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课件
合集下载
教材图文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_PPT课件

中指端揉,称揉乳根。 【次数】揉50~100次。 【功用】宣肺理气、化痰止
咳。
图1-4-18 按揉乳根
胸腹部穴位
4、膻中
【位置】在胸骨上,平第四肋 间隙处,相当于两乳头连线 之中点,属任脉。
【操作】医者用中指指端揉, 称揉膻中;两手拇指自穴中 向两旁分推至乳头,称分推 膻中;用示指、中指自胸骨 切迹向下推至剑突,称推膻 中。
胸腹部穴位
﹡ 1、天突 【位置】在胸骨切迹上缘正中凹陷处。 【操作】①按揉天突,用中指指端按或
揉,称按天突或揉天突,或先按继而 揉之称按揉天突。②点天突,以示指 或中指指端微屈,向下用力点之。③ 捏挤天突,用两手拇、示指捏挤天突 穴。 【次数】按揉30次;点3〜5次;捏挤至 皮下瘀血呈红紫色为止。 【功用】理气化痰、降逆止呕,止咳平 喘。
图1-4-16 按揉天突
胸腹部穴位
﹡ 2、乳旁 【位置】乳头外侧旁开0.2寸。 【操作】医者以两手四指扶患
儿之两胁,再以两拇指于穴 位上揉之,称为揉乳旁。 【次数】揉50~100次。 【功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图1-4-17 按揉乳旁
胸腹部穴位
﹡ 3、乳根 【位置】乳头直下0.2寸,平
第五肋间隙。 【操作】医者用两手食指或
梢分推,称推坎宫,亦称分头 阴阳。 【次数】30~50次。 【功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 止头痛。
图1-4-6 推坎宫
头面部穴位
3、太阳
【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中点,向 后约1寸凹陷处。
【操作】两拇指桡侧自前向后直 推,称推太阳;用中指端揉或 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向眼 方向揉运为补,向耳方向揉运 为泻。
﹡5、山根
【位置】印堂之下,两目内 眦之间。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称 掐山根。
咳。
图1-4-18 按揉乳根
胸腹部穴位
4、膻中
【位置】在胸骨上,平第四肋 间隙处,相当于两乳头连线 之中点,属任脉。
【操作】医者用中指指端揉, 称揉膻中;两手拇指自穴中 向两旁分推至乳头,称分推 膻中;用示指、中指自胸骨 切迹向下推至剑突,称推膻 中。
胸腹部穴位
﹡ 1、天突 【位置】在胸骨切迹上缘正中凹陷处。 【操作】①按揉天突,用中指指端按或
揉,称按天突或揉天突,或先按继而 揉之称按揉天突。②点天突,以示指 或中指指端微屈,向下用力点之。③ 捏挤天突,用两手拇、示指捏挤天突 穴。 【次数】按揉30次;点3〜5次;捏挤至 皮下瘀血呈红紫色为止。 【功用】理气化痰、降逆止呕,止咳平 喘。
图1-4-16 按揉天突
胸腹部穴位
﹡ 2、乳旁 【位置】乳头外侧旁开0.2寸。 【操作】医者以两手四指扶患
儿之两胁,再以两拇指于穴 位上揉之,称为揉乳旁。 【次数】揉50~100次。 【功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图1-4-17 按揉乳旁
胸腹部穴位
﹡ 3、乳根 【位置】乳头直下0.2寸,平
第五肋间隙。 【操作】医者用两手食指或
梢分推,称推坎宫,亦称分头 阴阳。 【次数】30~50次。 【功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 止头痛。
图1-4-6 推坎宫
头面部穴位
3、太阳
【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中点,向 后约1寸凹陷处。
【操作】两拇指桡侧自前向后直 推,称推太阳;用中指端揉或 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向眼 方向揉运为补,向耳方向揉运 为泻。
﹡5、山根
【位置】印堂之下,两目内 眦之间。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称 掐山根。
小儿推拿PPT(比较全面)

口气臭味→脾胃积热;腥臭→口疮、齿痈 大便酸臭→伤食;不臭伴完谷不化→虚寒泻 小便臊臭→湿热下注;清长如水→脾肾阳虚证 呕吐酸臭→乳食积滞;臭秽如粪→肠结气阻
三、问诊 1.问年龄:与病情、用药剂量相关。
• 生后1周内新生儿易患脐风、胎黄、脐疮等; • 新生儿和乳婴儿易患鹅口疮、脐突、夜啼; • 6个月以后的婴儿易患麻疹; • 6-12个月婴儿易患幼儿急疹; • 婴幼儿易患泄泻; • 学龄前儿童易患水痘、百日咳等; • 12岁以后疾病谱基本接近成人。
【擦法】
用拇指外侧缘或用食、中、无名指面在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来回摩 擦。擦法又分指擦、掌擦和鱼际擦三种。
【拍法】
用虚掌拍(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微屈,掌心内凹),称为拍法。
【捏法】
1.捏脊法
捏法正位手势
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作捏物状手形,自腰骶开始,沿脊柱交替向前捏捻皮肤;
每向前捏捻三下,用力向上提一下,至大椎为止,然后以食指中指无名指
2.分推法 用双姆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分向推动。
3.旋推法 用拇指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频频旋转推动。
【运法】
用拇指或食、中、无名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 运转。此法有顺运为泻,逆运为补,左运汗,右运凉及左转止吐,右转止 泻等说法。
【搓法】
用双手掌心相对用力,挟住一定部位,然后双手交替或同时用力快速 搓动,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的移动,称为搓法。
2.时间:小儿推拿的速度以每分钟150-200次为宜。1 次治疗,每个穴位需要推1000-3000次,大约需要515分钟。
3.补泻:补→顺上轻缓,泻→逆下重急 4.介质:滑石粉、水、麻油、凡士林、葱姜汁等 5.顺序:上肢→头面→胸腹、腰背→下肢 6.处方:手法+穴位+时间(或操作次数)
三、问诊 1.问年龄:与病情、用药剂量相关。
• 生后1周内新生儿易患脐风、胎黄、脐疮等; • 新生儿和乳婴儿易患鹅口疮、脐突、夜啼; • 6个月以后的婴儿易患麻疹; • 6-12个月婴儿易患幼儿急疹; • 婴幼儿易患泄泻; • 学龄前儿童易患水痘、百日咳等; • 12岁以后疾病谱基本接近成人。
【擦法】
用拇指外侧缘或用食、中、无名指面在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来回摩 擦。擦法又分指擦、掌擦和鱼际擦三种。
【拍法】
用虚掌拍(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微屈,掌心内凹),称为拍法。
【捏法】
1.捏脊法
捏法正位手势
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作捏物状手形,自腰骶开始,沿脊柱交替向前捏捻皮肤;
每向前捏捻三下,用力向上提一下,至大椎为止,然后以食指中指无名指
2.分推法 用双姆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分向推动。
3.旋推法 用拇指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频频旋转推动。
【运法】
用拇指或食、中、无名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 运转。此法有顺运为泻,逆运为补,左运汗,右运凉及左转止吐,右转止 泻等说法。
【搓法】
用双手掌心相对用力,挟住一定部位,然后双手交替或同时用力快速 搓动,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的移动,称为搓法。
2.时间:小儿推拿的速度以每分钟150-200次为宜。1 次治疗,每个穴位需要推1000-3000次,大约需要515分钟。
3.补泻:补→顺上轻缓,泻→逆下重急 4.介质:滑石粉、水、麻油、凡士林、葱姜汁等 5.顺序:上肢→头面→胸腹、腰背→下肢 6.处方:手法+穴位+时间(或操作次数)
收集整理小儿推拿常用穴附每个穴位图ppt课件

• 【操作】两手握住小儿手掌,两拇指并列,指 面按在总筋穴上,朝左、右两边分推20~30 次,称分阴阳,又名手部分阴阳。
• 【功效】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气导滞。
• 【应用】分推阴阳也列为手部常规手法。多用
于阴阳不调,气血不和而致的寒精热选往编来辑p、pt 烦躁
37
三、脾经
• 【位置】拇指指腹螺纹面。
• 【功效】祛风散寒、发汗解表、止咳化痰定惊、 安神除烦。
• 【主治】感冒、头痛、烦躁不安、惊风、咳痰多 等。
• 【临床应用】多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合 用。
精选编辑ppt
12
八、人中
• 【位置】人中沟正中线上1/3与下 2/3交界处。
• 【操作】用拇指甲或食指甲掐之, 掐5~10次或醒后即止,称掐人中。
• 【作用】掐人中:醒神开窍。常用
于急救,对于昏迷不省、窒息、惊
厥或抽搐,多与掐十宣、掐老龙等
合用。
精选编辑ppt
13
九、印堂
• 【位置】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 中。
• 【操作】用拇指甲掐或按之,掐按 后加揉。掐按3-5次,揉20-50次。
• 【功效】提神醒脑,祛风通窍。
• 【应用】感冒、头痛多用按揉法; 抽搐、昏迷多用掐揉法。
• 【位置】脐下2寸,旁开2寸大筋。
• 【操作】用拇、食、中指做提拿法。 3~5次或用中指按揉法30~50次。
• 【功效】行气止痛。
• 【临床应用】按、拿肚角是止腹痛的
要法,常用于寒痛、伤食痛。本法具
有较强刺激,一般拿或按3~5次即可,
操作次数不可太多。为防止患儿精哭选闹编辑ppt
22
八、中脘
• 【位置】上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 处。
小儿推拿培训课件PPT(精品版)38页

4、肝穴
部位:食指指面,由指根至指端 操作:平肝,用推法,由指根推至指端 功效:平肝熄风、解热镇惊、疏肝郁、除烦躁 主治:急慢惊风、发热外感、目疾、脾虚证、贫血证等 临床:肝穴只清不补
5、心穴
部位:中指指面,由指根至指端 操作:指根推至指端
功效:清心火、补气血、利尿 主治:口舌生疮、面红唇红、吐弄舌、难寐、烦躁、贫血、小便短赤等 临床:常平肝清心同用。
32、阳池(成人外关穴)
部位:腕背横纹上寸许 功效:清脑降逆 主治:头晕、头痛、头昏、脑炎等 临床:阳池配总筋能退热
33、两扇门
部位:手背中指根两侧凹陷处 操作: 拇食二指揉 功效:解表发汗 主治:外感表证、恶寒、无汗
35、合谷
部位:拇食指岐缝间凹陷处 操作:拿法、推法 功效:通瘀散结 主治:胃火牙痛及一切痛症
27、天河水
部位:前臂正中有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由腕横纹至肘横纹为清天河水,反之为取天河水 功效:清热解表 主治:清天河水主治恶寒发热,流清涕;取天河水主治阴虚、高热 等一切热症
28、总筋
部位:腕横纹中点处 操作:揉 功效:清热散结 主治:口疮、流口水、潮热等一切热症
29、神门
部位:腕横纹微上,尺动脉搏动处 操作:揉法 功效:安神镇惊 主治:睡卧不宁,惊惕不安
23、小肠
部位:小指尺侧由指根至指端 操作:直推法,由指根推至指端为清小肠;由指端推至指根为固膀胱 功效:利尿(清小肠);止遗(固膀胱) 主治:清法用于小便不通、短赤、尿急尿痛、泄泻;补法用于遗尿、便秘
24、天门入虎口
部位:拇指内侧,由指端至虎口。操作:运、推 功效:顺气活血、行痰化结 主治:咽痛、痰喘(此二病效佳)、汗不出、口噤不开(此二病效差)虎口入天门 部位:拇指内侧,由虎口至拇指端; 操作:直推法 功效:固表止汗; 主治:汗出,主用于盗汗
部位:食指指面,由指根至指端 操作:平肝,用推法,由指根推至指端 功效:平肝熄风、解热镇惊、疏肝郁、除烦躁 主治:急慢惊风、发热外感、目疾、脾虚证、贫血证等 临床:肝穴只清不补
5、心穴
部位:中指指面,由指根至指端 操作:指根推至指端
功效:清心火、补气血、利尿 主治:口舌生疮、面红唇红、吐弄舌、难寐、烦躁、贫血、小便短赤等 临床:常平肝清心同用。
32、阳池(成人外关穴)
部位:腕背横纹上寸许 功效:清脑降逆 主治:头晕、头痛、头昏、脑炎等 临床:阳池配总筋能退热
33、两扇门
部位:手背中指根两侧凹陷处 操作: 拇食二指揉 功效:解表发汗 主治:外感表证、恶寒、无汗
35、合谷
部位:拇食指岐缝间凹陷处 操作:拿法、推法 功效:通瘀散结 主治:胃火牙痛及一切痛症
27、天河水
部位:前臂正中有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由腕横纹至肘横纹为清天河水,反之为取天河水 功效:清热解表 主治:清天河水主治恶寒发热,流清涕;取天河水主治阴虚、高热 等一切热症
28、总筋
部位:腕横纹中点处 操作:揉 功效:清热散结 主治:口疮、流口水、潮热等一切热症
29、神门
部位:腕横纹微上,尺动脉搏动处 操作:揉法 功效:安神镇惊 主治:睡卧不宁,惊惕不安
23、小肠
部位:小指尺侧由指根至指端 操作:直推法,由指根推至指端为清小肠;由指端推至指根为固膀胱 功效:利尿(清小肠);止遗(固膀胱) 主治:清法用于小便不通、短赤、尿急尿痛、泄泻;补法用于遗尿、便秘
24、天门入虎口
部位:拇指内侧,由指端至虎口。操作:运、推 功效:顺气活血、行痰化结 主治:咽痛、痰喘(此二病效佳)、汗不出、口噤不开(此二病效差)虎口入天门 部位:拇指内侧,由虎口至拇指端; 操作:直推法 功效:固表止汗; 主治:汗出,主用于盗汗
《小儿推拿》PPT课件(2024)

02
病理特点
01
生理特点
2024/1/30
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 清灵、易趋康复。
6
推拿手法对小儿作用机制
01
调整脏腑功能
通过推拿手法刺激相应穴位和 部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 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病养生的
目的。
2024/1/30
02
缓解病痛
推拿手法可以舒筋活络、行气 止痛,对于小儿常见的感冒、 咳嗽、腹泻等病症有较好的缓
解作用。
03
增强免疫力
推拿手法可以刺激小儿免疫系 统,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疾
病的发生。
7
适应症与禁忌症介绍
适应症
小儿推拿适用于感冒、咳嗽、哮喘、 腹泻、便秘、遗尿、夜啼等多种常见 病症。
禁忌症
对于有严重器质性病变或局部皮肤破 损、炎症等患儿,不宜进行推拿治疗 。同时,对于高热、抽搐等急症患儿 ,也应谨慎选择推拿治疗。
31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2024/1/30
小儿推拿将更加普及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中医的认可,小儿推拿作为一种绿色、安全、有效的治疗 方法,将会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青睐。
小儿推拿将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未来,小儿推拿有望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综合性的治疗体系,为宝宝们提供更加全面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小儿推拿将更加注重个体差异
一起揉动
03
按法
用拇指或中指、食指、无名指 指端或指腹按压穴位,逐渐用
力深压
04
摩法
用食、中、无名、小指指面或 掌面着力,附着于一定部位或 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 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
动摩擦
10
各类手法操作要领示范
小儿推拿学PPT课件

24
四肢部穴位
21.萁门 定位: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部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自膝盖内上缘至腹股沟部作直推法,称
推萁门。 应用:用于小便赤涩不利,有较好的利尿作用。 22.百虫 定位:膝上内侧肌肉丰厚处。 操作:可用按法或拿法,分别称按百虫、拿百虫。 应用:多用于下肢瘫痪及痹痛等症。
25
4
头面部穴位
3. 耳后高骨* 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按于穴位上揉之,称揉耳后高骨。按揉
30—50次。 应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与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合
用称为“四大手法”,专治感冒、头痛等。 4. 天柱骨 定位: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骨。推
(2)本法宜清不宜补。若气血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 卧露睛等症,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15
四肢部穴位
4.肺经* 定位: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
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推100—500次。 应用: (1)补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肺气虚损,咳嗽气喘,
小儿推拿学
1
概论
• 早期小儿推拿是随着整个中医推拿一起发展的。晋·葛洪 《肘后备急方》中“治卒腹痛…沾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 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这与小儿捏脊极为相似。
• 小儿推拿形成独特体系是在明清时期。明·陈氏著《小儿按 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小儿推拿著作。
• 治疗特点:1.讲究补泻;2.轻快柔和;3.多为特定穴。这些 穴位不仅有“点状”、“线状”,还有“面状”,并多分 布在头面和两肘以下。
27
便秘
一,病因病机(1)饮食不节,过食辛热厚 味,肠胃积热,气滞不行。 (2)身体虚弱,气血亏虚。
四肢部穴位
21.萁门 定位: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部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自膝盖内上缘至腹股沟部作直推法,称
推萁门。 应用:用于小便赤涩不利,有较好的利尿作用。 22.百虫 定位:膝上内侧肌肉丰厚处。 操作:可用按法或拿法,分别称按百虫、拿百虫。 应用:多用于下肢瘫痪及痹痛等症。
25
4
头面部穴位
3. 耳后高骨* 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按于穴位上揉之,称揉耳后高骨。按揉
30—50次。 应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与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合
用称为“四大手法”,专治感冒、头痛等。 4. 天柱骨 定位: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骨。推
(2)本法宜清不宜补。若气血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 卧露睛等症,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15
四肢部穴位
4.肺经* 定位: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
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推100—500次。 应用: (1)补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肺气虚损,咳嗽气喘,
小儿推拿学
1
概论
• 早期小儿推拿是随着整个中医推拿一起发展的。晋·葛洪 《肘后备急方》中“治卒腹痛…沾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 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这与小儿捏脊极为相似。
• 小儿推拿形成独特体系是在明清时期。明·陈氏著《小儿按 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小儿推拿著作。
• 治疗特点:1.讲究补泻;2.轻快柔和;3.多为特定穴。这些 穴位不仅有“点状”、“线状”,还有“面状”,并多分 布在头面和两肘以下。
27
便秘
一,病因病机(1)饮食不节,过食辛热厚 味,肠胃积热,气滞不行。 (2)身体虚弱,气血亏虚。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ppt)

(二)坎宫 定位: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
(线状) 操作:推坎宫,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
分推,推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
坎 宫
(三)耳后高骨 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揉耳后高骨,用两拇指或中指端揉。
揉30—50次。 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四)风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平风府
当然,依患儿病情的不同,可灵活掌 握。
常用手法
(一)推法 以拇指桡侧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面在穴
位上作直线推动。分直推、旋推、分推。 (二)揉法 以中指或拇指指端,或掌根,或大鱼际,
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 方向旋转揉动。分鱼际揉、掌根揉、指揉。
(三)按法 以拇指或掌根在一定的部位或穴
丹 田
肚 角
常用穴位
二.腰背部穴位
(一)脊柱: 定位: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推脊,用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
推,推100—300次;捏脊,用三指捏或二 指捏,自下而上,捏3—5遍。
主治:感冒、腹痛、腹泻、便秘、发热、 呕吐、疳积、厌食等
脊 柱
(二)七节骨 定位: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 操作:推上七节骨,用食中二指或拇
大 肠
(四)小肠 定位: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补小肠,自指尖直推向指根;清小肠,自
指根直推向指尖。补清均为100—300次。 主治:本穴多用清法,主治小便赤涩、水泻、遗
尿、尿闭。 (五)肾顶
定位:小指顶端。 操作:揉肾顶,以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揉100— 500次。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脑积水)。
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 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
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PPT课件(完整版)

《小儿推拿》PPT课 件(完整版)
2024/1/26
1
contents
目录
2024/1/26
• 小儿推拿概述 • 常用手法介绍 • 常见病症治疗 • 操作注意事项 • 实践经验分享与案例分析 • 推广普及与教育培训建议
2
01
小儿推拿概述
2024/1/26
3
定义与发展历程
2024/1/26
定义
小儿推拿是一种以手法治疗为主要手段,通过刺激小儿体表 特定穴位或部位,以调整脏腑、经络、气血功能,达到防治 疾病目的的中医外治法。
推广成功案例
将成功应用小儿推拿的案例进行整理和分享,让家长更加 直观地了解小儿推拿的实际效果和应用价值。
27
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支持
01
制定小儿推拿行业 标准
明确小儿推拿的定义、范围、操 作规范等,为行业发展提供基本 保障。
02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03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 小儿推拿行业的发展,如提供资 金支持、减免税收等。
案例三
针对小儿夜啼的推拿治疗,分享如何通过推拿改善宝宝的睡眠质量。
2024/1/26
22
失败案例剖析
案例一
分析推拿治疗小儿咳嗽 失败的原因,可能是诊 断不准确、手法不熟练 或穴位选择不当等。
2024/1/26
案例二
探讨推拿治疗小儿消化 不良未达到预期效果的 教训,如未注意调整饮 食、治疗时机不当等。
手法力度掌握
2024/1/26
轻柔为主
小儿推拿手法应以轻柔为主,避免过度用力造成宝宝不适。
力度适中
根据宝宝的年龄和体质,选择合适的力度进行推拿,以达到舒适 的效果。
2024/1/26
1
contents
目录
2024/1/26
• 小儿推拿概述 • 常用手法介绍 • 常见病症治疗 • 操作注意事项 • 实践经验分享与案例分析 • 推广普及与教育培训建议
2
01
小儿推拿概述
2024/1/26
3
定义与发展历程
2024/1/26
定义
小儿推拿是一种以手法治疗为主要手段,通过刺激小儿体表 特定穴位或部位,以调整脏腑、经络、气血功能,达到防治 疾病目的的中医外治法。
推广成功案例
将成功应用小儿推拿的案例进行整理和分享,让家长更加 直观地了解小儿推拿的实际效果和应用价值。
27
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支持
01
制定小儿推拿行业 标准
明确小儿推拿的定义、范围、操 作规范等,为行业发展提供基本 保障。
02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03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 小儿推拿行业的发展,如提供资 金支持、减免税收等。
案例三
针对小儿夜啼的推拿治疗,分享如何通过推拿改善宝宝的睡眠质量。
2024/1/26
22
失败案例剖析
案例一
分析推拿治疗小儿咳嗽 失败的原因,可能是诊 断不准确、手法不熟练 或穴位选择不当等。
2024/1/26
案例二
探讨推拿治疗小儿消化 不良未达到预期效果的 教训,如未注意调整饮 食、治疗时机不当等。
手法力度掌握
2024/1/26
轻柔为主
小儿推拿手法应以轻柔为主,避免过度用力造成宝宝不适。
力度适中
根据宝宝的年龄和体质,选择合适的力度进行推拿,以达到舒适 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余三法(推攒竹,推眉弓,揉耳后高骨)合用。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4
迎香
• 【位置】两鼻翼外缘,鼻唇沟凹陷中。 【操作方法】 1. 按揉法:以食、中两指或两拇指分别在鼻翼两旁穴位上按
揉,称按揉迎香。 2.搓摩:以食、中两指分别在鼻翼两旁穴位上,作上下搓
摩动作,称黄蜂入洞法。 【次数】30~50次。 【功用】宣肺发汗,开通鼻窍。 【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无汗,鼻炎,鼻塞,流涕等。
• 2.摩法:以全手掌或四指面摩脐,称摩脐。 • 3.捏挤法:以拇指与食中指抓住肚脐,向里捏挤肚脐,称捏挤脐。
【次数】揉法:100~300次(抖揉50~100次);摩法:3~5分 钟;捏挤法3~5次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12
天枢
• 【位置】脐旁2寸。 【操作方法】 1.按揉法:用食、中或拇、食两指按揉本穴,称按揉天枢。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7
天柱骨
• 【位置】颈后,后发际中点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 【操作方法】
1.推法:以拇指或食、中二指面自上向下直推(力度可较大 些),称推天柱骨。
2.擦法:以食、中二指或四指面向下擦,称擦天柱骨。 【次数】100~300次。 【功用】降逆止呕,清热解表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8
天突
• 【位置】胸骨切迹上缘,凹陷正中。 • 【操作方法】
• 【主治】呕吐,胃脘疼痛,嗳气,食积。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10
腹
• 【位置】腹部。 【操作方法】 1.推法:①以两手大拇指沿两肋边缘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 ② 以中脘至脐为中线,用两手拇指自上而下向两旁作横向分推,也称分推腹阴 阳。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腹部称摩腹。 【次数】推法:100~300次,摩法:3~5分钟。 【功用】健脾和中,理气消食。
• 【主治】腹胀,腹痛,腹泻,纳少,便秘,疳积,恶心,呕吐等一切消化系 统疾病。 【临床应用】本穴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效穴,为治泻四大手法之一,故常 与其他手法合用。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11
脐(神阙)
• 【位置】肚脐。 【操作方法】
• 1.揉法:以中指端或掌根揉脐,或用拇指与食中指抓住肚脐抖揉, 统称揉脐。
• 2.一指禅推法:用拇、食指分别按在两侧穴位上作一指禅推 动作。 【次数】按揉法:100~300次;一指禅推法:1~2分钟。 【功用】疏调大肠,理气消滞。 【主治】腹胀,腹泻,腹痛,便秘,食积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13
丹田
• 【位置】脐下2.5寸。 • 【操作方法】
1.揉法:用手掌根或中指或拇指面揉本穴,称揉丹田。 • 2. 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本穴,称摩丹田。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2
眉弓(坎宫)
• 【位置】两眉头至眉梢成两横线。 • 【操作方法】分推法:以两拇指面自两眉头向两眉梢分推,称分
推眉弓(分推坎宫)。 • 【次数】30~50次。
【功用】疏风解表,止头痛,兼醒脑明目。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神志异常,目赤痛,近视眼等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3
太阳
• 【位置】两眉后凹陷中。 【操作方法】揉法:以两中指或拇指端揉,称揉太阳。 【次数】30~50次。 【功用】疏风解表,止头痛,兼清热明目。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惊风,目赤痛,近视眼等。 【临床应用】揉太阳为小儿治外感常用四大手法之一,常与
1.按揉法:用中指端按揉本穴,称按揉天突。 2.捏挤法:用双手拇食指捏挤本穴,称捏挤天突。 • 【次数】按揉法:10~15次;捏挤法:3~5次。 【功用】理气化痰,止咳平喘,降逆止呕。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9
中脘
• 【位置】肚脐直上4寸。 【操作方法】 1.揉法:以中指或拇指或手掌揉本穴,称揉中脘。 2.摩法:用全手掌或食、中、无名、小指面摩本穴,称摩中脘。 3.推法:用食、中二指自喉向下直推至中脘,称推中脘。 【次数】揉及推法:100~300次,摩法:3~5分钟。 【功用】健脾益气,消食和胃。
3. 一指禅推法:用拇指面或偏峰一指禅推本穴,称一指禅推 丹田。 【次数】揉法:100~300次。摩法:3~5分钟。一指禅推法: 2~3分钟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14
大椎
• 【位置】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凹陷中。 【操作方法】 1.按揉法: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本穴,称按揉大椎。 2.捏挤法:用双手拇、食指同时捏拿起穴位处皮肉,用力向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5
百会
• 【位置】头顶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 【操作方法】 1.按揉法:以拇指,或中指,或掌根按揉,称按揉百会。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称摩百会。 【次数】100~300次。 【功用】镇静安神,升阳举陷。 【主治】昏厥,眩晕,头痛,惊风,惊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6
风池
小儿推拿 穴位、手法、治疗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1
攒竹(天门)
• 【位置】两眉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推法:以两手拇指自两眉中点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 际,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
• 【次数】30~50次。 【功用】疏风解表,止头痛,兼镇静安神,醒脑开窍。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精神不振,烦躁哭闹等。
里捏挤,称捏挤大椎。 【次数】按揉法:20~30次。捏挤法:3~5次。 【功用】清热利咽,解表发汗。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15
脊柱
• 【位置】背部,大椎至尾椎成一直线。 • 【操作方法】
1.推法:用食、中二指面自大椎推至尾椎,称推脊柱。 2.捏法:用拇指后按,食中二指在前,或用食指屈曲,以 中节桡侧后按,拇指在前,两手自下而上捏脊柱穴,称捏 脊,一般捏3~6次,第1~最后1次只捏不提,中间第2~4 次需捏3次提拉皮肉1次(腰以上不提),捏后可分别在心、 肝、脾、肺、肾俞穴上点按2~3次,再轻轻搓摩背部数下。 • 【次数】推法100~300次。捏法:3~6次。 【功用】推法:清热导滞;捏法:调阴阳,理气血,和脏 腑,通经络,培元气,强身体。 【临床应用】推法:清热导滞;捏法:调阴阳,理气血, 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强身体。 【主治】疳积,厌食,腹泻,便秘,腹痛,夜啼,烦躁, 发热,遗尿,惊风,慢性咳喘,脱肛等。
• 【位置】颈后枕骨下缘,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起始部中间凹 陷中。 【操作方法】拿法:以一手拇指与食、中两指分别放在两穴 上拿之,称拿风池。 【次数】5~10次。 【功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颈项强痛,眩晕等。 【临床应用】本穴发汗作用较强,如再配掐二扇门则发汗作 用更强。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4
迎香
• 【位置】两鼻翼外缘,鼻唇沟凹陷中。 【操作方法】 1. 按揉法:以食、中两指或两拇指分别在鼻翼两旁穴位上按
揉,称按揉迎香。 2.搓摩:以食、中两指分别在鼻翼两旁穴位上,作上下搓
摩动作,称黄蜂入洞法。 【次数】30~50次。 【功用】宣肺发汗,开通鼻窍。 【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无汗,鼻炎,鼻塞,流涕等。
• 2.摩法:以全手掌或四指面摩脐,称摩脐。 • 3.捏挤法:以拇指与食中指抓住肚脐,向里捏挤肚脐,称捏挤脐。
【次数】揉法:100~300次(抖揉50~100次);摩法:3~5分 钟;捏挤法3~5次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12
天枢
• 【位置】脐旁2寸。 【操作方法】 1.按揉法:用食、中或拇、食两指按揉本穴,称按揉天枢。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7
天柱骨
• 【位置】颈后,后发际中点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 【操作方法】
1.推法:以拇指或食、中二指面自上向下直推(力度可较大 些),称推天柱骨。
2.擦法:以食、中二指或四指面向下擦,称擦天柱骨。 【次数】100~300次。 【功用】降逆止呕,清热解表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8
天突
• 【位置】胸骨切迹上缘,凹陷正中。 • 【操作方法】
• 【主治】呕吐,胃脘疼痛,嗳气,食积。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10
腹
• 【位置】腹部。 【操作方法】 1.推法:①以两手大拇指沿两肋边缘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 ② 以中脘至脐为中线,用两手拇指自上而下向两旁作横向分推,也称分推腹阴 阳。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腹部称摩腹。 【次数】推法:100~300次,摩法:3~5分钟。 【功用】健脾和中,理气消食。
• 【主治】腹胀,腹痛,腹泻,纳少,便秘,疳积,恶心,呕吐等一切消化系 统疾病。 【临床应用】本穴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效穴,为治泻四大手法之一,故常 与其他手法合用。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11
脐(神阙)
• 【位置】肚脐。 【操作方法】
• 1.揉法:以中指端或掌根揉脐,或用拇指与食中指抓住肚脐抖揉, 统称揉脐。
• 2.一指禅推法:用拇、食指分别按在两侧穴位上作一指禅推 动作。 【次数】按揉法:100~300次;一指禅推法:1~2分钟。 【功用】疏调大肠,理气消滞。 【主治】腹胀,腹泻,腹痛,便秘,食积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13
丹田
• 【位置】脐下2.5寸。 • 【操作方法】
1.揉法:用手掌根或中指或拇指面揉本穴,称揉丹田。 • 2. 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本穴,称摩丹田。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2
眉弓(坎宫)
• 【位置】两眉头至眉梢成两横线。 • 【操作方法】分推法:以两拇指面自两眉头向两眉梢分推,称分
推眉弓(分推坎宫)。 • 【次数】30~50次。
【功用】疏风解表,止头痛,兼醒脑明目。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神志异常,目赤痛,近视眼等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3
太阳
• 【位置】两眉后凹陷中。 【操作方法】揉法:以两中指或拇指端揉,称揉太阳。 【次数】30~50次。 【功用】疏风解表,止头痛,兼清热明目。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惊风,目赤痛,近视眼等。 【临床应用】揉太阳为小儿治外感常用四大手法之一,常与
1.按揉法:用中指端按揉本穴,称按揉天突。 2.捏挤法:用双手拇食指捏挤本穴,称捏挤天突。 • 【次数】按揉法:10~15次;捏挤法:3~5次。 【功用】理气化痰,止咳平喘,降逆止呕。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9
中脘
• 【位置】肚脐直上4寸。 【操作方法】 1.揉法:以中指或拇指或手掌揉本穴,称揉中脘。 2.摩法:用全手掌或食、中、无名、小指面摩本穴,称摩中脘。 3.推法:用食、中二指自喉向下直推至中脘,称推中脘。 【次数】揉及推法:100~300次,摩法:3~5分钟。 【功用】健脾益气,消食和胃。
3. 一指禅推法:用拇指面或偏峰一指禅推本穴,称一指禅推 丹田。 【次数】揉法:100~300次。摩法:3~5分钟。一指禅推法: 2~3分钟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14
大椎
• 【位置】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凹陷中。 【操作方法】 1.按揉法: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本穴,称按揉大椎。 2.捏挤法:用双手拇、食指同时捏拿起穴位处皮肉,用力向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5
百会
• 【位置】头顶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 【操作方法】 1.按揉法:以拇指,或中指,或掌根按揉,称按揉百会。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称摩百会。 【次数】100~300次。 【功用】镇静安神,升阳举陷。 【主治】昏厥,眩晕,头痛,惊风,惊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6
风池
小儿推拿 穴位、手法、治疗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1
攒竹(天门)
• 【位置】两眉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推法:以两手拇指自两眉中点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 际,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
• 【次数】30~50次。 【功用】疏风解表,止头痛,兼镇静安神,醒脑开窍。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精神不振,烦躁哭闹等。
里捏挤,称捏挤大椎。 【次数】按揉法:20~30次。捏挤法:3~5次。 【功用】清热利咽,解表发汗。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15
脊柱
• 【位置】背部,大椎至尾椎成一直线。 • 【操作方法】
1.推法:用食、中二指面自大椎推至尾椎,称推脊柱。 2.捏法:用拇指后按,食中二指在前,或用食指屈曲,以 中节桡侧后按,拇指在前,两手自下而上捏脊柱穴,称捏 脊,一般捏3~6次,第1~最后1次只捏不提,中间第2~4 次需捏3次提拉皮肉1次(腰以上不提),捏后可分别在心、 肝、脾、肺、肾俞穴上点按2~3次,再轻轻搓摩背部数下。 • 【次数】推法100~300次。捏法:3~6次。 【功用】推法:清热导滞;捏法:调阴阳,理气血,和脏 腑,通经络,培元气,强身体。 【临床应用】推法:清热导滞;捏法:调阴阳,理气血, 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强身体。 【主治】疳积,厌食,腹泻,便秘,腹痛,夜啼,烦躁, 发热,遗尿,惊风,慢性咳喘,脱肛等。
• 【位置】颈后枕骨下缘,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起始部中间凹 陷中。 【操作方法】拿法:以一手拇指与食、中两指分别放在两穴 上拿之,称拿风池。 【次数】5~10次。 【功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颈项强痛,眩晕等。 【临床应用】本穴发汗作用较强,如再配掐二扇门则发汗作 用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