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灾难、事故应急组织管理和医疗救援

合集下载

灾害事故紧急医疗救援预案

灾害事故紧急医疗救援预案

一、预案编制目的为了有效应对各类灾害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紧急医疗救援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医疗救援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以下灾害事故的紧急医疗救援工作:1. 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台风、泥石流、山体滑坡等;2. 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3. 事故灾难:火灾、爆炸、交通事故、化学事故等;4. 社会安全事件:恐怖袭击、重大刑事案件等。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灾害事故紧急医疗救援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负责灾害事故紧急医疗救援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2. 指挥部组成:- 指挥长: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担任;- 副指挥长: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 成员:由卫生、公安、消防、交通、应急管理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3. 指挥部职责:- 制定紧急医疗救援方案;- 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开展救援工作;- 指挥救援队伍开展现场救援;- 向上级报告救援情况。

四、救援力量及物资准备1. 救援力量:- 组建灾害事故紧急医疗救援队伍,包括医疗救护队、卫生防疫队、心理疏导队等;- 救援队伍成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 定期开展救援队伍培训和演练。

2. 救援物资:- 救援车辆、救护设备、药品、医疗器械等;- 生命体征监测设备、伤员转运设备、消毒防疫物资等;- 生活必需品、饮用水、食品等。

五、救援程序1. 信息报告:- 灾害事故发生后,事发地医疗卫生机构应立即向指挥部报告;- 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

2. 现场救援:- 救援队伍迅速赶赴现场,开展伤员搜救、救治、转运等工作;- 对伤员进行分类救治,确保重伤员得到及时救治;- 对轻伤员进行现场救治,必要时转送至医疗机构;- 对无生命体征的伤员进行现场确认,并做好遗体处理工作。

3. 卫生防疫:- 开展现场卫生防疫工作,防止疫情传播;- 对受灾地区进行消毒处理,保障水源安全;- 对受灾群众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

医院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信息报告工作制度

医院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信息报告工作制度

医院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信息报告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医院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信息报告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援能力,确保在突发事件中医疗救治工作的有序、高效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影响,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在突发事件中的紧急医疗救援信息报告工作。

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对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或者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紧急情况。

三、组织架构1. 医院成立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对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信息报告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2. 医院设立应急医疗救援组、信息报告组、物资保障组等,分别负责应急医疗救援、信息报告和物资保障等工作。

3. 医院应急指挥部设立专线电话,负责接收和传递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信息。

四、信息报告流程1. 发现突发事件后,现场医护人员应立即进行初步判断,并启动应急预案,进行紧急医疗救援。

2. 现场医护人员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伤员数量、伤情等信息。

3. 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医院应急指挥部报告,并启动应急医疗救援预案。

4. 医院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应急医疗救援组进行救援,并启动信息报告工作。

5. 信息报告组应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信息报告方案,确定报告内容和报告时限。

6. 信息报告组应及时向上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保险公司等报告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信息。

7. 信息报告组应根据突发事件的发展情况,及时更新报告内容,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8. 信息报告组应做好信息报告的记录和归档工作,以备查阅。

五、信息报告内容1. 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规模、性质等。

2. 伤员数量、伤情、救治情况等信息。

3. 医疗资源需求和调配情况。

4. 突发事件对医院正常医疗服务的影响情况。

5. 其他需要报告的信息。

六、信息报告要求1. 信息报告应准确、及时、全面,确保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突发事件三种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三种应急预案

一、引言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具有重大影响、需要紧急应对的事件。

为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三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包括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事故灾难。

二、自然灾害应急预案1. 适用范围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适用于地震、洪水、台风、干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2. 应急组织体系(1)成立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协调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2)设立自然灾害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3)设立应急救援队伍,负责现场救援、物资保障、医疗救护等工作。

3. 应急响应流程(1)预警阶段:密切关注气象、地质等相关部门发布的信息,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响应阶段:根据灾害级别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救援队伍、物资储备、医疗救护等。

(3)处置阶段:开展现场救援、转移受灾群众、恢复基础设施等工作。

(4)恢复阶段:评估灾害损失,制定恢复重建计划,推进灾后重建工作。

4. 应急措施(1)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完善监测预警系统,提高预警准确率。

(2)储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足够的应急救援物资,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3)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确保救援工作高效有序。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普及自救互救知识。

三、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1. 适用范围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适用于传染病疫情、食品安全事件、职业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

2. 应急组织体系(1)成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协调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设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3)设立医疗卫生救援队伍,负责现场救援、医疗救护、疫情监测等工作。

3. 应急响应流程(1)预警阶段:密切关注疾病监测、食品安全等相关部门发布的信息,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响应阶段:根据事件级别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医疗卫生救援队伍、物资储备、医疗救护等。

医疗应急措施及预案制度

医疗应急措施及预案制度

一、概述医疗应急措施及预案制度是医疗机构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紧急情况,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维护医院正常医疗秩序,提高医疗救援能力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预案。

本制度旨在规范医疗应急工作,明确应急职责,提高应急反应速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应急组织体系1. 医疗机构应急指挥部医疗机构应急指挥部是医疗应急工作的最高指挥机构,负责制定、实施和调整医疗应急措施及预案,协调各部门、各科室之间的应急工作。

2. 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应急措施及预案,协调各部门、各科室之间的应急工作,对应急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

3. 各科室应急小组各科室应急小组负责本科室的应急工作,包括应急物资储备、人员培训、应急演练等。

三、应急措施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措施(1)及时了解疫情信息,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2)组织专业医护人员进行现场救治,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3)做好疫情监测和报告工作,按照规定时限上报相关部门。

(4)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切断传播途径。

2.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应急措施(1)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医护人员参与救援工作。

(2)确保医院设施设备安全,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3)开展伤员救治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

(4)做好伤员转运工作,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救治。

3. 医疗纠纷应急措施(1)保持冷静,及时了解纠纷原因。

(2)积极沟通,耐心解答患者疑问。

(3)按照规定程序处理医疗纠纷,确保患者合法权益。

四、预案制度1. 医疗应急预案(1)编制医疗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体系、应急措施、应急物资储备等内容。

(2)定期对医疗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 医疗救援预案(1)制定医疗救援预案,明确救援流程、救援人员、救援物资等内容。

(2)定期组织医疗救援演练,提高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

3. 医疗纠纷处理预案(1)制定医疗纠纷处理预案,明确处理流程、处理人员、处理方法等内容。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

03
应急准备
应急队伍准备
建立应急专家库
整合医疗、救援、卫生防疫等 各方面专家资源,形成分类别
、专业化的应急专家库。
组建应急医疗队
按照不同专业领域,组建由临 床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
等组成的应急医疗队。
加强应急培训
对应急队伍进行定期的应急培 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
能力和水平。
应急物资准备
01
适用于各类突发事件
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适用于各类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 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
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
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应始终以保护公众健康和 生命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受灾群众 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协调联动
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应加强各地区、各部门的 协调联动,统筹医疗卫生救援资源,实现资源共 享,提高救援效率。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 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
明确各级政府和卫生健康部门在应急 救援工作中的职责和要求,指导全国 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专项预案
根据国家应急预案,结合地方实际情 况和需要,组织制定不同类型突发公 共事件的专项医疗卫生救援预案,明 确不同类型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 援的组织、指挥和协调方式。
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加强合作,开 展应急科技研究和创新,提高应对 突发公共事件的技术水平。
推广先进技术
推广先进的应急技术,提高应急响 应的速度和效率。
建立数据库
建立应急数据库,存储各类突发公 共事件的相关信息,为应对类似事 件提供参考和借鉴。
04
应急响应与处置
响应分级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属地管理
各级政府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按照属地管理原 则,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利用本行政区域内的医 疗卫生资源,积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紧急医疗救援与灾难应对管理制度

紧急医疗救援与灾难应对管理制度

紧急医疗救援与灾难应对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做好医院紧急医疗救援与灾难应对工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医疗秩序,订立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紧急医疗救援与灾难应对管理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内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灾难以及对外帮助救援和帮助其他地区的需要。

第三条医院紧急医疗救援与灾难应对工作以科学性、紧迫性和自动性为原则,坚持生命至上、防备为主、全员参加、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二章紧急医疗救援与灾难应对预案第四条医院应建立健全紧急医疗救援与灾难应对预案,明确职责分工、协调机制和应急流程,并定期组织演练,不绝优化完善。

第五条医院紧急医疗救援与灾难应对预案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紧急医疗救援组织机构及职责;(二)资源准备与调度;(三)患者的分类、转运与救治;(四)协调与合作机制;(五)信息收集、传递与发布;(六)灾后恢复与安全评估。

第六条医院应依据地理环境、医疗条件和人员情况,订立不同类型、不同严重程度的灾难应对预案,并明确应急响应级别和人员动员方案。

第三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七条医院设立紧急医疗救援与灾难应对指挥部,下设若干工作组,具体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由医院依据需要自行确定。

第八条医院应依据实际情况,确定紧急医疗救援与灾难应对指挥部的组织结构、领导责任和工作机制,并明确各级指挥人员的职权与责任。

第九条各工作组的职责包含但不限于:(一)信息收集与研判组:负责快速收集、整理和研判灾情、患者情况以及医疗资源情况,并供应决策参考;(二)医疗救治组:负责临时救治点的搭建、患者的分类与救治,协调医院内外资源,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三)后勤保障组:负责紧急医疗救援与灾难应对期间的物资调度、设备维护、人员供应以及卫生环境维护等工作;(四)协调与合作组:负责与其他医疗机构、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力气的协调与合作,统筹调配资源;(五)宣传与媒体组:负责灾情宣传与信息发布工作,引导公众正确的行动。

第十条各级指挥人员应具备肯定的紧急医疗救援与灾难应对知识和技能,参加定期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响应本领。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
废止时间
如有新的替代预案发布,本应急预案将废止,废止时间以新预案 发布的时间为准。
与其他应急预案的衔接与协调
衔接原则
本应急预案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与其他相关应急预案(如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应急 预案)保持衔接,确保在应对复杂突发事件时能够形成合力。
协调机制
建立与其他应急预案的协调机制,包括信息共享、资源调配、联合演练等方面,以提高整 体应急响应能力。
预警监测
通过监测系统和情报网络,对 可能或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事
件进行预警。
信息报告
接到预警或事件报告后,立即 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应急管理部 门报告。
初步研判
根据报告的信息,进行初步研 判,判断是否启动应急响应。
启动应急响应
根据研判结果,按照应急响应 等级划分,启动相应等级的应
急响应。
应急响应现场处置
医疗救治
组织医疗队伍,对伤病员进行 现场救治和转运。
卫生防疫
对现场进行消毒、杀虫、灭鼠 等卫生防疫工作,保障公众健 康安全。
现场协调
设立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医 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统一指挥和 协调。
疾病预防控制
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取 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疫 情扩散。
信息报告与发布
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公 众报告和发布现场处置情况和 工作进展。
解释更新
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 应急预案的修订,解释 内容也会相应更新,以 保持与应急预案的一致 性和有效性。
应急预案的实施时间
生效时间
本应急预案自发布之日起生效,确保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能够 及时启动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
更新周期
为提高应急预案的适应性和实效性,本应急预案将定期进行评估 和修订,更新周期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突发事件医学救援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医学救援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医疗卫生救援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4.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5. 《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管理办法》6. 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以下突发事件:1. 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台风、山体滑坡等。

2. 事故灾难:火灾、交通事故、化学泄漏、生物恐怖袭击等。

3. 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

四、组织体系1. 成立突发事件医学救援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救援工作。

2. 设立医学救援指挥部,负责救援现场的指挥、协调、调度。

3. 建立医疗卫生救援队伍,包括专业医护人员、防疫人员、志愿者等。

4. 建立信息报告和发布机制,确保救援信息畅通。

五、应急响应1. 紧急响应(1)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队伍赶赴现场。

(2)根据现场情况,制定救援方案,明确救援任务、责任分工和时限要求。

2. 救援实施(1)现场救援:开展伤病员救治、防疫消毒、心理疏导等工作。

(2)转运救治:根据伤病员病情,将重症患者转运至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救治。

(3)卫生防疫:对灾区进行防疫消毒,防止疫情扩散。

3. 应急响应终止(1)伤病员得到妥善救治,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2)现场救援工作基本完成,无新增伤病员。

(3)救援领导小组决定终止应急响应。

六、后期处理1. 救援总结:对救援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救援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后期救助: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康复治疗、生活救助等。

3. 灾后重建:协助受灾地区进行医疗卫生设施重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七、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加强医疗卫生救援队伍培训,提高救援能力。

2. 物资保障:储备必要的医疗物资、防疫物资、交通工具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员保障
现场医疗救援的特点
社会性强 时间紧急和不确定 区域、场所、地点不确定 急救操作环境与条件很差 病种多且情况复杂(包括危险) 更强调综合能力和多学科技术结合应用 规范性、针对性的综合处置/救治为主
事故区
伤员 汇集点
营救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T
Triage 分诊 Tag 标签 Treat 救治 Transfer转运
车第三批赶赴现场; 第四梯队: 当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需求超过急救中心的处置能力时, 应
请求卫生行政部门紧急调集二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救援队伍赶 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援工作。各级医院协同配合做好接诊工作。
1接受上级指令,赶赴现场。 各队初接联络员电话时, 要给对方留手机号(短信) 到达后与现场联络员联系: 明确救援场地 暂时联系不上: 先自行选定救援场地,并及时报
2010年11月15日14时 ,上海余姚路胶州路一 栋高层公寓起火
大火导致58人遇难,另 有70余人受伤。
2008年4月28日凌晨胶济铁 路火车相撞事故造成70人死 亡,416人受伤
2011年“7·23”甬温线特别 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造成40 人死亡、172人受伤,中断 行车32小时35分,直接经济 损失19371.65万元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级
Ⅰ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由国务院负责组织处置 Ⅱ级(重大)突发事件由省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 Ⅲ级(较大)突发事件由市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 Ⅳ级(一般)突发事件由县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
分级与人员伤亡数:
特别重大事件(Ⅰ级):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100 人以上中毒(重伤)。
预案,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2)急救中心应建立重大突发性灾害事故现场救援领导小组,由中
心党政、装备、急救、通信等部门参与。 (3)组织一支能在重大突发性灾害事故时快速行动的应急队伍。 (4)开展救援时与市、区卫生局、医院、公安、消防、交通、市政
等相关协调部门无缝连接。
政府和卫生部门的指挥系统: 1. 应急联动中心 2. 卫生局应急办 院前医疗救援的领导小组下设四个组: ✓ 现场指挥组 ✓ 通讯调度组 ✓ 医疗急救组 ✓ 物资保障组
2011年9月27日上海地铁10号线发生追尾事故造成 271人受伤180人住院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
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 全的紧急事件。灾难、事故属于公共事件的一种类型。
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 公共卫生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
重大事件(Ⅱ级):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 ,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重伤)。
较大事件(Ⅲ级):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 上50人以下中毒(重伤)
一般事件(Ⅳ级):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10以下中毒(重伤 )
应对突发灾难事故的预案: (1)《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一旦发生灾害性事故立刻响应应急

2确定救援场地,进行人员分工 高危现场区域划分热区、温区(洗消区)和冷区
卫生人员接受基本生命支持(BLS)培训 医务人员接受高级生命支持(ACLS)和小儿高级生
命支持(PALS)培训 应急队伍进行额外的突发事件医疗技术课程,即重大
伤亡管理课程。 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模拟演习 有必要开展市民应对突发灾害事故的急救知识普及和
培训
通信保障
各相关政府部门 (110等)
造成243人遇难、 3000人中毒、 50000人转移和重大 经济财产损失。
2004年2月5日北京市 密云灯会的踩踏事件造成 37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麦加朝觐踩踏事件:
2004年2月踩踏事件造成 500人死伤;
2006年1月又死亡362人
造成54人死亡,70余人 受伤,直接经济损失 400余万元。
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特大地震灾害,8省市受到震撼,死亡人 数八万七千五百余人。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 2010年4月14日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 级。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
东南沿海遭遇大小台风数不胜数,每年均有人员伤亡.
我国正面临着一个事故灾难频发的高风险期,事故灾难数量 在不断地增多,复杂性也在不断加深。
上海市政府
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或卫生局应急办
市医疗急救中心
本市二级以上医 院的应急救援队
救援指挥组 物质保障组
第一梯队
第二梯队
第三梯队
灾害现场
第四梯队
现场救援保障系统 车辆保障
车辆保障
装备保障
• 心电监护除颤仪 • 心电图机 • 自动呼吸机 • 气管插管装置 • 真空夹板 • 脚踏式吸引器
救援队位置
4-T
Triage 分诊 Tag 标签 Treat 救治 Transfer转运
医院
院前急救应急响应 根据事件情况将分批派出医疗救援人员 第一梯队: 首先就近调集当值急救人员和救护车第一批到达现场; 第二梯队: 根据突发事件的种类和危害程度及实际救援需要, 相继调集中
心部分非值班急救人员和救护车第二批赶赴现场; 第三梯队: 若发生大量群体伤事件, 将调集中心全体急救人员、全部救护
我国是一个多灾的国家,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灾难 时有发生。地震、洪涝、台风、煤矿爆炸、环境 污染、火灾和重大交通事故等,每年给人民生命 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据统计,上世纪以来,世界 上因地震死亡的人数,我国占53%;世界上一次 地震死亡在20万以上的,我国占10%。唐山大地 震造成二十多万人的伤亡以及08年四川大地震造 成近十万人的伤亡,还有频繁发生的煤矿爆炸事 故,更是触目惊心。
2003年重庆开县特大井喷事故; 2004年密云踩踏事件和吉林市中百商厦火灾; 2007年湖南省凤凰县堤溪沱江大桥特别重大坍塌事故; 2008年山西襄汾溃坝事件和胶济铁路发生的火车相撞事故 2011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等。
2003年12月23日22时我国重庆 开县发生特大天然气井喷事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