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紧急医疗救援
灾害事故紧急医疗救援预案

一、预案编制目的为了有效应对各类灾害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紧急医疗救援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医疗救援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以下灾害事故的紧急医疗救援工作:1. 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台风、泥石流、山体滑坡等;2. 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3. 事故灾难:火灾、爆炸、交通事故、化学事故等;4. 社会安全事件:恐怖袭击、重大刑事案件等。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灾害事故紧急医疗救援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负责灾害事故紧急医疗救援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2. 指挥部组成:- 指挥长: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担任;- 副指挥长: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 成员:由卫生、公安、消防、交通、应急管理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3. 指挥部职责:- 制定紧急医疗救援方案;- 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开展救援工作;- 指挥救援队伍开展现场救援;- 向上级报告救援情况。
四、救援力量及物资准备1. 救援力量:- 组建灾害事故紧急医疗救援队伍,包括医疗救护队、卫生防疫队、心理疏导队等;- 救援队伍成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 定期开展救援队伍培训和演练。
2. 救援物资:- 救援车辆、救护设备、药品、医疗器械等;- 生命体征监测设备、伤员转运设备、消毒防疫物资等;- 生活必需品、饮用水、食品等。
五、救援程序1. 信息报告:- 灾害事故发生后,事发地医疗卫生机构应立即向指挥部报告;- 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
2. 现场救援:- 救援队伍迅速赶赴现场,开展伤员搜救、救治、转运等工作;- 对伤员进行分类救治,确保重伤员得到及时救治;- 对轻伤员进行现场救治,必要时转送至医疗机构;- 对无生命体征的伤员进行现场确认,并做好遗体处理工作。
3. 卫生防疫:- 开展现场卫生防疫工作,防止疫情传播;- 对受灾地区进行消毒处理,保障水源安全;- 对受灾群众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
应急医疗救援

应急医疗救援应急医疗救援是指在紧急情况下提供急救和医疗援助的行动。
这些情况可能包括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突发疾病等紧急事件。
应急医疗救援旨在尽快地为伤者提供紧急治疗,并将他们转送到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治疗。
在救援中,救护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快速反应,并在紧张的情况下保持冷静。
一、应急医疗救援的重要性应急医疗救援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灾害发生后的最初几分钟内,就能够提供有效的急救和医疗援助,可以大大减少伤亡人数并且提高生存率。
应急医疗救援不仅需要救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紧密的组织协调以及高效的沟通指挥系统。
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地组织救援,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和损失。
二、应急医疗救援的组织与协调应急医疗救援需要实施科学的组织与协调。
在灾害发生后,需要快速调动救援人员和物资,并建立起相应的指挥系统。
在救援过程中,必须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原则,切实保护救援人员的安全。
同时,还需要与其他救援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紧密合作,共同协调救援工作,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协同作战。
三、应急医疗救援的流程应急医疗救援的流程主要包括灾害评估、救援行动和转运等环节。
首先是灾害评估,通过实地勘察和数据分析,确定伤亡人数和受伤情况,评估所需救援资源。
接下来是救援行动,救援人员需要快速赶到现场,展开急救和医疗援助,尽量减少伤害和损失。
最后是转运,将伤者转送到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治疗。
整个流程需要高效、有序地进行,以确保救援的效果。
四、应急医疗救援的关键措施在应急医疗救援中,有一些关键的措施可以提高救援效果。
首先是急救技能的培训,救护人员应该具备基本的急救技能,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其次是设备的准备,包括急救箱、医疗器械等必备设备的备齐备足。
另外,还需要加强应急医疗队伍的建设,提高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应急能力。
此外,加强与其他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灾害和紧急事件。
紧急医疗救援应急预案

紧急医疗救援应急预案一、引言在面对突发的紧急医疗事件时,迅速、有效的救援行动至关重要。
为了保障公众的生命健康,提高应对紧急医疗状况的能力,特制定本紧急医疗救援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内发生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导致的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需要紧急医疗救援的情况。
三、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职责(一)成立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由卫生健康部门、医疗机构负责人等组成,负责统一指挥、协调紧急医疗救援工作。
(二)设立医疗救援专家组由各领域的医疗专家组成,为救援工作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三)组建医疗救援队伍包括急救医生、护士、担架员等,负责现场的急救和转运工作。
(四)明确各部门职责1、卫生健康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医疗救援工作,调配医疗资源。
2、医疗机构:承担伤病员的救治任务,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3、公安部门:维护现场秩序,保障救援通道畅通。
4、交通部门:负责救援车辆的调配和运输保障。
四、应急响应(一)信息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紧急医疗事件,应立即向当地卫生健康部门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情况、初步原因等。
(二)响应级别确定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确定应急响应级别。
(三)现场救援1、医疗救援队伍迅速到达现场,进行检伤分类,优先救治重伤员。
2、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
3、及时将伤病员转运至附近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治疗。
五、医疗救治(一)定点医院救治确定一批具备救治能力的定点医院,开辟绿色通道,全力救治伤病员。
(二)医疗资源调配根据伤病员的数量和病情,合理调配医疗设备、药品和医护人员。
(三)心理援助为伤病员和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干预,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
六、物资保障(一)储备必要的医疗物资包括急救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用品等。
(二)建立物资储备库定期对储备物资进行检查、更新和补充,确保物资的质量和数量。
(三)物资调配机制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调配物资到救援现场。
地震灾害的紧急医疗救援:如何抢救伤员

地震灾害的紧急医疗救援:如何抢救伤员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经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当地震发生时,众多的伤员需要紧急医疗救援。
在抢救伤员的过程中,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迅速的医疗援助能够大大提高受伤人员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以下将介绍地震灾害中的紧急医疗救援措施,包括抢救流程和常见的救援技术。
一、抢救流程紧急医疗救援工作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流程来保证救援效率和伤员的生命安全。
一般而言,抢救流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发现与报告:地震发生后,人们需要立即进行伤员的发现与报告工作。
这需要组织人员进行地震灾害区域的搜索,尽快找到被困和受伤的人员,并及时向上级报告,以获得更多的救援资源。
2. 初步评估与分类:一旦发现伤员,医疗人员需要对每位伤员进行初步评估,并给予其分类。
根据伤势的严重程度,将伤员分为重伤员、中伤员和轻伤员。
这有助于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并优先救助重要生命体征不稳定的伤员。
3. 紧急治疗与抢救:针对重伤员,医疗人员需要立即进行紧急治疗与抢救。
这包括基本生命支持,如开放气道、呼吸支持、心脏复苏等。
同时,还需要对骨折、出血等常见伤情进行及时处理。
4. 转运与后续救治:一旦伤员的生命体征得到稳定,医疗人员需要安排其转运到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救治。
在转运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伤员的稳定状态,并提供合适的疼痛管理和伤情监测。
5. 康复与心理疏导:地震灾害对伤员身心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在救援结束后,还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心理疏导。
这包括物理康复、心理咨询和社会支持等工作,以帮助伤员重新适应正常生活。
二、常见的救援技术在地震灾害中,救援队伍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和设备来提高抢救伤员的效率和成功率。
以下是常见的救援技术:1. 搜救技术:搜救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搜救技术。
这些专业训练的犬只能够通过嗅觉识别出被埋在废墟下的人员,大大提高了搜救效率。
此外,也可以运用声呐、探头摄像机等设备来辅助搜索工作。
2. 重型起重设备:在地震中,建筑物的倒塌经常会导致伤员被困。
灾难医疗救援

理文书。
19
正确掌握转运指征和时机
(1)可不转运者:伤员病情稳定,生命体重情况良好, 现场急救的各种医疗措施已经实施完毕,如充分止血、骨 折进行良好固定、气胸得到封闭等。
(2)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为应暂缓转运者:①伤员病 情十分严重或不稳定,随时有生命危险者,如休克未得到 控制;②外伤出血未得到有效止血、包扎和骨折固定、有 活动性出血;③需要在现场心肺复苏;④呼吸道阻塞未解 决;⑤化学烧伤未得到彻底清洗与消毒;⑥脊柱损伤无有 效的固定措施;⑦高位截瘫伴呼吸障碍;⑧接受全麻手术 尚未清醒者。应指定有经验的急救人员严格把关。
做好伤员转运前的准备和组织伤员上车; 及时向指挥部报告伤员转运情况。
17
建立中转医疗所
安排过往伤员的食宿; 对伤员进行必要的急救,如纠正不正确的
包扎、止血、固定,对危重伤员进行救护; 补填医疗文件; 确定伤员的转运次序,组织伤员换乘运输
工具。
18
指定护送医疗分队
对途中伤员进行观察,及时 发现伤员有无 异常情况;
9
第一优先(红区伤员)
非常严重的创作,但如能及时治疗可有生存的机 会。
①气道阻塞;②休克;③昏迷(神志不清) ④颈椎受伤;⑤导致远端脉搏消失的骨折;⑥外 露性胸腔创伤;⑦股骨骨折;⑧外露性腹腔创伤; ⑨超过50%二度~三度皮肤烧伤 ⑩腹部或骨盆压伤。
10
第二优先(黄区伤员)
有重大创伤,但可短暂等候而不危及生命 或导致肢体残缺。
12
第四优先(黑区伤员)
死亡或无可救治的创伤。 ①死亡征象明显;②没有生存希望的伤者;
③没有呼吸及脉搏。现场救治内容
1、维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异物,解决呼吸 道梗阻,对有呼吸障碍或呼吸停止者进行人工呼 吸(包括气管插管)。
灾害现场紧急医学救援常用技能和原则

共享救援资源,包括人力、物资和技术,提高全 球灾害应对能力。
推动救援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研发新技术
鼓励研发新的救援技术,提高救援效率和质量。
推广应用
推广应用先进的救援技术,提高救援效果。
科技引领
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推动救援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3
在提供医疗服务时,应告知受灾者相关情况,并征得其同意。
遵守国际法和国内法
国际法
救援人员应遵守国际法规定的有关灾害救援的义务和规范。
国内法
救援人员还应遵守国内法关于灾害救援的相关规定和程序。
05 灾害现场紧急医学救援的 未来发展
提高救援队伍的专业水平
定期培训
组织定期的培训课程,提高救援 队伍的专业技能和应对能力。
指挥体系建立
建立高效、有序的救援现场指挥体系,明确各级指挥人员和职责,确保指挥顺畅 。
协调机制
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机制,加强与消防、公安、交通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04 灾害现场紧急医学救援的 伦理和法律问题救援人员的职责和义务源自迅速响应保护受灾者安全
救援人员应尽快赶赴灾害现场,展开 紧急医学救援。
实战演练
模拟灾害现场进行实战演练,提 高救援队伍的应急反应速度和协
同作战能力。
资质认证
建立救援队伍资质认证制度,确 保救援人员具备专业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分享经验
分享各国在灾害现场紧急医学救援方面的成功经 验和做法,促进相互学习。
联合行动
加强国际间的联合行动,共同应对跨国灾害,提 高国际救援效率。
心肺复苏
在心脏骤停的情况下,进 行心肺复苏,维持重要器 官的血液灌注。
医院医疗救助应急预案

一、预案目的为保障医院在突发事件、重大疾病爆发等情况下,能够迅速、高效、有序地开展医疗救助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院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开展医疗救助工作的指导和实施。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医疗救助指挥部医院成立医疗救助指挥部,负责医疗救助工作的全面领导和指挥。
指挥部的组成如下:(1)总指挥:院长(2)副总指挥:分管副院长、医务科长(3)成员:相关科室负责人、医护人员2. 医疗救助指挥部职责(1)制定和调整医疗救助工作计划,确保医疗救助工作有序进行;(2)组织协调各部门、科室开展医疗救助工作;(3)监督、检查医疗救助工作的落实情况;(4)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医疗救助工作进展情况。
3. 医疗救助工作小组医疗救助工作小组由急诊科、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负责人及医护人员组成,负责具体实施医疗救助工作。
四、医疗救助工作流程1. 信息报告(1)医院接到突发事件、重大疾病爆发等医疗救助信息后,立即向医疗救助指挥部报告;(2)医疗救助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本预案,组织开展医疗救助工作。
2. 救援物资准备(1)医疗救助指挥部根据救援需求,组织相关部门和科室准备救援物资;(2)救援物资包括:药品、医疗器械、救护车辆、防护用品等。
3. 医疗救援(1)医疗救助工作小组根据救援需求,组织医护人员开展医疗救援工作;(2)对伤员进行分类救治,确保重症伤员得到及时救治;(3)加强与其他医疗机构、救援队伍的沟通协作,提高救援效率。
4. 后勤保障(1)医疗救助指挥部负责协调相关部门,为医疗救援工作提供后勤保障;(2)保障救援物资的供应,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5. 信息发布医疗救助指挥部负责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公众发布医疗救助工作进展情况。
五、预案演练1. 定期开展医疗救助预案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2. 通过演练,不断完善医疗救助预案,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紧急医疗救援方案

紧急医疗救援方案
1. 背景
灾害和紧急情况可能突然发生,对人们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在这些紧急情况下,迅速的医疗救援行动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档将提供一份紧急医疗救援方案,旨在保障受灾群众的健康与安全。
2. 救援准备
- 建立紧急医疗救援团队,包括医生、护士、急救人员等,并确保他们具有相关的培训和技能。
- 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并对团队成员进行培训,以确保他们熟悉并能够灵活应对各类紧急情况。
- 定期检查和更新医疗设备和药品储备,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援。
- 与当地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以便在需要时获得支持和协助。
3. 快速响应
- 接到紧急呼叫后,迅速派遣救援团队前往现场。
- 在抵达现场后,立即对伤者进行初步的医疗评估,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 为伤者提供紧急治疗和转运服务,确保他们得到及时的医疗援助。
- 同时,与其他救援机构和医疗设施保持联络,以便协调更大规模的救援行动。
4. 医疗资源管理
- 在紧急情况下,及时调配和利用医疗资源,确保其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 加强对医疗设备和药品的管理和监控,防止浪费和短缺。
- 对救援行动进行记录和评估,以便在未来改进紧急医疗救援方案。
本紧急医疗救援方案将作为指导和参考,为灾害和紧急情况下的医疗救援行动提供支持。
我们致力于快速响应和高效执行,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拯救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害医疗救援组织体系
医疗救援 组织体系
医疗卫生救
援领导小组、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
灾害现场医疗救援的验伤
❖现场早期检伤方法:
(二)简明检伤分类法 1、第一步:行动检查
指引能行动自如的伤者到一指定区域(绿区) 此类伤者均属于第三优先 到不能行动自如的伤者处继续检查
2、第二步:呼吸检查
为所有不能行走的伤者进行呼吸检查 如有需要先保持气道通畅(须同时小心保护颈椎),可以
用提颌法等 如没有呼吸=黑
故
事故
坏事
故
火
通信、 信息网
灾
络生产 等
突发环境 事件
和生态破 坏事故
事故灾难
三、公共卫生事件
重大传染病疫情
鼠疫、炭疽、霍乱、 流感等
公
共
重大动植物疫情
卫
生
事
件
食品安全与职业危害
口蹄疫、高致病 性禽流感等
群体食物中毒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初期SARS
公共卫生事件
四、社会安全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
重大群体性 事件
温区(warm zone,黄区)是紧挨热区外的地域。在该 区域工作的人员应穿戴适宜的个体防护装置避免二 次污染。一般以黄色警示线将其与外面的地域分隔 开来,该警示线也称洗消线,所有离开此区域的人 必须在该线处进行洗消处理。
冷区(cold zone,绿区)是洗消线以外的地 域。患者的抢救治疗、应急支持、指挥机 构设在此区。
❖ 2001年04月27日,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2009年11月,中 国国际救援队通过联合国评估,成为世界第12支,亚洲第2 支获得资格认证的国际重型救援队。
❖ 2002年卫生部成立了国际紧急救援中心 ❖ 中国红十字会是国家减灾委员会34个成员单位中唯一直接
参与灾害救助工作的社会团体
我国灾害救援体系
台风、严寒、高温、 雷电、冰雹、大雾、
大风等天气 蝗虫、小菜蛾、松毛
虫、红火蚁等
风暴潮、赤潮等
自然灾害
二、事故灾难
事故灾难
安
城市
全
交通
事 故
运输 事故
公共 服务 设施 安全
事故
石油化工、
公
危险化学品、 路
特种设备、
水
旅游、建设
运
工程等
等
供电 供水 供油 供气
等
火 灾 事
网络 安全
环境 污染 和生 态破
第三优先(绿色):可自行行走无严重损伤,其损 伤可适当延迟转运和治疗,应标记为绿标,将伤 者先引导到轻伤接收站。
第四优先(黑色):已死亡或无法挽救的致命性创 伤造成的濒死状态。应标记为黑标,停放在特定区域。
灾害现场医疗救援的验伤分类
分类
病种举例
第一优先(红色)
气道阻塞、休克、昏迷、颈椎受伤、导致远端脉搏消 失的骨折、外需性胸腔创伤、股骨骨折、外露性腹腔 创伤、腹部或骨盆压伤、超过50%的Ⅱ°~Ⅲ°皮肤烧 伤
灾害现场医疗救援的验伤
❖现场早期检伤方法:
(一)五步检伤法
3、循环情况:检查桡、股、颈动脉搏动,如可解及则收缩 压估计分别为80、70、60mmHg左右,检查甲床毛细血管 再灌注时间(正常为2秒钟)以及有无活动性大出血。 4、神经系统功能:检查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 有无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或异常、昏迷程度评分。 5、充分暴露检查:根据现场具体情况,短暂解开或脱去伤 病员衣服充分暴露身体各部,进行望、触、叩、听等检查 ,以便发现危及生命或正在发展为危及生命的严重损伤。
第二优先(黄色) 严重烧伤、严重头部创伤但清醒、多发骨折、除颈椎 以外的椎骨受伤、须用止血带止血的血管损伤、开放 性骨折
2000年12月25日晚21时35分,河南省洛阳市东都商厦发 生特大火灾,造成309人死亡,7人受伤;
恐怖袭击
2001-9-11,美 国恐怖袭击事 件,纽约世界 贸易中心坍塌, 美国防部五角 大楼一角被毁, 3200多人死亡 或失踪,经济 损失数千亿美 元。
暴乱
2014年3月1日晚,云南 省昆明火车站暴徒砍杀 路人事件致28人遇难, 另有113人受伤。
晚期或恢复期 灾后1-3月 当地常见 严密监测疫 当地自救
病、多发 情,防治传
病
染病暴发
灾害现场的急救原则和流程
1、原则:
先救命后防治,遵从医疗救援的基本规律,根据就 近、就急、就能力的原则转送患者
2、流程:
现场抢救
运送伤员
医疗机构 救治
灾害现场医疗救援区域设置
救护车 停泊区
热区:红区
温区:黄区 冷区:绿区
❖ 我国国务院发布公告称,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定为防灾 减灾日,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应对灾害的高度重视
灾难医学及救援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于1992年成立了“灾害医学专业 组”,研究防灾和减灾的问题,并在适当的时候举办全国 和国际灾难医学研讨会
❖ 我国于2005年在卫生部和省、市卫生行政部门设立了应急 办公室,灾难医疗工作正式纳入国家卫生行政管理
病的预防与处理 灾后心理障碍的处理 灾后当地医院的重建和
医疗培训工作
灾害救援的三个阶段
阶段
时间 疾病类型 主要目标 救治
早期或应急期 灾后一周 创伤
抢救生命
搜救、基 础创伤生 命支持
中期或应急期 灾后7-30天 各类疫病 降低死亡率 高级心脏 和致残率, 生命支持、 防治上呼吸 高级创伤 道感染 生命支持
灾害现场医疗救援区域设置
分区
功能
检伤分类区
由首先到场的医疗人员为伤者分类
伤者处置区
接收第一(红色)、第二(黄色)优先的伤者
绿色伤者接收区 只接收第三优先(绿色)的伤者
伤者运送区
由伤者运送站主任安排搬运伤者上救护车并送 往指定医院
救护车停泊区 由泊区主任安排停放救护车,司机不能离开救 护车
临时停尸区
灾害紧急医疗救援
洛阳市紧急救援中心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
朱平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震惊世界,造成69197 人遇难,374176人受伤;
印尼海啸
2004年12月26日08:58苏门 答腊西北近海发生9.0级大 地震,引发印度洋大海啸, 造成近30万人遇难。
战争
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
重大 群体 性上 访事
件
公共 场所 滋生 事件
重大刑事案件
涉外突发事件
民族宗 教问题 引发的 群体性 事件
重大 刑事 和恐 怖事
件
涉外 突发 公共 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救援
灾害救援
消防 公安 医疗 通讯 交通 电力 物资
……
灾难医学
❖ 是有关灾难的医学学科,研究灾难时和灾难后的 紧急医学救援、卫生防疫、疾病防治和心理健康 问题,也研究灾难预防和准备阶段的相关医学问 题。
灾难医学救援体系
❖ 灾难医学及救援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我国灾害救援体系 ❖ 灾害医疗救援
灾难医学及救援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早在公元十世纪的我国宋代,就在江苏镇江始建了“救生 会”,主要救援溺水者,可能是世界最早的救生组织之一
❖ 1976年德国著名麻醉医生美茵茨(Meinz)发起并成立了急救 和灾难医学俱乐部,1985年更名为世界急救和灾难医学协会 (WAEDM),标志着现代急救和灾难医学概念的开始。
第一优先(红色):有危及生命的严重创伤,但经及时 治疗能够获救,应立即标示红标,优先给予护理及转 运。现场先简单处理致命伤、控制大出血、支持呼吸 等,并尽快送院。
第二优先(黄色):有严重损伤,但经急救处理后生 命体征或伤情暂时稳定,可在现场短暂等候而不危 及生命或导致肢体残缺,标记为黄色,给予次优先 转运。
❖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11月 1日起施行﹚定义突发事件为:“突然发生,造成 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 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 和社会安全事件。
一、自然灾害
水旱灾害
地震灾害
自
地质灾害
然
灾 害
气象灾害
生物灾害 海洋灾害
洪涝、干旱
地震
滑坡
重大交通事故
2008-04-28,北京开往青岛的旅客列车在胶济铁路脱线,与烟
台至徐州的客车相撞 ,72人遇难,416人受伤。
2003年SARS席卷全球,中国内地累计病例5327 例,死亡349人;
非洲埃博拉
2014年震惊世界的四个西非国 家(几内亚、利比里亚、尼日 利亚、塞拉利昂)出现埃博拉 疫情爆发,致1323个确诊或疑 似病例,其中729人丧生。
专家组
医疗卫生 救援机构
医疗急救中心(站)、综合医院、专科 医院、化学中毒和核辐射事故应急医疗 救治专业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 生监督机构
现场医疗 统一指挥、协调现场医疗卫生救
卫生救援 指挥部
援工作
灾难医学的任务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灾害现场伤员救治:包括现场搜索、营救幸存者、
进行检伤分类和分级救治 为灾区群众提供医疗救助 灾区的卫生防疫工作:包括检水检毒、灾后传染
局
院 工 救 队 援队 救 援
兵援 伍
援队
部队
队
队
中国 红十 字紧 急救 援队
我国灾害救援体系
❖ 1995年,卫生部颁布《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 办法》
❖ 2001年01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中国灾害防御协 会正式成立救援医学专业委员会,标志着我国的救 援医学专业及队伍开始在正常轨道上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