前,常用的药物治疗手段包括使用硝酸甘油、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轻支架再狭窄的发生,但其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尤其是对于已经发生支架再狭窄的患者来说,药物治疗的效果相当有限。

介入治疗成为了治疗支架再狭窄的主要手段。

介入治疗支架再狭窄的手段主要包括球囊扩张术、支架术和药物球囊扩张术等。

球囊扩张术是最早应用于治疗支架再狭窄的介入手术之一,其原理是通过球囊扩张来扩张狭窄的血管,从而恢复血流的通畅性。

球囊扩张术的效果并不稳定,容易导致血管再次狭窄。

支架术是一种相对较新的介入手术,其原理是通过再次植入支架来扩张狭窄的血管,从而恢复血流的通畅性。

支架术的效果相对稳定,但容易导致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异物反应。

药物球囊扩张术是一种将药物与球囊结合使用的介入手术,其原理是通过药物的释放来抑制支架再狭窄的发生。

药物球囊扩张术的效果较为稳定,但目前仍存在着药物选择、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

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冠心病介入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其主要采用冠脉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等技术对冠状动脉狭窄部位进行修复,以恢复血流通畅,改善心脏功能。

但是,冠心病介入治疗并不完美,因为术后再狭窄或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风险仍然存在。

本文将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程目前,冠心病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冠脉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

冠脉成形术最初是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临床应用,其通过使用气囊膨胀,以机械性压迫的方式对冠状动脉进行修复,恢复血流通畅。

而支架置入术则是在冠脉成形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94年,第一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成功进行。

支架置入术不仅可以更好地修复血管内膜,恢复血流通畅,还可以防止动脉再狭窄。

目前,冠状动脉支架主要分为裸金属支架和药物洗脱支架。

药物洗脱支架相对于裸金属支架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更有效的抗再狭窄效果。

冠心病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对于缓解冠状动脉狭窄所造成的心绞痛,恢复心脏功能具有显著的疗效。

一般来说,介入治疗后患者的不适症状都会得到显著缓解,且心肌梗死和心脏相关的死亡率也明显下降。

同时,由于介入治疗是微创治疗,相比于开胸手术更加安全,创伤更小,康复期也更短。

而对于术后再狭窄的情况,目前的治疗方法有支架再扩张术、药物治疗和冠脉搭桥术等,选择不同的方法需要考虑病情的严重程度、病人年龄和合并症等多种因素。

三、支架再狭窄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支架再狭窄是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在10%左右。

支架再狭窄是造成介入治疗效果不佳和术后心绞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支架再狭窄的形成原因复杂,可能与支架内血栓、局部炎性反应、血管内皮损伤和基础冠状动脉病变等多种因素有关。

1. 术前评估和选择:对于有支架再狭窄风险的患者应该谨慎选择冠心病介入治疗,而是选择其他治疗方法。

2. 术中完善操作:医生应该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手术,避免手术过程中的误伤。

药物涂层球囊与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脉支架内再狭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药物涂层球囊与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脉支架内再狭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药物涂层球囊与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脉支架内再狭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随着冠心病患者数量的增加,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成为了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常见手术方式。

由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需要进行二次介入治疗。

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中,药物涂层球囊(DCB)和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DES)成为了主要的治疗选择。

两者的临床疗效一直备受关注,本研究旨在比较这两种治疗方式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一、研究背景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是指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周围血管再次出现狭窄的情况。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患者的心绞痛加重甚至心肌梗塞,因此需要进行再次介入治疗。

目前,DCB和DES是两种主要的再次介入治疗方式。

DCB是一种在球囊表面涂覆了药物的球囊,通过球囊膨胀释放药物来抑制血管平滑肌增生,减少内膜增生和狭窄的发生。

而DES则是一种在支架表面涂覆了药物的支架,可以持续释放药物来抑制内膜增生,预防再狭窄的发生。

目前关于这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开展本研究来比较它们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中的疗效差异。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了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本医院接受再次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DCB组和DES组。

2. 研究设计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包括基本资料、手术信息、随访情况等。

3. 疗效评估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再次介入率、术后6个月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引流率等。

还对患者进行一年内的随访,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变化等。

三、研究结果经过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最终纳入了DCB组和DES组各100例患者。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信息等临床特征均无显著差异。

在疗效评估方面,结果显示,DCB组的再次介入率为10%,而DES组的再次介入率为8%,差异无显著性(P>0.05)。

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原因的临床研究

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原因的临床研究
(s in)的可能原 因。方法 入选我 院 20 - 2 1 0 8 0 1年所有复 查造 影的冠心病 支架治疗患者 20例 ,平均年龄 ( 8 9± 1 6. 7 8 岁;男 15例 ,女 8 ,将 其分成 支架 内再狭 窄组和无再狭 窄组 ,分析 两组 间可能导致 支架 内再狭 窄的 因素 。 .) 2 5例
P cekdC G ( ooa f 0 py o nls epsberaos fn tn rs ns (S .M e o s 20css Yr h ce A crnr a西 a h)t a a it os l esn —s tet oi IR) e y l ysh i oi e e s t d 1 ae h w i eecr a er d es H hc w r o nr hat i aef D)p tns new n C G ae C e p o 0 8a d2 1 r er l . Al h o y s C aet w ou dret A f r Ihr yf m 20 n 0 ae n l d l i t P t a r 1 oe
结果 20例患者共置入 3 2枚 支架 ,其 中有 3 支架发生再狭 窄 ( 1 5 7枚 支架 内再狭 窄定义为随访 时造影提 示支架 内管腔 内径损失≥5 % ) O 。分析 两组临床资料特征及支架长度、直径 ,是否为药物涂层支架等 因素 ;支架内再狭窄组及 无再狭
窄组在脂蛋白 ( ) a 、支架长度 、和药物/ 非药物支架方面有显著差异 ( 00 ) o P< . 5 。Cx比例 风险回归模型显示仅 支架长 度 ( 00 7 、直径 ( 00 2 P= .0 ) P= .2 )和药物/ 非药物支架 ( 0 0 6 为冠心病 介入 患者发 生 IR的预测 因子。结论 P= .3 ) S

探讨脂蛋白a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意义

探讨脂蛋白a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意义

探讨脂蛋白a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意义脂蛋白a是一种货物分子,是胆固醇的主要载体之一,存在于人体血清中,可以预测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由于其特殊的化学结构和生物学功能,脂蛋白a可以进入血管内皮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是指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血管管壁仍出现明显的狭窄或闭塞,导致血管内腔狭小或完全关闭,使血液循环障碍,引起心绞痛等症状。

再狭窄的发生不仅与支架术前的临床情况、手术技术、支架类型等因素相关,还与血液内和血管壁的生物分子相关。

脂蛋白a可以影响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脂蛋白a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脂蛋白a与低密度脂蛋白(LDL)结合后,会生成一种高度氧化的LDL-Ox,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同时,脂蛋白a也可以在血管壁中积累沉积下来,诱导内皮细胞的增殖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

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脂蛋白a水平的升高也与再狭窄的发生相关。

一项临床研究表明,术后12个月脂蛋白a水平高于预期值的患者再狭窄的风险增加了3倍。

研究另外发现,脂蛋白a水平高的患者,即使在术后LDL水平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仍然存在再狭窄的风险。

这表明脂蛋白a可能是独立于LDL的危险因素,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具有独特的预测作用。

因此,脂蛋白a对于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血管壁的改变,进而影响血管狭窄的发生;另一方面是作为支架术后再狭窄的预测指标,脂蛋白a的水平高低可以反应术后再狭窄的风险,对于预测再狭窄发生的患者进行及时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脂蛋白a对于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意义不容忽视,应引起医生的重视。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该密切监测脂蛋白a水平,及时采取措施控制脂蛋白a水平,以减少再狭窄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药物涂层球囊与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脉支架内再狭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药物涂层球囊与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脉支架内再狭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药物涂层球囊与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脉支架内再狭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比较药物涂层球囊和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疗效。

通过对比研究方法、结果分析和讨论,我们发现两种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差异和影响因素。

研究显示,药物涂层球囊能有效缓解再狭窄现象,且对患者术后恢复有积极影响。

但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在长期效果和并发症方面表现更为优越。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意义,展望未来在优化治疗方案和提高治疗效果方面的发展方向。

该研究为临废颅依痂鄣睾魅岖蜌庸娓泄意堆暑饭厥行饫剖鞋。

【关键词】药物涂层球囊、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冠脉支架、再狭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引言、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结果分析、讨论、临床应用、影响因素、结论、研究意义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冠状动脉疾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大量的死亡和残疾。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已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支架内再狭窄(ISR)是支架植入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涂层球囊和药物洗脱支架,但两者在治疗效果上存在差异。

药物涂层球囊通过药物释放,抑制动脉再狭窄的发生,但部分患者存在药物耐药或耐受的问题。

而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则采用全新的药物释放技术,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药物释放控制性,有望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本研究旨在比较药物涂层球囊与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准确的治疗选择,促进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水平提升。

1.2 研究意义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病变是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和缺氧。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其中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

支架再狭窄是支架植入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药物涂层球囊和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治疗手段,它们通过药物的释放来抑制血管内膜增生,减少支架再狭窄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0-09-15T15:38:50.7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0期供稿作者:蔡卫东李晓鲁毕延萍
[导读] 对需要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来讲,应用药物支架再狭窄率明显降低,尤其糖尿病患者使用药物支架更安全。

蔡卫东李晓鲁毕延萍(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急诊科山东济南 250014)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0-0062-02
【摘要】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不同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情况。

方法本研究共选择186例支架置入术患者,根据支架不同对其临床资料及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 1.药物支架的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再狭窄率比裸支架的明显降低。

2.术后有可疑心绞痛症状者支架内再狭窄率高于无症状定期随访者。

3.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药物支架和裸支架相比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再狭窄率明显降低。

结论对需要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来讲,应用药物支架再狭窄率明显降低,尤其糖尿病患者使用药物支架更安全。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术药物支架再狭窄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e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广泛开展,使越来越多的冠状动脉狭窄患者选择支架置入治疗,PCI已成为目前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支架置入后再狭窄限制了冠状动脉支架的广泛应用,尽管药物洗脱支架大大降低了术后再狭窄率,但研究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率仍然在10%左右[1,2],如何进一步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率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降低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率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们选择的186例患者均为2000年6月至2008年6月间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6~12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的病人,其中男105例,女81例,平均年龄为57.56±10.23岁。

有可疑心绞痛症状而性冠脉造影者118例;无症状定期随访行造影者68例;其中合并糖尿病者47例,非糖尿病者139例;置入药物支架者148例,置入裸支架者38例。

所有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常规给予阿司匹林75mg 或100mg,1次/天,长期服用;氯吡格雷75mg,1次/天,至少服用12个月。

置入药物支架和裸支架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变、冠心病危险因素、随访时间等方面均没有统计学差异。

1.2 材料来源患者置入的支架分为药物支架和裸支架, 药物支架主要采用美国cordis公司生产的Cypher支架、中国乐普公司生产的Partner支架和Microport公司的Firebird支架。

药物支架所用药物均为雷帕霉素及其衍生物。

1.3 方法以冠状动脉造影目测法判定直径狭窄率≥50%为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病变分别由两位资深影像医师诊断判定。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药物支架的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再狭窄率比裸支架的明显降低。

148例置入药物支架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后证实有22发生再狭窄,发生率为14.9%。

而38例置入裸支架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后证实有15例发生再狭窄,发生率为39.5%。

两组再狭窄率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置入药物支架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裸支架。

2.2 186 例术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的患者中有可疑心绞痛症状复查者11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后证实支架内再狭窄者48例,再狭窄率40.7%。

无症状定期随访者68例, 再狭窄者9例,再狭窄率1
3.2%。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后有可疑心绞痛症状者支架内再狭窄率高于无症状定期随访者。

2.3 在所有被选择的观察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47例,其中置入药物性支架的31例患者中有5例支架内发生再狭窄,发生率为16.1%。

置入裸支架的16例中出现再狭窄的有7例,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4
3.8%。

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对糖尿病患者而言,置入药物支架和裸支架相比,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再狭窄率明显降低。

3 讨论
近年来,PCI术给冠心病患者带来了福音,而支架置入后再狭窄仍是临床面临的难题。

目前发现有许多因素影响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如病变血管情况、残余狭窄程度、金属裸支架和直径大小、合并糖尿病、炎症反应等。

其中药物洗脱支架的问世以及临床应用,使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率明显降低[1,2]。

药物洗脱支架也称为药物释放支架,通过被包覆于金属支架表面的载体(多为聚合物)携带药物,当置入病变部位后,药物自载体通过洗脱方式有效地释放至心血管壁组织而发挥生物学效应。

多数学者还认为[3],糖尿病病史是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支架内再狭窄是局部血管损伤后的一种修复反应,血栓、炎症和平滑肌细胞增生迁移是血管内再狭窄的三个重要阶段。

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是影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血管闭塞发生率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4,5]。

本研究观察合并糖尿病的47例中,有31例置入药物性支架,其中有5例发生再狭窄,再狭窄率为16.1%;而置入裸支架的16例中出现再狭窄的有7例,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43.8%。

结果表明:虽然糖尿病患者支架再狭窄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但对这类人群而言,置入药物支架仍为较好的选择,提示糖尿病依然是支架内再狭窄的重要预测因素。

由于支架内的再狭窄,使冠脉血流在血运重建后再次减少或闭塞,患者术后已改善的心绞痛症状可再次出现或加重。

赵彦华等发现,患者置入支架后5个月内所致心绞痛发生率最高,其中80%有症状,有明确或有可疑心绞痛复发的患者中约有56%存在再狭窄,无症状患者中仅有14%有再狭窄的发生[6,7]。

本研究中118例有可疑心绞痛症状的复查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后证实支架内再狭窄者48例,再狭窄率40.7%。

无症状定期随访者68例,再狭窄者9例,再狭窄率13.2%,和上述研究结果相似,这进一步表明无症状定期随访的患者其支架内再狭窄率低于有可疑心绞痛症状的患者,提示术后再发心绞痛可作为支架内再狭窄的初步判断指标。

由于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致使部分资料不完整,且PCI术后复查造影者相对较少,所观察的时间和数量还需进一步完善,一些导致支架内再狭窄率的其他因素也没有全部包括在内,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观察。

参考文献
[1]Pendyala L,Jabara R,Shinke T,et al.Drug eluting stents:present and future[J].Cardiovasc Hemattol Anents Med Chem,2008,6(2):105-
115.
[2]Radker PW,Kaiser A,Frost C,et al.Outcome after treatment of coronary in stent restenosis;results from a systematic review using meta-analysis techniques[J].Eur Heart J,2003,24(3):266-273.
[3]Kornowski R, Fort S, Almagor Y, et al. Impact of vessel size,lesion length and diabetes mellitus on angiographic restenosis outcomes: Insights from the NIRTOP study [J]. Acute Card Care,2008,10(2):104-110.
[4]Moussa I,Leon MB,Baim DS,et al.Impact of sirolimus-eluting stents on outcome in diabetic patients:a SIRIUS(Sirolimus Coated Bx Velocity Balloon-Expandable Stent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de Novo Coronary Artery Lesions)substudy.Circu lation,2004,109:2273-2278.
[5]Ortolani P,Ardissino D,Cavallini C,et al.Effect of sirolimus-eluting stent in diabetic patients with small coronary arteries(aSES-SMART substudy).Am J Cardiol,2005,96:1393-1398.
[6]Elezi S,KastratiA, Pache J, et al. Diabetesmellitus and the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outcome after coronary stent placement.J Am Coll Cardio,1998, 32: 1866-1873.
[7]赵彦华,等.冠状动脉成形术术后再狭窄的研究[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8,6(1):2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