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艺术性赏析

合集下载

哈姆雷特赏析

哈姆雷特赏析

哈姆雷特赏析
1、《哈姆雷特》是悲剧的集大成者。

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的悲剧性爱情是其中重要的悲剧元素。

他们原本纯洁的爱情由于时势的逼迫、坏人的利用和人性中弱点的暴露而最终凋零。

在这一由深爱到失控再至枯萎的感情发展过程中折射出了当时欧洲社会的现状(权力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封建王朝内部的腐败)和人性中有缺陷乃至是丑恶的一面,对深化主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除了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语言运用的适当与精美,《哈姆雷特》的另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就是它情节的丰富与生动。

在结构上,作品是以哈姆雷特为主,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为副三条复仇线索展开故事的。

哈姆雷特赏析

哈姆雷特赏析

哈姆雷特赏析【作品评介】《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在这部悲剧中,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得以充分体现。

施咸荣先生说:“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提倡人道,反对中古神道,把人比作天神,歌颂人则的伟大力量,说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身上寄托着自己的理想。

”哈姆雷特成了人文主义者理想的代表已成人物,剧中他与克劳狄斯的冲突真实地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与英国现实社会的尖锐矛盾。

戏剧一开头,就展现了一幅丑恶的社会画面:丹麦会发生宫廷政变,老国王被害,王位被野心家和阴谋家克劳狄斯窃取;在新王的统治下,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外敌压境、民怨沸腾,窃取得来的王位岌岌可危。

他的宫廷时期成了当时英国封建阶层混乱时代的写照。

在第一幕的结尾,老王的鬼魂给他“显灵”之后,哈姆雷特就惊叹:“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这句段落是解开哈姆雷特性格的钥匙。

从一开始他就一同把为父复仇和改造现实的任务结合在了一起。

哈姆雷特本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他本可以顺理成章地已成一位贤明君主;但是残酷的社会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通过装疯卖傻来替父报仇。

在敌强我弱的恶劣情况下,大仲马哈姆雷特敢于针锋相对地展开斗争,他先后识破了奸王设下的一个个圈套:先是戳穿了波洛涅斯和罗森克兰等人进行刺探和监视的把戏;又使王后发现天良;接着采用“调包计”除掉了奸王的两个走卒,把奸王“借刀杀人”的阴谋击得粉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双重陷讲一一毒剑和毒酒还给了奸王。

在每一回合的斗争中所,哈姆雷特都显得形象高大。

在这部剧作中,确实到处都渗透着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观念,体现出莎士比亚对人性的高尚和爱情的力量的坚定信念。

哈姆雷特才能超众,决心要扭转乾坤,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但他总是郁郁不乐,优柔寡断。

他曾多次问自己:“除了我倒霉的我之外,谁能改变这“混乱颠倒的时代”?”这就是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改造社会的世界观。

论《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及其现实意义

论《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及其现实意义

论《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及其现实意义《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部戏剧以其深刻的心理描写、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节结构而闻名。

它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价值,同时也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艺术特色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哈姆雷特》的价值所在。

论《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

《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剧情设计精妙。

《哈姆雷特》的情节错综复杂,充满悬念和冲突。

主要的情节包括丹麦国王被弑、哈姆雷特受到父亲之死的痛苦折磨、哈姆雷特的爱情纠葛以及复仇计划的展开等。

这些情节通过丰富的细节和对话,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彩的故事,给人以紧张刺激的阅读体验。

其二,人物塑造深刻。

《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都非常丰富多彩,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情感。

哈姆雷特是一个极具复杂性格的人物,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和挣扎,这使得他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

而克劳狄斯国王、波洛尼斯等其他人物也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深刻的性格特征。

其三,语言表达精湛。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文学表现手法,包括对话、独白、诗歌和咏叹调等,这些语言表达方式使得整个戏剧的语言表现更加丰富多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其四,心理描写细腻。

《哈姆雷特》是一部以心理活动为主线的作品,莎士比亚通过对主要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思想、情感、愿望等方面。

这种心理描写的细腻性和深度,是《哈姆雷特》的一个重要艺术特色。

其五,情感表达真实。

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对主人公的情感抒发非常真实,不仅有他对爱情的表达,还有对友谊、对家人的情感表达,这使得整个戏剧充满了感染力和温情。

而就《哈姆雷特》的现实意义而言,它具有诸多重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哈姆雷特》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性。

哈姆雷特作为主人公,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和挣扎,这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论《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及其现实意义

论《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及其现实意义

论《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及其现实意义《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经典悲剧,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杰作之一。

该剧以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主角,讲述了他在追求复仇的过程中,陷入痛苦和矛盾的故事。

《哈姆雷特》具有深刻的艺术特色和丰富的现实意义,对于人类情感、道德伦理、权力斗争等问题进行了深刻探讨,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瑰宝。

《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剧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塑造了一系列丰富的人物形象。

哈姆雷特是一个内心矛盾而又善良的王子,他对世界充满怀疑,并经常陷入痛苦和矛盾之中。

克劳狄斯是一个欺诈和算计的反派,他的阴险和贪婪使得剧情更加扣人心弦。

奥菲利娅是一个纯洁而又脆弱的女子,她的悲剧命运给整个剧情增添了更多的戏剧性和悲情色彩。

这些人物形象的鲜明对比,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剧中的语言艺术极具魅力。

莎士比亚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而闻名于世,他在《哈姆雷特》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诗意的表达,使得剧中的对白充满了张力和美感。

哈姆雷特的“生存还是灭亡,这是一个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的经典独白,表达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通过这样的语言艺术,观众能更深入地理解他的心理世界。

剧情的设计巧妙而又扣人心弦。

《哈姆雷特》以复仇为主线,穿插着爱情、家庭、友情等多个主题。

剧中的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不仅展现了主人公的复仇过程,还涉及了权力斗争和人性的悲欢离合,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尤其是最后的大结局,充满了悲情与血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哈姆雷特》在现实意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剧中深刻探讨了人性的善恶和道德伦理的问题。

哈姆雷特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心灵脆弱和迷茫,引发了人们对人性和道德伦理的思考。

剧中对权力斗争和国家政治的揭示也具有重要意义。

克劳狄斯篡位杀兄,奸诈无耻,这种权力斗争的描绘,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现象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批判,使得剧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哈姆雷特的艺术成就

哈姆雷特的艺术成就

哈姆雷特的艺术成就引言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之一。

该剧通过描绘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心理变化和复仇故事,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

本文将从剧本结构、角色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来探讨哈姆雷特的艺术成就。

剧本结构1. 引子哈姆雷特的剧本以引人入胜的引子部分开场,通过丢掷剧情性马脚的方式吸引观众的兴趣。

剧中的守夜人在丹麦王国的威尼斯城堡塔楼上目睹了幽灵的出现,这使得故事呈现一种神秘的氛围,引发观众的好奇心。

2. 剧情发展剧情的发展不拖沓,同时又不会显得过于仓促。

哈姆雷特的父亲被他的兄弟毒杀,而哈姆雷特则决心要为父亲报仇。

剧中通过对不同角色的介绍和情节的推进,将观众引向复仇与道德困境之中。

剧情的推进紧凑有序,每一个情节都与整个剧本的结构和主题紧密相连。

3. 高潮与结局整个剧本的高潮发生在最后的一幕,在这一幕中,剧中的主要人物们的命运得以揭示。

哈姆雷特最终实施了复仇,然而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整个剧本通过复仇来表达一种存在主义的思考,以及复仇所带来的悲观和绝望。

结局既是悲剧的体现,也是对观众的沉思和反思。

角色塑造1. 哈姆雷特作为剧中的主角,哈姆雷特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角色。

他既是一个哲学家,思考着生死与存在的意义,又是一个复仇者,渴望为父亲报仇。

哈姆雷特的内心斗争和他对世界的看法使他成为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

2. 克劳狄斯克劳狄斯是哈姆雷特的舅父,也是他父亲的兄弟。

他通过背叛和谋杀来夺取了王位,并与哈姆雷特的母亲结婚。

克劳狄斯是一个狡诈且冷血的角色,他的出现在剧中增加了复仇和背叛的复杂性。

3. 乌尔麻塔乌尔麻塔是霍拉提奥的父亲,他在剧中扮演着一种智者的角色。

他教导着哈姆雷特如何恢复他的正义,并且在哈姆雷特迷失于悲剧中时给予他支持和指导。

4. 儿子拉耶提斯儿子拉耶提斯是哈姆雷特的朋友,他在剧中扮演着一种镜像角色。

他的存在使得哈姆雷特的思考和行动得到了反思,并且拉耶提斯在剧中表达了一种朴素而直接的道德观。

哈姆雷特的艺术特点

哈姆雷特的艺术特点

哈姆雷特的艺术特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一部经典悲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之一。

它以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复仇故事为主线,通过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困境,展现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哈姆雷特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内容丰富多元:哈姆雷特以复仇为主题,但同时也融入了爱情、家庭关系、道德伦理等多个元素。

作品中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引发观众对人性的深思和思考。

同时,哈姆雷特也是一部政治悲剧,通过展示丹麦王室的腐败和权力斗争,呈现了权力与道德的冲突。

2. 对话和独白的运用:哈姆雷特以对话和独白的形式展开,使得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思想。

莎士比亚通过巧妙的语言运用,揭示了角色的真实想法和情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贴近角色,感同身受。

3. 情感的表达:哈姆雷特的情感表达丰富多样,从悲痛、愤怒到病态的幽默,莎士比亚通过角色的情感变化展示了复杂的人类情感。

特别是哈姆雷特这个角色,他深陷于亲人的背叛和复仇的困境中,内心痛苦和纠结的情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4. 人物形象的塑造: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

除了哈姆雷特本身,还有他的父亲之魂、玛丽、奥菲利亚等等。

每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命运的发展都与剧情紧密相关。

莎士比亚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5. 对戏剧形式的创新: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中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作品。

它以丹麦王室为背景,融入了许多历史事件和传说,同时也结合了古希腊悲剧的元素。

莎士比亚在剧中运用了闪回、独白、幕间插曲等多种戏剧手法,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增强了表达的深度和复杂性。

总的来说,哈姆雷特是一部艺术性极高的作品。

它融合了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艺术手法,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和思考,引发观众对生命、道德和人类存在的思考。

哈姆雷特的艺术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莎士比亚作品的独特魅力,成为了戏剧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

简述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的艺术特征

简述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的艺术特征

简述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的艺术特征《哈姆莱特》是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一部重要悲剧作品。

该剧以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故事为主线,探讨了权力、道德、情感等多重主题。

莎士比亚通过丰富的情节、复杂的人物形象和精湛的语言技巧,展现了悲剧的独特艺术特征。

1. 剧情丰富复杂《哈姆莱特》的剧情错综复杂,充满悬念。

故事发生在丹麦,主要讲述了王子哈姆莱特的父亲被自己的兄弟克劳狄斯杀害后,哈姆莱特为了复仇而设下的一连串计谋与事件。

剧中穿插了爱情、背叛、欺骗等众多元素,使剧情变得扣人心弦,让观众充满了疑问与忐忑。

2. 复杂的人物形象《哈姆莱特》中塑造了许多深刻的、具有多重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

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个情感丰富、思维敏锐的年轻王子,他犹豫不决、矛盾复杂,既有痛苦的一面,也有机智的一面。

克劳狄斯则是一个阴险狡诈的反派角色,他通过谋杀哈姆莱特的父亲,夺取了王位。

其他角色如奥菲利娅、波洛尼厄斯、吉尔登斯特恩等都有各自鲜明的性格和动机。

这种塑造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3. 精湛的语言技巧莎士比亚以他独特的语言风格,为《哈姆莱特》注入了深厚的艺术气息。

他运用了丰富的隐喻、比喻、押韵等修辞手法,使剧中对话更富有诗意和戏剧张力。

例如,著名的“生存还是毁灭”(To be or not to be)的独白,表达了哈姆莱特内心的挣扎和思考。

莎士比亚的语言技巧使观众能够深入人物内心,感同身受。

4. 深刻探讨权力和道德《哈姆莱特》通过探讨权力和道德的问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多样性。

克劳狄斯夺取王位的行为暴露了权力的滥用和背叛的阴谋。

哈姆莱特一直犹豫不决的行为也引发了对人性内在的思考。

剧中的人物无一不受到欲望、抱负和情感的驱使,他们的选择与决定也因个体的情感和信仰不同而产生差异。

这种探讨使《哈姆莱特》超越了单纯的复仇故事,赋予了剧作更深刻的内涵。

总结起来,《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在剧情的丰富复杂、人物形象的多重性格、精湛的语言技巧以及对权力和道德的深刻探讨等方面,展现了独特的艺术特征。

读书心得——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戏剧叙事艺术的特点

读书心得——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戏剧叙事艺术的特点

读书心得——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戏剧叙事艺术的特点威廉·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作家和诗人,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的一个小镇,从小家境富裕,自幼系统地学了拉丁文、修辞学、文法文学及欧洲早期的戏剧,并对戏剧产生浓厚创作兴趣。

13岁时由于父亲破产,家庭状况日益下降,莎士比亚也被迫辍学。

直到1590年,莎士比亚开始同一些爱好戏剧的学生有了往来,一起学习与谈论戏剧,使其对欧洲古典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在文化方面的修养也得到了提升,观察生活的眼界和视角逐步开阔。

莎士比亚开始接触人文方面的先进思想的同时,也开始尝试剧本创作,这为其后来成为人文主义思想的鼻祖及“英国戏剧之父”奠定了坚实基础[1]。

一、戏剧《哈姆雷特》创作的时代背景《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于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创作的极具代表性的悲剧之一,中世纪的英国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是英国历史进程中重要的转折点。

该剧题材取决于14世纪的《丹麦史》,以丹麦宫廷内部为时代背景,以哈姆雷特为父复仇展开故事,真实反映了当时欧洲的社会现状。

与此同时,英国处于极其混乱的时代,揭露了英国封建地主与资产阶级为了权力的殊死较量。

二、戏剧《哈姆雷特》的叙事艺术特点1.人物形象的描述剧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思想者,其性格非常复杂,但理想却特别崇高,目光敏锐,对事物的看法也有深入思考。

哈姆雷特毕业于德国的威登堡大学,当时的德国是欧洲新文化的中心,因为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哈姆雷特对未来的生活有着美好的愿望。

学成回国后,却突遭王室变故,父亲去世,母后匆忙改嫁。

眼前的现状使他崇高的理想破灭,开始变得郁郁寡欢。

偶然的王魂显灵时,他才恍然大悟,于是重燃理想的火焰,下定决心报杀父之仇,变革当下的黑暗现实,想要肩负起拯救国家的重担。

然而,哈姆雷特的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尖锐的矛盾,精神的崩塌,使他悲愤不已。

虽然面对如此的环境,但他还是在不断思考并积极理性地面对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从思考到行动的发展过程中, 他逐渐认识到, 为父王复仇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 而是关系到 整个国家, 整个社会的问题。
开始时, 哈姆雷特对世界、对生活充满了纯洁 美好的向往, 他觉得“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 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 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 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 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在其父被害之前是一个具有文艺复兴 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青年。他在当时人文主义 思潮的堡垒德国威登堡大学学习时, 深受人文 主义思想的陶冶,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从这出 戏剧中发现, 哈姆雷特在其言谈举止中处处闪 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
哈姆雷特的女友奥菲利亚对他的发疯这样感 慨:“啊! 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殒落了! 朝 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 瞩望的一朵娇花; 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 举世瞩目的中心, 这样无可挽回地殒落了! ”从 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具有文艺复兴时 期良好的人文素养, 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他能超 越个人仇恨, 升华到忧国忧民的高度。
他认识到“丹麦是一所监狱”, 乃至全世界是 “一所很大的牢狱, 里面有许多监房、囚室、 地牢; 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认识到“时代 整个儿脱节了”, 并最终决定承担起这个“重 整乾坤的责任”。
其次, 哈姆雷特在剧中实现了从苦闷的思索到 勇敢的行动的超越。当他获悉父王突然驾崩, 叔叔克劳狄斯突然登基, 他从德国返回丹麦, 又 发现母亲匆匆改嫁, 便疑窦顿生, 精神忧郁, 决 心弄清此事。
然而这种肯定人的作用的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 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接触到父死母嫁的黑暗 现实之后, 他怀疑“人”的价值。就在上述那 段肯定“人”的独白后半段, 却说“可是在我 看来, 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 人的, 而是属于整个社会的。
1601 年, 莎士比亚把它重新改编, 把一段中世 纪的复仇故事, 改写成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悲 剧, 哈姆雷特的形象也成为著名的艺术典型之 一。
首先, 莎士比亚使个人悲剧更鲜明地具有了社 会悲剧的色彩。哈姆雷特不再是特定的哈姆雷 特, 而是社会中的千千万万的哈姆雷特。
在《哈姆雷特》剧中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使 哈姆雷特由个人的悲哀联想到人民的痛苦、社 会的黑暗, 强烈地感受到这是一个“颠倒混乱 的时代”, 他很想解放丹麦这所“牢狱”,“负起 重整乾坤的责任”, 把个人的为父复仇同社会 的改造紧密地结合起来。
而且, 哈姆雷特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 它以独特的方式在行动, 具有鲜明的典型的性 格特征, 这是前代同名作品所不具备的。由此 可见,莎士比亚是把主人公的命运同时代的命 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其次, 莎士比亚加强了《哈姆雷特》的悲剧力 度。沙克索的《丹麦史》记载了哈姆雷特的不
幸遭遇及他在复仇过程中的曲折经历, 故事的 结尾是哈姆雷特烧死了自己的仇人, 报了父仇, 取得了王位。
这个大团圆结局符合“恶有恶报, 善有善报” 的喜剧公式, 可以说是一出悲喜剧。而莎士比 亚笔下的故事结局则是哈姆雷特在同仇人比剑 中以双方共同毁灭而告终, 是地地道道的悲剧, 它产生的悲剧效果以及它的悲剧力度远远超过 了《丹麦史》中有关王子复仇的故事和同题材 的其他文学作品。
首先, 哈姆雷特实现了从个人到国家的超越。 哈姆雷特把个人的仇恨升华为对国家的忧虑, 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承担 起为父报仇, 拯救丹麦的神圣使命。
在英国文艺复兴最繁荣的时期, 莎士比亚的人 生观和世界观也经历了从形成到发展深化的过 程, 后期的代表作《哈姆雷特》无疑集中反映 了莎士比亚世界观的成熟与超越。
在早期创作中, 莎士比亚相信人性善良, 相信 “爱”的武器可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并 把这看成是改变现实邪恶和创造美好世界的巨
大力量, 戏剧冲突也往往是由恶人悔改、好人 宽恕而得到解决的。
他夜上露台观看鬼魂, 他父亲的亡魂告诉他克 劳狄斯谋杀自己的罪行, 并嘱咐他复仇。从此, 他便处于沉思延宕、忧郁痛苦之中。
为了进一步弄清真相, 哈姆雷特巧妙地安排了 一场“戏中戏”《捕鼠器》, 证实鬼魂的话是 真的。但是他却一再犹豫。这时奸王阴谋借刀
杀人, 派遣哈姆雷特去英国, 让英王除掉王子, 哈姆雷特识破阴谋, 半路逃回。这成了他实现 超越的直接条件, 此时, 他彻底超脱忧郁, 立志 报仇, 最终把愤怒的剑刺向克劳狄斯, 从而也真 正地由一个思考型的人变成了一个行动型的人。
在中期的悲剧创作中,“他向我们展示的却是 人类的自私与丑陋, 人与人之间的残酷与血腥 的关系, 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人性堕落, 情绪泛 滥的画面”。
写于16 世纪与17 世纪之交的《哈姆雷特》就 是这样一幅刻画人性有限的代表作, 这一时期 英国已从“快乐英国”的“黄金时代”笔直地
堕入了“黑铁时代”, 专制政体的进步性已经 丧失殆尽, 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 人 与人之间只有金钱利害关系, 极端个人主义盛 行。
《哈姆雷特》艺术性赏析
一 《哈姆雷特》的传承与超越
《哈姆雷特》约写于1601 年。取材于12 世纪 末丹麦编年史家沙克索·格兰马迪克斯的《丹 麦史》中关于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传 说, 二者的情节也基本相似,
1576 年一位法国作家把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 写进了他的作品, 16 世纪末伦敦舞台上曾多次 上演过莎土比亚同时代剧作家据此改编的戏剧。
这一时期正当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极盛时 期, 这时的英国建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 对外战争的胜利和对殖民地的掠夺, 进一步促 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英国社会呈现出一片繁荣 富强的景象。
因此他早期的创作充满愉快乐观的浪漫色彩, 以喜剧居多, 即使创作悲剧, 如《罗密欧与朱丽 叶》, 也是以主人公之死换来的两家和好为结 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